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贫困人民状况及其原因调查报告2

时间:2024.5.8

论文题目:关于贫困人民状况及其原因调查报告

学校名称:河北经贸大学

所属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

学生姓名:张琳

专业班级:2010级会计15班

联系电话:151xxxxxxxx

关于贫困人民状况及其原因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

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贫困问题开始显现并日益严重,严重影响我国经济

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直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的贫困问题一向被看

作为一种农村现象。这不仅因为农村的贫困人口在全国总贫困人口中占很高

的比例,而且还因为当时城市的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也是微不足道的。可是,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经济经历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低速增长,城

市居民收入也是缓慢上升,加上收入差距的扩大,城市贫困的变动趋势发生

了一定程度的逆转,也就是说城市贫困人口的比例从以前的下降趋势转变为

逐渐上升的趋势。到了上个世纪末,我国城市贫困的状态变得更加严重。城

市内部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失业和下岗职工突发地大量增加,社会

保障体系建立与发展的相对落后,都从不同方面加剧了城市贫困的恶化。对

城市贫困的关注成为政府重视的问题。因此我就贫困人民状况及其原因做出

了调查。概述了城市贫困的现状和特点,深入分析了城市贫困的成因,并提

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一)调查目的,对象,方法

目的:调查城市贫困人民的现状更好的解决问题

调查方法:抽样调查,网上询问,网上查找

调查人群:贫困人民 首先,什么是贫困?贫困是一种因缺乏某种资源而达不到某种基本生活

水准的状态。就贫困的外延而言,我们可以将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劳

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生活不能温饱,劳动力再生产难于维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称之为贫困人口(或家庭)”,这状况也就被称为“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是指相比较而言的贫困,即生活水平最低的那一部分人(如占人口的10%)为相对贫困的人口,有的机构和组织,曾将收入只及(或少于总体收入的三分之一的社会成员视为相对贫困人口。”本文所说的“城市贫困”是指绝对贫困,所说的的“城市贫困群体”是指陷入绝对贫困的城市居民,也即生活水平低于各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城市居民。

城市贫困是与农村贫困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从贫困发生的空间特性分类而产生的。城市贫困即城市社会的贫困,它是包括农村流动人口在内的城市中非农业人口的贫困。它是伴随着城市化出现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

其次,什么人更容易陷入贫困?我们的分析结表明下岗或失业人员的家庭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在职职工家庭,前者的贫困发生率比后者高出6倍。这意味着城市中的贫困更多地是与缺少就业机会联系在一起的。还有一部分家庭,由于个别家庭成员体弱多病或身有残疾,也更容易陷入贫困。正如我们的估算结果所显示的,这部分家庭陷入贫困的可能性比一般家庭要高出2倍半。碰巧一个家庭又有失业或下岗人员,还有体弱多病或残疾成员,那么该家庭陷入贫困的可能性比一般家庭高出10倍以上。另一方面,城市贫困又是与家庭户主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的。与户主为大专文化程度的家庭相比,户主为初中文化程度的家庭陷入贫困的可能性高出9倍,而户主为小学文化程度的家庭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要高出12倍以上。从户主的职业来看,作为非技术工人的家庭陷入贫困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如果工作缺乏稳定性,或者就业于城市小集体企业,也是与带来更高的贫困发射成功率。

再其次,相对于九十年代中期,上个世纪末城市的贫困发生了什么变化?它是有所缓解呢,还是更加恶化呢?我利用调查数据,借助于国家统计局研究出来的城市贫困线,分别估算出19xx年和19xx年两个年份13个城市的总体贫困发生率(即贫困人口的比例)。我们发现相对于19xx年而言, 19xx年贫困发生率上升了10%左右。更令人吃惊的是,贫困人口的平均收入与贫困线的距离(即贫困距)进一步拉大,这表现在1995-19xx年期间估计

出来的贫困距升了36%。这意味着城市的贫困面不仅在扩大,而且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也在加深。

我国城市贫困产生的原因

1 失业

1.1经济结构调整,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增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结构调整的时期。19xx年,中国政府决定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9】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停产、亏损、被兼并的命运,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兼并、破产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使得下岗失业率骤然上升。20xx年到20xx年,我国城镇国有单位就业人员从6488万人减至6420万人,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从810万人减至6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都维持在4%以上,并且总体呈上升趋势,20xx年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4.3%。

1.2科技进步,失业增加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源泉。但是,科技进步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量的同时,也导致了失业率的上升。首先,科技增加了生产力,减少了人力;其次,科技需要的人才是科技型、创新型和综合型的人才,减少了一般劳动者的工作;第三,科技整合了许多岗位。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是导致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

1.3劳动力资源增长迅速,劳动力供大于求

据资料统计,20xx年我国人口总数达到13.3474亿人,其中城镇人口达

6.2186亿人,经济活动人口达到7.9812亿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而且还在不断产生新的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经济构成了一股巨大的就业压力。基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不及人口的增长速度,中国劳动力在近几年供过于求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样必然导致更多的人失业。

导致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以上三种主要因素外,还有损伤、提前退休等因素导致失业也比较普遍。失业意味着失去工资收入,而工资收入正是大多数城市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甚至是唯一经济来源。因此,失业是导致城市贫困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贫困的温床。

2 低收入

这里所说的低收入是指在业低收入。在业低收入也是造成城市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造成低收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2.1个体文化素质偏低。现在的社会分层更多是基于个人自获性成就而造成的,传统的先赋性因素对社会分层的作用趋于弱化,而个体的文化素养、后天努力等形成性因素对个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影响很大。一些没有受到很好教育,个体文化素养偏低的人,就只能从事一些对劳动力文化素质、技能要求低,收入也较低的普通工作,这是出现低收入群体的主要因素。

2.2企业效益欠佳,职工工资偏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企业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管理不善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企业经济效益差,甚至严重亏损,这样必然导致职工工资偏低。

2.3城市部门中身份等级制度。在同一城市中,由于身份等级制的存在,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面临种种障碍和壁垒。如下岗职工干临时工、合同工就遇到与正式工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另外,在许多单位中,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一起工作,然而他们却未能享受和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相同的工作,他们的任务比城市居民更多、更重,然而他们的工资却比城市居民少。

目前,无论是在相对贫穷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在生产力发达、富裕的发达国家,城市贫困都是大量存在而且日趋严重,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因此,许多国家在实现经济增长和减轻贫困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近几年,面对业已存在的城市贫困问题及其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纷纷采取了各种形式的扶贫解困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就整体情况而言,目前我国城市贫困的形势依然严峻,消除城市贫困任重道远。


第二篇:武威市贫困人口状况调研报告


武威市贫困人口状况调研报告

武威市扶贫办

根据省扶贫办《关于对“十五”期间贫困人口变化情况和目前贫困人口分布及生活现状进行调研的通知》精神,针对我市贫困人口生活现状、主要致贫原因、解决温饱措施以及贫困监测等主要问题,我们组织市、县、乡三级相关人员,历时一月,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五”期间贫困人口变化情况

(一)贫困人口变化趋势

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国家确定我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古浪县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民勤县湖区乡镇及南湖乡、凉州区张义镇(包括已撤并的上泉乡)被省上确定为扶贫开发重点乡。确定重点乡镇36个、村316个,贫困人口38.55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7.98万人,低收入人口30.57万人,贫困人口占全市农业人口的24%。“十五”期间,23.69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绝对贫困人口4.80万人、低收入人口18.89万人),贫困面由23.9%下降到14.5%,下降了9.4个百分点。2001—20xx年11.19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绝对贫困人口1.13万人、低收入人口10.06万人),20xx年底监测剩余贫困人口27.36万人,贫困面为17%;20xx年4.93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绝对贫困人口2万人、低收入人口2.93万人), 20xx年底监测剩余贫困人口26.62万人,贫困面为16%;20xx年4.33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绝对贫困人口1.43万人、低收入人口2.9万人), 20xx年底监测剩余贫困人口23.12万人,贫困面为14%;20xx年3.24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绝对贫困人口0.24万人、低收入人口3万人), 20xx年底监测剩余贫困人口23.41万人,贫困面为14.5%。(见贫困人口监测数据、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数据折线图)

- 1 -

贫困人口监测数据

武威市贫困人口状况调研报告

(二)贫困人口变化主要特征

1、扶贫成本增加,减贫速度趋缓。由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低,加之地处偏远,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资金投入要比川滩地区大好多倍,而这些地区天气干旱,自然条件严酷,群众生活十分困难,解决温饱速度非常缓慢。

2、扶贫成果呈波动趋势。“十五”期间,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成

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数据

- 2 -

武威市贫困人口状况调研报告

效显著,贫困人口从38.55万人减少到23.41万人,但扶贫成果难以稳定巩固。一些贫困地区自然条件严酷,发展后劲不足,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依赖扶贫“输血”,因灾返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致使扶贫成果呈起伏波动趋势。

(三)贫困人口增、减的主要原因

“十五”期间扶贫资金投入11306.6万元,较“九五”增长30.72%,通过五年的扶贫开发,尤其是参与式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务输转和移民搬迁等重点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但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扶贫难度逐年加大,减贫速度趋缓。其主要原因:一是剩余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边缘山区、林缘区、干旱荒漠区、沙蚀区等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的地区,要解决生产发展的问题靠有限的投入一时难以奏效;二是由于贫困地区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科技含量低、经营粗放、支柱产业规模小,农民增收普遍困难;三是非农产业收入渠道狭窄,农村富余劳动力受劳动力市场不发达和劳动力素质低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输转困难;四是多重自然灾害频繁交替发生,部分农村人口返贫,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扶贫成果。20xx年出现了贫困人口不减反增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我市三县一区普遍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导致大量农村人口返贫。古浪县、天祝县遭受仅次于19xx年的特大春夏连旱,造成两县各类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受灾面积达85.6万亩,受灾人口达4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1748万元。虽然通过移民搬迁、劳务输出、整村推进等切实可行的扶贫措施,两县当年完成0.2万人基本解决温饱,2.5万人稳定解决温饱的计划任务,但因灾返贫人口达9.72万人,致使两县当年绝对贫困人口增加0.19

- 3 -

万人,低收入人口增加0.54万人。

二、现阶段贫困人口情况

(一)贫困人口的分布变化及特点

我市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边缘干旱山区、林缘区、干旱荒漠区和人多地少的部分川区,这些地区是我市今后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和难点区域。天祝县祁连、旦马、大红沟、哈溪四乡镇属于典型的干旱山区,有贫困村21个,贫困人口1.34万人,尚处在特困状态;安远、西大滩、朵什等乡镇属于高海拔山区,有16个村,贫困人口1.06万人,尚处在贫困状态;东大滩、松山等乡镇属于藏族集聚的地区,有12个村,贫困人口0.36万人,尚处在相对贫困状态。人均纯收入在865元以下的低收入村93个,低收入人口7.84万人,均分布在19个重点乡镇和142个重点村。古浪县南部山区8个乡镇有贫困人口 2.738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0%,高出全县12个百分点;中部水川地区11个乡镇贫困人口为0.34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低于全县5个百分点 。民勤湖区及南湖乡有贫困人口1.93万人,占五乡镇农业总人口的28.3%,民勤湖区红沙梁、西渠、东湖、收成四乡镇,由于入境地表水量减少,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下降,矿化程度升高,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困境。目前,实际尚有82个村,4.5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占湖区四乡镇农业总人口6.55万人的68.7%。凉州区张义镇的干旱地区有贫困人口

2.85万人,占张义镇农业总人口的55%,这一地区,有一定经济能力的部分农户都移民到条件较好的省外等地居住生活,留下的基本是基础条件差,无经济能力,完全靠天吃饭,解决贫困的难度很大。

(二)贫困人口生活现状

- 4 -

1、贫困地区农民生活尽管有所改善,但收入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经营性支出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消费性支出却为负增长。这说明自然条件差、因灾、因病等致贫因素使贫困地区农民的贫困程度加深,与非贫困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武威市贫困人口状况调研报告

2、贫困农村家庭资产拥有数量尽管有所增加,但和全市农村家庭资产拥有数量增加数相比,差距很大。以古浪县为例,全县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比例为38%,而贫困山区只有16%;家庭居民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60部,贫困山区20部,摩托车46辆,贫困山区19辆,彩电96台,贫困山区72台,冰箱冰柜19台,贫困山区9台,手扶拖拉机、三轮车36辆,贫困山区18辆。

(三)现阶段贫困人口致贫原因

1、自然灾害频繁,返贫问题难以克服。我市两个国扶重点县和两个省扶重点片,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社会等原因,“十五”末,尚有贫困人口23.41万,占农村人口的14.5%。贫困地区多为生态恶劣区、深山区、林缘区、荒漠区,干旱、冰雹、霜冻、洪涝、暴风雪等自然灾害频繁,致使生态恶化、生产滞后、脱贫难度加大,因灾返贫现象严重。20xx年,我市发生了比较严

- 5 -

重的旱灾、冰雹和洪涝灾害,农业受灾面较大,当年有6.08万人口返贫。

2.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劳动力素质较低。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设施落后,加之贫困户生活困难,无力支持子女上学,适龄儿童失学、辍学率较高。同时,青、壮年文盲比例偏大。

3.教育支出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减少了贫困地区农村家庭在初级教育阶段的学费负担,但高中和大学阶段教育费用让普通农民家庭难以承受。从古浪县抽样调查教育支出的情况看,一个农村家庭子女9年义务教育阶段,一个学生平均300元/年,中等教育阶段一个学生平均2000元/年,高等教育阶段一个学生平均10000元/年。这就意味着培养一个孩子从九年义务教育到上大学,农村家庭的平均教育支出最少是5万元左右。按照古浪县20xx年底农民人均年收入1692元、一个家庭四口人计算,不算生活,至少7年才能供养一个大学生。这就造成许多家庭因教育支出导致返贫后,短时间内无法脱贫。

4、农民医疗支出增加,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由于现阶段农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农民往往小病花光积蓄,大病变卖家产,四处举债。

5、农业投入不足,产业化水平低。尽管特色农业发展有了一定基础,但因资金、技术、市场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发展仍呈低层次状态,优势未能得到凸显。

- 6 -

6、劳动力素质低,培训输转困难。农村富余劳动力多,但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较低,有一技之长者甚少,培训乏力,转移就业困难,劳动力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

7、社会保障性差。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主要体现在对孤老残幼的社会救济、贫困户的扶持、灾害救助、复员军人的安臵、伤残军人及军烈属的优待抚恤等方面,农村医疗救助刚刚起步,救助标准只占救助对象医疗费用的10-15%,农民的社会保险尤其是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方面几乎是空白。

城乡社会保障差距较大,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古浪县20xx年全县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支出349万元,人均占有786元,而贫困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支出428.4万元(救灾支出384万元、五保供养支出44.4万元),人均占有11.4元。城乡之间社会保障的差距较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很小,水平较低。

三、“十五”期间扶贫资金投入情况及解决贫困的主要措施

(一)扶贫资金运行情况

“十五”期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以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劳务输出和移民搬迁,加大社会帮扶力度,扶贫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先后共实施以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科技扶贫等为重点的各类扶贫项目373项,累计投入国扶资金11306.6万元,落实帮扶资金2260万元。

- 7 -

“十五”期间年均投入达2261.32万元,在上一轮扶贫开发中(1993—20xx年),七年共投入国扶资金11131.15万元,年均投入1590.16万元。前后比较,投入明显增加。

从扶贫资金投向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123万元,占18.7%;整村推进投入3648.4万元,占32.3%;农业产业化投入2183.8万元,占19.3%;科技扶贫投入1600.2万元,占14.15 %;移民开发投入1618.8万元,占14.3%;其它投入132.4万元,占1.2%。从产值状况和人均收入看:到20xx年底,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38.81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6.44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47.1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8.4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2元,比“九五”末增长48.7%。

(二)解决贫困的主要措施

1、抓整村推进,着力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把参与式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因地制宜、因贫施治是项目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为此,各级始终坚持紧紧瞄准贫困群体,狠抓群众参与机制、资金整合机制、资金流动机制、竞争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五项机制的健全和落实工作,强化对资金运作、项目实施、质量效益的全程监管。在近几年的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中,先后在全市不同地域、不同发展水平的贫困村,通过组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树立起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整村推进示范典型。张哈联手整区域推进,发展人参果产业,抓喜秀龙乡红圪瘩村扶贫开发牧业综合示范,中大沟村干旱半干旱山区整村推进示范等整村

- 8 -

推进项目的实施,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有效地将个别群众不理解不接受的事,变成群众主动“抢着干”、“争着干”的事,项目建设扎实有效,为全市树立了真干、实干的好榜样。

2、抓特色产业,着力培育贫困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我市产业化扶贫依据各县区的资源及区位优势,按照挖掘优势,突出重点,做大做强的原则,坚持立足优势抓产业,围绕基地争项目,依靠科技抓效益,面向市场抓流通,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了结构合理,优势凸现,特色明显的产业化雏形。各县区坚持走好“结构调整、项目带动、移民搬迁、劳务输出、班子建设”五条扶贫路子。古浪县突出发展以移民和劳务输出为主的“走出去”扶贫模式;天祝县突出发展以高原夏菜、草畜业为主的特色产业扶贫模式;民勤县湖区突出发展棉花、茴香、收缩移民等以节水为主导的改善生态环境扶贫模式;凉州区张义镇突出发展以人参果、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整区域推进开发扶贫模式。

3、抓移民搬迁和劳务输出,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各级把有组织、大批量地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移民搬迁,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劳务输转联席会议制度和专门工作机构,将劳务输转培训纳入了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日程,有关部门积极行动,主动出击,多方牵线搭桥,联系拓宽劳务移民渠道,使劳务输出和移民搬迁由一般号召转为鼓励支持、从零星分散转为有组织输迁和整村整组搬迁、从农民自发转为分行业组织培训输迁。同时,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抓好订单输出。

- 9 -

4、抓科技培训,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一是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按照城市农村统筹,培训服务齐抓,需求供给对接,创业就业并举的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进一步改进培训形式,创新培训机制,完善培训内容,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抓订单,抓师资,抓劳动力培训资源,认真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二是实用技术培训,从一开始就高起点,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高效性,狠抓特色种植、暖棚养畜、饲料配方、良种引进繁育、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的系统培训,使科技在项目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5、抓扶贫管理,着力增强扶贫工作后劲。面对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新形势,不断提高扶贫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统筹抓扶贫调研、统计信息、岗位培训、制度建设及其它各项工作,注重了上下、左右的协调。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一线,认真搞好扶贫工作的调查研究、统计信息,全面按照省、市的要求,及时准确上报各类统计报表、贫困村监测、扶贫信息报送和专题调研等工作,采取支持苦干者、鞭策慢干者、惩罚不干者的措施,实施末尾淘汰制、年度考核制、适时调整制,谁有好项目就支持谁,谁的积极性高就扶持谁的激励机制,克服了扶贫资金平均分配、撒胡椒面的倾向,充分调动了乡镇、村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了扶贫工作的有序推进。

- 10 -

四、建档立卡工作情况

为了切实搞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加快贫困人口解决温饱的步伐,从20xx年下半年开始,按照省扶贫办的要求,针对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我们组织市、县、乡、村四级有关人员对全市的贫困人口及返贫人口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并对全市33个乡(镇)316个贫困村的23.12万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工作。

20xx年以来,为了把建档立卡的成果应用于搞好扶贫开发工作,主要作了以下几项工作:

1、在整村推进项目中,要求各县(区)重点对项目村中统计在建档立卡中的贫困户,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帮助他们理清脱贫思路,重点发展舍饲暖棚养殖、人生果种植、高效优质作物种植等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的特色种养业项目。

2、依据建档立卡资料,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对贫困农户的帮扶力量,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亟需解决的问题。一年来,各帮扶单位为我市39个乡镇的392个贫困村帮扶资金466.10万元(其中:物资折价104.91万元)、争取项目投资252.59万元、协调贷款213.51万元。其中国家级帮扶部门帮扶资金(含物资折价)224.7万元,省级帮扶部门共帮扶资金(含物资折价)54.84万元;市级帮扶部门帮扶资金(含物资折价)55.63万元;县级帮扶单位帮扶资金(物资折价)130.93万元。

3、利用扶贫贴息信贷资金对建档立卡中部分贫困户进行扶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协调,坚持和完善扶贫贴息信贷资金到村入户,充分发挥扶贫贴息资金扶持贫困人口,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

- 11 -

扶贫效益。一年来,重点扶持了暖棚养殖、人参果种植、高原夏菜、中药材、黄白蜜瓜、棉花等产业,共发放贷款2010万元,贴息182万元,覆盖贫困户4427户。

五、贫困监测工作情况

天祝县农户收支固定监测点进展情况

(一)具体作法

自天祝县朵什乡旱泉沟村和安远镇柳树沟村被省扶贫办确定为贫困监测点以来,始终按照贫困监测工作相关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将贫困监测工作列入扶贫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来抓,成立由扶贫办牵头,乡镇“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得力干部为辅调员的组织机构。认真细致地指导农户记帐,按时逐级报送原始数据。同时,天祝县扶贫办确定一名领导具体负责,一名业务能力强的统计监测人员专抓此项工作。按照“客观公正,简单明了”的原则,详细调查了解农牧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对两个贫困监测村采取对称等距的抽样方法,各抽选10户具有代表性的农户(其中低收入层4户,中、高收入层各3户),作为农户收支固定监测点进行抽样调查,并于每月10日前将数据及时上报省扶贫办统计信息处,工作进展顺利。

(二)对抽样户收、支结果的分析

1、收入主要有三个渠道:

朵什乡旱泉沟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25.8 %;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60.4%(其中:种植业收入占37.3%,畜牧业收入占6.7%,其他收入占16.4% );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3.8%(其中退耕还林占5%,救济金占0.7%,其他转移性收入占8.1%);

安远镇柳树沟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25.3 %;家庭经营收入

- 12 -

占总收入的14 .1%(其中:种植业收入占1.6%,畜牧业收入占11.8%,其他收入占0.7% );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60.6 %(其中救济金占0.3%,其他转移性收入占60.3%)。

2、支出渠道主要有六个方面:

朵什乡旱泉沟村家庭经营性支出占总支出的11.1%;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占总支出的0.1%;税费支出占总支出的1%;生活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76.6%;转移性支出占总支出的11.2%。

安远镇柳树沟村家庭经营性支出占总支出的21.7%;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占总支出的0.1%;生活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68.3%;转移性支出占总支出的3.2%;生产性的固定资产原值占总支出的6.7%。

(三)扶贫监测数据分析

自然条件恶劣是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全县农牧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25.7%,农牧业生产收入占总收入的66%,工业收入占总收入的0.5%,第三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5%,其他收入占总收入的2.3%。但是天祝县地处高原,大部分地区属干旱山区,人均耕地面积为1.26亩,而且25度以上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7%。因受特殊地形复杂多变的气侯影响,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始终比较缓慢。

信息闭塞是致贫的原因之一。交通、通讯设施比较落后。随着现代信息的不断发展,农民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信息在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但天祝县的大部分乡镇处在山大沟深的边远山区,路况很差,距离县城和兰新主干线都比较远。全县还有27%的自然村没有通电话,23%的自然村接收不到电视节目,使得农牧民信息闭塞,这也是致贫的原因之一。

- 13 -

受教育程度较低、总体素质不高、科技程度低也是致贫的原因之一。在全县10.4万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5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9%。受过技能培训的人数占4.7%。农牧民不得不在贫瘠的土地上,利用古老的生产方式耕作生产,靠天吃饭的现状使得他们无力改变贫困状况,若遇灾害之年或重症在身便会有很多刚脱贫的农民又返回到贫困中去。

对贫困监测工作的意见建议

贫困监测是按照不同地域类型,不同经济发展区域,通过科学的手法抽样调查而采集数据,通过分析综合,对一个县的贫困状况的反映是真实可靠的。但是,在省上确定我市的贫困监测点时,确定的贫困村,都是相对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低收入村,并不能真实和全面反映我市大部分贫困村的贫困现状,因此在年度贫困人口核定时,存在一定的出入,建议为我市增加5-6个绝对贫困村作为监测点,重点县、非重点县都应设贫困监测点。

由于近几年我市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特别是今年较大范围的旱情,致使6.42万人口返贫,国家和省上对于这部分返贫人口还没有纳入认定体系,建议制定关于返贫人口界定工作的政策和标准,以便于市县扶贫部门开展扶贫工作。

由于村情和统计员的个体差异及个别乡镇、村扶贫专干认识不清,掌握界定的贫困尺度不尽一致,致使村与村相比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建议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对乡镇扶贫专干有针对地进行培训,为扶贫监测和贫困人口核定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在贫困户建档立卡的基础上进行动态检测,以切合贫困人口有

- 14 -

进有出的实际,使扶贫工作客观、公正、准确、到位。同时,建议给予建档立卡工作适当的补充经费,便于培训调查统计人员、印制表册,提高县、乡、村干部进村入户统计效率。

调查统计中,普遍存在非重点村发展基础薄弱、缺少扶贫项目、贫困人口得不到扶持的突出问题,建议省上以“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予以扶持。

六、“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思考

“十一五”期间,我市扶贫开发工作以《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为依据,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四个变革”为目标,以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线,以贫困乡村和贫困户为主要对象,以参与式整村推进为载体,以产业化建设、移民和劳务培训输转为主要手段,加快改变贫困地区基本生产条件,提高贫困乡村群众收入,努力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工作中要认真贯彻省委陆浩书记对扶贫工作“改善基本条件、开拓基本增收渠道、提高农民基本素质”三个基本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22345”工程和“四个一”帮扶脱贫工程,认真实施“一三五”战略。一是瞄准一个群体。就是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紧紧瞄准现在还没有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二是抓好三项重点工作。第一是整村推进,按照先难后易,难易结合的原则,在最偏僻、最困难的地方实施整村推进,让最贫困的人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第二是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和移民搬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第三是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带动千家万户增加收

- 15 -

入。三是健全五项机制。就是健全群众参与机制,资金整合机制,资金的流动机制,竞争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管好用好扶贫资金,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16 -

更多相关推荐:
走访贫困户情况调查报告

走访贫困户情况调查报告XXX村村书记助理XXX在上级领导和村内干部的帮助和支持下我在这里已经工作了5个月5个月以来我对我村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也接触了村内80村民特别是对村内的困难户进行了挨户走访以下是我走访的现...

贫困生调查报告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贫困生调查报告国家和社会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特别为大学生设立了国家助学金对家庭条件拮据的大学生提供助学金为了更好地了解同学们的家庭生活状况和学习条件使贫困的学生能够得到帮助我系特开展了贫...

贫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与调查报告报告题目农村致贫原因调查报告会计系财务管理xxxx20xx4062133作者所在系部作者所在专业作者所在班级作作者者姓学名号实践时间起止20xx年07月15日至08月15日实践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大学生贫困调查报告

大学生贫困调查报告内容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在高校招生并轨制度的实施和扩大招生规模后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采用了问卷法对民院贫困大学生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了民院...

xx县xx镇贫困情况调查报告

xx县xx镇贫困情况调查报告Xxxx镇位于xx县东部西接大塘埠东临大桥新田地域辽阔全镇总面积3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355亩山地面积227370亩林地面积19xx40亩辖15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个少数民族...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调查报告

东北石油大学20xx20xx学年第34学期课程实践报告班级社会工作091班姓名杨爱红学号09120xx40101成绩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关于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前言消除贫困是中国...

贫困户调查报告

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还地桥镇小学百人访谈专题调研访屏山村贫困户胡耀明四月12日上午还地桥镇小学三万工作组在支部书记叶育祥同志的带领下带着慰问品一行人来到所结对共建的屏山村进村入户进行调查了解慰问了6位贫困户...

靖远县居民生活贫困调查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社会调查与实践报告题目靖远县居民生活贫困调查报告系别管理与经济系专业班级09工商管理2班姓名金满城时间20xx71120xx725靖远县居民生活贫困调查靖远县地处甘肃省中部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

人口与贫困问题调查报告

作业学院专题目人口与贫困问题报告名称经济与管理学院业人口与贫困问题调查报告一人口问题11世界人口问题现状人口问题即因人口过度增长而造成的世界性社会问题人口问题在所有全球性问题中处于核心地位影响和制约着其他全球性...

大学生贫困调查报告

大学贫困生调查问卷您好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份关于大学贫困生的调查问卷首先非常感谢你填写这份问卷请根据你自身或你身边的情况如实填写谢谢1你所在年级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2你是否是贫困生A是B不是3你每月的生活费是多...

关于对伪贫困生现象认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伪贫困生现象认识的调查报告水利学院麻炜本次笔者做了关于对伪贫困生现象认识的调查报告调查对象为水利学院08级部分同学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0份收回问卷39份男生24名女生15名调查成果如下调查问卷关于...

关于在校贫困大学生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在校贫困大学生状况的调查报告随着高等教育学校的不断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高校中贫困大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由于经济上的拮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仅受到了影响而且面临的心理压力比其他学生要大得多有些极易转化为心...

贫困调查报告(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