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理论考试复习资料(20xx版)_只看此资料,必过考试,很牛、很全

时间:2024.4.29

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理论考试复习资料(2013版)

《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3.心理动力系统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多选

4.需要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需要最重要

5. 多选: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情绪、意志

6.多选: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

7.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8.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而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

9.多选: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0.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多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11气质和性格有时统称人格

12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13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14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15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6.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欣纳。

17.机能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等,机能主义主张研究意识。

18.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

19.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的德文意思是整体,它代表了这个学派的基本精神和宗旨。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

20.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21. 19xx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是一信息加工者。

2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强调以人为本。

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中国最早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于19xx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4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改造、繁荣、破坏、新生四个时期。 49-56改造期,学习苏联;

56-66繁荣期19xx年出版了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

66-76破坏期 十年动乱

76以后 新生

5.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探讨大学生的学习活动, 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

7.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简答):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8.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多选),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

9.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景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口头调查(谈话法)和书面调查(问卷法)。 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简答题较多,第二节和第三节重点)

1.教师的角色(多选):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榜样和模范公民;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多重较色,利益相关者,职能

2.教师的领导方式可以分为四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其中民主型是最理想的。

3.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4.师生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与反馈在在心理学上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皮革马林翁效应”。期望、期待

5.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认知,认同,信念,自己现在处于哪个阶段,认知阶段,

6. 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1)正确认识教师职业(2)树立学习榜样(3)积极参与教育实践。认识,学习,实践。

7.(多选)教师的能力素质分为四种:(1)教学效能感(2)教学监控能力(3)教学反思能力(4)教育机智。效能、监控、反思、机智

8.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9.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10.(多选)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11..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内部因素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键。外部、内部,

12.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3.教学反思的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具体经验阶段,观察与分析阶段,抽象和重新概括阶段,积极的验证阶段。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反思最集中地体现在观察和分析阶段。实际过程中,自己是如何做的,反思为了最后给予验证,少不了经验总结,少不了观察分析、抽象概括。

14.教学反思的成分: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

15.(多选)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

16.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

象,不断地对其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7.(多选)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7条):计划性与准备性;课堂教学的组织性;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

沟通性;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职业发展性。

18.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能动性;普遍性;有效性。

19.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其教学监控能力往往也高。

20.在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后,教学监控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21.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简答07或多选)从他控到自控;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敏感性逐渐增强;迁移性逐渐提高。

22.迁移性的增强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真正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23.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24.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简答):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态度、意志、知识和经验。

25.教育机智表现的方式(多选):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对症下药;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26.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27.教师威信的形成(简答-5条):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28.师爱即是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

29.(多选)师爱的特征;职业对象性;原则性;广博性。?

30.(多选)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功能,感化功能,调节功能,榜样功能

31(12简答,05年.师爱的表现形式(简答):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同情和理解学生;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

第四章 学习心理概述

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

3.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4.加涅把学习分为八个层次(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接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6.(多选)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把学习分为三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7.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简答):

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 较强的动手能力;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学习方法上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8.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9.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刺激在前,操作在后,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10.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率与消退率;刺激泛化与分化率;高级条件作用率。

11.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人的行为分为两类:答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12. 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种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消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13. 强化有阳性强化(积极强化,正强化)与阴性强化(消极强化,负强化)之分

14. 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接,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

15. 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6.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17. 美国著名认知结构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8.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19.“先行组织者”就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20.(多选)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第五章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1. 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多选)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3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4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5(多选)学校情景中的学习驱力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交往内驱力 6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7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它是构成学习动机结构的另一个基本要素。

8.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两者密切相关。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多选

9.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

10.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11.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12.学习动机的种类: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13.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简答4条):学习动机的多元性;学习动机的间接性;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14.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决不是决定活动的唯一条件。

15. (多选)强化动机理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

16. 成就动机理论:是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17.个体成就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多选

18.判断: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几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

19. 成败归因理论: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而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部环境等。

20.多选: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他们由低到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1.单选: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22.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23.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24.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25.学习动机的激发(可能出大题,11年论述,04年论述)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1) 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

善进行奖惩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知道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6.判断或单选: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27.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28. 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今年

29.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第六章 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1.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分类:1)根据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2)按照迁移的层次,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3)按照迁移的先后,分顺向迁移(温故而知新)与逆向迁移4)按照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

3.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期促进作用。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4.纵向迁移是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横向迁移也叫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5.按照迁移的先后,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6.按照迁移的内容,可分为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特殊迁移(木-林)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普遍迁移(乘法口诀在数学中的应用)也叫非特殊成分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7.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去年

8.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04简答或07多选):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

9. 凡是所掌握的经验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

10.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学习迁移既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可能产生阻碍作用。

11.(12年多选)根据你的体会,谈谈怎么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论述):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第七章 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感知,思维)

1.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总称,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认知形式。

2. 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它是人脑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3.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它包含有理解,思考的成分,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

4.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简答)了解1) 一般直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

和稳定性。

5.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素。 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低表现为思维品质的差异。

6. 多选: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05,09年)

7.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言语前思维阶段,直觉行动思维阶段(3岁前),具体形象思维阶段(3-7岁),形式逻辑思维阶段(初中生,也叫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辨证逻辑思维阶段(大学生)。

9. 辩证逻辑思维是大学生的典型思维,亦称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今年

10.判断: 大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今年

11.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简答):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辨证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识。

12.辩证逻辑思维是大学生的典型思维,也称论理型的抽象逻辑思维。

13.就直观的对象而言,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多选或判断

14.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10年论述,简答或论述)(一)、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1实物直观与模像直观的选用2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像直观)的配合;(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感知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组合律,活动律(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15.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和组合律等感知规律,可以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实现有效的观察。 判断或多选。

16. 教师的语言应该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轻重有致,这是应用的强度律。判断

17. 教师讲课应该有间隔和停顿,这是应用的组合律。 判断

18. 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1)感性概括(2)理性概括

19. 多选: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二)、比较(三)、抽象与概括

20.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论述,07年大题)(一)、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二)、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三)、科学的进行比较(四)、启发学生自觉进行概括。

21. 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者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或关键特征的例证。

22. 变式是指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实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第八章 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两年出过论述题)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判断或单选

2.记忆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识记是记忆的一个环节, 保持是第二个环节,再认或回忆是第三个环节。 多选

3. 知识的巩固主要是通过识记和保持这两个环节来实现的。单选或判断

4. 记忆的类型:(一)、(按内容分)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二)、(按记忆时间长短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5.瞬时记忆的储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有相当大的容量。

6.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是5秒至2分钟,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为7+2个组块。

7.长时记忆保持时间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生,容量没有限度。

8.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简答,11年多选)(一)、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二)、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三)、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

9.多选:大学生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和准备性等各种品质全面发展起来。

10.识记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

11.影响知识记忆与编码的主要因素(论述或简答,08年论述) (一)、材料的数量与性质(二)、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三)、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 (四)、组块化编码(五)、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六)、觉醒状态(七)、识记的信心

12. 组块是人们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13. 判断: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巩固过程。

14. 单选或判断: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

21. 单或判: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曲线)

22. 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一)、衰退说(二)、干扰说(三)、同化说(四)、动机说

23.干扰主要由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前面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的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24. 背诵三个自然段时,中间一自然段既要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又要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

25.睡眠具有记忆凝固作用(因为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

26.阐述如何合理复习,防止遗忘?(论述,09年论述)(一)、复兴时机要得当(二)、复习的方法要合理(三)、复习次数要适宜

27. 单选或判断:

学习中应遵循“及时复习”的原则;对材料的复习,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散复习(每次时间短,次数多);一种是集中复习(每次时间长,次数少)。一般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

28. 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优于单纯重复阅读。

29. 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学习

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过度学习程度是50%时,学习效果最好)。到此

第九章 认知策略与心理技能的形成(从没出过大题,每年出1小题)

1.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安德森把个体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3.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4.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主要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 程序性知识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

6.多选: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又包括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7.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

8. 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它包括两个基本成分(多选):元认知知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和元认知控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

9. 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和原则。

10. 多选:元认知策略包括①计划策略②监控策略③调节策略

11. (判)就认知领域而言,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是同一概念。

12. 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或智慧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13.心智技能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简答或多选)(一)区别于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是一种动作经验;(二)区别于操作技能,心智技能(多选)具有观念性,内潜性和简缩性,即(1)对象具有观念性(2)执行具有内潜性(3)结构具有简缩性;(三)区别于习惯行为,心智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

14.认知策略有哪些?(多或简)一、注意策略;二、编码与组织策略;三、精细加工策略;四、复述策略

15.精细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和做笔记。

16.记忆术是典型的精细加工策略,它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记忆方法。

17.做笔记是复杂知识的精细加工的例子,包括摘抄,评注,加标题,写节段概括语和结构提纲等活动。

18.复述策略包括边看书变讲述材料,在阅读时对材料的重点,难点和要点用划线,圈点,加注符号等方式将其突显出来。

19.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多选)(一)、原型定向(二)、原型操作(三)、原型内化。

20.原型操作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21.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论述)(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

与概括性(三)、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22.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而进行的。(正确,因其具有观念性)

第十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四年出过大题)

1. 问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2.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3.问题解决的特点如下(多):1.问题情境性;2.目的指向性;3.操作序列性;4.认知操作性

4.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型:(一)、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二)、德国(19xx年)苛勒的顿悟模型;(三)、美国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四)、英国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

5.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05选或10简答)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6.判断:提出假设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

7.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简答,11年和07年)(1)有关的知识经验(2)定势与功能固着(3)问题情境(4)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6)情绪与动机状态。已经记住了。问题如何解决,与什么相关。知识经验、定势和功能固着、问题本身的情况,问题情境、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

8. 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色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对问题解决起消极作用)

9.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0.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平和的心境,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11.创造性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征。

12.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而言,(1)低智商者不可能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13.发散思维有三个特征: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多选(12年)

14.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15.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述,05年论述)

(一)、创造性思维的构成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又离不开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性的想象。

(判断: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有更多的创造成分,是创造性思维中最主动,积极的因素。)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

第十一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

1. 单选或判断: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

2. 自我意识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

3. 意识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

4. 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

自我调控。

5.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3岁以前就有),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6. 从自我观念看,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三个维度(多选)。

7. 投射自我是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

8. 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即对想象中我的认识,是个人行为的动力和

参考系。

9.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有三个阶段(多选)(一)、自我中心期(8个月左右生理自我开始萌生)

(二)、客观化时期(从3岁到青春期)(三)、主观化时期(青春期到成年的大约10年)

10.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一)自我意识的分化:分化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二)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三)自我意识的统一(四)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

11. 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是随着年级上升而发展。三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发展较低,大学一,二四年级基本上随年级而发展。大三学生的自我体验最为强烈。

12. 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的教育。它是自我意识的最高级表现,是青年大学生完善自己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13.全面认识自我的途径、或如何全面认识自我?(12年论述)(六项)(一)、通过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二)、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三)、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四)、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五)、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六)、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第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2. 态度的结构(多选):1.态度的认知成分(知)2.态度的情感成分(情)3.态度的行为成分(意)

3. 态度的情感成分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4.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5. 品德的心理结构(注意:非基本特征)(多选):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

6.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7.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8. 品德/道德发展阶段论

(一)、皮亚杰的研究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6岁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6-10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的儿童进入自律道德阶段

(二) 柯尔伯格的研究: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取向阶段和遵循权威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原则取向阶段)

9.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施加喜爱的刺激,以增强良好的行为。负强化就是消除讨厌的而刺激,强化其优良的行为。负强化不等于惩罚。

10.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观察学习,也成社会学习。

11. 多选: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遵从,认同,内化

12. 遵从包含两种情况:从众和服从。

13.多选:遵从态度和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等特点。

14.认同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15. 态度和品德的改变指个体在同环境相互作用中已形成的特定道德品质或态度的变化:包括方向的改变和程度的改变。

16.多选: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巩固与稳定阶段

第十三章 群众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出过小题,没出过大题)

1.群体也称团队,是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2.正式群体的特点是成员有固定编制,群体内各成员的角色地位都是由群体规范明确规定的,有明确的隶属系统,权力结构。大学生的班级和学生社团组织都是正式群体。

3. 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群体,群体成员间的关系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4.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5.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的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

6.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者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三个和尚没水吃就属于社会惰化)

7. 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有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和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8.群体思维是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

9. 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10.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

11.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

12.感染是一种情绪的传递过程,它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13.班集体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使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

14.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对某一件事公开表达一致的意见和看法。

15.集体规范使用以约束集体成员的行为和价值的一个统一的标准,使集体成员的认识趋同,最终将认识模式化和固定化的结果。

16.集体规范只有被成员内化,才能发挥稳定的约束作用。

17.集体凝聚力是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就是集体成员愿意留在集体中的倾向。

18.人际交往,从动态的角度说,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19.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人际关系分为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20.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多选(一)交互性原则(二)社会交换原则(三)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四)情境控制原则

21.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2)主动交往(3)移情

2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简答)(1)避免争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4)学会批评

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五年有简答题,简答概率较高)

1.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内容

2.心理健康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3.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

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04,10年简答)(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5)合理的行为(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自己、环境、人际关系、情绪、行为、人格品质

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简)了解(一)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二)传播心理卫生知识(三)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学校实际是如何做的?调查、传播、咨询机构。

6.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简答:09年简答):(1)自豪和自卑的内心冲突(2)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3)独立和依赖的矛盾(4)理想和现实的矛盾(5)富于思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

7.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指导:(简答,11年简答)(1)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

学习目标;(3)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4)注意用脑卫生;e.注意考试的心理卫生

8.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简答,08年):(1)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2)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3)寻求一些具体方法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9.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简答,没出过)(1)讲座等形式教育学生科学地掌握性知识(2)通过心理卫生课,让学生学会合理地控制宣泄性能量(3)教育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4)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10. 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任务和策略(简答,没考过)(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2)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3)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4)求职技巧指导。可能会考试。就业难怎么处理。 记忆方法: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世界、发展职业自我概念、求职技巧。

第十五章 教学设计(从没考过)

1. 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教学方法的设计,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教学内

容)和怎么教(教学组织,模式选择,媒体选用等)进行的设计。

2.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重要

3. 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成六级,即知识(实质指记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4. 教学媒体指教学过程中用以运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和工具。

第十六章 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1. 教学测量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

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

2.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的测量结果进行的分析及解释。

3.测验的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的程度。

4.效度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质量指标。

5. 测验的信度又叫测验的可靠性,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6.区分度又称鉴别力,是指试题对所要测量的心理特性的识别程度,也就是项目的效度。

7.常模参照测验(评价)是指以学生团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就某学生得分的高低来说明其在学生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将学生分类排队。竞赛考试

8.标准参照测验,是参照规定的作业标准,核对学生的测验得分,评定其是否达到标准,一级达标的程度如何的测验。其特点是学生成绩的高低是绝对的,不是表示他在同辈集体中的相对位置。期末考试

9. 根据教学过程不同阶段选用的测压划分:(1)准备性测验(比如摸底测验)(2)形成性测验(比如随堂测验)(3)总结性测验(比如期末考试)

教育学

第一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单,判)

1. 人们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2.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成为西方“七艺”。

3. 自然科学诸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科学知识进入了大学教学。

4.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层次出现多样化,(1)一方面,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如在美国形成了研究型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和社区学院等层次;(2)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如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post-second education)和第三级教育(tertiary education)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

5.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育。学术、职业——职业二字如何理解。

6.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7.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受政权性质,政治体制及政治纲领的制约。

8.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简答)①政治决定着高等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③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④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9.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简答)①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②培养政治、法律专门人才③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10.单,高等教育的领导权有谁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11.政体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

12. 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心。

13.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简答)

①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②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④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14. (简答)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①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②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完善③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15.判断:在现代社会,经济结构已经成为确立高等教育结构和结构内部调整的基本依据。

16.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推算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17.人力资本理论:(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4)教育投资应当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

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18.阿什比认为,人类教育史上曾发生过四次教育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将教育的责任从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构;第二次革命是将书写文字作为教育工具;第三次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基本依据;第四次是光,电,磁等科技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等。

19.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高等教育则是第一生产力的母机,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20.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论述:四个方面)********

(一)高等教育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高等教育应具有文化性格,既要尊重文化,又要创造文化:尤其当文化处于边缘化和荒漠化的背景下,加强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刻不容缓(二)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三)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保护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21. 文化传统是影响各国高等教育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

22.多选: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包括: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等。

23.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职能基本上是培养专门人才。

24.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

25.19世纪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

26.威斯康星思想明确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27.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

28.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29.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30.多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开放服务。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

1.(多选)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①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②教育的培养目标③实施的途径。

2.多选: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效果的评价都必须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3. 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教育目的具有主观性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

4.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在本质上,教育目的是受社会发展制约的,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都要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因素的影响。

5.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说明:教育的目的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

6.从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看,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7.高等教育目的是对所有接受高等教育者提出的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围绕高等教育目的展开的,针对特定对象的具体,明确的规定。

8.高等教育的目的和高校培养目标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9.多选: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10.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多选或简答):①德与才的关系,德与才的关系也被称为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②身与心的关系,即身体素质与心理发展的关系③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德才兼备、身心发展、专业与文化素质

1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2.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核心,体育是基础

13.高等学校智育的主要任务?简答

(1)通识教育,通过普通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具有比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开阔的视野.(2)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使学生具有比较扎实,专精的现代化的专门理论知识.(3)在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形成学生各种基本技能和各种专业技能.(4)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5)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

14. 体育是促进高校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增强体力和脑力劳动能力的必要措施。

15.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①教学工作②科学研究③社会实践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都是论述题,都考过)

1.个人本位价值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健全的人格等,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与普通教育.

2.纽曼针对大学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提出了他的人文教育思想。

3. 20世纪初永恒主义代表人物赫钦斯再次弘扬自由教育的理念

4.社会本位观起源于古希腊柏拉图的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

5.孔子主张社会本位价值

6.老子主张个人本位价值

7.《学记》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的是社会本位的思想。

8.(论述)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重要):

(一)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不

同的社会发展背景对二者的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不同;

(二)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社会本位观优点在于肯定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这对教育走出“隔世”状态,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足有两点(1)是在于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没有分清适应社会的哪些方面,容易导致一种误解,不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只要社会需要都适应;(2)是没有区别社会的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容易助长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而影响社会的长远利益;

个体本位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优点在于(1)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2)弥补了社会本位观的某些不足,丰富了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不足在于(1)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2)容易把个体需要强调到不适当位置,并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致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

(三)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在现实社会背景下,任何单向的抉择都会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损失和伤害,因此我们应该寻求两种价值取向见的协调与整合。

9. 杜威主张单一的社会本位或者个人本位属无谓之举,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10. 历史上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这两种最基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各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11.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2.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

13. 通才教育有三个明显特征(多选) ①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③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14. 专才教育指的是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

15. 专才教育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16.(简答,3条)为什么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①当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善人格形成需要通才和专才教育相结合③通才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要求。

17.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是就人才的培养模式而言。

18.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是根据办学规模来确定的。

19.高等教育的平等和效率是有关教育的政策取向。

20.英才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是指称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最初由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

他认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其高等教育发展属于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则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16. 21. 多选:英才阶段向大众阶段转变的两种模式:①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②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

22. 社区学院的发展,使美国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目前已达到普及化水平。

23.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简答)①在可承受能力的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②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③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④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24.保罗.朗格朗(法国)首先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

25. 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6.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1)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2)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3)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

27.(论述,曾考过)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

28.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建立的依据(多选)①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②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③学制的建立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2.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多选)①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意大利)②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③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④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美日)

3.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根据新人文主义思想创办了柏林大学。

4.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由国务院批准公布。

5.学位授予权利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6.各国招生制度类型(多选):①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英、法、德)②由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美)③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日)④推荐入学(此选项选吗)

7.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简答(4条): (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2)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

的就业心理准备。

8.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设岗。多选

9.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7. 10.多选或简答: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的原则:①系统原则②整体效应原则③最低岗位数量原则④动态性原则

11.高校教师的聘用期限一般为二年,聘任期内工资应与职务挂钩,并享受相应职务的其他待遇。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主要体现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间指责,权利和利益关系。

2.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代表是法国,意大利,瑞典;

3.权力分散型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代表是美国;

4.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代表是德国,日本,英国。

5.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简答)(1)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2)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3)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6. 欧洲大陆模式是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校管理模式,以德国为代表;(2)

7.美国模式:即一种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高效管理模式;

8. 英国模式,即一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的高校管理模式。

9.19xx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基本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0. 目前我国高校改革重点是,在强调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的同时,应适当注重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分离。

11.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简答

(1)首先,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利中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权力下下放。

(2)第二,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要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

(3)第三, 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立富有竞争性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

(4)第四,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第六章 高等教育结构

1.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多选

2. 多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3. 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多选)(1)经济因素;②文化、传统因素③科学、技术因素④教育因素

4.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

5.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如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6.种类, 专业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7.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可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形式。

8.能级结构主要指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11.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多选):(一)学术因素(二)体制的因素(三)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1. 高校教师的任务主要有如下几点:多选或简答

(1)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

2. (多选)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众性

3.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多选):职务结构②学历结构③年龄结构④专业结构

4. 学历结构指教师队伍中所有教师最后学历构成状况。

5.高校教师结构如何优化?多选或简答

一、完善教师聘任制。

二、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

三、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

6.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五个维度(多选)(1)认识活动的发展特征(2)情感发展特征(3)自我意识发展特征(4)个性倾向性的发展特征(5)个性心理的发展特征

7.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多选)(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8. 论述题:高校师生关系有哪些表现形式?如何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论述)

(一)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师生关系,不仅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直接影响,而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直接的作用,无论是教师中心主义还是学生中心主义的师生关系都是片面的、有害的。

(二)高校师生关系有以下表现形式:(1)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2)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主要包括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等。(3)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双方都应履行自己道德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靠责任感和义务感来维持巩固的。

(三)要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该注意:(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1. 专业的形成条件(多选,3条)(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2)专业的出现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3)专业的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2. 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简答或多选,6条)(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3.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简答)(1)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2)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3)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4.简答: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1)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2)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4)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

5.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多选)(1)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2)培养目标和规格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3)培养要求应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4)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相对重要)

1.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简答或多选)

(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2.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高校教学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4.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5.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简答)****(1)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应是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并尽可能发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成果;思想性是指教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2)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要求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传播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念(3)教师应该做到1)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2)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3)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论述,简答,曾出过)要做到知识积累与促进能力发展两方面的相互促进,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都处于积极的状态。(2)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3)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帮助 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的能力(4)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要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论述,简答,曾出过)(1)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2)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3)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

(四)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简答,考过)(1)在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等方面给个体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2)坚决按照大纲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3)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有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4)利用选修课程,开拓学习的视野(5)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

(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没出过题)

(1)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通过学习、实验等教学环节恰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时间活动(2)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6.论述题:如何实现教学原则体系的最优化?(一)五个原则写全(二)简答题内容(1)(2)(3):(1)教书与育人相一致,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两原则是为全面实现教学过程三个紧密联系的基本任务而提出的原则(2)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索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注重个体相结合两原则是为了充分调动参与教学过程全部成员的积极性而提出来的。(3)掌握一般理论与注重实际应用的原则则是贯穿于学

习认识活动始终的原则,这五条原则贯穿于统一过程之中,彼此相互补充,只有全面考虑,妥善安排,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最有效果。

第十章 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可以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

2.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3.从选课形式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

4.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将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5.简答:什么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1)学校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等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因素对于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持续的影响。(2)隐性课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学生从学校的组织和制度的特征中习得规范和生活态度,学生在无形中亦完成了社会化训练,阶级结构的维持等功能。(3)隐性课程对学生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6.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7.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8. 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9.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10.简答(曾考过)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第一,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为教学服务的专用书籍,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也要为学生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钻研。

第二,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论,还要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 第三,教材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第四,具体,生动,图文并茂,配以精选精制的插图,照片,图表,便于学生学习。

第五,统筹安排,综合平衡。编者应从全局出发,积极配合,以提高教材的总体质量。

11. 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重点)

1.什么叫班级授课制?简答

班级授课制又为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最先是有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

3在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

4.高校的教学活动主要由课堂教学、实验课的教学、实习、科研和毕业设计(论文)组成 多选

5.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多选)包括备课、上课和课后总结等

6.备课的基本要求?(简答)

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

其次,教师要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最后,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去。

7.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多选(1)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

8.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与方法:多选:(1)选择课题,确定题目(2)查阅文献,收集资料(3)全面思考,拟定提纲(4)撰写初稿,修改定稿(5)论文答辩,评审质量

9.什么是学分制?有什么优点与缺点?简答

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做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

优点:(1)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2)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3)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

缺点: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散乱,及出现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

10.大学第一类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和讨论法等 多选或判断

11.第二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 多选或判断

12.第三类是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 多选或判断

13. 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已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

14.从教学内容看,讨论法更适合于应用概念和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也适合于旨在改变学生学习态度的教学

15. 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纵观各国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三个共同的趋势(简答)

(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2)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

(3)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16.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四个方面(多选或简答)(1)学习者②学习资源③教育开发智能④教育管理智能 多选

17.传统教学媒体一般按照其物理原理作如下分类: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综合媒体。 多选

18. 我国高等学校普遍使用的传统教学媒体如: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电视机,教育电视系统,语言实验室等。

19. 我国高校使用的现代媒体:多媒体,计算机。

20.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判断,单选

21.教学测量则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地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判断,单选

22.按评价对象来分,可将教学评价分为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水平,课程评价以及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评价四个层面(五个方面)。多选

第十二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简答)

①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③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④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

⑤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2.高等学校的科研的特点:(多选,考过简答)

(一)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机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

(二)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

(三)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

(四)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

(五)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单选或判断

2.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多选):

①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②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

③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④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⑤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

⑥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3. 有的教师用“问题-方法-结果-条件-应用”十个字来归纳其在课堂教学中按照这一程序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再发现知识的过程。

第十三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

1.社会实践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

2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简答):

①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

②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③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

④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3.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教务处组织,是为了配合一定的教学过程而开展的。

4.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一般有这样几个特点:(1)大多与专业教学联系紧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教育目的比较明确;(3)大多在教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4)面向全体学生,以集体组织为主。

5.教学外社会实践一般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社团发起和组织。

6.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多选)(1)军事训练(2)专业实习(3)生产劳动(4)社会调查 (5)智力扶贫 (6)参观考察

7.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简答或者多选

(一)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判断

(二)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

(三)系统化,分层进行的原则;

(四)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

第十四章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大学生思想活动,思想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的综合运用和体现。多选

2.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形成,是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和个人努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多选

3.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归根到底是通过受教育者的思想矛盾运动实现的。 判断,单选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多选)

①方向性原则

②疏导性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④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⑤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

5.说理启迪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

6.情感交流法是通过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相互信赖,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的教育方法。

7.榜样教育法使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为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

8.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是高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

《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1.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单选,判断

2.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 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单选,判断

4. 凡是符合本阶级的利益或者符合从本阶级的利益中引申出来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就是善,

反之,就是恶。

5. (多选)道德的调整手段有三个: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以及内心信念。

6. 行为习惯的特征:(多选)稳定性,群众性和持久性。

7. 对人们主动选择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的道德调整手段是内心信念。

8. 道德调整的范围或领域: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9.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答)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2)以集体主义为原则(3)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4)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5)把这些内容具体化,规范化,并成为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10.多选:道德的功能:(1)认识功能(2)教育功能(3)调节功能

11.道德认识通过“评价-命令”的方式推动人们的行为不断地趋近和达到理想境界。

12.职业道德是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法和习俗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自身岗位上所要执行的特定的行为规范。

13.职业道德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相联系,主要表现在从事一定职业的成人范围内。

14.多选:职业道德的特征:1稳定性2具体性3适用性

15.职业道德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相联系,主要表现在从事一定的职业的成人范围内。

16.单选,判断: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道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关系时多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17.(多选)教师职业道德的构成要素:是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等因素构成。

18.教师的职业活动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19.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多选)(1)鲜明的继承性(2)强烈的责任性(3)独特的示范性(4)严格的标准性

20.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的责任性,是教师自觉,积极职业态度形成的基础,是教师教育,教学和自

身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21.教师职业道德本身不只是一种行为准则,而且还是一种教育的手段。

22.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教育人,感化人的作用。

23.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明显标志。

24.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1)教育价值(2)文化价值(3)伦理价值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非常重要

1.如何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简答):(1)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所需要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2)是一定社会和阶级对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提出的最根本的道德要求(3)它贯穿教育劳动始终(4)指明了教师职业实践中道德行为的总方向(5)体现出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属性(6)统帅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7)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 7句话同时是7个判断题

2.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区别于其他类型职业道德的标志

3.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指明了教师道德行为的总方向

4.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教师道德的理论和实践的概括总结

5.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调整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

6.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鲜明表达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服务宗旨,是区别不同类型的职业道德的标志。

7.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标准。

8. 各个社会阶级的教师职业道德虽有些相同的规范,想似的范畴,但绝对没有相同或相似的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9. 教师职业道德构成(多选):道德理论、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

10. 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11. 如何理解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简答)

(1)是我国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

(2)是教师在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

(3)是衡量教育工作者个人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

1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关系:

(1)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所需要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是一定社会和阶级对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提出的最根本的道德要求,它贯穿教育劳动始终,指明了教师职业实践中道德行为的总方向,体现出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属性,统帅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范畴都是由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派生出来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范畴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展开,补充和具体化。

(3)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有机整体。

13.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14. 在阶级社会中,职业道德总是一定阶级的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特殊表现,职业道德的存在和发展无不受职业道德的影响和制约。

15. 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阶级道德基本原则的具体化。

16.多选: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1指导作用2统帅作用3裁决作用

17.教师职业道德的额基本原则的指导性和约束力是最普遍的。

18.教师劳动的特点(多选)(1)长期延续性(2)广泛协同性

19.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集体主义原则在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中的具体体现。判断,单选

20.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对整个教师道德体系中的一切具体规范和范畴都具有约束力。

21.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对于教师的道德行为具有最高的裁决作用。

22.人民教师职业的总目标,总任务是(多选)(1)深化教育改革(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加速培养高素质的各类人才

23.在新时代,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有哪些新要求?或:在新形势下,我国教师如何做到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或:如何做到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简答)

(1)确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

(3)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

(4)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24. 人生观具体表现为(1)苦乐观(2)荣辱观(3)生死观 多选

25. 事业是实现理想必不可少的桥梁,是教师的理想付诸行动的具体实践。

26.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1)本体性知识(2)条件性知识(3)实践性知识(4)一般知识 多选

27. 理论性知识的特征(1)外显性(2)系统性(3)可表属性 多选

28. 实践性知识的特征(1)隐蔽性(2)非系统性(3)缄默性 多选

29.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教师接受外界信息时起过滤作用。

30.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具有强大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功能。

31. 教师顽强地意志品质主要体现为(1)果断性(2)坚定性(3)毅力方面 多选

32. 教师职业道德境界是指教师在从教过程中道德品质状况和自我修养的程度。单选,判断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1.道德范畴是反应人们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普遍的道德关系的概念,它包括义务,良心,公正,荣誉等。多选

2. 范畴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用以把握事物及现象的特征,方面和关系的普遍本质的概念。

3. 道德范畴是概括和反应道德的主要本质,体现一定社会整体的道德要求,并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而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

4.(多选)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并须成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如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等。

5.简答:教师职业道德范畴要具备哪些条件?

(1)其一,它必须概括和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现象的最本质、最重要、最普遍的道德关系的基本概念;

(2)其二,它必须体现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对教师的根本道德要求,显示教师认识与掌握职业道 德现象的一定阶段;

(3)其三,它必须最为一种信念存在于教师的内心,并能时时指挥和影响行为。

6.简答: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特点:(1)受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制约;(2)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3)体现了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7.教师职业道德范畴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关系的反映,受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制约。 单选,判断

8.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基础。

9.义务是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所负的一种责任,是对他人或社会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做与自己的职责,使命,任务相宜的事情。

10.义务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基于一定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人确定的任务,活动方式及其必要性所做的某种有意识的表达。

11. 简答:教师义务的内容有哪些?(1)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2)尽职尽责,教书育人;(3)创设一个良好的内部教育环境。

12.良心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无评价能力,是各种道德心理因素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

13.如何理解良心?(简答)

(1)首先,良心是人们意识中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

(2)其次,良心是人们意识中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

(3)最后,良心是多种道德心理因素在个人意识中的有机结合。

14. 如何理解教师良心?(简答)

(1)教师良心首先表现为教师个人对学生,对教师群体,和整个事业有一种高度自觉的道德责任感。

(2)教师良心在教育劳动中还表现为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

(3)教师良心是一个教育工作者道德觉悟的综合表现

15. 多选:教师良心的特点:公正性;综合性;稳定性;内隐性;广泛性。

16.多选:教师良心的作用:指导作用;自我监督作用;评价作用

17.教师公正即教师的教育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公平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

18.多选;教师公正的内容:(1)坚持真理(2)秉公办事;(3)奖罚分明。

19. 教师荣誉即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行为的价值所作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教师对自己行为的价值的自我意识。

20.(多选)教师荣誉的内容:光荣的角色称号;无私的职业特性;崇高的人格形象。

第四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以下基本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注重礼仪,遵守公德;尊重家长,团结协作;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 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关系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依法执教是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基础,是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它是判断教师行为是非善的最根本的道德标准,使教师职业道德的政治方向,只有坚持了这一点才能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所培养人才的社会主义方向。

3.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简答:

(一)教师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及其它各项法律、法规;

(二)教师要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简答,四条)(1)首先,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2)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法制教育。(3)再次,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4)最后,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4.廉洁从教的意义?(简答)(1)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保证;(2)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3)是维护良好育人环境的保证;(4)是学校各项改革健康发展的保证

5.教师的快乐概括为三个方面(多选)(1)教师的快乐来自创造性的教育活动。(2)教师快乐来自于师生间美好的情谊。(3)教师的快乐来自于学生长大成才。

6.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有哪些?或:在新时代,教师如何做到廉洁从教?

(1)公证执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2)坚守大义,发扬奉献精神(3)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非

正当的利益的诱惑。

7.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伴随着人类一起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8.(简答或多选)教师礼仪的主要内容?(1)教师的个人礼仪,(2)教师的学校礼仪;(3)教师的交往礼仪;(4)教师的公共礼仪

9.教师注重个人礼仪,主要是指教师要注重个人的仪容、举止、表情、服装和配饰;多选

10.(多选)教师礼仪的特点:(1)率先性(2)示范性(3)整体性(4)影响的深远性

11. 在新时代,教师如何做到注重礼仪?或者“教师注重礼仪的要求有哪些?”:(1)努力学习礼仪知识的理论;(2)正确理解和坚持社会主义的礼仪原则;(3)科学认识和掌握礼仪规律

12. 社会主义礼仪原则(多选)(1)相互尊重原则(2)诚信真挚原则(3)顾全大局原则(4)不卑不亢原则。多选

11.现代社会礼仪的规律:(多选)(1)约定俗成律(2)等级相称律(3)时空有序律(4)客随主便律

12.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或主要内容或具体内容):(1)包括人与人的相处的公德(2)人与社会相处的公德(3)人与自然相处的公德。多选

13.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的内容主要是(1)合理利用自然资源(2)保护自然环境(3)维护生态平衡(4)防止乱砍滥伐森林(5)重视水土保护(6)防止水土流失等

14.团结协作是指建立在目标,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思想,观念和行动的统一以及感情上的和谐。

15. 教师团结协作的基本要求?(1)同行相尊,取长补短(2)主动交往,相互勉励(3)友好合作,公平竞争

16.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17.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18. 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试金石。

19. 如何理解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即热爱学生的意义?简答:

(1)热爱学生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

(2)热爱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奋发向上

(3)热爱学生为教师的施教提供了感情基础

(4)热爱学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创造了契机

(5)热爱学生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6)热爱学生有利于激励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20.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底线。

21. 教师热爱学生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

22. 热爱学生的基本要求?或:在新时代,教师如何做到热爱学生?简答:

(1)要深入了解学生

(2)要充分尊重学生

(3)要始终信任学生

(4)要严格要求学生

(5)要平等对待学生

23. 教师严格要求学生的道德特征:(1)严而有理(2)严而有度(3)严而有恒(4)严而有方(5)严而有情;

24.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25. 为什么说教书育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在:(1)教书育人是教师必须坚守的职责(2)教书育人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3)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终体现

26. 在新时代,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明确教书的内容(2)把握育人的方向(3)教书育人要结合学科、融入感情。

27.在改革开放新时代,我们如何做到严谨治学?或者:严谨治学的基本要求?

(1)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2)要有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3)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

(4)要有锐意创新的品质

28.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活动对教师的一种起码要求,是教师所必备的道德品质。单选,判断

29. 我们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0.我国的教育目标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1. 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促进学生发展有哪些作用?

(1)对学生的认知有启迪作用

(2)对学生的情感有导向作用

(3)对学生的意志有培育作用

(4)对学生的行为有示范作用

32.(简答或多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要求?

(一)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拥有健全的人格

(三)要身体力行

33.在新时代,教师如何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1)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感

(2)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3)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34. 情操是人的一种高级情感,是一种持久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是人的重要的心理品质。

35.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境界,思想觉悟水平,以及高尚的感情和精神风貌。

36.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

37.道德情感是人们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产生的一种情感。

38.教师的道德情感,是指教师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产生的好恶等情绪态度。

39.道德情感比道德认识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动力性作用。

40.单选,判断:情趣是指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追求,一种价值取向和一种生活品味。

41.教师的道德品质有哪些特征?简答:

(1)教师的道德品质是社会对教师道德要求和教师个体独特个性表现的结合

(2)教师道德品质是教师个人意志的凝结

(3)教师道德品质是教师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4)教师道德品质具有动态的稳定性

42.道德品质通常也称为品德或德性,是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倾向,是个人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总体特征。

43.人格是个人的尊严,名誉,价值的总和。多选

44.人格包括许多成分:主要有(1)气质(2)性格(3)认知风格(4)自我调控等方面 多选

第五章 教师职业道德休养

1.多选,单选,判断: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的活动,是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

2.教师职业道德休养在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判断,多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说到底是培养教师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而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是构成教师道德品质的基本要素。

4.教师道德修养(的任务)实际就是(1)提高教师的道德认识(2)陶冶道德情感(3)锻炼意志(4)培养习惯的过程。

5.单选,判断:师德情感是指教师心理上对师德规范所产生的一种爱憎,好恶,荣辱,美丑等的情感体

验。

6.多选:教师的道德情感主要包括正义感,自豪感,荣誉感和幸福感等。

7.单选,判断:教师道德意志是教师要履行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时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的精神。

8.提高师德认识是进行师德修养的前提。

9. 师德认识是指教师对职业道德关系,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极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10.多选:教师道德意志的特征:(一)教师道德意志的自觉性(二)教师道德意志的坚持性(三)教师道德意志的果断性(四)教师道德意志的自制性。

11.多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是提高教师道德认识,陶冶教师道德情操,磨练教师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教师道德行为习惯四个环节有机统一的道德实践活动的过程。

12.多选或简答: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任务:(1)提高教师道德认识(2)陶冶教师道德情感(3)磨练教师道德意志(4)培养教师道德行为习惯。

13.简答: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什么?或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2)积极参加实践,坚持知行相结合

(3)勇于自我反思,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第六章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1.如何理解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简答

(1)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规范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根据和标准

(2)现代评价技术手段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科学性的有效保证

(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主体具有多元性

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特征(多选):影响的深刻性,空间的广泛性,时间的持久性。

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价值?简答

(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维护和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优化教师的教学,教育行为。

4.多选: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5.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多选,简答(两条,第二条阐述)

(一)善恶标准。实践中,区分教师行为的是非善恶,一是要看教师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要求。当前,凡是教师有利于推动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行为,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培合格人才的行为就是善的,反之为恶,二看教师的行为是否符合职业要求,凡是教师有利于正确处理教育过程中的各种

矛盾的行为,有利于教书育人行为为善,反之为恶。

(二)具体标准(1)政治上教师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业务上教师要有广博扎实的知识和科学育人方法(3)道德行为上要热爱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6.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自我评价法,学生评价法,社会评价法 多选

7.在新时代,如何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或: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要求?简答或多选,7条

(一)肯定评价与否定评价相结合

(二)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三)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四)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五)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六)动机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

(七)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第七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视野

1.论述题:如何理解创新是时代对教师职业道德道德的新要求?三条

(一)创新是科学技术和经济持续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二)创新是受教育者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三)创新是教师职责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2.如何进行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或:在新时代,如何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简答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二)教师要敢想敢做、不断探索

(三)学校要为教师的教育创新提供条件

3.教学创新的评价,主要看教师是否有创新教学观,学生主体观,师生平等观等。 多选

5.网络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单选和判断

6.多选:网络社会的特点: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网络社会具有交互性;网络社会具有开放性。

7.多选: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网络社会中真假难辨;网络社会善恶难辨;网络社会美丑难辨。

8.环境道德就是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它是新形势下人类道德进步和完善,环境道德规范的核心主要是人类应该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9.教师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简答

(1)努力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2)加强对学生的环保知识教育

(3)扩大环保教育内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

1.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多选)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2.20xx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3.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

4.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5.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到20xx年,培养和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多选

本书重点总结

(1)职业道德概念 单,判

(2)职业道德特征 多

(3)教师职业道德概念 单,判

(4)教师职业道德特征 多

(5)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多

(6)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十条

(7)教师职业道德休养

(8)良心

(9)案例分析题

第一段,判断正误,排除法

第二段,分析,3-4个观测点

第三段,表决心

(10)简答: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四个要点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第四页

第五页4% 单选

(11)教育学中有“品德”的内容,不能与孩子也道德混淆

《教育法规概论》

第一章 教育法规引论

1.教育法规的特点:1、是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 2、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3、其内容是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相适应的

2.教育法规有其特定的调整对象,即调整教育法律关系;

3.教育法规有其独立的调整原则,即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人才,坚持民主办学等原则;

4.教育法规所调整的教育社会关系主题的地位不是单一的,既有处于平等地位的,也有处于不平等地位的。

5.教育法规的作用或功能: 1、具有指引作用2、具有评价作用3、具有教育作用;4、具有保障作用

6.教育法规的渊源,即由不同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7.教育法规的形式渊源,即教育法律法规的表现形式,在法理学上,惯称法律渊源或教育法规形式渊源。

8.我国教育法规的形式渊源有以下几种(五条)(1)宪法;(2)教育法律(3)教育行政法规(4)教育行政规章(5)地方性教育法规

9.教育法律是教育法的最主要的渊源。

10.教育基本法律主要指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教育方面的母法。

11.我国的教育基本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xx年3月18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19xx年9月1日施行。是唯一一部全国人大通过的,其他的都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

12.教育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通过的,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教育法律。名称包括三种:条例,规定和办法。

13.义务教育在一些国家又称“强迫教育”。

14.义务教育法是近代教育立法以来最早出现的教育部门法。

15.我国于19xx年4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于19xx年7月1日施行,修订后,于20xx年9月1日施行。

16.19xx年10月31日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xx年1月1日实施。

17.我国于19xx年5月15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xx年9月1日施行。

18.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于19xx年8月29日通过《高等教育法》,199年1月1日施行。

19.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1)法定条件(2)行为准则(核心部分)(3)法律后果三个要素

20.教育法律关系的分类:

(一)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要求人们行为的性质,可以分为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判断

(二)按照法律规范表现的强制性程度,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判断

(三)按照法律规范的法律后果,可以分为制裁性规范和奖励性规范。 判断

21.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从事有关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2.教育法律关系的三要素: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 、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

23.教育法律关系的特征:

(1)教育法律关系是依教育法形成的社会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2)教育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社会关系

(3)某种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或产生总是以现行的教育法律规范存在为前提,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由教育法律规范所决定

24.教育法律关系的种类:1、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和教育外部的法律关系2.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和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3.调整型教育法律关系和调整性教育法律关系

25.凡是参与到教育法律关系之中享有教育权利并承担教育义务的本国公民,都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

26. 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①物 ②行为 ③精神财富 多选

27.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指的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法律规定而享有的权利与义务。

28.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从其主体的数量上看不一定是对等的,及可能不是一对一的。有时一个主体享有权利,多个主体负有义务。判

29.教育权利的分类:

(1)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

(2)家长的教育权利

(3)国家的教育权利

(4)学校的教育权利

(5)教师的教育权利等,其中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是最基本的教育权利。

30.根据《教师法》有关规定,教师的教育权利主要包括:(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指导学生权(4)获取工资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6)参加进修权

31.教育义务主要包括(1)国家的教育义务(2)社会的教育义务(3)学校的教育义务(4)教师的教育义务(5)学生的教育义务

32.根据《义务教育法》,学校在义务教育的实施中有以下职责:

(1)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2)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3)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4)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5)颁发学业证书

(6)保证教学实施和师生安全

(7)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等

33.《教师法》规定教师的义务有: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修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社在品德、智力、体质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学生的行为和其他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学业务水平。

34.所谓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在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形成权利和义务关系。

35.所谓教育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教育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变更,及主体,客体或内容的变更。

36.所谓教育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和客体的消灭,主体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终止。

37.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是需要一定条件和根据的。这里所说的条件和根据,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法律事实,教育法律事实又表现为行为和事件两种形式。

第二章 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

1.教育政策的特征:(1)目的性与可行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权威性与实用性(4)系统性与多功能性

2.教育政策的功能(作用):(1)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2)协调功能(3)控制功能

3. 教育政策主要内容:(1)教育体制政策(2)教育质量政策(3)教育经费政策(4)教育人事政策(5)国家学制政策(6)课程与教学政策(7)学历与学位政策(8)教师教育政策(9)考试与评价政策(10)招生与就业指导政策(11)学校语言文字政策

4. 在上述教育政策中,(1)教育体制政策(2)教育质量政策(3)教育经费政策(4)教育人事政策(5)课程与教学政策(6)学制政策 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政策

5. 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

(1)中央及地方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制定的教育政策

(2)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的教育政策

(3)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与政府联合发布的文件,共同做出的决议,决定

(4)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党组发布的教育政策性文件

(5)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职能部门单独或联合发布的教育政策性文件

6. 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

(1)认定教育政策问题

(2)确定教育政策目标

(3)拟定教育政策方案

(4)选择教育政策方案

7. 教育政策的制定机关:(1)党的机关、(2)国家权力机关、(3)国家行政机关

8. 教育政策的实施渠道(1)中国共 产 党的各级组织(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3)广大人民群众

9.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联系:

(1)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 判

(2)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 判

(3)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的内容体现教育政策 判

(4)教育政策是实施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实现教育政策的保证 判

10. 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区别:

(1)两者制定主体不同(法规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按法定程序制定;政策既可以是政党组织,也可以是国家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

(2)两者执行方式不同(法规是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政策强制力是有限的,主要是宣传、教育、解释等手段)

(3)两者规范效力不同。(法规是社会规范,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政策的效力比较复杂,有时候具有普遍约束力,有时候有局限性)

(4)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调整和适用的范围不同(法规更稳定和长效,调整范围小)

(5)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政策解决不严格的,尚未定型的教育问题,法规规范严格的,比较稳定的教育关系。)

第三章 教育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1.立法的程序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法律议案的提出

(2)第二阶段:法律草案的审议

(3)第三阶段;法律的表决和通过

(4)第四阶段:法律的公布

2.教育法规制定的原则:5条

(一)必须坚持子法从属于母法的原则

(二)必须反映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稳定性和连续性,坚定的原则性和适度的灵活性;法律的规范性

(三)必须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四)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五)必须借鉴外国教育立法的有益经验。

3.教育法规的效力问题,是指法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对什么人有效地问题:(一)时间效力(二)地域效力(三)人的效力 多选

4.教育法规的效力,指教育法规何时生效,何时失效,有无溯及既往的效力问题

5.教育法规执行的原则:

(1)国家教育法规优先于地方教育法规的原则 判,单

(2)总的教育法规优先于单项教育法规的原则 判,单

(3)后定教育法规优先于先定教育法规的原则 判,单

(4)特别教育法规优先于一般教育法规的原则 判,单

6. 教育违法有两种表现形式(1)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做了教育法规所禁止做的事情,即有教育法规所禁止的行为(2)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不做教育法规所明确要求做的事情,即没有做教育法规规定得行为

7. 守法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

(1)一是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所有政党,所有社会团体,所有企业事业组织

(2)二是所有公民,即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

8. 具体到教育守法的主体,应该是所有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9. 教育守法的内容:这里的法是泛指宪法,各部门法和组成各部门法的法律,条例,规定,规则和实施细则等,而不是狭义的法律。 判断

10. 教育法规的监督

(一)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二)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

(三)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四)社会力量的监督

第四章 学校

1.独立设置的学校一般具有法人资格

2.学校的法律地位就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的教育教学机构,这有别于学校这个法人的内部组织机构。

3.学校法律地位的特征(多选)(1)办学自主性(2)财产独立性(3)机构公益性

4.学校办学自主性:在学校无过错及没有相关主体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诉的前提下,学校主管部门不能对学校进行非法干涉。同时,学校也不得借口自己拥有办学自主权而拒绝,阻挠主管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案例分析用得着)

5.学校财产独立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校资产和举办者、捐赠者的财产相分离;第二:学校不承担债权和债务方面的连带责任;第三;学校财产的独立性受法律保护)

6. 我国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设立,变更和终止的管理,根据机构性质的不同,分为登记注册制度(幼儿园)和审批制度,登记注册制度适用于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审批制度一般适用于各级各类正规学校,独立设置的职业培训机构等,包括审核,批准和备案等环节。

7.相对于登记注册制度,审批制度更为严格。 判

8. 《教育法》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组织机构和章程

(2)教师

(3)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

(4)办学资金和经费来源

9. 我国《教育法》第28条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的权利作为了九个方面的规定: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3)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

(5) 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6) 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

(7) 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费用

(8) 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涉

(9)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0. 学校的义务《教育法》第29条):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11. 判断,多选,我国学校管理体制主要有: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2. 学校规章制度的作用:(1)明确与规范作用(2)约束与激励作用 (3)平衡、协调与稳定作用

13. 多选:学校规章制度的体系结构:(1)制度系统 (2)制度观念系统 (3)制度执行系统 (4)制度教育系统

14. 学校规章制度建设的要求:(1)整体性原则 (2)重点突出原则 (3)适量适度原则

15. 教代会的职权: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对校长等学校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权

16. 教代会的代表:凡本校享有公民权的正式教职工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代表名额按百分之三十左右产生。教代会应有学校各方面代表,其中教师代表不少于代表总数的70%。

17. 教代会的代表以教研组和行政组为单位由教职工直接选举产生。

18. 教代会代表实行责任制,代表可以连任。

19. 教代会代表的权利

(1)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2)有提出议案,方案的权利,有权就代表大会的各项议程充分发表意见,有权参加对学校工作的民主评议,民主监督,有权对教代会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3)有保留自己的意见向上级领导反应的权利

(4)因召开教代会而占用的工作时间,学校应予承认其工作

20. 教代会代表的义务

(1)自觉学习理论,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以及参政议政,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

(2)自觉维护校长行使职权,在教改中起表率作用

(3)积极参与教代会的活动,认真宣传,执行教代会的各项决议,完成教代会交给的各项任务

(4)广泛联系群众,上通下达,向行政领导反应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建议,及时传达校领导的意见,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5)接受广大教职工的监督

21. 一般情况下,教代会每三年一届,每学期召开一次,遇有重大事项,应三分之一以上代表的要求,可以召开临时会议。

22. 教代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其决议,议案和重要议案都要施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教代会代表要超过三分之二,表决,选举要过二分之一代表同意方为有效。

23. 工会委员会是教代会的工作机构。

24. 校务公开,就是学校将本校工作的重点,难点,教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等方面的内容,从政策上,过程上,结果上向教职工,学生和社会公开的一种制度。

第五章 教师

1. 《教师法》第3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1)教书育人(2)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多选

2. 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判,单

3. 教师的法律地位:5条,看看

(一)从教师的专业性看教师的法律地位

(二)从《教师法》对教师的身份定位看教师的法律地位

(三)从教师与教育行政机关的关系看教师的法律地位

(四)从教师与学校的关系看教师的法律地位

(五)从教师特定的权利义务看教师的法律地位

4.《教师法》第32条规定:“教师享有法定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5. 教师的基本权利:(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获取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

6. 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学生的行为和其他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7.教师资格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

(2)必须热爱教育事业

(3)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4)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5)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8.《教师法》第14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9. 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

资格。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10.《教师法》第17条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11.教师聘任制的的特征:

(1)教师聘任是聘方和受聘方双方之间的法律行为,通过聘任确定教师与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

(2)聘任双方平等自愿,双向选择。

(3)聘任双方都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12.教师聘任制度的形式:1招聘2续聘3辞聘4解聘。

13.《教师法》第22条规定,“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 多选

14.《教师法》第24条规定“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和实施奖惩的依据。” 多选

15.《教师法》第23条规定,“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1)教师本人,(2)其他教师以及(3)学生的意见。” 多选

16.教师考核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客观,公正,准确 多选

17.教师的法律责任是《教师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1)当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侵害者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2)当教师未能履行应尽的职责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3)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教师如何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8.《教师法》第35条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与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分析

19.《教师法》第36条规定,”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造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146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分析

20. 违反《教师法》,拖欠教师工资的法律责任主体应承担如下法律责任:其一,对拖欠教师工资的责任主体,政府有关部门或是学校,包括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均有地方人民政府责令其限期改正,当地政府拖欠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责令其限期改正;其二,对违反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挪用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拖欠教师工资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挪用的经费,并根据具体情况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与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21.教师违反教育法规的责任: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应负法律责任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应付法律责任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应付法律责任

第六章 教师专业标准(20xx年新增,针对幼儿园,中学,看大标题)

1. 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

(1)倡导以师德为先

(2)强调以学生为本

(3)重视教师能力提升

(4)践行终身学习理念

第七章 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具有主动系统学习间接经验的人

(2)学生是具有独特性的人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 受教育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人权,成为各国教育立法的出发点。单选,判断

3.学生的基本权利:

(1)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力

(2)享有国家给与的物质帮助的权力

(3)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力

(4)享有申诉权

(5)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力。

4.高等学校学生所专有的权利(有7种,5+2)

除了前面提到了五种权力以外,高等学校的学生还具有以下两种权利:(1)结社和文体活动权(2)社会实践权。

5.学生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6.高等学校学生的特定义务:(依据《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第一,学业水平的义务。

第二,思想道德水平的义务。

第三,交纳学费及有关费用的义务。

第四,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义务。

7.学生的违法行为,按性质和情节轻重分为三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和行政违法。

8.学生的违法行为:

(1)逃学,辍学行为

(2)考试舞弊行为

(3)扰乱教育教学正常秩序的行为

(4)因故或不慎造成学生伤害的行为

9.《教育法》第79条规定,“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

10.学生权力的保护:

(1)家庭保护(2)学校保护(3)社会保护(4)司法保护(5)对特殊学生群体的保护

第八章 教育法律救济 (案例分析)

1. 教育法律救济的特征

(1)以纠纷存在为基础(2)以受损为前提(3)以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三句都可能出判断

2.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

(1)诉讼渠道

(2)行政渠道(我国规定有明确的行政申诉和行政复议制度)

(3)其他渠道(主要是本组织或机构内部,或民间渠道)

3. 从教育申诉的主体来看,是指合法权利收到损害的当事人。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公民,如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都可以成为教育申诉的主体。

4.从申诉的受理主体看,既包括人民法院,也包括党的纪检委,监察部门,权力机关以及上一级行政机关等。

5.从申诉的目的看,旨在使当事人受到损害的合法权益得到补救。

6.从教育申诉的类别看,可分为诉讼上的教育申诉和非诉讼上的教育申诉。

7.《教育法》和《教师法》中规定得教师申诉制度和受教育者的申诉制度就属于非诉讼上的申诉制度。

8.《教师法》第39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

9.教师申诉制度的特征:

(1)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申诉制度

(2)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

(3)教师申诉制度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

10.教师申诉的范围:

(1)一是教师认为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

(2)二是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

(3)三是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

11.教师申诉制度中的申诉参加人:(一)申诉人(二)被申诉人(三)受理机关

12.教师申诉的程序:(1)申诉的提出(2)申诉的受理(3)申诉的处理

13.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学生申诉分为两种:一是校内学生申诉简称校内申诉;二是教育行政申诉。

14.提起教育行政申诉的前提是要先提起校内申诉。判

15.学生申诉制度的特征:(1)法定性(2)行政性(3)准司法性(4)准独立性(5)非诉性

16.学生的申诉范围:

(一)是根据《教育法》第42条,“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申诉”的规定,学生申诉的范围定为两个:一是对学校给与的处分不服可提起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可提起申诉。

(二)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条“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起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的规定,将申诉范围定为两个:受教育权,人身权和财产权。

17.学生申诉制度的参加人:一是申诉人;二是被申诉人;三是受理机关

18.教育行政复议的特征:

(1)教育行政复议是一种带有司法性质的特殊的行政行为

(2)教育行政复议是一种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3)教育行政复议对象只能是具体行政行为,而不能是抽象行政行为

(4)教育行政复议申请人只能是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包括教师、学生和其他公民、组织等),被申请人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机关。

(5)教育行政复议执行不适用调解的原则。

19.教育行政复议的范围:

(1)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的

(2)对教育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3)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的呢过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

(4)对教育行政机关因不作为违法的

(5)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

20.《行政复议法》第8条规定:“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出申诉。”这表明,对人事处理决定只能申请申诉救济,而不能申请复议救济。“

21.《行政复议法》第8条规定:“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2.教育行政复议的程序:(一)申请(二)受理(三)审理(四)决定(五)执行

23.教育行政诉讼特点:

(1)主管恒定,主管机关只属于人民法院

(2)诉讼专属,只能由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提起

(3)被告取证

(4)不得调解

24.教育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1)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的

(2)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教育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或执照,教育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不予答复的

(3)申请教育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教育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

(4)认为教育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5)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25.教育行政诉讼的程序:(一)起诉和受理(二)审理和判决(三)执行

26. 教育行政赔偿特征:

(1)侵权主体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

(2)侵权损害发生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

(3)侵权行为源于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行政

(4)教育行政赔偿主体是国家

(5)教育行政赔偿是一种法律责任

27.教育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

(一)损害事实(二)侵权行为主体(三)执行职务的违法行为(四)因果关系

28.教育行政赔偿的义务机关:

(1)实施侵害的行政机关

(2)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权的组织

(3)委托的行政机关

(4)行政复议机关

(5)上述赔偿义务机关被撤消后的赔偿义务机关

29. 行政赔偿程序由非诉讼程序(行政程序)与诉讼程序(司法程序)两部分组成。

30. 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或者受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即过失人一要进行赔偿,二要接受行政处分)。

教学方法导论

第一章 教学方法概述

1. 要理解教学方法需明确:

第一: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相联系,是实现教学目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第二:教学方法始终应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判

2. 教学方式应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

3. 教学方法是由若干的教学方式构成的,同一种教学方法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方式构成;而同一种教学方式也可以运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之中。

4.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成。

5.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6.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师威信和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7. 教学方法影响学生身心发展

8. 愉快教学法是上海特级教师倪谷音首先倡导的,它是借助于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着力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它要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判

9.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10. 尝试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

11. 成功教学法是坚持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

12. 当代国外教学方法(多选)

(1)发现法(2)范例教学法(3)目标教学法(4)程序教学法(5)“纲要信号”图标教学法

(6)暗示教学法(7)非指导性教学法

13. 发现法,通常称作发现学习或问题教学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独立工作,自己主动发现问题, 解 决问题及掌握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

14. 发现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

15. 范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

16. 范例教学法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造的。

17. 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教育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提出的。

18. 暗示教学法所坚持的原则有:

(1)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

(2)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的原则

(3)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则。

19. 非指导性教学法,又叫促进教学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首创。

20.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法是建立在他的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基础上的。

21. 当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10年

(一)重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重视教学中学生知情智力的整合统一。

(三)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

(四)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22. 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简答 12年

(一) 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三)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五)教师自身的素养

(六)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第二章 教学设计的方法

1.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指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和决策

2. 教学设计的过程目的在于优化教学程序,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3. 现代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一)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二)关注真实生活(三)以“研究”超越

“经验”(四)创造性和灵活性 多选

4. 教学设计十分强调针对具体情况灵活设计,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有灵活性;

第二,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有灵活性;

第三,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有灵活性

5. 教学设计的依据:简答 11年多选,12年简答

(一)依据现代教学理论

(二)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三)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多选

(四)依据学生的特点

(五)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

6.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设计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 最先要考虑的问题。 11年,12年 单选

7. 关于教学目标的分类,影响较大的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等人 受到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多选

8. 多选: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1)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

(2)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

(3)难度适中

(4)便于检测

9. 在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上,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学说具有借鉴意义。所谓“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就是在正式的学习开始之前,以学习者易懂的通俗语言呈献给学习者的一个引导性或者背景性知识材料。

10. 简答: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二)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四)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五)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六)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11.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多选)

(一)教学目标分析

(二)情境创设

(三) 信息资源设计

(四) 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五)协作式教学策略设计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2. 以学习为主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策略:

(一)支架式教学策略

(二)抛锚式教学策略

(三)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第三章 课堂教学的方法

1.多选: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分为四大类: 多选

(1)以语言传递信息的方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

2.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10-12年

3. 讲授法是整个教学方法体系中运用最多,最广的一种方法. 单

4. 讲解是教师运用阐释,说明,分析,论证和概括等手段讲授知识的内容。 判

5. 多选:讲授法的具体方式 (1)讲解(2)讲述(3)讲读(4)讲演

6.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把教材内容概括成一系列问题,向学生一 一提出。 单

7. 谈话法是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倡导并运用过这种教学方法。《学记》中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善问”和“善待问”。谈话法的特点是师生对话。

8. 谈话法的结构分为“问题”和“回答”两部分。

9. 谈话法的特点是师生对话。

10. 谈话的关键是精心设问,提好问题。判断

11.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独立地阅读教材,收集资料,并进行群体性的讨论,借以交

流信息,深化认识,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12.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并培养阅读能

力的教学方法。

13. 简答: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

(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1.5分

(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 1.5分

(3)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 1.5分

(4)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1.5分

14.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一)演示法:(二)参观法

15. 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等直观教具,或作示范性实验,使学生获得关于事物现象的

感性认识,以促使其获取新知,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法的特点在于直观性强。演示

法常常配合讲授法和谈话法进行。

16.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三种。多选,11年

17.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进行独立作业,并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来获取知识,培养实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单,判

18. 实习法,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自然科学的科学的各门学科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用最广。

19.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它是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练习法的特点在于应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达到学了会用的目的。

20. 自主学习教学法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

第四章 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教学法的特点:多选

(1)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与教师讲授为辅

(2)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

(3)学习信息及时反馈

(4)教师教案的导学性,开放性

2.自主教学法的类型 多选

(1) 任务型教学法

(2)项目教学法

(3)尝试教学法

(4)问题教学法

(6)六步教学法

3.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简答

(1)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2) 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策略

(3)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4)提供适当的联系机会

(5)采取多种指导方式

4.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学关键。

5.合作教学法的特点:多选

(1)互动性(2)交往性(3)生成性

6.合作教学法的途径 多选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2)独立学习,自主尝试

(3)小组研讨,集体交流

(4)教师总结,反馈评价

7. 合作教学编组的基本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每小组4-6人为佳

8.探究教学法的途径 简答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2)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3)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4)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五章 教学组织的方法

1. 教学组织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域程序。

2. 教学组织发展的特点:多项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化

(二)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个别化

(四)更加重视课外和校外活动

3. 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或课堂教学,它是目前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单选,常考

4. 从时间和空间看,课堂教学都是培养人才的有效、经济的形式。

5. 多选:班级授课组织的具体形式(1)是全班上课(2)是班内分组教学(3)是班内个别教学

6. 单选:班级授课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现场教学

7. 完整的教学工作由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和检查学习效果(课外辅导)等四个基本环节组成。12年

8. 所谓备课,是指教师在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得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9. 备课的类型

(1)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2)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

(3)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10. 备课的内容:

(1)备课程标准(2)备教材(3)备学生(4)备教法(5)备学法

11. 教案内容主要有 多选

(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法学法(4)教学过程(5)板书设计(6)教学后记或 教学反思

12.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3. 课堂导入的作用: 多选

(1)集中注意(2)引发兴趣(3)进入课题

14. 讲授是课堂教学最主要最常用的方式。判断

15. 讲授分为: 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基本类型。

16. 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 简答

(1)语言要规范,简明,生动

(2)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

(3)要与板书,体态语相配合

(4)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17.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

18. 理解提问是检查学生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把握程度的提问。

19. 综合提问是要求学生发现只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把教材中的概念,规则等重新组合的提问方式。12年:综合提问时最高层次的提问。(X)

20. 评价提问时最高层次的提问,nudity在于训练学生对人,事,物进行比较,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21. 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简答 六条

(1)合理地设计问题

(2)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3) 要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

(4)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

(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

(6)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22. 课堂倾听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感官、感情和智力综合起来,用心去理解和感受学生的各

类语言涵义的智力和情感过程。

23. 教育的过程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

24. 课堂倾听的内容:

(1)学生的回答与讨论

(2)学生的提问和质疑

(3)学生的需要和情感

(4)学生的思想和心声

25. 课堂倾听的类型:根据教师是否参与其中,可以把课堂倾听分为介入性倾听和非介入性倾听两类。

26. 课堂对话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材料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表的行为方式。

27. 课堂对话不等于漫无目的的闲谈,它是教师和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生成“文本”或创造“意义”的过程。 判,2011-2012单选

28. 课堂对话的特点:多选(5条) 民主性,生成性,多边性,开放性,倾听性

29. 人与自身的对话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对话,相当于“自省”,是指个体对自身内在经验和外部世界的回味,认识和探究。

30. 课堂板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配合讲授,把设计好的教学要点写在黑板上的教学行为。

31. 课堂板书的特点:多选

(1)直观形象性

(2)高度概括性

(3)艺术性

32. 文字板书主要有:纲要式板书,语词式板书,表格式板书,线索式板书和演算式板书。

33. 具有启发性的知识,应用超前板书;演算,推理采用并进板书;结论性知识采用滞后板书。

34. 教学反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激励,调控,媒介和预测四个方面。多选

35. 教学强化的类型:语言强化,标志强化,动作强化,活动强化。多选

36. 活动强化是指教师让学生参加活动或承担任务,从而多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强化的方式。 09,12年

37. 标志强化是指教师运用一些醒目的文字,符号,色彩对比等,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进行强化的一种方式。

38. 悬念结课是指教师通过设置疑问,留下悬念以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结课方法。

39. 拓展延伸结课是指教师通过把教学内容作进一步延伸和拓展进行结课的一种方法。

40. 作业的类型:按照难易程度分为基础性作业和发展性作业。

41. 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简答,常考

(1)内容要精心选择

(2)难易要适中

(3)数量要适当

(4)题目要有启发性

(5)形式要灵活

42. 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 简答 六条

(1)批改作业要及时

(2)批改方式要灵活

(3)要尊重学生

(4)批改态度要认真

(5)批改符号要统一

(6)批改要与讲评紧密结合

43. 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目光,从学生的动作,表情和情绪变化中获得学生的

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变化,以便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的教学行为。

44. 课堂观察的影响因素 多选

(1)学习成绩(2)光环效应(3)期望效应(4)刻板效应

第六章 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1.现代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判断

(一)是扩大了教育传播的范围和规模

(二)是能传送活动图像,能准确,直观地传送食物运动状态,从而有帮助于教育质量的提 高。

2. 01年简答:现代教学媒体运用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二)科学性原则(三)技术性原则(四)艺术性原则(五)经济性原则

3. 判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

第七章 教学评价的方法

1.教学评价就是指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在系统收集有关教学事

实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教学活动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09-

2.教学评价的功能:多选

(1)教学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

(2)教学评价的鉴定功能;

(3)教学评价的改进提高功能(相对重要);

(4)教学评价的管理功能;

(5)教学评价的研究功能

3. 根据评价的时间和作用分类,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

4. 多选:根据评价的标准分类,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三种。

5.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测定与预测。

6. 单选: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对教学计划、方案执行的情况进行的评价。

7. 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是指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或完成之后所进行的评价。

8.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根据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观点提出来的,它是以评价对象的自身状况为基准,就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而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9. 多选:现代教学评价强调三种基本理念:一是关注学生发展;二是强调教师成长;三是重视以学论教

10.多选: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1)方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客观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 2011简答

第八章 说课,听课和评课方法

1. 说课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将教案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实践演习,是教师面对专家和同行,

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程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2. 10年,11年多选:说课的特点:说理性;科研性;工具性;交流性

3. 多选:说课的功能:研讨性说课、示范性说课、评比性说课和检查性说课

4. 研讨性说课是指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以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的对说课本身进行探讨性

研讨的说课。

5. 示范性说课是指让优秀教师所作的作为教师学习和借鉴范例的说课。

6. 评比性说课是指以评价教师说课和教学水平为主要目的的说课,也叫评价性说课或竞赛性说

课。

7. 检查性说课是指以检查考核教师业务水平和工作状况为主要目的的说课。

8. 了解 简答:说课的意义:(1)说课有利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对话交流(2)说课有利于提高

课堂教学质量(3)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9. 简答:说课的基本要求:(一)语言简明,重点突出(二)关注教学创新,突出自身特色(三)

说理透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反思意识

10. 多选:听课的基本要求:(1)要认真记录(2)要善于思考(3)听课后要及时总结交流评价

11. 单:评课是指听课者对所听的课进行评价和研讨的一种教学活动,是研究课堂教学最直接、

最具体、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12. 评课内容(9条, 多选)了解

(一)教学目标(二)评教材处理(三)评教学程序(四)评教学方法和手段(五)评

教师教学基本功(六)评学法指导(七)评能力培养(八)评师生关系(九)评教学效果

13. 多选:评课的基本要求:(1)评课标准要多元化(2)要坚持评课之道(3)评课要有提高性

(4)评课要有激励性

第九章 教学研究的方法

1.单选:教学研究指的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学现象

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学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2. 简答:教学研究在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1)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

(2)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依据

(3)发展和完善教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4)提高广大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3. 简答:教学研究的一般步骤:7条

(一)选定研究问题

(二)查阅文献形成理论构思(即形成研究假设)

(三)制定研究计划或方案

(四)实施研究(搜集并整理资料)

(五)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六)形成研究报告

(七)研究成果的评价

4. 多选:选题的原则:(1)价值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创新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

5. 多选: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二)调查法(三)实验法(四)个案分析法

(五)行动研究法(六)比较法

6.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记录、分析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来认识教学现象。

7. 常用的调查方法: (1)问卷法(2)访谈法(3)调查表法

8. 问卷法是调查者根据调查项目设计好的表格试卷分法或邮寄给调查对象,由调查对象用书面方式回答来获取材料的一种手段。

9. 访谈法是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有目的的谈话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10. 调查表法又叫报表法,是调查者按照一定的组织关系,把设计好的调查统计表格请被调查的单位或个人填写,以便了解某一地区或单位的工作现状及发展情况的方法。

11.单,判:行动研究法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2011,2012

12.行动研究法的研究结果不能轻易推广。判

更多相关推荐: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等六科总结

教师职业道德务,不断学习新知识,勇于探索教育科学规律,改同(法规规定了权利和义务;政策具有普遍约束力)教育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损害事实、侵权行道德内涵:1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2以善恶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

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精髓: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策略

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精髓: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策略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一、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意识,有目的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习策略的本质就是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

1.2.3.4.5.????6.???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发展性、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性原则。教…

教师资格证考试信息

笔试面试考什么?【笔试】幼儿园:《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2科;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2科;初中、普通高中和中职文化课教师:《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3科;中职专…

综合素质大纲考点重点归纳 20xx年最新版 教师资格证考试 绝对很全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0xx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时间:2月18日至3月1日

【山东教师资格认定中心-山东教师资格考试】鲁教师字〔20xx〕1号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xx年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通知各市教育局,有关高等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须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并且要在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话考试中成绩达到二级乙等(中文专业为二级甲等)以上,方可在毕…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写作考点详解一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写作考点详解一20xx年上海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备考专题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二是符合考生自己设定的文体要求近几年考试中作文规定文体自选是...

20xx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英语说课范文《I’m a doctor》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本课时的教材内容是有关职业的六个单词doctorfirefighternurseofficeworkerpoliceofficersecretarytaxidrive...

黑龙江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童年的记忆

文章来源中公黑龙江教师考试网黑龙江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童年的记忆说起童年的记忆我始终忘不了小学时选班长的事开学的第一天老师让大家推选班长小朋友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一句话也不说教室里十分安静最后老师点了一...

20xx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写作范文:师德

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微博赤峰中公教育微信nmoffcn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微博赤峰中公教育微信nmoffcn

教师资格考试写作高分技巧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教师资格考试写作高分技巧在教师资格考试当中综合素质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无论是中学小学还是幼儿园都必考综合素质总分150分其中作文50分占了三分之一的分值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失作文者失综合...

教师资格证考试(14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