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实习报告

时间:2024.5.15

一. 土壤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土壤野外实习,是土壤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结合实际,应用和验证课堂教学所学的理论与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通过实习过后对文献的查找,补充自己没有学到的东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掌握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下不同土壤类型的识别分层及了解其利用和改良。

二. 实习路线及土壤分域

三. 实习的主要土壤类型

1. 黑垆土

分布:分布于中国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宁夏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的黄土塬地、黄土丘陵和河谷高阶地。其中以地形平坦,侵蚀较轻的董志塬、早胜塬、洛川塬等塬区为多,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土类之一。本次实习观察的黑垆土在长武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介于东经107度38分至58分,北纬34度59分至35度18分之间,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

形成:黄土母质疏松、深厚并含有丰富的矿质养分,草原植被生长繁茂。在这样的生态条件下,生物和母质间旺盛的物质交换赋于黑垆土以深厚的腐殖质层 (80~100厘米)。但因黑垆土处于中国暖温带热量较高地区,加之成土母质的通透性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有机物的合成和腐殖质的累积,其有机质的含量一般仅在1~3%之间。高温与多雨季节同时出现,一方面有利于原生矿物的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并使黑垆土因残积粘化而具有隐粘化特征;另一方面土壤中水溶性盐类的溶解度提高并随下渗水流迁移,又使明显下移的钙、镁等盐类在剖面下部形成淀积层。土壤碳酸盐新生体以假菌丝状和小结核状为主,碳酸盐淀积的深度可达3米上下。因土壤中水溶性盐类的淋溶较充分,剖面无盐渍化特征。从粘土矿物成分特征看,土壤风化仍处于初期阶段。 性状:黑垆土在长期耕作和施肥(土粪)的影响下,形成了特有的剖面构型。其堆积最厚的剖面具有:①熟化层,厚20~30

厘米,可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耕作层暗灰棕色,粉壤土,团粒和团块状结构;犁底层紧实。②古耕层,厚10~15厘米,暗灰带褐色,粘壤质,块状结构,较多假菌丝和霜粉状石灰新生体③腐殖质层,厚50~80厘米,暗灰稍带褐色,粘壤土,似块状结构。④石灰淀积层,厚约150厘米,淡棕带黄色,粘壤土,块状和拟柱状结构。⑤母质层,浅棕带黄色,粘壤土。通常在熟化层之下紧接着为腐殖质层;但后者因耕种和侵蚀而日见浅薄。 黑垆土的颗粒组成以粉砂粒为主,其含量约占一半以上;物理性粘粒在腐殖质层约占40%,在母质层和耕作层约占28~

30%。微团聚体较多,结构呈多孔状,容量低(1.1~1.4克/厘米3)。最大吸湿水4~6%,凋萎湿度7~8%,田间持水量约19~23%,如按2米深土层的田间持水量(以土壤容积%表示)计算,可储蓄550毫米水分。 黑垆土含矿质养分丰富,全钾含量1.6~2.0%;全磷0.15~0.17%,但有效磷较低;全氮量0.03~0.1%。阳离子交换量9~14毫克当量/100克土。土壤呈微碱性反应(pH7.4~8.0),石灰含量7~17%。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并含有少量高岭石和蒙脱石。

利用与改良:由于黑垆土的腐殖质层深厚,适耕性又较强,已全部为耕种土壤。利用时应采取措施制止水土流失,充分

利用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扩大灌溉面积并增施有机肥料。

塿土

分布:塿土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区,那里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施用土杂肥的习惯。

形成:塿土作为一种土壤类型,首次由朱显漠提出,并认为是一种古老耕种土壤(耕种历史应该在5 000 年以上),是在原来土壤上长期耕作覆盖渐渐增厚而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此后,塿土作为一类土壤被写入《中国土壤》等多种专著中。然而,塿土的成因问题并未彻底解决。由于不同学者对问题认识角度和所依证据的不同,对塿土的形成过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分歧主要集中在覆盖层的成因上。到目前为止,至少有下列观点:(1)塿土是人类在自然土壤基础上形成的农业土壤,覆盖层完全是人类长期持续施加土粪而成。(2)覆盖层形成过程中,除人为施用土粪外,由于地形的原因引起近代黄土的坡积、洪积等自然沉降堆积也有重要的作用[9]。(3)覆盖层形成过程中,除人类施用土粪外,风尘堆积也起一定的作用。因为近代尘暴能给黄土高原带来一定数量的风尘堆积物,而历史记载在过去3 000 年中有多次尘暴,这会给本地区带来相当数量的风积物。(4)覆盖层主要是人类长期施用土粪堆垫并进行耕作熟化的结果,但不排除降尘的影响。上述几种认识,均认为人类施肥堆积在成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5)塿土剖面是一个完整的全新世风尘堆积剖面,它是全新世时期东亚季风强度变化引起

了风尘堆积速度发生变化,导致成土过程和成土强度发生变化的结果,人类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土壤的近地表部分。 性状:塿土具有Ap1-Ap2-Bc-Bt-Bk-C剖面构造,复合剖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环境变化引起成土强度发生变化的结果;Ap层是2000a以来人类施加土粪、农业耕作和粉尘堆积同时作用的综合产物,其特征主要受到人类活动强度和方式的控制,Bc层是3100~2000aB.P.期间风尘自然堆积的产物,成土强度较弱;Bt是全新世大暖期的自然产物。

潮土

分布:集中分布于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泛滥地和低阶地。在中国,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及其以南江苏、安徽的平原地区和长江流域中、下游的河、湖平原和三角洲地区。

形成:1.潴育化过程:潴育化过程的动力因素是上层滞水和地下潜水。潮土剖面下部土层,常年在地下潜水干湿季节周期性升降运动作用下,铁、锰等化合物的氧化还原过程交替进行,并有移动与淀积,即在雨季期间,土体上部水分饱和,土体中的难溶性FeCO3还原并与生物活动产生的CO2,作用形成Fe(HCO3)2而向下移动。雨季过后,则Fe(HCO3)2随毛管作用而由底层向土体上部移动,氧化为Fe(OH)3。由于这种每年的周期性氧化还原过程,致使土层内显现出锈黄色和灰白色(或蓝灰色)的斑纹层(锈色斑纹层)。锰也发生上述类似的氧化还原变化,因此常有铁锰斑点与软的结核,在氧化还原层下也可以见到砂姜,一般是地下水的产物。2.腐殖质积累过程:潮土绝大多数已垦殖为农田,因此其腐殖质积累过程的实质是人类通过耕作、施肥、灌排等农业措施,改良培肥土壤的过程。潮土腐殖质积累过程较弱,尤其是分布在黄泛平原上的土壤,耕作表土层腐殖质含量低,颜色浅淡。 利用和改良:潮土的性状良好,适种性广,其分布地区历来是中国重要的棉粮基地。但配套的水利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对于防治洪涝、干旱和盐碱化等不利自然因素仍属必要,并须辅以防风固砂、翻淤压砂、客砂治粘等改土措施。对处于低洼地段的潮土,应进行排涝治渍或改种水稻,以发挥土壤生产潜力。

褐土

分布:褐土分布于北纬34~40°,东经103~122°之间,即北起燕山、太行山山前地带,东抵泰山、沂山山地的西北部和西南部的山前低丘,西至晋东南和陕西关中盆地,南抵秦岭北麓及黄河一线,一般分布在海拔500m以下,地下潜水位在3m以下,母质各种各样,有各种岩石的风化物,但仍以黄土状物质为主。年平均气温10~14℃降水量500~800mm,蒸发量1500~2000mm,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大陆季风性气候,在中国,分布于关中、晋东南、豫西以及燕山、太行山、吕梁山、秦岭等山地低丘、洪积扇和高阶地,水平带位处棕壤之西,垂直带则位于棕壤之下,常呈复域分布

形成:1、干旱的残落物腐殖质积累过程:干旱森林与灌木草原的残落物在其腐解与腐殖质积聚过程中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是残落物均以干燥的落叶而疏松地覆于地表,以机械摩擦破碎和好气分解为主,所以积累的土壤腐殖质少,腐殖质类型主要为胡敏酸,第二是残落物中含CaO量丰富,如残落物中的CaO含量一般可高达20~50g/kg ,仅次于硅( 100 ~200g/kg ),所以生物归还率可高达75% ~250% ,保证了土壤风化中钙的部分淋溶补偿,甚至产生了部分表层复钙现象。2、碳酸钙的淋溶与淀积:在半干润条件下,原生矿物的风化首先开始大量的脱钙阶段,其CaO随含有CO2的重力水由土壤剖面的表层渗到下层,以至于形成地下水流。在这风化阶段的元素迁移特点是CaO、MgO大于SiO2和R2O3的迁移。但由于半干润季风气候的特点,一方面是降水量小,另一方面是干旱季节较长,土体中带有Ca(HCO3)2水流的分压CO2势到一定深度即行减弱而产生CaCO3的沉淀。这种淀积深度,也就是其淋溶深度,一般与其降水量成正比。3、残积粘化,也称之为残积风化或地中海风化,即粘粒的形成是由主体内的矿物进行原地的土内风化而成,很少产生粘粒的机械移动,因而粘粒没有光学向性。残积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矿物中的铁在当地水热条件下,于土体内进行铁元素的水解与氧化,形成部分游离氧化铁(有无定型与微品型),所以全体颜色发红,也可称之为红化作用,这也是所谓“艳色”( chromic)的原因。但是其总体含铁量不产生变异;残积粘化的另一方面表现是土壤原生矿物水化与脱钾的初步风化阶段,形成了大量的水化云母等次生矿物。而且也有进一步风化而形成的蛭石等。4、淋移粘化:即在一定降水和生物气候条件下,粘土矿物继续脱钙,形成另外一种颗粒最细的新生粘土矿物——如蒙脱石等,并开始于雨季期间随重力水在主体结构间向下悬移,在一定深度形成粘粒淀积层,这种粘粘往往有光学向性,一般土体水分的干湿交替有利于粘粒下移。在褐土的粘化过程中一般以残积粘化为主,而夹有一定的淋移粘化,它们在不同的亚类中,其比重并不一样。一般石灰性褐土以前者为主,淋溶褐土以后者为主。然而,在一个剖面中两者常常同时混合存

在,而且从理论上讲残积粘化往往层位稍高,淋溶粘化可能层位稍低。但是两者常常也是混同的。

剖面形态:A层:一般厚度20~25cm,或者更厚一些,暗棕色(10YR4/ 4~4/ 6),腐殖质含量10 ~30k/kg 。一般质地为轻壤,多为粒状到细核状结构,疏松,植物或作物根系较多,向下逐渐过渡。B层:即心土层。厚度50~80Cm左右,颜色棕揭,即所谓艳色的粘化层(7.5YR4/6-5YR4/4)。一般中壤—重壤,核状结构,较紧实,结构体外间或有胶膜,明显程度因亚类而异,在Bt展中有时有假菌丝状的石灰淀积,因此有可能将Bt层分为几个亚层。C层:根据母质类型而有较大的变异,如黄土状母质则疏松而深厚;如为石灰岩、沙岩等残积风化物质,则往往有石灰质残积;如为花岗岩等残积风化物质,则往往为微酸性;如在平原区,为其堆积物母质,而且有一定地下水位影响而产生潴育化过程,并有小的铁锰软质结核及锈斑等。

利用与改良:1.开展水土保持,发展水利灌溉。2. 开展旱作农业的土壤耕作措施。3. 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首先要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因为褐土区的温暖而干旱的时期长,土壤有机质分解决,保证一定的有机肥源(其中包括轮作在内)是保证土壤肥力构重要基础。4. 因土种植,发展土壤潜力优势。5. 适当发展畜牧业与林果业。

暗棕壤

分布:暗棕壤分布很广,是东北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的一类森林土壤。分布于小兴安岭,长白山,完达山及大兴安岭东坡,其范围北到黑龙江,西到大兴安岭中部,东到边境乌苏里江,南到四平,通化一线。

暗棕壤总面积4019万hm2,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自治区。

暗棕壤分布广,向北(向上)过渡为棕色针叶林土,向南(向下)过渡为棕壤,其分布范围北起黑龙江东

到乌苏里江,西起大兴安岭中部,南到辽宁省的铁岭、清源一带。具体分布与大兴安岭东坡海拔800m以下,小兴安岭海拔900m以下,完达山脉和长白山海拔1100m以下。是东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森林土壤之一。在全国其它山区的垂直带谱中棕壤之上也广泛分布有暗棕壤。

由于特定的地域分布,常伴有特殊的成分条件。年平均气温为-1~5℃之间,年≥10℃积温2000~3000℃,

土壤冻结深度为1~2,最深可达3m,冻结时间为120~200天。甚至有些地区季节性冻层特别明显。年降雨量600~1100mm,无霜期115~135天,属温带湿润气候区。

形成:(1)弱酸性淋溶过程: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林分组成复杂,地被物生长茂盛,森林每年有大量的凋落物,其

中所含各种养料元素经微生物分解后补充到土壤中,林下的草本植物有庞大的根系,有机质解过程较快,土壤积累了大量的腐殖质。其组成一胡敏酸为主弱酸性,代换性盐基含量丰富,盐基饱和度高,因此暗棕壤具有较高的肥力。(2)温带湿润森林下腐殖质积累:温带湿润气候条件下树木郁闭,湿润,降水量大,集中于夏季,土壤中产生了强烈的淋溶过程,致使暗棕色森林土成弱酸性反应,并含有一定量的活性铝。季节性冻层的存在削弱了暗棕色森林土的淋溶过程,因被淋洗灰分元素受到冻层的阻留。由于冻结,土壤溶液中的硅酸脱水析出,淀附于全土层内,致使整个土壤剖面均有硅酸粉末附着于土壤结构表面,于后成为灰棕色。

性状:暗棕壤剖面可分成A oo ,A o ,A ,Ab ,B ,C 等层次。A oo(枯枝落叶层) .Ao层(暗色半分解有机质层):厚约4-5cm

左右,由林木凋落物及草本残体构成,可见白色菌体疏松,有弹性,向下过度明显。A1层(腐殖质层):色暗灰,厚约8-15cm ,团粒至团块状结构,壤质,根系密集,有蚯蚓,多虫穴,向下过度不明显。AB层(过度层):灰棕,粒状结构,壤质。有木质出根,较紧实,有时可见碳屑,向下过度不明显。B层(淀积层):棕色,核状至块状结构,壤质至沙质,较紧实,有木质根。C层(母质质层):棕色,近于母岩颜色,半风化石砾很多,结构不明显,石砾表面有时可见铁,锰胶膜,紧实,全剖面多SiO2粉末。

A1层腐殖质的含量高(平均),其组成以胡敏酸为主,养分以持效性有机态位主,集中于A1层,向下则显著下降。A1层PH值约为5.5-6.5,成弱酸性,代换性阳离子以Ca ,M g 为主,含少量H,AL。阳离子交换量为25-40厘mol /千克土,盐基饱和度表层最高,可达60%-80%,自A1层向下,代换性H,AL增多,盐基饱和度降低,酸性增加。各层均有活性Fe ,A L ,由以活性铝最多。粘粒(粒径〈0.001mm 〉含量在B层中稍增。黏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伴有蛭石,高岭石,礞脱石较少。此种黏土矿组成表明具有较大的吸收性能,淋溶过程较弱,并能供应较多的K。

利用与改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暗棕壤地区已不能继续进行单一的林业木材生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暗棕壤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已成为可能,在争取最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现对暗棕壤开

发利用中须予注意的几个问题分述于下。暗棕壤区具有发展林、农、工、商的巨大的潜在资源。肥沃的暗棕壤不仅可提供木材,森林内还蕴藏着经济效益高于木材的各种经济植物,据调查森林中有常用中药100多种,草药300多种,食用野果、野菜、蘑菇多种。因此认真保护森林,贯彻森林法可维护暗棕壤的天然肥力,还可以不断提供药材与绿色食品。暗棕壤区有大面积可供放牧的天然草甸,为发展牧业的良好场地,同时林农产品的再加工品(如木材制品、酒、香料等)既可丰富市场,还可出口创汇。过去曾有过片面追求完成出材指标,实行大面积皆伐,更新造林又不能即时完成,加上育苗、造林的质量不高,以改造的多,活的少,成林成材的更少。地面裸露,或采取不恰当的造林整地方法,导致水土流失,因此应采育并重,采伐不能过量,营林必须加强,才能实现采育平衡,否则沃土流失,再次恢复森林是很困难的,其恶果不只影响林区,还会殃及水系下游的河流泛滥,发生洪涝灾害。暗棕壤区的荒山荒地部分已垦为农田,由于耕作不合理,平地土壤肥力下降,坡地水土流失严重,一般三年后即露出心土,被迫撂荒,甚至恢复草被亦非易事。

黄棕壤

分布: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黄棕壤分布于亚热带北缘。这里夏季高温,具有亚热带特点:冬季寒冷,具有暖温带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5~18℃,10℃以上的积温为4500~5300℃,无霜期210~250天。年降水量为750 ~1000毫米,山区大于1000毫米。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干枚岩和砂页岩风化物。主要分布干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在褐土地带的垂直带上亦有分布。棕壤地区气候条件的特点是,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 10℃以上的积温为3400~4500℃,季节性冻层深可达50~100厘米,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干燥度在0.5~1.O之间。

形成:1、有机质积累过程:黄棕壤是在北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在温度较高、雨量较多的常绿阔叶或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生物循环比较强烈,自然植被下形成的枯枝落叶,在地面经微生物分解,可积聚成薄而不连续的残落物质,其下即为亮棕色土层,厚度因植被类型而异,一般针叶林下土壤的腐殖质层最薄,阔叶林下居中,而灌丛草类下最厚,腐殖质类型以富里酸为主。2、粘化过程:由于具有较高的温度和雨量,为其母质风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原生矿物变成粘土矿物的过程较快,处于脱钾和脱硅阶段,粘粒含量高,常形成粘重的心土层,甚至形成粘磐。土壤微形态研究表明:孔隙壁有各种形态的纤维光性定向粘粒胶膜和大量铁质淀积胶膜。这说明黄棕壤不仅具有残积粘化,而且以淋移粘化过程为主。3、弱富铝化过程:P.杜乔富尔提出亚热带和热带土壤风化的铁硅铝化、铁红化(feramgination)与铁铝化(ferrallitisation)三个风化相,如果说棕壤化过程相当与铁硅铝化相,则弱铝化则相近于铁红化阶段,钾矿物的快速风化, SiO2也开始部分淋溶,并形成2∶1或2∶1∶1或1∶1型的粘土矿物,铁明显释放,形成相当数量的针铁矿或赤铁矿为主的游离氧化铁,因为铁的水化度较高,故颜色较棕,在风化B层的游离氧化铁≥20g/kg,残体的游离度≥40%,土体中的铁、锰形成胶膜或结核,聚集在结构体的外围,接近地表的结核较软,易碎;而下层则较坚硬。

性状:剖面特征O层:在自然植被下为残落物层,其厚度因植被类型而异。一般针叶林下较薄,约1cm,混交林下较厚,灌丛草类下最厚,可达10~20cm。Ah层:呈红棕色(5YR5/2),或亮棕色(7.5YR5/4)。质地多壤质土,粒状或团块状结构,疏松,根系多向下逐渐过渡。因利用情况不同,耕种黄棕壤则为耕作表层。

Bts层:棕色(7.5YR4/6—10YR4/6)心土层是最醒目的,该层虽因母质不同而色泽不一,但一般棱块状块状结构,结构面上覆盖有棕色或暗棕色胶膜或有铁锰结核,由于粘粒的聚集,质地一般较粘重,有的甚至形粘磐层。 C层:基岩上发育的黄棕壤,其母质仍带基岩本身的色泽,而下蜀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则呈大块状结构,结构面上有铁锰胶膜,并有少量的灰白色(2.5Y8/1)网纹。现在下蜀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称为黄褐土。

利用和改良:黄棕壤地区的水热条件优越,自然肥力较高。很适宜多种林木的生长,是中国经济林的集中产地、也是重要的农作区,盛产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在土壤改良与利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家乡的土壤:辉县市土地资源类型复杂多样,19xx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境内分布7个土类,续分13个亚类、29个土属、62个土种。基中褐土208.29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301万亩)69.2%,主要分布在北中部山地和山前倾斜平原;潮土54.18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18%,主要分布在境内南部;棕壤土20.05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6.7%,主要分布在境内海拔1200米以上的垂直带谱中;沙礓黑土11.50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3.8%,分布在市境南部、西南部和西部一带;水稻土6.50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2.2%,主要分布在薄壁镇东部、百泉镇南部、北云门镇与胡桥乡周围及孟庄镇部分地块;风砂土0.21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0.1%,主要分布在赵固乡

北部和洪洲乡境内;沼泽土0.06万亩,分布在北云门镇韩小庄、卓水以西地带。20xx年末,耕地53345公顷。 实习感想:本次土壤学实习,我们去了这些地方,通过实地挖剖面,观测不同土壤。激发了自己学习本学科的兴趣,同时,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自己能够通过实际土壤,来感受土壤的结构,性质等,避免了只知道文字,而无法与实际事物相对应的尴尬。同时,通过本次实习,增加了野外作业的经验。对以后深造和就业都有很大帮助。

更多相关推荐: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引言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植物具有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矿物质与有机质的疏松混合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

土壤学野外实习报告

zxtecnu前言20xx年8月23日在相关老师的带领下大学20xx级地理系的学生在浙江地区进行了一次综合野外实习其中土壤学学科方面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关于土壤学的实习此次实习是希望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

土壤学实习报告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课程实习报告课程名称土壤学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年级成绩指导教师批改时间土壤学实习报告目录前言2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3二实习时间和地点小4号宋体3三实习内容41实习的内容与安排42实习项目与内容提要...

川农资源院土壤学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1实习目的及意义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年班第组报告撰写人学号成绩组员20xx年12月21日目录一目的任务二材料工具人员三调查区自然条件四结果与分析五改良利用意见六总结式摘要或体会一目的任务1实习目的在初步掌握了土壤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

土壤学实习报告

青岛农业大学土壤学实习报告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土管组长:实习组员:实习时间:20XX年5月21日指导教师:实习报告一、目的要求:1.了解当地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开发利用改良。2.掌握…

土壤学实习报告1

土壤学综合实习报告专业班级草业科学一班姓名崔西甜学号20xx5885一实习目的意义实习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掌握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实习意义实习...

土壤学实习报告

青城山土壤实习报告但波20xx100307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20xx级3班青城山土壤剖面土壤调查记录表土层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厚度2880机械成分枯枝落叶轻土壤砂土壤结构性疏松疏松稍紧实颜色黑色灰黑色黄棕色ph值...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院系林学院班级姓名熊金剑目录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野外土壤剖面的调查2土壤样品的采集2土壤样品的处理保存和质地鉴定3土壤容重的测定4测定土壤含水量5土壤有机质的速测7土壤酸碱度的测定8土壤孔隙度的测定...

土壤学野外实习报告

土壤学野外实习报告专业地理科学学号1120xx020xx3姓名张涛指导教师蔡雄飞前言2103年6月24号至6月26号在彭思涛焦树林蔡雄飞罗宜富等老师带领下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20xx级理学系地理科学的学生在贵州...

土壤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的目的要求1观察实习地区主要地貌成土矿物岩石母质类型了解土壤成土因素对土壤肥力特性及其利用与保护等的影响2通过实习观察了解实习地区主要土壤类型的剖面形态基本性质了解成土条件及形成过程3了解实习地区主要土壤...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20xx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1昆明市西山区土壤与地质实地考察报告分析目录摘要1关键词1序言2一实习目的要求2二实习时间地点3三实习内容4四实习地点自然状...

土壤学实习报告(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