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谈任诞的前世今生 -世说新语魏晋风度有感

《世说新语》之国学密码解析课程论文——

从现代看,如何管理魏晋名士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 《世说新语》·任诞中的这篇王子猷雪夜访戴描绘的是:大雪忽至的夜晚,万籁俱寂。王徽之醒来打开房门,四望这皎然夜色,王子猷不由得站起身来,一边彷徨庭院,一边朗声吟诵起前朝诗人左思的《招隐诗》来,忽然想起故人戴安道,于是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达故人门前,却满足地止步而返??有人问:“为什么连夜赶来却不见故友一面就走了呢?”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来的,兴尽就回去,何必见戴呢?”文中的“眠觉、开室、命酒、赏雪、咏诗、乘船、造门”等一系列白描动作仿佛把“魏晋风度”的任诞放浪和不拘小节的王子猷展现在我们眼前,犹如亲临其境。 现代人赞美这种只求过程享受不问结果如何的潇洒作风。除却这一点,历来人们讨论最多的还是对王子猷雪夜访戴的任诞行为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这是追随自己内心所向的率性而为,有人却批评这种全然不顾周围人看法的狂荡不羁的作风。而《世说新语》把它置于“任诞”篇中,可以看到作者对这种反抗封建礼节率性而为的魏晋文人的态度。

在封建时代,任诞是有悖封建伦理的狂荡不羁的作风。

任诞。任性放纵。名士们主张言行不必遵守礼法,凭禀性行事,不做作,不受任何拘束,认为这样才能回归自然,才是真正的名士风流。在这种标榜下,许多人以作达为名,实际是以不加节制地纵情享乐为目的。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经历了汉末的三国之战,西晋统一之后的“八王之战”,晋皇室东迁后的王敦、桓玄等人的作乱,北方十六国的混战等等。战乱和国家分裂伴随着政治的混乱社会的动荡,而像王子猷那样的文人墨士总是承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煎熬。文人们把目光投向酒杯,饮酒纵情,希望能够从中得到身心短暂的解脱。正如王子猷一样,文人们试图挣脱封建伦理纲常的束缚,忽见大雪纷至不管什么夜阑人静就得起床赏美景喝杜康吟诗作对,兴致所至,也不管外面是白天还是黑夜就马上连夜启程乘着小船去探望故友。船到了故友门下了,昨夜那种兴致勃勃却消失不见了,只得“造门不前而返”。什么矩步方行,衣冠礼乐的一切严谨礼节的束缚都全然不顾,要的就是潇洒随意。显然这种态度在当时礼教盛行注重循规蹈矩的时代是危险的,也必然遭到封建社会的唾弃和辱骂。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

古代文学课程论文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

姓名:崔文文

学号:2012504008

班级:汉语言文学二班

1

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

在我的印象里魏晋名士大多以麈尾为手中所持雅器,以清谈玄论展现风流,把纵酒放诞引为时尚,倾慕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美。

总之,他们大多是违礼、放诞、率真旷达的名士,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仙人的感觉。但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我对魏晋名士有了新的见解。

文中提到魏初的文中有“清俊、通脱、华丽、壮大”的特色。解释的说,就是有简约严明、随心随性、辞藻华丽、意境广阔的特点。从这些特点来看与魏晋风度又有了很多方面的联系。而饮酒与吃药又是形成魏晋风度的原因之一。

“貌似不可思议,被寻章摘句的烦琐经学和礼教传统包裹的汉代,居然尾随了一批玄谈、饮酒、弹琴、啸歌、率性放诞的魏晋名士。他们把眼光从对现世功名的汲汲渴求转放到了自然山川之美的欣赏赞美上,从对礼法纲常的讲究转到了对自我内心声音的探求。名利从来不是目的,声名也罢钱财也罢,都是一种道具,有更好,没有也可,最重要的是智慧的通透、生活的艺术、对死生的看穿,如此审美地度过一生。”

————摘自《魏晋风度的到来与逝去—新视野中国史期末论文》

借这篇论文我将引入对魏晋风度的一些见解。我认为这些名士们都有着一些有待我们探究的共性。下面我想结合饮酒与吃药谈谈魏晋文人的特点。

首先是从违礼的特点来说。在魏晋时期,传统礼教收到了强有力的挑战。纵情越礼、毁坏礼制在魏晋名士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他们的行为往往违背传统的秩序规范,以极端怪异的举止夸张的反抗常识以及规范,他们表现了一种不受约束、自由无为的生活状态。

而书中首先以曹操为例,引入封建礼教。曹操因为不孝的罪名杀了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又写曹操说: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写出曹操行为的不一,一面重视礼教,一面为了私欲遵守封建礼教,而后又以吃药后居丧无礼来表明他们的不拘礼教。在文章的结尾揭示了魏晋名士的毁坏礼教只是表面,实则太相信礼教。文章鞭辟入里、逻辑清晰,也让我对魏晋名士有了新的见解。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

血泪交织的挽歌

——读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

提起魏晋风度,不了解的人总觉得那时候的文人学士是很飘逸和自由的,但是现实是残忍的,对那时的文人学士来说那是一场华丽的梦魇。宗白华曾说过“魏晋时期,堪称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生气、活泼爱美、美的成就极高的一个时代。”

最近有幸读了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 这篇文章据《鲁迅日记》为19xx年7月23日广州市教育局所主办的夏期学术演讲。当时正是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了“四一五”政变,大肆屠杀共 产 党人之后,鲁迅的许多学生也被杀,为了表示抗议,鲁迅已坚决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当时他在广州的处境也很危险,按林语堂的说法,国民党政府请鲁迅公开演讲,也有窥测他的态度的用意,鲁迅则在这次演讲中曲折地对国民党暴政作了揭露和讽刺。首先我先大概介绍一下这篇文章,鲁迅先生的这一篇文章是以时间为线索,从董卓之后,曹操专权开始一直到晋末。在时间主线索中又穿插从文章风格写到“建安七子”,然后引出何晏服五石散,接着又伸展到“竹林七贤”与酒。全文语言不乏幽默,结构紧凑,明朗,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状况,给我们阐述了当时的行文风格,文人吃药和嗜酒的原因。

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有很多自己独特的观点,我挺赞同的,因为他是立足当时的社会融合自己冷静的分析,如在文章的第3段“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画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我觉得虽然在这时期有“晋之董狐,书法不引”,但是史官的记载有时候的确不能全信,即使是那一时期秉笔直书的史官,也有个人偏好和“当局者迷”的嫌疑,而且很多时候当权者的压力会改变史官秉笔直书的初衷。还有

…… …… 余下全文

篇四 :美的历程读后感-走向文学自觉的魏晋风度

美的历程读后感

——走向文学自觉的魏晋风度

刘笑笑

《美的历程》这本书带领我们对中国几千年的艺术文化进行了一次历史巡礼。对每一个时期的描述都有其特殊的方式,从一个切入点带领我们了解一整个时期的艺术美学的发展。

之所以选择魏晋时期,是因为作者在书中提到,除却先秦不论,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转折,这转折的七点分别为魏晋、中唐、明中叶。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是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的变异,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是汉末魏初在文学方面起了一个重大的变化,所以与其他的朝代描写,作者在魏晋时期的描写主要着重于文学的转变,因为此时确立了并影响久远的以“言不尽意”、“气韵生动”、“以形写神”为代表的中国艺术——美术原则,这个时期审美意识的转变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关于魏晋时期的介绍,作者首先从这个时期的新思潮即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人的觉醒,然后到这个时期文学艺术的转变——文的自觉,最后介绍了阮籍与陶潜两位名士,可能是因为二者是两种典型的避世但却心系政治的代表,也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代表。 作者不是单纯地从可供审美的艺术品,比如说诗歌、文章、书法等来解析这个时期艺术,而是由这个时期的审美意识的转变作为引子,来探究魏晋时期的审美艺术。这也是我比较欣赏这一章节的原因。

下面我们就扬帆驶入李泽厚先生为我们描写的魏晋风度这一浩瀚海洋。

首先,作者为我们着重介绍了这个时期反映在文艺——美学的同一思潮即是人的觉醒。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艺术强调的社会政治服务的使用功利变为魏晋新风——文的自觉,也就是鲁迅所说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从曹丕开始,文学及其形式本身的价值和地位大不同于两汉,曹丕的诗赋做的很好,李泽厚也说过“曹植的众多诗作也许还抵不上曹丕的一首《燕歌行》。“而且曹丕喜欢以气为主的华丽壮大的诗文,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而追求华丽好看本身就是一种文的自觉。

…… …… 余下全文

篇五 :魏晋历史论文读后感

一、李泽厚《魏晋风度:人的主题》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国前期封建社会正式揭幕。社会的变迁,在意识形态和和文化心理的表现则为,与颂功德、讲实用的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而这种意识形态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哲学上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就是——人的觉醒。

《古诗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直至陶渊明的自挽歌,无不写出了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以致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由此体现了当代文人学士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即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正是对于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追求和把握,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正因如此,这些诗篇才获得了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而不使人心衰气丧。

魏晋时代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的信仰和价值观的破坏、对抗下取得的。经过激烈斗争,人在这个时代不再如两汉那样以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而主要以内在的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了尊敬和顶礼。由于“人”,仍然是有具体社会性的,所以士族的贵族气派,讲求脱俗的精神风貌成了一代美的理想。

人的觉醒也体现在哲学和美学上。不是外在的纷繁现象,而是内在的虚无本体,不是自然观(元气论),而是本体论,成为哲学的首要命题。而“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则作为了美学的理论和艺术原则。与此相当,在语言艺术上,“言不尽意”也具有同样的意义。

正如文中所言,钟嵘推《十九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魏晋是个何其纷乱的时代,然而从文学、美学到哲学,无不达到一个令人高瞻的境界。正是崩坏的外在价值追求,使得文人学士纷纷追求内在的丰盈。关于人生的感慨、生死的喟叹,至今读来,依然有一种旷远的沉重感。这样的主题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无法逃脱的,思之不得解,唯诉诸诗画,庇于酒色。极为难得的是,这样的沉郁和哀伤,却能激发人对生命和生活的强烈的渴望和追求。人生百年,不过邈尘。与其为了外在的价值标准,不如遵循内心关于人生的直觉,及时享乐。

…… …… 余下全文

篇六 :秦汉魏晋读书笔记

浅谈汉、晋印象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读书笔记

依稀记得曾在《鲁迅文集》中看到过一篇名为《魏晋风度和文章及药及酒之关系》的文章,其中谈到了魏晋时期贤人之风度、贵族之奢靡,既有饮酒的豪迈,亦有五石散的荒谬。彼时我尚未想过要深究其中,但却因鲁迅先生这篇文章而对魏晋时代产生了兴趣。而《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则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那个远去年代的风貌。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顾名思义,主要内容即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制度和史论的研究探讨。如读尹湾汉简札记,读《张家山汉墓竹简》札记,南北朝的典签制度,僧官制度,州府僚佐以本职带郡、带县制度的探讨。总体上可分为两类,其中秦汉史大部分文章都是运用当时出土的汉墓简牍资料同秦汉时期的史籍相结合写成的;另一部分则是作者在写《<南北史>掇琐》时根据发现的问题而写成的。

影响较深的便是本书开篇之作——《论汉文帝》。作者力图证明文帝并非是因循守旧的皇帝,相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改革家,在寥寥数笔的史书记载下不懈奋斗。他顺应时代要求,取消郡国税贡、允许私家铸钱、颁布“除戍卒令”,稳定了经济发展;他迫不及待地铲除吕势力,杀刘弘,除梁王、淮南王等人;他重用老臣宿将,复兴刘宗族势力……一系列改革措施为汉的发展都点下了基础。读到这里,汉文帝的形象瞬时在眼前高大起来,但接下来,高敏先生则毫不留情地批判了文帝改革只弊端。经济上,“一是文帝的轻税措施,适足以自豪强,加速了社会的贫富分化。二是文帝的驰山泽之禁、开关津之阻和任民冶铸的政策,虽然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却成了商人富贵而农民贫贱的反常现象,加剧了社会矛盾。”政治上,文帝过分依赖、放纵老臣宿将,忽视对年轻官吏的培养,造成为官者“累日以取贵,积久而致官”的现象,产生了政治上的人才危机;此外,优待刘氏宗族的政策使诸侯坐大,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为后祸——七国之乱埋下祸根。文章最后指出,刍、槀税制度明显利于豪强不利于劳动人民,反映文帝维护豪强地主的主观意愿,也表明他改变不了作为最高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属

…… …… 余下全文

篇七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

摘要:《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让你能整体感知中国传统美学精髓的书,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一、龙飞凤舞;二、青铜饕餮;三、先秦理性精神;四、楚汉浪漫主义;五、晋魏风度;六、佛陀世荣;七、盛唐之音;八、韵外之致;

九、宋元山水意境;十、清明文艺思潮;作者并没有在书中对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作详细具体的解释阐述而是总结概括性地对各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思想精神做出精练的归纳并从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为读者理清中国古代“美”的发展脉络。本文主要讨论了书中关于美学的几大问题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做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 美 历史 文化 艺术 现代社会

《美的历程》给我的印象最深的也是我认为本书与其他美学著作区别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在介绍 “美的历程”时的连贯性。虽然本书也像其他著作一样分了章节按历史发展的顺序,介绍从远古图腾时代的艺术萌芽到明清文艺思潮的兴起的各时代艺术特征及美学思想。书中说,青铜美 历史 文化 艺术 现代社会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 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这 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 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而近年战国中山王墓的大量铜器很标准,格外精巧,玉器也逐渐失去远古时 代的象征意义,而更多成为玩赏的对象,或赋予了伦理的含义。那祭祀礼器,尽管也有龙有凤,却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 所以,在青铜饕餮的最后一个段落,李泽厚说:“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水平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达它的终结之处。战国的青铜巧则巧矣,确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与前述那种狞厉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较,则力量之薄厚、气魄之大小,内容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别。十分清楚,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后感

智慧的启迪

——读易中天《中国智慧》有感

前段时间读了易中天教授的新作《中国智慧》一书,全书共6个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精辟地概括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智慧。不过你大可不必被标题“唬住”,觉得内容会是深涩难懂,相反书中语言风趣幽默,内容深入浅出,可谓是老少皆宜之作。

书的封底易中天写了这样一句话: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教授,智慧只能启迪。确实,知识是客观存在的,除了那位自称前知三百年后知三百年的网络红人以外,真正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知识达人”,恐怕也并不在少数,但他们未必就属于“有智慧的人”。从知识到智慧,这个过程的转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想易中天写这本书的初衷正是希望广大读者能从中国优秀的古代文化中吸取知识,进而启迪个人的智慧。

在周易一节中,易中天告诉我们“前科学不是伪科学,所谓周易,就是要用简单的符号和系统,来认识、概括、掌握和阐释不断变化的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的本质规律。而且,这种把握,还是周遍、周到、周全、周密,可以周而复始的。”这应该是中华名族最初也是最朴素的智慧。在中庸之道一节中,易中天说“中庸不是老好人,不是和稀泥,不是没原则,中庸就是不走极端,不唱高调。”这应该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社会最普遍的处世智慧。…….

我最喜欢的是“魏晋风度”一章,易中天给我们讲了许多魏晋时 1

代人物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平常我们很少听说,让读者很有阅读兴趣。在诙谐幽默中笔调中易中天向我们深刻揭示了向往自由、渴望真情、蔑视世俗、服从内心、热爱自然的魏晋风度。易中天在书中说:“现在那些所谓‘总裁国学班’,最喜欢讲的,就是《周易》、《老子》、《孙子兵法》,认为学了就能赚钱。将庄子的,不多。讲魏晋风度的基本没有。”这是因为所谓的魏晋风度对于他们的“生意经”一点用都没有。但是生活并不都是“生意”,魏晋风度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仍然有很多启迪。相比于魏晋时代,如果刘伶、阮籍之流生活在现今社会应该更难“混”下去,可是谁又能说,他们的真性情不是“身不由己”的现代人所向往的呢?易中天通过该章节要告诉我们的正是在一个越来越商业的社会如何处世的智慧。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