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与保健

时间:2024.5.18

幼儿心理健康与保健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新《纲要》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为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不健康会带来许多心理疾患;反过来,心理问题也会影响身体健康,酿成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就曾经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但是,在现行的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因此,当前有必要强调重视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切实抓好。

(一)给幼儿创造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宽松和谐,安全温馨的健康心理环境。 环境对幼儿能否健康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小的幼儿对心理环境要求比物质环境的要求更为重要。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也就是说,教师与幼儿心灵的沟通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爱每一个孩子,用真诚对待每一个孩子。只有沐浴在爱的甘霖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学会与同伴、教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1、走近幼儿 聆听心声

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幼儿就要了解幼儿。我认为要了解幼儿就必须要走近幼儿,仔细倾听幼儿的心声。人们常用“六月的天,娃娃的脸”来形容幼儿,因为幼儿的心地是十分纯真的,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喜怒哀乐都会写在他们的小脸上。若教师拥有一份爱心,肯走近幼儿,了解幼儿,就不难会发现幼儿的各种心情。在他们快乐时分享他们的快乐,在他们不高兴时,努力寻找原因,多给他们一些温暖、关怀、安慰,让他们快乐,使他们心情愉悦地生活。

2.尊重幼儿 多些宽容

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尊重幼儿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尊重幼儿是让教师放弃长者的身份,改变幼儿听命于教师的现象,以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位幼儿。当幼儿屡教不改、言而无信时,我们教师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而不是“急风骤雨”的加予批评、当众揭短,应给他们多一些宽容,让他们稚嫩的自尊心得到保护。教师的尊重不是放纵、任其自流,而是把尊重、信任、理解留给幼儿,静观其变,打破幼儿“一犯错就会挨批评”的思维定势,让幼儿从自卑、恐惧中解脱出来,从而减轻心理压力,感受“老师原谅我了”。

3.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给予幼儿自信

心理学家马尔兹说:“我们的神经系统是很蠢的,你用肉眼看到的一件喜悦的事,它会做出喜悦的反应;看到忧愁的事,它会做出忧愁的反应。”对于幼儿来说这一表现尤为突出。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上常常是一些优秀生唱主角,他们踊跃发言、积极表现,出尽了风头。而一些幼儿只能默默无闻、谨小慎微,甘当陪衬,甚至是“反面角色”。其实每一位幼儿都希望自己被关注、被欣赏。因此,我们做教师的应毫不吝啬的对幼儿鼓励表扬,经常给幼儿输入一些积极的语言,如:“没关系,再试一试”“你的小手真灵巧,画的画真美”“你的回答真棒”??让幼儿在教师的赞美中拥有自信的力量。

4.让每个幼儿体验成功

在探究过程中一次次的失败可能会获得成功,但对于培养自信心来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需要成功的经验,哪怕是点滴的成功,也会对幼儿的成长起巨大促进作用。我们应该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经常有机会获得成功经验,这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生活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个性、能力制订不同的任务,让幼儿从成功中体验自己的力量、能力,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

1.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发挥增效作用。在游戏中,幼儿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潜意识地促进自我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反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

(1)开展艺术活动,陶冶美好情操。幼儿的音乐、美术和舞蹈等等活动,与游戏有着许多一致的地方。通过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热情与兴趣,增强注意力,引发驱动力;能使他们充分表现思想感情,释放精神能量,满足审美需要;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和净化,从而自觉地去追求真善美、排斥假恶丑,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借助成功的艺术活动,可以收到显著成效。通过艺术活动,提升了全体幼儿的艺术素养,起到了陶冶情操的独特作用。

(2)营造探索氛围,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积极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幼儿在成长之中逐步形成对自己、他人以及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设计和实施中,我们注意幼儿成就需要的满足,着眼其自信心和自理能力的培养。我们注重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索者,让他们在宽松、自由的天地,去思考、发现并展示自己。我们强调正面评价和积极鼓励,重视引导幼儿客观地看待成功与失败,以使其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3)创设困难情境,锻炼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衡量意志品质和人格面貌的关键标志,这种能力应该从小锻炼。我们把活动作为载体,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教育项目,

比如“学习交往”系列、“战胜挫折”系列等等。我们就是要让幼儿在困难情境中感受心理压力,在克服困难中体验战胜挫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后总结分析经验教训,从而有效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2.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我们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

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可以利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三)、社区、家庭、幼儿园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子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我们深知问题表现在儿童身上,根子在家庭。因此,我们可以依托社区优化教育环境,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家庭的教育指导水平。

1.家长学校开设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讲座

2.开展亲子活动

3.开设家庭心理咨询

4.周日串门子活动

5.对有问题儿童的家庭上门治疗、送教

6.开展学习化家庭建设活动

7. 开展“社会模拟活动”,让小区中的中小学生定期来园与孩子们一起游戏活动,或到社区中参与社会活动。通过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可以解决独生子女的任性、自我封闭、不和群的问题。

8、 实现时空开放,积极利用社区心理卫生资源,努力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

(四)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化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在幼儿阶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

在我们的幼儿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儿童,心理矫治也是面向全体幼儿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在同一时空,每一个幼儿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就如每个幼儿都会生病一样。在发展的某些阶段,儿童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偏异行为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并不是只有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心理卫生工作是面向全体幼儿的。对这部分幼儿的异常心理,不给予关注和帮助,忽视了整体中的部分,,实际上就是没有面向全体幼儿。

1.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由于方法不当,语气、言词过重或偏听偏信,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如果这种心理一旦形成,教师和幼儿就很难沟通交流。因此,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对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一是建立相互间友好的关系。作为教师要善于和幼儿打成一片,要多通过学习、游戏和各种活动让幼儿熟悉你、喜欢你、信任你,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觉得你是他们的一分子,是知心的朋友。二是对事不对人。在工作中教师常对那些顽皮、淘气的幼儿批评得多,关心得少。久而久之,很容易对这类幼儿产生偏见和反感,看什么都不顺眼。以至于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横加指责,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正是所谓的对人不对事。因此,克服凭主观臆断不能容人的作法,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是不翻旧帐。不要因为幼儿做错了一件事就把他以前的一切错误一一数落出来,否则会大大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幼儿处于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和家长要勇于原来幼儿的过错,否则,翻旧帐就会让过去犯的错误永远成为幼儿发展的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理障碍,自然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相违背.

2.针对辩解心理,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身错误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幼儿犯错误后总爱找出客观理由或者将责任推托到其它幼儿身上。目的是为逃避教师的批评,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指出幼儿错在哪里,这样幼儿就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不易为自己开脱。其好处具体讲:一是表明你对他的问题了如指掌,从而打消他想蒙混过关的念头;二是不给幼儿辩解错误的机会,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三是帮助幼儿从自身查找问题。使幼儿在今后出现类似问题时,能学会认识自身的错误。

3.针对敏感心理,把握教育的时机

一般情况下,幼儿犯了错误并不注重错误的本身,而是往往注重教师对他的态度。这时就会对教师的一举一动特别敏感,如果教师不了解幼儿这一心理特点,就会错过教育时机。一是避免心理逆反作用,多数犯了错误的幼儿心理防卫意识比较严重,这时如果你立刻去批评他,可能很容易引起他的反感,甚至还会认为你为难他、刁难他,因此避开这个敏感时刻,

待幼儿心理恢复平静后,再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二是切勿延误教育时机。超过时限,事物本身的影响力就随之削弱,如幼儿所做的一件事,在这几天后你在问他时,他可能已经忘记了。同样对幼儿出现的错误,如果不及时教育趁热打铁,那再严厉的教育,也会变的无足轻重。三是对能主动承认错误的幼儿,教师要点到为止,不要讲的太多,尤其对那些已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幼儿更不宜讲的太多,以免适得其反。

4.针对虚荣心理,用表扬结束批评

一般来讲,虚荣心和自尊心人皆有之,儿童也不例外。作为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用表扬来结束批评,这样有利于>幼儿认识错误,树立自信心。反之,如教师在幼儿犯错误时采取先表扬后批评的办法,效果会怎样呢?试想,如果你做错了一件事,有人先表扬你,你一定会认为他居心不良,倒霉的事可能还在后面呢,表扬对你来讲其实并不困难。而如果用表扬来结束批评,会使批评和表扬都能发挥作用。

5.针对“失宠”心理,多给幼儿一些爱

实际生活中,我们大都喜欢漂亮、聪明、可爱、听话的孩子,而对那些长得不好看、反应慢、学习差的幼儿关心不多,爱护不够。尽管作为教师并非有意如此,但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这一问题,而那些不得宠的孩子恰恰是最需要关心和爱护的。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果将爱和关心侧重给那些平时较为不得宠的幼儿,他们的进步往往是非常明显的,而这些爱和关心对于得宠的幼儿看来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这就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应多留意那些平时不起眼、讲话少、性格内向的儿童,多给他们表现和参与的机会,使他们身心能健康发展,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6、针对反复心理,教育要有连续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寒,帮助幼儿彻底克服缺点,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许多教育者由于急于求成,只重治标,不重治本,忽视幼儿存在的反复心理,结果导致一些幼儿不断犯类似错误。实践证明,对于犯了错误的幼儿进行教育,无论当前效果是好是坏,其后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具体的讲,一是善于观察言行,尽管幼儿心理不易把握,但思想主要通过行为来体现,只有紧紧把握这一环节,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即使出现反复,也可对症下药。二是要有明确的态度。如果你要求幼儿有所改变,却对他所做的事不闻不问,他可能会失去积极性,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对于幼儿的表现要及时表明态度,正确的给予肯定,错误的予以制止。三是要帮助幼儿树立学习榜样,激发争强好胜心理,积极努力向上。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心理培养目标有所不同,我们需结合幼儿园实际,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断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所以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能机械地一个一个照搬照套,而需结合实际进行培养。作为幼教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充分认识到幼儿的健康具有“身心并重”的整体性,并将此项工作放在首位,以此推动幼儿园全面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第二篇: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刘云艳

邮箱:liuyy@

思考

? 思考一:幼儿成长中最急需的是什么?

? 思考二:心理学家荣格说:要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理疾病的蔓延。有调查显示:小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为13%,初中生有15%,高中生有19%,大学生有25%,成年期有多少?这些心理问题发端于何时?

主要内容

? 心理健康的含义

?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 幼儿问题行为矫正方法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从生理层面来看,心理健康的人首先是身体健康的,即幼儿身体状况良好,不生病,且身体各部分的发育良好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正常。从心理层面来看,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智力发展正常,对自我有积极的认识和评价,有乐观开朗的性格,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从社会层面来看,一个心理健康的幼儿是能够在老师和家长等人的帮助下很好的适应新的环境,并从中习得社会规范,扮演好各种社会角色

(二)如何理解幼儿的问题行为

? 1.正常行为的标准

? 正常与不正常是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两极是正常与不正常,大多数幼儿的行为间于两者之间,所以,一般幼儿都有程度不同的行为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如正常儿童也会发脾气,问题行为指经常发脾气。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要轻易给儿童的问题行为戴帽子。

2.问题行为

? 问题指等待解决的困难,有困难亟待解决的幼儿行为,可以视为问题行为,但是由于幼儿的成长性,判断是非能力差,有可能产生一些使成人为难,不易解决的问题,对待这些问题我们不能简单视为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的特征

? 1 持久性困难:如一段时间表现出胆小,易怒,不久消失,不能说是问题行为,但是,如长期保持,就可以考虑是否是问题行为。

? 2 不受普通方法控制的行为:教师通常在组织一些活动中能够引导幼儿学习、交往、遵守游戏规则,但是,有问题行为的幼儿往往用通常的管理方法不能控制,如果老师对某个儿童的行为感到为难,就可以视为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的特征

? 3 不理会现实忽视周围环境,也是问题行为的信号,如正常情况下的不适当的愤怒,无理由的猜忌,莫名其妙的紧张等 ? 4 客观困难的存在:生活环境中有沉重的心理负荷,如生活在父母关系紧张,有打骂孩子的行为,或者过于溺爱孩子的家庭,这些往往是问题行为产生的温床,至于本身体质差,智能发育较低,也可能导致问题行为。

3.幼儿问题行为的表现

? (1) 行为不足

? 行为不足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不发生,如很少与同伴交流,或不愿意与同伴交往等

? (2)行为过度:行为过度指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如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频繁洗手,经常咬指甲等

? (3)不适当行为:不适当行为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当的情景中产生,但是在适当的条件下不发生,如玩具放在垃圾桶,悲伤时大笑,欢乐时大哭

4.幼儿问题行为的种类

? 3-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的大致分布范围为6.32%-20.79%,具体表现为5个方面,即:

? 1)神经性行为

? 2)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如过度焦虑所引起的神经质的敏感、多虑、害怕、烦躁、焦虑、抑郁、过分依赖父母、教师、或与别的孩子关系紧张、甚至敌对等; ? 3)性格方面的问题行为:如性格显著偏执、爱发脾气、粗暴、性情反复无常、或过分胆怯、孤独、退缩等;

? 4)习惯性问题:

? 5)认知方面的问题

豆豆、奇奇是否属于问题儿童?

? 五岁的豆豆是个“惜字如金”、“金口难开”的孩子。他喜欢自己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玩自己的,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时常嘟嘟囔囔地自言自语,当老师好奇地凑近听或主动和他交流时,他马上就不说了。早上老师主动地向他问好,他径直走进教室,像没看见老师,没听到老师和他打招呼一样。观察发现,豆豆吃饭时表情很愉快,进餐习惯好。老师主动与他讲话,询问他喜欢吃什么,尽管他不说话,但是却能专注听老师说……

? “老—老—老师,他—他打我。”奇奇向张老师告状时磕磕巴巴地说。张老师耐心地边听边说:“不急不急,慢慢地说。”欺负奇奇的小朋友章章在一边嘲笑道:“话都说不清楚,哈哈哈哈!”旁边还有许多小朋友也来围观,纷纷议论起奇奇口吃的现象。奇奇气得涨红了脸说:“烦—烦—烦人!”,生气地走开了。张老师经常与奇奇在一起,或朗诵儿歌和童谣,或谈论手中玩具,此时张老师让奇奇看老师口型,不断地鼓励奇奇模仿。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奇奇获得了不小的进步。 ? 豆豆和奇奇表现出的问题属于发展中的问题,还不能断定属于心理问题。老师在生活中鼓励豆豆说话,给奇奇做正确的示范等,这些就是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心

理健康教育。

斌斌的攻击性行为怎么产生的?

? 斌斌喜欢用雪花片拼成手枪,用积木搭成大炮,只要是他看中的积木或雪花片,其他的孩子就别想拿,否则就用拳头打别人。他拼好了手枪还到处开枪,把某某幼儿当做“怪兽”,以消灭怪兽为借口,朝他开枪,还拳打脚踢。最后,还骄傲地说:“我赢了!我赢了!”老师从斌斌妈妈那儿了解到,斌斌特别喜欢看《奥特曼》,常常说自己是奥特曼,家里人也都很宠他。

? 斌斌的攻击性行为很大程度是由观看影片,模仿学会打人的,加之家人没有给予对其提出要求,一味的纵容。

(三) 幼儿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生理因素(遗传因素、脑损伤等)

2.家庭因素(家庭氛围、教育方式等 )

3.幼儿园教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 )

4.社区环境与社会氛围(社区环境、社会氛围 等)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 最近李老师很苦恼:班上有两个非常淘气的孩子,这几个孩子是男孩,身体很棒,嗓门很大。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招惹同伴,游戏时,争抢游戏角色与玩具、推到同伴建筑物……不仅小伙伴害怕他们、拒绝他们,经常被欺侮的孩子的家长也投诉,希望老师管管。老师非常委屈说每天的注意力都在他们身上,批评、惩罚……能够用的方法都用了,收效甚微……

? 漂亮的薇薇也让李老师困惑:只要不上课,薇薇总是依偎在教师身旁,不参加伙伴游戏,也不愿意同伴接近她,只要同伴主动走进她,她赶紧躲在教师身后,老师只要说话的声音有点大,薇薇很委屈地小声抽泣,或者躲在教室的某个角落……

? 李老师前来请教:这些孩子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 对全体幼儿实施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幼儿自我的心理保护意识,促进幼儿自我意识、情绪情感、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 面向个别有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幼儿开展补偿性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使其尽快恢复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 识别出少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幼儿,密切配合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及时提出转介,尽早治愈心理疾病。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 学习表达、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 培养交往的主动性与交往能力

? 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

? 养成良好的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

? 预防行为异常与心理障碍

案例:小班心理活动设计:呱呱勇士

活动来源:

在一次打预防针的活动中,发现很多小朋友害怕,于是设计该活动

活动目标

1、有参与活动的兴趣;

2、通过故事、图片、游戏,知道什么是勇敢的行为

3、初步感受克服困难后的愉悦情绪。

我能行(中班)

?

?

?

?

?

?

活动目标: 1、有自我服务的意识,能积极参加活动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2、能为自己穿衣服、扣钮扣,衣着整齐; 3、能在集体中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图片等 活动过程:通过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穿小时候的衣服,感受到我长大了,而后通过主题谈话:我会做的事,到行为训练:看谁穿衣快。

? 1、出示图片,引入话题。

? 图上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困难?他的心情怎样?他怎么了?

? 扩开幼儿联想,唤起幼儿的经验,你们遇到过困难吗?你遇到的是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做的?(移情训练)

? 2、布置任务,激发兴趣。

? 要求幼儿用脚玩夹报纸走和跳,打开报纸、撕报纸、捡报纸的游戏,要求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动脚不动手,教师在游戏中关注遇到困难的幼儿,鼓励他们想各种办法战胜困难。

? 4、请幼儿用简单的符号和图画记录自己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困难的。 ? 5、经验分享,讲述活动。

? ①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样想办法克服的。

? ②请幼儿互相讲述。

快乐椅(中班)

? 活动目标:

1、体验游戏的快乐

2、能用协商、邀请等合作的方法解决游戏中的冲突

3、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

(一)游戏“抢椅子”,引起幼儿兴趣

(二)游戏:“我们都来坐椅子”,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冲突

(三)结束部分,引导幼儿初步运用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冲突

案例

? 情绪主题绘本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1.引起动机

? 绘本由于采用书的形态,所以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绘本中的每样东西,都是故事信息的来源。”[(Nodelman,2000)作为一个整体而进行设计的绘本,其封

面、环衬、扉页等都是构成整个故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绘本的封面不仅仅被绘本创作者设计成最具表现力的一幅图画,而且往往也成为最能开启故事主题、传达故事情节、引发幼儿阅读兴趣的一扇门。恰当地利用绘本封面的这一特性,能够在幼儿感知、体验绘本的伊始便唤醒幼儿的情绪状态,充分发挥情绪的动机作用。

2.引导幼儿读图

认知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托尔曼认为,个体在习得某些行为方式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周围的各种客体,并从中得到相应的支持。换句话说,即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凭借一定的“中介变量”来完成相应的学习活动。他将中介变量视为个体行为转变的内部决定因素,并指出“辨别性资料”(discriminanda)是中介变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辨别性资料是指个体从环境中得到的感知性的事实资料,例如颜色、气味、声音等。

引导儿童阅读情绪绘本基本环节

? 观察情绪事件发生的背景因素

? 观察情绪事件发生的诱因

? 观察故事主人公在不同事件中的情绪表现

观察故事主人公应对负面情绪的具体做法

? 对比故事主人公情绪调节前后的情绪表现差异

? 3.图文结合阅读

? 4.互动讨论(紧扣故事内容的讨论、唤起幼儿已有经验的讨论、指导幼儿实际操作的讨论)

★独立延伸活动

1. 绘画

2.绘本故事表演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 东东有口吃的毛病,说话结结巴巴地,同班的幼儿都给他取了个外号“小结巴”。老师观察了东东,发现他喜欢参加体育游戏,于是在体育游戏中鼓励东东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激情。东东一有进步老师就鼓励他说:“你真棒!”老师又利用幼儿好模仿的天性,找一些生动有趣的儿歌、小故事给幼儿做正确的示范,让他反复练习。老师的做法中有意无意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

1.活动性原则

? 老师让幼儿结合自己看医生及打针的亲身体会和经历,鼓励他们玩“医生和病人”的角色扮演游戏,模仿医生打针的全过程,在游戏中,不仅感到快乐,还适度地缓解了因打针产生的恐惧和痛苦的情绪

2.主体性原则(入园焦虑的缓解)

? 其一:要考虑幼儿发展的特点与内在需要

? 其二: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经验

? 其三:从幼儿的视角去了解幼儿所建构的知识经验,尊重幼儿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3.发展性原则

? 不仅要关注幼儿现在的心理健康及心理品质的状况,还需要了解幼儿以前有哪些心理问题,更需要展望幼儿未来心理健康发展的的优势与潜能、不足与缺陷,进而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促进其朝着优化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4.整体性原则

? 其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到社会适应能力、个性、情绪与情感、智力及行为等方面,每个方面的发展相互依存。 ? 其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五大领域活动中,日常生活中,活动区角中

? 面向全体的原则

? 在组织实施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考虑全体幼儿的发展要求及普遍存在的问题,又要以提高每个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

5.差异性原则

? 4岁的元元性格内向,并且比较敏感,自尊心比较强,常常会拒绝别人的帮助,还会因为教师细微的语言暗示而不高兴。元元喜欢搭建高楼,基本掌握叠高、延伸、平铺、架门、围封基本等技巧。但是,由于动作协调性比较差,对称、架门、围封的技巧不熟练,常常是高楼还没有建成就跨了,元元有些泄气,老师没有直接伸出援手,而是尽可能在一旁观察了解幼儿结构水平和能力,并寻找有效策略。

? 策略一:对话。

? 策略二,观察同伴垒高楼的技巧,通过观察,让幼儿学会垒高的方法, ? 策略三,同伴演示

考虑到元元的敏感、自尊心强的特点,教师最后选择了策略二。

? 因为父母工作忙,“鑫鑫”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爸爸妈妈只是每个月抽空来看一下,但每次离开鑫鑫都有些不舍,但是却不哭不闹,但是情绪极不稳定,拒绝老师、同伴接近。四岁的他孤独、敏感、平日里显得若有所思、完全沉浸在个人世界。经测查发现鑫鑫属于不安全依恋幼儿。教师采取了许多方法,如设法亲近他,鼓励他与同伴玩、委托他完成简单任务,但是收效甚微……

? 幼儿园里,总会有一些心理问题属于中度及其以上的幼儿,对于这些幼儿,往往采取通常的教育方式是无济于事的,需要在心理医生或者专业人士的引导下采取特殊的干预,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是以下几种。

三 幼儿问题行为的矫正方法

正强化法

? 基本含义:一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境或者刺激下出现后,即时得到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正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类似的情景或者刺激下,这种操作性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如母亲忙于工作,孩子哭叫试图引起母亲注意,母亲不与理会,5分钟后,孩子停止哭叫,自己玩,母亲立即过来和孩子玩。多次重复,孩子可能养成不纠缠大人的习惯。该方法适用于偏食、多动、孤独、缄默等问题行为。

负强化法

? 当幼儿发出某种行为,结果可能出现避免厌恶的刺激物(负强化物),则以后在同样情况下,该行为的出现率减少。如咬指甲,涂抹胡椒粉或者黄连粉,于是咬指甲产生不舒适感,为了避免厌恶刺激,幼儿不咬指甲。

? 正强化:从事某项活动,给予喜爱的强化物;负强化:从事某项活动,取消原来的厌恶刺激。负强化法两个过程:逃避与回避,逃避是手段,回避是目的。

负强化法的程序

? 确定目标行为,明确用何种良好行为替代不良行为。

? 选择恰当的厌恶刺激:难受的哭味、难闻的气味,强热(冷)、电击等,要让幼儿产生极大的不适意感,当然一定是家长与教育与社会道德能够容忍的,不能给幼儿带来身心和安全的不良影响

? 选择警告刺激物,如严厉的眼神,皱眉、口语等

? 一般来讲,当正强化无法吸引幼儿从事所期望的行为以改正不良行为,就需要用厌恶刺激,用负强化的方法矫正,如幼儿的自伤行为、咬指叫、爱哭、吸吮手指等坏习惯。

负强化法矫正幼儿咬手指的习惯的程序

? 建立矫正档案:观察与了解幼儿实际的行为表现

? 确定目标行为:确定矫正的最终目标,明确用何种行为取代咬手指行为。如喜欢折纸行为代替咬手指的行为

? 选择适当的厌恶行为

? 选择警告刺激

? 把计划告诉幼儿,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让幼儿明确危害性与矫正计划

? 慎重使用负强化(在幼儿不知情的情况下涂药——增加动嘴与动口的活动,预防行为发生——优先采取回避——关注幼儿忍受厌恶刺激的情况——出现良好行为予以积极强化。)

消退法

? 某一行为过去曾经得到强化,若此时这个行为之后不跟随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景时,该行为发生率减少。也就是说,通过消退程序即停止强化可以使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降低,从而消除幼儿的不良行为。

模仿疗法

? 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看到行为后果,从而产生共鸣,导致行为本身改变。

? 案例:一幼儿,不主动与人交往,沉默寡言,喜欢独处,不愿意去陌生环境,表现害怕、孤独、胆怯等

利用模仿疗法矫正退缩行为

?

?

?

?

?

?

?

?

? 选择要改变的行为:与人交往和与环境接触 从实际出发,选择学习楷模 根据幼儿兴趣,设计辅助材料 告诉幼儿矫正计划 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选择象征示范 适时转入现场模仿 逐步参与社交活动 适时适度给予强化

更多相关推荐:
幼儿心理健康教案(五大领域.)

心理健康教育语言活动高兴和生气班级中二班执教老师王娜娜活动目标1在游戏中认识日常生活中高兴和生气的表情2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3体验关爱亲情共享的快乐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学习合理疏泄控制自己...

幼儿心理健康教案

幼儿心理健康教案活动目标1理解他人生气伤心的原因了解帮助和安慰别人的方式方法表达自己的爱心2知道能用多种方法让自己不再生气不再难过变得快乐具体分析活动过程本次活动我一共安排了三个环节简单朴素来源于生活活动的开始...

幼儿园心理健康讲稿

幼儿园心理健康讲稿主讲人黄峰地点各班教室出席对象中大班家长内容主题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问题过程对儿童来说形成健康心理所必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呢归纳起来主要是充分的抚爱充实的生活平稳的环境艺术的陶治健康的躯体等几方面...

幼儿心理健康论文

简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常德市汉寿县蒋家嘴镇红旗幼儿园李娜内容摘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

幼儿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曾国前话1只是本人的一孔之见必有纰漏一个前提观念2班级授课制度的缺点委屈各位幼儿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综合对幼儿心理特点的基本认知儿童心理的典型特点1...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个性情感态度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

幼儿心理健康案例

幼儿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对象葛昶年龄5岁性别男好动不怕人在幼儿园不听老师的话上课乱跑不能很好参加集体活动但学东西还可以挺聪明但在家一个人时挺好能安静的看书玩玩具看动画片而且坚持时间挺长至少在半小时以上在幼儿园的表现...

呵护孩子的心灵 ——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呵护孩子的心灵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崔小让联合国专家曾经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健康的心理需要从小培养需要我们广大幼教老师的精心呵护...

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要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健康意味着幼儿身心健康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康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36岁的学前儿童是心理发展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特点是可塑性强但在心理发展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薄弱极易受环境及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学前儿童的心理健...

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

浅谈如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浅谈如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城区二小袁淑玲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成年期许多心理健康源于他的儿童早期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康它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健康发展心理健康问题的产...

幼儿心理健康总结(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