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一级)培训复习材料

时间:2024.4.20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一级)培训复习材料

第一章 社会体育的基本形态

社会体育的基本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体育、职工体育和农村体育三大部分。

我国社会体育是由城市社会体育、职工体育和农村体育三大部分组成。这三大部分包含了我国人口的主体,是我国职业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态,也是老年人体育的主要组织形态。掌握城市社区体育、职工体育和农村体育的有关知识和管理技能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必备的条件。

(一)城市社区体育

(二)职工体育

社会体育始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相对应的概念,是国家整个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职工体育则是城市社会体育空间结构(家庭体育、职工体育、社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体育,一般是指在厂矿、企事业和机关等单位的职工所展开的体育活动。通常采用某些简单易行、富有实效、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和身体活动方式作为身体联系的基本手段,在职工自愿的前提下,主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其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广大职工的身体素质,丰富职工的余暇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职工体育历来是我国群众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开展职工体育,有利于提高我国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企业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三)农村体育

农村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方面。按照我国习惯,县以下的体育工作,统称为农村体育工作。农村体育开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也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文化建设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衔接。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体育有了较大发展,形势非常喜人,但从长远来看,仍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指导,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农村体育的认识。

要坚持用改革开放的新思路、新办法去解决新时期县级体育工作遇到的新问题,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县级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路子和新模式。

这个新路子、新模式是;

第一, 生活化,使体育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二, 普遍化,让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活动。使体育成为农村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 科学化,要科学的展开体育活动。使体育锻炼从经验型向科学化转变。

第四, 社会化,要发动群众和社会各界办体育,社会体育活动要从“总局一家办”向“社

会大家办”转变。群众体育组织要从行政型向社会型逐步转变,倡导社会团体和个人修建体育场所,自办小型竞技和开展业余训练,设立健身辅导站等,多种形式版体育,促进城乡体育社会化。

第五, 产业化,要把体育活动、体育设施推向市场,国家的体育设施要从事业型向经营型

逐步转变,个人消费要从福利型向消费型逐步转变。

第六, 法制化,要健全体育工作法规,使体育工作从“人治”向“法制”逐步转变。

第二章 社会体育工作规划

当地社会体育工作的具体条件

当地社会体育工作的历史和现状,是制定规划的出发点。必须对前一时期所制定规划的执行情况 做一个全面总结,如社会体育干部培养、场地设施建设、社会体育法规建设、主要活

动的开展情况等,要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将新的规划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第三章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与考核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追求更新、更高质量生活的需要,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增进大众体育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活跃城乡文化体育活动的新兴力量服务于现代社会。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19xx年开始实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的精神和相关规定,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个技术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各级证书的获得须经过自愿申请、参加培训、统一考试、体育主管部门的审批的环节或程序。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目的

1 通过专门的培训,使学员了解国家关于开展社会体育工作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方针策略,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丰富、充实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开展社会体育工作的业务能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了解并掌握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2 通过学习和培训,达到《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培训大纲》中对相应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为取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创造条件,并为从事相应技术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的基本特征与培训原则

(一)《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的基本特征

1.从制度体系上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属于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社会公益性事业的服务内容之一。

2.从考试性质上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考试由国家或者各级地方体育部门按照不同技术等级要求组织专门性的培训与考试,然后由各级群众体育主管部门按照职能权限进行审批。

3.从服务性质上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与活动主要是业余、自愿、无偿的社会服务,与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建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培训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根据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实际需要,解决学员应知应会的问题。

(2)实效性原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能力培养,克服纯学术性教育的倾向。

(3)灵活性原则:形式多样,方法灵活,除采用课堂讲述外,可适当采用参观考察、研讨以及利用声像教学等方式,使学员开阔思路和眼界。

(4)规范性原则:认真执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培训大纲》,突出培训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加强教学管理,严格考核纪律和考勤制度,提高培训工作的质量。

(5)培训与调研相结合的原则:在培训过程中,应对有关培训内容和效果进行调查研究;也可对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以及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情况开展调查研究。

第四章 运动性疲劳与身体机能恢复

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随着时间的延长,必然会导致运动能力的下降,或是暂时性停止运动,或是降低运动的强度,使机体尽快产生适应,而对身体并没有什么不良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体只有出现适度的疲劳症状时身体机能才会不断提高。

力竭与疲劳不同,在疲劳的基础上,降低运动强度和改变运动条件,使机体继续保持运动,直至完全不能运动,即为力竭。力竭是疲劳发展的最后阶段,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一般不要

达到力竭程度,当身体疲劳时,即可停止运动,机体逐渐恢复后,再开始下一周期的运动,以保证身体机能不断提高。

血液指标诊断运动性疲劳

1 血红蛋白 是氧运输的主要载体高浓度的血红蛋白能运输更多的氧到肌肉,因而是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2 血尿素 是蛋白质的产物,因此当运动负荷过大,体内蛋白质代谢加强参与运动功能时,血尿素升高。

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体育锻炼过程中的正常反应,随着体育锻炼时间的延长,疲劳症状会自然消失。运动性疲劳出现后,如果采用一些恢复手段则可以加速身体功能的恢复,尽快消除疲劳,提高锻炼效果。常见的消除运动疲劳的方法有运动后休息、合理的营养和物理疗法等。

运动后休息

以消除疲劳为目的的休息包括静止性休息和积极性休息

静止性休息是指锻炼着运动后保持机体的相对不运动状态,以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尽快消除疲劳。

积极性休息是指锻炼者运动后采用一些轻微活动以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

合理的营养

体育锻炼过程中,能源物质大量消耗为机体运动提供能力,所以运动后应及时补充营养,以利于疲劳的消除,提高锻炼效果,因此运动后应普遍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取。之外,还根据不同的运动形式和运动时间有针对性的补充不同的营养物质,以加速疲劳的消除。 物理手段

(一)按摩 (二)牵拉 (三)水疗

中医疗法

第五章 康复体育

康复体育的概述

康复体育是根据伤病的特点,采用体育手段或机体功能联系的方法,以达到伤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为目的的一门应用学科。

康复体育是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同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就逐渐积累了用体育手段防止疾病的经验,使原始的医疗体育成为体育家族中的一员。现在体育手段不下数百种,但是按其目的和任务来分,可分为健身类手段、健美类手段、娱乐类手段和竞技类手段。其中健身类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健身、康复和治疗疾病,即康复体育。 运动器官的康复锻炼

1. 运动器官康复的应用范围

战争创伤、生产事故、交通事故、运动损伤、生活中意外事故等引起的运动器官伤残,都需要进行运动器官的体疗康复。这部分伤残发生的年龄分布很广,但多为在学习、生产、工作第一线的中青年,他们伤残后功能恢复的好坏,对个人和整个社会都有重要意义。运动器官体疗康复对受伤运动员来讲,更有特殊的意义,实践证明,损伤后及时进行体疗康复锻炼,可以大大缩短后恢复的时间,使运动员能尽快投入训练和比赛,还可起到预防停训综合征的作用。

2 运动器官疾病的康复

如骨关节病、身体发育畸形等

3 长期卧床病人的康复

长期卧床会引起肢体关节活动幅度下降、肌肉萎缩等,需要进行运动器官的体疗康复。

4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康复

如偏瘫、截瘫、脑性麻痹、外周神经损伤等造成的运动器官功能障碍的康复等。 5 老年人的康复等

第六章 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

老年期体育健身要求

防病和治病是老年人体育健身的主要动机之一,所以医疗体育、保健体育健身、武术等适宜在老年人中间开展。

健身锻炼要注意营养的补充

每日膳食中蛋白质、脂肪、躺、水、矿物质、维生素和食物纤维等营养素应保证齐全,还要注意营养素的质量以及蛋白质、脂肪和糖的比例。每天膳食中的糖、蛋白质、和脂肪提供的热量占每日消耗总热量的百分比是60%~70%、10%~14%、15%~25%。应保证合理营养,维持体重的基本稳定,防止肥胖或消瘦。


第二篇: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培训资料


第一章 社会体育管理的原则、职能与方法

第一节 社会体育管理的概念、特点与原则

一、社会体育的概念及其特点

(—)社会体育的概念

社会体育是指除了学校和武装力量(军队、警察)以外,在社会其他一切行业或活动领域中人们利用余暇时间开展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学校体育、武装力量的体育。社会体育以增强人民体质,丰富人民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健美、休闲、娱乐、医疗、保健、康复、社交等多方面的需要为主要日的,而不是以挖掘人的潜力,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因此,社会体育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近年来,社会体育的发展很快,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多,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民间团体自由组合的体育团体,也有体总、工会、妇联、团委等各级体育管理机构组织的半官方性的体育团体;既有公益性的体育团体,也有盈利性的体育团体等。加之社会体育具有业余性、自愿性、分散性、广泛性等特点,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我国社会体育健康地发展,使其更奸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必须加强对社会体育的管理。

(二)社会体育的特点

1.参与者的广泛性。2.内容的多样性。3.组织形式的灵活性。4.参与者的业余自愿性

二、社会体育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

社会体育管理是指为了增进人们的健康,丰富人民生活,对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农民以及街道居民等群体参加的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实施、控制的过程。 社会体育管理的特点是由社会体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由于社会体育具有业余性、自愿性、分散性、广泛性等特点,并且参与者在社会角色、职务、修养、身体素质、运动水平、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差异较大,就决定了社会体育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一)骨理体系的协同性

社会体育是参与者人数最多,活动现场最大的体育领域。各个纵横交错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同是保证社会体育管理顺利进行的关键。

(二)管理目标的多样性

社会体育参与者的活动目的及价值取向常常是不同的。社会体育的管理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目标。

(三)管理对象的复杂性

社会体育的管理对象既有对人的管理,也有对物的管理,还有对信息的管理。尤其是社会体育的参与者其社会地位、职业性质、活动目的、运动水平、兴趣爱好、年龄性别等诸方 1

面的情况不同.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四)管理方法的松散性

松散性管理也就是弹性管理。要尽量的根据他们的兴趣和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松散性管理。从而培养他们的体育爱好,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三、社会体育管理的原则

(—)社会性原则

社会体育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涉及面广、关系复杂。

(二)激发性原则

激发性原则是指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自觉地、经常地参加体育活动。

(三)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指为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各类人员参与体宵活动,灵活运用各种管理目标、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等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则。第—,管理目标多样性。第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第三,活动内容的多样性。

(四)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社会体育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以及计划、方案、措施等,必须从实际出发,做到切实可行。

第二节 社会体育管理的基本职能

管理的职能是管理活动所具有的作用和功能。同样,社会体育管理的职能是社会体育管理所具有的作用和功能,包括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协调职能。

一、计划职能

(一)计划职能的含义

社会体育管理的计划职能是指确定管理目标、制定方案、明确任务、提供方法等的职能。计划职能是所有管理职能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其核心是决策问题。关于计划的内容,西方一些管理学家将其概括为“5W1H”理论,这一理论完全适用于社会体育的管理。 What--做什么?即明确计划工作的任务,包括活动内容、工作要求及工作重点。 Why--为什么做?即明确计划工作的目标,说明制定此计划的理由、意义。

When--什么时候做?规定计划中各项工作的完成进度,包括开始时间、进程安排、完成时间。

Where,How--在哪儿做?包括实施计划的地点、场所、空间组织和布局等。怎么做?即实施计划的方法、手段、途径、奖惩制度等。

Who--由谁来做?计划不仅要落实到时间、地点,特别要落实到人,包括计划中的人员安排、组织机构等。

计划具有明确性、全面性、弹性和效益性等特征。

2

(二)计划职能的作用

科学的计划可以明确将来的工作方向,减少管理过程中人、财、物等资源的浪费,并可以及时控制工作进程,及时修正工作中的不足,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计划职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确定方向

人们的行为如同大海航行,而计划则像航海灯塔,它使人们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航行方向,指引人们驶向目的地。

2.避免盲目

计划已把将来的工作轮廓清晰地勾画出来,人们通过计划可以明确工作任务,预见到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从面避免了工作中的盲目性。

3.提供方法

计划不仅提出了目标,而且还提供了实现目标的手段、方法、途径,从而可以避免无计划的重复和浪费,经济、高效、优质地实现管理目标。

4.修正偏差

计划中设立了明确的目标和指标,为监测工作提供了标准。通过与计划中的目标和各种指标的比较,能够及时发现管理工作中的偏差,及时采取弥补措施,使管理工作按照既定目标前进。

二、组织职能

(一)组织职能的含义

社会体育的组织职能是指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有效的组合,井确定社会体育各部门的职权范围,明确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利益和愿望,使之趋向于社会体育管理目标的职能过程。组织职能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

1.组织设计

明确各部门工作人员的义务、责任与权限范围,完成组织机构。

2.组织协调

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发挥各部门的整体效应。

3.组织运行

组织运行包括下达指令、执行指令和情况反馈。

(二)组织职能的作用

1.协调关系

组织职能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在整体系统中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减少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和低效率的重复性工作,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部门潜力的同时,使各部门协同配合,取得整体效应。

2.明确职责

通过明确每个人或每个部门的职责,使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在整体中扮演什么角色,完成什么任务,出现问题受到什么处罚,取得业绩受到什么奖励。从而真正做到各负 3

其责,奖惩分明。

3.控制及反馈信息

建立控制体系就是建立起能随时监测自己工作进程的运行机制。通过不断地反馈信息,控制系统与管理目标保持一致。

三、控制职能

(一)控制职能的含义

在管理活动中,控制职能是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其主要含义是对系统实施监测和调控,使系统沿着管理目标的方向发展。控制主要体现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是一种不断地对照计划来检查现有作业状况的活动。控制的目的是通过对系统的监测,找出偏差并加以修正,使系统的状况与计划保持一致。应当注意的是,对于偏差的调整既包括对系境状况的调整,也包括对原计划的调整。从本质上讲,控制是通过合理地配置活动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要素,达到管理的目的。所以,控制并不只是消极地限制和约束,而是积极地、高效率地优化组合系统内的各种要素,以实现其预定的管理目标。

(二)控制职能的作用

控制活动以预定的计划目标为依据,按照操作标准、监测实际情况、发现偏差、反馈信息,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的一系列活动。其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点:

1.制定操作标准

操作标准是实施计划的细则,是执行计划的具体操作程序、措施和指标。操作标准也可以说是控制的“校正准则”,即通过反馈信息,比较现状,找出偏差,进行修正的标准。因此,操作标准必须具体、明确并且可监测。

2.监测

监测是指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考核和评价。通过监测可以获得信息,如工作进度情况、工作质量情况以及计划完成情况等。恰当地选定监测点是提高控制效果的重要方面。监测点应当反映系统的主要部门和主要环节,并对系统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监测点的信息收集有助于把握系统发展的现状和全局。

3.反馈信息

反馈就是把监测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相关的管理部门,以便及时发现与计划标准的偏差。

4.修正

反馈的信息反映了计划的缺陷以及系统运行中的偏差状况,从而为修正偏差,使管理活动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提供依据。然而,偏差可能是由于计划标准不当所造成的,也可能是在执行计划中产生的,因此,需要对偏差产生的原因作细致分析,以便作出科学的修正。

四、协调职能

(一)协调职能的含义

协调是为了使系统中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和谐,步调一致,共同实现系统目标的活动。协调是一种管理艺术和技巧,任何社会组织都力求自己内部各部门保证步调一致,协同合作; 4

同时,也力求自己与外部其他组织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使所有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组织活动的主体是人,人的行为是整体活动赖以顺利进行的关健。所以,协调的实质实际上就是人际关系的协调,就是要通过调节系统中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好配合,带动整体系统中诸要素的协调。

(二)协调职能的作用

1.协调是组织内外一切活动有序进行的保障

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其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新的矛盾会不断地出现,要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运转,就必须不断进行协调。使系统中的每个环节都能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向着管理目标有序地发展。

2.协调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任何管理活动都伴随着各种矛盾,这些矛盾不解决,就会影响管理活动的效率。而解决这些矛盾的重要手段就是协调,就是对各种活动不断进行调整,及时化解矛盾,使管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种要素都协调一致,发挥出最大效益。

3、协调是确保管理获得和谐环境的必要条件

管理工作需要适宜的内外部环境,通过协调给管理不断创造新的环境,并使之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实施。同时.协调还能够使管理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使管理与环境保持和谐统一。

第三节 社会体育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一、社会体育管理的内容

(一)社会体育构成要素角度下社会体育管理的内容

从社会体育的构成要素的角度看,社会体育管理内容包括对社会体育中人、财、物、信息和时间的管理。社会体育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开发这些要素的个体作用,充分发挥这些要素的整体效能。

1.人员的管理

社会体育人员队伍是开展社会体育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体育工作中,人员的管理不只是人员的组织和使用,还包括人员的培训、考核和激励。人员管理的核心是如何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人尽其才,为人员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资金的管理

资金的管理不只是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还包括扩大资金来源,节约开支,即“开源节流”,开展社会体育工作在花钱时要作好计划和预算,少花钱、多办事,在资金来源问题上,要由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等、靠、要”,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争、创、筹”方向转变、要扩大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形式吸引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讲经济核算和成本核算。

3.物资的管理

社会体育中对物资的管理不只是物资的购买和供应,还包括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经营以及物资的保管等。物资的购买和供应要防止大手大脚,胡乱花钱,造成不必要的物资积压 5

和浪费。应选购那些经济、实用、物美价廉、安全可靠的产品。我国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将逐步向经营型转变,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对外开放,提高使用率;一方面要利用现有条件,开展有偿服务,多种经营。

4.信息的管理

社会体育的信息是指对发展社会体育有价值的新内容、新知识和新消息。基层社会体育信息管理的主要工作是整理、加工、利用好现有的报刊、资料、文件、书籍等,并努力扩大信息来源。充分发挥这些信息的作用。除要重视社会体育工作本身的信息外。还要关注上级领导机关的工作方针、政策、举措等;学习,借鉴兄弟单位、地区、部门的先进经验;注意了解有关行业系统和国外的动态。对所获得的信启,及时加工整理并向有关人员报告,做好保管工作。

5.时间的管理

时间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应该进行管理。时间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时间、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时间浪费和使用不当。在基层社会体育工作中,人们常对使用资金进行预算,而很少对时间作出预算。实际上时间同样需要精打细算,作出预先安排,分出轻重缓急,做到有别有序、忙而不乱。一项活动的准备时间要充分,还要留有余地,活动进行的时间要精确计算。只有按计划时间进行,才能保证活动有序、热烈、紧凑。建立对重要的工作或活动制定时间进度表的制度,避免在次要问题上过多消耗时间,使工作规范化、条理化,减少不必要的环节,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二)社会体育组成部分角度下的社会体育管理的内容

按照社会体育的不同领域和组成部分,社会体育的管理内容包括对职工体育、城市社区体育、农村体育的管理等,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同时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只有遵循这些共同规律,针对不同特点进行管理,才能更好地发挥不同类型群众体育活动的作用,产生最佳效益。

1.企、事业单位职工体育的管理

职工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参加对象上看,主要是企、事业和机关等单位的职工;在时间特征上,表现为职工利用工余间歇时间和双休日、节假日开展体育锻炼;在空间特征上,一般都是利用单位自有的场地设施条件或就地、就近、就便,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活动;在项目特征上.表现为趣味性、娱乐性较强,健身作用和社会普及面较大,为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在作用特征上,比较突出地表现在能增进职工身体健康,降低因病缺勤率,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强本单位职工凝聚力,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单位的知名度;在管理机构上,一般都有常设的管理机构(工会、体协)负责组织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事业单位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企、事业单位职工体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2.城市社区体育管理

城市社区体育主要指在城市中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以社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社区体育的突出特点是区域性,它不是以参加对象的单位隶属或职业身份界定参与者的身份,而是以“社区”这样的 6

地域性概念进行划分。同处一个社区,无论是工人、干部、学生、老人、青年、小孩等,都是杜区体育的对象。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的,社区内的绿化地带、楼间庭院,广场公园及其他公共设施都是体育活动可以利用的资源;社区体育在活动设施上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的特点。社区体育组织还具有较强的民间性,它一般都是独立的社会团体,虽然有些组织挂靠在街道办事处或其他机构,但其自筹经费、自我组织、自愿参加的特点仍反映出较强的民间性;社区体育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具有平等性,社区体育指导员自身是锻炼者、活动者,还兼任指导员、辅导员,其工作性质具有很大的义务性,如提供场地设施服务、提供体育指导和咨询服务、提供资金资助和组织服务等。城市社区体育是近年来我国社会体育发展中的一个新兴的、非常活跃的活动形式。它打破了行业系统等纵向关系,建立起新的社会体育横向联系,创造了社会体育的新模式。

3.农村体育管理

“农村体育”是一个以地域特点划分的概念,一般是指县及县以下广大农村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农村体育所涉及的内容包含有社会体育、学校体育,还有少部分竞技体育的成分。这里所阐述的农村体育主要是指其中属于社会体育的部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体育在农民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农村两个文明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农村体育的场所是农村,背景是农业,主体是农民,由此决定了农村体育参加对象的分散性、活动时间的不稳定性、体育观念的保守性、经济条件的滞后性、活动项目的民俗性等诸多特点。我国有9亿多农村人口,农民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影响,发展农村体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它的特殊性又给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一定难度。

二、社会体育管理的方法

方法通常是指实现目标的手段。社会体育管理的方法则是指在社会体育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社会体育管理目标,所采取的各种具体手段和措施。管理的目标和各项管理任务都要通过相应的管理方法来实现,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就没有科学的管理,也就不可能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管理方法与管理原则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体地说,管理原则是制定管理方法的基准,管理方法是管理原则的具体化。因此,社会体育的管理方法也一定要根据社会体育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社会体育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由于社会体育具有广泛性、业余性、自愿性、松散性等特点,所以,在制定社会体育的管理方法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常用的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宣传教育法

宜传教育方法是通过宣传和教育等方式,使人们围绕着既定的管理目标展开体育活动,以实现管理目标的方法。社会体育活动开展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社会体育的宣传力度和群众对社会体育的了解程度。社会体育活动是人们参与程度最高,普及范围最广的体育活动,并且由于参与社会体育是本着自愿的原则,不能带有任何强制性,所以在社会体育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把参与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满足他们正当需求的同时也要对其不良的思想和行为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在实施宣传教育法过程中,首先应当进行广泛的宣传,让人 7

们了解开展各种社会体育活动的目的、意义、效果以及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等,从而调动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开展宣传教育应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人们进行内容健康的体育活动,对一些不健康甚至是反科学的活动予以说服教育、严格禁止,以保证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再次,开展宜传教育应本着区别对待的原则,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的管理对象确定相应的宣传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二)社会调查法

社会调查法是运用各种社会调查形式,及时掌握社会体育活动中的信息,正确制定和调整计划,保证社会体育管理目标实现的方法。社会调查法是一种常用的社会体育的管理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收集各种资料和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根据第一手资料有的放矢地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提高管理的效能。社会调查法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全面调查法、专题调查法、个别访问法、问卷调查法、民意测验法、社会统计法等。社会体育的调查内容,一般包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社会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与分布;社会体育的经赞来源、分配和使用;社会体育活动时间的分配与安排;社会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与分布;影响社会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群众体质状况等。

(三)协调引导法

协调引导法是社会体育管理部门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协调疏导,从而与其他管理部门建立互助合作关系,促进社会体育活动开展,实现其管理目标的方法。社会体育不同于学校体育和军队体育,它不能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强制实施。否则不仅不能有效地管理社会体育活动,而且会挫伤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社会体育管理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各系统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是保证社会体育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社会体育的这些特点.都要求在管理工作中应当采用协调引导法。在实施协调引导法过程中,应当注意一方面要理顺政府机构、相关部门、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增强合力,减少阻力,提高系统的整体效应;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体育管理部门对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农村等不同人群的体育活动的理论指导、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社会体育的展开。

(四)经济杠杆调节法

经济杠杆调节法是社会体育管理部门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调动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实现社会体育管理目标的方法。从社会体育参与者的角度来看,虽然参加体育活动是一种业余的、非职业性的活动,但是给予适当的物质鼓励可以调动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从体育管理组织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体育管理,不仅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经济效益。体育场馆的合理收费是为大众提供活动场所的必要保证;但是,各种盈利性的体育场所和俱乐部,没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就难以延续等等。实践证明,社会体育的管理一定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应当主动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社会体育管理中的利益关系,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

8

第二章 基层业余调练与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比赛

第一节 基层业余训练概述

现代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把体育锻炼与群众性的体育竞赛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活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也是促进和刺激更多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有效“催化剂”。竞赛与训练密不可分,有竞赛活动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运动训练。因此,熟悉和掌握基层运动队业余训练的基本知识和训练技能,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基层业余训练及其目的

基层业余训练是指社会体育指导员对有一定运动基础,身体状况良好,有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技能要求的锻炼者(业余运动员)进行的较为系统的训练,以全面发展他们的身体宗合素质,不断提高专项运动成绩,培养体育活动骨干而专门进行的一种教育过程。其目的是增强业余运动员的体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能力,改进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在参加业余比赛中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此外,基层业余训练还具有增强集体主义荣誉感,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活跃社区群众性竞赛活动,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二、基层运动队训练的特点

基层业余训练与一般运动训练相比较,既遵循一般运动训练的规律,又具有鲜明的基层群众性业余训练的个性特点。作为一名称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基层业余训练的任务、内容、方法和特点,还应了解和掌握一般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手段。

(一)运动训练的共性特征

1.运动训练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无论何种类型的运动训练(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是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要保证运动训练的连续性和相对系统性。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2.运动训练内容的专门性

运动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专项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的专项运动成绩。因而在训练项目、内容、计划安排、方法手段上都具有专项化的特点。

3.运动训练中较大生理负荷的承受性

运动训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要承受超常的运动负荷,运动员生理负荷的承受能力往往与其运动潜能密切相关。基层业余训练中提高运动员对大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和抗疲劳能力,仍然是其主要任务之一。

4.运动训练的针对性和训练成绩的表现性运动训练基本上是针对个人特点进行训练过程,许多项目是以个人为单位参加比赛,并以个人所表现的成绩来决定胜负或名次的,如基 9

层比赛中的中长跑、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和现代流行的保龄球、门球、地拂球、高尔夫球等项目。即使是一些集体性项目,如篮球、足球、健身秧歌、大众健美操等,也是以个人技术动作为基础。因此,在训练中应充分考虑不同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技战术训练和心理训练水平在竞技能力培养方面应有较强的针对性。

运动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在比赛中能有效地发挥自身的水平,把自己最佳水平和成绩表现出来,并得到社会的公认。要体现这一特点,则要求在训练中把竞赛作为训练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使之具备有效的竞技水平的表现性。

(二)基层业余训练的自身特点

1.训练时间的业余性和非连贯性

基层业余运动训练的对象是普通群众中体育锻炼的积极分子,他们把业余运动训练作为一种体育爱好或生活中的一种追求,而不是以其为谋生的职业和手段,工作之余进行运动训练是其显著的特征。要求教练员(或社会体育指导员)针对基层业余训练的特点来安排运动训练,空余时间较多的可安排训练时间长一些,训练内容相对正规和系统一些,反之则在有限的时间内重点安排,突出实战需要。

基层业余训练还具有非连贯性。有些人群如工人、农民,如果某一时期工作任务很重或时逢农忙季节,因要全力以赴完成本职工作,可能中断一段时间的训练。这就要求教练员(或社会体育指导员)具备适应这一特征的业务能力,按照这些特殊人群的工作特点,科学地安排训练计划和训练内容。

2.运动负荷的适量性

运动训练是以施加于运动员身体一定的运动负荷为特征并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改造和技术提高的过程。基层运动训练既要使运动员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使其产生生理方面新的适应性,达到提高体能和运动成绩的目的;又要特别注意业余运动员的有限承受力。一般来说.业余训练的运动负荷以小于多数运动员的极限承受力为宜,同时应注意观察运动员的后续反应,预防运动损伤,还需不能影响到他们的工作。

3.业余运动员选材的非“严格性”

基层业余运动员的选材不同于高水平优秀竞技运动员的选材。一般来说,群众热爱体育运动,喜欢参加体育比赛,且具有一定体育基础就可以成为业余运动训练中的一员,而不可用优秀运动员的选材标准和内容来严格“筛选”。对于参加训练的运动员、无论其运动基础和水平高低,都应该一视同仁,切不可伤害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4.参与运动训练项目的多样性

在基层业余训练中,一个体育积极分子往往会参加多个项目的训练和比赛、这也是基层业余训练的重要特征。教练员应掌握这些运动员的特点,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扬长补短,挖掘潜力,促使他们在多个项目上都有所作为。

三、基层运动队的分类

(一)根据业余训练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根据业余训练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般可以分为基层竞技运动队、健身运动队和体育 10

娱乐运动队等。

1.基层竞技运动队

这一类型的运动队是以业余运动训练和比赛为目标和任务。特点是运动训练组织过程比较严密,有较为系统的训练方案和训练计划,训练的时间相对稳定,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例如,乡镇田径队,县级篮球队、乡镇篮球队、企业车间拔河队、基层行业足球队等。

2.健身运动队

这一类型的运动队是以业余体育锻炼强体健身为目标和任务。特点是有一定的群体目标和个人目标,有约定成俗的行为规范,有一定的群体凝聚力。例如,职工武术队、女子健美队、老年长跑队、冬季游泳队等。

3.体育娱乐运动队

这一类型的运动队是以娱乐休闲形式如交友、联谊、休闲为目标和任务。其特点是组织比较松散、有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队员之间相互了解和熟悉,

如老年爬山队、老年秧歌队等。

(二)根据性别分类

根据性别可以分为基层某项目男于运动队和女子运动队。

(三)根据年龄分类

根据年龄分类可以分为老年运动队,如老年长跑队、老年秧歌队等;中青年运动队,如中年健美队、青年排球队等;少儿运动队,如少年乒乓球队、幼儿体操队等。

第二节 基层业余训练计划的内容与制定

制定业余训练计划是业余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获得较好的运动成绩,必须对运动员进行系统、有组织、有目的的科学训练。制定业余训练计划的主要依据是:训练目标、训练任务、训练时间、运动员的基本条件以及物质、场地条件等。

—、业余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

制定业余训练计划,一般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训练的目标与任务

制定训练计划首先要提出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业余训练的目标和任务主要与将要参加的竞赛相联系,一般用拟取得的运动成绩、比赛名次、预期达到的训练水平等表示。

2.基本情况分析

基本情况分析包括本队和各参赛队伍(特别是与本队水平相当的队)的实力,准备参赛的项目、竞赛规则、训练条件与经费状况等。本队运动员的情况分析包括各组别和性别运动员的构成、运动员的职业和训练的有效时间、现在的运动成绩、健康状况、身体条件与身体素质、比赛的经验和心理水平等。对手的情况包括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与技战术特点、近期的比赛和训练成绩等。比赛的条件包括场地、器材、气候、裁判、观众等。

3.训练阶段

无论是全年训练计划还是短期训练计划,都是由若干个训练阶段构成的。业余训练阶段 11

一般包括准备阶段、竞赛阶段和总结阶段。在群众业余训练中,如果训练时间较长,其准备阶段又可细分为准备阶段、赛前训练阶段。

4.主要的训练思路与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

业余训练也要明确主要的训练思路,寻找适合于本队情况的有效提高成绩的训练重点与突破点。基本的训练内容一般包括身体训练、技战术训练、比赛能力提高等。每一项内容应该有适合运动员特点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在群众业余训练中,要根据训练的目标和任务、运动员的基本状况、训练时间的长度等抓住训练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合理安排。

5.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严防伤害事故和过度训练。

6.充分发挥教练员的主导作用和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加强队内的团结协作。

7.检验性比赛和训练评定的安排

从比赛的需要出发,选择参加一部分非正规的比赛或专门性测验,以检测训练水平的状况,提高专项技术、专项素质、战术训练水平以及比赛能力。

8.群众业余训练也要重视恢复训练的安排

由于参加业余训练的运动员在训练基础、身体的承受能力等方面较专业运动员低得多,而且还要完成相应的本职工作,所以恢复训练既重要又必要。群众业余训练要有恢复的时间、主要的恢复训练方法和手段等。

二、短期集训计划的制定与安排

(一)短期集训计划的结构与负荷特点

一个训练阶段是由若干个周训练组合而成的。这些周训练过程,既有各自明显的特点,又彼此关联,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阶段训练过程。短期集训由于时间短、任务重,合理安排周训练负荷以及周与周之间的组合就十分重要。如:在短期集训计划中,以6周训练为例,各周训练负荷的组合形式,其主要特点如下:

1.特点是连续6周安排中等负荷,负荷的调节主要在各周内部进行。

2.特点是逐周增加负荷至最大(第四周负荷最大),然后再调整。这种安排较易造成运动员的疲劳积累,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3.特点是6周的周负荷采用1中2大3小、4中5大6小的结构,节奏明显。

4.特点是周负荷采用1大2小 3大4小5大6小的大小结合的结构,运动员的机体在大负荷训练周之后,可以得到必要的恢复和调整。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要从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训练任务、指标和整个阶段所包含的周次,恰当设计周与周之间的训练结构。

(二)短期集训中的安排与区别对待

1.根据训练时间的长短,区别对待训练内容

(1)集训时间越短,重点应越明确,应有针对性地集中解决对提高运动成绩有决定性意义的重点问题。如果集训的时间较长,可以适当加强基础训练,但运动负荷的安排一定要适当,要注意观察运动员的训练感受和效果。

(2)对于多数临时抽调的业余集训运动员,要从“业余性”实际出发,科学安排训练过程。 12

一方面要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教练员因为集训的时间短,对运动员适应训练的能力估计过低,造成训练思想过于保守,随便安排训练,使运动员在集训中运动水平和成绩提高不明显的情况。

(3)阶段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安排,可通过改变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组合来保持相近的负荷水平。一般地说,负荷量大,负荷强度为中或较小;负荷量中或较小,负荷强度较大或次大。同时还可以通过练习的密度对负荷总量进行调节。短期集训初期可采用负荷量较大,负荷强度由小到中等的安排模式,中间可有一个调节周,集训后期可采用负荷量较小,负荷强度较大的安排模式。

2.对不同项目集训队员的区别对待

(1)对体能主导类项目如田径、游泳、举重等项目来说,要注意负荷节奏的安排,使运动员既能承受负荷,又能迅速恢复。根据比赛的需要,在赛前几天内达到较高的专项强度和熟练和完善主要技术环节的安排为主。

(2)对技能主导类项日如体操、健美操、健身路径等项目来说,短期集训应着重熟练成套动作的练习,提高成套动作练习的成功率。

(3)对于集体对抗项目如球类项目来说,短期集训的重点是集体的协调配合、战术组合以及队员之间的相互默契。

(三)训练周计划制定与安排

1.训练周计划的类型和任务

训练周的时间一般为5—6天,也可视具体情况定为4-10天之间,表示为7±3天。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不同,可把周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以及恢复周4种基本类型。其主要任务如下:

(1)基本训练周: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熟练掌握专项技、战术以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多种竞技能力。

(2)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为达到理想的竞技状态做准备,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中去。

(3)比赛周: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的目标。

(4)恢复周:消除运动员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小结比赛的成果和不足。

2.训练周的内容结构特点

实现训练目标的需要和不同负荷后机体的反应及恢复状况,特别是超量恢复的状况是决定周训练计划内容结构的主要依据。运动员在一次较大的运动负荷之后,一般需要经过48—72小时的间歇才能出现体能的超量恢复。通过多次训练交替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及不同负荷能够得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因此,在周训练内容的安排上,可以以专项为主线,结合安排非专项内容以及球类活动、游戏活动内容,其依据主要如下:

第一、不同的训练内容要求不同的供能系统参与运动。

第二、不同的训练内容对人体不同的生理系统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三、不同的训练内容要求不同的肌群或以不同的工作方式提供运动的主要动力。 第四、不同的训练内容对运动员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

13

(四)训练课计划制定与安排

1.训练课的类型

训练课是运动训练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根据训练课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可以把训练课分为身体训练课(亦称体能训练课)、技战术训练课、综合训练课、检查和比赛课4种类型。

2.训练课的结构

训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一节训练课通常包括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准备部分的任务是使机体逐步进入工作状态,从心理和生理上做好承受计划负荷的准备。准备活动可分为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基本部分安排训练课的主要训练内容,其结构和持续时间依项目不同而异,也依课的任务、要求、运动员的身体状况不同而异,基本部分的时间一般为1—3小时;结束部分的主要任务是解除训练课基本部分所造成身心方面的紧张状态,通过心理暗示和物理性放松缓解身体的疲劳。

3.训练课安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训练课的任务、内容及运动负荷等在周训练计划中已有安排,一般应按照周训练计划进行。但也要注意上一次课任务完成的情况和运动员的身心反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必要的调整。

(2)专门性准备活动中应注意与基本部分中的技、战术训练紧密结合,尤其是一些专门性练习要为基本技、战术训练作好生理、心理的准备,且有针对性。

(3)在身体训练课上,要注意安排好不同素质训练的先后顺序及训练的负荷。

(4)要根据运动员的自身特点,正确地处理负荷量、负荷强度、练习密度之间的关系。

(5)要注意重视训练课的放松整理活动,尤其是心理负荷的缓解。应采用多种手段使运动员的身体功能在结束部分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和疲劳的缓解。

第三节 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比赛的工作特点

一、群众性体育括动和比赛的意义,特点和类型

社会体育指导员要组织好基层的群众体育活动比赛,必须明确了解群众性体育活动与比赛的意义和作用,并结合基层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及特点,采用切实可行的竞赛组织形式,达到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实际效果。

(一)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比赛的意义和作用

运动竞赛是体育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实现体育目标、完成体育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群众性体育活动与比赛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人们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大群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1.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2.受到启迪和激励。3.促进精神文明建设。4.进行文化物质交流活动

(二)基层体育竞赛活动的主要特点

基层体育竞赛是基层体育组织广大群众直接参与和观看的内容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业 14

余体育比赛活动.它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1.群众健身性。2.小型多样性。3.分散灵活性。4.民间传统性

(三)大中型群众体育比赛的工作特点

大中型群众体育比赛也是群众体育活动,但它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与一般的群众体育活动相比影响更大、涉及面更宽、参加入数及比赛项目更多,所以更具自己的活动特点,在组织工作上也与一般群众体育活动有所不同。

1.组织工作更具有权威性

2.活动更具有规范性

(1)有固定的场地。(2)有集中的时间。(3)有严格的竞赛规则。

3.参赛人群更具有代表性

(1)群众性体育活动中选拔出的少数水平较高的活动者作为参赛代表。(2)大中型群众体育比赛的参与者,一般要按年龄、性别、职业、行业、水平等分组。

4.发动更具有支持性

大中型群众体育比赛,需要多部门的协调合作,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和关注。

5.组织更具有程序性

举办大中型群众体育比赛,从制定规程、下发参赛通知、编发秩序册、报名报到、组织裁判学习、各代表队熟悉场地、召开组委会和裁教联席会,到举行开幕式,进行比赛,闭幕发奖.评选道德风尚运动队、运动员、裁判员,印制成绩册等,一连串的组织工作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合制定方案,按程序运作的。因此,更具有程序性。

二、群众性体育比赛的基本类型

(一)综合运动会

包括若干个田径、球类、操类运动以及趣味运动项目在内的规模较大的综合竞赛活动。

(二)邀请赛

由一个或几个单位(队)来组织或由著名人物发起,邀请其他单位(队)参加发起者所组办的竞赛活动,多是单项比赛。

(三)表演赛

为了宣传和倡导某项运动,或是为某项公益事业征集资金扩大影响等特定目的,或是为某项体育教学示范等而举办的表演性竞赛,不计比赛成绩。

(四)传统性比赛

指各社区、单位根据本地区运动竞赛活动的传统性,所在地区气候和地理条件特点而举办的群众体育竞赛活动,如冬季游泳比赛、春季长跑节、秋季老年门球赛等。

(五)友谊赛

这是为增进友谊而组织的非正式比赛,有时以访问比赛的方式进行。通常由比赛双方约定比赛时间、地点和比赛方法,组织简便、形式多样,是基层中常见的一种比赛。

(六)区域性赛

15

按既定的行政区域内进行比赛,如在一个区、街、县、乡内,组织本区域内各不同单位参加的比赛。

三、赛前准备与临场指挥

(一)比赛的准备工作

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比赛,由于涉及面广、人数多,组织工作比较复杂,所以活动和比赛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一般地说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赛前要做的准备工作有:

1.熟悉比赛规程、规则和场地、器材、气象等环境条件。

2.掌握情况,分析形势,研究对手实力,初步确定上场队员。

3.进行适应性训练。

4.确定切实可行的比赛方案,制定比赛计划。

5.做好运动员思想动员工作,进行心理准备。

6.必要的相关条件准备,如资金、器材、医务人员、创伤急救药品等。

(二)临场指挥

1.开好准备会——先由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公布上场的运动员,简要分析对手技战术特点、布署比赛战术及要求。经运动员议论、补充明确后,作为全队的共同行动指导。准备会要重点明确,要鼓舞士气,增强信心。

2.比赛时掌握场上情况,头脑要冷静,当机立断,作出决策。

3.中场休息及时小结。指出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

4.恰当运用临场指挥的方式。可利用暂停、换人、手势等进行指挥。

5.教练员要态度沉着,镇静自如;尊重对手、裁判员和观众。

第四节 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比赛的发动、组织与实施

一、群众性体育活动与赛前准备工作的内容

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活动或竞赛名称、目的和任务;设立活动或竞赛的组织机构;制定开展工作的计划与简要流程;作出活动或竞赛需要的经费预算;制定活动或竞赛规程等几个方面。其中,工作重点是明确竞赛处赛前准备工作内容和制定竞赛规程。 (—)竞技处(组)赛前准备工作

1.编排比赛秩序册,内容包括竞赛规程及补充规定;组委会(领导小组)名单;各办事机构名单;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守则;仲裁委员和裁判长、裁判员名单;各参加比赛队领队、教练员和运动员名单;竞赛日程;其他活动日程,如参观学习、文艺活动及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安排;比赛场地和练习场地示意图等。

2.准备抽签用的各种用具及表格、队名或人名签、种子序号、全部位置号等。

3.编排比赛秩序。根据抽签结果及比赛场地和全部比赛的时间,先制定编排计划,后进行具体编排。编排要尽量做到公正、合理、科学。

16

4.安排比赛前和比赛期间的练习场地,应使各队都能进行练习。

5.组织裁判员学习与实习工作:要使裁判员理解和贯彻组织活动的精神,正确执行规则,认真做好赛前实习;检查场地、器材是否符合标准,明确裁判员的职责分工。

6.绘制各种比赛用的表格。

7.根据竞赛规程的规定,严格审查参赛者的资格,以保证竞赛公平性。

8.召开领队、教练员、裁判长(裁判员)联席会。

9.调研统计的准备工作。

(二)制定竞赛规程

1.竞赛名称:根据竞赛项目特点、规模、参赛的人数、经费源等来确定竞赛名称。同时要注明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

2.竞赛的目的与任务和竞赛项目与说明,以及比赛办法和录取名次。

3.比赛日期和特点:比赛日期的确定要考虑利用节假日,利用业余时间。

4.参赛资格与人数和报名日期及地点:运动员、领队、教练员和工作人员人数要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明确报名截止日期和报名的地点,并注明第一次领队会和抽签的时间和地点。

5.裁判长、裁判员的选派:裁判长和副裁判长一般由主办单位选派,或由承办单位推荐,报主办单位批准。

6.竞赛规则应采用该项比赛的最新规则:没有竞赛规则的项目也应制定出竞赛的内容,办法、程序和评定标准,为竞赛提供切实可行的胜负标准和依据。

7.其他事项:不同的运动竞赛有不同的注意事项,如服装和鞋的要求、伙食、住宿标准、交通工具、生活管理、制止冒名顶替等项规定。

二、基层群众体育常用的比赛方法与特点

根据竞赛项目的不同,参加队(人)数多少,比赛时间的长短和场地、器材的情况,选择比赛方法。

(一)循环赛

参加比赛的各方之间(或同组内的各方之间),不论技术水平高低,都有直接相遇的机会,互相比赛,轮流对抗。比赛中,各队(人)相遇一次是单循环赛,相遇两次足双循环赛,此外还有分组循赛等方法。

1.循环赛的特点:能为参赛各队(人)提供较多的实践锻炼的机会,有利于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比赛的机遇性和偶然性较小,赛出的名次比较符合实际,基本能反映出各队(人)的真实水平。缺点是比赛占用时间较长,在参赛队(人)敷、时间、场地上有较大的限制。

2.单循环赛轮数和场数计算:在小组循环赛中每队(人)全部出场比赛一次,称为一轮。每两个队(人)之间比赛一次,称为一场。

(二)淘汰赛

此种方法是将所有参加比赛的队(人)按照一定的程序编排。淘汰赛的优点是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和场地情况下,容纳较多的运动队(人)参赛,逐渐淘汰失败者,可以使比赛逐步进入 17

高潮。采用淘汰赛,比赛的双方没有任何妥协的可能,也没有受第三方的影响或去影响第三方的可能。在参赛队(人)较多的情况下,可以节省时间和减少场次。淘汰赛的缺点是机遇性强,合理性差,强队(人)可能过早相遇,不能合理反应出参赛者的实际水平。尽管如此,根据体育运动竞赛本身的特点,淘汰赛仍在球类和棋类运动竞赛中被广泛采用。特别是在参赛人数多、场地少、时间紧的情况下,选择淘汰赛更为适宜。

为了弥补淘汰赛的缺陷,在实际应用中采取丁一些必要的措施,如采用设“种子”的方法,将实力较强的运动员(队)定为“种子”,避免他们在比赛中过早相遇。

(三)混合赛

混合赛是指两种比赛方法结合的比赛。组织球类和棋类比赛时根据规则要求、比赛时间、场地、球台、设备和参赛队及人数的情况,可以把整个比赛分成几个阶段进行。各阶段的比赛方法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各阶段的比赛若不一致,一般采用循环赛与淘汰赛的相互结合的方法。

1.先淘汰后循环赛

2.先循环后淘汰赛

(四)顺序赛

顺序赛是指按特定的参赛顺序依次进行比赛的方法,基层操舞类竞赛多采用此方法。该方法一般有两种:

1.分组顺序法

分组顺序法,即把较多参赛队(人)划分成若干个小组,分批进行预赛和决赛,最后根据评定的成绩来确定名次。健美操比赛经常采用此种方法。

2.不分组顺序法

不分组顺序法,即不分批也不分组,只是规定参赛队按一定顺序依次进行比赛,如广播操、工间操、保健操、健身秧歌等成队的比赛都采此种方法。通过一次性决赛确定成绩,依据竞赛规程撑出获胜名次。各参赛队参加比赛的出场顺序是由抽签或竞赛的主管部门安排两种方法确定(即由大会竞赛处依据报名先后等情况直接安排各队出场顺序),一般多采用抽签方法。

(五)田径比赛

群众性的田径比赛一般遵从正规田径比赛的规则和方法。但近一时期许多社区或单位的田径运动会中除了有田径比赛之外,还有部分趣味游戏比赛、拔河比赛等。在这种情况下竞赛规程中要明确规定各种比赛的规则、竞赛方法、记分方法等。

第五节 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比赛的计划与安排

—、计划的分类

(一)制定3-4年的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杜区或农村乡镇的各级组织的任期一般为3-4年,因此制订群众体育活动 18

和竞赛规划以3年或4年较为实际。群众体育活动与比赛的发展规划一般包括群众体育的组织机构,群众体育活动的目标、任务、内容、次数,发展规模、体育人口、活动场地以及实现这些目标任务的途径、方法、措施等。群众体育活动与比赛的发展规划,是这一时期群众体育工作的依据。

(二)群众体育活动与比赛的年度计划与安排

年度计划与安排足群体工作发展规划的年度具体化。内容包括具体确定奉年度各项群体活动的目标、任务、内容、规模、时间、组织形式、实施方法和措施以及经费预算等。

(三)项目活动计划

1.竞赛活动计划

内容主要包括比赛目的、宗旨;比赛时间、地点;主办单位、承办单位、组队办法;代表队人员构成,领队、教练、男女运动员参加人数;参赛人员的资格与体检要求;比赛使用规则与比赛方法,名次录取及奖励办法;报名与报到时间、要求:设立仲裁委员会及加强赛风赛纪的规定;比赛服装、器材的要求;开幕式、闭幕式对各队队旗、服装、队形等的要求;路费、食宿费的规定;裁判长、裁判员的选派办法及赞助单位等。

2.培训、辅导活动计划

内容包括培训、辅导班的名称、时间、地点,对象年龄、性别、知识与技术水平(等级)、健康状况等资格,培训要求,讲课、辅导次数及具体时间安排,讲授教师、辅导人员的职称、枝术等级及学术水平情况,结业考核与颁证的规定等。

3.表演活动计划

内容包括组织表演活动的依据,观赏表演的对象、时间、地点,表演队伍规模及表演项目,表演者服装、器材的要求,排练时间、地点、次数,对表演者的风尚、纪律的要求。

4.社会咨询活动计划

内容包括咨询活动的目的、主题,咨询时间、地点、次数;接受咨询的对象,主咨询人和各专题咨询人,咨询人的培训时间、地点及主持培训人,培训材料的编印,咨询过程中的记录、咨询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分析、研究。

二、计划的实施

实施是对执行计划的过程进行控制,掌握计划的执行情况,分析研究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措施,并对不符合实际的部分进行修订,保证活动按计划正常、健康地运行。计划制定者在对计划执行的控制过程中,需要明确控制的方法。

1.提出控制的标准。计划制定的活动目标是否实现,实现到什么程度,各办事机构的职责、作用是否切实履行、落实,应该处理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切实有效的解决等,计划制定者应提出客观检验、评价的标准。

2.根据标准,组织专门人员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比较与检查,确定计划完成的程度。

3.通过对计划实行情况的检验,得出评价结论,提出计划执行好的方面的经验,找出存在的不足或问题。

三、经赞的保证

19

(一)经费项目

1.器材费:包括体育器材、表演器材、教学器材等。

2.服装费:包括运动服装、表演服装、裁判服装、大型活动入场式服装和颁奖礼服装等。

3.设备费:包括音响设备、裁判用具、用于竞赛的计算机设备等。

4.活动费:包括会务开支、工作人员食宿、参加者的生活补助费、裁判(教练)出场费、讲课费、纪念品费等。

5.场地费:包括场地租赁费、场地维修费。

6.奖励费:包括奖金、奖旗(框)、奖证(章)、奖品等。

(二)经费来源

根据群众体育社会化的发展,比赛活动的举办与组织,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办体育的新格局。因此,体育活动经费的来源也应是多元化的。

1.专项拨款:由国家、地方或部门财政根据整体开支情况和财政力量,拨出一部分活动经费,保证群体活动的基本经费开支。

2.杜会集资:由群体组织向社会各方集助,可以是一家企业(公司、个人),也可以是多家.解决活动的全部或主要部分经费。

3.设杯引资:这也是集资的一种形式。根据活动内容和需要,设杯标价,征集杯主,这对杯主和组织者均有利。杯主扬了名,使企业通过体育走上丁社会;组织者解决了所需的经费、为活动创造了基础条件,保证活动目标的实现。

4.个人出资:活动参与者力所能及地负担一部分自己在活动中的经费,如自己使用的小型器材、表演服装、活动期间的饮料等。

5.减免优惠:活动承办单位在场地、器材、设备等项收费上采取减收或免收的办法,或在某一项上采取减收或免收的办法。

(三)经费的使用

1.预算

根据活动经费的项目和恬动规模、场地器材状况以及现行市价、财务开支标准等,做出活动的整体经费预算。预算内容包括经费项目、所需经费数额、编制经费的理由或依据、编制经费的承办人、部门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和审批领导人。

2.使用

预算批准后,财务人员要控制、掌握经费预算的执行情况,并保持与财务负责人的联系。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真正使经费按计划使用,成为活动的基本保证。

3.决算

活动结束后,对经费开支情况要逐项进行结算,并将结算结果与预算进行比较,找出超支或节余的原因,分析超、余支是否合理,调整措施是否有力和有效,提出超支部分的解决办法,节余部分作何使用等。

第三章 入体的测量与评价

20

第一节 体格的测量与评价

体格测量是身体形态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外部形态、发育状况和体质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人体体格的主要测量点

二、主要体格测量指标的测量

(1)长度:身高、坐高 (2)体重 (3)围度:胸围、腰围、臀围 (4)宽度:胸宽、骨盆宽

三、主要体格测量指标的评价

(1)身高体重指数。(2) 身高胸围指数。3)身高坐高指数。(4)腰臀比指数。(5)肩宽—骨盆宽指数。

第二节 身体机能的测量与评价

一、心血管机能的测量与评价

(一)脉搏

心脏射血引起动脉管壁有节律地起伏性搏动次数称为脉搏。正常情况下,脉搏应等于心率。脉搏测量既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心血管机能测评的简易方法,常用于了解体质强弱和运动强度、身体训练水平。

测量部位:颈动脉和挠动脉。通常部位是桡动脉。

普通成年人的正常指标范围:脉搏60-100次/分钟

(二)血压

血压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通常指动脉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表示。一般来说,收缩压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大小,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大小,而脉压差反映动脉管壁的弹性。因此,血压可反映心脏、血管的功能状况,是评定心血管机能的基本指标。

测量部位:受试者上臂。

普通成年人的正常指标范围: 血压90/140(mmHg舒张压/收缩压)高压临界值 普通成年人的血压范围见表3-4。

(三)定量负荷心血管机能测评

1.30秒30次蹲起

2.哈佛(Harvard)台阶试验

二、呼吸机能的测量与评价

(1)肺活量 (2)最大撮氧量测评

21

第三节 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能力。它不仅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也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体育教学、训练以及体质研究中,对身体素质进行测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力量素质的测量与评价

(1)握力 (2)原地纵跳摸高 (3)立定跳远 (4)引体向上 (5)俯卧撑 (6)屈膝仰卧起坐

二、速度素质的测量与评价

(1)4秒冲刺跑 (2)选择—反应—动作测验

三、耐力素质的测量与评价

(1)定距离计时跑 (2)定时计时跑

第四章 常用健身项目和手段

第一节 发展人的基本活动能力的健身手段

所谓人的基本活动能力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和表现出来的走、跑、跳、投、支撑、悬垂、平衡等动作的技能或技巧,它是人类从事一切生活活动的运动学基础。

一、人的基本活动能力的作用

(一)保证人们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二)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

(三)促进人类的进化与发展

二、发展人的各项基本活动能力的具体手段

(一)发展走的健身手段

1.自然步法:一般可分为缓慢走 (每分钟70-90步);普通走(每分钟90-120步);快速走(每分钟120- 140步);人在快走时,两臂用力前后摆动,以增进肩部和胸廓的活动,提高走的速度和维持身体平衡。

2.摩腹散步法:散步时两手柔和地按摩腹部.这是散步与按摩腹部有机结合的传统的中医保健法。

3.竞走法:行走时躯于始终保持直立或稍向前倾,两臂弯曲成90‘左右前后用力摆臂。双脚触地时,先用脚跟着地,然后滚动到全脚掌着地,脚落地时,膝关节要伸直。

4.倒走法:人在行走时,背对着前行的方向。倒走法有摆臂式倒走和叉腰式倒走两种。摆臂式更有助于维持身体平衡。

(二)发展跑的健身手段

22

1.慢速放松跑:跑的速度较慢,动作轻松,完全保持在有氧代谢状态下活动,同伴之间还可简短说话。

2.原地跑:一般在雨、雪天不方便出门时运用此法来健身。因进行的场所一般在户内,所以要注意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为避免枯燥,最好在音乐伴奏下进行。

3.变速跑:变速跑就是在跑的过程中一段快跑和一段慢跑交替进行的跑法,适合体质较好的长跑爱好者。

4.走跑交替:走跑交替是指在锻炼过程中,跑一段后再走一段,走跑交替进行的跑法,此法适合体质较弱者,又能灵活控制运动负荷的大小。

5.跑跳交替:跑一段之后,轻跳3-5下。整个过程中动作要放松、协调,具有良好的节奏感。要注意在跑跳交替中必须以慢跑进行,跳步时以轻松的起跳步为主,防止过分用力而造成肌肉关节伤害。

6.侧身跑:跑步时以自己的左肩或右肩对准跑的方向,跑的过程中以前脚掌触地,速度较慢,每l0秒左右交换跑的方向。此法对锻炼身体的灵活性也颇有效。

7.倒退跑:跑的过程中以背对着跑的方向,注意跑的步于不要过大,身体不要左右摇摆,注意摆臂,保持身体平衡。

健身跑除了能有效发展跑的基本活动能力以外,还有如下几优点:其一,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其二,有预防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功能;其三,能增强心肺功能,增大肺活量,可有效防止肺组织弹性的衰退;其四,提高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免疫功能。

(三)发展跳的健身手段

1.水平方向跳:(1)立定跳远。(2)高姿多级蛙跳。(3)连续单脚向前跳,换腿进行。(4)连续做一步起跳成腾空步。(5)十字交叉跳。

2.垂直方向跳:(1)单脚或双脚跳绳。(2)单脚或双脚上下跳台阶。(3)原地单脚或双脚摸高。(4)跳深。(5)原地半蹲或深蹲跳。(6)跳障碍练习。

(四)发展投的健身手段

(1)单手胸前或肩上投实心球。(2)双手胸前或肩上、头上抛实心球。(3)仰卧投实心球。

(五)发展支撑的健身手段

1.发展腿部支撑

(1)发展走、跑、跳的所有健身手段,都适用于发晨腿部支撑的能力。(2)连续下蹲,两手前平举。(3)负重下蹲。(4)单腿站立l—3分钟后换腿进行。

2.发展腰背部支撑

(1)肩倒立。(2)仰卧起坐。

3.发展手和双臂支撑

(1)俯卧撑。(2)俯卧击掌。(3)卧推。(4)双杠支撑行走。(5)靠墙手倒立。

4.发展头的支撑

发展头的支撑的健身手段:

(1)头手倒立。(2)头顶重物。

23

(六)发展平衡能力的健身手段

(1)闭眼单腿站立。(2)直线行走。(3)平衡木上行走。

三、球类运动项目

(1)足球 (2)篮球 (3)排球 (4)乒乓球 (5)羽毛球 (6)网球 (7)地掷球

四、体操和舞蹈类运动项目

(1)健美操 (2)艺术体操

五、舞蹈类项目

(1)交谊舞 (2)体育舞蹈 (3)民间舞(秧歌)

六、民间与传统体育的

(1)太极拳 (2)气功、导引养生术

七、民俗体育的健身方法

(1)拔河比赛 (2)跳绳 (3)蹋毽 (4)赛龙舟 (5)苗秋千 (6)放风筝 (7)跳皮筋

八、自然力的健身手段

(1)空气浴 (2)冷水浴 (3)海水浴 (4)日光浴 (5)森林浴

九、体育游戏

十、休闲体育

(1)野外垂 (2)钓登山 (3)滑冰和滑雪 (4)攀岩

十一、家庭体育

第五章 运动中常见损伤的防护与救治

一、运动损伤的类型

1.按受伤的组织结构分类

如皮肤损伤、肌肉与肌腱损伤、关节损伤、骨骺损伤、神经损伤和内脏器官损伤。

2.按伤后皮肤或黏膜完整性分类

(1)开放性损伤:伤处皮肤或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伤口与外界相通,如擦伤、刺伤、裂伤及开放性骨折等。

(2)闭合性损伤:伤处皮肤与黏膜仍保持完整,无伤口与外界相通,如挫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腱鞘炎与闭合性骨折等。

3.按伤情轻重分类

(1)轻伤:伤后能按原计划进行锻炼。

24

(2)中等伤:伤后不能按原计划锻炼,需停止患部练习、减少患部的活动。

(3)重伤:完全不能锻炼。

4.按损伤病程分类

(1)急性损伤:指瞬间遭受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导致的损伤。

(2)慢性损伤:指局部过度负荷、多次微细损伤积累而成的劳损,或由于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转化为陈旧性损伤。

不同的运动项目损伤易发部位。例如,体操易伤肩、腰、膝、腕;标枪易伤肩、腰;篮球、排球易伤膝;跨栏易伤大腿后肌等。

二、运动损伤的原因

1.缺乏必要的运动损伤知识

运动损伤的发生与体育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参加者缺乏必要的预防运动损伤知识有关。

2.训练水平不够

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专项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以及心理品质培训不够与运动损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3.教学、训练和比赛活动安排不当

准备活动不充分,运动负荷过大,组织方法上的缺点。

4.运动参与者的生理、心理状态不良

如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受伤或伤病初愈,疲劳和身体功能下降时等。

5.场地、器材、保护用具、服装不符合卫生要求。

三、运动损伤的预防

1.积极开展预防运动损伤的宣传教育工作。

2.加强身体全面训练,提高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

3.合理安排教学、锻炼、训练和比赛。

4.加强运动中的保护。

5.加强医务监督,建立和健全自我监督制度

四、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一)急性骨组织损伤的处理方法

1.骨折及骨折的征象

骨的完整性遭遇到破坏的损伤叫骨折。骨折,常规有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等。骨折比较典型的征象主要有:疼痛、肿胀及皮下瘀血、功能丧失、畸形、压痛和震痛以及假关节活动和骨擦音等。x线透视检查,可以确定是否有骨折及骨裂情况发生。

2.骨折的固定与处理

临时固定限制骨折断端的活动,应同时将骨折远近两端的关节固定,夹板与肢体之间要有垫衬物,空隙处要填紧,如果没有合适的夹板,可利用木杆、树枝等硬物代用,如果是肢体骨折,也可将患侧肢体与健侧肢体固定于一体。避免断端损伤周围血管、神经和其他组织, 25

减轻伤员的疼痛,同时便于转送医院。对于脊柱骨折,尤其要注意,严禁随意搬动伤员,也禁止伤者自己活动,要求医生到受伤场地对伤员实施固定。搬运胸腰椎伤员时,必须由3~4人同时托住伤员头、肩、臂和下肢,使伤员身体平直被托起,放上担架,最好使伤员俯卧后搬运。绝对不能只抬头、脚,这样使脊柱弯曲增大,加重脊髓压迫和损伤。对于颈椎骨折,应由3人搬运,其中一个专管头部的牵接固定,将伤员仰卧置于硬板床上,使头部与身体成直线,并防止头部左右摇动。

(二)关节脱位及其处理方法

关节脱位是指骨关节失去正常的连接位置,一般分为全脱位与半脱位两类。

1.征象

脱位的征象与骨折较为相似,如疼痛、肿胀及皮下瘀血、功能丧失、畸形、x线检查等可以确定脱位情况。

2.处理

对于上肢关节脱位,通常采用大三角巾悬挂固定;对于下肢关节脱位,则无需固定,单纯用担架送医院即可。

(三)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方法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是指软组织损伤后,皮肤或黏膜失去完整性,损伤部位与外界相通,如擦伤、刺伤、裂伤、切割伤等。对于开放性损伤,其处理原则是止血、清创及保护伤口预防感染。对于表面的擦伤,出血问题并不严重,伤口仅是少量的毛细血管渗血;当伤口伤及动脉时,应迅速而有效地进行止血,如果创伤范围大、污染严重、坏死组织广泛,则应进行清创,即清除污物、异物及坏死组织。保护伤口是对一般的开放性伤口而方,通常以无菌敷料包扎。对于伤口小而深和污染较重者,应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1500~3000国际单位,还可预防性地口服适量的抗菌素。

(四)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及处理方法

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属于某一刻的受力或非生理性运动而牵引局部软组织损伤,但皮肤及黏膜仍保持完好,伤处与外界没有相通。根据伤的病理,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人为的可分成3个阶段。

1.早期

在损伤24~48小时范围内,局部组织出血,急性无菌性炎症反应剧烈,大量组织液渗出水肿。这一时期的处理原则主要是制动、止血、防肿镇痛及缓解炎症反应。在24~48小时范围内,严禁按摩伤处,尽可能不在伤处进行热疗。

2.中期

在损伤24~48小时后,出血已停止,急性炎症逐渐消退,但伤部仍有瘀血,肉芽组织正在形成,组织正在修复。其处理原则主要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加速瘀血的吸收,可采用热疗、按摩、药物及传统中医疗法,如拔火罐、针灸等。

3.后期

损伤基本恢复,肿胀、压痛等局部征象已基本消失。此期的处理原则是增强肌肉力量,恢复关节活动度,松解粘连。通常以功能锻炼为主,可采用理疗、按摩并辅以外用中药治疗。 26

(五)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方法

慢性软组织损伤通常是由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治疗不当,逐渐转为慢性或由于反复、长期、多次的微细损伤累积形成的劳损。伤员自觉酸胀无力、疼痛、活动不便、局部发凉等。处理原则主要是改善伤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新陈代谢,加强代偿能力,合理安排局部负担量。治疗方法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中后期大致相同,尤其强调伤部的静力性练习及关节的正常活动度维持。通常以按摩、针灸理疗及局部封闭治疗的疗效较好。

五、紧急救护知识

(一).休克和休克的现场急救

创伤性休克:运动创伤中并发的休克多属于此种休克,主要是损伤引起的剧烈疼痛所致,通常伴有一定量的出血,多见于脑脊髓损伤、骨折、睾丸挫伤等。出血性休克:运动创伤中,常见有些损伤大量的出血,如股骨骨折、动脉破裂、腹部挫伤肝脾破裂等。

1.征象

①早期。兴奋不安、脉搏稍快、体温和直压稍高,此期易被忽略。

②中期。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面色苍白、口渴、四肢发冷、气促,出冷汗,脉速无力,血压下降,体温上升。严重者出现发绀、酸中毒、昏迷、全身毛细血管播散凝血等危重表现。

2.急救处理

①安静休息。现场如果出现运动员或运动参加者休克现象,应迅速使患者平卧,使其安静。注意病患者的保暖或防暑,环境温度要保持在25度上下。

②饮水。其目的是以减轻口渴感,饮人量要少。

③调整呼吸维持呼吸机能、保持呼吸道通畅。

④止血。外出血采用加压包扎法或用止血带止血。

⑤镇静和止痛。采用药物或物理手段进行止瘤镇定处理,物理性手段可考虑针刺、冷敷。 ⑥伤口的包扎和固定。开放损伤的病人,应立即以无菌敷料或现场所能得到毛巾或其他棉制品将创口敷盖包扎。对于骨折病患者应进行必要的急救固定。

⑦针灸治疗。针刺内关、人中、足三里、涌泉等穴。

(二)出血和出血的急救

(1)出血的类型

①根据出血的血管不同,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

②根据出血的流向,可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

(2)止血法:对于外出血,常规的现场急救法有4种,即抬高伤肢法、加压包扎法、垫屈肢止血法、间接指压法。对于内出血,如果直液流向组织间隙,可以采用加压止血法。 常见的外出血现场急救方法有:

①抬高伤肢法。

②加压包扎法。

③加垫屈肢止血法。

④间接指压法。用手指将身体浅层部的动脉压向相应的骨体上,从而暂时缓解该动脉所 27

供给血液部位的损伤出血情况。常用的可采用间接指压止血法的动脉有:颧浅动脉、面动脉指压点、颈总动脉指压点;锁骨下动脉指压点、肱动脉指压点、指间动脉指压点、股动脉指压点和胫前胫后动脉。

(三)心肺复苏术的实施方法

1.人工呼吸

使伤患员平卧,衣领敞开,头略后仰,口腔及呼吸道通畅.胸腹部松解皮带等。急救者一手掌尺侧置于伤患员额部以固定部,同时用拇食二指捏住病人鼻孔以免漏气体。另一手置于伤患者颌下,掌尺侧缘下压伤患者喉结(甲状软骨)以开放呼吸道,手指下拉伤患者下颌骨以使伤者开口。然后深吸气,张嘴套住伤患者嘴紧贴住向里吹气。每次吹气量应为800-1 200毫升,吹气后,伤患者胸部明显降起为有效。如果吹气后,胸部无明显隆起.或仅是腹部隆起,均属无效,吹入的气体可能进入胃中,应考虑伤患者的呼吸道是否通畅及下压甲状软骨程度是否合适。吹气按每分钟16-18次的频率进行,如伤患者为儿童者,可加快频率至每分钟20-24次。

2.胸外心脏按压

此法系通过叩打及按压胸骨面间接地压迫左右心室腔,使血流流入主动脉的肺动脉,建立有效的体循环和肺循环.为心脏自主节律的恢复创造条件。

操作时,使伤患者平卧于硬地或板床上,急救者位置以上肢自然下垂时两手正好平按在伤患者胸部为适宜高度。急救者以一手掌根置于伤患者胸骨中下1/3的交界外,另一手叠加,肘关节伸直。急救者以下半身体重及肩、臂部肌力,有节律地垂直下压胸骨,使之下陷3-4厘米,然后迅速抬手,使胸部复位,频率每分钟60-80次,对儿童,下压力量略轻,频率每分钟80—100次。每次有效胸外心脏按压,均可在颈总动脉及股动脉处触及到血管搏动,且逐渐可见伤患者口唇、脸部颜色较前红润,收缩压达60毫米汞柱以上。心跳骤停瞬间的伤患者,在实施胸外心脏挤压之前,急救者可尝试用拳尺侧叩击伤患者心尖及心前部2-3(节律摸仿心跳节律)次,如心跳仍无恢复,则可以立即转入实施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

对于呼吸及心跳均停止的伤员,应同时进行上述两种急救治,如为单人操作,应采用按压心脏6次,吹气1次;两人操作,每5次按压配合1次吹气。

进行心肺复苏述急救时,应不怕脏不怕累,沉重、冷静,急救一经开始,就要连续进行,不能间断,在抢救同时,迅速送医院或请医生。对于心肺复苏术的实施,必须坚持到心跳呼吸自主或伤患者死亡为止。

第六章 运动、营养与体重控制

合理营养,制定好运动处方,指导科学摄入膳食营养和特殊营养,以延缓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

一、运用身体密度与身体脂肪的回归方程,计算出体脂百分数,根据体脂百分数对受试者的身体成分作出评价,从而客观、科学地为受试者开出体育锻炼的运动处方。

二、测定体脂含量的其他方法及其他身体成分指标

28

(一)体重指数(BMI)

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一般体重指数大于24即可定为肥胖)

(二)瘦体重(LBW)

(三)肥胖与体育锻炼

体重指数(BMI)大于24时就算是肥胖。肥胖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两种。病理性肥胖又分为内分泌性肥胖、药物性肥胖、下丘脑性肥胖、遗传性肥胖等。对于病理性肥胖.只要治疗解除相应病患后,肥胖就会自然消退。单纯性肥胖的确切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但许多学者通过大量研究结果提出了多种产生单纯性肥胖的机制。对肥胖机制的研究为科学地减肥、防治肥胖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评价减肥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肥胖的危害

1.肥胖者通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使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产生障碍。故肥胖者的糖尿病的发病率显着高于体重正常者。

2.肥胖者导致高血脂、血黏度增加,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3.肥胖者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增加。

4 肥胖者易发生胆结石,胆囊炎,并使肝脏的脂肪代谢紊乱,脂肪肝的发病率急剧增加。

5.肥胖者使男性患者的性激素水平降低,影响性功能,同时前列腺癌、结肠癌等的发病率增加,女性肥胖者由于雌激素较多,使其月经异常率较高,易发生子宫癌、乳腺癌。

6.肥胖者由于微量元素代谢紊乱,使其与免疫功能相关的铁、锌等元素含量低下,造成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各种疾病。

7.肥胖者由于体重过多,使腰部及下肢负担过重,易引起腰椎、腰部肌肉和下肢关节的损伤。

(五)肥胖者的营养

1.每天摄取营养素平衡的低热能膳食。

2.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膳食总热量的百分比分别为20%、25%、55%。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少吃多餐,晚餐少吃,少吃或不吃零食。

4.减少膳食中的主食和脂肪摄入量,免食黄油、花生米、巧克力,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

5.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取量,确保充足的维生紊供应。

6.保证足量的奶制品、豆制品的摄入,确保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供应,还可满足饱腹感。

7.应增加食物纤维的摄取量,因此在主食中应增加粗粮或粗加工的粮食比率。

8.少吃刺激食欲的食物,如辣椒、味精等。

(六)肥胖者的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与控制饮食是减肥的最理想的方式,但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负荷强度适宜。2、运动时间适度。3、运动频度合理。4、饭后间隔一段时间再运动。

5、运动方式选择好以有氧运动为主。

(七)、体育锻炼中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锻炼时的医务监督。2、对中老年患者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运动能力测试。

29

更多相关推荐: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申请表

附件3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审批表姓名现有技术等级申请技术等级智能卡号码年月日1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书2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推荐书3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审批表4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审批表

附件1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审批表姓名现有技术等级申请技术等级智能卡号码年月日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书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推荐书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审批表2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表注意1...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书

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审批表姓名现有技术等级申请技术等级年月日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书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推荐书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审批表

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表

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审批表姓名颜丁现有技术等级申请技术等级二级智能卡号码20xx年10月30日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书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推荐书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表

附件1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审批表姓名现有技术等级申请技术等级智能卡号码年月日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书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推荐书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审批表

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书

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书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审批表

附件1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审批表姓名现有技术等级申请技术等级智能卡号码年月日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书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推荐书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审批表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19xx年12月4日国家体委第19号令发布第一条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为鼓励社会体面指导员积极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加...

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

20xx年度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第二届理事会会议材料20xx年5月30日目录1日程安排22会议议程33调整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组织机构建议名单44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增补理事...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申请表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审批表姓名现有技术等级申请技术等级智能卡号码年月日1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书2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推荐书3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审批表4

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

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

社会体育指导员(健美操)培训大纲

社会体育指导员健美操培训大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有关培训要求的规定给健美操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鉴定专项理论专项技能培训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并结合我国健...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申请书(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