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电影19xx观后感

《1942》观后感

1942,曾经对我,只不过只是一个数字罢了。而那段于1942发生的历史,也曾仅是一段模糊的听闻。但那年,却是战争的一年,是饥荒人散的一年,那,是一段尘封的历史…… 影片《1942》,把我们带入了一个……

……一个令我们心酸的年代,影片追诉了一个小小的家庭的经历,老东家本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着万贯家财,可却因为避灾被迫逃离了家乡.一路上,多少坎坷,妻儿的离世,粮食的被毁,以及被迫卖掉女儿……种种因素,使他在那一年,失去了太多太多.

这场学校组织我们看的电影,不算太长,却意义深远.那个年代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里,他们颠沛流离,他们有着对食物,对和平的渴望.

他们为了食物,投靠了日军.可那真是他们所想的吗?他们也是中国人啊!他们能不爱自己的祖国?!可当时的政府,号称要打仗抢回领土,非但没帮他们,反而剥削他们那点儿可怜的残粮.可最终呢?土地被抢,民众饿死。

在影片的最后,老东家在路上遇见了一个母亲饿死的小女孤儿,从此,他们相依为命……

看完影片,我心里久久不能平息.一年的灾荒,却因战争,成了愈来愈深的问题.可这是有能力改变的呀!可最后,还是一名外国记者站了出来.中国的人都不理中国事了吗?

历史是真实的,是无奈的,是辛酸的.那时候,离现在是多么的遥远,又像是历历在目.这,是一笔血红的历史,多少人死于在这1942!尘封的历史,却是无言的诉说……

…… …… 余下全文

篇二 :影片19xx观后感

影片1942,先闻其声,带有河南口音的男声在叙事。后来画面定格在,一片干涸的田地,应该说是旱地,另一个听来有沧桑感的男声在讲述介绍: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河南各地涌现了一大批难民。

以老东家为一方的算是有不少的粮食。此时另一方以刺猬为首的难民就来到老东家的家门口“要饭吃”,实则是不给饭就打人的架势,老东家就表面上给予好吃好喝招待,背后吩咐栓住骑马去找兵,同时让自己的乡亲去一起吃,以防万一刺猬他们吃完后不走人。

热闹的场面被落荒而来的栓住的大喊大叫不经头脑说出老东家让自己去搬兵的事被日本军打乱的事而冷却了。在吃的人都停滞了动作,领头的刺猬,生气的既然那手中的碗打老东家,老东家的头直流血,半晕半倒在地上。然后双方便打起来了,而且不是一般的打架而是见血出人命的。外面日本人还没攻进来,我们自己中国人先自相残杀,用刀刺死人,用枪打死人,人人都在疯狂抢粮食,人人都在扛着一大袋粮食准备开溜时被暗杀。场面非常混乱。老东家的儿子便在混乱里死了。在那个大年代里,在那个旱灾严重的河南,在那个饿肚子的痛苦下,正常人的求生欲望都是强烈的,不惜一切去抢粮食,我对人类本能感到敬畏同时生畏。 若是用文明的角度去看,他们的行为是可耻的,是邪恶的。闹出人命就是不对,而且不止一条人命。

之后老东家便开始避难,向陕西前进。老伴,刚刚守寡的儿媳妇,栓柱,闺女星星。同行的还有花枝和瞎鹿夫妇以及他们的孩子和娘。

途中瞎鹿的娘病重,瞎鹿为筹钱医治娘打算在深夜将一个女儿卖掉,途中被孩子他娘发觉,花枝暴怒,表示宁愿自己亲手将女儿打死也不愿意女儿被人领走。娘也醒了,威胁瞎鹿,如果真把孙女卖了,她就吊死。瞎鹿说,哪来的梁子让你上吊啊。

我很震惊,怎么能说出宁愿孩子死掉也不愿换些米救娘。

结果是花枝成功抢下女儿。老东家看其贫苦,变勺了一碗的大米給瞎鹿,这一举动让周围的难民都死死的盯着大米。可见当时是多么苦,多么饿。

…… …… 余下全文

篇三 :19xx电影观后感

《1942》观后感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坐在电影院里,听到这有着浓重河南口音的话语,老家在河南的我不觉倍感亲切,同样也更加憎恨日本人,他们当年侵入中国,杀人不眨眼,残害了那么多的中国人,实在不可原谅!

这部影片真实的展现了当年日本军队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和在他们的残暴下老百姓的悲惨生活。而当时中国政府内部的腐坏更是让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其中有很多场景都让我落泪,有愤怒的泪、感动的泪、伤心的泪……整个影片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几个日本人开着飞机往逃荒老百姓中扔炮弹轰炸的场面。他们用日语倒数三个数,准备投弹。从小爱看日本动漫的我,前一段时间刚刚学会用日语从十数到一,还曾洋洋得意的向别人炫耀过。在我耳中,此刻片中日本兵口中的读音是那样熟悉,却让我感到愤怒,他们竟如此草菅人命!毫无防备的人们被突如其来的炮弹击中,一片片的倒下,我不禁伤心的落泪,转过头去不看这血腥的场景。日本飞机在轰炸后迅速的离开了,就好像从未出现在这里,留下了失去亲人的幸存者在逝者身边悲痛的哭泣,留下被炸后的一地狼藉,证明着日本飞机曾在这里犯下的恶行。

这部影片演绎了很多我们还未出生时发生的事情,也体现了各种各样人的性格,善良、贪婪、市侩……我当然十分庆幸自己出生在现在这样一个和平的社会,但我们同样不能忘记曾经的耻辱,不能让这种耻辱再次发生在当今社会,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强大,不再被其他国家欺负!

…… …… 余下全文

篇四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1000字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1000字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

前次课上我们观赏了《一九四二》,感触颇多,却不知改如何提笔。观影之前,当“逃荒”,这样单薄的字眼出现在面前时,或许我们大多只能像剧中的小女孩一样把“逃荒”理解为“没有吃的了,不愿意饿死,出门寻吃的”。虽说我们没有真正经历这样的大灾荒,没有饿过肚子,没有吃过苦,但剧中所反映的却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当时灾荒和抗日战争同时发生时,河南人民民不聊生的状况。形势所致,政策又将如何呢?

影片这样描述了整个剧情:老东家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为了躲灾,他赶着马车,拉着粮食,载着家人,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躲灾过程中,他从开始的充满希望,到慢慢失望,最后绝望。三个月后,到了陕西潼关,车没了,马没了,粮食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而最让我觉得煽情的是影片最后“人流中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阳光下洒满了希望。

影片《一九四二》分别从国民政府、国际记者和宗教人士以及普通灾民四个不同的视角诠释这场了灾难:国民政府方面,与高层彬彬有礼却冰冷虚伪的外交辞令相比,影片中国军军官的那句“国家贫弱,只有甩包袱,才能顾全大局”的哀叹或许更能解释当局的抉择与灾区的人民悲惨命运;国际记者和宗教人士都从人道主义出发,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解救灾民,只可惜他们的力量和方法远远不足以解救饱受战乱、灾荒蹂躏的灾民;民众方面,无论是老东家一家所代表的中小地主,还是瞎鹿、栓柱所代表的贫农,在这场灾难中都无力保护自己的财产、尊严甚至生命。

…… …… 余下全文

篇五 :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整理)

革命影片《小兵张嘎》观后感

牢记苦难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设更好的明天。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今天的和平社会。

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整理

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整理

谁不曾有过美丽的梦?谁不曾有过欢乐的童年?当你在明亮的教室里,你不觉得是一种幸福吗?当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看完了《小兵张嘎》这部电影后,我的心就像大海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主人公嘎子哥那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我对他充满了敬佩。

一提起小兵张嘎,想必大家都熟悉吧,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倍受人们敬仰。他小时候生活很苦,但为了改变人们艰苦的生活,他少时就参加了红军,他给红军战士带来了快乐。嘎子多次完成艰巨的任务,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敌人一枪,但他仍不顾伤痛毅然追击。他有聪明的脑袋瓜,用一只假枪就把敌人的首领捉了回去,为红军立了大功。我真佩服他的勇气。嘎子的爱国热情、机敏、滑稽、幽默、可爱、坚强不屈、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我。

看完电影,我思绪万千也想到自己,嘎子的形象总在我脑海中浮现。嘎子与我虽然是同龄人,拿自己和他一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显得是那么渺小,真是惭愧之极。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生活在这科技发达的今天,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老师、父母对我们关怀备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向上呢?哪又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困难和挫折不仅在艰苦残酷的战争年代,同样也会出现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只有像嘎子哥一样,勇于挑战困难和挫折,不断努力,才能使逆境变为顺境,从而到达理想的彼岸。

今天,我国已经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顾过去,我们雄心激扬;盛世年华,我们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沧桑的岁月已留痕,繁荣的祖国正兴盛。这片热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龙腾虎跃今胜昔了。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 …… 余下全文

篇六 :19xx观后感

1942

一直不敢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它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一个旧中国的故事,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在刘震云写出它之前,在冯小刚拍成电影之前,这段历史一直是被人遗忘的。高三的时候,有同学去看了这部电影,哭了,说很深刻很残酷的现实。直到这次学校要求写影评,就想着不如看一次,总比一直窝在心里好。

其实,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已经看过刘震云的书《温故1942》,一部小说和一部电影的缘分,让我对这部电影有了大概的了解。

其实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源头,电影将源头的大部分展现出来,让人们知道这些东西的存在,给人启迪,让人反思当下的生活。

电影的开篇时这样的: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这些都是名人的事情,都是可以盖过河南大饥荒的事情,可是那三百多万人如何可以被遗忘在历史里?!刘震云写下这部历史纪实小说真的是很不容易,而这部电影历经18年才得以展现在人们面前也是非常的不容易。

由于饥荒,老东家和灾民们一起踏上了逃荒之路,但老东家认为,他们不是逃荒,只是躲避一时。可是日本兵的侵略,国民军队的抢掠和灾民们麻木的向前走逐渐让他们也成为了逃荒人。

电影中有一段是以美国人的眼光来看这件事的,他们信仰天主教,坚信主会为他们带来好运。小安便是中国人民信仰天主教中的一个,他

曾感到希望,可又感到疑惑,这种交织着的复杂情感让他的心纠结、痛苦,最终死去。教父白修德在剧中有一句话令我感触很深。“这么多灾民颠沛流离,有人死去我可以接受,但让我难过的是,我弄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让一个教父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而我们心中似乎也跟他一样没有答案,很奇怪,这也是本部电影里的一大痛点吧。

随着逃荒时间的变长,粮食越来越少,死去的人越来越多,内心的希望似沉入海底,只剩下绝望的空洞。

…… …… 余下全文

篇七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

19xx年,一个遥远的年代,充满了战争和饥饿,恐慌和死亡。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燎原之火,生灵涂炭,天灾人祸,哀鸿遍野。

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目光聚集在一城一郭的征伐劫掠之时,几乎鲜少有人注意到古老的中原河南正爆发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 19xx年,河南大旱,转眼下一年,紧接着又是一场特大的蝗灾,连番的自然灾害导致了一场几乎遍及整个河南的大饥荒。饥饿如魔咒一般降临到3000万人身上,吞噬了至少300万人的生命,迫使300万人流落他乡。那时,已有1/3土地被日军占领的河南,仍然是国民党手上最丰产的省份,国民政府从那里征购粮食供应着整个西北的军队、官僚和城市需求,这样的负担,令河南的农民在往年储藏下的粮食早早告罄。在传统的中国,应对自然灾害,强大的集权政府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当19xx年代,河南的灾荒已成事实时,国民政府或耽于抗战,或碍于国际形象,却迟迟不见任何及时有效的行动,广大的灾区简直就是无政府的状态。于是,当遍地绝望的时候,茫然无助的灾民,只有向着更远的有粮食的地方逃难。

影片的主角老东家,狡猾,市侩,典型的封建地主,可即便如此也无法对抗这史无前例的灾难,他被迫逃荒,亲眼见证着儿子、儿媳、老伴等亲人的种种死状。他的遭遇是三百万灾民的缩影,面对这群人的苦难,无论是高高在上的蒋委员长,还是深入民间报道灾难真

相的美国记者白修德,以及海内外的每一个人,怎么能从这眼前的人间炼狱之景侧目,绝望无止的逃生,中华民族多舛的命运。

人性是复杂的,当真正获得了生存机会的时候,人性便开始闪耀光芒,花枝出卖自己,更多的是为了自己孩子的继续生存,并将自己比较完好的棉裤换给了栓柱;栓柱为了保护花枝的孩子不惜生命的回去找丢失的孩子,并最终为了保留住孩子的纪念物惨遭杀害;甚至腐败的军需官听到星星吃撑了而不能弯腰的叙述我也多少有些动情。

影片真实再现了当年社会的生活状态,让我们这群80后不禁感慨自己生活在多么幸福的时代,有吃有喝,和平的时代。小时候曾听爸爸妈妈讲60年闹灾荒,小时候穿不上衣服,吃不饱饭。妈妈姊妹6个,姥姥就是一把糠野菜熬一锅稀饭,大家都是抢的吃。地上长得能吃的都吃了,什么树叶子能吃就吃什么,听起来像天方夜谈。根本没什么油水,家里炒菜的时候都是用筷子在油瓶里面蘸一下,滴两滴在锅里。四姨吃的拉不出来,姥姥就用手给她抠??原来爸妈讲过的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在这部影片里我真实看到了,看得我心里难受,眼里湿润。

…… …… 余下全文

篇八 :《19xx》观后感

2012——2013学年第2学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实践教学论文

题目:观《1942》有感

系部:国际关系学院

班级:14班

学号:20201202080062

姓名:王国毓

1

观《一九四二》有感

看完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不得不说内心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不得不说《一九四二》是我看过的所有爱国题材的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一部。相信《一九四二》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有其独特的标志意义,让我认识到:只有我们整个民族强大了,才能更加从容自信的面对自己的灾难。

《一九四二》讲述了在19xx年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发生的一些事。这其中有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等事。一九四二年,中原大地上发生了一次旱灾。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为了躲灾,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在躲灾过程中,突出了他从开始的充满希望,慢慢失望到最后绝望的心理。三个月后,到了陕西潼关,车没了,马没了,粮食没了,人也没了,这时的老东家,心里万分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有人喊:“大哥,你怎么往回走啊?往回走就是个死呀!”老东家说:“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趴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老 2

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哭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看到这里,我不禁深思,在那个灾荒连连的日子里,家是一个多么滑稽的词语呀。现在我们离家是多么近,却又那么远呀。

《一九四二》里温暖又人性的展现了我们民族的脊梁,其中既有杜甫式对民生的悲天悯人,也有屈原式的“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虽然看到中途时,感觉这部电影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中一些不良的东西,但看到后来,也展示了民族的坚定性,对困难的承受度,以及内在的力度,这些都是民族发展的希望,都是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呀。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