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业产业化考察报告

时间:2024.4.30

山东省农业产业化考察报告

近日,由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同志带队,组织各市分管市长、省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赴山东考察农业产业化工作。所到之处,我们看到的是农业标准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工人化,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就令人鼓舞和震撼。

一、基本情况 山东省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经历了80年代中期的探索起步、90年代的全面推进、新世纪以来的深化提高三个阶段。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按照"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总体思路,把产业化经营与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政府全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已成为该省农业发展的主要经营方式。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00多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已超过60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整个工业销售收入的15%;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134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已达67%。农业产业化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步伐、提升农业综合竞争能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

业的转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主要做法 山东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概括为“四化”,即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农业规模化、农业标准化、农业国际化和农村城市化的有机结合,实现农业产业化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一)坚持农业产业化与农业规模化相结合,以规模化促进产业化 山东省打破区域界限,狠抓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和市场方面上规模、上档次,形成规模优势。为此,他们提出了"四个一批"的工作目标:加快发展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建设一批产出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大的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在国际上叫得响、过得硬、打得开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形成了粮油、畜牧、水产、园艺、瓜果等区域明显、特色鲜明的八大高效产业带;形成了一大批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了720多处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和农业部定点市场46处;形成了以鲁花、金锣等为代表的在全国知名的一批大企业、大品牌,全省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已有1200多家,过10亿元的70多家,过50亿元的4家,过100亿元的有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5家。 (二)坚持农业产业化与农业标准化相结合,以标准化提升产业化 重点在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上下功夫。一是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

通过示范工程建设,推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生产管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二是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并按照国际规范标准加强对农产品及其加工企业的标准质量认证,努力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全方位接轨。全省已有1099家企业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 904家企业通过HACCP体系认证。三是企业建立质检机构,全省已有5151家龙头企业建立了质检机构。

(三)坚持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国际化相结合,以国际化带动产业化 一是坚持积极“走出去”,大力开拓国外市场。山东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组织实施了“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每年举办一次“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努力扩大山东农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影响,不断提高山东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已形成了农产品市场份额省内、省外、国外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 二是坚持大胆“引进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宽松招商环境,增强招商引力,积极引导和依托企业创新招商模式,大规模地吸引国外资本和国内巨头,一大批国际、境外和国内著名企业纷纷落户山东,有力地吸收了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山东农业产业化快速腾飞。

(四)坚持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市化相结合,以城市化引领产业化 随着一大批龙头企业的快速扩张,这些企业在膨胀城镇规模、带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使龙头企业获得了城市的聚集效应和整合效应,从而形成了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市化互促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这种态势主要呈现为三个“集中”:一是农民向企业集中,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企业和二三产业的转移;二是企业向园区集中,在政府的主导下,规划建设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园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龙头企业落户园区;三是园区向城市集中,按照科学定位、产业聚集的原则,山东许多市县在城市周围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产业园区,使园区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促进。

三、几点启示 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一)政府必须持续推动大力扶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山东省委、省政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解决“三农”问题工作中,始终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主旋律,政府一届一届地坚持推动,使农业产业化成为全省经济工作中的强项和亮点。他们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扶持龙头企业、鼓励招商引资、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在项目审批、资金投放、用地用电、税费减免等

方面给予倾斜扶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2002一20xx年,省里安排了5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重点装备了一批大型龙头企业。省财政连续五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捆绑滚动使用,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去年增加到了7000万元,今年将增加到1亿元。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贪资金的安排使用,也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从多种经营资金中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直接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省农业银行每年两次召开银企联席会议,并以信贷总规模的10—15%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各市也出台了相应扶持政策,全省市一级每年用于扶持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达2亿多元,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

(二)必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山东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在政府的推动和政策的引导下,外来资本和本省资金纷纷投资农产品加工业,一大批强势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快速崛起,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正是这些强势龙头企业,带动了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生产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了外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多元化市场的形成;带动了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了经营理念的变化,促进了农业产业的不断升级。龙头企业在

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三)必须始终坚持创新。创新永无止境,是发展的永恒动力。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上,从一开始的“龙头企业+农户”,发展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再发展到“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国外市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问题,逐步形成了“企业跟着市场跑,结构围绕企业调,项目依托基地建,农民照着订单干"的产业化格局。在探索农企利益联结方式上,由松散型联结逐渐向产权式的紧密型联结转变。农户由最初的卖出农产品获得一次性收益,逐步发展到与龙头企业共同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不少地方已经实现从订单、合同契约关系发展到合作制按利润返还、股份制按股分红、反租倒包、兼并联合等关系。这种由简单买卖到产权联结的演进,使得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民”成为现实。

(四)必须实施科技带动战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山东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化动作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对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重点突破,努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增强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改良品种,引进人才,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大力培养科技型农民,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引导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建立

自己的科研机构。目前,全省龙头企业拥有研发机构1937个,专职研发人员2万多名。

(五)必须高度重视生产基地和市场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是企业原料保障和产品质量保证的根本,是企业生产的第一车间。目前,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面积已发展到1450万亩,国家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23个、绿色食品766个、有机食品200个。市场是产品销售的终端,是企业接受消费者检验的标杆。山东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高度重视对国外市场的开拓和对国内市场的依托,大力加强国内外市场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农贸市场8700多处,各类龙头企业和营销组织已在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农副产品“一条街”、“专卖店”、“批发中心”和“展销中心”,通过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销售、网上交易等多种形式拓展市场。

(六)必须统筹规划着眼长远。 农业产业化要取得实质性突破,必须以战略的眼光,着力抓好五大体系建没。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区域特色明显、产业聚集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产业区和经济隆起带。二是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建立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三是创新产业化经营体系,引导和鼓励金融、保险、科技等部门参与产业化经营,吸引农民、合作组织以土地经营权、产品、资金、劳动力等

要素参股龙头企业,形成以产权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四是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在大宗农产品主产区规划建设一批面向国内外的批发交易中心,发展期货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供直销、网上交易。五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农民专业合作杜为载体,解决分户经营与统一市场的对接问题;以遍布城乡的营销网络为载体,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以信用合作社为载体,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

关于广东、海南两省农业产业化考察情况报告

余英生 龙新平 曹英华

一、总体印象

学习考察中,两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总的印象是观念新、水平高、成效好。 观念新主要体现在广东、海南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坚持用市场农业和开放农业的理念,接轨国际经济发展,从战略高度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德江书记在阐述广东现代农业发展时指出,要跳出农业看农业,要用 “三化”的理念化解“三农”问题,特别强调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注重通过发展工业项目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啸风书记在介绍海南农业发展时也强调,必须坚持城乡互动,三次产业

联动的发展新思路。水平高主要表现在两省农业的标准化生产程度高,农产品科技含量高,农产品加工基础设施先进。考察所到之处都十分注重面向国际市场,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化生产要求组织生产;都十分注重人才的引进,重视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都十分重视采用国内外先进设备和工艺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成效好就是两省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了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20xx年,广东省GDP达到16040亿元,约占全国的九分之一;人均GDP为2381美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财政总收入3539亿元,增幅居全国之首;全省一、二、三产业比例为

7.8:55.4:36.9,经济发展已步入工业化中期;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3628元和4366元。海南省GDP为 790亿元,增幅10.4%;财政总收入122亿元,增幅达到了20.3%。农业实现增加值287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7%;农民人均纯收入2818元(实际达到了3600元),其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占69.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多个百分点。农业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首要地位和支柱地位。

二、两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点

近几年,广东、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并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考察情况来看,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十分突出:

1、形成了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的农业结构。按照以“三化”促“三农”和城乡互动,三次产业联动的发展思路,两省不断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形成了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的农业结构新格局。一是围绕资源优势和区域经济平衡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山、佛山等地,针对本地工业化水平高的现实,主动放弃不具备发展潜力的生猪产业,明确提出今后的目标是不再有养猪场,猪肉供给完全外调。目前广东省把生猪产业重点放到了清远等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通过项目扶持,相继建成了一批规模较大、带动力强的养殖基地和加工龙头。广东华农温氏畜牧股份公司,就在清远市清新县建设年产肉猪20万头的大型养基地。配合养殖基地的发展,广东双汇温氏食品公司投资4亿元,在清新县太和镇建起了年屠宰100万头生猪、年产6万吨高低温肉制品的现代化加工基地。二是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调整农业结构。海南省针对粮食每年一季300公斤,不仅产量低,而且效益差的现实,提出香蕉下稻田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并按照产业化的要求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我们参观的海南万钟实业公司,就在乐东县建立了以香蕉为主的高

标准水果基地1万多亩,并组建了以专业化香蕉加工包装和内外销结合的销售公司,带动了乐东县香蕉产业的快速发展。海南省还以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为契机,打造“无疫区”品牌,通过发展规模化畜牧养殖加工企业,使畜牧业在海南大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升,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海南畜牧业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已实现肉产品由岛外调进到外销的历史性突破。三是围绕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调整农村劳动力结构。广东省按照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思路,大办高等职业教育,培育职业打工农民。清远市投资2.5亿多元,重组五所中等专业学校,新建了可容纳1.5万名在校生,设施一流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根据广东和清远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开展“订单”教育,使当地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

2、形成了以外向型为主导的市场体系。两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十分注重市场开拓,形成了以外向型为主导的市场经营新格局。一是积极组建外向型农产品物流企业。为使更多的农产品走出国门,广东省通过招商引资,投资8.5亿元在顺德的陈村镇,兴建了全国一流标准的国通物流中心,中心占地3900亩,集国际货物集散功能、口岸功能、国际配送功能、转口贸易功能于一体,为广东和周边地区农产品的出口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二是积极兴办农产

品专业批发市场。目前广东全省有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296家,交易总额超过了600亿元。其中年交易额1亿元以上的100多家,10亿元以上的10家,深圳布吉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到了150亿元。广东省不仅注重批发市场硬件建设,更强调市场服务功能的完善。广东陈村花卉世界,集生产、销售、科研、信息、展览、旅游观光六大功能于一体,中心占地1万亩,总投资4.3亿元,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14个省市区的花卉企业436家,年交易额10亿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之一。海南省不断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全省已建立22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287个农贸集散市场,实现了农产品由田头交易向批发市场交易的转变。海南省还在全国10多个省会城市建立农产品流通办事处,每年都举办冬季海南农产品交易会,使订单联结区域不断扩大,订单规模从19xx年的96万吨增加到了336万吨。三是积极培育外向型龙头企业。两省在龙头企业发展上,十分注重加大对外向型龙头企业的扶持,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出口型龙头企业。中山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主要从事淡水鱼的加工,产品全部销往美国和欧盟等地,20xx年集团公司出口创汇近5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出口创汇4900万美元,带动基地面积8万亩,农户3500户。海南泉益食品公司是20xx年5月份才投产的民营企业,主要从事南美白对虾、罗非鱼

的养殖和加工,产品全部出口美国、欧州、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加工能力达到4万吨,出口创汇能力达到6500万美元。

3、形成了以科技为主导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两省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开拓为导向,不断加快科技进步,形成了以科技为主导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新格局。一是高度重视农产品原料基地的标准化生产。目前海南省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63个、198万亩,全省108个企业的170个农产品被批准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标志。一些以养殖业为主的龙头企业十分注重养殖基地的生态环境建设,不论是广东华农温氏集团的2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还是海南罗牛山公司的6万头仔猪养殖场,以及海南文昌龙泉公司的文昌鸡养殖基地,都是养殖设施先进,自然环境优美,完全摒弃了传统养殖模式,展现出花园式、标准化、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二是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流程的标准化生产。两省不仅注重原料基地的标准化生产,更重视农产品加工流程的标准化生产。像海南泉益食品公司就拥有专业的检验检测技术人员,配备了液相色谱仪等目前国际领先的检验设备,先后通过了美国HACCP认证、欧盟水产食品注册认可和ISO900I—2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生产过程中每一道加工流水线都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操作,车间全封闭,生产工人统一着装,统一配戴口罩和手套,训练十分有素。

三是高度重视与科研院所的对接。两省几乎每一个大的龙头企业,都与一所乃至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科研合作,有的龙头企业还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研发中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像中山食品水产品公司就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开展了长期合作,目前公司水产养殖和加工科研水平一至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同时两省在培育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方面也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

三、几点启示

学习两省的先进经验,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大力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建设,必须突出三个注重。

1、必须十分注重市场开拓。注重市场开拓是考察过程中形成的最深印象之一,两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无论是

调整农业结构,还是发展龙头企业,都着眼于国内外大市场,紧紧围绕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和开展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因此,学习两省经验必须首先注重市场开拓。一是要强化市场开拓意识。从考察情况来看,我省与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除了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外,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尤其是在市场开拓意识上的差距还很大。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大市场、大流通的全新市场理念,通过市场开拓意识的不断增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二是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尤其要发展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一批辐射力较强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形成自己的控制到终端的大营销网络。积极开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销售、网上交易等新型营销方式。三是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近几年广东、海南根据本地资源实际,紧紧围绕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大胆调整农业结构,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我省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农业结构调整的潜力还很大。要根据我省农业资源情况,站在是否在国内外市场上有比较优势的高度,调整优化我省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生猪、柑桔、淡水珍珠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长链条,做出品牌。四是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广东、海南两省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批外向型龙头企业的带动。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高

度重视龙头企业的市场开拓作用。要紧紧围绕“五大农业产业链”建设,实施好 “1331”工程,重点在粮食、生猪、柑桔、水产、竹木等产业上通过招商引资、资产重组、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上市融资等方式,培育一批产值在30亿元、50亿元、甚至过100亿元的企业集团,争取在龙头企业数量、销售总值、总体规模上追赶国内先进省份。

2、必须十分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劳动力素质。目前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已越来越严格,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是进军国内市场的首要前提。广东、海南的实践说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加大工作力度来解决。一是要抓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高标准建设好生态优质食用大米、高支棉花、双低油菜、柑桔、优质绿茶、外销生猪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大力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原料基地,形成一批与加工企业相配套、示范效应大、质量安全好、带动面广的现代化农产品原料基地。二是要抓好种苗工程建设。主要是根据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需要,抓好优质种苗工程建设,配套建设好优质种苗体系。加大良种良法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大力引进培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急需的优势种苗。三是要抓好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对接。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购买

科研院所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快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程;通过企业出课题,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攻关或共同建立科研中心的形式,不断提高企业自主科研开发水平。为使科企合作能落到实处,省乡镇企业局、省科技厅、省农科院将于年内召开一次龙头企业与农科院系统的科企对接会,促使一批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与科研究院所开展稳定的、较高层次的合作。四是要抓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重点抓好现有职业技术学校,在提高办学质量,扩大招生规模,发展订单教育上下功夫。要学习借鉴广东经验,培育一批职业打工农民,对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就读职业技术学校的,各级政府应给予一定补助。

3、必须十分注重省际合作。在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的新形式下,生产要素必须在更广范围,更深领域优化配臵,因此加强省际之间的合作十分重要。湖南与广东、海南的经济互补性强,省际间的合作前景广阔。从这次考察情况来看,至少可以在“两个输出”和“两个引进”上开展紧密合作。“两个输出”就是在农产品输出和劳动力输出上开展紧密合作。从农产品输出来看,随着广东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我省紧邻广东,与内陆地区其他省份相比,有地理位臵的先发优势,完全可以建成广东主要农产品的供应基地。同时,我们还可以积极利用广东的物流平台,借船出海,把我省的优质农产品销售

到国外去。从劳动力输出来看,过去已有了非常好的合作基础,据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广东省每年接受1600万就业半年以上的外来劳动力,其中来自湖南的约占三分之

一。下一步要在提高劳动力素质,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向广东输出工业化发展急需的技能型劳动力上开展合作。同时,随着海南经济的不断发展,开展湖南与海南的劳动力输出合作,前景也十分广阔。“两个引进”就是在引进资金和引进技术上开展紧密合作,利用沿海经济发展向内地梯度转移的机遇,加强省际交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引进广东等地的资金、技术、项目和龙头企业。为加强与广东省的省际交流,考察期间,已征得广东省委同意,将于今年12月份,由广东省委副书记欧广源带队,率广东省有关部门和龙头企业的负责同志,来湖南参加“湘粤农业产业化合作洽谈会”。我们将举全系统工程之力,组织开展好这次活动,力求通过这次活动,为下一步更深层次的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山东临沂市农业产业化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借鉴山东省临沂市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的做法及经验,加快全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12月6日至10日,我区组织了由地委副书记安金黎同志任团长,地

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县市区党委或政府分管领导、产业办负责人为成员的29人考察团赴山东省临沂市及其费县、平邑县考察学习,重点学习农业产业规划的编制、产业基地建设、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产业化运行机制的建立等。考察期间,先后实地参观考察了临沂市市场发展史展馆、临沂市规划展览馆、费县薛庄镇板栗生产基地、平邑县武台镇黄桃生产基地、柏林镇蓝莓组培繁育及种植基地、九间棚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金银花种植等。通过考察学习,考察团的同志一致认为,开拓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找到了差距,感受深,触动大,收获多。当地发达的市场体系、标准化上规模的产业基地、配套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灵活的体制机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总结、学习和借鉴山东临沂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经验,大力推进我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临沂市的做法和特点

(一)结构调整力度大。山东临沂市在坚持不懈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狠抓特色、名牌农产品生产,形成了一大批主导产业突出、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农产品基地。所到之处,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什么是结构调整,什么是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生产,真正领略到“有规模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效益”的气魄和大手笔。一是优化调整种植结构。临沂市充分

发挥地域广阔、自然资源多样的优势,积极发展蔬菜、果品、花生、黄烟、银杏、杞柳、茶叶、中药材、金银花、食用菌、牧草、苗木、花卉等产业和“新特优”农产品,形成了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种植业产业带,20xx年全市粮经比例为55:45。被誉为“中国大蒜之乡”、“中国牛蒡之乡”和“山东南菜园”。二是优化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20xx年,畜牧业产值达130亿元,特别是生物环保养猪,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优质高效等综合效益,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和各级领导的肯定。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全市专业村和专业乡镇分别达到55%和47%。

(二)产业经营势头强。一是龙头企业由弱变强。近几年,山东临沂市通过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其辐射基地、带动农户的能力,出现了临沂金锣集团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龙头企业,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骨干力量。目前,临沂市共有177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33家、市级280家。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少变多。目前,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1868个,分别占全国的15%和全省的50%,入社成员300多万人,吸引和带动农户113万户,年经营服务总收入259亿元。三是农产品基地由小变大。全市已建成600万亩商品粮生产基地,100万亩花生生产基地,100万亩

蔬菜生产基地,100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基地,30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200万只肉羊生产基地,5000万只肉鸡生产基地,1500万只兔生产基地,1万亩淡水鱼生产基地。四是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全市形成了肉制品加工、脱水蔬菜加工、干鲜果加工、茶叶加工、草柳编制品加工、人造板材加工、食品加工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三)机制创新添活力。一是积极创新涉农部门和机构服务“三农”新模式。深入总结推广了农村供销社“一网两平台”、“全方位建设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和农村供销社、农村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社、邮政物流“四大载体”服务“三农”的成功经验。莒南供销社创造的“一网两平台”经验被国家誉为“莒南模式、临沂现象、山东经验”。目前,全市供销系统共成立日用品、农资等各类配送中心37个,发展日用品和农资乡镇以上超市556个,便民店13150个。农村信用社通过实施“大联保体贷款”、“一帮一信贷支农”等工程,建立起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新体系。二是大力培育和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批发市场的经营性服务作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资金支持、市场开拓、组织生产、精深加工、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辐射带动和牵头服务作用,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服务农民生产、带动农民增收;充分发挥合作组织的牵头服务和平台承接作用的,将农户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服务效率;

充分发挥农产品专业市场的服务引导作用,提供对路的涉农服务,搞活农产品流通。目前,已建成各类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260处,年交易额123亿元。三是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加强以县级服务组织为平台、乡村服务站点为依托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为土地流转提供从法律政策咨询到申请、登记、备案、土地评估、合同鉴证、信息发布、档案管理等系列化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因势利导促进土地流转。全市形成了“龙头企业租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型”、“农村种养大户集中型”、“一般农户互换型”四种流转类型,目前,已有80多个乡镇建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和交易大厅,1759个村建立了流转服务站。四是创新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模式。借助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产业优势和群众基础,积极探索发展新型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合作社严格采取“内部封闭、两头堵死、自我服务、社员担保”的运行办法,为社员生产提供小额借款服务,既有效防范了金融风险,又破解了农民发展生产缺资金、贷款难的问题。临沂市现已发展各类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271个。在类型上有银监部门引导的资金互助合作社,主要是按照银监部门的要求,依托产业协会,设立资金互助合作社,在产业协会内部进行资金调剂服务;有供销社系统领办的资金互助合作社,主要由供销社牵头,内部各合作社自行组建、自筹资金、自我管理、自主放贷,吸引

合作社内能人大户、龙头企业的资金参与,在合作社内部和合作社之间进行资金余缺调剂;有财政扶贫资金扶持建立的“贫困村村民互助型”资金互助协会,主要以政府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子,通过对绝对贫困户赠股、低收入户配股和吸收相对富裕户参股的形式,建立以“股份帮扶、互助合作”为特点的资金互助合作新模式,实现了扶贫资金的长效循环使用。

(四)品牌打造影响广。一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加强沂蒙优质农产品基地和高效品牌农业建设。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沂蒙优质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高效品牌农业的意见》,提出了“以沂蒙优质农产品为总体品牌形象,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产业特色化、产品品牌化,全面带动和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及运行质量,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高效型转变”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全市共荣获27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之乡称号。二是大力推进绿色、无公害和有机食品生产。目前,全市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46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5个,省名优农产品7个,市级名优农产品300多个。三是加强食品质量监管。明确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加强源头监管和

跟踪抽查,对可能带来风险的食品采取强制性回收制度,严防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五)科技推动作用大。产品科技含量高、新品多、质量优,是临沂龙头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一是注重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科技服务体系,强化以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为创新主体,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科技创新机制,加强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开展部门间协作,实现优势科技与产业资源的合理配臵,重点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注重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投入水平。如全面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应用科技发展农业的能力。目前,近80%的农民接受过科技培训,掌握了1-2门农业实用新技术。无论是哪一种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科技投入都很大,科技含量都很高,都有科技人员在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服务。三是积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鼓励重点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组建科技研发机构,进行精深产品开发。如金锣集团畜禽屠宰加工采用世界先进设备和工艺,并严格按照HACCP质量标准把关,整个生产过程全部采用IS09002质量体系标准,实现了产品的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二、体会和启示

临沂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有序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体系建设、市场竞争、多元投入、政策扶持、配套服务等措施是他们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这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实施农业产业结构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有科学的产业规划作保证。针对农产品市场需求,临沂市因地制宜、立足当地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制定发展规划,实行“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每一个优势产业都有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规划和策划。如临沂结合实际,在科学编制规划的基础上,合理进行区域布局,提出结构调整和发展计划,积极调整种养结构,不断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在西北部山区突出进行了林果、畜牧、花生、黄烟、桑蚕、中药材为主的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建立优势果品、畜牧业生产基地;中东部丘陵区突出进行了花生、果品、畜牧、茶叶、中药材为主的各种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建设大型油料生产基地和干鲜果品、茶叶生产基地,南部平原及沭河两岸主要进行林业、畜牧、蔬菜、杞柳生产基地。重点建设畜牧、板材、蔬菜、杞柳生产基地。同时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名优特新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生

态农业、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在全市逐步形成了蔬菜、果品、花生、黄烟、桑蚕、柳编、银杏、金银花、茶叶、油料、生猪、奶牛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完整的产业体系规划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推动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的根本保证。毕节地区农业产业要发展,首先必须有完整、系统、科学的规划和结构调整发展计划。

(二)实施农业产业结构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有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作保证。临沂市积极适应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从信息、市场、水电、交通、通信等方面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一是要建立发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临沂市各类市场十分发达,特别是农产品交易市场更是非常活跃。他们依托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和发展了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品牌+超市”和专卖店、专柜、贵宾配送卡等直销模式,通达品牌销售、农超对接、连锁配送、定点直销等方式,推进优质农产品直接进入大中城市、大型超市。目前,全市共有260多个各类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并正在规划建设具有电子交易功能的农产品大型现代物流批发市场。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近年来,临沂组建各具特色的农技服务机构,形成了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科研、教育等机构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农技推广

服务体系,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农技110、科技入户工程、涉农信息服务平台等载体和手段,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同时,鼓励农技专家、基层干部联农户包基地或直接牵头领办创办优质农产品基地,鼓励农林水类专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就业。三是要建立雄厚的物资供应体系。临沂着力深化供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供销社的作用,按照“服务三农、城乡互动、提升功能、双向流通”的要求,大力推进以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一网两平台”为核心的农村新型经营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在全国广泛推广。目前,全市供销系统共成立日用品、农资等各类配送中心37个,发展日用品和农资乡镇以上超市556个,便民店13150个。

(三)实施农业产业结构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有灵活的体制机制作保证。一是要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临沂市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推动、农产品专业市场的牵头服务作用,积极探索生产基地公司化经营的路子,建立和完善了企业与优质农产品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临沂市土地投入水平都很高,设施农业普及,企业投入

和装备水平也很高,关键是临沂市有好的投入机制。农民、企业、国家共同投入,民资、外资、国资齐上,形成合力,集中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是创新涉农服务机制。临沂结合县乡机构改革,以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为重点,整合涉农部门力量,改革服务体制、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健全了各类农业服务体系,重视培育新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农村供销社、农村信用社、邮政物流、农民专业合作社”四大载体“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加工、销售等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作保证。为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临沂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市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和出口农产品区域化管理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各产业办公室,抽调业务人员具体办公。按照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各级党委专职副书记、政府分管同志是具体责任人的责任,用抓工业的办法抓农业。各县区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责和具体实际,制定方案,分工负责,落实措施,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各级各有关部门把建设

沂蒙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品牌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发动到位、工作措施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督促考核到位,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下步建议

近年来,在地委、行署的高度重视下,我区农业产业化虽然有进步、有发展、有提高,但与山东临沂等地相比,仍处在“小规划、小调整、小规模、小加工、小步伐”阶段。围绕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化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应着力在以下六个方面求突破:

(一)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在培育农业优势产业上求突破。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区已明确了烟草、马铃薯、生态畜牧业、蔬菜、茶、特色果业、油菜、中药材等农业八大主导产业,但是,仅有烟草、油菜和马铃薯具有一定规模,其他产业都零星分散,各县市区在推进过程中,一是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要按照地委、行署提出的着力打造“三个300万亩、两个100万亩农业产业工程”(到20xx年,全区经果林达300万亩以上、草地生态畜牧业达300万亩以上、蔬菜种植面积

达300万亩以上、茶叶达100万亩以上、中药材达100万亩以上)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发展、服务配套、创新机制、示范带动”的总体要求,结合各县市区资源特点和优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抓紧编制特色农业基地的产业发展规划。要在规模经营上下功夫,扩大产业集中发展规模,突破区域界限,连片建设优势产区,尽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产品优势突出的一批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产业基地。要规划建设万亩以上的草场、特色经果林、茶园等特色农业产业示范样板,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产业带、示范带,逐步形成一批专业的农畜产品基地乡、基地村。要突出发展重点,每个县市区主打1—2个品种,真正体现“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合理布局。各县市区特色农业基地的产业发展规划要在明年3月底前完成外业工作,5月底前全部完成规划编制任务。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分布图要勾划上墙,形成“作战图”,一块一块的落实到田间地头。

二是要整合各类资源,推进结构调整。要制定出台整合项目和资金的指导意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项目和资金整合力度,重点围绕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经果林产业、中药材产业、茶产业等农业产业,进行全面统筹,在力所能及

的范围内对所有项目和资金进行最大限度地整合,除了已经确定投向的项目和资金外,都要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来安排,使各类项目和资金形成强大的建设合力,确保建设一个、主攻一个、建成一个。要在充分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促进土地流转,让土地向种田能手、种养大户集中。要研究制定出台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建立农产品基地、实施农产品加工和带头领办、创办农业示范样板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集体和企业积极参与农业结构调整。

(二)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培育壮大市场竞争主体上求突破。龙头企业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依托,是新型的市场竞争主体,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户找到了龙头企业,就是找到了市场。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因而,着力加快我区农业产业化步伐,一是要抓紧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牢固树立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新的龙头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高起点、高标准包装项目,建立农业产业项目库,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通过引进优强企业科学、合理、有效开发我区丰富的农业资源,使我们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

企业的扶持力度。对现有企业,我们的扶持政策不能变,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继续为他们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二是要大力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充满生机与活力、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带动力的龙头组织,必须加大扶持和发展力度。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按照品种、地域等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支持个人、集体、社会团体创办专业合作社,切实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合作组织自身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明确工作重点和生产目标,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凝聚力和协调功能。

(三)要实施品牌战略,在抢占市场、提高竞争力上求突破。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战略的长远方针和关键举措。我区农产品品牌,就同一类产品来看,可能数量不少,但其中知名度高、影响力强的品牌却很少。主要原因是品牌意识不强,投入不足,内在质量不高,需要加以改变。一是要实施精品战略。要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农产品品牌开发,做好“乌蒙”商标的注册、整合、使用,对区外巳率先抢注了“乌蒙”商标的,要采取谈判、转让等措施,

力争“乌蒙”商标品牌为我区所用,没有注册的要抓好抢先注册。要突出品牌效应,力争所有农产品都用“乌蒙”商标品牌。要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把我区打造成为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生产的主要地区。要大力发展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二是要加强品牌的宣传力度。加大视觉广告投入,通过各种媒介提高企业和产品知名度。通过建立企业网站,进一步拓展宣传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产品展示展销会、洽谈会,推介企业品牌和产品。三是要善于利用并保护好自己的品牌。通过建立优质原料基地,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为企业品牌的发展提供内在支撑。通过打击侵权、假冒行为,维护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

(四)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在带动农民增收上求突破。扶持龙头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农民增收。龙头企业要与基地农户建立合理的、可行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订单农业”是保护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的有效形式。龙头企业要不断扩大订单基地规模,以订单来规范产销双方的权利义务。基地农户尤其是专业大户也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与龙头企业建立良好的信誉关系,提高履约率。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专业大户)+基地农户的联结模式。积极探索以资金、技术、产品

和农民土地使用权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推行面向农户的利润再分配,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

(五)要强化组织领导,在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上求突破。山东临沂始终坚持“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真正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之策、增加农民收入的富民之道,苦干实干,取得显著成效。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既要激发求发展的内力,又要加大推进发展的外力。一是要形成共识。要充分认识到,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开拓思路、敢想敢干,才会有大气魄、大干劲、大规划、大调整、大投入、大发展。二是要强化领导。建立健全地、县、乡三级农业产业化领导体系。围绕农业产业化组织实施,加强对组织领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市场建设以及带动农民等重点环节的考核,推动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于赴涪陵区考察学习产业化经营情况的报告

[2008-8-1 12:29:06]

关于赴涪陵区考察学习农业产业化

经营情况的报告

大足县政府农业办公室

为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探索加快我县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和途径,遵照县委江书记的安排,20xx年4月14日-15日,由县政府副县长陈建华带队,组织农办、棠香办事处及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一行7人,到涪陵区就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和金科集团参与涪陵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考察学习,取得了较好成效,达到了预期目的。现就这次考察学习的基本情况、经验做法及加快发展大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议作如下报告:

一、涪陵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情况

涪陵区位于重庆东部,素有渝东南大门之称,是乌江流域20多个区县的物质集散地,幅员面积2942平方公里,辖17个

镇、22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1个管委会、1个示范区,总人口111.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0.03万人。该区立足自然、经济资源优势,坚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动摇,始终扭住榨菜、桑麻、畜牧、蔬菜“四篇文章”不放松,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业产业基地60万亩,带动农民5.4万户。

目前,涪陵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导产业规模宏大。全区榨菜、桑麻、畜牧、蔬菜四大产业已建成规模基地,其中建榨菜种植基地53.96万亩,加工半成品盐菜块53万吨,产销成品榨菜33万吨;蚕桑面积达到10余万亩,蚕茧产量439.1万公斤,实现蚕农收入6152.4万元,居全市第一位;苎麻面积4.75万亩,产量2780吨;蔬菜面积24.6万亩,产量32.45万吨,产值4.13亿元。水果面积13.5万亩,果品产量8.58万吨;水产品产量1.2万吨,产值1.53亿元。出栏生猪86万头,牛羊8.6万头,禽兔1000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12.5亿元左右。二是龙头企业强壮。全区已培育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1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户,市级龙头企业12户,初步形成了以榨菜、桑麻、畜牧、蔬菜等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集群。20xx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2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9亿元,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实

现利润3.8亿元,上缴税金2.9亿元。三是品牌优势明显。各大产业的产品均注册了商标,其中,涪陵榨菜注册了证明商标,成功争取到了原产地标记保护和原产地地域产品保护。该区农产品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及称号共100余项,全区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个,获得绿色食品认定2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四是技术支撑雄厚。该区致力于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新品种,取得突破性进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灭蚧药”和“FL-235型复刮式苎麻剥麻机”获得国家专利局审查通过并授权;区果品办选育的“涪陵黄壳龙眼”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被确认为地方优良果树新品种,成为该区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方优良果树新品种;成功培育出榨菜涪杂一号、涪杂二号和水稻宜香9303、中优9801等新品种。

二、涪陵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做法

一是突出特色创建,优化产业布局。该区坚持把农产品基地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环节来抓,为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从20xx年开始,该区实施了“双十百万”特色农业经济工程,决定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区培育壮大十个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创建十个农业特

色乡镇和百个农业特色村,发展万户农村专业大户。区委、区政府出台了相应文件,规定特色乡镇的支柱产业不超过3个,单个品种面积必须占乡镇耕地面积的30%以上,支柱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特色村支柱项目不超过2个,单个品种面积应占全村耕地面积的40%以上,支柱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每年由乡镇进行申报,区农办初审,区委、区政府统一组织验收。对达到标准的给予命名授牌,并分别奖励乡镇和村1.5万元和4000元。到目前,全区已创建达标特色乡镇8个、特色村26个。通过实施“双十百万”工程,优化了该区主导产业区域布局,全区基本形成了沿江桑菜猪果、坪上麻菜禽粮、后山烟菜羊特色产业带。

二是强化龙头培育,推进产业发展。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载体和关键环节。为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多年来,该区矢志不渝地把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引进一批龙头企业;优化发展环境,引导农村专业大户和业主做大做强,成长为农业龙头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改革改组为龙头企业;深化企业改革,支持工商企业转产从事农产品加工。目前,全区已培育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1户,市级以上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7家,有6家企业获得自营出口

权。其中,榨菜加工龙头企业17家、畜牧产业龙头企业11家、丝麻产业龙头企业4家,初步形成了以榨菜、桑麻、畜牧等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集群。大批的龙头企业带动了基地建设和农民增收。重庆涪陵榨菜集团、三峡物产、辣妹子、宝巍食品等榨菜加工企业带动了榨菜产业发展,桂楼、恒洋、众志等生猪养殖企业带动了生猪产业发展,太极集团促进了中药材产业发展,金帝工业集团带动了桑麻、苎麻产业的发展。

三是实施品牌措施,增强竞争实力。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农业品牌是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搞好品牌创建,该区在品牌创建引导方面启动实施了商标战略、质量兴区战略,制定出台激励政策,推动农业品牌建设。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植业主提高品牌意识,搞好农副产品的商标注册。目前已创建中国驰名商标3枚,中国名牌产品2枚,重庆市著名商标11枚。尤其是涪陵榨菜,与德国甜酸甘兰、欧洲酸黄瓜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并被列入党的十五大《辉煌的成就》展。在保护名牌产品方面由工商部门与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重点企业建立了联手维权制度,指定科室和辖区工商所共同负责维护企业商标专用权,建立了“涪陵榨菜” 证明商标使用情况电子台帐。

四是探索发展模式,创新经营机制。该区把龙头、协会、农民、基地四者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探索完善一体化经营体系。一是狠抓龙头企业与基地的对接,实现订单生产。榨菜集团、辣妹子集团等骨干榨菜加工龙头企业采取无偿为基地农户提供种子、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签订最低保护价等形式,实施订单生产。全区采取各种不同方式的榨菜订单面积达40余万亩。桑麻产业依托正众蚕业公司和金帝集团公司,全部实现了订单生产。特别是正众蚕业公司除制定了7条优惠扶持政策外,去年还动用了200万元的蚕桑风险基金对农民的蚕茧实行价格补贴。二是狠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搞好协会带动。通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渗透到农业生产及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解决了村社统不了、政府包不了、龙头企业办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干不了的许多事情。拥有农业部示范协会1个,市级示范协会8个,区级示范协会15个,组建了全区性的蔬菜协会、榨菜行业协会和茧丝绸行业协会。如丛林乡南瓜技术协会自20xx年成立后,在开拓市场和服务菜农上狠下功夫,目前已发展会员600余户,发展优质蜜本南瓜1.6万亩;南沱生猪养殖专业技术协会采取“五统一”模式,发展会员222户,带动8500余农户养殖生猪,年出栏6万头以上。通过龙头企业和协会的带动,该区80%以上的大宗农产品实现了订单种植、合同收购,不仅实现了企业、农户双赢,还提高了基

地建设的水平和企业原料的质量,形成了农民放心种植,企业安心发展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

五是狠抓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该区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通知》,制定了土地、税费、投入等8个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并建立起区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重点企业例会制度、目标考核制度、动态管理制度等。在各职能部门和牵头领导的协调服务下,通过争取项目、金融支持、企业投入等渠道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为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我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涪陵区相比,在规划思路、政府引导、产业连接等方面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该区在推进力度、链条延伸、机制创新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狠抓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农业基地。农业产业化具有繁荣市场经济,带动农民增收的双重功能,既需要坚持市场运作,还需要政府的引导。从近些年我县农业发展的实际看,迈不出大的步子,关键是我们的特色不够“特”,什么都有,但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品牌优势。为此,我们应按照非均衡

发展的原理,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着重选择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项目和我县已经形成的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主导产业以及新兴产品作为品牌重点加以培育。基地建设必须坚持高标准,在规范化栽培、技术培训、农资供应、产品检测、组织认证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走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之路;在推进上,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通过几年,甚至几届的努力,形成重庆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规模。

(二)扶持龙头企业,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主体,可连接农户和市场,转化大批初级农产品,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区域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提高。发展龙头企业,既可以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又能够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是一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举措。为了促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把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和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的重中之重来抓,以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纽带,使产业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配套推进。一是巩固提高现有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虽然我县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多,但是实力较弱,还没有一家年产值上5000万的农业龙头企业。因此,应采取多形式、多途径,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参与产业化经营。二是加大农业领域招商引资力度,多层次、多成份、

多元化兴办一批新的龙头企业。农业领域招商引资,关键要打“优势仗”,立足我县的资源优势,围绕搞好农产品加工,有选择、有重点的招商引资、兴办加工项目,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三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资金扶持。除打捆上级的项目投入外,在财政上扩大农发资金总额,并设立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和风险基金,用于扶持重点产业发展,为产业壮大提供风险保障。

(三)突出产品质量,加强知名品牌创建。有品牌才会有市场、有效益。目前,全县还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为此,应积极鼓励企业创建知名品牌,借鉴各地通行的做法,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成功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助;对龙头企业通过ISO、S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给予一定的扶持;对创建全国驰名商标、知名品牌、免检产品的给予重奖。“十一五”期间,应在创建笋竹、枇杷等产品的绿色食品,申请黑山羊、冬菜原产地标识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四)推进科技兴农,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一是积极开展新技术推广。积极引进先进的标准化新技术,建立高科技示范园、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示范点,把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大力推广对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农

业实用技术,促进科技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落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指导群众科学种植、养殖,加强规范化管理,并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进行严格考核,把产、加、销等各个环节全部纳入了标准化管理范围。三是广泛开展宣传培训。要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抓好对农业技术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农业专业大户和农村知识青年的培训,形成一支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的较为完整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人才体系,营造一种全社会尊重科技、崇尚科技、依靠科技、关心科技的良好氛围。

(五)改变组织模式,发展产业多样化经营。我县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发展模式比较单一,仅注重传统的农产品加工。建议我县在循环经济方面,依托我县生猪产业,积极探索、学习以农民入股分红为特点的“龙头企业+公司”的东江养殖模式,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在生态农业方面,依托大足石刻和龙水湖影视基地建立休闲农业和观光旅游业,打造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大规模、高规格、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将传统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突破传统农业的掠夺式生产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实现城乡资源互动、城乡产业共发展的良好局面。

(六)完善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一是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市后场”的原则,重点抓好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不断加大投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档次,构筑完善的市场销售体系;二是及时准确地为农民、为各类农产品市场提供信息;三是加强政府的调控,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不断健全市场体系。

天水市农业产业业考察团赴咸阳考察

天水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 时间:11-05-15 14:36:21 来源:天水日报

天天天水网-天水日报讯(记者 郝勤学)5月13日,天水市农业产业考察团在结束了陕西杨凌农业示范区的考察后,赴陕西省咸阳市进行考察。

咸阳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辖10县2区1市216乡镇,总人口5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9万人。近年来,咸阳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在稳定粮、果、畜、菜四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调整优化产业

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xx年,咸阳市农林牧渔产值达336亿多元,人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56元。

(泾阳县三渠镇梁宋村奶牛中心)

在咸阳市副市长严维佳等人陪同下,我市考察团一行围绕果品、蔬菜、畜牧三大产业,先后到乾县十万亩果业长廊、周成镇东城村广升农业标准化生猪产业基地、泾阳县三渠镇梁宋村奶牛中心、云阳镇花马村蔬菜示范园、云阳镇花马村蔬菜示范园、云阳镇泾云公司现代化育苗工厂等地进行了参观考察。每到一处考察点,考察团成员都在认真察看的同时,积极与当地干部群众及龙头企业负责人交流,详细了解他们在发展果品、蔬菜、畜牧养殖方面的思路、机制及举措。 (泾阳县周成镇东城村广升农业标准化生猪产业基地) 乾县十万亩果业长廊

天水组团赴关中考察农业产业化工作

.cn 2011-05-12 09:56:20 星期四 字体设臵: 大 中 小

县区的高新科技园区、果品产业和山地蔬菜进行的考察学习,旨在借鉴学习关中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扎实推进天水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天水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步伐。

(现代牧业宝鸡有限公司)

(眉县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园)

在宝鸡市副市长王拴虎等人的陪同下,考察团一行先后到陈仓、凤翔、眉县三县区,重点就蔬菜、果品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察看了解,并就各自在蔬菜、果品产业发展中的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经验进行了探讨交流。考察中,张应华、彭鸿嘉要求考察团成员方在今后的农业产业发展工作中加强与宝鸡方面的合作交流,在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对接、产

业布局等方面相互学习和促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努力使天水和宝鸡的农业产业发展走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前列。

更多相关推荐:
现代农业考察报告

现代农业考察报告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和市政府二次全会精神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鹤壁市农业考察团一行18人在张俊成副书记马方建副市长的率领下就现代农业企业的组织和经营模式无公害农产品...

观光农业考察报告

现代观光农业考察报告为推进我市旅游休闲城市发展加快我市现代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根据市农牧业局统一安排农牧业局考察团13人在两位副局长的率领下就现代农业企业的组织和经营模式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农业名优特新品种尤...

美国现代农业考察报告

美国加拿大现代农业考察报告20xx年11月28日经市政府批准市现代农业考察团一行6人于20xx年11月1625日赴美国加拿大考察了两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在加拿大温哥华安大略省多伦多和美国纽约州加利福尼亚州等地考...

台湾农业考察报告

关于赴台湾考察现代农业的考察报告集团公司领导为加深了解台湾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经营方式促进海峡两岸之间在观光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于20xx年11月11至18日广东省风险投资集团广东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广...

台湾农业考察报告

台湾农业考察报告应台湾中华两岸农业交流发展协会邀请市委副书记朱贤良率XX农业考察团于4月9日至17日赴台湾考察访问考察团前往台北花莲高雄台南嘉义南投等地考察了台湾农业协会台南县农会永康市农会南投县农会新光兆丰农...

赴台湾农业学习考察报告(张)

赴台湾农业学习考察报告20xx年4月8日20xx年3月28日4月3日本人随省市农业学习考察团一行20余人赴台湾就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考察此次考察听取沿途专家学者农民团体农社组织和农业企业等部门负责人的介绍边看...

台湾休闲农业考察报告

台湾休闲农业考察报告2月14日至2月21日金巴登实业有限公司小古城村委会一行10人赴台湾开展了为期8天的休闲农业考察活动在台期间考察组拜访了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及台湾休闲农业学会的段兆麟教授和相关业内人士参观了嘉义...

关于山东省寿光市、青州市发展现代农业的考察报告

工作通报第15期关于山东省寿光市青州市发展现代农业的考察报告凤泉区党政信息网20xx512人气1580按山东省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地区耿黄乡着眼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紧迫任务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在区委的大...

农业产业化先进经验的考察报告

赴湖南湘潭岳阳和长沙学习农业产业化先进经验的考察报告滦县县委农工委20xx年4月按照全县农民大培训的统一安排4月18日至24日由农工委副书记王谦带队率部分镇主管领导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负责同志一行11人赴湖南实...

现代烟草农业考察报告

现代烟草农业考察报告9月19日24日由市局公司烟叶部组织两个产烟分公司基地单元工作负责人及辖属乡镇和重点植烟村领导组成考察组一行8人赴市和公司考察学习考察组重点考察了公司在现代烟草农业中的土地流程形式烟叶烘烤工...

全省休闲农业先进地区学习考察报告

全省休闲农业考察报告为了落实王市长指示精神学习借鉴我省兄弟地市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全面提升铜川市休闲农业发展水平5月2425日由市政府副市长曹远勃带领市农业局市果业局各区县主管区县长农业局局长休闲农业负责人共32人...

关于上海市、浙江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考察报告

关于上海市浙江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考察报告为学习借鉴外地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经验做法根据刘立勇副市长指示2月18日至21日市发改财政农业市林业各新城区政府武汉现代都市农业设计院高农生物相关负责人赴上海和杭州宁波考察学...

农业考察报告(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