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说课稿

时间:2024.4.20

1

《学前教育学》说课稿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地位与作用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门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一定的基础性。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之一,《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教育学》等基本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全面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本课程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开展学前教育工作的基本实践能力,为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确定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基础知识;了解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2.能力目标。使学生具备观察、沟通等基本能力外,还要具有创造性地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教育教学的专业技能技巧以及创设环境与设计、组织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

3.素质目标。热爱幼儿、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形成自己的学前教育思想;丰富的教育艺术、科学的教育理念;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

1

2

4.综合能力培养目标。能够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正确认识和分析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科学的评价课程方案、幼儿发展水平和自身的各项工作。

通过以上教学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提升就业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本课程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陈幸军主编的《幼儿教育学》第三版。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基础化。《学前教育学》以3-6岁儿童的教育为研究对象,教学内容是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应具备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概念、意义、任务与功能。

(2)了解幼儿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知晓各种幼儿教育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

(3)掌握体、智、德、美各育的概念、目标、任务、内容和实施。

(4)了解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意义和内容。

(5)明确幼儿教师的职责和应具备的素质。

2.教学资源多样化。本课程教学主要是采取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实践、练习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学资源主要有:

(1)教材

2

3

(2)教学参考资料

(3)多媒体课件

(4)录像、图片

(5)教育案例

通过教学,学生应能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与研究,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学前教育学课程在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上特别强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职业性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程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设定了具体明确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并相应的设计了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安排切实可行的训练方式和手段。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新课:( 5分钟)

2、讲授新课:(45分钟)

3、课堂模拟练习。(30分钟)

4、课堂小结,强化认识。(5分钟)

5、布置作业。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学前教育的含义、特点和任务;理解儿童发展和科学儿童观的内涵;我国幼儿园教育目的的特点、结构与层次;教学过程与组织的基本程序;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3

4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科学有效的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开展教学以及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中的常见问题。

教学突破: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教学能力,因此面对教学难点,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是从教师教的方面,采用情境教学法。在讲解理论知识时,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用幼儿园教学中常见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使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是从学生学的方面,采用项目学习法。按照教学目标,布置给学生一定的学习任务、项目,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途径,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实际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等选择设计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项目学习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1.“项目学习法”

在本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为了保证能力目标的实现,运用项目学习法,设计了贯穿全课程的训练项目,每一章都有不同的子项目,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这种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变课堂单向的“教”为双向的交流,重视师生交互作用及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2.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教学场景,以引 4

5

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

3.案例分析法

选择教育教学中的典型现象以及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教会学生从学前教育学视角进行分析,形成多视角的教育观念,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讨论法

也是选择教育教学中的现象,以及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变传统单一的言语传授为图像、语音、符号、动画等多种方法综合传递信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教学手段有:

1.文字教材是本门课程教学中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教学手段,主要包括文字、图片、图表,是教与学的主要内容。

2.直观教具是教学中常用的辅助教学手段之一,引用直观教具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学生可以面对面的进行观察、接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多媒体是教学中另一种常用的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将教学内容用直观、形象的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综合传递给学生,能引 5

6

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网络教学对于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的学前教育学来说也是有效的教学手段,能把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艺术片,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生活的实践,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五、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幼儿心理学等相关的基础知识,但是还没有具备专业的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全面的教育能力。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状况、个性特点、学习动机、存在问题五个方面了解了学生的现有基础以及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最终确定了本课程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尽可能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二)学法指导

以学前教育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设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反思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逐步完成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六、教学评价

(一)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

1、考核要求:本课程属考试课,成绩为百分制。考试方式包括 6

7

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占30%,终结性考核占70%。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常规、课堂训练、作业。其中常规占10%。主要包括学生出勤情况、课上回答问题情况、参与学习的情况。课堂训练占10%。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设计出不同的具体要求、训练方式、评价标准。这种考核方式能够测试出学生的真正水平。作业占10%。终结性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学前教育学基本知识、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的掌握情况。

(二)教学反思

传统的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了解只停留在教师的描述和学生的想象当中,教学效果不好。而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利用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丰富的教学理论和案例,通过不同的项目、任务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使学生对学前教育理论从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的分析,使得教与学充满了趣味,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而本课程的目标能比较顺利的实现。

7


第二篇:学前教育学 教材


第一章 学前教育及学前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 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学

一、学前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学前教育是以学龄前儿童(0-6岁)为对象的教育。

学前教育包括两个阶段的教育:婴儿教育阶段(0-3岁)和幼儿教育阶段(3-6岁)。 学前教育按其实施场所又可以分为:家庭中的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中的教育(也即组织化了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学是探讨学前教育的概念、命题、历史发展轨迹和理论的学科。其目的是探索学前教育的特点、原则、方法和规律,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使学龄前儿童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

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及其特征

(一)学前家庭教育

学前家庭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家庭的产生。也就是说自从有了家庭之后,就有儿童的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是极大的。

学前家庭教育的特点:

1.领先性: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生活环境

2.长久性:家庭教育陪伴着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

3.单独性: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儿童个体

4.随意性:家庭教育的形式和质量受施教者的水平和意愿影响

5.随即性:家庭教育不受时空限制,是一种生活化的随时随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学前社会教育

学前社会教育是指学前教育的实施是通过学前教育的机构来进行的。

1.学前社会教育的特点:

(1)群体性:学前设施面向众多儿童,不是针对单个个体进行

(2)目标性:有明确培养目标的指引

(3)计划性:教育的实施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4)多样性:实施教育的机构具有多样性

2.学前社会教育机构有多种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托儿所

托儿所具有教育性和社会福利性的双重性质。

托儿所是对0-3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社会教育机构,全天开放。我国的托儿所主要是为1岁以上的儿童进行服务的。班容量在30名儿童左右,有保育员2名,并且保育员受到的专业训练较少。

(2)幼儿园

幼儿园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即通常所说的“保教结合”。

幼儿园是对3-6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社会教育机构。儿童按年龄进行分班,小班班容量25名幼儿,中班班容量30名幼儿,大班30名幼儿。每班一般设有2个教养员,1名保育员,或是两班合用一名保育员。教养员入职前要经过专门的幼教师资培训,以及在职的学历培训和业务提高训练。

(3)托幼一体化

顾名思义,托幼一体化就是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在一体的,招收对象涉及整个学龄前儿童。主要由一些大型的工厂兴办和监管,主要是为了方便工厂工人,根据工人上下班的时间制定作息制度,也招收工厂工人子女之外的儿童,实行24小时开放。

(4)幼儿班

幼儿班也称为“学前班”,主要存在与农村和城镇,其设置附属于小学,作息时间也是模仿的小学的时间。招收学龄前的儿童,有些地区采取混龄教学,有些地区采用按年龄分班教学,也有大、中、小班的设置,每班40人左右。由一名教师负责,教师多采用分科教学。

(5)儿童福利院

儿童福利院(儿童教养院)主要招收0-15岁无人抚养的孤儿,弃婴和残废儿童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由国家民政部门举办,国家给予经费,保证儿童的公民权利、生存、生活和受教育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的儿童福利机构。在过去由外国教会和社会慈善团体所办的育婴堂、育婴院、孤儿院等慈善救济机构均属此类。

(6)SOS国际儿童村

SOS是“Save Our Soul”的简称,意为“拯救我们的灵魂”,“SOS”是国际通用的求救信号。SOS国际儿童村是收养孤儿的国际慈善组织。19xx年由奥地利医学博士哥麦纳在维也纳创办,旨在给予儿童“母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社会上又出现了许多非正规的学前社会教育机构和组织,例如:儿童游戏场、儿童玩具图书馆、玩具图书流动站、儿童博物馆、玩具图书大篷车等,这些组织主要负责对偏远山区、牧区的儿童进行形式灵活的教育。

三、学前教育的学的任务、内容和学习方法

(一)学前教育学的任务

1.总结我国各阶段的学前教育实践经验,进行理论研究。

2.引进和分析国外优秀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用于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

3.探讨学前教育的规律及其发展的趋势。

4.通过理论研究提高学前教育学的科学水平,指导学前教育实践。

5.为国家制定相应政策法规提供理论依据。

(二)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内容

1.学科的对象、任务和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2.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3.学前教育的目的和学前教育的任务;

4.3岁前婴儿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5.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6.幼儿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7.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的联系和配合;

8.幼小衔接问题;

9.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10. 学前教育的研究方法。

(三)学前教育学的学习方法

1.掌握理论

(1)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了解教育的相关理论对学好学前教育是十分有帮助的。学习者首先应该认真学习学前教育的相关理论,掌握其基本的理论结构,深入理解其基本概念和原理。

(2)其他学科为学前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的指导。生理学提供了儿童生理发展的

规律和特点。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为儿童的教育和教学提供理论的指导。儿童卫生学的研究有助于童工科学的教养方式,促进儿童的健康生长。

2.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很注重实践的学科,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实践,而必要的实践又可以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研究我们的理论。要注意把理论与我们的实践联系起来,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工作。

3.学思结合,关注能力培养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要求的就是学与思的结合。会学习的人往往是善于思考并且乐于思考的人。学前教育的理论学习特别忌讳食而不化,将理论与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第二节 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学前社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古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古代社会的学前教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原始社会初期,儿童的教育主要由氏族公社负责,儿童共有公育。进入父系社会,随着家庭的出现,儿童由家庭来抚养和教育。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人们还不能认识到童年期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儿童只能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受教育,主要是生活习惯的培养、生活技能和礼仪的学习。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一直在家庭中进行,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也是主要的教师。直至近代的学前教育的出现,学前儿童的教育才由家庭转到社会学前教育机构。

(二)近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最早出现于西方,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育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是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这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工业革命后,妇女有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在客观上需要保护和教育儿童的教育机构的出现。17世纪后半期,发端于贫民婴幼儿保护和养育的设施,就是近代欧洲学前教育的胚胎。直到18世纪末才出现有组织的学前教育。

19世纪初,欧文在他的模范区新拉纳克建立了“性格形成新学园”,其中包括收托2-5岁的儿童学前教育机构。这也是历史上为工人阶级创办的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最初出现的这些学前教育机构多是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

我国的学前教育出现要晚于西方,我国的学前教育进入教育的舞台是以清政府19xx年颁行的葵卯学制为标志的。

二、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1840年把自己的学前教育机构命名为 Kindergarten(幼儿园),这是世界生第一所幼儿园,福禄贝尔也被誉为“学前教育之父”。

(二)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

1.国外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的特点

(1)学前教育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

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学前儿童的入园率也随之提高,法国、日本、美国的入园率都在90%以上。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学前教育免费的趋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积极实行学前教育免费政策,强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这些国家和地区既包括丹麦、芬兰、韩国、美国、爱尔兰、葡萄牙、新西兰、法国、匈牙利、意大

利、英国、比利时、瑞典、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包括巴西、墨西哥、古巴、蒙古等发展中国家和我国澳门、台湾等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先后确立了免费的学前教育制度。

(2)学前教育机构的多样化的发展;

随着现代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家长开始有了个性化学前教育服务的需要,因此社会上的学前教育机构也变得多样化。由私人、国家、团体、企业、教会等开办各种托幼机构,在结构、规模、教育内容、方法上各尽特色。如蒙氏幼儿园,福禄贝尔幼儿园等。

(3)师资质量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师资质量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学前教育机构发展的重要标志。世界发达国家都将学前教育师资的水平提高到大专以上水平,并实施专门的教师资格制度。20xx年 9月23日 ,我国颁发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建立起了一整套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制规范体系 ,标志着较为完备的教师资格制度的确立。

2.国内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张之洞19xx年创建湖北幼稚园,这是我国第一所有自己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

张之洞、张百熙、荣庆19xx年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其中的《奏定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第一次将学前教育列入学制体系。

陈鹤琴19xx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学前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钟鼓楼幼稚园,抗日战争期间游船办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示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

陶行知19xx年于南京郊区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还创办了乡村幼稚师范教育、农村幼儿教育研究会等。

张雪门也曾主办北平香山慈幼院的幼稚师范和幼儿园。

19xx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学前教育规范化、法制化。(2)学前教育机构的多样化。

3.我国学前教育有关法规

19xx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19xx年《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19xx年6月制定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同年8月颁布《幼儿园管理条例》;19xx年6月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20xx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此纲要必读)。

三、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1.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模式的多样化。

2.学前教育目标的整合化。

3.学前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化和社区化。

4.学前教育方法的科学化。

第三节 学前教育学的历史演进

一、学前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19世纪初期之前)

(一)国外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发展

1.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对学前教育的问题进行了阐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他主张儿童的公育,并论述了学前儿童游戏和故事材料选择的问题。

2.亚里士多德是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地”的论点的人,为人们研究儿童、教育儿童指出了正确的方向,这种观点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发展影响很大。

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学前教育纳入具有民主色彩的单轨学制。他撰写了第一步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同时给幼儿编写了一部旨在了解世界的儿童读物《世界图解》。他提出的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有:学前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以及感官教育是学前儿童进行学习的基础等。

4.英国的教育家洛克在《教教育漫话》中提出了儿童发展理论“白板说”(儿童的大脑像一张白板没有任何的观念和特性)。他还提出了儿童体育、美育、德育和智育的具体建议。

5.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儿童观在历史上是一个转折、一个分水岭,也可以这么说,是卢梭发现了儿童。他的近代儿童观为当代的儿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代表作有《爱弥儿》,书中强调教育回归自然,主张按照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来进行教育。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是自然教育,而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即为了保持儿童的善良本性,儿童十五岁之前的教育要在远离城市的农村进行。

关于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

(1)正确的看待儿童。反对将儿童当成小大人看待,更不能当成大人的玩物,儿童有其独特的地位。

(2)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婴幼儿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发展身体和感官的训练。

6.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沿袭了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著有《林哈德与葛多徳》、《母亲读物》、《天鹅之歌》。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主要内容是:

(1)教育要适应儿童心理的发展。

(2)教育内容的心理学化。

(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4)教育者要调动起儿童的学习主动性,让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

教育心理学化的提出使教育从经验的总结的阶段发展到教育理论科学化的道路上来了。

(二)国内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发展

我国的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一些士大夫的著作中,并且少有专门论述。主要是强调对儿童要尽早教育,教育的内容也主要是言语,生活习惯、礼仪的教育。中国古代在《大戴礼记·保傅》篇中就曾记载殷周统治者注重胎教,为太子、世子选择保辅人员,使他们“自为赤子时,教固已行矣。”《礼记·内则》篇中有从儿童能食能言时便进行教育的记载,如“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中国古代有些教育家十分重视学前教育, 宋代朱熹重视儿童入学以前的教育,主张"生子必择乳母",“乳母之教,所系尤切”,必须选择品德良好的乳母,才有利于婴幼儿的保教。 魏晋南北朝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对儿童应从"婴稚"时期起"便加教诲",认为俗谚“教儿婴孩”,很有道理;并强调父母对年龄幼小的子女不能“无教而有爱”。颜之推提出的家教内容主要有:言语教育、道德教育、励志教育。教育的原则是严慈相济。进行家庭教育要注意三个方面:以行为教,以学为教,以身为教。

二、学前教育思想理论化时期及其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一)西方学前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1.福禄贝尔

学前教育学的开山鼻祖就是德国的教育家福禄贝尔,以福禄贝尔为标志,学前教育理论从普通的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1840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主要著作有《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他系统的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理论,使学前教育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理论:

(1)幼儿园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福禄贝尔认为,幼儿园教育可以更好的协助家庭教育孩子,是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他强调幼儿园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继续和扩展,与家庭教育是一致的。幼儿园主要是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培养幼儿德智体的初步发展,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做好准备。

(2)幼儿园教育的方法

幼儿园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自我活动或自动型,福禄贝尔认为幼儿的行为是由内在的动机支配的,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他高度评价游戏的价值,也是第一位阐明游戏的教育价值的人,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内在本质向外的自我发现,认为他能帮助儿童的发展。同时强调儿童之间的社交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可概括为:①自我活动②强调游戏的价值③社交活动。

自我活动是儿童教育的基础,福氏认为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是有内在的动机支配的。保育者的任务是帮助幼儿除去生命发展的障碍,让自我得到发展。命令式的、强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对儿童的发展是无效的,而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发展。

(3)幼儿园课程

福禄贝尔根据直观性、自我活动与社会参与的思想,建立起一个以活动和游戏为主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包括游戏与歌谣、恩物、手工作业、运动、唱歌、表演和讲故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恩物”和“作业”。

“恩物”是福禄贝尔创制的一套供幼儿游戏或是进行其他活动时使用的教学用具,在家庭和幼儿园都可以使用。“恩物”是上帝赐给儿童的玩具,“恩无”作为自然的象征,价值在于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的规律,帮助儿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认识自然。

“作业”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各种游戏活动,要求将恩物的只是应用于实践。也是幼儿园确定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通过作业对幼儿进行初步教学。

2.杜威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社会家和则学家,美国使用教育理论和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创立美国教育的首要人物”。代表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等。1896年-19xx年,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又称为“杜威学校”,在4-13岁的儿童中饰演自己的教育主张,采用活动课程和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让儿童在学校的学习中养成互助合作的生活习惯。他曾在19xx年五四运动前期来中国,宣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虽没有直接论述学前教育的内容,当期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却是不能小觑的。主要在于他确立了“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儿童的生长,促进儿童的经验改组与改造,教育的过程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教育不是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是儿童现在的生活。

当今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无不受其思想的影响,而很多教育的实践形式也是根据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的。现今美国开放式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就是杜威教育理论的产物。但他也过分夸大了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有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倾向。

3.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她本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其治疗对象主要是低能儿童。1898年,蒙台梭利再一次教育学术研讨会上,阐述了自己对低能儿童教育的看法,她认为儿童智力缺陷问题主要不是医学的问题而是教育的问题;低能儿童是社会的成员之一,他们也应该像正常人一样受到教育。

19xx年在罗马的一批贫民高层住在里创办了“儿童之家”,进行了举世闻名的“把教育缺陷儿童的方法用于教育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并大获成功。蒙台梭利在19xx年撰写了《适用于儿童之家儿童教学方法》(《蒙台梭利教育法》),总结自己的实践研究,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方法。19xx年出版《童年的秘密》,全面的阐述了她的独特的教育观点。如今蒙氏园的开办以及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应用都得到很广泛的开展。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1)儿童的自我成长的能力

蒙台梭利认为人类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母体里完成“生理胚胎期”,另一个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完成的“精神胚胎期”。蒙台梭利并且认为“精神胚胎”具有生长的本能,它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力和鉴别能力。即儿童具有“有吸引力的心智”。儿童不断地与周围环境中的人和物进行交流,从而获得各种经验和文化印象。也就是儿童有一种自动成长的冲动。

她认为这一发现带来了一场革命:第一,儿童不再被认为是一种幼小的生物,而被赋予了巨大的创造力。第二,这种能力属于无意识心理,而只有通过活动、通过生活经验才能变意识。因此,她认为教育是促进幼儿内在力量自然发展的过程,强调幼儿的自由活动,反对以成人为中心的教学,倡导幼儿个别学习。

(2)儿童成长具有敏感期,强调感官训练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成长的敏感期。蒙台梭利早年从德福里的昆虫研究中获得启示,指出生物界存在这样一个事实,即各类生物对特殊的环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时期和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生长阶段相适应。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也有各种敏感期,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倾向性和可能表现出来,过了特点阶段其敏感性就会消失。她认为儿童从出生到5岁是感觉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是1-4岁,语言的敏感期是从出生后两个月到8岁,动作的敏感期是从出生到6岁。

正是对敏感起的认识,她特别强调对儿童进行系统和全方面的训练,使他们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发展敏锐的感觉和观察力,为高级的智力活动和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2)儿童成长具有敏感期,强调感官训练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中,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是对幼儿实施教育的关键。教育就是给幼儿创立一个好的环境,并且这个环境必须是一个有秩序的、充满生机的、愉快的和自由发展的、有助于儿童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的环境。

在教育中,教师不是传统的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教师为幼儿精心设计环境和学习材料,提供必要的手段来保证儿童自由的学习。教师还需细致的观察儿童个体的差别,给予必要的针对性的帮助。

对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评价:

批评主要是指责他的教育偏重儿童的智育而忽视儿童的情感教育,忽视儿童的社会化活动,其感观教育教具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过于狭呆板、操作方法过于机械等方面。

贡献主要是重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儿童的自主操作练习和学习,重视环境的作用,以及对教师作用的观点。

(三)国内学前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

1.康有为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会教育。他强调早期教育、学前教育、男女教育平等等先进的教育观念。主张对儿童开展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的教育。

2.陶行知

陶行知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针对早期学前教育多师法先进国家的幼教思想以及运作方式,出现生搬硬套、食古不化的现象。陶行知19xx年发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以及《幼稚园之新大陆》就曾指出,当时的幼稚园有“三种大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并决心把幼稚园办成“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

他的办园思想是“中国化”、“平民化”,并在南京郊区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他提出在幼稚园实施生活教育,反对传统的束缚儿童个性的教学方式。主张通过“艺友制”来解决幼教师资的培养问题。他说:“艺友制是什么?艺是艺术,也可以做手艺解。文就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于艺便是艺友制。”推而广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便是艺友制师范教育。”

3.陈鹤琴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前教育家,对中国学前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特别突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通过对长子陈一鸣的追踪研究,他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南京自己住所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幼稚园——钟鼓楼幼稚园。20世纪30年代末他提出了教师“教活书”、“教书活”和同学“读活书”、“读书活”、“活读书”的“活教育”思想。19xx年,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着影响全国的“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运动的开始。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源于杜威的现代教学理论,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有共同的精神,符合时代的要求,我们仍可借鉴。其主要的思想有:

(1)认为学前教育对儿童一生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他从观察记录自己的子女开始,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具体剖析了孩子的身体、动作、心理、性格和言语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经过3年的观察和实验,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本著作。总结了大量的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出了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原则。

(2)强调学前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发展规律

学前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适应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儿童不是传统观念中的小大人更不是承认的玩具,儿童有自己好游戏、好模仿、喜欢户外活动的天性。因此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这种天性,防止教育的成人化。而且要特别注意同一年龄阶段不同儿童的发展差异,他倡导要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采用小团体教学法,做到因材施教。对教师的要求是热爱儿童,公正的对待每个孩子,做儿童的朋友和伙伴,尊重儿童的人格,杜绝打骂儿童等妨碍儿童健康发展的行为。

(3)注意儿童的整体全面的发展

陈鹤琴追求的是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融为一体。他认为儿童生活是一个整体,如果按学科教育必然与儿童的生活相悖,故而采用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即五指活动:儿童健康活动,包括外卫生、体育、营养等;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时事等;儿童科学活动,包括生、数、理、化、地等;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美、工等;儿童文学活动,包括读、写、译等。五指活动如五个手指,是一个整体。

(4)反对以教师为中心或儿童中心的倾向,强调教师对幼儿的指导作用

陈鹤琴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要和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倡导让儿童自由合作。而教师要想发挥出自己的指导作用,还必须从政治思想、业务修养、优良品质等方面进行提高。陈鹤琴为了提高幼儿教师的能力和培养专业的幼儿教师,特创建了江西国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

(5)强调家园配合

对儿童的教育是家庭和幼稚园的共同责任。并且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教育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应尽好教育孩子的责任。陈鹤琴强调家园的配合,幼稚园通过恳谈会、报告会、探访家庭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使家庭教育和幼稚园教育步调一致,保证幼儿得到合理的教养。这种家园配合的思想现在仍指导着我们的学前教育实践,被广泛的采用。

三、学前教育学的发展的新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

20世纪中叶之后,学前教育进入了提高理论化和科学化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表现有:

(一)理论化程度的提高

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促使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哲学所追求的是可以提供一套科学统一体系的知识,和由于批判我们的成见、偏见和信仰的基础而得来的知识。(罗素)”学前教育学也

需要这样的一个基础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哲学的价值就在于给人们一种思维的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角度。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来自于内部矛盾的观点,使我们对遗传、环境、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外因通过内引来起作用,使我们更加重视儿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由科学的说明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为我们指出了理论研究要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向,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修正理论。这些都对学前教育学的科学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科学化的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邻近学科的不断发展为学前教育学的科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龄前儿童,而对儿童的正确认识不仅停留在哲学上儿童价值的思考,还需要对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也可以这样说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前教育学的发展水平和科学化水平。本世纪中叶,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学、人类学都有了很大发展,为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世界各国的主要学前教育流派:

1.前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前苏联的幼教理论强调教育和环境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影响,因而“教学”活动被引入幼儿园;在课程设计和实施方面采用分科教学模式。并且主张向儿童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全面教育,强调教育要有明确的目的。

2.西方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这种理论强调外部刺激,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指导思想,认为儿童的行为是由外部的刺激和强化作用引起的,因此要想改变或是塑造儿童的行为只需控制外部刺激就可以。在教育中主张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实施原则,给予儿童适当学习内容并作及时的强化,教师指导儿童的各项活动。

(2)认知心理学的教育理论。主要依据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儿童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地学习的过程。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有机体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来适应环境。另一方面,有机体也不是完全消极的适应,适应的过程中也是有机体内部积极建构的过程。因此特别强调儿童的主动探索和操作。

3.中国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中国的学前教育在建国初期,主要是学习前苏联的学前教育制度和理论,同时由于一些“左”的思想的影响,对杜威的“儿童中心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采取了全面否定的批判态度。在教育中过度强调“教育”的作用。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儿童主体地位的,没有处理好幼儿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课程实施也是一味的分科教学,使学前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严重脱节。

19xx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的个性得到很大的解放,儿童和儿童教育也重获新生。这一时期,主要是学习和借鉴外国的教育理论,同时对我国老一批学前教育家的理论进行了重新的评价和研究。

现今我国的学前教育研究虽然并没形成一个影响很广泛的理论流派,但已经有一些新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如屠美如的生态式教育。可以看出我国的学前教育者对建立适合我国幼儿和国情的学前教育理论的有益探索。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 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政治与学前教育

(一)政治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制约

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制度决定的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性质。

(二)学前教育的政治功能

1.通过培养一定社会学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来实现教育的政治功能

2.学前教育推进着教育的民主化

3.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为政治服务

(三)学前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学前教育属于启蒙教育,人的发展和培养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因此学前教育的有些内容、任务和方法等有相对于政治的独立性。当前的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目的、内容、任务和方法都有一定的相近之处。

二、经济与学前教育

(一)经济的发展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发展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2.学前教育的任务、手段、内容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学前教育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服务

1.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阶段。早期学前教育的实施,能够提高国民素质,进而间接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2.学前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学前社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解放妇女,减轻家长的负担,保护和解放劳动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与学前教育

文化的定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特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包括社会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教育上的文化是指狭义的文化。

(一)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1.文化类型影响学前教育的目标。

2.文化本体影响学前教育的内容。

3.文化观念影响人的教育观念。

4.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方法。

(二)社会文化变迁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1.社会文化的传递和保持必然会影响到学前教育;

2.文化的交汇整合运动也对学前教育有着重要影响。

(三)学前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学前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是通过在整个的教育过程中实现的,主要有对文化的传承、对文化的选择和批判、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以及对文化的创新等。这个过程是一个主动的选择过程,去粗存精,把优秀的社会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觉”的时代,近年来的各民族的文化自觉现象,显示出各民族对自身文化开始重新的思考和定位,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采拮,将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第二节 社会变迁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变迁主要包括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人

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变化。

一、高度科技化与学前教育

正面:丰富、扩大、增加了儿童的知识,拓展了儿童的思维。

负面:造就了一批“电视儿童”、“网络儿童”。过多的与电视和网络的接触使他们缺乏社会交往,失去了锻炼语言交流的机会,阻碍其社会性的发展,信息的图像化阻碍其思维的发展,电视和网络的不良信息也会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如早熟、不良行为的模仿。

电视机对学前儿童人格发展的不利影响:

1.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2.使儿童过早的成熟化;

3.由于儿童爱模仿的特点,会使儿童对不良行为进行模仿;

4.影响学前儿童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二、高度工业化与学前教育

正面:工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负面:自然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食品安全问题的凸显都对儿童的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高度城市化与学前教育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高度发展的标志,但城市化的出现对儿童也有很多的不利影响。“城市环境综合征”(主要表现有交通拥挤、空气污浊、水源匮乏、人满为患,基础设施不堪负重,卫生设施严重不足等)的出现,对儿童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主要有两个方面:

1. 虽然城市里也有人造的自然环境,但城市确实割断了儿童与自然环境的天然联系。

2.城市建筑面积的扩大、城市生存环境的拥挤使儿童活动的空间不断缩小,儿童失去了共同的游戏场所。

四、住宅高层化、独户化与学前教育

住宅高层化和独居化:

1.减少了与他人交往的机会,阻碍其社会化的发展,对其性格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使儿童的户外活动减少,身体锻炼机会减少,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了患病的机率。

五、食品精细化与学前教育

日常饮食的日益精细化会对儿童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

1.饮食精细化使儿童过多的摄入营养物质,使自身机体制造物质能力的减弱。

2.饮食精细化是儿童超量的摄入高热量物质,出现肥胖儿童。

3.食品精细化使儿童摄入过多激素物质,导致早熟,破坏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

发展危机:儿童的发展所需要的种种环境条件的丧失、变异给认同的发展带来的障碍和问题。

第四节 现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化

国际的合作不断地增加;国际沟通成为现代学前教育的一个明显的特征。19xx年9月30日,联合国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70多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数十个国家的外长出席会议。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代表李鹏总理签署了这个文件。

二、多样化

(一)引进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理论,并对这些理论进行消化吸收,并结合中国的儿童特征和国情,促使这些理论的中国化。

(二)各种学前教育模式相互补充、融合,用一种优势互补的整合后的理论来解决学前教育的各种问题。

三、科学化

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而学前教育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自足的,必须借助于其他学科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来研究学前教育问题,尤其是现代儿童心理学,生理学、卫生学的最新发展来促使学前教育的科学化。这些学科的发展进一步指导学前教育的实践工作,按照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四、整体化

现代学前教育的目标开始了整合化的趋势,使儿童获得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和人格的整合性发展。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全方位的和谐发展。

五、规范化

学前教育机构的多样化、立体化,管理的规范化的发展,以及有关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都使学前教育不断地规范化。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

第一节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儿童的发展

儿童身心的发展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的进行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身体的发展:指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包括形态的增长和功能的成熟。

心理的发展:指儿童的认识过程、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

成熟: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已考)

二、儿童发展的理论流派

(一)柏拉图的先天理念说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他认为一个人的认识不过是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而已。灵魂原始居于理念世界的,具有理念世界的一切真实的知识,它因投到人体后,由于受到污浊而忘记了,需要通过感觉经验,提醒灵魂进行回忆。并且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没有影响。

(二)洛克的白板说

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即人的大脑天生就像白纸一样没有任何的观念和知识,这些都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

(三)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根据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这个实验说明,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在儿童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最终的结果并无多大影响),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展现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生物的遗传和进化的过程决定的;后天的教养及经验并不影响儿童的发展,后天的教育和环境不是发展的主要原因,它们只是可能暂时影响儿童的发展速度,但最终还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这种理论过分夸大了生理成熟的作用。

(四)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观点上,华生强调否认行为的遗传,夸大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观点不仅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而且忽视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否定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五)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说法,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有一段差距,即为该儿童的可能发展区 ??”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此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教学要坐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不断地创造出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推进儿童的发展。

(六)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赞科夫进行了“教学与儿童发展”的实验研究,得出教学与儿童发展的关系:赞科夫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唯物主义原理来解释“教学和儿童发展的” 关系。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是因果的关系,教学是“因”,发展是“果”。但儿童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有外因(教育和环境)直接决定的,也并非是由内因(遗传因素)单方面决定,而是一种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一种方式。学生的“一般发展”是由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调动儿童学习的内因是关键。赞科夫还提出了“教育结构决定发展进程”思想。

赞科夫还提出促进儿童发展的教学的“五原则”: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的主导作用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知的发展理论: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认知结构)、同化(原有认知结构吸收)、顺应和平衡。皮亚杰认为,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和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成人)。

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1.成熟。2.练习习得经验。3.社会性经验。4.平衡。

三、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儿童的主观能动性等。

(一)遗传因素

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个体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4.遗传素质在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大小不同,并随个体不断发展,遗传因素的作用日益减弱。

5.遗传因素对儿童的发展的影响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总之,遗传因素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也不要认为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就夸大遗传的作用,遗传素质不起决定的作用,只有和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时才会对儿童的发展发挥作用。

(二)环境因素

环境:指人生活在其中,围绕在人的周围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但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还是社会环境。

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儿童由于知识少,阅历浅,鉴别能力差,好奇心强,易被环境所影响,古时的“孟母三迁”就很好的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良好环境可促进儿童的发展,不良的环境可阻碍其发展,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学前阶段的儿童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儿童相比,其发展更容易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特点:自发性、偶然性,缺乏组织性和针对性。

(三)教育因素

教育:根据一定社会要求,用一定的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系统的引导和影响的过程。

教育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培养人的活动,他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相比于环境,更具系统性和针对性,也更加全面。3.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从事教育工作的专门教师。

学前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主要体现在:

1.学前教育有专职教师。

幼儿教师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不可比的。

2.学前教育有明确的目标。

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就是基于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需要,这些机构的教育都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进行的,区别于家庭教育的随即性和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

3.学前教育是一种最简捷、系统的影响儿童的方式。学前教育有专职的教师、明确的目的和系统而全面的教学,因此学前教育的效率远远高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通过教育可以使儿童的遗传素质得到充分的显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影响和改造不良遗传对儿童的影响。教育对环境进行选择,可以发挥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开不利因素,从而促进儿童的正常发展。

(四)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这种认识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认识,儿童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是消极的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被动的适应环境,而是主动地学习者。

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儿童把潜在的可能性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外因不起决定的作用,必须通过内因来发挥作用。儿童的认识活动是儿童内部的主动活动的过程,没有儿童自身能动性的体现,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也难以实现。

第二节

儿童观及其发展历程

一、儿童观

儿童观: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方式和原因。

中外古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儿童观。儿童观是教育观的依据,有什么样的儿童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儿童观的发展是随着人们对儿童期的意义的发现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儿童期对人一生发展具有的特殊意义被发现之后,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鄙视和贬低儿童了,而是不断赋予儿童期新的内涵和意义,把它作为研究的对象。

二、儿童观的发展历程

(一)儿童地位观

人类社会在对儿童享有何种地位和权力的问题上,经历了从国家本位到人本位的演变。

1.以国家本位的儿童地位观,也就是成人本位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并没把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和社会群体中的成员来尊重,儿童的发展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作为实某种意图或政治理想的手段。如我国的孔子强调“慈幼”,这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强调对人民的教育的重视。把它当做富国强兵的手段。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是站在国家的高度,为了培养哲学王,强调要对儿童实施早期教育,并且强调国家“公育”。

2.人本位的儿童地位观,即把儿童当做独立的个体看待。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形成以人为中心的新兴人类观,这为儿童的命运带来了转折。这种对儿童新的看法要人们要热爱儿童、尊重儿童、反对儿童有罪论,认为儿童天生就有一切道理智、身体发展的萌芽,得到合适的教育就可以使儿童内在的一切能力显现出来。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代表作《爱弥儿》对后世人们对儿童的重新认识的影响很大。卢梭教育思想的基本能内容是尊重儿童的天性,倡导的是自然主义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在《我的心充满激情》中曾发出“儿童是成人支付的”的呼声。这一时期人们开始认识到儿童的独特之处,关注儿童的生存和教育问题。

《儿童权利宣言》于19xx年11月20日获联合国大会通过,明确了各国儿童应当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但不具法律效力。

《儿童权利公约》于19xx年11月20日获得联合国大会通过,是第一部有关保障儿童权利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性约定。目前《公约》已获得193个国家的批准,是世界上最广为接受的公约之一。

20xx年5月,联合国大会在《儿童权利公约》框架基础上通过了《关于儿童卷入武装冲突问题的任择议定书》和《关于贩卖儿童、儿童卖淫和儿童色情的任择议定书》,以推动国际社会努力保护儿童、消除日益猖獗的残害儿童犯罪活动。

(二)儿童能力观

1.“无知无能”的儿童观

这种观点对儿童智力的估计是比较消极的,但同时又认为儿童具有身体发育和行为习惯上的可塑性。并在此基础上强调早期教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但忽视儿童的主动性,儿童被动的接受教育。

2.“人格主体”的儿童观

佛洛依德认为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必须注意儿童的情感发展和个性的培养。这种观点特别注重儿童人格的塑造。人们开始认识到,儿童最初对外界的反应时情感方面的,然后才是社会性和身体方面的,他们早期的经验可能在其一生的身心发展和性格的形成上留下深刻的印象。

3.“富有发展潜力”的儿童观

蒙台梭利认为,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她说:“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而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又多在幼年期,因而实施早期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幼儿学习潜力,促进儿童心理发展。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儿童在这一时期学习某种知识和能力比较容易,心理上某个方面的发展最为迅速,错过这一时期,学习发展都比较困难。

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发展特别迅速。但这时如缺乏适宜的环境影响,就可能阻碍日后的正常发展。在关键期内,机体对环境影响极为敏感,对微细刺激即能发生反应。有的研究者因而改称其为敏感期。

儿童4~6个月是吞咽咀嚼关键期;8~9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7~10个月是爬的关键期;10~12个月是站走的关键期;2~3岁是口头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期;2.5岁-3岁是立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培养性格的关键期。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1~4岁是学习语言的敏感期; 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岁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期;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5~6岁是掌握语言词汇能力的关键期。

(三)儿童作用观

1.消极被动论

消极被动论是用消极被动的观点看待儿童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环境决定论和遗传决定论,这两种观点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是外部环境和遗传因素的结果,忽视儿童的能动性。

2.积极主动论

儿童是外部世界的积极发现者、探索者,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己的认知结构,不只停留在适应外界环境,而且会主动的对外界环境加以选择。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环境但对于不同的儿童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三、现代的儿童观

(一)儿童是人

儿童应具有和成人一样的人的一切基本权利,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尤其是学习和发展是儿童不可剥夺的权利,成人要为儿童提供一切利于儿童生存、发展、学习的环境和机会。

(二)儿童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应给与最大限度的发展

“儿童至上”的新观念:儿童早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以及其身心发展的不可逆性,要求对儿童应该是绝对优先的。

(三)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儿童具有主动性,他们在各种丰富的环境中逐渐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促使儿童不断地探索这个世界。

儿童通过参加各种活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不断地建构自己丰富而独特内心世界和健全的人格。

(四)儿童是一个稚嫩的个体

儿童正处于个体发展的初期,这个时期儿童各方面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在各个方面还很不成熟,很易受到伤害,并且其结果可能会影响一生的发展,因此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细心呵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生理上:日常的衣食住行和安全卫生,特别注意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

2.心理上:遵循儿童心里的发展规律,丰富儿童的感情世界,避免不良的影响和刺激。

(五)儿童是“整体”发展的人

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正确看待儿童的各项发展的可能性,并满足儿童各项发展的需要。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的,各方面的发展相互联系和影响,不可分割。

“完整儿童”是指获得了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和人格的整体性发展的结果。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力

(六)儿童学习的生活化和游戏化

儿童由于受其自身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受其天性的影响,他的学习是同生活和游戏浑然一体的。生活和游戏就是学习的手段。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儿童早期的学习是一种生活的整体的情景进行的,因此生活性和游戏性是儿童活动的两个特性。

(七)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到儿童个体的差异性,针对性的对每个个体进行适当的教育,以便促进个体的最佳发展。每个儿童都是唯一的,都有各自的特性优势,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在全方面培养儿童的同时,也要注意儿童差异化的发展,避免儿童发展的趋同。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发展和教育

一、0-1岁儿童的发展和教育

(一)0-1岁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1.生理发展特点:这一时期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增长最快,身高的增长值是出生时的二分之一,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各器官机能也在不断地成熟,但仍然很孱弱。进行护理时,要精心细致,合理喂养,以便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

2.心理和动作发展特点:

(1)感知觉的发展;

婴儿一生下来就具有了基本的视觉能力,视觉集中现象是在婴儿2-3周时开始的。视觉集中现象:运动的东西、色彩鲜艳的东西或是人脸等刺激引起儿童片刻注意的现象。

(2)动作方面的发展;

儿童动作的发展包括身体的协调和手眼动作的协调两个方面。

(3)认知发展;

儿童6个月大时就能发出如“爸爸、妈妈”各种声音,但这些连续的音节时而出现时而消失。能听懂一些简单词语的含义,并能发出一些传达意愿的声音。

(4)社会性发展。

儿童最早认识的自己的母亲或其他直接抚养自己的人,最初和母亲的交流是通过眼睛对视进行的,和母亲的这种交流是儿童人际交往的开始。

(二)0-1岁的教育

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时应注意:

1.满足儿童身体和精神的需要;

尽量采用母乳喂养,满足儿童的营养和情感的需求,通过哺育过程增进母子感情。但不宜过早地对这个阶段的儿童进行定时的大小便训练,应尽量自然的让儿童形成排便规律。

2.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

应该按照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给予儿童适当的练习条件。对儿童进行早期的爬行训练,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发展,增进幼儿活动的主动性。

3.提供适当适量的玩具;

提供的玩具要适合1岁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也应具有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和动作能力

发展的功能。主要是发展幼儿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和手的动作。

4.听唱儿歌;

选择的儿童歌要满足这一阶段儿童发展的特点,这一阶段的儿童虽然不会背诵儿歌,但儿歌的韵律会给幼儿留下很深的印象。因此要选择那些韵律优美,节奏性强的儿歌反复的唱给幼儿听。

5.音乐教育。

定时的给幼儿听一些,短小、悦耳的乐曲,练习幼儿的听力,培养幼儿的乐感。 二、1-2岁儿童的发展和教育

(一)1-2岁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1.独立行走;

1岁后大部分的儿童都学会了独立行走,这样他的生活范围就随之扩大了。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实物,摆弄实物也是这一年龄段的主要活动。

2.语言交流;

1岁后的儿童语言得到很大的发展,不但能听懂别人的话,而且还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

3.游戏活动;

1岁后的儿童可以从事像垒积木这样的比较简单的游戏活动。

4.直觉行动思维;

1岁后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都带有直觉行动的性质,也就是处于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思维依赖于直接的事物和活动。

(二)1-2岁儿童的教育

1.游戏;

游戏就是幼儿的生活,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发展。比较适合这一阶段幼儿的游戏主要有练习运动的游戏、认知物品的游戏、练习创造的游戏、练习概念的语言游戏和认数游戏等。游戏的作用就是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对幼儿进行教育。

2.户外活动;

在保证幼儿身体健康的前提之下,多带幼儿进行户外的活动,广泛的与大自然进行接触,这不仅有助于幼儿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和体质的增强,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阅读和讲故事;

可以在每天的某一固定的时间,由幼儿的监护人给幼儿读一些图画书,将一些小故事,这不仅有益于幼儿语言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密切亲子关系。

三、3岁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一)3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1.强烈的好奇心;“好奇”是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要有意识的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姿彩活动,丰富儿童的认知范围,尽量满足儿童的好奇心。

2.好模仿;

模仿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的主要的学习方式,所见的一切新鲜的事物都会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的欲望,这一阶段的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和家长要做好榜样,以身作则,时刻注意着自己的言谈举止。

3.同伴关系的发展。

3岁儿童的社会交往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亲人之间,而逐渐的扩大到同伴之间。他们也表现出与其他小朋友进行交往的需要和意愿,要注意为幼儿提供集体交往的机会,学会同伴间交往技巧,发展认识,增长能力。

4.性格方面的发展。“第一反抗期”是指3岁左右的儿童在其身心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

来的一种对教育不太有利的独立行动和对抗行为,也成为“教育危险期”。

5.认知方面的发展。3岁儿童的思维认知活动,总是由行为和动作引起,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因此要用具体形象或依靠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幼儿对事物进行认识。

(二)3岁儿童的教育

教育主要注意:

(1)运用多种手段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利用生活情景,采用游戏手段,通过操作活动来开展各种认知活动,训练儿童的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

(2)创造条件发展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幼儿园和家庭要创造一些机会让幼儿和其他年龄的人进行接触,并交给一些交往的技能和方法。

(3)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与良好的习惯。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儿童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4)满足儿童正当的活动要求。理解这一阶段儿童独立行动要求,给予适当的满足。 四、4岁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一)4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1.活泼好动;

4岁左右是游戏活动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孩子爱玩会玩,并且儿童的有意行为开始发展,儿童开始创造性的、有目的的进行活动。

2.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

4岁的儿童可以听进成人的要求,接受儿童给与的一些任务。有意性行为的发展还表现在注意、记忆、想象的有意性上。

3.具体形象性思维的认知方式;

4岁儿童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因此,这个阶段应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现象,扩大生活的视野,丰富生活的经验,积累生活的感受。 (二)4岁儿童的教育要点

1.引导儿童观察生活,通过观察来学习,积累经验;

这一阶段的儿童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够获得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但同时,这些信息也常常引起儿童的困惑,他们总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这一阶段,一方面要引导儿童正确的观察周围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儿童的提问保持足够的耐心,给予积极地解答。

2.培养儿童的同情心;

培养儿童的同情心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饲养可爱的小动物,如小兔子、小鸡等,或是种植一些植物。二种是通过讲故事或是看视频的方式,以特有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儿童的同情心。

3.发展儿童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对儿童表现力和创造力的评价上,我们不要过分的注意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成果,而是应该更多的关注儿童表现和创造的过程。注意培养幼儿积极、认真、专注的态度和精神和表现与创造的兴趣和愿望。

五、5-6岁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一)5-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

1.爱学、好问;

这一阶段的儿童能过透过事物的表面关注更为深层次的问题,他们喜欢刨根问底。而且这一阶段的儿童脱离了“是什么”的问题,更多的是“为什么”这样的提问。这一阶段儿童的好学好问,还表现在自发的观察,动手尝试上,这都是儿童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的表现。

2.抽象思维发展;

这一阶段的思维仍然以具体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渐发展起来。这一阶段的儿童能进行一些更加概括的思维和抽象逻辑的思维活动。

3.语言能力显著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词汇量已经足够大,可以连贯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与他人进行较为顺畅的交流。

4.有意识的行为增加;

这一阶段的儿童可以有意的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活动。有意行为的增多对儿童以后的学习和独立生活做好了准备。

5.个性初步形成。

这一阶段的儿童有了自我认识的初步倾向,性格的特征也有了明显的差异。已经表现出顺从、冲动、攻击、内向、外向等性格特征,但是并没有定型。

(二)5-6岁儿童的教育

1.采用游戏活动的方法,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2.利用生活情景,让儿童获得生活经验,培养自理能力;

3.给儿童提供广泛的参与有益活动的机会;

4.提供运动机会,锻炼儿童身体;

5.做好入小学的准备。

第四章 教育目的和学前教育任务

第一节 教育目的和任务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和任务

(一)教育的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养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年青一代的培养规格和教育质量所规定的标准。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要求;他规定了教育方向,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的过程,同时又指出了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和确定的教育结果。

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基础是:1.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2.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教育目的是一个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变化的过程,它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需要,从人的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两者都是由国家制定的,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区别: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的性质、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的途径等方面的总的要求;而教育目的只是人才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

(三)学前教育任务的性质

学前教育任务就是教育目的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学前教育任务就是根据统一的教育目的,结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而提出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学前教育具体任务是家庭和托儿所、幼儿园等社会教育机构应承担的具体的教育责任。

二、学前教育的任务的阶段变化

(一)初创时期,学前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只担负生活和安全

教育的任务。

(二)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学前教育开始对儿童开始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

(三)20世纪50—60年代,学前教育以发展儿童的智力和社会性发展作为任务。 (四)20世纪70年代以后,学前教育注重促进儿童身体的、情绪的、智能的、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三、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任务共同认识

1.重视儿童的身心健康;

2.重视儿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3.重视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4.重视儿童个性发展;

5.重视家庭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6.重视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7.重视对特殊儿童(残障儿童)的教育。

第二节 托儿所的教育任务

一、托儿所的性质和任务

(一)托儿所的性质

托儿所是为3岁前儿童设立的社会教育机构,具有社会福利性和教育性的双重性质。 托儿所的教育任务,概括的说,就是对儿童进行良好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儿童得到初步的发展。

(二)托儿所的任务

根据3岁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托儿所的教育任务的具体要求如下:

1.发展小儿的基本动作,进行适当的体格训练,以便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2.发展小儿理解、模仿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积累一定的交流经验,发展语言的运用能力。

3.培养小儿友爱、礼貌、诚实、勇敢等良好品德。

4.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睡眠、衣着、盥洗等文明习惯。

二、托儿所的集体保教原则

(一)以保为主,保教结合原则;

保教结合必须从小儿生理、心理的特点出发,以培养小儿良好的身体素质、行为习惯和智能素质为目标,贯彻以保为主、保教并重的原则,在吃、睡、玩、穿衣、盥洗、大小便等日常没想生活内容中都要贯彻保健和教育两项任务,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

(二)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

1岁以内的幼儿采取个别教育的原则;1-2岁的幼儿已采取个别教育为主,小组活动为辅的方式;2-3岁的幼儿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更广范围集体性的活动。

(三)根据小儿高级神经活动兴奋强于抑制的特点安排活动;

根据这一阶段的额做到动静结合,集体活动和幼儿个别活动结合,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结合。

(四)教育内容既要适应小儿心理和身体发展特点,又要比其发育水平略有提高;

坚持正面的教育,积极启发诱导幼儿的主动性,利用幼儿爱模仿,好动,有强烈好奇心,认知的直观性的特点进行教养。

(五)适应小儿个别差异,尊重小儿个性,给予充分的活动自由;

教育采用表扬鼓励教育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采用说理的方法。

(六)承认要做小儿的良好榜样,爱护和尊重小儿,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要求一致;

(七)革新抚养方式,重视小儿独立性的发展;

在成人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运动能力。切忌过多的包办,培养幼儿勇敢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八)根据小儿的不同年龄需要,合理安排生活制度;

保证睡眠、饮食、运动的适时适量,精心的照顾幼儿度过每一天,要始终保持幼儿情绪的稳定和愉悦性。

(九)为小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室外环境要尽量做到绿化、美化,有幼儿的运动设备和活动场地。室内环境要保持阳光的的充足和空气的清新,温度的适宜,并且备有幼儿玩耍的玩具、教具。

(十)托儿所应与家庭密切联系,取得家长的参与配合;

三、托儿所的保教要领

(一)睡眠;

1.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安排合理的睡眠次数,保证睡眠质量。

2.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二)饮食;

1.按照不同年龄照顾幼儿按时吃饭,保证幼儿愉快、安静的进食。

2.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逐步养成独立进食的能力。

(三)穿衣盥洗等卫生习惯;

1.培养幼儿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

2.发展与之相应的动作或语言。

(四)大、小便习惯;

1.逐渐培养幼儿定时大小便的习惯。

2.并培养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相关需要的能力。

(五)语言发展;

1.引导幼儿有声的笑,逐渐掌握词语,并准确发音。

2.发展幼儿理解语言的能力,逐渐掌握日常生活知识。

3.培养幼儿与成人交流的能力和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

4.通过成人正确的语言教育,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六)动作发展;

1.发展幼儿的基本身体动作和手的精细动作,逐渐使动作灵敏、协调、动作正确。

2.通过幼儿的动作发展,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3.通过幼儿的动作发展,强健体魄,增进健康。

4.培养幼儿活泼,勇敢等品行。

(七)认识能力发展;

通过发展幼儿的视、听、触觉等,逐步发展幼儿的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八)人际关系发展。

1.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

2.培养小儿与成人的良好感情,养成尊重他人及礼貌的品德;

3.培养幼儿间的友爱关系;

第三节 幼儿园的教育任务

一、我国幼儿园的教育任务

国家教改委于19xx年颁发了《幼儿园工作章程》,明确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20xx年,为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导幼儿园更加深入的实施素质教育,国家制定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将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进一步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任务。

幼儿园保教结合的双重任务是我过幼儿园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幼儿园的社会使命。 幼儿园的具体任务:

1.搞好卫生保健工作,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以及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体质,促进幼儿的健康。

3.使幼儿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动手操作能力。

4.激发幼儿爱家乡、爱集体、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他们的诚实、自信、友爱、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5.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二、幼儿园教育的原则

(一)教育的一般原则

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

(2)保障儿童的合法权力。

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

(1)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

(2)儿童的发展应是各方面协调的发展。

(3)儿童的发展是有个性的发展.

3.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1)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2)教育要以多样的形式促进幼儿的发展。

4.充分利用儿童、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二)幼儿园教育的特殊原则

1.保教结合原则

(1)保育和教育是幼儿园两大方面的工作;

(2)保育和教育工作相联系、相互渗透;

(3)保育和教育在同一过程中实现。

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对幼儿实施保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儿童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实施教育的过程。保育和教育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统一的教育目标下和同一教育过程中实现的。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1)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指在幼儿园中出现频率最高,对儿童的生存发展最有价值、最适合幼儿年龄阶段的活动。

(2)游戏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最能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教育的活动性和互动的多样性原则。

(1)幼儿园必须在幼儿身心的发展基础上通过活动开展教育。

(2)幼儿园的活动不应当是单一的,让幼儿在多样的活动中进行发展。

4.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

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保育、教育活动。它包括教师组织的活动,如幼儿的生活活动、劳动、教学活动等和幼儿的自主自由活动,如自由游戏、区域自由活动。

(1)一日活动中各种活动不可偏废。生活活动在幼儿期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为幼儿健康成长所必须,而且还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

(2)各种活动必须统和为一个整体。一日活动必须统一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整体教育功能。

第五章 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概述

一、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概述

(一)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概念

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指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学前儿童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培养学前儿童素质的教育。

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并不是要求个体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齐头并进、平均的发展,也不意味着儿童的各个方面可以各自孤立的发展,而是在注重儿童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注意儿童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对于不同的儿童来说,有可能各有所长,在不同的方面有突出一些的表现。总之,学前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应该是全面并且和谐的。

(二)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

1.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非片面的发展;

2.儿童的发展应该是各方面协调的发展;

3.儿童的发展是有个性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1.学前儿童体育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学前儿童智育为提高社会的文化水平打下基础。

3.学前儿童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的保证。

4.学前儿童美育有助于提高未来社会的审美能力。

(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1.体育能促进儿童身体的正常的生长发育,全面增强体质,为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2.智育满足儿童认识需要,促进智力发展。

3.德育促进儿童适应社会生活和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

4.美育可以陶冶儿童的情操,促进儿童审美能力和智力的发展。

三、全面发展教育中体、德、智、美的关系问题

体、智、德、美诸育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具有各自独特的作用和价值,不能相互的替代。而且体智德美诸方面要统一于学前儿童的身心结构和发展特点之中,体、智、德、美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不能偏废其一,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发展。体智德美四育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整体性的教育力量,落实在学前教育全面的发展之中。

第二节 学前儿童体育

一、 学前儿童体育的概念及任务

(一) 学前儿童体育的概念

广义: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体育活动;

狭义:在教育机构中进行的,保证受教育者的身体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有计划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体育:遵循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增强儿童体质、保证儿童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二)学前儿童体育的任务

1.学前儿童体育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儿童生命,促进儿童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

2.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锻炼儿童身体,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培养正确的姿势,增强体质。

4.增强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学前儿童体育的实施

(一)学前儿童体育的途径

1.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科学护理儿童的生活

(1)物质的创设。包括合乎要求的房屋、设备和场地,合理的科学的生活制度,严格的卫生保健制度,以及合理的、丰富的营养和饮食。

(2)心理环境的创设。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营造宽松、自由、愉快的生活气氛等。

2.精心组织各项体育活动,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1)体育活动包括广播体操、体育课、体育游戏、户内外体育活动等。

(2)幼儿园保证幼儿至少2个小时的体育活动的时间。

(二)实施学前儿童体育注意问题

1.注意儿童身体素质的提高

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是学前儿童体育的重中之重。儿童身体素质的提高主要是体质的增强。 幼儿园体育应以增强儿童体质为核心,全面的、综合的为儿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创造条件。

2.重视培养儿童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态度

(1)体育活动游戏化。

(2)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

(3)注意体育活动环境的创设。

3.专门的体育活动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体育活动虽是专门组织的增强儿童体质的活动,但他不是唯一的途径。有些惯类的目标习仅在体育活动中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要重视生活中的体育。

4.注意体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具有多样性,因此不同的体育活动需要老师不同的指导。体育活动要充分保证儿童的自主性。户外体育活动要保证儿童自由、安全的进行。

第三节 学前儿童智育

一、 学前儿童智育的概念和任务

(一)学前儿童智育的概念

智育: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受教育者智力发展的过程。学前儿童智育的核心是智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智育:按照儿童认识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的增进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认

识,获得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并培养其认识活动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对近千名儿童进行最终研究得出结论,5-6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二)学前儿童智育的任务

1.向儿童传授粗浅的知识,帮助幼儿形成简单的概念,对周围事物正确的态度。

2.发展儿童的智力,主要是发展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3.发展儿童的语言,主要是使儿童发音正确,会说普通话,发展口头表达能力,为书面语的学习做准备。

4.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前儿童智育的实施

(一)提供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课程计划

课程是实施智育的重要内容,幼教机构应该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与教育的实际需要,建构适合儿童发展与教育需要的课程体系,来确保课程内容选择和编排的科学性。为了更好的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要允许多种课程模式并存,以满足儿童的不同需要和心理发展水平。

(二)重视儿童早期经验的积累和获得

学前儿童早期经验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接触周围的事物,参与日常生活、学习等活动。智力是由感知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所组成。 智力的发展包括:

1.认知过程的发展;2.良好智力品质的形成;3.智力活动方法的掌握。

良好智力品质具体包括:1.感知的敏感性;2.观察的全面性;3.注意的稳定性;4.思维的创造性。

儿童智力品质的培养:1.应该创设良好的教育条件,提供适合儿童智力发展的机会和场所,有意识的培养儿童的智力品质。2.在注意智力发展的同时,训练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

1.要正确的对待儿童的提问,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方式回答儿童的提问,同时积极地引导儿童提问和回答的水平。

2.对儿童的要求要适当,不能过高或过低。

3.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开阔儿童思路,激发兴趣,让儿童多角度的认识事物,并促进儿童独立探索问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发展口头语言

1.教师要组合好语言教学;

2.教师要创设练习语言的机会;

3.教师要正确的示范,以自己的标准的语言为儿童提供榜样。

(五)提供多种活动,丰富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的多样性,不仅本身就可以丰富儿童的视野,并且可以保持儿童探索的兴趣和需要的持续性。教师要注意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促进儿童的学习。如布置种植区、饲养角、科学实验室等。

(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前儿童的行为习惯、学习态度、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智力的发展。在儿童的智育中要注意形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良性互动机制。

第四节 学前儿童德育

一、 学前儿童德育的概念、内容和目标

(一)学前儿童德育的概念

学前儿童的德育: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前儿童施加影响,发展儿童社会性,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

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要素构成,即平时所说的知、情、意、行。

(二) 学前儿童德育的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德育的目标规定为:

1.萌发儿童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

2.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品德行为和习惯;

3.培养活泼、开朗得性格。

(三) 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

1.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

文明行为教育包括:培养儿童讲文明,讲卫生,待人热情有礼貌,能遵守教育场所和公共场所的规则和纪律,爱护公物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文明行为的实践活动。

2.萌发爱国的情感

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是人们思想和品德的基础,先从幼儿爱身边的人和事物开始,由近及远,有具体形象到抽象,从爱家乡到爱祖国,从爱父母到爱集体。

3.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

诚实、自信、勇敢、主动、活泼开朗等都是良好的个性品质,它有利于幼儿与他人的交往及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二、学前儿童德育的实施

(一)学前儿童德育途径

1.日常生活是实施儿童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

生活不仅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其实践的场所,幼儿的很多行为习惯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习得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的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因素,并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德。

2.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学前儿童德育的有效手段

专门的德育活动:指教师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与德育的内容与要求,结合儿童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的德育活动。如谈话、参观、讨论、上课等。

(二)实施学前儿童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1.热爱和尊重儿童

热爱儿童是向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了解、关心、爱护儿童,才能使儿童获得一个道德成长的良好环境。教师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应该建立在教师对儿童的深刻理解和爱的基础之上。尊重儿童的人格和维护儿童的自尊,并且注重德育过程中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2.遵循德育规律实施学前儿童德育

在儿童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儿童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意志发展最为薄弱,因此学前儿童必须从情感入手,重点放在道德行为的行程上。德育过程应注意:(1)由近及远,有具体到形象。(2)直观、形象,切忌说教、空谈。(3)注意儿童的个别差异。

第五节 学前儿童美育

一、 学前儿童美育的概念和任务

(一) 学前儿童美育的概念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等审美方式,来到教育人的方式。

学前儿童美育是根据儿童身心特点,通过美育活动,培养他们对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美感和初步审美的能力,并通过多种艺术活动,发展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儿童美感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无意识的反映。2.模仿表现。3.有意识的表现。

(二)学前儿童美育的任务

1.教给儿童关于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方面的粗浅知识和技能,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兴趣。

审美的观念、概念等虽然是儿童感受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基础,但审美教育应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兴趣为主。

2.初步发展儿童对周围生活、大自然、文学艺术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1)发展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

发展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就是培养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和评价能力,以及这一过程中的愉悦的情感体验。由于感官是感知美的基础,发展儿童对美的感受力主要是发展儿童感官的感受能力。

2.发展儿童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发展儿童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指发展儿童在感受美,理解美的基础之上创造性的表现美的能力。主要包括: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培养儿童善于动脑,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二、学前儿童美育的实施

(一)创造美的生活环境

环境美包括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的布置,清洁整齐是美的标志,还需要有色彩和形式的特点。教师是儿童生活环境中的重要人物,教师的言谈举止,穿衣打扮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儿童。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美的修养,是自己的行为符合美的形象,给儿童提供榜样。

(二)大自然是美育的丰富源泉

自然界丰富多彩,河流、湖泊、海洋、山川,花、鱼、虫、树木,都是具有自然美感的事物。儿童天真好奇,他们易被自然界中的色彩、声响所吸引。在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幼儿感受美和理解美的能力。

(三)注重艺术美

1.音乐美

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声觉艺术。幼儿在各种的音乐活动中,充分感受音乐美的各种表现形式和内容,陶冶个性,丰富情感,发展音乐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2.美术美

美术是以线条和色彩塑造形象的视觉艺术,具有直观性,对儿童有强烈的感染力。通过专门的美术教育使幼儿掌握从事各种美术教育的技能,培养幼儿对美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文学美

文学以形象、生动、精炼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及情景,对儿童具有极大地感染力。儿童通过听、看、说、动作、表情等方式,感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丰富想象力,学习艺术语言,发展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感受各种形态的社会美

社会生活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组成的。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美的事物,社会美一般幼儿比较难理解,教师要注意选择那些幼儿能够理解的事物让幼儿来感受和欣赏。对生活美的感受和发现,不仅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而且也可以使儿童更加的热爱生活。

(五)通过游戏实施美育

游戏有利于美的创造力的发展,幼儿可以在游戏中自由的反应现实生活中的美的事物、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在游戏中进行美的创造。尤其是动手操作的游戏中,将有助于幼儿对美的感受和探求。

(六)节日、娱乐活动中的美育

节日和娱乐活动多是综合性的艺术活动,儿童可以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多方面的感受美。教师要充分发挥节日和娱乐活动的美育作用,精心组织和编排各种艺术活动,鼓励幼儿主动地进行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活动。

第六章 幼儿园的游戏

第一节 游戏概述

一、儿童游戏的概念和特点

(一)儿童游戏的概念

游戏概念:幼儿喜欢的、主动的、能反映幼儿现实生活的活动。

(二)儿童游戏的特点:

1.游戏是儿童主动地自愿的活动;

2.游戏在假象的情境中反映现实的生活;

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1)幼儿由于在游戏中能够积极地活动,从而感到快乐;

(2)游戏中没有强制的目标,没有压力,因而儿童感到轻松愉快;

(3)在游戏中,儿童能控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实现自己的愿望,在成功和创造中享受快乐。

二、游戏的理论

(一)早期的传统理论

1.剩余精力说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思想家席勒(Schiller)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Spencer)。他们把人累的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目的的活动,即“工作”。另一种是:无目的的活动, 称为“游戏”,即剩余精力的发泄。

2.松弛说

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拉察鲁斯(M.Lazarus)和帕特里克(Patrick),他们认为,人类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过程中,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这些疲劳、恢复精力,就产生了游戏。

3.生活准备说

人物是德国的心理学家格罗斯(K.Gross),他认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如女孩玩家家是为将来做妻子,做母亲将来生育儿女。男孩喜欢争斗、打仗、开车,也是为了将来的责任做准备。

4.生长说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阿普利登(Appleton)等人,他们认为游戏是幼小儿童能力得以发展的一种模式,是获得技能的一种手段,游戏是生长的内驱力,儿童可以通过游戏生长。

5.复演说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尔(G.S.Hall),他认为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进行游戏是重复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复这一过程中的行为和活动。

6.成熟说

代表人物是荷兰的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拜顿戴克(F.Buytendijk),他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物品以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征表现,而非单纯的机能。游戏的特点是与童年

的情绪性、模仿性、易变性、幼稚性相近。有了童年才有游戏而非有了游戏才有童年。

(二)当前的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论

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和美国的埃里克森。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儿童天生有种种内在的需要和欲望要得到满足、表达和发泄,但由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客观的要求儿童不能为所欲为,因此儿童内心就会产生出一些不愉快的情绪,导致儿童不良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动作。因此,儿童要在游戏中发泄内心不愉快的情绪,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

2.认知结构论

代表人物是瑞士的皮亚杰,他认为游戏学习新的事物的和物品的方式,是形成和扩大知识技能的方式,是把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式。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把个人信息纳入到认知结构的同化的一种方式。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3.学习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桑代克,他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受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同时也受学习率和效果律的影响。

4.激励调节论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他认为与环境相互作用持续进行信息加工活动的是人类的正常需要。游戏是对环境起作用的方式,游戏可以探索和调节内部和外部的刺激数量,以达到最优的平衡,从而获得更多的个人满足。游戏是激励探索的手段。

5.活动论

代表人物维果茨基、鲁宾斯坦、艾利康宁等,他们认为儿童的游戏是实现的他的积极性的一种形式,也是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并与机体的快感相联系。他们提出儿童是游戏的创造者,以及儿童在游戏中的主动性。

三、游戏种类

依据游戏的内容和性质进行划分:一是创造性游戏。这类游戏较多的反映出儿童主动的、创造的进行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二是有规则的游戏,又称为“教学游戏”,这类游戏有明确的规则需要遵守,以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包括:1.智力游戏;

2.音乐游戏;3.体育游戏等。

四、儿童游戏权利的保障

19xx年11月,第44界联合国大会在巴黎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的游戏是儿童的正当的权利。

19xx年6月,我国正式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进一步明确了游戏在教育中的地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施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 角色游戏

一、角色游戏的概念和特点

(一)角色游戏的概念

角色游戏:指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的反应现实生活的游戏。 例如“过家家”、“到医院看病”、“开公共汽车”、“卖商品”等都是角色游戏。

(二)角色游戏的特点

1.角色游戏是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活动;

2.角色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想象的活动;

3.角色游戏其内容主要反映社会生活,为社会、家庭和幼儿园周围的环境所制约;

4.角色游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无一定的程序和模式,也不追求什么固定的结果。

二、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

(一)发展儿童的智力,特别是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和意志品质;

(三)培养幼儿的情感和性格;

(四)角色游戏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 角色游戏的指导

角色游戏的指导,应该采用间接指导法。角色游戏是儿童自发的进行的反映了儿童的主动性,教师不能压制幼儿的这种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强迫幼儿按照教师的意图进行游戏,因此只能对幼儿的指导应该采取间接知道的方法。教师可以角色的身份来影响幼儿的游戏,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游戏。

(一) 为游戏创设良好的条件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为幼儿提供玩具和游戏的材料;

3.保证幼儿玩角色游戏的时间;

4.为幼儿准备游戏的场地。

(二) 指导游戏的过程

1.组织游戏

(1)引起幼儿游戏的动机,指导幼儿选择游戏的主题;

(2)指导幼儿选择角色,分配角色;

(3)指导幼儿构思游戏的情节,设计游戏的环境。

2.丰富游戏内容,提高游戏水平

(1)教师扮演其中的角色;

(2)帮助幼儿准备必要的玩具和材料;

(3)指导幼儿制定规则;

(4)增强游戏的集体性;

(5)指导幼儿正确的反映生活,是游戏的内容具有教育的意义;

(6)注意个别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3.指导游戏的结束

(1)游戏应在愉快、自然地环境下结束;

(2)指导幼儿做好整理工作;

(3)评价、总结游戏。

四、各年龄班的游戏特点和指导

(一)小班游戏的特点和指导

小班幼儿的游戏,直接依赖玩具,离开玩具游戏停止。因此教师首先要为小班的幼儿准备充足的玩具,还要交给他们怎么玩这些玩具。小班幼儿最初不会玩角色游戏,后来才有角色的概念。小班游戏的主题和角色,具有不稳定的特点。游戏的内容、情节简单,往往只是在重复一些动作。教师因此还必须担任角色游戏中的主角,以角色身份和游戏的口吻来指导幼儿。幼儿开始时多进行单独的游戏,后期慢慢加入集体游戏。

(二)中班游戏的特点和指导

中班与小班相比内容比较丰富,主题也比较稳定,但情节比较简单。教师对幼儿的游戏指导主要注意:

1.启发和指导幼儿制定游戏的计划,共同商定游戏的主题,分配角色,设计游戏环境;

2.帮助幼儿加深对角色的理解;

3.鼓励幼儿联合起来玩游戏;

4.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玩具,以便适应游戏的需要。

(三)大班角色游戏的特点和指导

大班有能力利用所得知识,主动地在游戏中反映各种各样的生活。游戏内容丰富,角色增多,游戏的计划性、集体性和独立性加强,结构明显,能自己制定规则。

教师指导注意事项:

1.应着重的培养幼儿独立进行游戏的能力;

2.应该更多的运用语言来指导幼儿的游戏;

3.加强游戏的集体性;

4.组织幼儿自己评价游戏,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

第三节 结构游戏

一、结构游戏的概念和特点

(一)结构游戏的概念

结构游戏: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通过手的创造活动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二)结构游戏的特点

1.结构性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2.结构游戏使幼儿的一种操作性活动;

3.结构游戏是幼儿的一种造型艺术活动。

二、结构游戏的教育作用

(一)结构游戏能使幼儿的基本动作获得协调发展;

(二)结构游戏能够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结构游戏能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培养幼儿对生活的热爱;

(四)能培养幼儿细心、耐心、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三、结构游戏的指导

(一)教幼儿识别物体的结构特征,加深和丰富幼儿对物体造型的印象,为开展结构游戏做好准备;

(二)教会幼儿结构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独立构造能力;

(三)提供丰富的结构材料和进行结构活动的场地;

(四)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各年龄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特点与指导

(一)小班幼儿的结构游戏特点和指导

特点:小班幼儿进行结构游戏时,没有计划性,也没有稳定的游戏主题。此时幼儿还不会利用结构玩具来进行游戏。

教师游戏指导注意:

1.引导幼儿认识结构材料,激发兴趣;

2.安排场地,准备足够的玩具;

3.培养幼儿结构技能;

4.建立结构游戏的规则。

(二)中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特点和指导

特点:中班幼儿有比较明确的进行结构游戏的目的;幼儿对游戏的过程和结果同样感兴趣。中班幼儿能够独立的进行结构游戏,并有游戏的主题。游戏结束后能够独立的整理结构玩具。

教师游戏指导注意:

1.教师要逐步增强幼儿结构造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教师指导幼儿组织结构游戏小组;

3.组织幼儿评议游戏结果。

(三)大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特点和指导

特点:大班幼儿结构活动的计划性更强,有明确的主题;他们在结构活动中更关注结构物的美观与逼真;喜欢以小组形式来进行复杂的结构活动。

教师结构游戏指导:

1.丰富幼儿的结构造型知识和生活印象,促使结构组织和内容不断地发展;

2.指导幼儿进行集体游戏活动,教会他们制定游戏计划;

3.指导幼儿掌握并运用新的技能,来实现自己的构造设想;

4.教育幼儿重视结构结果,开展结果评议;

5.引导幼儿玩大型结构游戏。

第四节 表演游戏

一、表演游戏的概念、特点和种类

(一)表演游戏的概念

表演游戏:指幼儿通过扮演文艺作品中的角色,再现文艺作品内容的游戏。如,儿童演出的木偶剧、童话剧、皮影戏等。

(二)表演游戏的特点

1.表演游戏使幼儿的一种戏剧艺术活动;

表演游戏是儿童按童话或是故事中的情节扮演一定的角色,按作品规定的吧内容进行游戏。表演游戏不同于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文艺作品;角色游戏——现实生活。

2.表演游戏是幼儿一种创造性活动。

幼儿的表演游戏是对文艺作品的再创造,幼儿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进行表演活动,因此即使是相同的故事和角色,也会有不同的表演。

(三)表演游戏的种类

1.幼儿表演;

2.桌面表演;

3.影子游戏;

4.木偶戏。

二、表演游戏的作用

1.激发幼儿对文艺作品的兴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想象力;

3.培养幼儿集体协作的能力和观念;

4.使幼儿得到艺术的享受,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表演游戏的指导

(一)协助幼儿选择表演游戏的主题;

(二)提供表演游戏的物质条件;

1.简易的舞台与布景;

2.服装与道具的准备;

(三)指导幼儿表演游戏的技能。

1.教师给幼儿进行示范性表演;

2.教师与幼儿共同表演;

3.对幼儿进行表演技能的训练;

4.启发幼儿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第五节 智力游戏、音乐游戏和体育游戏

一、智力游戏、音乐游戏和体育游戏的概念

智力游戏: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儿童在愉快的情绪中丰富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的游戏。主要作用在于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语言。

音乐游戏:儿童在音乐和歌曲的伴唱下所进行的游戏。主要作用在于引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体育游戏:以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增强儿童体质,促进儿童健康为主的游戏。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增强体质。

二、教师对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的指导

(一)游戏前的介绍

游戏之前,教师先采用示范讲解的方式,向幼儿讲解游戏的玩法和规则。示范讲解要简明,重点突出,便于幼儿的理解。

(二)组织幼儿进行游戏

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幼儿遵守规则,提高游戏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幼儿主动进行游戏的积极性,并给予幼儿个别指导;注意时间的合理运用,让每个孩子都享有游戏的机会。

(三) 做好游戏结束工作

游戏结束时,教师可对幼儿在游戏种的表现进行评价,并鼓励幼儿单独进行游戏。

第六节 玩具

一、玩具的概念和教育意义

(一)玩具的概念

玩具:指专供儿童游戏用的物品。如球、滑梯、布娃娃、模型等。

(二)玩具的教育意义

1.玩具是幼儿的物质基础和物质中心;

2.玩具是幼儿认识周围生活的工具,是发展幼儿智力的教科书;

3.玩具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玩具的种类

1.形象玩具:又称为“主题玩具”,如娃娃、动物玩具、木偶、交通玩具等。这类玩具的本质特点是对现实实物原型的模拟,并以具体的形象来吸引幼儿,可用来开展主题角色游戏。

2.体育玩具:体育玩具是幼儿进行体育活动时使用的玩具,如球、平衡木、沙袋、滑梯等。这类玩具是幼儿进行体育活动或是进行体育游戏,完成体育任务时使用的用具。

3.建筑玩具:建筑玩具是结构游戏的主要材料,如积木、胶粒、粘土、纸等。

4.智力玩具:智力玩具一般有拼图、图片、棋牌,拆卸玩具等。这类玩具有助于锻炼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促进幼儿智力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5.娱乐玩具:有些玩具对幼儿没有明显的发展意义,更多的是让儿童愉快,在玩玩具的过程中获得欢乐,而实际上任何一种玩具都有娱乐的功能。如小鼓、三角铁、遥控飞机、木马等。

三、玩具的选择要求

1.玩具应具有教育意义;

2.玩具应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要求;

3.玩具要符合卫生要求;

4.玩具要符合经济的原则。

四、玩具的使用和保管

(一)玩具的使用

1.教师在组织幼儿玩玩具之前,要向幼儿介绍新玩具,使幼儿对玩具有初步的了解。

2.让幼儿了解各类玩具的功能和玩法,使幼儿可以正确的使用玩具,尽量延长游戏的使用寿命。

(二)玩具的保管

1.教师要提供玩具保管的设备,如玩具柜、玩具箱等

这些设备还应该具有秩序性,能分门别类的放置各种玩具;同时这些设备也要方便幼儿对游戏的取用。

2.教师要对玩具定时的检查、维修、清洗和消毒

每周或是每月对玩具进行检查、清洁,并让幼儿参加工作,培养幼儿爱护玩具的情感。

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和基本要素

(一)幼儿园课程的概念

幼儿园课程:指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幼儿园课程是将幼儿园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发展的中间环节。

幼儿园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乃至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石。

(二)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要素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它是课程其他要素抉择的依据和标准,对整个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其指导的作用。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载体,它是依据课程目标以及相应年龄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而选定的适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的知识和经验,包括概念、方法、态度、技能的学习。

3.课程组织

课程组织:是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对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包括教育内容、活动形式、材料和环境、教师和幼儿的互动方式等加以编排、组合和平衡,以便课程实施有序化、结构化,最大程度的实现教育的目标要求。

课程的组织工作具体包括:(1)课程内容的组织;(2)教育教学计划;(3)学习材料及活动设计;(4)环境创设及布置;(5)教育活动组是形式与指导方式的确定;(6)时间和空间的安排。

4.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以课程目标为标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或是某个阶段结束时,对课程本身及幼儿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标准所进行的评价。

课程评价的方法,按评价的时间段可分为:

(1)诊断性评价:在活动的开展之前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成度所进行的预先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在活动的实施的过程中对课程本身和实施的结果所作出的评价,目的在于及时的调整课程使其向着教育结果更优化的方向发展。

(3)终结性评价:在活动的实施的结束之后对幼儿的发展结果所进行的评价,主要是为了和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对幼儿获得的发展进行评价。

(4)追踪评价:在活动结束之后的某一时间对幼儿的学习结构再次做出评价,以便弄清幼儿学习效果的保持情况。

二、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一)幼儿园课程的性质

1.基础性

《幼儿园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开篇明义的指出了幼儿园教育的地位,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的地位也决定着幼儿园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2.非义务性

由于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体系,因此幼儿园的课程也具有非义务性。也就是说幼儿园的课程不是所有的适龄儿童都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

3.启蒙性

学前教育是人一生的启蒙阶段,因此幼儿园的课程不应该追求过高的目标,尤其是认知方面的目标。这样的课程只是对儿童进行一个启蒙的教育,使幼儿有个大致的了解,主要是发展幼儿的兴趣和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1.幼儿园课程融合于幼儿的一日常规之中。

幼儿园的课具有生活化的特点,课程来源于生活,实施的过程也是贯穿于整个幼儿的生活之中。对幼儿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也即生活。

2.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同时也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幼儿的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过程,能够满足幼儿身心的各种发展需要,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课程的实施是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

3.幼儿园课程的组织应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主

幼儿这一阶段的认知方式具有形象性和行动性,教师应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场景、实物、材料,通过幼儿自己的动手探索和操作活动,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掌握粗浅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的编制

一、幼儿园课程编制的模式

(一)目标模式

博比特始创,后经泰勒等人完善。其理论基础是基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和行为主义心理学。该模式强调课程目标的制定,强调目标的层层分解,强调根据课程目标饿落实情况来进行教育评价。

(二)过程目标

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坦豪斯。理论基础是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过程模式强调儿童活动的过程,强调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来组织活动,尊重儿童的选择和创造。强调过程评价方式,强调教师在自我评价过程中的作用。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

(一)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的课程目标,它指出的是实施课程以后在儿童身上所发生的变化。行为目标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代表人物是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二)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的开展二而自然形成的目标。其最基本的特征是过程性。

(三)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儿童在与具体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其多被运用到艺术领域,强调促使幼儿的个性化。代表人物是艾斯纳,表现性目标不是追求儿童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多元性。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向

1.课程内容即教材

这种课程内容选择取向是将课程内容看作是预设的东西。优点: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化和可操作性强,教学有据可依。缺点:有可能脱离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2.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该取向关注儿童的活动,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这种取向需要编制者设计和安排大量的活动,并让儿童参与其中进行探索和发现。但没从根本上反映出儿童学习的个体差异性。

3.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该取向认为儿童是主动地学习者,决定着学习的质和量。这种取向使课程编制者关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关注幼儿的经验获得。缺点是儿童经验是比较主观的东西,难以把握,一次作为课程编制的依据容易使课程内容泛化。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

1.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是以科目为单位对课程内容进行组合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利于幼儿获得系统的知识。缺点:弱化各科目间的联系,肢解幼儿的生活,易忽视幼儿的经验和需要。

2.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又称“生活中心课程”、“单元课程”或“主题课程”,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幼儿的学习有一个中心,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这个中心就是“核心”。核心课程优点:利于幼儿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缺点:不利于幼儿掌握系统的知识。

3.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为“经验课程”,在课程的内容组织方面,强调以幼儿的活动为中心,以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优点:有利于幼儿直接经验的发展。缺点:容易忽视学习内容的知识体系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四、幼儿园课程的评价

(一)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概念

幼儿园课程评价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部分,分析和判断幼儿园课程价值的过程,也即对幼儿园课程影响所引起变化的数量和成度进行评价。

(二)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目的

1.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是教师能够针对幼儿的需要、特点和个体差异,决定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活动形式和指导方式等;

2.了解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以及幼儿的整体发展状况,从而评价课程是否符合教育目的和幼儿的发展特点。

(三)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三个方面

1.对课程方案本身的评价

主要是考察幼儿园的将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是否和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幼儿园的实

际状况相切合;考察和评定幼儿园的课程内容、目标、方法和评价等成分是否在课程理念的统和之下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来发挥作用。

2.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主要是检查和评定课程实过程中的动态因素,如师生互动质量,幼儿和教师在课程进行

中的态度和表现等。

3.对课程效果的评价

主要是以课程目标为基准,评价幼儿各方面发展的情况。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时往往会

遇到“效果” 的界定和衡量等问题。

(四)课程评价的总原则

1.评价有利于改进和发展课程;

2.评价中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3.评价要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理论流派与课程模式

一、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

(一)课程目标

主要解决的是“做怎样的人问题”,陈鹤琴的“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

做现代中国人”。根据其教育目标,他的课程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将目标定为:

1.做人:有合作的精神,有同情心和服务精神;

2.身体:有健康的体格、卫生习惯和相当的运动技能;

3.智力: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和表达能力;

4.情绪:能欣赏自然和艺术美,快乐,不惧怕。

(二)课程内容——“五指活动”

1.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户外活动、散步等;

2.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政治常识等;

3.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三)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陈鹤琴提出“整个教学法”的理论,即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

教儿童学。他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从中选择儿童感兴趣的部分作为“主题”,

组织、融合儿童的科学、社会、语文、艺术、健康活动,从而是这些活动能够成为一个整体。 课程的实施采用“游戏化”和“小团体式”的教学法教导儿童。

(四)课程编制的原则和方法

1.十大原则

①课程的民族性:课程是民族的,不是欧美的。

②课程的科学性:课程是科学的,不是封建迷信的。

③课程的大众性:课程是大众的,不是资产阶级的。

④课程的儿童性:课程是儿童的,不是承认的。

⑤课程的连续发展性:课程是连续发展的,不是孤立的。

⑥课程的现实性:课程应符合实际需要,而不是脱离实际。

⑦课程的适合性:课程应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促进儿童健康。

⑧课程的教育性:课程应培养儿童“五爱”国民公德和团结、勇敢等优良品质。

⑨课程的陶冶性:课程应陶冶儿童性情,培养儿童感情。

⑩课程的言语性:课程应培养儿童说话技能,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三种方法

(1)圆周法:幼稚园每个年龄班预定的教育单元内容相同,研究的事物也相同,但所选教材的难度和分量应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各班要求由浅入深。

(2)直进法:就是将儿童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内容的深浅而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年龄班中,如小班研究猫和狗,中班研究羊和牛,大班研究马和虎。即是说,不同班的课题和要求都不相同。

(3)混合法:就是在编制课程的时候,以上两种方法均可采用,即课题和要求有相同或不同。混合法是编制课程时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适合中国国情”、“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是陈鹤琴创立五指活动课程的两大基本原则。

二、蒙台梭利教学法

(一)教育目标

1.直接的教育目标是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

2.最终的目标是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

(二)教育内容

1.日常生活练习:从事生活的基本动作练习,照顾自己的动作练习,管理家务的工作等。

2.感官教育:包括视、听、触、味、嗅觉练习五大类。

3.语言教育:主要包括读写教育。

4.数学教育:简单数学知识的学习。

5.文化科学教育:包括简单的历史、地理、动植物等知识。

(三)蒙台梭利教育法三要素

1.有准备的环境;

要求符合以下的条件:秩序、自由、自然与真实、美感与安全。

2.教师;

教师应该具有的角色:环境的提供者;示范者;观察者;支持者和资源的提供者。

3.教具;

感官训练教具最有特色。感官训练的特点:刺激的鼓励性;操作的顺序性;工作的趣味性;教育的自动性。

三、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

代表人物前苏联的乌索娃、查包洛塞兹,其精髓是在幼儿已有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之上,对幼儿的经验进行扩展和提升,使之系统化。

(一)教育目标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哪呢个符合新社会的发展要求,有创造性,并且具有一系列对今后整个生活有重大意义的优良品质的儿童”。

(二)教育内容

主要包括:儿童生活的组织与教育、节日和娱乐、作业教学三个部分。

(三)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幼儿园活动的类型主要分成“日常生活活动”和“作业”两大类。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自然而然地丰富着儿童的经验,为作业教学提供认识的基础;而作业教学扩展儿童的生活经验,使之系统化,概括化。两者相互联系共同促进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

(四)教育评价

对儿童发展的评级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认为西方的智力测验只能测出儿童当前的水平,而对教学来说测出儿童的发展潜力更为重要,这就必须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情景测验、作品分析等方法来评价。

四、认知主义的幼儿园课程

皮亚杰式的学前课程的共同特点是:高度重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强调活动与游戏的教育价值,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最具代表性的“皮亚杰课程模式”有:

(一)凯米—德芙里斯课程(唯一被皮亚杰本人所承认的课程)

1.课程目标

长期目标:发展儿童的“自律或自主性”,培养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盲从既成权威和价值的人。

近期目标:分成认知和社会性/情感两部分。

2.课程内容

包括:日程生活、传统活动、来自皮亚杰理论启示的活动。

3.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教学活动的形式主要包括:独自制作物品的活动、群体讨论、小组规则游戏和实验。

(二)High/Scope课程方案

代表人物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戴维?维卡特创立的海恩/斯科普教育研究机构研制的,与凯米课程一起,被称为“最具影响的皮亚杰式早期教育方案”。这种方案还被人能为是最重视教师作用的一种。

1.教育目标

强调以儿童的主动学习为中心,促进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的发展。

2.课程内容

采用“开放教育”的做法,即围绕关键经验设计各个“兴趣区”或“活动区”。常设的活动区有:积木区、角色扮演区、美工区、读写区、音乐与运动区、木工区、沙水区、玩具区、户外活动区等。

3.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该课程由兴趣区活动(幼儿自主活动的过程)、小组活动(5-8位幼儿完成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活动)、集体活动(全班幼儿同一时间完成同样事情)等形式组成。

五、瑞吉欧教育体系

瑞吉欧课程来源于意大利的瑞吉欧?艾米利亚小镇,由马拉古奇领导发起,其理论主要受:1.欧美主流的进步主义教育;2.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等心理学家的建构心理学;3.意大利学前教育传统及战后左派改革政治;这种教育体系在我国有广泛的影响。

(一)课程目标

瑞吉欧教育体系追求的目标是儿童愉快、幸福、健康的成长,主动性、创造性被视为这些目标的前提和核心。

(二)课程内容

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内容来源:周围的环境;儿童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和问题;儿童的各种活动。

(三)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瑞吉欧的课程与教学主要是以项目工作或是项目活动(主题活动)的方式开展的。项目活动是瑞吉欧教育方案的灵魂和核心。

主题活动:指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想研究人员一样,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课题或认识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在共同的研究探讨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识。

它主要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有时也会个别或是集体的活动。整个的活动中,主要是依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和智慧的碰撞。

第八章 幼儿园的教学

第一节 幼儿园教学概述

一、幼儿园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一)幼儿园教学的概念

幼儿园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

(二)幼儿园教学的特点

1.活动性与参与性

幼儿由于其身心发展的程度决定,其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幼儿园的教学是在每个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

2.生活性和启蒙性

幼儿的生活就是幼儿的教育,幼儿的教育就是幼儿生活。幼儿园的教学要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针对幼儿生活中的问题和幼儿的实际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引导幼儿认识周围事物、环境和人际关系,积累丰富的生活感性经验。幼儿园教学应该以简单的、具有启蒙性的知识经验为内容,注意儿童已有生活经验的运用,通过游戏、操作活动、直观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幼儿积累经验,获得粗浅的知识。

3.游戏性与情境性

幼儿的思维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注意力易转移。幼儿园的教学需要借助一些游戏和情景来进行教学。离开游戏和情景的教学是小学化的教学。

二、幼儿园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指教师在教学的活动中向幼儿传授的知识应该是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并且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应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思想性: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贯穿德育,促进幼儿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 注意事项:

1.教师应该加强学习,以保证交给幼儿正确的科学的知识,使幼儿获得正确的经验。

2.发挥教师的模仿作用,科学的解答幼儿问题,帮助幼儿形成对科学的正确的态度。

3.注重情感的渗透,切忌说教。

(二)积极性原则

积极性原则: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注意事项:

1.教师要科学选材,精心设计,灵活调整教学计划。

2.加强交流,建立平等师生关系,鼓励幼儿多方面的发展与创造。

3.允许幼儿犯错误,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积极地情感体验。

(三)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指幼儿园的教学应该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注意事项:

1.树立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观念。

2.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教学内容难度适当,逐步加深。

(四)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指教师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应用实物和教具材料,充分的刺激幼儿的感官,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获得直接具体的感知。幼儿园的直观手段有:活动直观、实物直观、

模具直观、电教化直观、语言直观等。

1.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及幼儿实际恰当选择和运用直观手段。

2.直观手段要与训练幼儿的感官和动作相结合。

(五)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保证幼儿充分的活动,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获得发展。

注意事项:

1.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及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和组织丰富的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幼儿提供丰富材料、充足时间和同伴交往机会,让幼儿认识周围世界,积累经验。

2.教师要注意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进行指导,让幼儿自由的实践和探索,让所有幼儿全身心的投入活动中。

三、幼儿园的教学方法

(一)活动法

活动法: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情境或是提供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实践、探索和发现。主要包括:

1.游戏法:指教师通过组织有规则的游戏来引导幼儿学习的方法。

2.实验法:指教师提供一定的材料或仪器设备,鼓励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观察事物,获得知识的方法。

3.操作练习法:指教师指导幼儿,通过多次实战练习而掌握和巩固某些技能的方法。

(二)直观法

直观法:是让幼儿直接感知认识对象的方法。主要包括:

1.观察法: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所选定的客观事物和现象,使之获得感性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方法。

2.示范和演示

示范: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演,为幼儿提供榜样。示范有语言示范和动作示范两种。 演示:指教师向幼儿展现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做实验。

(三)口授法

口授法:是运用语言教学的方法。

1.谈话:教师和幼儿围绕某个主题,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感受和体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方法。

2.讲解和讲述

讲解:运用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事物的方法。

讲述:运用语言向儿童叙述事实或描绘所讲的对象。

四、幼儿园教学的组织形式和领导

(一)幼儿园教学的组织形式

1.集体教学: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的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形式。

2.分组教学:将一班幼儿分成两个或者更多的小组,由班内几个教师安排不同的课程或活动,对幼儿实施分组施教。

3.个别教学:教师针对个别幼儿进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的照顾到幼儿的特点和兴趣,充分的考虑到幼儿的能力和接受程度,有针对的对幼儿进行指导。

(二)集体教学的组织和领导

1.组织集体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要求

(1)备课

学期备课:指制定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全学期的上课的准备工作,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计划性和整体性。

课时备课:也叫“一节课的备课”。主要包括:①选择和专研教材;②根据幼儿的特点确定活动的要求和方法;③制定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的组织领导

①开始部分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

②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是一节课的主要部分。教师应该有步骤地、灵活地、熟练地由一个教学环节转向另一个教学环节,要善于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教师的叙述不应占太多时间。教师还要注意幼儿的表现,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③结束部分

教师应该注意使课堂教学在融洽的气氛中结束。可以做出小结,提出新的要求,也可以一起评价活动,引出以后的活动主题。

2.组织集体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注幼儿的内在动机和需要,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教师要能够及时正确的发现和把握住来自幼儿的共同动机,而且在教学活动中还要针对大部分幼儿新的动机和需要做出调整,使预设的活动有生成的可能。

(2)强调同伴间经验的分享,这是丰富幼儿经验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组织集体教学时,应有意识的把集体教学和分组教学结合起来,增加师幼、幼幼的交往机会,以达到经验分享,共同学习的目的。

(3)重视幼儿自主规则的建立,这是教学活动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的保障

活动规则不是由教师硬性制定的,应该是幼儿内化了的行为需要。这样才能使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大胆的发挥、创造,而不至于因为规则限制了幼儿的发展。

第一节 幼、小衔接

一、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

1.教育教学任务、儿童的主导活动及学习方式不同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任务是帮助幼儿获得各种社会生活经验,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幼儿的主导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游戏,以及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获得更多的感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小学阶段的任务是使儿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小学的主导活动是上课,有严格的考试和一定的家庭作业,每天的学习时间也比幼儿园多。

2.作息制度和生活管理方式的不同

幼儿园阶段,生活节奏比较宽松,游戏的时间比较多,也没有强制性的出勤要求。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照料好幼儿的身体和生活。

小学阶段,对儿童的纪律和行为规范要求比较严格,有强制性的出勤要求。教师对儿童的生活照料较少,要求儿童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3.师生关系不同

幼儿园一般每班配备两名教师一名保育员,在园期间幼儿几乎受到不间断的照看,师生关系较为紧密。

小学一般每班有5-6名的任课教师,课间无人看管。儿童多自己解决问题,尤其是生活问题。

4.环境设备的选择和布置方式的不同

幼儿园的环境布置生动活泼,充满童趣。

小学里教师的环境布置相对比较严肃,教师布置以有利于儿童学习为原则,自由活动空间很少。

5.社会及成人儿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

社会及成人对幼儿的各方面要求比较宽松,对小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具体,儿童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学习压力较大,自由较少。

二、幼、小衔接工作

(一)为幼儿入小学做好身心的准备

1.认真完成知识性教育任务,这是保证幼儿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前提。

知识性教育任务包括:

(1)语言教育:有汉语拼音和识字及口语能力的训练,其重点是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2)算术能力:主要是20以内的加减法。

(3)常识教育:主要是了解自然和社会中的粗浅知识。

(4)艺术知识和技能教育:主要有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5)思维能力训练:对幼儿进行独立学习和综合思维能力训练。

2.培养幼儿良好的身体素质,这是幼儿适应小学紧张系统的学习环境的身体基础。 在幼儿园阶段应该注意幼儿的身体素质锻炼,特别是在大班阶段,对进行户外锻炼,增强幼儿的体质,以适应各种气候环境和小学的学习生活。

3.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素质,以适应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更高的要求。 幼儿园的后期阶段应该注意培养幼儿的配的素质和自我约束能力,还要对幼儿进行团结友爱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

4.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小学阶段对幼儿独立性的更高的要求。 在大班阶段注意加强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的培养。

5.对幼儿进行综合性生理训练。

在大班阶段对幼儿进行一定的生理训练,使幼儿能适应小学紧张有序的生活。还可以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或意志训练,使幼儿的生理,心理状态都能适应小学的生活。

(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情绪状态等与其入小学之后的适应情况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即将离园阶段,教师应该激发幼儿对入小学的兴趣,让幼儿对小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认识小学特点的基础之上产生入园的愿望。

第九章 托儿所、幼儿园和家庭

第一节 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意义和内容

一、 托儿所、幼儿园和家庭相互配合的意义

(一)家庭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1.家庭生育决定幼儿的生理基础

幼儿的先天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取决于父母是否注意胎教、优生。如果父母的身体健康,又能选择良好的受孕时机,进行科学的胎教等,孩子的先天生理素质就比较好。反之,如果孩子先天有生理上的缺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孩子的发展。

2.家庭环境影响幼儿的发展

(1)家庭物质环境决定着幼儿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家庭的物质环境,如舒适的饮食起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的某些发展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家庭经济状况是对儿童身心影响最大的家庭因素。

(2)家庭精神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家庭的精神环境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价值取向、人际交往、家风家规、家庭气氛等多个方面。相对于物质环境而言,和谐、民主、宽松的家庭精神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3.家庭教育是幼儿健康发展的基础

家庭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环境,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1)强烈的感染性;

(2)特殊的渗透性;

(3)鲜明的针对性;

(4)天然的连续性;

(5)特殊的继承性;

(二)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意义

1.有利于充分发挥幼儿教育的主导作用

幼儿园的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对象都是幼儿,两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幼儿园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的配合程度。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同步,家长配合保教人员的工作,幼儿园的教育效果就能得到保证。

2.有利于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幼儿的家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差别很大。在家庭教育中,由于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过分对儿童进行保护和偏爱,常出现对幼儿教育出现偏差的现象。因此需要受过专门培训的托幼机构的教师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以便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二、 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内容

(一)托儿所、幼儿园方面

1.指导和支持家庭教育

(1)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

①必须让家长理解家庭教育的意义,明确家庭教育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②让家长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孩子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和义务。

(2)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①让家长形成正确的儿童观,让家长了解儿童身心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②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应该让家长了解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③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是家长教育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

(3)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①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② 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4)指导家长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①给家长普及幼儿心理和教育的一般知识,提升家长教育子女的知识储备;

②让家长正确的理解家庭教育的原则,使家长能科学的把握家庭教育的过程;

③向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具体方式方法,提升家长的教育技能。

2.引导幼儿家长参与托儿所、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1)引导幼儿家长理解并支持托幼机构的保教工作,增强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信任感、责任感和参与的积极性;

(2)让幼儿家长参与教育决策,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3)鼓励幼儿家长自愿服务,如人力、财务、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4)让幼儿家长监督和评估托幼机构的保教工作,使保教质量不断提高。

(二)家长方面

1.家长要积极配合保教人员的家访、调查等活动,并及时的向保教人员反映幼儿在家庭中的各种表现,使保教人员对幼儿有更深的了解,以便针对性的开展教育;

2.家长要随时了解保教机构对幼儿的教育要求和内容,注意配合保教人员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教育,以保证幼儿教育效果的持续性。

3.家长要关心托幼工作,主动参与托幼机构的教育工作,提供必要帮助和支持,为幼儿创造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

第二节 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基本形式

一、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是由教育经验丰富、关心托幼机构工作的家长代表组成。

家长委员会任务:

1.代表家长的利益,参加托幼机构的管理工作;

2.协助托幼机构和家长进行联系,传达托幼机构对家长的建议和要求;

3.监督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和财务工作;

4.动员和组合家长力量,参加托幼机构的环境、设备的建设等。

二、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指对在家庭中承担抚养教育幼儿责任的父母和其他长者进行系统教育和训练的学校。家长学校通常是由托幼机构聘请儿童保健专家、幼儿心理专家,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家长传授保教幼儿的知识和技能。

三、 家长会

家长会是托儿所与家庭相互沟通的一种经常二有效地方式。

时间上分:

1.开学前的家长会:一般在开学前2周左右召开,主要是向新入托、园的幼儿家长介绍托幼机构的生活常规和教育任务、内容及形式、方法,及幼儿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获得家长的配合。

2.学期中的家长会:每学期的中段召开,一般是向家长通报托幼机构教育这半学期的教育内容,幼儿的收获,以及下半学期的教育重点等。

3.学期结束的家长会:在学期结束时召开,主要是向家长汇报这一学期托幼机构的工作,对支持托幼机构工作的家长表示感谢。

四、家长开放日

为了使家长更好的了解幼儿教育工作,托幼机构都会定期或是不定期的邀请家长来园参观,这一天定为家长开放日。

五、家长园地

托幼机构常常设有专门的家长园地,形式有宣传栏、展览台、黑板报、陈列室等。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和孩子的情况及具体要求,有选择的、有重点的对家长园地的内容进行观看和学习。

六、家长教育咨询

托幼机构一般设有专门的教育咨询机构,由有经验的保教人员或邀请专业人士专门接待家长,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问题,提出教育建议。其形式有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宣传咨询和现场咨询等。

七、家长联系册

家长联系册是一种简便、经济的托幼机构与家庭相互沟通过的形式,通常由幼儿教师和家长采用书面通信的方式进行联系。家园联系册是目前托幼机构广泛采用的一种家园合作方

式。

八、家庭访问

家长访问是托幼机构的教师深入幼儿家庭了解幼儿各方面的情况,与幼儿家长就幼儿教育问题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形式。

入托或园前访问:主要是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并对幼儿入园前应该做好哪些工作做出指导。

入托或园后访问:

常规家访:对幼儿家庭进行的一种定期的一般性访问。

重点家访:对行为异常的幼儿和家庭教育不当的幼儿进行的专门家访。

第三节 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原则

一、相互尊重的原则

1.保教人员应平等的对待各类家长,真诚的与家长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分场合的指出家长和幼儿不足的地方,注意与家长沟通的方式。

2.家长应该尊重保教人员,理解和支持保教人员的工作,切忌因为孩子的问题,单方面的指责保教人员,造成家园关系的紧张。

二、及时反馈的原则

1. 家长要随时的向托幼机构提出自己对幼教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并将自己孩子的情况和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的向保教人员反映,以便教师针对性的实施教育工作。

2. 托幼机构要注意随时收集家长对幼教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对这些反馈的信息进行认真地分析和处理,并将处理的结果反馈或是呈现给家长,争取家长的谅解和支持。

三、要求适当的原则

1.从托幼机构的角度看,托幼机构向家长提出的建议和要求是切合实际的,是家长能力和物力所能达到的。同时,帮助有困难的家长排忧解难,增进感情。

2.从家长的角度看,应该尽守自己配合包教机构的教育工作的职责,主动了解包教机构的教育要求,积极配合保教人员的工作,共促幼儿健康发展。

第十章 幼儿教师

第一节 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角色

一、幼儿教师的概念和职业特点

(一)幼儿教师的概念

幼儿教师是指在幼儿教育机构对0-6岁的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专职工作者。

(二)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1.工作对象的主动性和幼稚性

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0-6岁的幼儿,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身体发育不成熟,思维具形象具体,决定着其有一定的幼稚性,这一特点也决定着他们的可塑性比较强,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

但幼儿的这一特征并不表明幼儿是被动的接受外界的影响,而是主动地对外界的环境进行选择。教师应该认识到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教学工作。

2.工作任务的全面性和细致性

这是由幼儿身心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决定的,这一阶段的幼儿自己的独立生活和学习能力还教差,这就需要教师全面负责幼儿的整个生活和学习活动。对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都要给予关心和帮助。

并且由于幼儿的心智和意志力发展的低水平性,幼儿的自律性和专注程度也较低,因此

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反复的提醒和训练。由此可见,幼儿教师的工作是非常细致、具体和琐碎的,需要幼儿教师耐心和细心。

3.工作过程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最快阶段,身心发展变化较大,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活泼好动。这些幼儿的特点决定着幼儿教育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中的任何意外事件都可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因此需要教师机智、灵活的处理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4.教育影响的示范性和感染性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表明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的兴趣,教师又是和幼儿最亲近、最信任和最尊敬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称为幼儿的模仿对象。因此这就决定着教师对幼儿有着极大地示范作用和感染力。

二、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

(一)幼儿教师职业角色的历史演变

1.充当保姆的阶段

2.充当教师的阶段

3.幼儿教师角色的多样化阶段

(二)现代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

1.幼儿教师是教育者

作为教育者的幼儿教师应该履行的职责有:

(1)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幼儿通过积极地参加活动来获得发展。

(2)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指导者。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对幼儿的指导作用。教师应该启发、引导幼儿开展学习活动、主动地进行探索和体验,以便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3)幼儿教师是幼儿的榜样和示范者。幼儿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决定着他们不可能理解一些抽象的空洞的说理,反而他们有着极强的模仿性,因此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幼儿去模仿。

2.幼儿教师是幼儿游戏的伙伴

幼儿的天性就是游戏,幼儿喜欢游戏,游戏也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主要的手段。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伙伴,与幼儿一起进行游戏。在游戏中教师与幼儿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幼儿教师更容易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更易接受,教育效果也更好一些。

3.幼儿教师是幼儿的第二任母亲

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决定着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成人的依赖性较高。尤其是幼儿离开家庭中父母的关爱和照顾,更需要一个心理上的情感寄托。幼儿的这种对父母的感情往往会转移到幼儿教师的身上,把幼儿教师当做自己的第二任母亲。幼儿教师应该满足幼儿的这种心里的需要,给予幼儿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幼儿摆脱离开家庭的焦虑和不安,让幼儿身心愉快的在这生活和学习,把托儿所和幼儿园变成幼儿的家园。

4.幼儿教师是幼儿的知心朋友

幼儿教师要注意细致的观察每个幼儿的变化和需要,获得幼儿的信任和喜爱,真正的走到幼儿的心理,了解幼儿情绪变化的原因。做到有针对性的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是幼儿能以一个积极地态度来面对周围的环境,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塑造一个健康的自我。

5.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研究者

优秀的幼儿教师还是一个幼儿教育积极地研究者,幼儿教育的工作具有复杂性,不仅要做好基本的教师角色还要注意对幼儿教育工作的反思和总结,开展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研

究。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把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使自己的工作保持活力,促进自己专业化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职业道德素养

(一)热爱幼儿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是幼儿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热爱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幼儿教育的工作当中。同时幼儿教育的工作特点也要求幼儿教师必须热爱幼教工作,热爱幼儿。

(二)热爱幼儿

教师对幼儿的爱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热爱幼儿才能过采取适当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只有感受到教师的爱才会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跟随教师的教育指导。教师对幼儿的这种爱是不同于父母的,他更有教育的意义,因此也更能理智的对幼儿进行爱和教育。

(三)尊重教师集体和家长

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尊重自己的教师集体,团结同事,自觉与同事形成一致的教育观念,并在工作上与同事保持一致性,以保证教师对幼儿影响的一致性。

同时教师也要尊重我们的家长,积极和及时的与家长保持沟通和交流,认知听取家长对幼儿教育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争取家长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二、职业智能素质

(一)文化知识素质

1.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幼儿教育的工作的范围涵盖广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幼儿的教育工作划分为五个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并且由于幼儿心智的不成熟和本身经验知识的有限性,使幼儿常常对某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感到困惑,经常向教师刨根问底式的发问,这也要求幼儿教师要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有一定的储备。

2.扎实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

(1)幼儿教师要了解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这是幼儿教师对幼儿开展进行科学的教育工作的前提。

(2)幼儿教师还要系统的掌握幼儿教育科学知识,包括幼儿教育的规律、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念以及幼儿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等。

(二)教育技能素质

1.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能力

了解幼儿是开展幼儿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并且要善于和幼儿进行沟通,通过语言来洞悉幼儿的内心世界,发现幼儿的心理变化。

2.教育组织的能力

幼儿教师的教育组织能力是通过在学习和工作中有意识的锻炼逐步形成的。教师的组织能力包括合理计化、科学安排幼儿的活动,并使各项活动有序的进行。具体包括事前周全的考虑、计划和准备,活动中安排的细致、步骤的明确和有条不紊,事后检查总结以吸取经验教训等。

3.语言表达能力

学前期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模仿是幼儿学习语言的主要形式。因此,幼儿教师具有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非常的重要。幼儿教师的语言要符合标准,发音正确,吐字清

楚。教师还应掌握语言的艺术,能生动的讲述故事、有感情的朗读儿歌或是诗歌,善于用儿童能理解的语言来指导幼儿的活动。

4.艺术表达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通常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直观的动作演示以及歌舞等表演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是幼儿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包括弹琴、唱歌、跳舞、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

5.设计创造能力

教师的设计创造能力可表现为:

(1)设计制作教学玩具的能力

(2)创设美化环境的能力

(3)创造性的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

6.自我发展的能力

(1)教师一方面要善于从书本、网络中学习,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

(2)幼儿教师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和向同行学习,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第十一章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节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和目的

(一)概念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指运用科学的方法,以教育现象和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收集的事实材料,验证假设以获得学前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活动。

(二)目的

学前教育的目的:为了揭示和发现学前教育领域内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建立和逐步完善学前教育的学科知识体系。

二、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在研究的过程中应具有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每一步都要力争有理有据,正确严谨。所有的研究结果都应该得到教育实验的验证,当一些研究结果的解释不统一时,必须进行补充性研究。注意幼儿在研究中是最自然的表现,以获得真实的、客观的研究结果。

(二)教育性原则

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和爱护幼儿,才出各种保护措施来防止教育研究对幼儿的伤害,并且所有的研究必须是有益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健康的。不仅要注意研究当前的教育效果还要注意教育研究的远期效果,避免对幼儿的不良影响。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学前教育的研究应该切合当前的学前教育现状和改革形势,既要不断充实和完善学前教育的理论体系。同时也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注当前学前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增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第二节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

(一)确定研究题目

1.一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价值性原则:研究应该具有理论或是实践的价值;

(2)创造性价值:选题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是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选题的创造性往往是研究价值的真正所在。

(3)可行性原则:指选定的题目应该是研究者的知识、经验、方法、技术、能力可能完成的,客观上所需要的人力、财力、设备等能够达到。

2.研究课题的来源:

(1)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2)对已有教育理论的质疑;

(3)对教育文献信息的分析;

(4)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二)选定研究的样本

选定研究对象一般采用抽样的方法,抽样时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随机性。

1.简单随机抽样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式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优点:操作简便易行。缺点:总体过大不易实行。

2.分层抽样

一般地,在抽样时,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各层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取出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这种抽样方法是一种分层抽样。主要特征分层按比例抽样,主要使用于总体中的个体有明显差异。共同点: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都相等N/M。

3.系统抽样

当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显得较为费事。这时,可将总体分成均衡的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定出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要的样本,这种抽样叫做系统抽样。

4.整群抽样

整群抽样又称聚类抽样。是将总体中各单位归并成若干个互不交叉、互不重复的集合,称之为群;然后以群为抽样单位抽取样本的一种抽样方式。

整群抽样的优点是实施方便、节省经费;整群抽样的缺点是往往由于不同群之间的差异较大,由此而引起的抽样误差往往大于简单随机抽样。

(三)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收集资料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等。

资料收集的原则:正确、真实、具有一定数量。

整理和分析资料时,研究者要根据研究的题目、根据理论假设,采用逻辑分析法或是统计分析法,从有关材料里发现一些规律性的联系,进行理论上的概括,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四)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

1.研究报告的内容:

(1)研究工作概述;

(2)研究的目的和范围;

(3)研究的方法、过程、样本及所用测验的有关情况;

(4)阐明研究结果,并进行说明和判断;

(5)简短的总结和讨论;

(6)参考书目。

2.研究论文的内容:

(1)题目;(2)内容提要;(3)序言;(4)正文;(5)结论;(6)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二、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最近本、最普遍的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儿童教育现象或过程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比较长期的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真实、直接、易操作的特点。

(二)调查法

调查法:借助谈话、问卷、座谈会、查阅有关文献等手段,间接地研究幼儿教育现象的方法。它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应运用最为广泛的研究方法之一。

调查法的步骤:确定调查的范围,选择调查对象;制定调查计划,实施计划;进行分类汇总。

(三)实验法

实验法教师针对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默写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法的特点:1.研究过程的可重复性。2.结论的可检验性。3.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教育实验的程序:1.确定课题。2.实验设计。3.实验实施。4.总结整理。

(四)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解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的理论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五)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的方法。它一般是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做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是特别适合幼儿教师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是因材施教的基础,极具实践意义。

更多相关推荐:
中职学前教育美术课说课稿

中职学前教育美术课说课稿废旧物造型——松果的艺术尊敬的评委、老师:您们好!我是来自四川省隆昌幼儿师范学校的美术教师,颜克峰。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废旧物造型——松果的艺术,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幼儿教育说课稿

幼儿教育说课稿乌鸦喝水课件幼儿园说课稿乌鸦喝水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实验过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既使加入石子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为了...

《学前教育舞蹈》说课稿

三年制高专班藏族舞蹈说课稿一说学科舞蹈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舞蹈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能够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它不仅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也是学生在未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专业技能舞蹈...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声乐课》说课稿

键盘自弹自唱课可爱的家说课稿一课程设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综合能力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演唱演奏舞蹈绘画等实践操作技能自弹自唱能力的发展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课程定...

幼儿园说课稿:幼儿园安全教育《橡皮膏朋朋》说课设计范例

幼儿园说课稿幼儿园安全教育橡皮膏朋朋说课设计范例一设计意图小班的幼儿他们的年龄小四肢运动不协调在活动中常会摔交因此教会他们一些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小班的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有些经验是零星的因此我设...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声乐课》说课稿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声乐课说课稿荆州教育学院艺术系方帆一课程设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综合能力很强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演唱演奏舞蹈绘画等实践操作技能歌唱能力的发展占...

学前教育专业《电子琴初探》说课稿

电子琴初探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子琴初探电子琴课是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传授电子琴的基本演奏知识发展音乐认识表现和审美能力本学科的学习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特点按照这样的宗...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说课稿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说课稿学校锦州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专业学前教育科目幼儿园教程教师栾月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出自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幼儿园活动教程的第三章第一节本节将幼儿园教...

学前教育专业说课讲课校内实训及考核

学前教育专业说课校内实训及考核为了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学院学生的专业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特制订说课实训与考核方案考核方案的制定将极大地促进学生专业学习与训练的热情也使各领域的教学目标...

学前大班《小狗头》说课稿

学前大班小狗头折纸说课稿小狗头折纸说课稿小狗头折纸这节美术课说课过程我分为五个环节进行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法四说学法五说教学过程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为什么设计这一组教学活动我认为在活动中应多锻炼幼儿的审美美术方...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故都的秋》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故都的秋一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郁达夫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作者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

高校教师资格证 说课稿

在职培训投资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是来自XX院的教师XX我的专业是XXXX主讲XXXXX这门课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XXX的第六章第三节XXXXX板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程序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恳请...

学前教育说课稿(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