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教育学 人物类总结

时间:2024.5.15

(一)孔子

1《论语》:“学”“思”“习”“行”

2.为人师表(榜样示范):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巩固性教学原则

4.“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个别教学形式

5.《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

6.最早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孟子

1.《学记》:“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

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3.“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教学

4.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循序渐进

5.“教学相长”、“长善救失”

6.性善论——内发论

(三)苏格拉底

1.“美德即知识”

2.产婆术,(助产术、问答法)倡导用启发智能的问答使学生获得真理

3.“美德是否可教”

(四)亚里士多德

1.第一个提出按年龄进行教育(即第一个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

2.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

3.《论灵魂》

4.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追求美德

(五)柏拉图

1.《理想国》——教育应当因人而异。(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2.“遗传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3.按照智、情、意的发展优势规划培养目标

(六)杜威

1.提出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出版《设计教学法》,提倡活动课。

2.三中心思想:儿童、活动、经验。反对教师中心论

3.现代教育代言人 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民主

4.教育无目的论“教育过程即是教育目的”

5.问题的解决,杜威的五步模式①困惑②诊断③假设④推断⑤验证

6.问题解决步骤的五步模式⑴疑难⑵分析⑶假设⑷检验和评价⑸结论

(七)桑代克

1.19xx年出版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学习理论之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联结学习:尝试-错误说(饿猫“迷箱”试验) 试误成功条件: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3.教育心理学体系(现代教育心理学)和联结主义学习心理学创始人,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4. 学习迁移理论之联结主义的相同要素说(代表人物:桑代克、伍德沃斯) 桑代克:相同要素说,即学习上的迁移是相同联结的转移。

伍德沃斯:共同成分说,即两种学习活动含有共同成分,则发生迁移,学习也就更容易。

以刺激——反应联结理论为基础。只有当学习情景和迁移情景存在共同成分时,才能产生迁移。即材料相似性是决定迁移的条件

5.现代教育测验之父

6.迁移的相同要素说,相似的越多迁移的越大。

7.问题解决理论之试误说,又称联结说——(猫“迷箱”实验)

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的联结完成的,联结的建立是通过尝试错误完成的。

(八)布鲁纳

1.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

2.领导美国20C60y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主张突出学科基本结构,让学生通过发现法学习,重视智力发展

3.学习理论之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发现理论

强调认知学习和认知发展,提倡发现学习。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

4.教学方法:发现学习,新课标中也叫“探究学习”。即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5.强调非特殊成分的迁移,也叫普遍迁移。即学习了基本的普遍的概念或原理,可作为学习其他类似知识的基础。

6.强调原理的迁移,即领悟事物之间关系基本,概念或原理掌握得越深透,越能实现迁移。

7.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

基本模式为: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直到成功。

8.认知结构迁移说

9.产生式迁移理论

产生式迁移理论则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

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所谓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第二篇:最新教育学总结


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广义上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指已影响人的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活动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xx年的《钦定学堂

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xx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3.六艺:礼 乐 射 御 书 数。

4.宋代以后,《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

语》《孟子》四书被称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5.19xx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6.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各种才能的政

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7.中世纪欧洲教育的两大模式:(1)教会学校教育 (2)骑士教育。

8.现代教育的特征: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现代化。

9.苏格拉底与问答法问答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10.柏拉图思想的集中体现:《理想国》,也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1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1632年}是教育学

学科的萌芽。提出“泛智教育”,强点教育的自然性。 12.法国卢梭与自然主义教育理想作品《爱弥尔》 13.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

14.德国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是教育学诞生的标志,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也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形成了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观点。 15.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从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 16.19xx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以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17.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决定教育的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与政治经济制度。 1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19.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0.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人力资本理论

21.网络教育与学校教育:网络教育一是指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二是指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与传统的学校区别在于:(1)形式不同。一个是等级制教育,一个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即网络教育;(2)依据不同。一个依据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一个依据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3)从受教育者的年龄上,传统学校教育有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后者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22.学校文化的特征: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23.校园文化:是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中特有的文化形态。

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园文化有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情感、价值、理想。 24.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25.个体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

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发展变化的过程。

26.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7.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规律:个体的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者应做到循序渐进。(2)阶段性规律: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勉励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要做好阶段之间的过渡和衔接。(3)不平衡性规律:抓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这一规律,教育要抓住关键期。(4)互补性规律:放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5)个别差异性规律:个体身心发展在时间上、速度上、质量水平上存在差别,根据这一规律,做好因材施教工作非常重要。

28.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意义:遗传、环境、教育。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基础;环境是外部条件;教育起主导作用。

(遗传、成熟、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29.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中的个体活动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发展的方向和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0.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三种不同层次: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31.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32.教育目的: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33.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评价。

34.教育目的的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3)教师的教学目标.

3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3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37.学生的本质属性:

现代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1)发展性。学生是出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的人;(2)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3)完整性。学生的全面发展。(4)个性化。

38.教师的职业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39.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简述教师的专业素养):(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3)人格素养:教师要有优良的个性品质。

40.教师和学生的关系:(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在人格上式民主平等关系;(3)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

41.课程的分类:(1)根据课程任务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里层次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

4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制约小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学生。 43.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目标的种类: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44.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我国小学阶段课程的基本性质:普及型、基础性、发展性、可接受性。

45.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基本特性: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我国义务教育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

46.教学计划的构成:主要有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构成。

47.教科书的作用:(1)它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8.安排课程表的原则:整体性、迁移性、生理适宜原则。 49.教学任务:一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三是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50.学生的学习特点: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51.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的。(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52.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第一步,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第二步,搜集信息; 第三步,组织材料; 第四步,分析资料; 第五步,报告结果。 53.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54.教学过程的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5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相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56.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发展他们的智力。

57.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58.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包括: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9.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基本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

语言直观。

60.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61.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62.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基本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63.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基本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基本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上材料。

65.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

66.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其基本要求包括:(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4)循序渐进。

67.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基本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

68.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3).做好讨论小结

69.论述教学工作基本环节及其辩证关系: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教师惊醒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上课(中心环节);作业的检查与批改(对上课的加深与巩固);课外辅导(是上课必要的补充),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学工作的反馈环节)。

教学的五个过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备课内容: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70.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简述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

(1)教师教的标准: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教态从容自如。

(2)学生学的标准: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积极参与;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71.作业的检查与批改:(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作业。

72.教学组织形式:试制完成待定的教学任务,较适合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 7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五个固定:固定学生数量、固定班级、固定时间、固定教师、固定内容。(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74.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大面积的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1)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不利于因材施教。 75.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76.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内容型、方法型、形式型和综合型策略。 7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之间的矛盾。 78.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79.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提出的知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80.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81.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德育评价法。 82.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景或问题。 83.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84.班集体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里相容的氛围。 85.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86.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87.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88.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更多相关推荐:
教育学人物总结

教育学一、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顺序基本按《考试大纲》内容)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xx年壬寅学制,19xx年癸卯学制。3、中国奴隶社会教…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人物篇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人物篇一、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问答法”——苏~讽刺、定义、助产术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想国》”1.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2.第一次提出“四科”(算数、几何、天文、文学)3.“寓…

教育学人物总结

教育学一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顺序基本按考试大纲内容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quot废科举兴学校quot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xx年壬寅学制19xx年癸卯学制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4我国私...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人物总结

不可不知的100人1、利托尔诺《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人民的教育》——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2、孟禄《教育史教科书》——教育的心理起源学说;3、叶澜《教育概论》——教育的交往起源学说;4、《中庸》“修道…

教育学人物归纳总结

教育学人物归纳总结一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1问答法雄辩2产婆术启发式教学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想国1第一次提出学前教育胎教2第一次提出四科算数几何天文文学3寓学习于教育的最早提倡者4把人分为三个等级遗传决定论代表...

教育学人物总结

教育学萌芽阶段中国孔子论语教学无类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偏重社会人事和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学思行相结合温故知新孟子性善论教育目的明人伦理性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荀子性恶论化性起伪...

教育心理学人物总结

教育心理学一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成立第一个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桑代克119xx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迁移的共同要素说迁移是非常具...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1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标志着科学教育的产生杜威...

教育学重点知识总结

山东思琪专升本考试网绪论1教师名解从广义讲教师是对教育机构中所有工作人员的总称从狭义上讲教师则专指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2现代教师职业大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是着重于满足社会对教师数量的...

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及教师编制考试试题及答案及教育学部分

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一填空20个20分1认为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234动觉枕叶视觉56性789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10心理学产生211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华生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马斯洛罗杰斯完型心理...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人物总结

教育综合中重要人物1利托尔诺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人民的教育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2孟禄教育史教科书教育的心理起源学说3叶澜教育概论教育的交往起源学说4中庸修道之谓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5荀子蓬生麻中不...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人物总结

教育综合中重要人物

教育学人物总结(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