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学习经验总结

时间:2024.4.29

语文主题学习经验总结

自去年以来我校正式启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主题学习”以教材编写的主题单元为凭借,围绕主题进行课内大量阅读;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用大约三分之一的课堂教学时间学完教材,其余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材料的大量阅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主题学习”让广大语文教师教学轻松,得心应手;让每一个学生喜爱语文,喜欢语文课,爱读书,语文能力不断提高。达到了潍坊市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追求的目标。现总结如下:

一、“主题学习”,实现大量阅读

“主题学习”启动会上,该市原教育局局长李希贵的讲话道出了推动实验的一部分原因。“我们以前有过不少教改,也有很多阅读材料和阅读系列的书籍,但大都强调课外阅读”,把读书放到课外,强调课外阅读的根本原因在于教材的学习占用了太多的时间。他指出,语文课堂教学“不要精雕细刻,不要把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把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他认为,通过学习例题,举一反三是理科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不同于理科学习,“应该是反三归一,通过大量阅读,最后感悟点什么,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读得多了,慢慢感受就深刻了,积累就丰富了,认识就加深了。”但是,有效

的课外阅读很难实现,应该在课堂上实现大量阅读。[3]在大量阅读中,学生得以“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素养普遍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主题学习”给我们的启发

实施新课程和推进素质教育以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逐步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观、育人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改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回顾六年课改,有不少问题我们还需要深入探讨。比如,目前大多数语文课堂还存在费时多、教学过于繁琐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以真正实现高效率的语文教学。就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主题学习”实验得到一些启发。

(一)将学生的“学”落到实处是前提。

“主题学习”可以说真正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学”——学会,会学。“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1]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我们看到,“主题学习”课堂有鲜明的特色。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体现了依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思想。学情——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程度,是课堂规划的重要依据。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占支配地位。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主体,教师则是引导者。规划课

堂教学流程,为学生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等,教师的引导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习得能力,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得不到保障,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难以实现的。新课程普及了许多新的理念,如,提倡合作学习,提倡探究性学习,提倡学科沟通,提倡利用教学媒体,这都是好的理念,好的方法;但是,不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保障学生的“学”上,仅着眼于技术层面的更新,我们看到,新理念的实现方式常常与其初衷背道而驰。比如,为了体现合作学习,安排无明确目的地所谓“小组讨论”;为了体现“探究性学习”,无探究价值的问题也讨论个没完;书还没有读好,却一会儿唱,一会儿演,一会儿画,挤占了有效学习时间;媒体演示替代了通过文字感受等。

(二)阅读教学的提速、增容是关键。

大幅度增加课堂教学容量使“主题学习”课堂,在教学模式上、结构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材内容的学习要实现提速,教学必须由繁琐走向简单;大量的阅读内容引进课堂,学生的自主阅读得到了有效保障。

从阅读教学的“量”入手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可能是个很好的切入点。新课标提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

规律”,并分年段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量”给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课堂上要读什么、读多少并不明确,各套新课标实验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在“量”上也没有本质的变化。与此相关,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容量上继续延续了“一个学期一本教材”的基本格局。“主题学习”打破了教材的局限,将大量阅读引入课堂,通过阅读教学的提速(教材学习)、增容(加大课内阅读量)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一方面,课堂阅读量的增加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探索出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一条途径。

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并不是没有认识到。但是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处在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认识到了大量阅读的重要性,但把大量阅读放在课外;一方面是在现有教学模式上,着眼于技术层面的改革,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事实是,课外阅读难以落实,现有教学模式只在技术层面进行变革,也难以提高教学效率。“主题学习”“从抓学生的阅读开始,通过课堂教学扩大学生阅读量,增加学生的感悟和体验”[2],收效比较明显。学生不仅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提高;与之相关,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也相当明显。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大量阅读实验,赵红的学生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让来听课的外地教师惊诧;韩兴娥对学生低中年级很少提出要求,到了高年级,学生自然形成了比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有人说,教育

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阅读的问题,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我们还需要继续重视阅读教学改革,继续加强对阅读教学的研究。

(三) “简简单单教语文”很重要。

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常常过于繁琐,因此许多语文教育专家呼吁“简简单单教语文”。但是,这种状况一直没有大的改观,“挖地三尺”“挖得冒出火星”现象屡见不鲜。

不搞繁琐的课文分析,不盲目追随“新”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学”,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完成课堂教学——“简简单单教语文”是“主题学习”实验在“教”这一方面的特点。简单并不代表“没有”,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狠抓落实,体现在引导、点拨上,新课程所提倡的新理念,以一种不知不觉地方式进入了课堂。讲得多,教得多,不代表学生学到的多;教师讲得少了,占用的时间少了,只要引导有方,学生的学习更有保证。

(四)要重视自学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主题学习”实验中,学生个体的自学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结合得很好,取得了“1+1〉2”的效果。“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重视语文的实践性,要做到教师精讲,给学生尽

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教师讲得少,学生才能有实践的机会、自学的时间。重视学生的实践、重视自学,合作学习成为需要;合作学习开展得好,使自学的效果更有保证。这不仅体现在同学间的互帮互助上,还体现在互相鼓励、互相督促上。我们看到的合作学习为什么常常是“无效劳动”?大多是因为教学设计还没有做到从学生的“学”出发,不是带着需要合作学习的任务“合作”,不是在真正需要“合作”的时候“合作”,使之流于形式。

“主题学习”实验才刚刚开始,还不够成熟,有些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首先,目前的阅读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教材中课文的教学,要真正抓住重点、难点,加强落实,避免简单化的倾向。另外,目前的配套读物中基本上是短文。读短文与读整本书,无论在读的方法上,还是读的体验和收获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要充分利用实验已取得的成果,充分发挥课堂大量阅读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有更多的收获。其次,整个小学阶段的实验还局限在高年级,需要做好全盘规划。如,高年级课内大量阅读的实现,是以学生比较高的识字量为前提的,低中年级如何进行?或者说,为顺利实现“主题学习”在各年段的实施,低中年级语文教学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另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要重视想象力的培养和激发,低年级读什么也应是重点考虑的问题。再次,语文课程所承载的不仅仅是

“读”,仅在“读”上下功夫够不够?如,写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很重要,怎样把读与写、读书与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主题学习”是一线教师开始实验的,可以说具有比较强的生命力。首先,它不破坏现有的教材体系,在学好教材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大量阅读,便于逐步推广。其次,教学方法不复杂,单元整组设计、学案引领这样的方式,适合全年级教师共同备课,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案、学案设计出来后,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要求并不高,有广泛的适用性。其最大困难可能在于读物的配备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潍坊市教育局取得了政府财政支持,这一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主题语文学习总结

1、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参与“主题语文”学习的自觉性

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加强学习和研究,在落实“主题引领、学用结合、综合学习”的主题语文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有机融合到“主题语文”的改革中,积极探索自主高效的模式和方法,努力推动“主题语文”工程的深入实施。

2、借鉴已取得的成果,深入探索,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高效模式

积极探索阅读量增加前提下的“主题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当作主题阅读的主阵地。特别在如何保障阅读的时间、如何保障足量的阅读内容、如何开展课堂讨论交流、如何写读书笔记、如何反馈矫正等方面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师以“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为基本模式,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进行大胆的创新。“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大致包括如下五个环节:认定目标,独立自学——小组交流,互助落实——课堂讨论,质疑释疑——回扣目标,训练巩固——反馈矫正,反思升华。 积极探索“主题写作”的多种课型,如作文指导课、作文讲评课、作文交流展示课、作文批改课等,形成自己的写作教学特色。

3、扎实开展“主题语文”系列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在总结以前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主题语文”的要求进行整合,周密计划,扎实有序地进行“主题语文”的课外系列活动,提高活动效益。

一是要把课本主题与学校的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掘课本主题的思想道德价值,适时开展作文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评选“我的座右铭”等课外主题语文活动。

二是要把课本主题和重大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充分挖掘重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适时开展课外主题语文活动,如:

利用清明节、中秋节时机开展有关这些节日的古诗文背诵活动,利用国庆节时机开展“向国庆献礼”的诗歌朗诵比赛,利用春节时机开展春联撰写及征集的评选活动,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等。

三是要把课本主题与家庭生活结合起来,适时开展撰写家书、“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等以“感恩”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4、开展活动,激励参与,推动“主题语文”工程的全面深入实施

一是要在广大语文教师中开展“实施主题语文的重要意义”的大讨论,让老师们通过讨论深刻认识此项改革的意义,提高改革的自觉性。

二是要举办“主题语文”的专题论坛,为教师搭建交流的平台,共同关注实施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三是要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展示活动、赛课活动、同课题听评课等活动,激励教师在参与中提升自己,在活动中推进改革。 四是要开展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这种反思,不仅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而且可以使教学实践成为经验,促进教师

自身的成长。可以反思的问题很多,例如,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对待学困生,如何与学生交流合作,如何解决学生自主生成的问题与教师预设问题之间的矛盾等等。

通过以上活动,推动“主题语文”工程的深入、持久开展。 具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主题阅读

操作方式是每教学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就补充与单元或课文相关的文章或背景资料、补注等等,让学生充分阅读,通过这种补充和拓展阅读,促进学生对本单元本篇课文的理解学习,使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丰富思想情感和语言积累。教学一篇课文至少要另外补充三篇左右的相关的文章让学生课内阅读。

每周设立两节阅读课,隔周到学校阅览室阅读,另一周在教室阅读。阅读内容分:与单元、课文有关的补充资料、班级图书角的图书阅读、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心得交流、美文欣赏等。

阅读资料补充时可根据教研室提供的每篇课文的三篇文章,链接下载选择印刷,也可自行下载,印发给学生,作为补充阅读材料。

2、主题背诵

每教学一单元或一篇课文,即补充与之相关的名言谚语、古典诗文等至少两篇,让学生熟读成诵。以此体现语文教学的古今结合、雅俗结合、读背结合,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另外,单元课文中的优美段落、句子背诵,可采取多种形式背诵,如:上课前背一首小诗,讲解诗意,……除规定的课外诗词,可另外根据文章内容补充诗词。

3、主题写作

主题写作的实质是加强作文、阅读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每教完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并诵读了相关的文章,学生有所体验感悟之后,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形式多种多样,如缩写、扩写、续写、改写、补写、仿写、摘要、翻译、改编、合并、分解、提炼、日记、读后感、文评、书介等,教材每单元安排的专题作文训练也在内。再加上随笔练习,每周两篇,强调内容是反思和哲理性文章为主。这种感而后发,积而后发的过程,并不是写完就结束,而是紧跟着相互交流评改、欣赏等活动,是一个交流、激发、提升的无限开放的过程。 每两周一次大作文,随笔一周两次,各种小写作讲授过程中和写作课中随时穿插写作。尽量缩短作文周期,增加写作训

练次数,探索“自批、互批、小组批阅、教师面批、集体批阅”等多样化的作文批阅方式。

4、主题实践活动

每教学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即围绕主题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

学校集体活动安排如下

其它小型的活动以班为单位组织,如:咏月诗朗诵、“祖国颂”演讲比赛、记者团文学社组织的校刊征稿、广播稿征稿、班级发表园地每学期更换两次等、撰写家书、“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等以“感恩”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主题搜索,包括与课文有关的图片、诗词、名言、资料等主要放在课外进行。

5、主题训练

主要采取专题式的训练达到对基本语言材料和技能的掌握。如:字词训练、文言词语训练、句式训练、语法修辞训练、文学常识训练等多个专题进行训练。可以单元为单位,也可以课文为单位。

6、主题过关

主题过关等同于双基的达标过关考试,以提高效率,达到反馈矫正,巩固基础,训练能力的目的。一般按单元进行。

学校集体活动安排如下

一、假期生活感悟。针对学生开学初期的假期生活,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生活的气息,以此为主题进行一次写作。

二、感恩活动。9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组织感恩教师活动,让学生体会教师的辛劳,学会感恩,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善待生活及身边的每一个人。

三、以“长征感想”为主题开展一次讨论会。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展开讨论,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四、围绕“国庆节”进行活动,让学生广泛搜集资料,了解中国自19xx年以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史。

五、感悟“亲情”。围绕教材第三单元“至爱亲情”开展一次以“亲情”为主题的写作训练。

六、基地实践感受。经过在实验基地的亲身实践,学生展开体会交流。

七、以“成功与失败”为话题展开讨论,围绕期中考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如何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八、中西文化。围绕圣诞节与中国的阳历年展开中西方传统习俗及文化方面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异同。

九、中国的传统习俗。围绕“春节”这一重大传统节日,搜集资料,展开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讨论,感受中华民族所流传下来的优秀的文化遗产。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教学可以说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我们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步入生活,帮助学生营造语文环境,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读写的自觉意识。

六、加强总结,深化研究。

每学年活动结束后,各备课组要对一年来工作进行总结,对实施情况进行数据和事例分析,写出总结报告并上缴相关文本材料。


第二篇:语文主题学习是什么


二、语文“主题学习”内涵界定

1、什么是语文“主题学习”?

语文“主题学习”是围绕某一“主题”,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主题材料建构的语文学习活动。它以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力、阅读兴趣为基本目标,以多个文本间的交互体悟解读为基本途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形式,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的合乎语文学科学习规律的课堂教学实验改革。

我们需要抓住几个关键词:围绕某一“主题”(指的是主题的唯一性,教学目标的简约性,可完成性)、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转化为:学生在思考什么,是怎样思考的。这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是课堂生成的基础,也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基础)、基本目标(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力、阅读兴趣)、基本途径(语文学习的落脚点还是我们的文本,同以往不同的是,我们用主题学习材料来解读文本,丰厚学生的认识,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基本学习形式(“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程标准里面大力提倡的学习形式,它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终价值取向。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构建主义学者冯·格拉斯菲尔德认为:一旦教师抛弃知识是可以转移给学生的“物品”的观点,就必然会尽力去发现汉字头脑里到底在相什么。只有在作出许多假设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设计途径和方法去引导或修正学生的思维。 我们只有在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了,把注意力放在倾听孩子的话语上了,我们才能明确:那些是学生已知,而不需要教师加以阐释的;那些是学生未知,需要教师加以指导的;那些是学生未知而不能解决或现场教学不必解决的。学生位置的未必一定要列为教学目标,如果列入需要一个条件,即通过现场教学学生能够掌握的。这是有效教学所要求的。如果漠视学生思考什么以及怎样思考,那么,教学的针对性又在哪里呢?当然,对于学生的错误的认识,老师一地更要及时进行纠正。虽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默莱特”,但是文本意义本身的规定性也不应是其成为可以随意曲解的东西。

三、主题学习和“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关系”

1、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自主互助学习型”策略强化“主题学习”课堂教学实效,他们之间互为表里。

(自主互助学习的相关策略:自主:自我监控策略、自我指导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合作:小组划分策略、任务分割策略、交流汇总策略;探究式学习:实践探究策略、对比探究策略、假设探究策略等等。)

2、追求的价值取向是相同的。(所达到的目的相同)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培养目标。

*自主: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其自主的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互助:强调的是协作、分享精神,为其在社会性的群体中的适应和发展做准备。

*学习型:在课堂上强调的是一种生成性。这种生成性是落实在课堂师生学习活动之中的,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始末的;同时也在强调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主题学习既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活动,也是一种互助的学习活动,更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这也是主题学习的其中一个意义,后面有论述)

四、“主题学习”之意义解读

1、主题学习是一种生活。

既然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价值取向是提升学生综合的人文素养,哪么我们在课堂上就要重塑学生的精神生活。自杜威从实用哲学主义的角度提出儿童为本位以后,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阅读教学的生活化就成为了国际语文教育的主流。这一理论的有人指出就在于:把教育与课程直接与学生的现在与未来生活联系起来,在学校和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对过去的封闭的以经典文化学习为取向的传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我们现行的教材,不论苏教版也好,人教版也好,都是以“生活单元”编排课文,把编选的范文当作了视为扩展儿童经验的材料,批判过去传统的语文教育只注意“讲得精深”,而不求“读的广泛”。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我们如果仅仅依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我们的实际需求的,于是,我们开展“主题学习”试验,就是想要通过主题学习丰富学生的阅读量,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在大量的阅读中使学生接触它们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和体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间接的获取了生活经验,从而获得了对生活的丰富的认识和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生活的学习,是一种生命的成长。因此我们提倡要与文本,要与作者进行对话。为什么要进行对话呢?因为语文学习更多的是对文学的一种解读,在解读中真正的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人物,这样才能体会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教育本身并不仅仅等同与生活,就语文教育而论,语言和文学教育毋庸置疑的居于和心地位。于是,在我们的编写的“主题学习”丛书里面就有了一些古典的经典篇目。这也是我们在现代和传统、生活和经典之间寻求均衡发展,重塑语文教育精神之所在。

2、主题学习是一种积累。

一说“积累”大家都明白,语文学习的却是一种积累,但是积累什么?反思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由于过于注重知识性积累而在其它方面造成偏失,不注重语言材料的积累、情感体验的积累、过程方法的积累,从而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成为僵死不化的东西,知识掌握得多,但整体语文素养却不高。语文是什么?语文是语言,语文课得干什么?叶老早已精辟地回答了:“语文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毫无疑问,语言积累是语文积累的核心。因为文化也是离不开语言的,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

李老师以前曾经对此曾经做过解释:在大量的阅读中我们积累的是语言,语言积累多了可以形成一种积淀,从而可以为学生所用,可以形成一种共鸣。这就是我们以前强调的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语言的学习,那么语言学习学习什么呢?我们小学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落脚在识字和解字的层面,但是一个孤立的字和词是没有生命的,没有色彩的,它必须放在句子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才有了生命力,我们必须通过阅读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命,所以阅读成为了学生接受语言,积累语言的必经的一个阶段,没有阅读积累根本就无从谈起。我们都说要学生学会表达,但是没有学生充分的阅读做基础,那么这种表达只能说是一种形同虚设的东西。因为他没有生命。阅读实际上就是在学生在共鸣中得到一种提高,就是说人在整个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是一个由模糊到清晰再到全面的一个过程,这个认识的全面必须是要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有这样的感觉,我对这件事情或事物有这样的认识,但是又无从以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认识,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突然发生某种碰撞,会感觉这恰恰是我想要表达的一种意思。实际上这正是一种语言学习的过程,那么这样对语言的认识对你来讲可能也是刻骨铭心的。

3、主题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活动。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探究活动。所谓的探究活动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或者集体探究一个虚拟的或者真实的现象并得出结论,它是一种需要学生设计研究、收集信息、分析资料、构建证据,然后围绕从证据中得出的结论进行争论的一种学习方法。”从中我们可以找出如下三个要素:1、提出问题。2、搜集资料。3、学习资料,分析、综合材料,得到结论。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先前主题学习的内涵界定:围绕某一个主题(这实际上可以看作是问题的提出),主题学习丛书或者余外搜集的相关文章可以看作是资料的搜集,学生的广泛阅读可以看作是学习资料,“多个文本间的交互体悟解读”可以看作分析,综合资料,那么最终学生对主题认识的丰厚,感悟的明晰就可以看作是得到的结论。

比如说我们认识一个人,如果只从一件事上进行辨别是很片面的,但是我们通过对这个人一生的观察,我们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事物或者某一个观点都是如此。所以说大量的阅读可以让我们获得大量的与这个人、事、物的信息,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这个人、事和物。在大量的阅读中我们通过对各种不同材料的反复的撞击,互相的印证,才能够加深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助于推动我们去深入探究一些我们需要探究的内容。所以说主题学习是这样能够为我们提供大量丰富的、互相去验证的一些材料。你比如说在每一个年级,特定的学年段都有特定的要求,如果我们的学生有了丰富的积累和积淀以及大量的

阅读做基础,那么我们去完成大学里面的文学研究都是未尝不可得。你像有很多文学院的教授他们对文章的解读都不是自己谈个人的认识,它必须要依托于文本,要找根据,找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很多理由都是从很多其他的文学作品中,其他的文字中、文章中去寻找规律,去验证自己的观点。这就变成了我用其他的文学作品,其他的文章来帮助我解读文本,就是成了一个文本互证,文章与文章之间互相验证,互相解读。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解读更有深度,更加有层次。

4、主题学习是一种审美、鉴赏活动。

学生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一种接受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使其心灵受到熏陶的一个过程。美的的东西总会在我们的头脑中留下印记,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震颤,使我们的灵魂得到净化,进而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染,感悟丰厚了,他们的鉴赏能力也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升,同时鉴赏能力提升了,他们就能够从读书中得到一种享受,得到一种乐趣,从而才能做到如苏轼所说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而我们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把这种审美鉴赏活动的所得及时的进行交流,这样才能让他们得到最大的享受。

5、主题学习能促进人的提升。

大量的阅读积累下来以后,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形成流畅的语感。这个时候学生的阅读、表达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样学生的语文成绩、语文水平、语文素养也就得到了提升。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大家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尽如人意,但每个学校、班级总有少数语文尖子生,问他们经验,大多回答得益于大量阅读。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中学生中的语文学习尖子,还是一些知名的学者作家,大多在青少年时代有过大量自由阅读的经历,大量课外是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例如刘绍棠、丛维熙、叶文玲等一批作家就是通过大量阅读走上写作道路等。大量阅读还使曾一度被认为是低能儿的学生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作家权延赤、特级教师钱梦龙等都谈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这种经历。显然,阅读对学生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进而我们说主题学习能促进人的提高。

五、实验的运作

这个运作主要是学校教师层面的基本运作。当然,这里面还应该有教育行政部分运作;听评课制度、评价制度。这个属于学校管理体系里面的了,所以不再赘述。

1、主题学习丛书的管理和使用制度

有关丛书的管理和使用制度,这里可能是实验初期所面临的问题。面对主题学习实验中,主题学习丛书数量不足的现实,确立了两个班级共用一套丛书的思路,建立了丛书管理机制。具体办法是 ①学校图书室把一个足额班数量的主题学习丛书分配给每一个语文教师,明确教师的管理责任。②教师组织学生包上书皮,贴上图书管理表格,指导学生填好表格中的每一项内容,明确学生的管理职责。③充分发挥自主课堂中已经建立起的学习小组的作用,负责图书的收发和传递。这样的从书管理制度,既保证了学生课堂用书的及时和自由,又因为责任明确,丛书使用状况良好,为主题学习提供了物质保障。

也有的学校订购的主题学习丛书数量较少,那就由图书管理人员统一编号,存放在阅读课教室里,以方便借阅与使用。各班上阅读课,学生按要求履行借阅手续,填写阅读记录。节假日或者星期天,学生可以借回家继续阅读,但返校后要及时归还,以免耽误其他同学上课时使用。

2、合理安排课程,保障阅读课效率

语文主题学习是课内学习语文,必须以充足的课时保证学生充分阅读主题学习丛书,进而保证主题学习的效果,因此必须在科学测算学生阅读速度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阅读课时。并且要调整阅读课的节数和排课方式,尽量采用两节连排形式,减少书和学生的轮换次数,提高阅览室和主题学习书目的利用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因为现在语文的可是安排比较少,只有五节课,可以以开设课外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或者在任务明确的情况下通过课外活动的时间学生自由阅读。 那么前期的阅读如何保证,做到充分有效呢?需要我们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点就是老师要尽量的给予学生阅读的指导,但是不能占用和肢解学生阅读的时间。在以前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一节课我们给学生阅读了,但是老师还是牵着学生走。“下面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先阅读第一篇文章”,然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边读边强调,一会儿注意这个,一会儿注意那个,然后再读第二篇文章,期间也是不断的强调注意事项。我就在想这样的阅读是不是有效,是不是充分的自主的阅读?老师给指导是需要的,但是你应该在你学生的活动之前考虑清楚,把他们明确下来,有很多东西不要现想到现去强调。提前考虑好这一节课中应该有哪些需要强调的要求,明确下来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第二点就是要任务明确。要有重点,有目标的指导学生阅读。阅读不是没有任何要求,任何限制的“休闲式”的阅读,他与我们要进行主题学习的重点是有关系的。我们在这一课,这一单元到底探究的是什么,我们是主题、是思想情感还是语言、还是表达方式等等,这些我们必须有所限制。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和目标。第三点就是一定要保证分层阅读,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要。在我们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老师们为了便于把握,往往确定阅读几篇文章。我觉得有一定的要求还是可以的,但是在要求之外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层次。就是让他们完成一个基本任务的情况下,好学生还可以做什么事情,差点的学生你可以有哪些放松的要求,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习惯或者是明确的认识,让学生指导该去做什么。比如说一节课有些学生可以读到十篇或者二十篇文章,而有些学生只能读两篇文章,那么对于这样的一批学生来讲,我们完全可以给予他们这样的一点空间,但是他们在读完两篇文章的时候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我觉得还应该是有所要求的。这个分层阅读还是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的。

最起码说这个在课堂中不一定要反复的强调或讨论,应该让学生形成这样一个认识:我应该有我自己的阅读的空间。

3、加强集体备课制度

现如今集体备课制度已经成为很多学校的一个常规制度要求,而且很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其列为教学常规检查的一项内容。主题学习是一项全新的课堂教学改革试验,没有什么成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借鉴,那么就更需要集结大多数人的智慧,一起坐下来仔细研究。为了更好的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我们必须改变以前传统集体备课的一些做法,使其变得更富有实效性。

我们先看一看传统的集体备课,他们有几个特点:讲求求同存异,追求“五个统一”,忽略学生课堂的本体,忽略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学习需要。受旧的教学和课程观的影响,传统的集体备课思维指向是求“和”。即如何吃透教材和怎样把教材教给学生,是从教师“本位”、教材“本体”、教法“本身”着眼,以追求教材的承载量、教师的传递量和学生的接收量。这样,集体备课的终极就是形成集体意见,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内容、统一目标、统一重点、统一进度、统一检测。(列举例子:主备人,其他老师没有什么准备,即使有准备,也是从已有的经验出发的。)。

利用大家的力量来设计教案,这是对集体备课的误解。集体备课就是把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研究和分析各类教材、确定教学整体目标以及找寻普遍的教学规律等方面进行相对的统一,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方式上,则不宜强求统一。我们应该将“和而不同”作为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倡导把集体备课和独立备课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切勿使自己的思想完全被别人俘虏。

针对以上问题,个人感觉应该在集体备课中做好以下几点:

①研究学生。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经验的生成过程。学生的人生阅历、生活背景、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各有差异,因而集体备课的价值取向不应是让学生“齐步发展”,而应该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要反对模式化,倡导个性化;反对整齐划一,提倡丰富多样。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设计有特色的个性化方案,使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体验、感悟、思考和探究中领会知识、理解文本、提高认识、增强能力,把文本课程转化为体验课程,使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态系统”。

②研究主题内涵意义。在每个单元学习以前,备课组成员需要共同安排单元课时,共同确立学习主题,一起整合学习材料,解读文本,共同探究主题内涵, 通过研讨共同达到对所讲授主题的深化和提升,做好单元学习的准备。

③研究教学设计。集体备课就是把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研究和分析各类教材、确定教学整体目标以及找寻普遍的教学规律等方面进行相对的统一,而在具体的

教学方法、方式上,则不宜强求统一。我们应该将“和而不同”作为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倡导把集体备课和独立备课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切勿使自己的思想完全被别人俘虏。研讨教学设计的合理性,研究教学活动安排的有效性。以前在参与学校语文活动的时候,也给老师们一些意见,就是每人都有一个教学设计,然后经过几个轮回,形成一个教学资源库。

4、建立主题课堂基本规范

在“主题学习”课堂实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阅读和交流成为课堂最主要的内容。因而实验过程中,课堂规范的建立也很重要。这个课堂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学习讨论小组的划分。②小组评价的基本原则。③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的规范。④小组内讨论问题的规范。⑤课堂回答问题时的倾听、补充、质疑的规范等等。因为这些都是在前期“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一些基本要求,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六、课堂上注意的几个问题(策略)

1、强化“主题学习”之“主题”探究

这实际上说的是教学主题的确定问题。以前和老师们交流的时候,大家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麻烦。为什么说麻烦呢?例如说一个单元,里面所选取的文章语言精美,结构严谨,意蕴深长,到底我要选取一个什么的主题呢?是语言鉴赏,是文章的主题研究还是情感意蕴?我想,主题的确立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文本的教学重点,二是单元的教学重点。三是根据选文或者单元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实际上,在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可以从多个侧面确定不同的主题对一个单元甚至一篇文章进行解读。

再一个就是可以尝试着进行研究,制定一个初中三年的整个的主题教学体系,这个体系的确定的基本依据是什么呢?那就得依据我们语文课程标准之中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具体分解了。也就是说要分解“语文素养”落实到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培养目标上了。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解读“语文素养”的内涵,因为课标当中对此的表述很模糊,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也是对其内涵界定的诠释不完全统一。最后找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我们可以现根据上面的解读进行分解。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说:“通过九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还有一种细化的解释解释,仍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又将三个维度的内容具体细化:“《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知识和能力: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

态度情感价值观: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 这个课题比较大,老师们可以尝试着研究一下。

2、正确处理好读本与文本的关系

举例说明以前上主题阅读课时认识上的误区。

不是对比阅读。

也不是1+2,1+3,甚至1+n.

可以用这么一种说法(尽管这种说法不尽然正确):我们学习的还是文本(课文),读读本的目的是在丰富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对文本的一种学习和解读。当然,这种解读有的时候界限并不是十分明晰,可能是一种交互的解读,但是这个度老师们要把握好,因为我们学习语文的主要载体还是我们的课本,我们的课本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层次性上,还是在文章的选取上,都是经过很多专家论证实践并却经过了精挑细选的。当然,如果你有精力自己编一套系统的语文教材的话,你甚至可以用课本来解读你自己所编写的教材。

我想,我们用这种方法实际上还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一种阅读的能力,一种迁移的能力。

三、提升师生之间“对话”的质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话”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理念之一,它应成为课堂中师生的主要交往方式。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对这一里面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或以为“对话”就是师“问”生“答”,或以为“对话”就是一般的说话交流,于是不少课堂的表面热闹而掩盖着教学内容的虚空。

我们先来看看《课标》之中对“对话”的表述。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如果说初中课标里面对“对话”的表述还是比较模糊的话,高中的课标当中就比较清楚了。阅读教学是书而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细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从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对话的前提是平等,而平等的前提是民主。离开了学生“个体阅读”的对话是不能称之为平等的。对话意味着尊重和理解对方的立场

和观点,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阐释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教师不仅仅要关注自己对文本作出怎样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对文本有怎样的理解,使教学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如此才能体现出课堂的生成过程。

这里面需要避免几种倾向:1、对话过程并不能信马由缰,成为一种空泛的语言交流氛围。对话是有限制的,受教学内容的牵引,有时间的限制,而且还要通过对话培养学生一定的学习能力。2、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发现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体验、发现一概肯定。对学生的发言一概以“好”“不错”“精彩”“观点新颖”等赞美的夸奖的语气给予肯定,老师成为“好好先生”。二是在肯定学生感想干说的同时引导学生会想、会说,同时,对于学生对话中的“错误”,也要及时而巧妙的说“不”,绝不能以讹传讹。3、教师应该将自己对文本独特的体验及时跟学生分享。为了触发学生的感悟可以适时抛出相应的材料对文本进行解读。在课堂上通过大量(阅读)信息的碰撞引发学生的美感、新奇感和震惊感,从而引发学生的一种阅读期待。这“三感”的触发不仅仅来自与学生,更重要的也来自与教师,因为教师的阅读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讲比学生更加开阔。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要多读书,多感悟,多思考。教师应该对文本有个性化的体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来自于教参以及各种参考资料,关注点不在文本本身,如何谈的上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不带有任何现成结论的阅读,不带有任何框子进行阅读,以读者的角度而不是以教师的角度进行阅读,寻求解读文本的新视角、新途径,发现文本解读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有真正的阅读体验,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体验。

四、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

我们知道,教科书是基本的教学媒介,但不是唯一的、全部的教学内容,学生阅读的内容不应限于教科书,因为阅读是伴随人到终身的,阅读活动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人可以不写作,却不能不阅读。阅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是靠阅读来完成的,而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中熏陶、浸染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前提,组织与主题有关的各种语文活动,是实验成功的有力保障。

构建大语文学习氛围就是全方位、多途径引发学生的主题学习的兴趣,丰富课下内容,开展与主题相关的课外阅读理解活动,充实学生的文学世界,落实大语文教学观。即由课内带动课外,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主题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主题学习注意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深度开发,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丰富于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拓展途径,提供帮助,创造性地整合了教材内容及活动内容,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主题学习的热情

更多相关推荐:
语文主题学习总结6

语文主题学习总结六年级二班红河镇大宅科小学王子福20xx.1语文主题学习总结自我校实施《语文主题学习计划》以来,我便试着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努力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我校学生课外阅读…

二年级语文主题学习总结

二年级上册语文主题学习总结1、主题阅读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学生带着主题来阅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主题阅读的心基础是学生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自己喜欢的,才有可能广泛地去阅读。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的…

语文主题学习总结

“主题学习”让广大语文教师教学轻松,得心应手;让每一个学生喜爱语文,喜欢语文课,爱读书,语文能力不断提高。达到了潍坊市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追求的目标。现总结如下:一、“主题学习”,实现大量阅读“我们以前有过…

语文主题学习总结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总结新学期开始,我们一年级实施了语文“主题学习”计划。一年级关键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识字、朗读、写字、诵读经典等语文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及语文素养。这段时间以来,我也…

语文主题学习总结

语文主题学习阶段性总结本学期,我校积极开展了语文主题学习活动,有成效,也有不足。主题学习的理解与实践尚处在学习借鉴阶段,现在将目前这阶段语文主题学习借鉴的一些做法,总结和反思如下:一、以课本为主体,以主题学习为…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总结

柳家圈小学潘丽我校自开展主题学习实验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正在逐步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课堂上更注重学生长期积累,关注学生人文精神发展,注重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思想正…

语文主题学习总结

让语文在主题学习中腾飞——语文主题学习年度总结语文主题学习以语文课本的单元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学完一个单元后,进行课外的大量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最终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语文课,爱上语文,爱上…

一年级语文主题学习总结

一年级上册语文主题阅读学习阶段性小结田家寨小学李文莉小学语文一年级关键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识字朗读写字诵读经典等语文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及语文素养开学一个月来我认真研读新课标学习语文主题学...

语文主题学习总结

语文主题学习经验总结主题学习让广大语文教师教学轻松得心应手让每一个学生喜爱语文喜欢语文课爱读书语文能力不断提高达到了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追求的目标针对我校实际情况现总结如下一学校领导非常重视主题学习实验的开展学...

语文主题学习总结20xx.1

语文主题学习总结市初级中学语文教研组20xx11语文主题学习总结本学期我校继续进行语文主题学习的教改实验有了一些收获现总结如下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参与语文主题学习的自觉性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语文主题学习...

语文主题学习活动总结

语文主题学习活动总结柘山初级中学初一备课组20xx1语文主题学习教学总结柘山初级中学初一备课组20xx7自我校实施了语文主题学习计划开始使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从那一天起我们便一直致力于培养班学生们的读书习惯让学生...

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广安大街小学侯林霞12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长安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语文主题学习阶段性总结推进会会上我聆听了邓区长田增礼局长教研室主任的讲话我感觉受益匪浅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主题阅读明确了...

语文主题学习总结(5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