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读书报告

时间:2024.4.13

《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读书报告

摘要:《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是迟毓凯的著作,带着如何管理、转变破罐子破摔学生的问题,我阅读了这本书,《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主要写了学生管理中的教师定位、影响策略和情景策略,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实际例子来讲述如何进行有效的学生管理。读了本书后,了解了通过认知失调理论来管理破罐子破摔学生的方法。

关键词:班级管理 心理学 认知失调与平衡

一 《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简介

在《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中,作者迟毓凯主要分三部分论述:

1、学生管理中的教师定位。首先论述了学生管理的关键及其三要素:教师的自身定位、相关的影响策略、管理的情境因素。根据心理学的规律提高教师自身的影响力,以及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何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

2、学生管理中的影响策略。认知策略,教师要会利用认知上的失调与协调去转变学生。情绪策略,把握学生的情绪情感特点,用“情”管理学生。人际策略,他人认同和榜样作用,还有人际关系也是管理学生的好方法。行为策略,怎样的表扬和怎样的批评才能最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学生管理中的情境策略。指挥策略,一个班级有四个发展阶段,在组建阶段教师应该树立自己的威信并进行指挥式管理。教练策略,处于磨合阶段的班级,教师要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并发现、选拔和培养班级干部。支持策略,在班级发展的正常运作阶段,教师的管理方式要从“诸葛亮式”向“李世民式”转变,适度“放权”并帮助班干部树立其威信。授权策略,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善于授权于学生。

二 如何管理“破罐子破摔”的学生

简单介绍了《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的主要内容后,现在着重叙述一个让

绝大多数教师都头疼的问题——如何对付“破罐子破摔”的学生。结合作者迟毓凯介绍的通过认知失调理论的方法和本人的理解,进行下面的叙述。

《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读书报告 经验告诉我们,同样一个错误,不同的学生修正起来难度是不一样的。对于那些老师家长认为是好学生好孩子、自我感觉也良好的孩子,他们犯了错误很容易改正。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不用过多批评,只要向其表明,他犯了错误,那么他自己就会懊悔不已,随后在深深自责中修正自己的行为;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教师认为他是班级的“害群之马”,家长也觉得他“不可救药”,个人也觉得自己“天憎人恶”,那么他做起坏事来便心安理得了,既然我不是好人,为什么要做好事呢,做好事也对不起大家给我的这么多称号啊,所以,他们往往“破罐子破摔”。这种学生是本人认为最难管理的了,但是,迟毓凯就介绍了通过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来管理这类学生。

好人有好的行为,坏人有坏的做法,每个人都在寻求心理平衡。

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认为,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在现实社会中,不一致的、相矛盾的事物处处可见,但外部的不一致不一定导致内部的不一致,因为人可以把这些不一定的事物理性化,而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但是倘若人不能达到这一点,也就达不到认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即,假如两个认知要素是相关的且是相互独立的,我们可由一个要素导出另一个要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认知要素就是失调关系。例如一个学生有这样两种认知:“当学生不应该迟到”,“我迟到了”,这个人就会体验到认知失调。因为由“当学生不应该迟到”可以推出“我不应该迟到”的结论,而自己当前的行为恰恰与这一结论相反。如果这种现象出现了,那么学生在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因此,对于学生犯错误,好学生之所以心里痛苦,是因为心中存在“好学生不犯错”、“我犯了错误”两种失调的认知;后进生之所以无所谓,是因为在其心目中,存在的是“后进生常犯错”、“我犯了错误”两种并不失调的认知。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的观点,当一个人处于认知平衡状态时,他并不会产生痛苦的感觉,也不需要改变态度和行为。所以如果一个学生拿出“我是流氓我怕谁”,“我就这样了,你能把我怎么样”的姿态,的确让老师们头疼,很多教师对这样的学生简直失去了耐心。

管理“破罐子破摔”学生

认真理解认知失调理论后,我认为对付“破罐子破摔”学生的关键所在,即:

《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读书报告 一些学生之所以犯错之后还丝毫没有悔改之心,恰恰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用一个较低的自尊心来达到与犯错行为的协调,所以他才能持“我就这样,你能怎样”的态度而毫不愧疚。所以,必须先帮学生找到自尊心,然后再批评他。

要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就要赞美学生。

通过赞美,表达对学生的认可,帮学生找回本该属于他的自尊心,提高其自我认知,自尊心提高,再让其分析自身问题,体验心理失调,最后让其感觉到做了蠢事,进而完成转化。所以,我们必须记住:

批评一个学生的前提是他有自尊心,他有好人感。

只有一个有自尊心的人,面对自己错误才能有所愧疚;只有一个对自己有良好期待的人,面对自己的错误才会感到认知失调;也只有认知失调,对错误有所愧疚的人才能修正自己不断进步。当一个屡屡犯错的学生,被老师叫住:“你,到我办公室来一趟。”走在路上的时候他清楚地认识到即将到来的是老师劈头盖脸的批评,那么,该如何应对呢?聪明而又错误不断的学生马上会在潜意识里觉察到,将自尊心放低,将良好的自我期待收藏起来更容易自我保护,因为低自尊、低自我评价的人与犯错误之间还相对协调,不会引发更多的心灵痛苦,所以当着教师的面,学生会表现出我就这个样子了,你尽可能批评吧,我无所谓。

我们知道,人只有在心灵痛苦的时候才会寻求改变,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回自尊心,培养他的高自尊,然后再点出错误,拨正失调和促进改变。所以,面对这样的学生,交流要从赞美和认可开始。

首先,聊聊家常以减轻学生顾虑,顺势迷惑学生,不让其了解此次谈话的目的。典型的语句如“近期怎么样”之类的。

其次,主谈学生优点,助其建立自尊心。比如谈到“你学习虽然一般,但同学关系非常好,讲义气众人皆知,老师我也对你充满期待??”之类,边谈边观察,当看到学生放松警惕,面露轻松,自我感觉逐步升腾之际,自尊心回来了,谈话的关键也到了。

最后,一针见血,点出其错误:“既然你这么好,为什么犯那么愚蠢的错误?” 一个自我期待良好、有自尊心的人,面对自己的错误必然心生痛苦,而这种痛苦才是改变的开始。

《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读书报告 但是,学生所拥有的“有自尊心的学生应该积极进取”、“我犯了错误”两种认知虽然会导致失调,进而引发心理痛苦的体验,但最后的改变并不一定符合教师的期待。因为根据认知失调论的说法,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不止一种,比如:

(1)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种认知,使它与另一个相一致。当学生在“有自尊”和“犯错误”两种认知引发失调时,他可以改变“犯错误”的认知来恢复平衡,比如,死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来平衡自己的高自尊。

(2)增加新的认知。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失调时,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如学生可以在“我有自尊心”、“我犯了错误”之后,再增加一个“谁都会犯错误”来获得新的平衡。

(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如学生可以在认知上降低“犯错误”的权重来平衡高自尊,即形成“我是个有自尊的人,我犯了错误,但错误不大”进而达成心理平衡。

(4)改变行为。认知失调也可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即学生的未来不再犯错来平衡高自尊,这恰恰是我们的教育目的,但很明显,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作为教师,任重而道远。

这四种减少认知失调的办法启示我们,在面对“破罐子破摔”学生的时候,通过赞美培养自尊心,进而引发认知失调仅仅是工作的开始,我们在行为改变之外,还必须截断他不通过行为努力就恢复平衡的道路,比如,认真调查取证,让其对错误无法抵赖;再比如,告诉他“谁都会犯错误,但不是谁总是犯错误”;如,提醒他所犯错误并不是小事,影响很大,等等。

参考文献:

迟毓凯.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二篇:安全心理学——读书报告


安全心理学及其在煤矿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 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伴随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工作环境、作业人员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及其反应行动等心理活动的一门科学, 研究劳动中意外事故发生的心理规律并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的工业心理学领域。通过对《安全心理学》的系统学习,本读书报告将从安全心理学基本知识及其在煤矿管理中的应用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其中安全心理学基本知识包括安全心理学概论、安全与心理特征、生产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与安全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及控制;安全心理学在煤矿管理中的应用主要针对当前煤矿安全形势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深刻剖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应用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动力理论来阐述安全心理学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安全心理学;基本知识;煤矿管理;应用

安全心理学概论

1.1        安全心理学概述

人类的活动过程总是在各种各样的、复杂的人—机—环系统中进行,在这样一个系统中人是主要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也是最难控制和最薄弱的环节。据有关资料统计,劳动过程中有58%~86%的事故与人的因素有关,还有统计资料表明,60年代发生事故,人为因素是20%,而90年代,人为因素上长到80~90%,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生产事故的发生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密切的关系,故研究人的心理对于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安全心理学就是要从心理上深入发掘和发展劳动者的一丝不苟、踏实细致、认真负责、首创精神、谦虚、克己、自觉和自制等良好性格;克服和防止易于肇事的那些坏的性格,如粗枝大叶、马虎、得过且过、懈怠、消极、狂妄、利己、自满、任性、优柔寡断和草率从事等;然后通过安全教育和训练,使工人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达到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搞好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1]

1.2  安全心理学的概念

安全心理学[2]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安全科学的理论, 结合多种相关学科的成果而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它以科学、新颖、实用为原则, 研究分析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各种与安全相关的心理现象, 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在社会各种复杂因素影响的条件下, 劳动者对安全的认识及人在对待和克服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时的心理过程, 从而能较为准确地预测人的不安全行为, 并科学地采取措施, 教育培养和提高人的安全心理素质, 调动劳动者对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发挥和增强自我防护能力, 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所以, 概括地说, 安全心理学就是从生产劳动中人的现象、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减少人身伤害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1.3  安全心理学的意义[3]

安全心理学是一门以探讨人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为目标的科学,正确应用安全心理学,发挥其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安全与进步。安全心理学的意义可分为对个人和对社会两个方面。

    对个人讲,它通过描述和解释各种与安全有关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历程,加深人们对自身在安全生产中的了解。目前人们对许多与安全相关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了解还停留在“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通过学习安全心理学,人们可以了解自己的某些不安全行为为什么会出现,潜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和活动规律是怎样的,还可以发现自己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自己如何形成现在的性格和气质特点等一系列与自身有关的安全问题。此外,安全心理学不仅提供了“是什么”、“为什么”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告诉人们“怎么样”解决问题。当我们发现自己存在的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和习惯时,比如工作时精力容易分散、经常莫名其妙地急躁等,就可以寻求安全心理学的帮助。

    对社会来说,安全心理学在社会的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安全心理学告诉人们该如何合理地设置生产环境,以最有效的方式安排作业流程,让人们在理想的工作氛围中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并保证安全。

1.4 安全心理学的任务[3]

    安全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原理、规律的方法解决劳动生产过程中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的安全问题,其任务是减少生产中的伤亡事故;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事故的原因,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状态,探讨人的行为特征、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安全的关系;发现和分析不安全因素,事故隐患与人们的心理活动的关系以及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有效的安全教育措施、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以保证人员的安全和生产顺利进行。

1.5  安全心理学研究的对象[3]

    安全心理学要研究安全问题,而影响安全的因素很多,既有人本身的问题,也有技术的、社会的、环境的因素。安全心理学并不企图研究所有影响人的安全的因素,而只是从心理学的特定角度研究人的安全问题。安全心理学也要涉及其他因素,但着眼点是讨论分析其他各因素如何影响人的心理,进而影响人的安全,其基本模式可用图1表示。

1 安全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模式

(1)机宜于人的研究。研究生产设备、设施、工具、附件如何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如研究机器设备的显示器、控制器、安全装置如何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其要求,以便于操作,减轻体力负荷,保持良好姿势,从而达到安全、舒适、高效的目的。 

(2)工作和环境宜于人的研究。工作设计和环境设计如何适合人的心理特点。如研究改进劳动组织,合理分工协作,合理的工作制度(包括适宜的轮班工作制),丰富工作内容,减少单调乏味的劳动,制定最合适的工时定额,适宜的工作空间,适宜的工作场所布置和色彩配置,播送背景音乐,建立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等。

(3)人宜于机、工作和环境的研究。人如何适应机器设备和工作的要求,包括通过人员选拔和训练,使操作人员能与机器的要求相适应;研究人的作业能力及其限度,避免对人提出能力所不及的要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加速新工人的职业培训和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及对训练的绩效进行评价等。

(4)劳动中人相互适应(人际关系)的研究。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如何相互适应,诸如研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人的动机、需要、激励、士气、参与、意见沟通、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领导心理与行为、建立高效的生产群体等。

(5)事故原因和规律的人因分析研究。研究如何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事故的原因和规律,诸如研究人的行为、与行为有关的事故模式、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心理状、与事故有关的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如人机界面、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管理水平、个人因素),特别是个人因素(如智力、健康和身体条件、疲劳、工作经验;年龄、个人性格特征、情绪)以及事故的规律等。

(6)安全教育心理学研究。研究如何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如根据心理学的规律研究切实可行、不流于形式的安全教育方法,引人注目的能起到宣传效果的安全标语和宣传画,培养工人的安全习惯等。

1.6  心理与行为内在关系

行为表现是心理活动的外在显示,人们外显的行为表现受内隐心理活动支配。通过对行为的观察使我们具有了探讨内部心理活动的可能;心理活动是在行为中产生,又在行为中得到表现的。心理和行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二者之间的转换关系是遵循一定规律的。人们心理的同一性:各人都受多种共同规律的制约。人们心理的差异性:指不同的社会条件、身体条件、年龄和性别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有很大的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行为反应也并不一样。掌握心理活动与行为之间规律的作用:可以对人的行为加以解释、预测和调控。    

1.7  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两类:心理过程与个性(如图2)。

2 人的心理现象

1.7.1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人的认识(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认识(认知)过程:是一个人在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2)情绪和情感过程: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决不会无动于衷,总会对它采取一定的态度,并产生某种主观体验,这种认识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称为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在于情绪与生理的需要满足有关,情感与社会性的需要满足有关。

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任何情绪都是由客观现实引起的,当客观现实符合人的需要时就产生满意、愉快、热情等积极的情绪;相反,就产生不满意、郁闷、悲伤等消极的情绪。按情绪的体验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然而是暴发式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3)意志过程:根据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自觉地确定目标,克服困难,力求加以实现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意志在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性格的坚强和懦弱等常以意志特征为转移。良好的意志特征包括坚定的目的性、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意志品质的形成是与一个人的素质、教育、实践及社会影响分不开的。

认识、情感、意志这三个心理过程,虽有区别,但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是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方面。

1.7.2  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活动。但是,由于每一个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不同,心理过程在产生时又总是带有个人的特征,从而形成了各人的个性。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态度。它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的行为的方向。其中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例如,有的人有数学才能,有的人有音乐才能,这是能力方面的差异。在行为表现方面,有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热情友善,这些是气质和性格方面的差异。性格、能力和气质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行为方式。如认真、马虎、负责、敷衍、细心、粗心、热情、冷漠、诚实、虚伪、勇敢、胆怯等就是人的性格的具体表现。性格是一个人个性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它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主要差异标志。人性格构成复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现实的态度,又分为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对利益的态度;对新的事物的态度等。二是活动方式及行为的自我调节,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可分为先天性格和后天性格。 

能力是指那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感觉能力和想象力等。 特殊能力是指在特殊活动范围内发生作用的能力,如操作能力、节奏感、对空间比例的识别力、对颜色的鉴别力等。影响作业者能力的主要因素:素质、知识、教育、环境、实践。

气质[4]俗称脾气,是心理活动的动力体系。它表现在人的情感情绪和行为的发生强度、速度、灵活性、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气质就是这些特征的总和。气质不是指活动的动机、目标和内容,而是在各种不同活动中都会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

(3)个性心理的内化与外化关系。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通过心理活动逐渐形成;

反过来,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又作为主观内因制约人的心理活动,并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每个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必然带有个人本身的特点。

1.8  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安全心理学是应用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心理学研究中的一般通用方法都可以应用于安全心理学的研究。但是,由于生产事故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所以,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除了遵循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尚有其本身特点。

1.8.1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包括“看”、“听”、“读”三种手段,即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利用我们的视觉器官观察操作者在一定时间内的行为,分析行为是否得当,是否存在不安全的因素,必要时也可采用摄像机、电影机等拍摄其动作,分析动作的额度、准确、协调。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5]是在不影响被观察对象的行为或活动下采集资料, 不掺杂个人感情及偏见, 从客观立场出发进行深人观察, 观察被观察者在一定时间内的行为, 分析行为是否得当, 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

控制观察法大多是在借用仪器条件下,观察操作者操作的额度、准确性、协调性;或模拟出现非常事态时,借用仪器观察操作者的心理、行为特征。 

(2)访谈法。访谈法包括与有关人员进行交谈(可以是个别或集体交谈),听取他们的意见,观察其态度,表情等行为。谈话时务必使对方了解谈话的目的,减少不必要的顾虑,以求获得有关某一问题的较详细的信息。目前这种方法应用得相当广泛。

(3)问卷法。即书面调查表,问卷常要求被调查者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状态或事物做出明确的回答。受被试是否合作以及理解程度的影响。

1.8.2  心理测量

    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测量受试者的个性心理和心理过程的差异,如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智力测验、感知与运动协调能力的测验等。心理测量应考虑两个基本指标:

(1)信度。指测验本身的可靠性或稳定性,测量结果反映所测对象特性的真实程度。如多次测验,结果都不变,则其信度高;如相距甚远,则表示该测验不可靠或不稳定,亦即信度很低。如测验的信度很低,则无法达到测量的目的。

(2)效度。指测量的真实性、准确性,测验结果能否真实地反映测量的目的。一种测验的效度常与一种已被公认的测验或效标(衡量测验有效性的参照标准)求其相关系数(亦称效度系数),相关系数高,表示这种测验预料的正确性高,即效度高。

1.8.3  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观察对象的变化,获取事实材料的方法。关键如何控制好干扰变量

主要干扰变量:外部干扰变量(主要是环境因素)、被测试者因素、测量方法和仪器装置的因素、实验主持人的因素等。常用控制方法有:消除法、限定法、纳入法(将干扰当自变量处理)、配对法(将条件相同或相近的被试对等的分配到控制组与实验组中)、随机法。

1.8.4  模拟仿真

模拟是以物质形式或观念形式对实际物体、过程和情境的仿真。模拟方法有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物理模拟通过与实体相似的物理模型来进行。物理模拟实验逼真度高,实感性强,具有类似现场实验的基本特点,而且可消除现场实验所不可避免的干扰因素的影响。虚拟现实模拟——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得非常复杂的心理模拟仿真已成为可能,并在安全心理学的研究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

1.9  安全心理学的相关学科

1.9.1  行为科学(对应形成安全行为学)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研究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行为的因素,目的在于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组织目标。研究对象是探讨人的行为表现和发展的规律,以提高对人的行为预测以及激发、引导和控制能力。行为科学重点研究人的需要(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人的行为规律(提出了各种激励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按重要性程度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包括食物、水、衣着、住所、睡眠及其他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包括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及保护职业、财产、食物和住所不受丧失威胁的需要。

(3)归属(社交)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和接纳方面的需要。

(4)尊重需要: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等方面的需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权力、地位、威望等方面的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包括发挥自身潜能、实现心中理想的需要。追求个人能力之极限。

3 马斯洛的层次发展模式[6]

行为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① 研究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以激发人的动机,推动行为;② 研究人类行为的控制与改造,以保持正确的有效行为;③ 研究人类行为的特点,如个人行为、领导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决策行为、消费行为,目的在于促进组织的发展;④ 研究人与人的协调,目的在于创造一种良好的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持久地处于激发状态,保持高昂的情绪、舒畅的心情,充分发挥潜能。

1.9.2  人类工效学(人机工程学)

人类工效学(ergonomics)又称人机工程学,它是近5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心理学、生理学、人体测量学、工程技术科学、劳动保护科学等有关理论,研究人和机器、环境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和舒适。

1.10  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1)安全思想淡漠,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常常是造成工伤事故的重要原因。安全心理学对策:从心做起。运用动机和激励的理论,激发职工安全意识,使安全生产成为职工自发的要求,这是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保证。

(2)人心理与行为的不确定性(最摸不透的是人):通过安全心理学对主观和客观心理现象的分析,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包括企业领导、工会干部、劳保安全技术人员)认清安全生产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安全因素,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整改。

(3)安全教育培训效果不佳问题: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做好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和安全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运用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对从事危险性大的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安全技术教育。

(4)对影响整个系统运行或与安全生产有非常关键作用的岗位,通过合适的职业选择,选拔合适的人选。

(5)对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及其心理状态进行研究分析,以便采取对策和措施。

(6)事故分析:对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大量原始资料,通过统计处理,找出事故产生原因及其变化规律。常需要对事故个案进行心理学分析。

(7)对事故主要责任者、肇事者在发生事故前的心理状态、情绪以及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等进行深入分析,以阐明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安全教育和采取必要措施,杜绝以后再发生同样事故。

(8)重点指导:从知觉、情感、意志、行为方面,对一些经常有不安全行为的工人进行心理疏导;对他们的性格、气质、能力进行全面分析,根据他们的特点逐步引导他们改变对安全不利的心理素质,建立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质。

(9)运用安全心理学,对生产设备、机具、安全保护装置、作业环境进行工程心理学研究,使其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适合人的操作,不影响人的安全和健康,从而达到操作方便、减轻劳动强度、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设备能力、降低能耗、减少工伤事故的目的。

(10)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有关知识,进行经常性的、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

1.11  安全心理学对事故的分析方法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而行为受制于人的心理。 主要采取的分析方法有: 人机工程学分析 、一般的事故统计分析 、个案事故分析 、事故的流行病分析(特定人群在特定生产环境中的危害)。

安全与心理特征

2.1 事故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很多,但可归纳为人的个体因素、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因素和机器、设备的设计因素。

2.1.1  人的个体因素

人的行为、特征、能力与事故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但由于许多因素的干扰,以及某些变量之间相互错作用,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各种影响关系的规律。但有些影响因素对事故的影响已经比较明确。它们是智力、疲劳、工作经验、年龄、性别、健康和体力状况 、生活紧张。

2.1.2  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因素

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工业类型、工作时间(研究表明,10时的工作日比8小时的工作日,事故明显增多,特别是10小时工作日的最后两小时,是事故的多发高峰。)、照明(事故的数量与工作环境的照明条件有关英国调查,在机械、造船、铸造、建筑、纺织工业部门,人工照明的事故比天然采光情况增加25%,其中由于跌倒引起的事故增加74%。)、颜色(不同颜色会改变人的心理、生理状态,人的不同心态亦将支配不同的颜色)、噪声和音乐(噪声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其影响人的听力、生理机能、心理等)。

2.1.3  机器、设备的设计因素

机器、设备设计重点要解决人的效能、安全、身心健康及人机匹配优化等问题。许多操作错误的发生,其实是由于机器、设备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人的因素所致。如:机器的“停车”按钮布置在人手难以接触到的地方,致使紧急情况下不能立即停车而产生严重后果。  

2.2  人的生活特征与事故关系

2.2.1  生物节律与事故

生物节律又称生物钟现象,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一切生物体内的自然规律。 德国内科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20世纪初)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病人的症状、情感和行为的起伏变化,存在规律:人的体力变化周期为23天,人的情绪波动周期为28天。20年后奥地利大学教授,研究几百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考试成绩后提出:人智力波动周期为33天。据美国一家保险公司对涉及偶然事故所引起的死亡事故统计,事故的肇事者约有60%处于生物节律的临界期。

2.2.2  事故倾向性理论

有心理学家提出事故倾向性(accident proneness)理论,认为事故与人的个性有关。相同客观条件下,一些人出事故次数比其他人多得多。区分“易出事故者”和“不易出事故者”个性差异,到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国外通常采用性格测试方法来确定事故倾向性,常用的性格测试方法有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和Y—G性格测验。

2.2.3  生活事件与事故

生活事件指对本人产生显著影响或关键性变化的事件。研究表明,有75%以上的癌症患者,在患癌症的前两年内,都有遭遇亲人或好友死亡的不幸。有人观察了51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现224例(43.5%)有生活事件刺激。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姆斯(T.Holmes ,1967年)设计出一种生活事件转化为应激(stress或紧张)水平的量表,称为“社会生活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依生活事件的影响大小给予不同分值,用“生活改变单位”(LCU0~100)的数值表示。根据量表总得分值,评估危险程度  一定时间内累积值越大,危险性越大。当累计值超过一定限度时,强烈的情绪应激足以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他得病或导致事故。 有研究指出,当某人在过去18个月的生活变化单位累计值达150时,即表明他很有可能患病或发生事故。

2.3  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

(1)省能心理。总是希望以最小能量(或者说付出)获得最大效果。

(2)惰性心理。作业者贪方便、图省事、怕麻烦、走捷径,因而越过某些规定,置规程于不顾 。

(3)冒险心理。有些同志干活特别粗心,爱冒险不动脑筋,有章不循,明知故犯。

(4)侥幸心理。认为违章不一 定出事,事故不会那么巧偏会碰到我身上,我从来就这么干都没事。因此麻木不仁的 、司空见惯。

(5)逆反心理。对规程、制度缺乏深刻的理解,对其中的规定产生新的尝试,结果逾越了规定作业。

(6)逞能心理。作业人员在生产现场工作时,想当然,自以为是,盲目操作,部分作业人员自持技术高人一筹,逞能蛮干,造成事故。

(7)从众心理。班长或技术负责人违章,或班组内有人违章没有出现问题,大家就会对违章违纪习以为常,自己也就跟着别人违章违纪。

生产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与安全

3.1  作业疲劳与安全

3.1.1  疲劳的概念

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由于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变化,产生某一个或某些器官乃至整个机体力量的自然衰竭状态,称为疲劳。疲劳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疲劳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作业效率下降是客观反映。从本质上讲,疲劳是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保护机制。

3.1.2  疲劳的总体分类

(1)体力疲劳。随工作负荷积累,劳动机能衰退,作业能力下降,出现疲倦感的自觉症状。如身体不适、头晕、头痛、注意力涣散、视觉不能追踪,症状产生恶化倾向。可以通过脸色、姿势、语言及动作反映等外观察觉。会引起感觉、运动、代谢机能不协调,体力不支,植物神经紊乱,作业效率下降,造成各种差错,引发事故;疲劳的积累还会逐渐演化为器质性病变。

(2)精神疲劳。也称脑力疲劳,即用脑过度,大脑神经活动处于抑制状态的现象。脑力劳动时,伴有明显肌肉紧张表象(如读书眼肌收缩),注意力越集中,肌肉越紧张,耗能越大,最后导致脑神经活动处于抑制状态。脑力疲劳与体力疲劳可相互作用。  

3.1.3  疲劳种类的具体划分

(1)局部疲劳(个别器官疲劳)。作业中使用的部位不同,参与作业的部位由于紧张、活动频率高,在相应的局部首先产生疲劳。一般不影响其他部位的功能,如计算机操作人员、打字员,长时间工作之后,手指伸屈能力减退,产生疲劳。

(2)全身性疲劳 。一般是全身参与较繁重的体力劳动所致,也可能由于局部肌肉疲劳逐渐扩散而使其他肌肉疲劳连带产生全身性反应,主观疲倦感为疲乏、关节酸痛,客观上产生操作迟钝、动作不协调、思维混乱、视觉不能追踪,错误增加,作业能力下降。

(3)智力疲劳 。长时间从事紧张的思维活动所引起的头昏脑胀、失眠或贪睡、全身乏力、没精打采、心情烦躁、倦于工作、百无聊赖等表象。脑力作业时,需要能量较平时约增2%~3%,若再伴随紧张而又增加肌肉活动,能量将要增加10%~20%。 

(4)技术疲劳 。需要脑力、体力劳动并重,尤其神经系统相当紧张的劳动而引起的疲劳。如驾驶飞机、驾驶汽车、操纵设备、收发电讯等。其疲劳的倾向性由作业时脑体参与的程度而定,如卡车司机的疲劳以全身乏力为主,而电讯员则以头昏脑胀为主。

(5)心理性疲劳。单调的作业内容很容易引起心理性疲劳。例如监视仪表的工人,表面上坐在那里“悠闲自在”,实际上并不轻松,信号率越低越容易疲劳,使警觉性下降。这时体力上并不疲劳,而是大脑皮层的一个部位经常兴奋引起的抑制。

3.1.4  引起疲劳的主要因素

(1)作业强度与持续时间 。劳动负担是作业强度和作业持续时间的函数。作业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劳动者就越容易疲劳。

(2)作业速度 。作业速度越高越容易导致疲劳。每一种作业都有适合于一般作业人员的合理速度,在合理的作业速度下劳动,可以维持较长时间而不感到疲劳。

(3)作业时刻。不同时刻作业可影响疲劳的产生和感受程度,一般夜班作业比白天作业容易疲劳。

(4)作业环境条件。不合适的照明条件、湿度、温度、噪声、粉尘,有危险、环境恶劣的作业等会增加作业人员的精神与生理负担,造成疲劳感。

(5)作业类别。能量消耗大的劳动作业、作业速度快、作业种类多变化大且复杂、作业范围广、精密度要求高、注意力要求高集中、操作姿势特殊、一次性持续时间长等容易疲劳。

(6)个体因素。如作业态度(精神面貌和工作动机对心理疲劳影响明显。动机水平越高,准备支付的能量越多,越不易感到疲劳。)、人际关系不和、家事不称心、担负责任重大、对疲劳的暗示、个人性格的不适应、年龄健康状况(年龄过低或过高、疾病、生理周期不适)、休息状况(睡眠不足、上班时间过长、休息时间不足 、平均拘束时间过长)、作业熟练程度等。

3.1.5  疲劳的预防

(1)合理设计作业的用力方法。用力方法应当遵循解剖学、生理学和力学原理及动作经济原则、降低动作等级原则,提高作业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经济性。选择适宜的姿势和体位,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与稳定,避免把体力浪费在身体内耗和不合理的动作上。  

(2)合理安排作业休息制度。休息的额度、休息方式、休息时间长短、工作轮班及休息日制度等应根据具体作业性质而定。

(3)改善工作内容克服单调感。单调作业指内容单一、节奏较快、高度重复的作业。它所产生的枯燥、乏味和不愉快的心理状态,称为单调感。单调使人的兴奋始终集中于局部区域,而其周围很快会产生抑制状态,并在大脑皮质中扩散,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疲劳现象。

(4)改进生产组织与劳动制度。包括经济作业速度、休息日制度、轮班制等

3.2  应激与安全

3.2.1  应激的概念

应激是指机体对各种内、外界刺激因素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的过程。应激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当人受到应激作用时,人就会产生一种相应的反应,并在新的情况下逐渐地适应,如果人不能适应这种刺激,就可能在生理上或心理上产生异常,甚至可能发生疾病。人们面临超出适应能力范围的工作负荷时,就会产生应激反应现象 。具体表现:应激在系统偏离最佳状况时出现(偏离可以是高于或低于);应激是环境要求与操作者能力之间不平衡引起;应激的产生有动机因素的作用;面临各种突发事件或事故时出现。

3.2.2  应激源

应激源指能引起全身性适应综合征或局限性适应综合征的各种因素的总称。主要来自三方面:

(1)外部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类因素。

(2)个体因素:营养缺乏、感觉剥夺、刺激过量,平衡失调(如内分泌激素增加)、健康状况(如疾病)。

(3)心理社会环境:家庭关系不和谐、经济上拮据、亲人死亡或患严重疾病、子女升学、就业、婚嫁、组织因素(组织氛围、组织支持等)、与社会隔绝、失去社会支持和联系,孤立无援。

3.2.3  应激效应

(1)生理身体的变化。如心率、氧耗、皮肤电反应、脑电图、心电图、肌肉紧张、血压、血液的化学成分、血糖、出汗率和呼吸频率等可发生明显变化,若长期可致紊乱疾病。

(2)心理和态度的变化。表现为无聊、不满意、攻击、感情冷漠、神经紧张、心理紊乱、疲劳感。

(3)工作效绩的变化。工作质量和数量下降、反应时增长、行动迟缓、缺乏注意、缺工和离职率增加。

(4)行为策略和方式的变化:有意或无意地摆脱“超负荷”情境

(5)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通常发生在一个人经历或目睹威胁生命的事件后的创伤,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疾病。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PTSD会提高受灾人群的自杀风险率:表现: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 、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持续的回避 、选择性遗忘、失去信心。

3.2.4  应激的预防与控制 

总体思路是:消除生产环境及过程存在的各种应激源,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个体的应激适应能力。

(1)消除生产中的应激源。①岗位人类工效学设计。控制和降低作用于感觉器(视觉、听觉、姿势、肌肉)上的紧张负荷程度,营造合适感觉环境,改善劳动条件。②工作设计。让工人感觉工作对其有意义;尽可能充分利用其现有技能;适度工作负荷和操作控制。③组织管理。让工人参与管理,启发工人积极工作动力;监督控制会使工人感到工作压力和工作负荷极高。

(2)个人应付能力。提高个人应付能力是有效的方法;应用个人应付方法可减轻工人应激的症状;通过控制应激反应,以减轻对健康的危害;提高职工应付紧张的素质,每个人找到最合适的应对方法。教育是提升应激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

(3)紧张心理的调节。紧张状态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每个人都常遭遇。职业性紧张(occupational stress)指人们在工作岗位上受到各种职业性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紧张状态。它不仅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安全。

(4)心理创伤干预。干预方法有压力处理、 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游戏治疗、心理卫生教育治疗、药物治疗等。

3.3  安全职业适应性

3.3.1  安全职业适应性的概念[7]

安全是以人为本的,人是安全的起点和终点;安全是提高任何效益的途径、手段和方法。所谓职业适应性是一个人从事某项丁作时必须具备的生理、心理素质特征,它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安全职业适应性属于人机工程学中有关人对机适应的研究领域。首先,人们在身心素质上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作为某种人、机、环境系统的操作者和监控者,一部分人可能比另一部分人更适合些,因此,在系统设计中要考虑人员的选拔工作,要优选出适应系统要求的人到系统中去。其次,人具有很好的可塑性,通过学习与培训,人的能力和身心素质可以有很大变化,开始时不适应的工作可以通过培训逐渐适应。因此,在人、机、环境系统设计中,要注意人员选拔和培训,使人的自身素质和基本条件与职务要求相匹配,达到提高系统效率,降低成本,保证安全的目的。

安全职业适应性研究也是安全心理学、行为学的应用研究,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安全职业适应性可以定义如下:它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T作时所具有的人机适应能力和完成该项工作必须具备的生理、心理的安全素质特征,这些素质和能力是用于自我保护和

自我调节的。

3.3.2  安全职业适应性的研究内容[7]

对职业的适应性如何,主要取决于人的素质。安全职业适应性的实质就是对人的安全素质进行评价,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去界定人潜在的安全素质以及这些素质在工作中的适应性。而人的安全素质是由人所具备的心理素质来决定的,从安全角度来说,这种心理素质是属于特种心理素质,和一般心理素质有很大区别,因为人用于工作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工作时间、环境条件下,人们能够用于自我保护和预防事故的心理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等等)就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构成了人用于安全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心理能力,因此通过评价人在工作中的心理能力就能够评价出人的安全素质。在工作中人的心理能力是反映在心理负荷程度上,就是说测量心理负荷就能够反映人的心理能力。心理资源——心理能力——心理负荷——安全素质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就充分反映了安全职业适应性所要研究的内容。安全职业适应性的评价从本质上看是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因此,必须应用心理测量的手段和方法。

人的不安全行为及控制

4.1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安全事故[8]

心理学认为, 人们心理活动的过程, 首先是通过自己的感知觉器官,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感觉认识,在此基础通过大脑的思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 形成思想, 指挥行动, 产生行为。所以,只要有不安全思想和行为, 就必然会造成事故隐患, 也就存在着演变成事故的可能性。安全心理学认为, 人的安全心理活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人的当时的意识、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职工心理状态影响安个生产行为,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有以下几种表现。①怕麻烦, 贪图一时的方便而不顾后果, 冒险违章作业。②明知故犯, 存在侥幸心理。③办事凭经验, 呈能、出风头, 自行其足。

4.2  运用安全心理学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8]

4.2.1  正确运用激励机制

每一个人都是有自尊心和荣誉感的, 要激发和鼓励他们的上进心, 必须要有一

定的激励机制。如何正确选用激励方式,做到有的放矢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了解情况, 掌握信息, 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正确选择激励手段。一般来说, 正面表扬或奖励容易调动积极性。而在一定的条件下, 惩罚、批评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但应以教育说理为主, 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要为被激励者排忧解难, 改善不良的心理反映, 诱导高尚的动机, 引导他们产生积极的行为。再则奖惩激励要及时。当前, 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种利益主体的互相转化, 对个人、对整体都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心理反映。因此, 激励

要及时, 不要等问题积累成堆了或产生不良后果后才着手处理。

4.2.2  正确运用自我调节机制

自我调节就是要自我控制, 从而做到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 保证安全生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 人的精神状态与工作效率成正比。但是, 精神状态与安全状态不一定是正比的关系。精神状态的高潮期或低潮期属情绪不稳定时期, 最容易发生差错或失误, 属事故多发期。精神状态的组中值是精神稳定期, 这时能力发挥稳定, 工作起来有条不紊,不易发生事故。据此, 要努力提高职工的个人修养, 学会自我调节精神状态。人逢喜事精神爽, 这时最容易冲动, 要告诫自己保持冷静、淡然的心态, 记取乐极生悲的教训。而遇到困难和挫折打击时不要气馁, 要有广阔的胸怀, 要想得开, 宠辱不惊, 努力摆脱激情的不利影响。在工作压力大或精神状态欠佳的时候, 要合理安排工作, 劳逸结合, 业余时间多参加文娱等活动, 或找知心朋友倾诉, 沟通思想, 释放压力, 自我调节紧张状态。

4.2.3  运用相互调节、制约机制

相互调节、制约就是要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制约、共同搞好安全生产工作。人际关系之间的相互理解、默契和支持, 会对双方心理状态产生重大的影响。稳定的心理状态与人的安全行为紧密相关。因此, 相互调节、制约对安全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相互调节、制约有群众调节、制约, 领导和组织调节、制约。

群众调节、制约, 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互关心、相互爱护, 相互帮助, 相互提醒。看到违章现象时要立即制止和纠正。在同事遇到危险的紧要关头, 要敢于挺身而出, 理智地防止事态进一步发展。在现实生活中, 因一句话、一挥手而避免和防止了事故发生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相互调节、制约就能使我们的周围形成人人、事事、处处讲安全的良好氛围。

领导调节和制约, 就是要求领导个人, 一方面要以身作则, 遵纪守法率先垂范, 决不违章指挥;另一方面要敢抓敢管, 认真组织好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 坚决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指示精神,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只有把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和安全生产具体工作者及职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 才能形成安全工作合力, 实现齐抓共管的局面。

组织调节、制约, 就是单位要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 提高职工安全素质, 尤其是安全心理素质和自我保安能力的提高。可以分层次、分专业、分对象、分期分批进行培训。既抓一般的面上的全员教育,又突出抓重点对象的安全教育, 形成人人懂安全、人人要安全的安全文化环境。

4.2.4  调整安全心理状态, 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一个人对环境因素或外界信息刺激的处理程度, 决定了人的行为性质, 与人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系。因此, 各级领导、安全技术人员、特别是操作者要学习安全心理学知识, 掌握心理活动规律, 在事故发生前调节和控制操作者的心理和行为, 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1)运用人体生物节律原理, 预测分析人的智力、体力、情绪变化周期, 控制临界期和低潮期, 调节心理状态, 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

(2)努力改善生产施工环境, 尽可能消除如黑暗、潮湿、噪音、有害物质等恶劣环境, 使操作者身心愉快地工作。

(3)经常和职工交流思想, 了解掌握思想动态, 教育职工热爱本职工作, 进而随时掌握职工心理因素的变化状况、排除不良外界的刺激。

(4)切实关心职工生活, 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使操作者注意力集中, 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 保证安全生产。

(5)合理安排工作, 注意劳逸结合, 避免长时间加班加点超时疲劳工作。

总之, 应扎实做好政治思想工作, 及时掌握职工的心理状态, 消除不良刺激, 促使职工心理因素向良性转化, 从而达到控制不安全行为, 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安全心理学在煤矿管理中的应用[9]

5.1  概述

煤矿的安全生产运行就是指在煤矿井下的循环作业中,“人—机—环境”之间的合理安全配置,从而实现人的安全行为,最终达到生产的安全状态。其中,人是安全生产运行中的核心因素。安全管理就是重点研究和控制在生产活动中具有极大自由度的人,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本前提。煤矿事故中,除了井下环境和设备等因素外,主要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要避免人为事故的发生,就要运用安全工程心理学的原理,逐步培养提高井下职工的规范操作、减少失误、自我控制素质,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

针对当前煤矿安全形势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深刻剖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本章将应用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动力理论来阐述安全心理学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性。

5.2  感知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人的行为选择与其对客观事物状态的认知是密切联系的。准确的感知是人的安全行为的前提,它对煤矿井下生产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煤矿井下职工在作业时,要做到安全高效,本身就是一个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对井下一系列复杂状况和特殊环境的感观效果,记忆理解,而达到人与各种事物环境、生产安全的适应和协调。井下职工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所处环境状态情况,做出准确的辩识和判断,这样才能在操作行为上做到及时预防,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具体运用方法有:

(1)改善井下条件,增强感知效果。改善井下环境,有助于被感知事物得以清晰化。据研究证明,具有强烈或较为强烈的刺激容易被人体感知;微弱刺激容易被忽略。在井下安全管理的具体执行中,除了根据相关规定所设安全标志外,还要逐步改善煤矿井下环境,如:巷道断面的扩大,井下照明的增强,井下设备的位置调整,适当增多井下其它标志等,均可增强井下作业人员的感知效果,以此提高井下场所的安全性,控制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2)改变井下环境状态,增强事物对比性。为了使井下作业人员能在短时间内发现不安全的隐患,提前做出预防准备,在安全管理中要相应改变井下环境状态,增强事物对比性。例如:井下作业人员的服饰颜色,要选用色彩鲜艳,容易引起人们注意、警觉的颜色,如红色、橙色等,还有再如在井下大巷安设自动信号灯(如红色: 表示存在危险、紧急情况、故障错误和中断等;黄色:表示接近危险、临界状态、注意和缓行等;绿色: 表示良好状态、继续进行) ,这样在井下就会增强色彩的对比性,在平时一般性操作中以至于已发生事故的抢险救灾时,均能起到预防及保护作用。另外还有不同的形状对比、不同的声音对比、不同的环境对比等,这些都可以增强事物对比性,实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3)提高井下人员协调性,增强不同环境适应能力。这在以往的煤矿安全培训当中从未有过这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所以必须在今后的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运用人体协调性原理,充分利用人体各种感官,可在模拟井下环境中进行感知运动训练,使人的感知更加有效。据研究表明,对于事物的认识,听到的可以记住15% ,看到的可以记住25%。在搞安全教育培训时应做到形式多样化,开展感知运动训练,达到眼睛、耳朵、手脚的协调配合,不断增强井下人员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避免人为事故的发生。

5.3  安全规范的行为在科学管理制度中实现

要实现煤矿在生产中的安全,就要把“安全第一”的理念放在首要位置,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是其根本保证。只有这些制度真正地得以落实,对于煤矿企业而言,才能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矛盾,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对于井下作业人员,就要求在生产操作的每个环节中,必须坚持执行好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就可以通过外部的激励促使井下作业人员发挥其内部潜能,自觉而主动地执行规范操作,消除不安全行为。在制定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时要注意突出激励机制的作用。根据人所具有的双重性本质,可利用其人性特点,编制相关激励制度,当井下作业人员发现并报告事故隐患,或在事故发生初期采取措施加以消除,企业应尽快对职工进行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安全活动,可以正面强化调动作业人员的积极性,同时真正实现了“安全管理,全员参与”的目的。

5.4  培养心理个性,调控安全行为

多数煤矿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这一直接原因所导致,其中包括两方面:井下作业人员因存侥幸、麻痹心理的违章行为;情绪心理变化而导致操作上的失误。控制不安全的行为是以人作为对象的,因此搞好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从对井下作业人员的个体性格的研究和掌握入手,配以合理的管理方法,使之达到调控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的目的。

具体来说,人本身具有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状态及承受能力,煤矿作业人员也一样,经实践证明,通过有效的管理,引导矿工以不同的个性去适应和服从煤矿井下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工作,发挥其性格积极的一面,减少或消除事故的隐患,而实现所制定的安全目标。并不是要改变矿工的个性,而是要在其个性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人的个性潜能,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因此,应从以下三点做起:

(1)根据作业人员的不同性格,调配其工作岗位。人的性格从不同角度大致可分为:内向和外向型;怠滞和冒进型;冷静和急躁型;责任心强和责任心弱型等,通过对每位矿工性格的分析研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根据作业人员的不同性格,为其选调有利于安全工作的岗位。例如:井下瓦斯检查员,就适合责任心强的人员来担任;放炮员就适合沉着冷静的人员担任。

(2)根据作业人员不同的性格,选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在煤矿安全管理方面,由于作业人员性格的不同,从科学的技术角度而言,在处理安全与矿工的关系上,不可一视同仁,经过仔细分析讲究,按照不同的对象,其不同的性格,选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人员性格中积极方面的作用,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例如:煤矿应建立有效的井下人员安全心理配置管理系统,对每位矿工的心理规律及变化进行研究分析,适时地做好岗位的调整,降低事故隐患的出现机率。

(3)根据作业人员不同的性格,合理搭配班组成员。对于一个煤矿企业而言,每个班组是井下最基层安全生产单元,其工作稳定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矿井的安全状况。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合理搭配班组成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将性格、志趣、爱好较为相同的人员组合成一个班组,使大家在生产工作中具有较强的互补、互助性,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从而达到减少操作失误,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5.5  加强安全心理素质培训

现阶段安全教育培训,主要是通过对被培训者的煤矿安全基础知识的强化培训,形式较为单一,只能对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技术等方面素质有益,忽视了安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应根据煤矿生产的特殊性来制定一套有效的培训方案,使安全心理素质和其它素质的培养共同作为培训基础。通过研究分析及实践证明,越是在危险、负荷重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越好就会激发人的情绪,使人精神振奋、信心增强,作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就会得以更好的体现,处理好各种危险问题,保证安全生产。矿工的安全心理和态度的形成,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对矿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就是使大家了解和掌握什么是安全心理学,它的应用在煤矿企业的重要性,采取逐步展开的方式,有计划地提高安全心理素质,自觉地控制心理活动,从而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迅速果断地对井下不同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用安全心理来指导,使其行为规范化,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总之,在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每个环节上,人是极为关键的一环,煤矿安全生产通过应用安全心理学,使煤矿安全管理进一步趋向于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实现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虽然煤矿企业现行管理制约了一些科学管理方法的实施,但相信随着我国煤矿企业用人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很快使安全生产纳入到科学的轨道之中,真正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目标。

结束语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安全心理学是属于其分支的应用心理学。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 研究分析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状态, 也就是研究分析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在社会中各种复杂因素影响的条件下, 劳动者对安全问题的心理活动规律,以达到能较为准确地预测人的不安全行为, 从而科学地采取措施, 教育培养和提高人的安全心理素质, 调动劳动者对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发挥和增强白我防护能力, 最终实现安全生产。

虽然心理学在研究事故原因和制订预防措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但在劳动保护科学中, 安全心理学属于“软件”范畴, 不能越俎代庖, 取代劳动安全方面的专业工作, 尤其是安全技术方面的工作如防火、防爆的技术措施、设备的安全装置等。做好安全工作, 若不从落实组织措施、加强企业管理、改善设备情况、改进工艺流程, 改善劳动环境条件、加强职工培训等预防和保护措施入手, 空谈安全心理学是没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李红杰,傅志峰,戴真印.安全心理学初探[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2,28(7):43.

[2] 张景钢,齐洁.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应用的研究[C].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192.

[3] 中国航海学会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心理学与安全心理学定义、研究的任务和对象[J].166—167.

[4] 邓子香.安全心理学讲座——第五讲:个性心理特征对劳动安全的影响[J].工业安全与防尘,1995,(5):40.

[5] 安全心理学——第一讲:安全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J].铁道劳功安全卫生与环保,1989,(4): 66.

[6] 郭晓波,郭海林.影响作业疲劳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6):189.

[7] 李森,宋守信,陈玉婷.安全职业适应性评价研究[J].企业管理——生产力研究, 2009,(15):

135—136.

[8] 林金本,黄俊才.应用安全心理学原理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J].安全与健康,33—34.

[9] 刘云岗.安全心理学在煤矿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技术,2009,18(10):46—47.

更多相关推荐:
读《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后有感

读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后有感如果你现在正在困恼不知道怎样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不知道如何治得了你的学生那么你应该细细品读这本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全书以实例带入理论以理论回馈实际妙用心理学知识管理学生应用价值可见一斑其...

《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读后感

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读书报告一选取此书阅读的原因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的教学生涯已经一年了这一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我任职于新疆阿克苏地区二中担任的是一位高中数学老师一年的高一数学老师让我经历了很多上学期只...

读《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有感》

读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有感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是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迟毓凯编著的本书共有三大编十二章其中三大编由学生管理中的教师定位学生管理中的影响策略学生管理中的情境策略组成里边从心理学角度对学生喜欢...

读书笔_《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

读书笔记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第一章学生管理中的教师定位有效领导力与人格特质的关系自信有助成员建立信心谦逊人格魅力诚信指言行一致外倾有助积极承担参与集体活动果断有助目标达成情绪稳定满足成员对领导态度连贯性的需要热...

读书笔_《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

读书笔记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第一章学生管理中的教师定位有效领导力与人格特质的关系自信有助成员建立信心谦逊人格魅力诚信指言行一致外倾有助积极承担参与集体活动果断有助目标达成情绪稳定满足成员对领导态度连贯性的需要热...

读《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有感

读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有感学用心理学中的管理39武器39读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有感汪竹君松江区实验小学青年教师工作坊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自己作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前阵子抽空拜读了迟毓凯老师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一书感...

读《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有感

读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有感新荣区第三小学任莲我阅读了迟毓凯老师著的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当拿到这本书第一眼看到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把心理学知识用于学生管理实践用心理学智慧提升教师工作效能这句话把专家的先进心理学理念...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班级机械115班学号姓名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

学生管理--读后感

读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有感爱心价值几何暑假期间我阅读了由迟毓凯老师著写的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当拿到这本书第一眼开到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把心理学知识用于学生管理实践用心理学智慧提升教师工作效能这句话把心理学和我们教...

《5个心理咨询师的爱智慧》读后感

09060320xx应用心理091王金慧5个心理咨询师的爱智慧读后感爱让我们幸福本书是五个心理咨询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的日常生活而得到的体验本书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我们楚文化的乡土气息他们的作品中有屈原的忠贞有...

《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读后感

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读后感朱倪葛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仍记得一位教育前线的特级教师曾这么告诉我教学其实很简单就是学习两个字学是将经典中美好的部分真诚地放在孩子们的小脑袋里并且用我们的双手呵护着不让外界的污秽...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感想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感想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有踏出校门的一天步入社会参加工作融入各种各样的团体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我们或许会成为某位领导的下属需要对领导给出建设性的建议或者对领导的管理...

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读后感(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