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总结

时间:2024.4.14

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

垄断纸币的发行权;货币政策的最高决策机构

政府的银行:代表政府执行金融管理和货币政策

① 代理国库②为政府提供资金融通③管理国内外金融事务

银行的银行:管理和监督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①保管准备金②充当最后贷款人③组织清算

性质:1、地位特殊:管理全国货币金融的最高权力机构,也是全国信用制度的枢纽2、业务特殊: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为宗旨,发行货币、代理国库、保管存款准备金、制定金融政策、法令等3、管理手段特殊:侧重于经济手段4、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特殊:相对独立性--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独立地制定和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

货币制度的概念:

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货币是一个能够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制度的核心,为其他信用形式的发展提供服务。

汇票(bill of exchange)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本票(promissory note)又称期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数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本票的当事人有出票人和收款人两方。

支票(check)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是银行发行的记载一定存款金额、期限、利率,并可以转让流通的定期存款凭证。

回购协议:是指卖方将一定数额的证券临时性售予买方,并承诺在日后将该证券如数买回;同时买方承诺在日后将买入的证券售回给卖方。

中长期信用工具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债券。

差别利率: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利息政策--存贷差别利率、期限差别利率和行业差别利率。

影响利息率的诸因素: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状况、国家政策、习惯和法律传统、物价水平、风险与期限。

利息率的作用

一、聚集资金,动员社会闲置金融资源

二、利息率有利于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使资源配置合理化

三、利率已成为现代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再贴现

四、利率已成为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符号:作为经济金融状况的反应;作为政策的宣示作用。

货币: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分成三种理论:预期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和偏好利率结构理论。

金融市场功能:微观:

1、金融资产价格发现。

2、提供流动性。

3、信息功能。

宏观:

1、资本积累功能。

2.资源配置。

3. 宏观调控的作用场。

两种金融体系设计:一是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设计;二是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设计。

区别这两种体系的方法之一是比较每个国家银行和股票市场的规模,一般来说,银行的规模相对较大的国家的金融体系属于银行主导型的,反之则属于市场主导型的。

另一种方法是看一看银行是否拥有非金融公司的股权,在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一般拥有大量的非金融公司的股权,而在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的金融体系中一般不允许银行持有非金融公司的股票。

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可分为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票据贴现

PT?MV货币数量论

M?KPY剑桥方程式

K为以货币形式持有的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流动性偏好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当利率水平降到一定低的水平后,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预期未来利率不会继续下降,也就是说未来的债券价格不会继续上升。每个人从收益和风险的角度考虑,都不会持有任何债券,所有的资产都以货币形式存在。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货币需求就脱离了利率递减函数的轨迹,流动性偏好的绝对性使货币需求变得无限大,失去了利率弹性。我们称这一现象为“流动性陷阱‖,这时金融货币当局无论怎样扩大货币供给,都不会使利率进一步下降,从而货币政策丧失了有效性。

金币和银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劣币驱逐良币‖,又叫―格雷欣法则‖。

货币主义米尔顿·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也继承了凯恩斯等人把货币视为一种资产的观点,从而把货币需求作为一种资产选

择行为进行分析。

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

1、稳定物价

2、经济增长

3、充分就业

4、国际收支平衡

外部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付诸实施到主要经济变量(如产出、名义收入等)达到预期目标的时间过程。

货币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再贷款、利率、准备金率

通胀治理:通货膨胀无论何时都是一个货币现象。

1、控制货币供应量—稳定的货币政策 控制信贷规模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财政政策、收入政策、税收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节经济结构

(一)限价政策

(二)减税政策

(三)指数化政策

金融自由

货币银行学总结

(一)以金融自由化为基本内容的改革一定要有稳定的宏观经济背景。

货币银行学总结

(二)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必须与价格改革或自由定价机制相配合。

货币银行学总结

(三)金融自由化改革并不是要完全取消政府的干预,而是要改变直接干预的方式。

金融创新定义为―通过新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新的金融市场、新的组织机构与经营方式以及新的制度安排构成的对金融结构及运行机制产生的变革。‖

一、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 促进资金再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加速资金周转,节约流通费用

– 加速资本集中,推动经济发展

– 调解经济结构,调配经济资源

利息率=利息额/本金

信用风险:6C原则

1,在治理结构上存在明显缺陷。

(1)产权主体的虚置。 ?

(2)在银行内部的权利配置结构中,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有很大程度的错位

(3)缺乏完善的、清晰的、市场化的激励机制

(4)缺乏足够的可竞争性

2,资产结构单一,质量低下,资本金不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压力较大。 3,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活力不足,盈利水平不高。

4,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多,人才结构不合理。

5,融资品种单一,以网络科技为主的新兴服务方式发展缓慢,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多样化的需求。

6,融资领域不注重中小企业,民营企业。

1,积极稳妥推行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2,转变经营观念,调整贷款结构,创新金融服务,抢占市场

3,逐步发展混业经营,推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

4,适当推进银行业重组

5,完善金融法规,加强金融监管,保障金融稳定。

? 广义的创新活动应当包括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新资源的开

发、新市场的开辟和新的组织活动的确立等多方面内容。也就可以分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 狭义的金融创新是金融工具与金融业务的 创新,是微观层次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

新是包括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与金融制度等。

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1.国际收支。

2.通货膨胀率差异。

3.利率差异。

4.经济增长差异。

5.中央银行干预。

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主要在于以下三点:

1.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金融业内在的风险性。

3.金融业务的公共性。


第二篇:货币银行学期末总结


货币银行学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章

1.什么是货币?如何理解货币的职能?

2.货币的形态如何演变?

3.货币制度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4.货币制度经历了哪些变化?

第一节 货币

一、货币的定义

执行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职能的特殊商品。

二、货币的职能-------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1,交换媒介

(1)含义:交换媒介职能是指以货币作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媒介。

(2)货币产生前,交换主要是以直接物物交换的形态进行,交换能否成功取决于一系列条件:

a.一方所提供的商品是否为对方所需要b对方提供的是否为这一方所需要c.双方在交换比率上能否达成一致。

直接物物交换效率低下,间接的取而代之。物物交换存在的特殊环境:严重通货膨胀;价格管制;逃避税收。

2,价值尺度

(1)含义:指以货币作为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

(2货币之所以能发挥价值尺度职能,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

?各种商品和劳务本身都包含价值,存在着价值的比较关系;?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有自己的价值。

3,支付手段

(1)含义:指货币作为延期付款的手段。(最初由商品的赊购赊销引起)

(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最初在商品流通领域中发挥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它扩展到了商品流通领域之外,在财政收入和支出、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工资、房租、地租水电费等领域,货币都发挥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3)作为支付手段要能发挥作用,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第一,货币的购买力不降低。第二,买者应支付一定数量的利息。第三,确保到期偿还债务。

4,价值贮藏手段

(1)含义:指货币作为购买力的暂时滞留的职能。

(2)货币的产生使得商品的买和卖在时间上分开,彼此独立地进行。这种时间上、空间上的分离,为货币行使价值贮藏手段职能提供了基础。 货币之所能作为贮藏手段原因: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可以在任何时候地点购买到价值相当的商品和劳务。

(3)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特点:

a.需很少或不需交易成本b.价值固定~~~~~~优点 c.没有利息收益 d.货币的价值是相对于商品和劳务的价值而波动的~~~~~~缺点

三、货币的演变(商品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

1,商品货币

(1)含义:指商品充当货币,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商品货币是足值货币)

(2)商品货币经历了一般商品货币、金属商品货币过程。

(3)作为货币的商品应具有四个特征: 一,价值高;二,易于分割;三,易于保存;四,便于携带

(4)不易克服的缺陷: a.体积大价值小,不易携带;b.质地不均,不易分割;c.价值易变,不便保存;d.单位不一,不易计量;e.数量有限, 不能满足交换的需要。~~~~~~~因而被淘汰,由金属商品取代!

(5)金属商品具有四个特性:

一,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二,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三,不易腐蚀便于保存,耐用性;四,生产量相对于其现存量而言较小的,供给上相对稳定,价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使得金属商品成为理想的货币商品,世界各国的货币相继演变成金属商品货币。

(6)金属商品货币经历了金属块、私人铸币、国家铸币的形式

金属商品货币最初是以金属商品的自然形态直接充当的,称之为金属块货币。

商品交换的发展—有名望的商人在金属块货币上打上印记标明重量和成色,为私人铸币。

适应交换的需要,维护买卖秩序,所谓铸币就是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商品货币。

2,代用货币

(1)含义:指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为金属商品货币的货币。

(2)与金属货币比其优点:a.免去了铸造费用 b.避免了日常的磨损c.更易于携带、运送。

3,信用货币

(1)含义:指作为商品的价值不能与它作为货币的价值相等,并且不能兑换为商品货币的货币。

(2)信用货币产生的原因: a.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直接后果;b.货币的职能性质为信用货币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c.为资源的有限性所决定。

第二节 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要素

(1)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体系和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

(2)(货币制度的内容)一个国家的货币制度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1,货币材料:确定货币材料就是规定用何种商品充当本位币的材料。

2,货币单位:包括货币单位名称(往往是该国货币名称)和货币单位所包含的金属量。

3,货币的发行与流通 流通中的货币,一般包括本位币和辅币。

辅币: 是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的货币,它是本位币的等份。(由国家垄断,不能自由铸造)

自由铸造:是指公民有权把经法令确定的货币金属,送到国家铸币厂铸成本位币,数额不受限制。但对私自铸造则严格禁止。自由铸造既是本位币进入流通的程序,又发挥着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辅币的铸造全由国家垄断,不能自由铸造。(因为辅币是不足值货币,铸造辅币可得到一部分收入,称之为铸造利差。由国家垄断铸造,可使这部分收入归国家所有,成为财政收入;同时,允许自由铸造,会使辅币充斥市场,造成币值不稳。由国家垄断铸造,可控制辅币的流通量,使其不超过实际需要量。)

4,货币支付能力(用法律规定货币的支付能力)

金属货币条件下,本位币具有无限的法偿能力,辅币是有限的法偿能力。

:指货币具有无限制的支付能力,每次支付的数量无论多大,是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均不能拒绝接受。

:指在每次支付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绝。信用货币条件下,纸币和银行券是具有无限法偿的。

5,金准备(黄金储备):国家所拥有的金块和金币的总额。(由中央银行掌握)

国家利用金准备调节金属货币的流通,保证国内货币流通的稳定,同时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金银本位制—金本位制—信用本位制)

1,银本位制 (16-19C)

(1)内容:a白银作为货币材料;b.银币是本位币、足值货币,可以自由铸造,具有无限的法偿能力;c.纸币和其他货币可自由兑换成银币或等量的白银;d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的输出输入。

(2)两大问题:a.大宗交易增加,白银价值较小,给计量、运送等不便b、供应量大量增加,导致价值变动,金贵银贱,影响币值的稳定。~~~~之后,各国19世纪70年代相继放弃了银本位制。

2,金银复本位制(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

(1)含义:是指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一国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a.黄金和白银作为货币材料b都可以自由铸造,无限的法偿能力,自由的输出输入c纸币和其他货币可以自由兑换

(2)三种类型:

a.平行本位制:指银币和金币均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和相互兑换的一种复本位制。即金币和银币的价值由市场上生金、生银的价值决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国家不加规定,而是由市场上生金和生银的比价自由确定。

b.双本位制:金币银币按照法定的比率流通.

平行本位下,市场上金银比价频繁变动兑换比率也不断的变动,用金币银币表示的商品价格随着市场金银比价的波动引起价格混乱 。克服这一局限性,由国家出面依据市场上金银的比价规定金币与银币的兑换比率。

“格雷欣法则”:双本位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平行本位制所造成的价格混乱问题,但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在双本位之下,当金银法定比价同市场比价不一致时,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使得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必然造成货币流通的混乱

劣币:是指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货币。

良币是指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货币。

c.跛行本位制:金币和银币都是本位币并有法定的兑换比率,但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而银币不能自由铸造

跛行本位制下限制铸造,银币的币值实际上不再取决于白银的市场价值,而取决于银币与金币的法定比率, 银币实际上已经演变为金币的符号,起着辅币的作用。从严格意义上讲,跛行本位制已经不是金银复本位制,而是由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的一种货币制度。 3,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1)含义:以金币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2)采取三种具体形式:

a.金币本位制:黄金作为货币材料,金币为本位币;金币自由铸造,具有无限的法偿能力;代用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金币,金准备全部都是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b.金块本位制:也称生金本位制。内容:货币单位规定有含金量,但不铸造、不流通金币,而流通银行券;黄金集中存储于政府;居民可按规定

的含金量在一定条件下兑换金块。

c.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内容:货币单位仍规定有含金量,但国内不流通金币,用发行的银行券作为本位币进入流通;规定本国货币同另一金本位国家的货币的兑换比率,并在该国存放黄金或外汇作为平准基金,以便随时用来稳定法定的兑换比率;银行券不能在国内兑换金块,居民可按法定比率用本国银行券兑换实行金本位国家的货币,再向该国兑换黄金。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都是削弱了的、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因为:

第一,这两种货币本位制都没有金币流通,金币本位制中金币自由铸造所形成的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保持币值相对稳定的机制已不复存在。第二,银行券虽然仍规定有含金量,但其兑换能力大为下降,从根本上动摇了银行券稳定的基础。第三,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一般把本国货币依附于美元,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4,信用本位制

(1)含义:以信用为基础的货币制度。

(2)内容:a.流通的是信用货币;b.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国内外不能兑换;c.货币发行不受黄金数量的限制,其流通基础是人们对政府维持币值相对稳定的信心。

(3)作用:a.使政府一方面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调节货币供应量,不必受贵金属的约束;b.由于信用货币不受金准备的约束,不存在黄金对货币流通量的自动调节机制,极易导致通货膨胀。

三、我国的人民币制度

基本内容: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单位为“元”,辅币的名称为“角”和“分”,人民币的符号为“¥”;人民币采取不兑换银行券的形式,人民币没有含金量的规定,也不与任何外币确定正式的联系,是一种信用货币;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通货,禁止外币在中国境内计价流通,禁止妨害人民币及其信誉;国家制定中国人民银行为唯一的货币发行机关,并对人民币流通进行管理;人民币不允许自由出入国境。

1.如何认识高利贷?

2.现代信用的形式有哪些?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一、信用的产生:能履行约定而取得的信任;无需物质保证,可以按时偿付;银行借贷或商业上的赊销。

二、如何认识高利贷信用?

含义:是前资本主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信用形式。

2.特点:利率非常高。(由当时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在当时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借;奴隶主、封建主为了维持其统治地位或为了奢侈的生活,也要借贷。当时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主要是金属货币流通,货币的数量有限,而需求相对较大,因而利率也就很高。)

3.作用:(1)积极:a.为使用者解了燃眉之急;b.为某些经济活动提供了便捷的资金来源。

(2)消极:a.过高的利率加大了负债成本,不利于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b.过高的利率使借贷者倾家荡产,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4.消亡的条件/原因:a.是商品货币关系的极大发展,各经济主体会拥有一定的闲置资本,形成了大量的货币供给b.迅速增长的货币需求和信用的发展不断创造出信用工具而得到满足。

第二节 现代信用

一、现代信用的基础和体系构成

1,现代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2,现代信用的基础和体系构成

现代信用体系主要由四大系统构成:(1)信用中介系统(2)信用服务机构系统(3)信用管理机构系统(4)社会征信系统

二、现代信用的形式(商业,银行,国家,消费)

1.商业信用(最基本)

(1)含义: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主要工具是商业票据。

(2)特点:a.债权债务人都是企业;b买卖行为与借贷行为结合c.随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3)局限:a.规模局限(受限产业资本规模)b.方向局限(卖方给买方)c.对象局限 d.期限局限(短)

2.银行信用(最主要形式)

(1)含义:由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银行可以吸收社会各方面的闲散资金,突破了商业信用受个别资本规模的限制;由于信用载体是货币,克服了商业信用严格的方向限制)

(2)特点:广泛性、间接性和综合性的特征。

3.国家信用

是国家作为主体而形成的借贷行为。主要形式是发行政府债券。债券的债务人是国家,债券的债权人是债券的持有者。

4.消费信用

是企业或金融机构直接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方面货币需求的信用。

第二章 信用 第三章 利率理论

1.什么是利息?什么是利率?利息的计算方式?

2.什么是收益率?常见的收益率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3.利率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4.什么是现值?什么是未来值?他们之间如何换算?

5.影响资产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6.分析研究利率理论有哪几种?

7.如何理解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

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

一、利息

1.含义:债权人贷出货币而从债务人那里获得的报酬;或债务人为获得货币的使用权而支付的代价。(借贷资金的价格)

2.实质:

1)节欲论。西尼尔。利息就是对资本家节欲行为的报偿。

2)时差论。庞巴维克。认为利息是由现在物品与未来物品之间在价值上的差别所产生的。要能推迟消费必须使未来消费的满足感于现在消费的满足感相等,因此在未来消费要有额外的补偿,这就是利息。

3)流动性偏好论。凯恩斯。利息是对人们一定时期放弃流动偏好的报酬。马克思认为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二、利率

1.含义:是指借贷期内的利息与本金之间的比率。

2.计算方法:单利法和复利法

1)单利法: 不管借贷期限的长短,只按本金计算利息。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限,本利和A=P(1+in);

(2)复利法:经过一定时期将所发生的利息加入本金重复计算利息的方法(复利更能反映利息的本质)

公式为:利息=P[(1+i)n -1],本利和=P(1+i)n 。

三、利率的类型

1,市场利率与官定利率

市场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VS官定利率:政府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政策手段。

2,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借贷期内不作调整的利率。

浮动利率:借贷期内定期调整的利率。调整期为半年,依据权威的短期利率。国际借贷中以伦敦同业拆借利率为根据。

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影响的利率VS实际利率:物价不变时的利率,即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名义利率(r)、实际利率(I)、通货膨胀率(p)三者之间的关系简略表示为:r=i+p。全面正确的表示为:r=(1+i)(1+p)-1,i=[(1+r)/(1+p)]-1。 4,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

四、现值与未来值

(Present Value):是指投资期期初的价值。

(Future Value):是指投资期期末的价值。 现值和未来值可以互换!

现在的100元,利率10%时,一年后的未来值就是110元/一年后的110元的现值就是100元。

现值的计算公式为:PV=

※练习题:

1.已知你的一笔投资两年后又200元的确定收益,假定利率为10%,有两种支付方法可以选择:(1)两年后一次性支付200元 (2)分两次支付,每年100元,试用现值的方法进行选择。

2.计算支付的现值:(1)两年后的500元,利率是5% (2)两年后的500元,利率是10% (3)四年后 500,10%

五、收益率 (yield)

1.含义:收益额与本金额之间的比率。

2.收益的资本化:利息是收益的一般形态。任何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或者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额。

3.到期收益率:指使得从金融工具上获得的收入的现值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时的利率。

到期收益率是假定投资者能够持有金融工具至到期日。在计算时必须把未来的收益折算成现值。

例如,面额为1000元的债券,票面利率为10%,第一年底的收益现值为:100/(1+r);第二年底的收益现值为:100/(1+r)?;第三年第的收

益现值为:100/(1+r)?;…。

到期收益率的公式为:PV=

PV为债券的现值,视为债券的市场价格;C为债券的年利息;M为债券的票面额;n为债券的期限;r为到期收益率。

例如:一债券期限为5年,票面利率5%,面值100元,一年支付利息一次,目前的价格是95.787元,求到期收益率。

※如果债券的现价与其面值相等,则到期收益率r就等于票面利率i;如果债券的价格下降,则到期收益率r就高于票面利率i;如果债券的价格上升,则到期收益率r就低于票面利率i。到期收益率r与债券价格p是负相关的。如果是普通贷款,则其到期收益率就是其利率。 Ex1:王五想买一张一年期债券,票面金额为1000元,票面利率为6%,且现在的市场利率是6%。那么他愿意为这张债券出价多少? P=60/(1+6%)+1000/(1+6%)=56.6+943.4=1000

债券的价格就是1000元。如果市场利率为6%,那么一年后的1060元的现值就是1000元,这也就是这张债券的价格。

Ex2:假设王五今天以1000元买了这份债券,两天后,市场利率上升为8%,债券的价格会有什么变化?

P=60/(1+8%)+1000/(1+8%)=55.55+925.93=981.48

就是说,利率为8%时,一年后的1060元的现值为981.48元。如果你花981.48元买了王五的债券,到期时就能得到60元的利息,再加上18.52元的资本收入。你的到期收益率为8%。

2,回报率(持有期收益率):准确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投资者持有证券究竟能得到多少收益的指标是回报率。

到期收益率是假定投资者一直持有到期。事实上,投资者不一定会持有到期,而是将其在证券市场上买卖。

回报率=息票率+价格变动率。 只有持有期与债券期限一致时,回报率才等于到期收益率

R为回报率;Pt和Pt+1为t和t+1时债券的价格;C为年利息。

例如投资者以950元购入一张面值为1000元、票面利率为10%的债券,在一年后以1050元的价格卖出,则投资者在这期间的收益是100元利息(1000x10%)和100元资本利得(1050-950)。其回报率为21%。

第二节 利率决定理论(T6)

一、古典利率理论

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实际因素:主要是指生产率和节约,即投资和储蓄。利率决定于储蓄与投资相均衡的那一点。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投资曲线的移动是由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发生变动造成的。储蓄曲线的移动是由于边际储蓄倾向发生变动造成的。市场的均衡利率是由投资与储蓄两条曲线相交的那一点决定的。

二、可贷资金理论 认为利率不仅是由投资与储蓄决定的,而是由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决定,建立在资产需求理论的基础上,是通过对债券的供给与需求的分析来研究利率的决定问题。

——资产需求理论。当我们决定是否购买一种资产时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财富,一般而言财富越多,对资产的需求越大;二是预期回报率,如果一项资产的预期回报率相对于替代资产上升,对这项资产的需求就会增加;三是风险,人们一般都厌恶风险,如果一项资产的风险上升或替代资产的风险下降,对该资产的需求就会减少;四是流动性,一项资产的流动性越强,需求就会越大。可贷资金理论把债券看作一种资产。 1,债券的需求与供给

债券的需求。在债券能带来的未来支付既定的条件下,债券的当前买入价格越高,即利率越低,那么,对债券的需求就会越少。因而,如果以横轴代表债券的数量,以纵轴代表利率,则债券的需求曲线将向右上方倾斜。

债券的供给。从供给方看,如果债券的当前价格越高,即利率越低,那么,债券的供给就会越多。所以,债券的供给曲线将向右下方倾斜。 债券的供给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对应着均衡的利率水平(i)和债券数量水平。这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一般的供给和需求曲线的形状不同。原因在于,图形的纵轴代表的是利率。如果纵轴代表的是价格,图形就变过来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债券的需求曲线可以看作是可贷资金的供给曲线,它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债券的供给曲线可以看作是可贷资金的需求曲线,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因此,根据债券的供求分析来解释利率决定的理论称为可贷资金理论。

2,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移动

根据前面的资产需求理论,影响资产需求中的四项因素重任一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如果财富增加,人们对债券的需求将

增加,需求曲线将向右移,均衡利率会下降;相应的如果预期债券价格会上升从而使债券的预期回报率相对于替代资产上升,需求曲线也会右移;如果债券风险上升或替代资产的风险下降,需求曲线就会左移;如果债券的流动性增强需求曲线会右移,债券供给增加,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影响因素有:一是投资机会盈利预期,如果经济形式相好,企业预期盈利增加,就愿意多发债券,供给曲线会右移;二是预期通货膨胀率,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企业借款的实际利率下降,即借款的实际成本下降,供给曲线会右移;三是政府活动,如果政府收入减少或支出增加,会使债券的供给增加,供给曲线会右移。

3,可贷资金理论的应用

利用上面的知识,分析一下某些重要的经济因素变化对利率的影响。

(1)通货膨胀预期与利率。如果公众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那么债券相对预期回报率会下降,债券的需求曲线会左移;相应的供给曲线会因借债成本下降而右移。均衡利率会上升 (图)。这说明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名义利率也会上升。均衡的债券数量则变化不定,取决于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相对位移幅度。

(2)产业周期扩张与利率。在扩张时期,经济向好,投资盈利预期增加,债券供给曲线会右移;同时人们收入增加,债券的需求曲线也会右移。因此均衡的债券数量会增加 (图)。而均衡利率的变化要看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相对位移幅度。在实际生活中,利率一般是顺周期的。但可贷资金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一点。

三、流动性偏好理论

认为利率水平是在货币市场上决定的,即利率由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货币需求主要由于三种动机:交易、预防、投机动机。前两种动机形成的货币需求是交易性货币需求,由收入水平决定;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由利率决定。在特定的收入水平下,不同的利率水平对应着不同的货币需求数量。将这种关系反映在图形中,将形成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货币需求曲线。货币供给是外生的,所以货币供给曲线垂直于横轴。货币供给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就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水平。

1,曲线的移动。

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收入,如果收入增加,货币需求就增加,需求曲线会右移。二是价格水平,凯恩斯研究的货币需求是实际货币需求。物价上升,要是实际货币量不变,名义货币量必须增加,货币需求曲线会右移。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如果央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给曲线会右移。

2,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应用

(1)通货膨胀预期与利率。

预期通货膨胀水平上升,要是实际货币量不变,名义货币需求量必须增加,货币需求曲线右移,利率上升。这一结论与可贷资金理论完全

(2)产业周期扩张与利率。

在扩张时期,人们的收入水平增加,货币需求曲线会右移,因而利率水平会上升。

(3)货币供给增加与利率。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增加会降低利率。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给的增加确实会促使利率下降,这称为流动性效应。此外货币供给增加还会产生:一收入效应,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经济扩张与收入增加,收入增加会使货币需求曲线右移,利率上升;二价格水平效应,货币供给增加一般会伴随物价水平的上升,使需求曲线右移,利率上升;三预期通货膨胀效应,货币供给增加,使人们预期物价会进一步上涨,这会导致利率上升——由此可知,货币供给增加对利率的影响不是确定的。

四、 IS-LM模型的利率决定

希克斯、汉森对凯恩斯利率理论的修正。认为,凯恩斯强调利率取决于货币的供求关系是对的,但将生产率、储蓄的古典因素撇开是错误的。收入与利率在投资、储蓄、流动偏好、货币供给四个因素相互影响下决定。市场均衡利率是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是决定的.

第三节 如何理解利率的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T7)

一、利率的风险结构理论

(1)含义:相同期限的不同债券之间的利率差异

(2)风险有:

1.违约风险:债券发行人不能支付利息和到期不能偿还本金的风险(风险升水: 有违约风险的债券利率与无违约风险债券的利率的差额)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差异(流动性升水: 公司债券利率与财政债券的利率差额)

3.税收因素:如果一种债券可以获得免税优惠,意味着这种债券的预期回报率上升,其需求量会增加,需求曲线右移,利率下降。而其他债券的需求量会减少,需求曲线左移,利率上升。

二、利率的期限结构

(1)含义:违约风险、流动性、税收因素完全相同的债券,由于期限的长短不同,利率也往往不同。我们以横轴表示期限,纵轴表示利率,把风险相同而期限不同的债券的收益率连接起来形成的曲线称为收益率曲线。

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说明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线向下倾斜,说明长期利率低于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线是水平的,说明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相同。期限结构理论研究是利率间关系及二者变动产生影响(包括预期理论,市场分割理论,期限选择理论)

在金融市场上,人们观察到,不同期限的债券的利率水平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向波动。即如果短期利率上升,长期利率一般也会相应上升。反之亦然。(2)如果短期利率偏低,收益率曲线可能向上倾斜。如果短期利率偏高,收益率曲线可能向下倾斜。(3)多数情况下,收益率曲线都是向上倾斜的。

1,完全预期理论。

1)观点:长期利率等于在长期债券到期前预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

2)假设前提是,债券购买人无期限偏好。不同期限的债券是完全可替代的。不同债券的收益率都相等。

例题:在今后5年,预期一年期债券的利率为5%,6%,7%,8%,9%。则两年期、三年期、四年期、五年期债券的即期利率为:5.5%,6%,6.5%,7%。 2,市场分割理论

1)观点:假定不同期限的债券是不可替代的。也就是说投资者对某一期限的债券有强烈的偏好,他们只关心所偏好债券的回报率。投资者一般会偏好期限短、利率风险小的债券,所以短期债券市场由于需求旺而利率低,长期债券的利率会较高。

3,期限选择理论(流动性升水理论)

认为长期利率应等于长期债券到期前预期的短期利率的平均值,加上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决定的期限(流动性)升水 。该理论假设不同期限的债券是可以替代的,但又不是完全可替代的。

第四章

1.什么是金融市场?它有哪些特征?

2.什么是直接融资?什么是间接融资?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3.金融市场常见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4.什么是金融工具?金融工具有哪些特征?

5.主要的短期金融工具有哪几种?

6.反映股票市场价格指标有哪几种?

7.什么是投资基金?基本类型有哪几种?

8.证劵市场的组织形式有哪些?证劵市场是如何构成的?

9.什么是衍生金融工具?基本衍生工具有哪些?

第一节 金融市场的类型

一、金融市场含义及特征

1.

2.特征:

1)交易对象:货币和资本,通过金融工具的买卖

2)场所:并不一定是具体的,也包括无形市场

3)以直接融资为主要特征

3.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根本区别在于债权债务关系的形成方式不同)

:供求者之间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

:资金供求双方不直接联系而分别与金融机构形成债权债务关系

(1)直接融资的优点、局限性

优点:a.双方联系紧密,利于资金快速合理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益;b.没中间环节,成本低收益高;

c.可根据不同的融资要求或条件进行组合,利于实现资金的顺利融通和优化配置。

局限性;a.在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限制比间多b便利程度及流动性受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制约c风险比间大的多

(2)间接融资的优点、局限性

-优点:a买卖便利;b安全性高;c规模经济

缺点:a割断了直接联系,减少投资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b金融机构要服务获益,增加筹资者的成本,相对减少投资者收益 (在金融市场初期,资金借贷以直接融资为主,通过口头协议的方式进行,市场的规模小,数量多;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的建立,金融市场交易以间接融资为主,主要通过金融机构进行;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交易又以直接融资为主,通过各种金融工具的买卖实现。)

二、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1,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主体):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个人等2,金融工具(客体)3,金融市场的价格:利率,

三、金融市场的类型(T3)

1,按金融工具的期限划分,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金融市场

(1)货币市场:是交易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工具的市场。主要功能是保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将金融资产转换成现实的货币。包括短期借贷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贴现市场、短期债券(主要是国库券)市场等

特点:a.一般没正式组织,不在特定场所集中进行,而通过电信网络进行。

b交易量巨大,实际上是一个批发市场。c在大多数交易只需几秒钟,至多几分钟即可完成。因此是最有效率的市场。

(2)资本市场:是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的市场。包括银行中长期借贷市场和有价证券市场。

2,按交易的具体内容划分,分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

黄金市场:是专门集中进行黄金买卖的交易中心或场所。外汇市场是指由各国中央银行、外汇银行、外汇经纪人和客户组成的买卖外汇的交易系统。

3,按交易的地理区域划分,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国包括有新兴的离岸金融市场指非居民间从事国际金融交易的市场,资金来源于所在国的非居民或国外的外币资金。离岸金融市场基本不受所在国的金融监管机构的管制,并可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待遇,资金出入境自由。是无形市场。

4,按交易的层次划分,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1)也称为一级市场,证券初次发行的市场。有直接发行和间接发行两种方式,目前多采用间接发行(无形的市场)

2)也称为二级市场,已发行的证券的买卖转让的市场。按组织程度的不同,交易市场可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

5.按成交后的交割方式划分,可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现货市场一般在成交后1—3个交易日内付款交割。期货市场则按成交时所约定的未来某一时间付款交割。

第二节 金融工具

一、金融工具的特征

1.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金融交易金额、期限、价格的书面文件。

2.特征有:

1)偿还性。具有规定的偿还期限2)流动性。在必要时迅速变为现金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3)风险性。本金和预期收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大小4)收益性。金融工具能够带来的一定收益

二、短期金融工具

1,商业票据(commercial paper)

本票(期票)是出票人(通常是债务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汇票是出票人(债权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汇票必须经过承兑。 三个特征:抽象性,不可争辩性,无担保性

2,银行承兑汇票(banker‘s acceptances)

经银行承兑的汇票叫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是为方便商业交易活动而创造的一种信用工具,在对外贸易中运用较多。

3,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

——同传统的定期存款相比,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有以下特点:

1)定~记名,不能流通转让;大~可不记名,可流通转让2)定~金额不固定;大金额较大

3)定!利率固定;大既有固定的,也有浮动的,比同期定高。(4)定可提前支取,但损失部分利息;大不能提前,但可在二级市场流通转让。 4,短期政府债券(国库券)

以贴现的方式发行,投资者收益是购买价与债券面额之间的差额

其他短期金融工具相比特征:(1)违约风险小。(2)流通性强。 (3)面额小。 (4)收入免税。

三、长期金融工具

1,债券(bond):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证明持券者有按约定的条件(面值、利率、偿还期)向发行人取得利息和到期收回本金的权利。

(1)按发行主体来划分,分为政府债券、公司债券、金融债券。

(2)按偿还期限划分,分为短期债券、中期债券、长期债券。

(3)按利息的支付方式来划分,分为附息债券和零息债券。

(4)按内含选择权划分,可分为可赎回债券、可转换债券、带认股权证债券。

(5)按有无担保来划分,分为信用债券和抵押债券。

2,股票(stock)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出资人的股份所有权的书面凭证。

1)按是否记名,可分为记名股和无记名股。2)按有无面值,可分为有面值股和无面值股。

3)按股东的权利,可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表决权股和无表决权股。4)按股款付清与否,可分为付清股和未付清股。

(3)股票的价值 :票面价值、账面价值和内在价值。

账面价值:公司资产总额减去负债,也是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减去优先股的价值就是普通股价值。

(3)股票的价格:股价平均数和股价指数组成

100。包括有简单算术指数、加权指数、加权综合指数。

四、投资基金

1.含义:是指由多数投资者出资组成的,由投资者委托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按照投资组合原理进行专家管理,基金托管人托管,投资收益按投资者的出资单位共享,投资风险由投资者共担的资本集合体。

1)根据投资方向,可分为产业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对冲基金

2)根据基金组织方式,可分为合同型投资基金、公司型投资基金。

合同型基金:根据投资基金发起人和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人订立的投资合同,向投资者发行投资基金单位而设立的投资基金。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基本上都是合同型基金。公司型基金即投资公司。我国的风险投资基金基本上都采取公司制形式。

3)根据流通方式,可分为。

开放式基金:发行总额不固定,投资者可按投资基金的报价在相关的营业场所申购或赎回投资基金单位的投资基金。

封闭式基金:事先确定发行总额,在封闭期内投资者不能赎回,基金上市后投资者可通过证券市场转让买卖投资基金单位的投资基金。

五、证券的发行与流通

1,证券的发行 (环节:证券种类的选择;偿还期限的确定;债券还本付息的条件;发售方式的选择 / 方式:公募和私募)

2,证券的流通

(1)证券市场组成:

a)证券交易所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经证券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证券集中竞价交易的有形场所。

组织形式:会员制和公司制

----会员制以会员协会形式成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由取得交易所会员资格的证券商组成。

优点:收取的交易费用较低,有利于交易的活跃,不存在破产倒闭的风险。

缺点:在未提供担保的交易所中,投资者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管理者与交易参与者合而为一,不利于交易公正性的实现。

-----公司制由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及各类公司共同出资兴建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法人。

优点:交易所不直接参与证券交易,也不偏袒交易双方的任何一方,能保证交易的公正性;交易所对在本所内的证券交易负有担保责任,易于取得社会的信任,有利于证券交易所的发展;能提供完备的交易设施和服务,有利于交易的顺利进行。

缺点:为了追求盈利最大化,常常扩大会员人数,从而助长过分投机,存在破产倒闭的可能。

b)场外交易市场

场外交易:在证券交易所以外进行的证券交易活动,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主要买卖未在交易所上市的证券,证券交易可以通过交易商或经纪人,也可以由客户直接进行,价格由双方协商议定。很多债券的交易都是在场外交易市场进行的。

场外交易不必公开财务状况,可直接交易,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2)交易方式:现货交易、期货交易、信用交易。

信用交易:也叫保证金交易,指投资者在经纪人那里设立保证金账户,购买证券资金不足部分(在保证金比率内)由经纪人提供贷款。保证金比率=权益资本/市场价值。保证金比率由证券管理机构控制。

第三节 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是由金融基础(原生)工具衍生出来的,其价值依赖于金融基础工具的金融产品。

一、按合约类型分类,有远期、期货、期权、互换。

1,金融远期(Forwards)

1)含义:交易双方约定未来某一确定时间,按事先商定的价格,以预先确定的方式买卖一定数量的金融资产的合约。2)合约规定了将来交换的资产、交换日期、交换价格和数量,合约条款因合约双方的需要而不同。通常是在两个金融机构之间或金融机构预期客户之间签署的。主要有货币远期和利率远期。 远期合约在有效期内价值随相关金融资产市场价格的波动而变化。

2,金融期货(Futures)

含义:协议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特定时间,按约定的条件(包括价格、交割地点、交割方式)买入或卖出一定标准数量的某种特定金融工具的标准化协议。( 金融期货有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等)

特点:

(1)间接清算制。在交易所进行,双方不直接接触,而是各自跟交易所的清算部或专设的清算公司结算,无需担心对方违约

(2)合约标准化。期货合约的合约规模、交割日期、交割地点等都是标准化的,无需双方再商定。

(3)灵活性。双方可再交割日前采取对冲交易结束其期货头寸,而无须进行最后的实物交割。

(4)每日清算制。期每天交易结束时,清算公司都要根据期货价格得升跌对每个交易者的保证金账户进行调整,以反映交易者的浮动盈亏 3,金融期权(Option)

1)含义:又称选择权,指赋予其购买者在规定期限内,按双方约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的权利的合约

2)包含以下要素:(1)标的资产的种类及数量(2)协议价格。(4)期权交易地点。5)权利金。(6)合约格式。

3)分类: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凡是赋予期权买方购买标的资产权利的合约就是看涨期权;赋予购买者出售标的资产权利的合约就是看跌期权。金融期权有欧式期权和美式期权,欧式期权的买者只能在期权到期日才能执行期权;美式期权允许买者在期权到期前的任何时间执行期权。 4,金融互换(Swap)

互换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按照商定的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交换不同金融工具的一系列支付或收入款项的合约。

金融互换主要有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等。互换产生的基础是比较优势理论。

二、按相关资产标准分,可分为货币衍生工具(外汇期货、外汇期权、货币互换等)、利率衍生工具(利率期货、债券期权、利率互换等)、股票衍生工具(股票期权、股票指数期货、股票指数期权等)。

三、按衍生次序分,可分为一般衍生工具、混合工具、复杂衍生工具。

一般衍生工具指由基础金融工具衍生出来的比较单纯的衍生工具。如远期、期货等。

混合工具指由基础金融工具和一般衍生工具混合而成的介于现货市场与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之间的产品。如可转换债券。

复杂衍生工具指以一般衍生工具为基础,经过改造或组合而形成的新工具。又称衍生工具的衍生物。如期货期权、复合期权、特种期权。

一、金融机构体系构成

金融机构:是专门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通常以一定量的自有资金为资本,通过吸收存款,发行各种证券等方式形成资金来源,并通过贷款、投资等形式运用资金,在向社会提供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过程中获得利润。

二、银行机构体系

1,中央银行。金融活动的管理者。发行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

2,商业银行。银行体系的骨干和主体,通过业务对基础货币进行信用创造

3,专业银行。包括投资银行,储蓄银行,抵押银行,农业银行等

三、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

1,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最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2,投资信托公司 3,信用合作社(互助合作性金融组织)

第二节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

一、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二、中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

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2,政策性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信贷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3,商业银行 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

三、非银行金融机构 1,保险公司 2,信托投资公司 其他如证券公司、邮政储蓄机构(银行

1.商业银行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2.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形式有哪几种?

3.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有哪些?

4.商业银行如何进行信用创造?

5.根据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的资本是如何构成的?

6.商业银行经营原则有哪些?

7.商业银行业务主要有哪些?

8.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有哪些?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一、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存放款为主要业务,以利润为主要目标,能吸收、创造和收缩存款货币的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的产生过程是:铸币兑换业----货币经营业----银行。

二、商业银行的类型与组织制度

1,商业银行的类型

职能分工型模式和全能型模式。

1)职能分工: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各个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具有明确的分工,各自经营专门的金融业务

2)全能:综合金融业务,包括传统银行业务及证券保险业务。

2,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1)单一银行制(单元银行制):是指商业银行业务由各个相互独立的银行经营,不设立或不允许设立分支行。美国

#优点:可以限制银行间的吞并和金融垄断,减缓银行业务集中的进程;有利于协调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的相互关系,使商业银行更适合本地区的需要;由于不受总行的牵制,银行的自主性较强,灵活性较大;单一银行制的管理层次较少,中央银行的调控传导快,有利于实现金融调 第五章 金融机构体系 第一节 发达国家金融机构体系 第六章 商业银行

控目标。

#缺陷 :银行规模较小,经营成本高,限制了经营效益的提高;银行组织资金、运用资金能力有限,业务由相对集中,风险较大;单一银行制没有分支机构,与经济的外向化发展相矛盾;单一银行制的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受到限制。

2,分支银行制 (总分行制):是指允许银行在总行之外,在国内外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分支银行制是现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种银行制度,比较典型是英国。

#优点:分支银行制便于银行随经济的发展及时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业务数量和范围;规模可以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而扩张,取得较好的规模经济效益;银行经营规模较大,分支机构多,业务范围广,易于吸收、调剂、转移和充分运用资金,有利于分散、降低风险;便于银行实行专业化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分支银行制使银行数目少,便于国家控制和管理。

#缺点:分支银行制管理层次较多,管理难度较大,如果总行没有完善的通讯手段和成本控制方法,银行的经营效益会下降;从银行与外部的关系来看,分支机构职员的调动、轮换,会使银行失去与其服务对象的联系,银行工作人员固守一地,又会形成本位主义,削弱总行对分支行的控制能力。

3,控股公司制:指由某个或多个大银行设立控股公司,在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多家银行。

4,连锁银行制:由某人或某集团拥有若干银行的股权,以取得对这些银行的控制权。法律上是独立的,但业务和经营权有某人或某集团控制,形成连锁银行。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职能

一、商业银行的职能(T3)

1,信用中介职能: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把分散在社会中的各种闲置货币资金或储备待用货币收入汇聚起来,通过资产业务加以投放运用。 作用: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的闲置资本转化为职能资本,在全社会范围内调剂资金余缺和融通货币资金,使社会生产规模在资本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得以扩大;2)把居民暂时不用的货币收入集中起来,转化为巨额资本或长期资本,将消费转化为积累,从而扩大社会资本总量。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推动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运用。

2,支付中介职能。

作用:1)通过吸收存款,成为客户的货币保管着;2)据客户的要求为其办理现金收付和转账结算,成为客户的出纳和货币收付的代理人。通过这一代理人身份将国民经济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之间经济往来活动中货币流通事宜承揽下来,成为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之间的支付中介。 3,信用创造职能。

利用其所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取现金或不完全提取现金的前提下,存款的反复待放,会在整个银行体系形成比原始存款大许多倍的派生存款。

作用:独有的,直接影响社会的货币供给量,影响社会再生产过程,影响利率、投资、就业、国民生产总值和价格水平,也影响币值的稳定 4,金融服务职能。商业银行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特别是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提供了条件,商业银行的咨询服务业也就应运而生。工商企业生产和流通专业化的发展,又要求把本来属于企业的货币业务转交给商业银行,如发放工资、代理支付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也不断开拓服务领域,从多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

二、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T4:如何进行的?)

1,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原始存款:接受客户的现金和中央银行支票所形成的存款。

派生存款:银行通过放款和投资所创造的转存款(增减直接引起货币供给量的相应增减)

2,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

两个前提条件:1)是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2)借款人不完全提取现金。

三个假定:1)只持有法定准备金,没有超额准备金;2)客户收入的一切款项均存入银行形成活期存款;3)法定准备金率为20%。

商业银行信用创造所决定的存款总额相对于原始存款的倍数称为派生倍数。一般而言,它是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倒数。

3.影响派生存款的因素:

1)现金漏损的影响(现金在手中不能流回)2)超额准备金的影响 3)存款结构的影响(法定准备金不同)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资本与经营原则

一,商业银行的资本

1,银行资本的构成

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主要有:股份资本;盈余,有两部分,即资本盈余和营业盈余;资本性票据和债券;补偿性准备金。 由实收资本和公开储备组成。实收资本包括已发行和缴足的普通股和永久非累积优先股;公开储备是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保留盈余。核心资本是市场判断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基础。

包括:(1)未公开储备(2)资产重估储备。(3)普通准备金。(4)次级长期债务。

2,银行资本的作用

二,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1,盈利性原则。追求利润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目标 商业银行的利润是银行各项收入减去各项支出成本之后的余额。

2,流动性原则。流动性体现在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持有的资产能按预期偿付计划变现或者在不贬值的条件下随时可以变现;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所需的资金。

在资产方面,要掌握一定数额的现金资产和流动性较强的其他资产,建立分层次现金准备,适当的资产管理方法

在负债方面,向中央银行,同业,国内外金融市场借款,发放ADs、金融债券、银行本票等主动型负债方式,来保持负债的流动性。 3,安全性原则。核心在于正确处置风险。包括: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 、外汇风险、购买力风险、内部风险、政治风险。

三原则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流动性是安全性的必要手段和重要因素,而流动性和安全性又是实现盈利性的必要基础。但过分强调流动性和安全性会损害银行的盈利性;而盲目追求盈利性,也可能损害银行的流动性甚至危机银行自身的安全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

一,负债业务

1,存款业务

(1)支票存款,也称活期存款。

含义:指不需要预先通知银行,存款户可随时支取的存款。用于交易和支付,支用时需使用银行规定的支票。

特点:流动性很大,存取频繁,手续复杂,并需要提供相应的服务,如存取服务、转账服务、提现服务等,银行用于这一业务的人力、物力很大,成本较高

经济意义:1)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银行可以获得短期可用资金,用于短期的资产业务;2)会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余额,可利用它来进行中长期投资;3)多用于转账而非提现,可以周转使用,为银行进行信用扩张提供基础与条件;4)有利于建立与客户的密切联系,扩大信用业务,又是银行除了为客户提供有效的服务之外,还允许客户在一定的期限和额度内“透支”,以争取更多的客户。

(2)定期存款

含义:是由客户与银行事先约定期限的存款。限一般有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3年、5年,甚至更长。

定期存款的利率与存期长短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是存款期限越长,利率就越高,未到期一般不能提前支取。但为了争取客户,银行采用灵活变通方法,让客户填写提前支取书,扣除掉一定的利息,可以支取。

种类:传统存单式定期存款(10万美元以下)、货币市场存单(MMCDs)、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10万美元以上)、个人退休账户(IRA)

(3)储蓄存款。是银行为居民个人储蓄货币而开办的存款业务(活期储蓄存款和定期储蓄存款两种)

2,非存款性借款

(1)同业借款。主要包括同业拆借、转贴现和转抵押。是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之间短期或临时性的资金融通。同业拆借时间较短,一般是以天计。同业拆借借助于现代技术交易迅速,效率很高,商业银行可以非常便利地借入所需资金。

(2)中央银行借款 。在必要时可向中央银行借款,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再贴现;二是再贷款。

(3)金融市场借款 。可以通过金融市场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还可以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如欧洲货币市场借款来获得资金。

二、资产业务

1,现金资产:是银行资产中具有最高流动性的部分。由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同业存款及托收中的现金构成。

2,放款业务 (1)以放款期限分为活期放款和定期放款。(2)以放款对象分为工商企业贷款、农业贷款、不动产贷款、消费者贷款等等(3)以有无担保划分,可分为信用放款和抵押放款。 (4)以放款的利率形式划分,可分为固定利率放款、浮动利率放款、优惠利率放款。另外还有两种放款,这就是透支和贴现。贴现是票据持有者为取得现金,用未到期票据向银行融通资金的行为。银行按一定比率(贴现率)扣除自贴现之日至票据到期日的利息之后,将票据余额付给贴现人,票据到期时,银行持有票据向出票人、背书人或承兑行兑取现金。

3,投资业务,主要是购买有价证券。是银行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证券投资约占银行资产的20%—30%。投资的对象主要有政府公债、公司债券、股票等。商业银行通过对证券的期限结构、地域结构、类型结构进行合理有效的调节和组合,达到以最小的投资风险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

三、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1,结算业务。结算:清算和了结经济往来中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的过程,主要工具是票据,包括支票、汇票、本票。

2,信托业务:信托机构接受他人的委托,按其要求代为经营、管理或代办事务为委托人谋取利益的经济行为。分为委托,代理,其他、 3,租赁业务:有偿出让财物使用权的经济行为。出租人把财物出让给承租人使用,不变所有权,承支付使用费而在一定期限内获得使用权 4,担保业务。担保是指以确保债务清偿或其他经济合同中各项义务履行为目的的保证行为。银行担保业务是指银行以自己的资信,为债务人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济、法律行为。包括担保见证业务、保函业务及备用信用证业务。

第五节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一、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1,负债经营理论

(1)存款运用理论,包括存款余额运用理论和超存款余额运用理论

(2)主动负债理论,包括购买理论、销售理论

2,资产经营理论

(1)商业贷款理论 (2)资产转换理论 (3)预期收入理论

3,资产负债外经营理论:主张银行的经营应超越货币,提供更多货币供应以外的服务,从传统的负债和资产业务以外的范围去寻找新的经营领域,开辟新的盈利源泉。容易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使银行介入过广的业务范围,导致集中和垄断;二是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

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方法 1.中央银行的制度形式主要有哪些?

2.如何理解中央银行的职能?

3.如何理解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4.什么是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的模式有哪些?

5.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监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中央银行的制度形式

1,单一的中央银行制

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纯粹的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并领导全部金融事业的制度。

1)一元中央银行制。在一个国家内只建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在机构设置上一般采取总分行制

2)二元中央银行制。在一个国家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

3)多元中央银行制。在一个国家内建立较多中央银行机构,执行中央银行的职能与任务。

2,复合中央银行制

指在一个国家内没有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而是把中央银行的业务和职能与商业银行的业务与职能集于一家银行执行的体制。 3,跨国中央银行制

与一定的货币联盟相联系,是参加货币联盟的所有国家共同的中央银行(如欧洲共同体的欧洲中央银行)

4,准中央银行制

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和地区一般还没有建立通常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只设置了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几个商业银行形式部分中央银行职能。如新加坡。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1,服务职能:央行为国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各类金融服务。

为国家服务表现在1)管理国库2)向财政发放临时贷款3)代表政府参与有关国际金融活动4)管理国家黄金、外汇及储备。

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服务表现在(1)主持票据交换和应收应付清算。(2)作为最终贷款人。

2,管理职能:指央行作为金融当局为稳定金融而制定有关的金融法规、制度、政策,并对金融体系、金融活动进行管理。

3,调控职能:指央行利用经济、行政等手段对金融活动进行干预,使其按既定的货币政策运行。

1)通过垄断货币发行调控货币供应量。(2)通过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调控货币供应量。(3)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控货币供应量。

三、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1,密切配合

(1)央行与政府有相同的使命。表现在:二者有共同的目标;货币政策是整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央行有义务支持政府的经济决策;很多国家在立法上承认央行是国家制度的组成部分,具有国家机关的性质。

(2)央行必须接受政府的监督和管理。表现在:央行行长由政府任命;定期向政府汇报工作,接受政府指示;央行内由政府代表,便于与政府沟通;央行制订执行货币政策要受政府的影响。

(3)央行与财政关系。包括:行政关系,在行政上是分工和隶属关系;资金业务关系,央行有义务帮政府解决财政困难;政策配合关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需相互配合。

2,央行的相对独立性。指央行在政府或国家权力机构的控制和影响下相对独立。体现在:建立独立的货币发行制度以维持货币的稳定;独立的制定、实施货币政策;独立的管理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业务

一、负债业务

1,货币发行业务。央行的货币发行必须遵循三个原则(1)垄断发行。(2)经济发行。建立发行准备制度。(3)要有一定的弹性。 2,存款业务。主要有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财政存款;外国存款;其他存款。

3,国际金融机构负债

4,国内金融机构往来

二、资产业务

1,再贴现业务

2,贷款业务

3,证券买卖业务。在二级市场上进行。

4,保管黄金、外汇储备

第三节 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监管

一、金融监管的含义

狭义: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际法律法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 广义: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社会中介机构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

二、我国金融监管机构: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3,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三、监管模式

1,双线多头管理体制。典型是美国。联邦和各州双线,联邦一线有八个管理机构,最主要的是联邦储备体系、财政部通货总监、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州一线各州有各自的金融法规,各自的银行监管机构。

2,一线多头管理体制。管理权限集中于中央,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负责银行体系的监管。通常以财政部和中央银行为主。 3,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的体制。央行全权负责银行体系的监管。

4,跨国管理体制。实行跨国中央银行制的国际和地区采取的特殊的监管体制。

四、对金融机构的管理内容

1,对机构设置的管理。金融机构经申请由指定的机构注册批准后方可成立。条件主要有:最低资本额限制;从业范围规定;正规高素质的管理组织。金融机构设置一般有数量限制。特别是对外国金融机构。

2,对清偿能力的管理。涉及流动性问题。一般要求各金融机构拥有一定比例的现金和能立即变现的资产,资产负债时间、结构上合理搭配。 3,对资本充足条件的管理。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包括:基本资本比率即银行资本占总资产的比率;资本与负债比率;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 4,对证券投机信用的管理。规定保证金比率,可随时根据需要调整。

5,对银行控股公司的管理。限制其发展,防止垄断;划清银行业与商业界限。

6,对存款风险的管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多以银行存在的空间地域来确定保险对象。存款保险组织有政府办的,有银行同业办的,也有合办的。

7,对外资银行的管理。由于各国国内的金融环境、国家的开放程度不同,因而各国对外资银行设置的规定也不同。有限制外资银行设置的,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有对等互惠的;又扩大对外资银行开放的;有对外资银行设置限制较少的。 1.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哪些?

2.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哪些?

3.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如何分析货币传导机制?

4.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有哪些?据此选择的中介目标有哪些?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含义

1,广义:包括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的一切措施。

2,狭义: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措施的总和。

二、货币政策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央行通过调高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引起以下变动(1)货币乘数反向变化;(2)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反向变化;(3)与以上两项变动相伴随的市场利率的升降变化。

2)作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非常有效,但过于强烈缺乏弹性,易造成经济震荡。因此一般不作为经常性工具使用。

2,再贴现率。

1)再贴现率最直接的影响对象是货币需求。如果央行调高再贴现率,意味着商业银行融资成本的上升,使商业银行调高对客户放款的利率,从而引起市场利率的上升。利率上升会抑制贷款需求。社会的货币需求量减少,货币供给量也会减少。

2)作用;再贴现率的调整不能保证央行有足够的主动权,甚至市场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再贴现率高低有限度,而且贴现率的随时调整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经济的正常秩序会被打乱。

3,公开市场业务。指央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给。央行买卖有价证券的直接影响对象是基础货币。

二、行政性政策工具

1,信用控制 包括:信用配额、证券投资信用控制、消费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等

2,利率控制 包括:规定存贷利率的上下限、差别利率等

3,流动比率控制 4,直接干预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1,道义劝导 2, 窗口指导。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中介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应县利率,利率的变化通过资本边际效益影响使投资以乘数方式增减,投资增减会进而影响总支出和总收入。M----r----I-----E-----Y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环节是利率。

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M----E----I-----Y

(1)M—E。货币供应量变化直接影响支出。因为:货币需求有其内在稳定性;货币需求函数中不包括供给因素,货币供给变动不会直接引起需求变化;当货币供给变化如增加,而货币需求不变,公众手中实际持有的货币量超过意愿持有的货币量,因而会增加支出。

(2)E---I。变化了的支出用于投资。是资产结构调整过程。

最后是名义收入Y。M作用与支出,导致投资结构调整,并最终引起收入Y的变动。

二、中介目标

1,标准 包括: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适应性

2,中介目标 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

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条件有:相关性,利率变动与经济周期个阶段转换有密切联系;可控性,央行可随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或再贴现率影响市场利率;可测性,央行可随时观察到市场利率的水平与结构。利率作为中介指标也有缺陷。因为在经济生活中利率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很难确定。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条件有:可测性,货币可分为多个层次M0、M1、M2;可控性,货币供给量可有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确定,而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都是可控的;相关性,货币供给量与经济间的关系密切。但央行对这类指标的控制力弱于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短期指标。 超额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规模有直接决定作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工具,都是通过影响超额准备金水平而发挥作用的。但作为中介指标,超额准备金往往引起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意愿和财务状况而不易为货币当局测度、控制。

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总和,它构成了货币供应量倍数伸缩的基础。它符合可控性和可测性。不少国家把它是做较理想的近期指标。

1.货币供给理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2.根据货币供给模型,分析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3.如何理解货币需求的含义?

4.研究货币需求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一、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历程

货币供给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标志是C.A.菲利普斯的《银行信用》。书中第一次使用了“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概念,为以后的货币供给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初期,货币供给理论发展经历了一段沉寂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是凯恩斯经济理论的鼎盛期。20世纪60年代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滞胀”凯恩斯理论失灵,货币学派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研究货币供给理论。

货币供给理论大致沿着三条线索不断向前发展:一是货币定义方面,随着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货币外延日益扩大;二是货币供给的理论模型方面,借助复杂的数理方法对影响货币供给的诸多因素进行更为全面和准确的分析,进而他欧尼通过货币政策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和效果;三是货币供给的性质方面,开展了对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的争论,提出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如何制定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

二、货币供给的层次

三、货币供给模型

1,基础货币。中央银行既可通过现金发行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供给,也可通过法定准备金率和其他资产业务(再贴现、再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供给。公众持有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构成商业银行向社会供给货币的基础,并直接受制于中央银行。因而称之为基础货币。公式为 B=C+R

m=M1/B=(C+D)/(C+R)设c为现金漏出率,则C= cD设rd为活期存款准备金率,e为超额准备金率,则R= rd D+ e D

将C、R代入m= (C+D)/(C+R)中,经整理得m=( c+1)/(c+rd+e) M1=B(c+1)/(c+rd+e)

例如:一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2%,现金漏出率为8%,超额准备金率为11%,流通中的现金为3000亿。计算该国的M1和货币乘数。活期存款为:3000/8%=37500亿,M1=3000+37500=40500亿; m= ( 8% +1)/(8%+12%+11%)=3.48。

模型表明货币供给量由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共同决定的。

央行增加基础货币的途径主要有(1)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 (2)央行收购黄金、外汇; (3)央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 (4)财政向央行透支; (5)央行支付利息。减少基础货币的途径与增加的相反。换个角度也可以说,基础货币受商业银行经营状况、财政收支状况、国际收支状况等因素影响。

货币乘数则由现金比率、活期存款准备金率、定期存款准备金率、定活存款比率、超额准备金率共同决定的。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受央行直接控制的变量; 第九章 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理论 第一节 货币的供给理论 2,货币供给的理论模型 。货币供应量=现金C+活期存款D是基础货币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经多倍扩张形成的。设倍数为m,则Ms= mB

定活存款比率主要取决于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影响因素1)定期存款利率2)是收入或财富的变动;

现金比率也取决于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因素1)社会公众的流动性偏好程度2)是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即机会成本)3)是银行体系活期存款的增减变化4)收入或财富的变动,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如信用发达程度、心理预期、突发事件、季节性因素等;

超额准备金比率取决于商业银行经营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影响因素1)是市场利率(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2)贷款的投资机会(经济繁荣时,资金需求增加,银行会降低超额准备金增加贷款)3)借入资金的难易程度及成本(银行借入资金易且成本不会大幅波动,就不需保留过多的超额准备金)。

货币乘数是决定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成正比。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特别其中有些因素显然不是由央行所能决定和控制的。

第二节 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

1,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

2,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

二、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1,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论 2, 剑桥方程式。

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1,交易性货币需求L1

交易动机需求,人们需要货币,以备个人或企业日常交易需要 。预防动机需求,人们为了预防意外的支付而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交易性货币需求的特点(1)货币充当交换媒介。(2)交易性货币需求相对稳定,可以预计。(3)交易性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对利率不敏感。 2,投机性货币需求L2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的某一适当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需要持有的货币量。 特点是(1)货币充当财富贮藏手段。(2)投机性货币需求难以预测。(3)投机性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是利率的减函数。

货币需求=L1+L2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于前人的最显著特点,是对投机动机货币需求的分析。强调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是凯恩斯对货币理论的一大贡献,也为货币政策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四、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1,平方根公式。

该模型认为,持有现金是有成本的,其成本包括两种:一是机会成本,即由于持有现金放弃以其他生息资产持有交易余额所产生的收益;二是交易成本,即非现金生息资产变现所需费用。

假设某经济主体在期初将其全部收入(T)以债券方式持有,并假设此经济主体每次均从债券中取出C兑现,则在收入期内的兑现次数为T/C;再假设每次债券变现的交易费用为b,那么,该期的全部交易成本为bT/c。设每次变现后,其支出是连续的、均匀的,则在收支期间所持有的平均现金余额为C/2,假设持有单位现金的机会成本为利息i,则该经济主体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为iC/2。如果用X代表持有现金的总成本,则:X=bT/C+iC/2

要使X的值最小,必须对上式求C的一阶导数,并令其为零,求出C的值,同时其二阶导数必须大于零。即:dx/dc=-bT/C2+i/2=0 得: C=√2bt/i 因为M=C/2 将C代入可得:M=C/2=1/2√2bT/i

它表明,交易性货币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受利率变动的影响,成反向变动;一般情况下,交易成本的变化将会引起货币交易需求的同向变化。该模型是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重大发展。

2,资产组合选择理论

资产组合选择理论是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的修正。该理论认为,利率是无法预期的,正是由于利率的不确定性给投资者带来了潜在的风险。由于有风险,投资决策的原则也将发生变化,不是以收益最大化为原则,而是以效用最大化为原则。由于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可以将人们分为三类:风险回避者;风险中立者 ;风险爱好者 。收益与风险同涨同消。 人们在进行资产组合时,追求的是与风险相匹配的收益。在组合式,投资者必须了解不同资产的收益率和风险度。计算的收益率是预期收益率,风险用离差或标准差表示。

五、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承认人们持有货币的事实,对各种情况下人们持有多少货币的决定因素进行仔细的分析,建立了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函数。

1,财富或收入。弗里德曼认为,财富是货币需求的合理限制。他把财富划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一般只有少数人才拥有一定量的非人力财富,大多数人只拥有人力财富。这两类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影响他们所带来的收入的比例,进而影响货币需求。用W代表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

2,机会成本。货币的名义收益率(rm)通常情况下为零。其他资产收益率一般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目前的名义收益率,包括预期的固定收益率(rb),如债券的利率和价格的预期波动;预期的非固定收益率(re),如股票的收益率。另一部分为预期的商品价格变动率。物价变动率可用1/Pdp/dt表示。

3,效用。对于个人或企业来说,持有货币既可以用于日常交易的支付,又可以应付不测之需,还可以抓住获利的机会,这就是货币所提供的效用。这些效用是无法直接测量出来,但人们的感觉和现实证明它确实存在。效用可用U表示。综上所述,弗里德曼德出个人的货币需求函数

M/P=f(Y,W;rm,rb,re,1/Pdp/dt;U) 式中M为个人名义货币持有量,P为一般物价水平,M/P为个人实际货币需求量。

为了便于分析,把它们作一些省略处理

货币需求函数可简化为:M/P=f(Y,I)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的最主要特点是该函数的稳定性。因为:一是影响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是相互独立的。影响货币供给的若干主要因素并不影响货币需求,货币需求主要受函数中的那些变量的影响。二是在函数的变量中,有些自身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货币需求函数最主要的两个影响因素是收入与利率。三是货币需求函数的倒数即货币流通速度基本上是稳定的。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稳定性的结论对货币当局有重要的意义。货币当局应采取稳定的货币政策。由于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当局不应采取货币需求的管理政策,而应采取货币供给的管理政策。货币供给应配合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因而货币供给也应当是稳定的。货币当局应采取稳定的货币政策。 第十章通货膨胀

1.如何理解通货膨胀?

2.常见的通胀类型有哪些?

3.通胀如何衡量?

4.分析通胀成因的观点有哪些?

5.通胀的社会经济效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节通货膨胀的类型

一、通货膨胀及其特征

1.含义:社会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它是信用货币条件下的一种经济现象。

2.特征:1)货币供应量过多2)货币贬值3)物价持续上涨

二、类型

按成因,可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

2,按表现特点,可分为隐蔽型通货膨胀和公开通货膨胀

按通程度,可分为温和型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的度量(国际上衡量通货膨胀的三个指标)

1,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公式为:消费物价指数=某年的市场一揽子价格/基期的市场一揽子价格再乘以100%

如:基期价格为500元(其价格指数即为100),一年后价格为520元,则一年后的CPI为104(520/500×100%),上涨了4%。

2,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3,GDP冲减指数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上说

是分析通货膨胀的早期学说。从需求方面分析通货膨胀,基本观点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比中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过多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 进一步分析对物价水平产生拉上作用的因素有实际因素和货币因素。

实际因素主要是投资。

货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供给不变,货币需求减少,表现货币供给相对过多;二是需求不变,货币供给增加过快。实际上大多数是第二方面,即货币供给增加过快。

这里分析假定总供给不变。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用右图表示。

横轴代表国民收入,纵轴代表物价水平。社会总供给曲线可按具体情况分成三段:

AB段意味着供给弹性无限大。社会上存在大量闲置资源,总供给增加能力很大。当总需求从D1移到D2时,国民收入从Y1增到Y2,物价并不上涨。

BC段总供给曲线表明社会上闲置资源逐渐减少,因而供给的增加能力也很小,需求增加会促使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当需求由D2增加到D3,国民收入也增加,同时物价开始上涨。

CS段总供给曲线表明闲置资源已充分利用,经济已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此时总需求增加,只会导致物价上涨。

二、成本推动说(从供给分析)

认为由于供给因素变动导致通货膨胀有:一是工资增加;二是垄断利润;三是间接

1,工资推进。这种观点是以存在强大的工会组织,从而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为前提。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工资高低取决于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而由于有工会存在,工资会高于竞争性工资,成本加大,产品价格就要提高。工资提高引发价格上涨,价格上涨有引起工资提高。形成工资与价格螺旋。实际上工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物价上涨,因为还有劳动生产率因素。

2,利润推进。由于存在垄断,卖主操纵价格,使价格上涨速度超过成本增加速度,以获取垄断利润,形成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以总需求给定为前提。物价水平上涨,使供求均衡的条件只能是实际产出下降,相应的必然是就业率的降低。这种条件下的均衡是非充分就业的均衡。

成本推进通货膨胀,可用下图表示。

最初社会总供给曲线位A1S,总需求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提高,生产成本上升,使总供给曲线上移至A2S和A3S,结果国民收入下降,而物价水平却上升。这一理论旨在揭示整个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情况下物价上涨的原因。试图解释“滞胀”的成因。

三、供求混合推动(将供求两方面结合起来)

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现实经济中,通货膨胀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原因。例如通货膨胀可能从过度需求开始,但由于需求过度引起的物价上涨会使工会要求提高工资,因而转化为成本推进因素。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也可能从成本方面开始,但如果不存在需求和货币收入的增加,这种通货膨胀过程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因为工资增加会使失业增加或产量减少,结果成本推进通货膨胀过程会中止。

供求混合型在世纪中有两种形式:一是螺旋式;二是直线式。

螺旋式最初起因于成本推动,总成本曲线由A1S上移到A2S和A3S,为了不减少实际产出和避免过多失业政府通常会增加货币供给或扩大投资支出来增加需求,总需求曲线会由D1右移到D2、D3,在这个过程中价格沿C-E-F-G-H轨迹螺旋上升。

直线式最初起因于需求拉上,总需求曲线从D1右移到D2D3,价格水平上涨,价格水平上涨导致工资在内的成本提高,总供给曲线由A1S上移到A2S、A3S ,均衡价格由C-F-H轨迹移动,价格直线上升。

螺旋式与直线式各有特点:直线式价格水平涨幅较大,但相对来说易于调节;螺旋式涨势逐步增加,涨幅虽不如直线式,但很难调节。 现实中两种形式经常混在一起,因而更难治理。

四、结构型通货膨胀(从经济结构、部门结构分析物价水平上涨)

理论的基本思路是:

1,把一国经济分为开放部门E和非开放部门S;

2,开放部门的产品接受世界市场价格,他的通货膨胀率∏E取决于世界的通货膨胀率∏W;

3,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E和劳动生产率决定该部门的工资增长率WE;

3,开放部门的工资增长率WE影响非开放部门的工资增长率WS,趋于一致;

5,非开放部门的产品按成本加稳定利润定价,从而他的工资增长率WS与劳动生产率之差决定这个部门的通货膨胀率∏S。

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E和非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S ,按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权重,共同决定国内的通货膨胀率∏。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一、产出效应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有三种看法:

1,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2,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增长3,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中性的。

二、通货膨胀预期的效应

1,通胀预期会导致货币工资变动的滞后过程缩短。 2,通胀可能导致临时性过度购买行为。

三、收入分配效应: 由于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不同,因此物价上涨对人们收入的影响有差异。

四、财富分配效应:经济主体的财富(资产)有两部分: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通胀对两部分的影响是不同的。

五、恶性通货膨胀的效应:导致社会经济危机。

第四节 通货膨胀治理政策

一、紧缩性政策(用于治理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1,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种措施:一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二是控制利率。

2,紧缩性财政政策。一是削减财政赤字,控制政府支出;二是对投资给予税收优惠。

二、收入政策(治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1,价格-工资管制政策。(1)对工资和价格进行直接控制。(2)对工资和价格规定指导性指标。(3)对厂商、工会提出道义劝告。 2,收入指数化。将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

3,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实际执行中有困难,仅限于理论分析。

更多相关推荐: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总结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总结1简述现代信用的形式1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以赊销赊购等方式形成的信用2银行信用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社会公众或企业的货币借贷3国家信用以政府为借贷人的信用4消费信用对消费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所需...

货币银行学重点归纳

货币银行学1消费信用的优缺点消费信用对生产有促进作用对消费者对银行对生产企业对社会消费信用的消极作用过度使用使人们陷入沉重的债务中可能产生虚假消费虚假繁荣对经济周期有推动作用2信用工具含义是在金融信用活动中产生...

货币银行学总结

总题型一名词解释怎么答都可以3x515二单选2x1020三判断1x77四计算10五简答3x618六阅读案例分析回答问题30准备综合性话题1利率市场化2利率对于股市影响3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下节课讲4存款保险货币...

货币银行学总结

11货币的定义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12货币的职能最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1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2作为购买和支付...

货币银行学总结 (1)

第一节货币一货币的形式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可兑换的信用货币代用货币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不能兑换为金属货币全依靠政府信用发行流通没有含金量本身价值低于货币面值电子货币二货币制度金属本位制银本位金银复本位a平行本位制b双...

货币银行学总结

货币银行学名词第1章货币供求理论1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公众持有的通货用公式表现为BCRB基础货币C现金R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它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并...

货币银行学归纳总结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价值使用价值2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偶然发生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来表现所有商品的价值货币形式3货币形态的发展最初的实物货...

20xx年北大考研金融硕士复习归纳:货币银行学第五章

来源凯程考研集训营资料获取课程辅导咨询凯程老师20xx年北大考研金融硕士复习归纳货币银行学第五章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商业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熟悉商业银行制度掌握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本章重点可补充介...

货币银行学总结

货币银行学复习思考题一货币的功能交易媒介价值标准价值贮藏延期支付标准世界货币货币的种类a自然属性实物货币金币和纸币b身份私人货币商业货币银行货币和国家货币c价值足值货币和未足值货币d实物货币和信用货币实物货币与...

货币银行学精华知识点总结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精华总结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及其之间关系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但其四个目标存在矛盾冲突1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的矛盾为了稳定物价必要的措施就是紧缩银根降低通货膨胀率结果导致经济衰...

20xx春季货币银行学大作业2

一流动性陷阱答流动性陷阱liquiditytrap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

货币银行学重难点总结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金币可自由退出流通领域不发生通货膨胀见课本7和233支付手段世界货币3贮藏手段窖藏或存款货币退出流通领作为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的一般...

货币银行学总结(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