关于工程地质和工程水文实习报告

时间:2024.4.5

一、前言《工程地质学》及《工程水文学》是从地质学科发展而来的新兴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及地下水问题。作为水利类专业的学生,如何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实习是对理论成果最好的理解和巩固。

(一)目的

为巩固《工程地址学》和《工程水文学》学习的理论成果,锻炼我们在学习上述两们课程之后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能力,充分自如地运用《工程地址学》和《工程水文学》的知识解决工程地址和工程水文问题;并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工程地址学》和《工程水文学》的知识深化和发展;也通过所有专业人员的培养,将《工程地址学》和《工程水文学》的知识向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传播,达到全民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二)实习活动安排时间五天(20##年6月30—20##年7月4日)

20##年6月30日——学校电站踏勘

         20##年7月01日——八一水文大队资料整编

         20##年7月02日——八一气象局气象以及水文要素观测

         20##年7月03日——学校后山岩层产状测量

      20##年7月04日——室内地质图的阅读

(三)实习地点概况

1.学校电站,全名“农牧学院水电站”,位于学校后山,海拔3009.4米,三面环山,水源为降雨及山上的冰雪融化 。电站用明渠引水史发电,渠长1500米,落差55米,水头33米。机组为混流卧式机组,发电机房拥有三台发电机组,总功率为375千瓦,主要采用高压方式向学校及周围民房供电。农牧学院70%的用电由此电站供应。

2. 地处尼洋河畔的林芝地区水文勘测大队,在全区水资源最丰富的藏东南地区布设了9处水文站、7处雨量站,昼夜监测着雅鲁藏布江、尼洋河、帕隆藏布、察隅曲等重要江河的水情变化。他们担负着水文勘测、水文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计算和信息传递任务,为防汛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提供着基础水文信息。

3. 西藏林芝地区国家气候观测局,位于八一镇新区,海拔2991.8m,纬度29°40′N,经度94°20′E,四周比较开阔,较远处有高大建筑物环绕;负责对林芝地区气象情况进行监控,整理,汇总,为工程的建设,农作物的播种提供气象数据。

(四)注意事项和要求

本次实习活动需到学校后山电站、八一水文大队、八一气象局三个地点进行,行进方式为步行。学校后山的实习活动,沿途对所经过的地形地貌,岩石出露,岩石风化的情况进行实地采样,观察研究,所走道路以公路为主,路况良好,但路段绕山而行,且采样工作均需深入到树林、山地、草丛中进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到达终点(学校后山电站),实习围绕电站的工程地址问题进行工程地址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实际工程技术较少,需老师的正确引导,否则会出现安全事故。到八一水文大队、八一气象局实习,沿途经过市区,行人车辆较多,交通安全非常重要,到达实习地点,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防止操作失误,损坏实习单位仪器和造成人员伤亡。

针对在实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实习过程和实习人员作如下要求:

1.每天实习的出发时间是早上9:00,所有成员必须按时到达指定地点集合;行进过程中,要按照带队老师的统一要求休息食宿,不得私自离开实习队伍,确因有事,要单独办理,在征得带队老师的同意后,按时回归队伍。

2.按照老师的要求,带上实习所需的工作和学习工具以及必要的生活用具。3.在实践过程中,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操作仪器和工作用具,避免造成仪

器损坏和人员伤亡。

4.在到友邻单位实习的时候,要有礼有节,保护友邻单位环境。

5.实习采用指导老师统一带队、统一行进的方式进行。

二、实习内容

(一)学校电站踏勘

野外踏勘:

通过我的观察,出露于沿途的岩石大致可分为两种:1、淡黄色沙石。此石白色沙砾和黑色沙砾夹杂生成,白色沙砾约占70%,黑色沙砾约占30%,颗粒直径0.5~2厘米。表面呈淡黄色是风化严重的结果,观察内里,白色 和黑色交错分明。表面因风化有细小的蜂窝状,岩质较软,易碎,故岩石形状多种多样,右图示为该岩体呈圆状时的情况。2、黑褐色圆状石。此石有黑色条纹斑状附于表面,剖开内里,呈褐色,由此可知表面呈黑褐色是风化的结果,在风化严重的表面,岩体呈完全黑色,岩石的硬度很高,在强烈撞击下才可有块状碎部脱落于本体。观察山峰,岩石整体隆起,呈块状耸立,可以想象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在受风化严重的地方,尤其是有沟壑的地方,由于受雨水的冲刷,岩石被分解,基体破碎,呈灰褐色,脱落的岩体沿沟壑散落,表面因撞击冲刷,圆滑有暗淡光泽。

电站观测:电站大致可分为引水渠道和发电机组两部分。引水渠道为明渠,沿途因年代久远、管理不善和修建之时粗放操作,水能损失较大。明渠根据地形地貌,采用三种消能形式结合的方法,达到了节省材料和沿途效能的双重效果。水源处和不同的地段均采用了相应的排沙设施,沿途有漏网对树枝和大型阻碍物进行拦截,总体来讲保障了水流的畅通。沿途我们可以观看到水流的两种状态:缓流以及急流,目睹水跃和水跌的壮观场面。观察拦水大坝,排沙设计有不合理的地方,进入水流采用右环绕的方式,而排沙的设施却设在左边,大量的泥沙在右边淤积的时候,左边的排沙设施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两根有压水管将大坝的水引向机房的三个发电机组,水能转化为机械能带动机组转动切割磁感应线圈,磁能转化为电能并通过变压器高压低流输出去。

(二)八一水文大队资料整编

多年来尼洋河的防洪调度,水质水文的观测都由林芝八一水文大队负责。他们在尼洋河流域设有5个观测点,昼夜不息对尼洋河的水流数据进行统计。

他们的工作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流域内水量和降雨情况的实时信息系统。对实时信息系统的计算和处理,建立预测信息系统;根据西藏自治区水利厅的有关规定建立决策信息系统,同时输出显示尼洋河区域的灾情信息。水文大队的水情预测信息系统构建包括:建立矢量化地图,根据流域面积利用流域概况图,采用有关技术进行处理。我们在参观时就看到工作人员对尼洋河20##年各月份的水位线图,设有警戒高程,另外还备有过去多年的数据,可以随时调出来和当前的数据作为对照和参考。

2.进行河水位与容积、水面面积的计算,得出日平均和年平均的降水量,对区域内降水的流量分析、汇流分析,计算积水区,确定流域边界和水文信息。

3.建立科学的数据库,掌握许多一手的历史资料。

4.作好内外通信,确保了传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将第一信息及时的发送到地区的有关部门。

5.系统的输出十分简明直观,包括水位的变化、水面积的增减、水情的预测和分析,为区领导的决策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参考。

尼洋河的水情预测与防洪工作是研究开发搞好流域管理的重要基础,它的开发和运用将给流域内工程施工及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三)八一气象局气象及水文要素观测

1.选址

选址要排除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所谓自然因素就是要建站的地理位置能够代表所监测地区整个气象状况;人为因素主要指化工企业所造成的局部环境污染会使测绘的气象数据对整个地区失准,另测站的周围环绕高大建筑物会阻挡正常风向风速的运动,造成测绘数据失准。因此,在建站的时候应尽量避免上述不利因素。

2.观测内容 

1)按空间分布分布可分为地面观测,高空观测;按观测手段可分为人工观测,自动观测。

2)观测仪器及作用

a.草面温度自动观测仪:利用铂金属传感器监测草面温度的变化。其测量一般将测温探头固定在高于地面6cm的位置。数据一般用于本地研究农业适合栽种何种农作物。

b.面温度观测仪:测量地面最高和最低温度,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其测量过程在2—4米的裸地平表面上进行,浅层低温在底下5cm的地方测量,分为四组,每组间距离为5cm;表层地温也是每隔5cm观测,共四组,但其测温探头一半入土一半在地面。

c.紫外线自动观测仪:主要观测波长为0.28~0.315微米(B区)的紫外线。

d.深层地温观测仪:分四个地段,40cm、80cm、160cm、320cm。深层地温观测主要为农牧业服务,对长远天气预报起一定作用。

e.雨量测定:测定的仪器主要是雨量器,它由盛雨器、储雨器和器盖等组成,并配有专用量雨杯。雨量器是一个直径为20cm的金属圆筒。筒高58cm,分为上下两节,下节高35cm,里面装有一个储水瓶。把储水瓶中的水倒入专用量水杯中,就可知道当日的降雨量。气象局中主要用自记雨量器来报告降雨量。

f.蒸发皿观测蒸发量:采用大型蒸发皿(直径为601mm)观测蒸发量,用以代替水面实际蒸发量。

g.气温和空气湿度的观测:其观测仪器主要用苏式百叶箱,箱中装有两只温度计和两只湿度计。箱子离地一般5m左右,用双层百叶木片做成,一面向外倾斜,一面向外倾斜,空气可自由流通。在温度观测中一般以一日中各次定时气温观测植的平均值作为日平均温度。

(四)学院后山岩层产状量测

指导教师将我们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小组有地质罗盘仪一个,对岩层的产状进行测量数据:

(五)室内地质图阅读

1.阅读某地区地质图,回答下列问题。(将时代、构造、岩性名称填在右侧空白图例中)

1)图符内出露有哪些地质时代的岩层?

答:O-奥陶纪、C-石炭纪、P-二叠纪、T-三叠纪

2)有无岩浆侵入?属于什么岩石?

答:有岩浆侵入,属于花岗岩

3)有褶皱构造吗?是什么类型?用规定符号把轴线划在图的相应位置。

答:有褶皱构造,属于背斜类型

4)有断裂构造吗?是什么类型?描述其产状要素。

答:有断裂构造,属于角度不整合类型,断层面、倾角、倾向、走向

5)图区出露的地层之间有哪些类型的接触关系?

答:O-C:假整合,C-P:整合,J-K:整合,P-T:整合

J-O、C、P、T:角度不整合

6)试按A-A′图切剖面说明其地质构造特征。(剖面图见图纸)

答:因其地质时代呈对称分布,且中间地层老,所以可判断此构造有褶皱构造为背斜;又因其地质时代有缺失所以可判断有断层构造。

2.实习成果

学会了正确的读懂简单地质图,因地质图在工程建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读懂地质图非常的重要。

三、实习收获

通过这周的实习,使我们能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运用相联起来。我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实践,我就根本无法体会到所学知识的精髓。因此,我十分感谢学院提供给我们这个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这两天的实习虽然为期短暂,却加深了我对工程地质这门课的认识,让我意识到我们这个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现场施工技术之间的差距,同时实习的过程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种种不足,激发了我在将来学习的热情。作为一名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现在我对这个专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知道了工程地质学和工程水文学的重要性,它们与水力学是息息相关的,在实习的过程中使我学会了罗盘仪的使用,岩石产状的测量,实地观测了野外的多种岩石,对断层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还懂得了许多水文和气象方面的知识。我决心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更加的努力,争取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发挥所学的知识,为社会尽我的一份力量!

四、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八一气象局、水文大队为我们此次实习提供的良好的实习环境,更感谢他们耐心细致的讲解!其次我要感谢三位指导老师在这一周来对我们孜孜不倦的辅导!

                    

             

                        撰写人:杨林

                       2008年7月6日

                 

工程水文及工程地质

实习报告

      2006级本科班       

      农业水利工程      

指导教师     老师                              

学生姓名   杨 林                             

    2006494120

                       

20##年07月06日


第二篇:韦乃营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河 南 理 工 大 学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院:资源环境学院

    级:地质工程单招08-1

    名:   

    号:310803060127

指导老师:王素玲冯有利

陈江峰潘洁南

    期:2011928


前 言... 1

1自然地理及地貌概况... 2

1.1 气象、水文... 2

1.2 地形、地貌... 2

2 区域地层... 4

3 区域构造及新构造运动... 7

3.1 地质构造... 7

3.2 新构造运动... 8

3.3 区域地震活动... 9

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0

4.1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 10

4.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11

4.3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13

4.4 地下水资源概况... 13

5 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14

6 高新区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15

6.1 含水层组划分及特征... 15

6.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15

6.3 浅层地下水水化学地质特征... 16

7 高新区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17

7.1 分析场地的稳定性... 17

7.2 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17

8 结 论... 19



前 言

本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实习主要是了解焦作市自然地理、地貌概况及熟悉该区域地层、区域构造和新构造运动,以及分析该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地质特征,进而掌握高新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对其岩土工程进行分析和评价。实习的填图范围西至焦郑—焦武高速公路,东至史平陵,北至丰收路,南至大沙河,基本覆盖了整个焦作市高新区,面积约45.38平方公里。本次实习的任务主要有两点:一是对该范围内地下水的天然和人工露头进行实地调查、取样、分析,在明确焦作市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研究确定高新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二是通过钻孔取样,对岩芯进行编录,并据岩性特征详细划分地层,运用工程地质方法对该范围内地层的承载力、稳定性及不良地质现象进行评价。

实习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二是踏勘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实地踏勘焦作周边地区的典型水点、有代表性的工程地质现象,从而对整个区域的水文工程地质条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三是水文地质填图阶段。南北以新河为界、东西以塔南路为界将该区域划分为4个部分,每班四组,分组分地带对地下水的各天然、人工露头进行全面踏勘、调查研究;最后一个阶段是室内整理,主要任务是对第三阶段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以图和报告的形式阐述。

这次实习,我是地质单招08-1班第一组成员,测量井点数量为89多个。最后对水质作出相应的分析,实习成果均以图和报告的形式呈现,还望老师和同学多多指正。


1自然地理及地貌概况

1.1 气象、水文

焦作市的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严冬酷冷,盛夏炎热,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4.9℃,多年平均降水量594.4mm,年最大降水量为921.6mm(1965年),年最小降水量为289.4mm(1981年)。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六、七、八月,这三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左右。区内河流有丹河、峪河、西石河、三门河,丹河属黄河水系,其余属海河水系。丹河、峪河为常年性河流,其它为季节性河流。流经市区的河流自西向东依次有普济河、闫河、翁涧河,这三条河流均为排污河。

1.2 地形、地貌

焦作市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北部为太行山区,南部为黄河、沁河冲洪积平原。全区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北部山区地面高程+200- +1790m,地形陡峭,河谷深切,岩石裸露,发育地表岩溶景观,地面起伏大。市区及市区南部为山前倾斜平原区,地形略向南、南东倾斜,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地面标高+80- +200m。且对焦作市山门河阶地进行实地测量,并作出剖面图,见附图1。

在长期内外地质营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山地和冲洪积平原两个一级地貌单元。根据地貌成因和形态特征,山地和冲洪积平原共划分为七个二级地貌单元。分述如下:

1.2.1 山地

(1) 构造侵蚀中山

分布于市区北部山西境内的晋庙铺、柳树口、夺火一带,山体呈北东向展布,标高+1000- +1790m,地形陡峭,沟谷深切,似峰林地貌。组成山体岩性以元古界变质岩为主。

(2) 构造溶蚀低山

分布于寨豁、赵庄、西村、黑龙王庙一线以北,地面标高+500- +1000m。地形起伏较大,沟谷深切。组成山体岩性多为中奥陶灰岩,地表岩溶发育,有溶隙、溶沟、溶槽及大型溶洞。

(3) 构造侵蚀丘陵

分布于近山前地带,标高+200- +500m,山顶呈浑圆状,山坡平缓。地表多出露中奥陶系灰岩和石炭—二叠系砂页岩。

1.2.2 山前倾斜平原

分布于山前一带,由季节性河流堆积而成。由坡洪积斜地、冲洪积扇群、扇(间)前洼地和交接洼地组成。

(1) 坡洪积斜地

不连续地分布于市区东北部的方庄、薄壁(见山前地带),有重力和坡面水流作用堆积而成,粘土、碎石、卵石等组成的坡积物呈倒石堆状或围绕坡麓堆积构成坡积群,坡积群相连组成坡积斜地。

(2) 冲洪积扇

在丹河、西石河、三门河、子房沟、翁涧河等河流的出山口处,间歇性暂时洪流堆积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冲洪积扇。不同时期、不同河流的洪积扇重叠或相连,呈带状沿太行山前连成一片。组成物质为粉质粘土、粘土、卵砾石等。

(3) 扇前洼地

分布于铁路线以南至新河间的朱村—于村—墙南—待王一带,为西石河、翁涧河、山门河洪积扇的前缘地带,地形低洼,地面标高+95- +85m,微向东南倾斜。组成物质为粉质粘土、粘土为主,夹有砂层。

(4) 交接洼地

分布于新河—大沙河一带,为黄河、沁河的冲积平原和太行山山前冲洪积平原之间的交接洼地,由粉质粘土、粉细砂土组成。地势低洼,地面标高+100- +90m,微向东南倾斜。

在山前冲洪积平原中上部,分布有十几座煤矿。采煤引起地表下沉变形,地表形成塌陷坑。据调查,焦作矿区有较大的塌陷坑17个,塌陷面积近70 km2


2 区域地层

地区出露有太古界、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迭系和第四系,见区域地层简表2-1,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表2-1  区域地层简表

1、太古界(Ar)

出楼于山区峪河口、薄壁一带,岩性为中等程度变质作用形成的片麻岩和混合岩,厚度大于1000m。

2、震旦系(Z)

分布于山区马鞍山水库一带,与下伏太古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主要岩性为浅红、紫红色石英状砂岩,厚度100- 500m。

3、寒武系(E)

出露于丹河、峪河等深切河谷中,与下伏震旦系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100- 500m,分上中下三统。下统主要为泥灰岩、泥质灰岩、砖红色页岩和砂岩,中统下部为紫红色页岩、砂岩,中上部为深灰色亮晶灰岩、白云岩,上统是中厚层状结晶白云岩。

4、奥陶系(O)

山区广泛出露于地表,山前倾斜平原区则隐伏于石炭—二叠系地层之下,与下伏寒武系地层呈整合接触。总厚度500m,分中统、下统。下统出露于深切河谷两岸,岩性为青灰色细晶白云岩和硅质条带或硅质团块白云岩。中统广泛分布于山区,山前倾斜平原区除局部埋藏于新生界地层之下外,大部分埋藏于石炭地层之下,是一套碳酸盐岩地层,厚度约400m。岩性主要是黑色、灰色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和泥灰岩。

5、石炭系(C)

山区零星出露,山前平原区则隐伏于新生界地层之下,是一套由灰岩、泥岩、页岩组成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含煤数层,厚70-90m。

6、二叠系(P)

隐伏于山前平原之下。岩性为砂岩、页岩互层,夹可采煤层。厚度为70-120m。

7、三叠系(T)

未出露,据钻孔揭露,岩性为砂岩、页岩,夹煤层。

8、第三系(R)

地表未出露,据钻孔资料,下部为砾岩、泥岩、砂岩、灰岩互层,上部是粘土、砂砾石互层。

9、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分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1)中更新统(Q2al-pl

零星分布于近山前地带,上部为坡洪积成因的粉质粘土和粉土,含碎石及钙质结核;下部为松散卵砾石、含砾粘土和粉质粘土等,厚20-88m。

(2)上更新统(Q3al-pl

广泛分布于山前倾斜平原上。由冲洪积黄土状粉土、砂及砂砾石组成,厚5-60m。粉土、粉质粘土中富含钙质结核和小砾石、局部有钙质结核层,柱状节理和大裂隙发育。

(3)全新统(Q4al

分布于南部黄河和沁河冲积平原上,由浅黄色粉土及砂层组成。厚10-40m。


3 区域构造及新构造运动

3.1 地质构造

本区广泛发育了燕山运动以来所形成的各种构造形迹,断裂构造尤为发育,多为高角度正断层。受断裂构造控制,区内地层形成由北向南呈阶梯状下降的单斜式构造形式,倾角为10°-20°,见图3-1。区内主要构造体系轮廓有东西向构造、北东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工作区地表多被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断裂构造以隐伏构造为主。

图3-1  焦作市区域构造剖面图

3.1.1 东西向构造

主要包括凤凰岭断层和盘古寺—新乡断裂,两条断裂规模大,切割深度较大,早、更新世活动较强烈,并对区域性构造格局和地形、地层分布等有一定控制作用。

(1)凤凰岭断裂

沿走向大致分为三段,各段活动性略有差异。西石河以西,由近于平行的五条东西向断层组成,断层错断古生界地层,断距小于100m。上新世以来断层落差约250m,局部见有断裂错断晚上更新世—早中更新世地层,表明中更新世前断层曾有过活动。西石河以西至焦作市北,断裂沿山前向东延伸,在地貌上构成山区和平原自然分界。在焦作市以东的平原区,断层隐伏于新生界地层之下。

(2)盘古寺—新乡断裂(焦作段称朱村断层)

是一条规模较大、切割较深的区域性断裂,对全区地形地貌、构造格局和地层厚度有较强的控制作用。断裂分三段:柏山以西,构成山区与济源盆地的分界线,两侧基岩落差700-1000m,沿断层局部见有破碎带,下盘为下古生界地层,上盘早更新世地层被断层错断,中更新世地层无明显变形迹象。有关地质资料证实,该断层活动时代为N2—Q2。自柏山至修武大高村,断裂隐伏于第四系下。大高村东(称董村断裂)断层两侧沉积地层及构造活动均不同,其南是武陟隆起,其北是修武地堑。据煤田物探资料,该断层自古生界以来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正断层活动特征,新生界地层最大断距达800m。该断层现在仍在活动,沿断裂也曾记录到一些小地震活动。

3.1.2 北东向构造

是本区最发育的构造,规模较大的断裂有九里山断层、马坊泉断层和薄壁断层,规模较小断裂更多,有三十九号井断层、王封断层、三号井断层、洗仓上断层等。这些北东向断层将焦作西部地区切割成地垒和地堑断块,焦作东部地区切割成南升北降的阶梯状断块。

九里山断裂为一隐伏正断层,与薄壁断层组成地堑,其间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有关资料显示,该断裂在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更新世是活动强烈。薄壁断层是区内的一条基底断裂,下盘出露太古界、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地层,上盘为上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在晚第三纪时活动比较强烈,近期仍有微弱活动的迹象。1973年10月辉县2级地震和11月修武的2.2级地震与该断裂活动有关。

3.1.3 北西向构造

有平陵断裂和武陟断裂,断裂规模和活动性都次于其它方向断裂。

3.2 新构造运动

本区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主要的表现形式有:

(1)差异性升降运动,即山区强烈上升,平原区不断下降。基岩山区由于强烈上升,基岩裸露,沟谷深切,山坡陡峭,河床堆积物很少,河谷断面多呈“V”字型。平原区由于长期下降,相继沉积了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其中上更新统厚度就达500-700m,最厚达1000m以上。现代的地壳变形资料表明,不均匀沉降活动仍在继续。

(2)老构造继承性活动。近期以来,在新地应力场作用下,区内一些断裂如凤凰岭断层、盘古寺—新乡断层、薄壁断层、九里山断层等均继承性活动或复合性活动,物探、地震、卫星照片等方面的资料均明显地显示出断层活动迹象。

(3)地震活动比较频繁。

3.3 区域地震活动

焦作历史地震活动水平较低,自有地震史料记载以来,仅有过一次中等强度的地震,即1587年4月10日在35.30N、113.50E的修武县发生的6级地震,震中距离焦作城区约26km,对焦作造成烈度为6度的破坏。由于焦作处在河北地震带、汾渭地震带和河淮地震带的交接部位,发生在这些地震带上的中强震,会对焦作市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统计,对焦作造成烈度为5度以上破坏的历史地震共有12次,其中造成烈度为6度破坏的地震7次。

区内现今时常发生小地震,自1970至今年,共记录到级地震为ML≥3次,最大的地震为1979年3月20日修武4.0级地震。地震活动与活动断裂有一定联系,1587年修武5.5级地震发生在北东向马坊泉断裂与东西向朱村断裂交汇出,1979年修武4.0级地震发生在盘古寺—新乡断裂和平陵断裂的交汇处。


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4.1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

依据含水介质特征、储水条件、地层时代和含水层富水性,区内含水层可以划分为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岩溶含水层组、石炭系薄层灰岩岩溶含水层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空隙水含水层组。

4.1.1 寒武—奥陶系灰岩岩溶含水层组

含水层岩性主要为奥陶系中统灰岩和寒武系中统灰岩,总厚900m,岩溶裂隙发育,富含裂隙岩溶水,是本区最富水的含水层。在北部山区呈裸露型,山前倾斜平原区掩埋于石炭—二叠和新生界地层之下,呈埋藏型。

岩溶发育程度和含水层富水性与岩性、构造、地形、地貌等条件有关。主干断层包括凤凰岭断层带、朱村断层带、九里山断层带和方庄断层带是岩溶地下水径流带和富集带,岩石破碎,岩溶发育,裂隙密集,岩溶水沿这些主干断层富集、运动。凤凰岭断层带上分布着数个大型水源地,其中岗庄水源地,在0.05km2的面积上分布有50个水源井,取水量超过1.5m3/s。凤凰岭断层与朱村断层之间的焦西矿区、凤凰岭断层与九里山断层相交出来的三角形区域即演马、韩王、九里山、古汉山一带,在东西向主干构造控制下,北东向断裂构造发育,造成岩石破碎,岩溶发育,并发育有溶洞,富水性强,是岩溶水极强富水区,单井出水量大于3000m3/d,最大可达16000m3/d。处于该区的演马矿、九里山矿、王封矿等均是大型岩溶水充水煤矿,常发生大型岩溶水突水事故。方庄断层和九里山断层相汇处附近即冯营、方庄一带,奥陶系灰岩埋深小于500m,岩溶也比较发育,单井出水量1000-3000m3/d,是岩溶水强富水区。朱村断层以南和焦东矿区的凤凰岭断层以南,奥陶系灰岩岩溶含水层深埋于新生界和石炭—二叠系地层之下,岩溶发育微弱,富水性较差,是弱富水区。北部山区奥陶系灰岩出露于地表,岩溶水水位埋深大,岩溶发育程度和富水性具有不均匀性。

4.1.2 石炭系薄层灰岩岩溶含水层

石炭系薄层灰岩岩溶水分布于山前冲洪积平原上的石炭系薄层灰岩中。石炭系有5-11层薄层灰岩,其中第八层灰岩和第二层灰岩分布比较稳定,八灰厚6-10m,二灰厚4-21m,含裂隙岩溶水。八灰和二灰位于大煤之下,距煤层分别是20m和70m,是煤层底板充水含水层,常造成矿井底板突水。石炭系薄层灰岩地表出露很小,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非常有限,仅在近山前及九里山、演马矿一带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条带状接触的区域,接受上部空隙水的越流补给。因此,石炭系薄层灰岩是煤层底板的直接充水层,对煤矿生产构成威胁,但供水意义不大。

4.1.3 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空隙水含水层组

空隙水主要分布于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含水层主要为砂砾石层或中细砂层,顶板埋深为20-40m。受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含水层富水性空间分布不均。

丹河、西石河、三门河等河流的冲洪积扇上,含水层为砂砾石层,厚度20-50m,导水性和渗透性强,补给、径流条件好,富水性最强。单井出水量扇体上部为3000-5000m3/d。冲洪积平原的扇间区,含水层为砂、砂砾石,连续性差,常呈透镜体,厚度为10-15m,导水性和渗透性较差,单井出水量500-1000m3/d。坡洪积裙区,含水层是坡洪积的碎石和砾石,连续性差,多呈透镜状,局部半胶结,富水性最差,单井出水量小于500m3/d。

4.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2.1 岩溶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焦作北部太行山区是岩溶水补给区,地表分布有大面积的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地表及地下岩溶发育,且山区大气降水丰富,扩大气降水入渗是焦作岩溶水重要补给来源之一,见图4-1。丹河常年有水,流经碳酸岩盐分布区,河床渗漏严重,多年平均渗漏量为1.60m3/s。西石河、三门河、子房沟河流属季节性河流,经碳酸岩盐分布区,河水在距出山口5-10km地段全部漏失补给地下水。地表水沿河渗漏也是焦作岩溶水的重要补给来源之一。

图4-1 岩溶水接受补给方式剖面示意图

岩溶水在焦作北部、西部接受补给后,由北向南、向东南以水平径流方式向山前排泄区径流汇集。赵庄断层是一条弱导水断层,岩溶水以赵庄断层为界形成水位差达70-200m的底下水力陡坎。断层北为高水位区,岩溶水水位与大气降水同步变化,丰水期(每年9-10月)水位200-240m,枯水期(每年3-5月)水位130-160m,水位升降幅度与降水量大小成正比。断层南是低水位区。岩溶水水位低,水位受大气降水和人工开采的双重影响,年水位变幅小,丰水期水位仍80-85m左右,枯水期水位70-80m,年水位变幅10-12m。近山前地带断裂构造和岩溶发育,岩溶水循环径流交替条件好,是岩溶水排泄—径流区。来自北部山区的岩溶水,沿凤凰岭断层、九里山断层、朱村断层等强导水断裂运动、富集,并形成岩溶水强径流带。区内分支断裂及小构造也十分发育,相互连通,从而使山前地区的岩溶水具有统一流场和相似的水位动态。

天然条件下,岩溶水在九里山残丘南侧的奥灰“天窗”处以泉群形式集中排泄,在目前开采条件下,人工开采和矿井排水是岩溶水主要排泄方式。

4.2.2 空隙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空隙水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入渗、农田灌溉水回渗和地下水侧向径流等。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地势比较平坦,地表植被发育,包气带岩性多为砾石、砂及粉质粘土等,渗透性好,大气降水容易下渗补给孔隙地下水。因此,大气降水入渗是孔隙水的重要补给方式之一。市区西部和市区东部农业区多用矿井排水灌溉农田,焦作南部农业区多采用城市污水灌溉农田,矿井水和污水沿渠道渗漏、农田灌溉水回渗也是孔隙水的重要补给方式。人工开采、矿井排水和地下水蒸发是孔隙水的主要排泄方式。此外,在灵泉碑和小张庄,孔隙水还以泉和自流井形式向外排泄。

天然条件下,孔隙水由冲洪积扇上部向扇前缘径流,径流方向与地形坡降方向基本一致,可见附图3焦作市高新区等水位线图,在目前开采条件下,受矿区长期排水及人工开采影响,孔隙水径流状态发生了变化,孔隙水分布区出现了水位埋深—含水层疏干区,水位降落漏斗区和水位稳定区。近山前地带,因煤矿长期排水和人工开采,水位大幅度下降,水位埋深30—60m,含水层处于疏干—半疏干状态。老城区南部因集中开采已形成孔隙水水位下降漏斗,漏斗附近孔隙水由漏斗边缘向中心运动。丰收路以南孔隙水,补给与排泄处于平衡状态,水位稳定,地下水自西北向东南运动。

4.3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本区岩溶水属于大气降水、地表水溶滤—入渗型,其化学成分是水与岩石相互作用的结果。太行山山区分布有大面积的碳酸岩盐地层,岩石化学成分主要是CaO和MgO,在水和水中CO2共同作用下,碳酸岩盐中的碳酸钙、碳酸镁等被溶于水中,从而使岩溶水以HCO3、Ca2+、Mg2+等离子为主,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型为主。

市区东部的孔隙水水质较好,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市区西部的孔隙水水质略差,固形物、硬度和各种离子含量都较东部高,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Mg型;铁路以南的孔隙水因埋藏浅,径流条件不好,并常年接受各种地面污水入渗补给,水质差,已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水中各种离子含量较高,固形物含量最高达2313.56 mg/l,水化学类型复杂多样,有HCO3·SO4--Ca·Na型和Cl·HCO3·SO4--Ca·Na型。

4.4 地下水资源概况

焦作处于区域岩溶地下水的集中排泄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地下水资源由岩溶水和孔隙水组成,以岩溶水资源为主。据河南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编写的《焦作地区综合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焦作地区地下水天然资源总量为10.758 m3/s,其中岩溶水为8.09 m3/s,孔隙水为2.668 m3/s。


5 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焦作高新区第四系冲洪积层厚度140 m左右,分布的沉积物主要是粉质粘土、粉土、中砂、细砂和粉砂。根据沿途特征和工程地质性质,深度40m之内土层可以划分为6个工程地质单元土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素填土。岩性以粉质粘土为主,含植物根系及少量砂、砖粒、石子等,其特征与物理性质同粉质粘土接近,厚0—0.5m。

②粉质粘土工程地质单元。厚6.0-9.0m,以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夹粉土、粉砂或细砂层,根据力学性质又可细分为3个亚层。

②-1 亚层粉质粘土。黄褐色或黑褐色,可塑--硬塑状,含少量小砾石和蜗牛碎壳,局部相变为粉土,厚为0.0-3.5m。

②-2 亚层粉质粘土。黄褐色或黑褐色,可塑--软塑状,局部流塑状,局部夹粉细砂和粘土透镜体,厚2.1-7.4m。

②-3 亚层粉质粘土。硬塑--可塑状,夹粉砂透镜体,厚0.0-5.9m。

③粉质粘土工程地质单元。厚2.2-8.3m,黄褐色,可塑状,局部为流塑或软塑。具有黄色钙质条纹和斑点,含少量钙质结核,夹粉土、粉砂或细砂透镜体。

④粉质粘土、砂、粉土工程地质单元。以粉质粘土为主,夹细砂、粉土和粘土透镜体,局部地段相变为细砂或粉土层,最大揭露厚度8.7m。粉质粘土呈可塑状,局部为软塑。粉土呈黄褐色,可塑,以透镜体状分布于粉质粘土间。砂层呈黄褐色,中等密实状态,饱水。

⑤粉质粘土工程地质单元。最大揭露厚度18.4m,可塑--硬塑,含少量姜石和蜗牛壳,夹薄层粉土或粉砂透镜体。

⑥粉质粘土夹砂土工程地质单元。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粉砂为黄褐色,饱和,中密。最大揭露厚度为3.8m。


6 高新区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6.1 含水层组划分及特征

高新区含水层可划分为三组,即分为浅层—潜水微承压含水层;中层—潜水承压含水层;深层—潜水承压含水层三类。

6.1.1 浅层潜水微承压含水层组

浅层—潜水微承压含水层:分布于焦武路一线,埋藏较浅,埋深不到一米,地形复杂,此含水层组的地下水埋深较浅,主要存在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属孔隙水。其特征表现如下:①大气降水直接戏其进行补给;②主要通过地面蒸发及人工排泄等方式进行排泄;③其动态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④易受到污染;⑤位置浅无连续隔水层。

6.1.2 中层潜水微承压含水层组

中层—潜水承压含水层:分布于塔南路两侧,埋藏较深,埋深大于一米,地形平缓。其特征与浅层—潜水微承压含水层基本相似。

6.1.3 深层潜水微承压含水层组

深层—潜水承压含水层:分布于铁匠庄附近。其特征表现为:①具承压性,无自由水面;②补给区和分布区不一致且补给区小于分布区;③动态变化不显着;④埋深大,不易受污染,水质较好。

6.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6.2.1 地下水补给

 研究区地下水主要补给为大气降水。高新区的西北方向有高山、低山和丘陵,广泛出露有寒武—奥陶系灰岩,是该区地下水的补给区。

 在石灰岩裸露区,地形一般较缓,空隙及岩溶发育,大气降水大多渗入地下,是岩溶水的主要补给地带。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主要分布于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地形平缓,植被发育,能直接吸收大气降水渗入而获得补给,主要形成空隙水。

6.2.2 地下水径流与排泄

高新区地下水总体上是由西北向东南径流,地形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地下水总的运动形式以顺层为主,垂直运动只发生在地下水补给区附近。

  地下水的排泄在山前平原由于埋深较浅,以蒸发作用为主;而在东南方向则由于朱村断层右盘为隔水盘,使地下水的流向受阻,在其附近则以泉和鱼塘的方式为排泄方式;另外也有部分地下水渗入大沙河,也可作为一种排泄方式。

6.3 浅层地下水水化学地质特征

高新区岩溶水属于大气降水、地表水溶滤—入渗型,其化学成分是水与岩石相互作用的结果。

高新区西南部和北部的孔隙水水质较好,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高新区西部的孔隙水水质略差,固形物硬度和各种离子含量都较东部高,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Mg型;高新区中东部因孔隙水埋藏浅,径流条件不好,并常年接受各种地面污水入渗补给,水质差,已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水化学类型复杂多样,有HCO3·SO4—Ca·Na型和CL·HCO3·SO4—Ca·Na型。


7 高新区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7.1 分析场地的稳定性

高新区位于第四系冲洪积扇的下部,冲洪积层厚度140 m左右,分布的沉积物主要是粉质粘土、粉土、中砂、细砂和粉砂,承载力为90-100 Kp,场地稳定性较差,所以修建大中型建筑物时需要进行地基处理。否则会应地基的抗剪强度不足以支撑上部荷载时,地基会产生局部剪切或整体滑动破坏,以至于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甚至成为灾难。

高新区主要是粉质粘土、粉土、粉砂等的沉积物,这类土的工程性为压缩性高、强度低,通常很难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因此,不能作为大中型永久性建筑物的天然地基。如要修建则必须进行地基处理。

由于焦作是一个煤城,焦作范围有许多大型煤矿,在开挖过程中,由于地下被挖空,引起了地面不同程度的不均匀沉降,形成了许多塌陷区,因此场地的稳定性不好,承载力不高,在进行建筑时,切不可将建筑物建在塌陷区边缘,避免因不均匀沉降而造成房屋倒塌。应远离塌陷区,如在塌陷区建房时,必须对建筑物地基进行特殊处理,避免倒塌。

另外,焦作的断层发育,区内有许多大断层,如:凤凰岭断层、朱村断层、九里山断层等,在断层带上由于岩石破碎,成为地下水的补给区和排泄区,因此其地层稳定性不好,应避免在其上进行工程建设。

7.2 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当地下水中含有某些成分时,水对建筑材料中的混凝土、金属等有侵蚀性和腐蚀性。当建筑物经常处于地下水的作用下,应评价地下水的侵蚀性。

地下水的侵蚀性主要取决于水的化学成分,一般酸性侵蚀是水中的氢离子与氢氧化钙起反应。其反应式为:

Ca(OH)+2H+===Ca2++2H2O

酸性侵蚀主要取决于水的PH值,PH值越低,侵蚀性越强。碳酸性侵蚀是由于碳酸钙在侵蚀性二氧化碳的作用下溶解,其反应式为:

         CaCO3+CO2+H2O===Ca+2HCO3-

当水的PH值小于6.8时,有侵蚀性。

   由于焦作的石灰岩发育,地下水侵蚀形成岩溶,如:凤凰岭断层带、朱村断层带、九里山断层带和方庄断层带是岩溶水地下径流带和富集带,岩石破碎,岩溶发育,裂隙密集,岩溶水沿这些主干断层富集、运动。


8 结 论

虽然这次实习时间短,条件艰苦,但是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提高的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索和总结,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实习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对学生进行的阶段基础或专业技术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实现由知识向智能的初步转化;是对前期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与检查过程。对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有重要作用。

历时三周的实习结束了,在这些天里,我除了认真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还学到了不少知识。在野外教学阶段,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我对一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学习了野外的调查方法;在室内编写报告阶段,我学会了各类图件的绘制和整理、实习报告的编写。令我感到荣幸的是,能够得到陈江峰、王素玲、冯有利和潘结南老师的辛勤指导,所有这些都为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感谢陈江峰、王素玲、冯有利和潘结南四位老师的耐心指导!感谢地质专业全体同学的通力协作!由于水平有限,报告中难免出现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更多相关推荐: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践教学实习报告第1页共13页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践教学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习概况一实习目的1了解参观水电站水文站滑坡等的基本情况2了解参观水电站等建造时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和解决措施等3将在工...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学实习报告作者学号专业实习时间实习路线农大九乡实习内容展开写第一部分九乡实习的内容1观察沉积岩岩性特征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结核构造球状风化构造2学会运用地质学理论知识进行野外观测掌握野外勘察技术路线方法...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习报告在这次实习中指导老师共带我们参观了三个水电站和一个滑坡景观分别是槽渔滩水电站水津关水电站龟都府水电站以及峡口滑坡景观在去参观之前通过查阅一些资料了解到了这四个地方的概况及特点如下槽渔滩...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一地质实习的目的要求1实习目的野外地质实习属教学实习性质其目的是在于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实习现场和水利工程的实际加以验证和拓宽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开拓视野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了解野外地质...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学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书写格式1封面要求各实践环节报告封面统一由教务处设计制作请到各学院教务员处领取2内容要求1实习报告毕业调查报告科研实践报告和专业综合实验报告内容应包括实习项目指导教师目的与要求实习内容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和...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学实习报告作者马清程学号20xx312821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实习时间20xx67实习路线农大九乡实习内容展开写第一部分九乡实习的内容1观察沉积岩岩性特征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结核构造球状风化构造2学会运用...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学生姓名学校扬州大学学院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班级学号实习日期20xx年10月一实习目的与要求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是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进行其目的是通过野外观察认识各...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第一章前言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学生在修完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之后依靠教学计划需进行为五周的125万区域水文地质填图教学实习通过教学实习加强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和提高专业素质在加深对所学专业课程的理解的基础上为后续课程的...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一实习目的任务1实习目的运用和巩固课堂所学的工程地质的理论知识提高对各种地质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初步掌握工程地质勘测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2实习任务对实习区内比较直观典型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和初步分析对...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一实习的目的1学习在野外当遇见岩石时可通过观察岩石层和矿物其新鲜面上的特征对比分析总结他们在野外的分布和组合规律2学习运用地质罗盘测量有关数据如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侵入体的延伸方向3突...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书封面及格式1

实习报告课程名称工程地质实习学生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土木工程0906学号3109004059学生姓名王德斌指导教师刘勇健20xx年10月14日目录1引言12不良地质现及其防治21崩塌的形成条件及治理措...

崔晓亮__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学班姓学号日期目2前言本次实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野外实际工作能力和运用所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专业课理论知识分析野外水文地质和工程地址现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前言本次实习...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