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总结表

时间:2024.5.13

虚词总结表

虚词总结表

虚词总结表


第二篇:虚词用法总结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二、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爱了而乐衷,皆丧心也。

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所以...”。

⑤表示修饰(方式、状态)

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6、【既而】不久,一会儿。

二、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三、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1、动词,往,到……去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2、指示代词,这,那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3、代词,代人、事、物,译为我、他(她、它),他(她、它)们

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4、结构助词“的”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5、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说》

6、结构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爱莲说》

7、结构助词,做定语后置的标志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8、结构助词,用在动补间,译为“得”

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9、助词,调整音节,无实义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

?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⑩亦各言其志也!

?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

?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

?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

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更多相关推荐:
《兰亭集序》虚词总结

所以: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用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所本课中的所字都为所字结构,即所+动词=名词性短语。(除上述“所以”外)以引以为流觞曲水把,介词.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因为…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虚词总结

其:一、代词:1.第三人称: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卜者知其指意皆刑其长吏而其主不能守保其岩阻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彰其咎2.表指示:以激怒其众二、助词:句中用来加重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为:(二声)一、1.2.3.4…

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总结

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一词多义1.安①动词,养,养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尔安敢轻吾射)③形容词,安逸、安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④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风雨不…

最全最新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随着北京市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

高中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

高考高中必修教材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

高中必修教材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1而何乎乃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雠者荆轲刺秦王臣左受拔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荆轲刺秦王地势极而南溟深滕王阁序天柱高而北辰远滕...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

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总结打包-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

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1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一夫作难而...

虚词“以”和“而”用法小结

虚词以和而用法小结文言文中的以是高考大纲必考察的十八个虚词之一特别是用作连词时很多学生往往把它和连词而的用法混淆起来分不清谁用作介词谁用作连词现小结如下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一以字的用法一用作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总结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

虚词总结(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