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虚词测试题2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

时间:2024.4.27

正确使用虚词测试题2

1.下列横线上依次所填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十八般武艺,专心练就一手(是短短的匕首)硬功夫,可以在战场上派用处,致敌死命。读书同练武一样, 也是为了致用, 多读而不精,不如专心致志弄懂一本书、一个道理而能用于实践。

A.如果 不如 哪怕 那么

B.如果 不如 即使 因此

C.与其 宁可 哪怕 因此

D.与其 宁可 即使 那么

C(第一个空前后是选择关系,据此可以排除表示假设关系的AB。第四个空前后是因果关系,而不是条件关系,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对于应该精读的,如果采用泛读的方法,就可能囫囵吞枣,读后只有浮光掠影的印象。 ..

B.造成这次车祸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司机极度疲劳且酒后驾车。 ..

C.理论是有层次的,但判定理论高低,不是根据运用了多少概念并采用了哪种研究方法。 .

D.他不但能够把退休的老年人非常和谐地组织起来,而且这些老年人也能积极与他配合。 ..

A(B“由于”多余。C“但”应为“而”,此不是转折关系。D两个分句间不是递进关系,而是并列关系)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幸福是什么? 幸福就是自己觉得幸福。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大白话。 我却知道,有不少人, 很多人并非为自己的感觉,而是为了他人的观瞻而去建构自己的人生与生活。 窥察别人的生活与家庭,便成为他们生活的另一部分。

A.也许 但是 而且 因此 B.如果 而 甚至 因而

C.如果 但是 而且 因此 D.也许 而 甚至 因而

D(第一个空前后是选择关系,据此可以排除BC两项。第二个空前后是转折关系,用“但是”表示转折语气偏重,选“而”更符合语言习惯,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第三个空之间是递进关系,选“甚至”更符合语感,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们常常把科学技术的发展 看成是少数科技工作者活动的结果,这是不正确的, 是不全面的。科学技术的繁荣 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定经济社会关系的产物。

A.不仅 而且 固然 但是 B.仅仅 至少 既 但

C.仅仅 至少 固然 但是 D.不仅 甚至 虽然 但

C(第一、二个空之间不是递进关系,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第三个空与第四个空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据此可以排除B项)

5. 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虚词,正确的一组是( )

世界各国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 表现为一种经济差距 技术差距,同时 表现为一种知识差距、教育差距, 两者之间日趋表现出互为因果的关系。

A.不但 或 更 并且 B.既 和 更 因为

C.既 和 又 并且 D.不但 或 又 因为

C(“既”与下面的“同时”相照应,表示并列,“和”表示两者并列连接,“或”表选择;“又”表同样,“更”表程度进一步;“并且”表示上文并列)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陈老师说,这部著作虽语言直白,但内容 ,中学生现在还难以理解。

②为积极应对禽流感疫情,从中央到省市各级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 家禽业健康发展的有关政策。

③一座占地面积 600个足球场,融商务贸易、金融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地下城刚刚 专家论证,预计4月初破土动工。

A.艰涩 支持 相当于/经过

B.艰涩 扶持 约为/通过

C.艰深 扶持 相当于/通过

D.艰深 支持 约为/经过

答案C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外交部长李肇星专门指示邓清波总领事要尽一切力量,尽快 中国遇难者身份。 ②这件事情盘根错节,个中 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③这些反映三十年代天津风貌的老照片,是他历尽艰苦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才 到的。

A.核实 委屈 收集

B.核实 委曲 搜集

C.核定 委曲 收集

D.核定 委屈 搜集

答案B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美国前外交官约瑟夫说,一些有关伊拉克核武器的情报被 ,从而达到了夸大伊拉克威胁的目的。

②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证券监管机构的某些强制执行 ,亟须加以规范。 ③各国文化以分流和相互联合的方式共存,在全球化之下本土文化不可能消亡, 可能衍生出新质文化。

A.曲解 权利 而且

B.曲解 权限 反而

C.误解 权限 而且

D.误解 权利 反而

答案B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长久以来,露天早点摊卫生差、质量差、影响环境等问题一直 着这里的居民。 ②现在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比较 ,但我们应该牢记“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导。 ③ 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知识的传播以空前的速度,几乎无时空阻隔地迅速扩散。

A.干扰 优越 由于

B.干扰 优裕 因为

C.困扰 优裕 由于

D.困扰 优越 因为

答案C

10、填入下列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夜读的 是那么富有情趣,那么亲切温馨,怪不得前辈文人们念念不忘。

②前不久,社会上 着一则假消息,称中国人民银行内部提前透露了新版500元人

民币的图案。

③如果看到什么专业赚钱就开什么专业, 吸引家长、学生的“投资趋向”,这就失去了高校办学的本质职能和社会责任。

A.滋味 流传 借以 B.况味 留传 以便

C.况味 流传 借以 D.滋味 留传 以便

答案C

1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与常规的计算机相比,生物计算机具有密集度高的突出优点。 用DNA分子制成生物电子元件,将比硅芯片上的电子元件要小得多, 可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 ,生物芯片本身具有天然独特的立体化结构,其密度要比平面型硅集成电路高10万倍。

A.由于 甚至 所以 B.只是 也许 可见

C.如果 甚至 而且 D.虽然 也许 然而

【答案】C

【解析】它考查的是关联词的使用与搭配。从语境来看,“用DNA分子制成生物电子元件,将比硅芯片上的电子元件要小得多”与后面“可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含有进一层的意思,前后关系为递进关系,因此排除“也许”,选用“甚至”,据此可排除B、D两项。从整体语境来看,这段话是说“与常规的计算机相比,生物计算机具有密集度高的突出优点”,后面对这种优点进行具体分析,分析的两个优点不能构成因果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因此排除“所以”一词。据此只有C项符合题意。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中美关系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 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 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答案】C

【解析】正确选项是C。①句中“一再”和“再三”都是副词,它们的意思都是“一次又一次”。但“再三”一般只用来描述人的言行,而“一再”既可以用来描述人的言行,也可以用来描述外界事物的变化。故用“一再”较好。②句中“稍微”是一个副词,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多少”有三种意思:数量的大小;或多或少;稍微。汉语中“稍微”有比较的意味,而“多少”则不含有这种意味。故用“稍微”。③句中“常常”的意思是事情的发生不只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侧重过程。“往往”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侧重结果。“这几天”是一个过程,故用“常常”。

3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B.警方还发现这个邪教组织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反科学的内容。

C.37个成员国都将双边协议文本提交WTO秘书处后,WTO中国工作组才会组织135个成员国投票。

D.

【答案】D

【解析】D选项中的“应邀”的含义是“接受邀请”,接受邀请的前提是被邀请,这是暗含的语意,“被”用在此处,语义重复。A选项中的“或”用在此处表选择。B选项中的“就”在此处表示强调。C选项中的“与”同后面的“中国”组成介宾短语作“成员国”的定语,在此处,“与”必不可少,如果删除,就犯了缺少介词的语病。这种题型有时放在“辨析和

修改病句”中考查。

4下列各句横线处,必须加“的”字的一组是( )

①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 经济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 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 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 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 最大障碍。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答案】B

【解析】“的”是助词,用在定语的后面,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是一般修饰关系和领属关系。本题要求考生找出“必须加‘的’字的一组”句子,应该比较容易回答,关键是看考生有没有相应的语感。①句中“加快当地经济发展”作介词“为了”的宾语,“的”字可加可不加,因为上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没有用到“的”字,所以这一句不加“的”字,不影响意思的表达。这样A、D两项就可以被排除。(2)句中“它们”作“存在”的定语,表领属关系。“它们”指代上文的“28颗行星”,“存在”前必须加“的”字,才能作下文“是??的”的主语,这样,C项中没有②,又可以被排除。③句中“你钱袋立即充盈”作动词“使”的宾语,不能加“的”字,因为下文“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的隐含主语仍是“你”,而不是“你的钱袋”,如果加了“的”字,表意反而不明确了。④句中“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则必须加“的”字,因为“是”的宾语是“障碍”,“欧亚高手取胜”是主谓短语作“障碍”的定语,不加“的”字,表意就不明确了。


第二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测试题3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测试题3

1.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称代前丈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之”字的称代作用,要求判断对文中的四个运用人称代词“之”字的文句的解说的正误。这种考查形式曾在19xx年的全国试题中出现过,当时是考查指示代词“是”字的指代内容。A项“胡兵终怪之”的“之”,称代的是胡兵感到奇怪的现象,即前文中李广部队“解鞍”、“士皆纵马卧”这些情况,正是这些情况使胡兵“怪之”。B项“避之数岁”中的“之”字,是承着上文“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而来,是称代李广。C项“饮食与士共之”的“之”,称代的应是“饮食”一词,而非称代更远的“赏赐”。“得赏赐”一句与“饮食”一句,分别讲的是不同的两件事情,故此项错误。D项“百姓闻之”的“之”可根据后文的“无老壮皆为垂涕”来进行判断,“无老壮皆为垂涕”是因为百姓听到了李广“引刀自刭”。

2.(20xx年辽宁卷第12题)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咸去乃见思 .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

B.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 .

相如闻,不肯与会 .

C.罴为设食 .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

D.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答案】C

【解析】A项中的“乃”都是副词,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可译为“才”。B项中的“与”是介词,后面省略了介词宾语“之”,可译为“和”“跟”“同”。C项中,“罴为没食”中的“为”是介词,后面省略了介词宾语“台使”,可译为“替、给”;“如姬为公子泣”中的“为”是介词,可译为“向”“对着”。D项中的“若”都表示假设,是“如果、假若”的意思。

3.(20xx年北京卷第7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母氏所养 .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B.①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

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

C.①因留养之 .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D.①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

【答案】A

【解析】A项中①②的“为”,都是介词,表示被动,可以译为“被”。如未能判断出此项为正确项,则原因是对于“为”的被动用法未能掌握。一般情况下,“为”和“所”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比较容易判断,而以“为”表示被动反而相对少见。如误选B项,则是对于“若”的词性辨别不清,因为①中的“若”是连词,可译为“假若,如果”;②中

的“若”是代词,可译为“你”。如误选C项,也是对于词性辨别不清。因为①中的“因”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于是”“就”;②中的“因”是介词,表示途径,可译为“通过”“经由”。如误选D项,则是对于“乎”用作语气助词的语气未能依据语境体察,应加强对于文言语感的训练。因为两句中的“乎”都是语气助词,但①中的“乎”,表示反问语气,②中的“乎”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吧”,两者意义不同。

4.(20xx年广东卷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

勾践说于国人曰 .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C.善则善矣 .

此则国人之罪也 .

D.舜不穷其民力 .

樊哙侧其盾一撞 .

【答案】C

【解析】如误选A项,则是对于“于”用作介词的常见的义项缺乏辨析能力。因为两句中的“于”都是介词,都可译为“对”“向”,代入语境当不难区分。如误选B项,则是对于“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的这一用法缺乏了解。对于这一用法的认识可以借助于分析句子的结构得以解决。如未能判断出C项为正确项,则是对于“则”的词性认识不清,因为“善则善矣”中的“则”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此则国人之罪也”中的“则”是副词,与“也”一起构成判断,“则??也”可译为“是”。如能明确词性差异,当不难辨别。如误选D项,大多是对于“其”用作代词时的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差异不了解。因为这两句中的“其”都是代词,又都是物主代词,与后面的词都构成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因此,不应误释为人称代词“他”。

5.(20xx年福建卷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 .

②其意常在沛公 .

B.①不来,且斩通 .

②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

C.①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 .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 .

D.①乃先请之,为错所卖 .

②今其智乃不能及 .

【答案】C

【解析】如误选A项,错误原因大多是对于“其”用作代词时的两种类型,也就是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差异不了解。因为这两句中的“其”都是代词,又都是物主代词,与后面的词都构成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因此,不应误释为人称代词“他”。如误选B项,则是不能辨析“且”用作副词时的几种常见的用法。这两句中的“且”,均为副词,表示“将要”。如未能判断C项为正确答案,则是对于“所”的常见用法未能掌握。因为①句“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中的“所”是用作结构助词,“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②句“山峦为晴雪所洗”中的“所”字与前面的“为”一起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这两句中的“所”都是常见的用法,如能对于常见用法的归类有所认知,当不难判断。如误选D项,则是对于“乃”用作副词时的常见用法分类缺乏了解,只单纯凭语感判断,未能辨析出这两句中的“乃”都是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竟、竟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伯父让之所鞠 .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B.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

C.咸私哂其矫饰焉 .

犹且从师而问焉 .

D.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

府吏闻此变,因难求假暂归 .

【答案】C

【解析】如误选A项,则是对于被动句中的“为”字句类型缺乏了解,这两句中,两个“为”字从词性上看均为介词,从语法意义上看,均表示被动,虽然,前者系“为??所??”式被动句,后者系“为”字式被动句,但意思和用法是完全相同的。“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出自课文《伶官传序》。如误选B项,则是对于“以”用作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的用法未能掌握。在这两句中,两个“以”字均为连词,表示前面的行为以后面的内容为目的,其意义和用法也完全相同。“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出自课文《鸿门宴》。如误选D项,原因大多是未能区分“因”用作介词和用作副词的区别。这两句中的两个“因”字都是副词,表示承着前面的事情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可译为“于是、就”,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出自课文《孔雀东南飞》。C项中两个“焉”字不同,前者用于句末表示陈述中的肯定语气,而后者用作兼词,是介词“于”加代词“是”,表示“问于某人”的意思。“犹且从师而问焉”出自课文《师说》。如未能判断为正确答案,则需要对于“焉”的用法进行认真的归纳整理。

7.(20xx年山东卷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B.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 .

?众人皆醉,何不餔脯其糟而啜其醨

C.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 .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

D.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 .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

【答案】D

【解析】D项“与”均为介词,“跟,同”。A项,前句“以:”用来,目的连词:后句“以”:认为,动词。B项,前句“其”:她,指代其母;后句“其”:那,代词。C项,前句“乃”:才;后句“乃”:竟然。

8.(20xx年辽宁卷第12题)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果为马所颠仆

吾属今为之虏矣

B.不敢怠于衔辔

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C.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D.一以委之

将以衅钟

【答案】D

【解析】A.被。B.对。C.取独。D.把,用。

9.(20xx年江苏卷第9题)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答案】B

【解析】都是介词,用。

10.(20xx年四川卷第9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隐于壶山之阳 .

室西连于中闺 .

B.乃为英设坛席 .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C.待以师傅之礼 .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

D.蹇怪而问之 .

拔剑撞而破之 .

【答案】D

【解析】A项中两句中“于”分别为:介词,在;介词,和。B项中两个“乃”分别是:副词,于是;副词,竟,竟然。C项中的两个“以”分别是:介词,用;介词,因为。D项中的两个“而”均为:连词,表示相承关系。注意“蹇怪而问之”中的“怪”为意动用法。


第三篇: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六.【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七.【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八.【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九.【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十三.【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quot并...

高中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

高中文言文300实词+18虚词全总结

高考文言文300实词整理1哀悲哀哀悼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晋崤之战慨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同情怜悯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悲伤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总结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18个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18个汇总1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高考高中必修教材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

高中必修教材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1而何乎乃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雠者荆轲刺秦王臣左受拔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荆轲刺秦王地势极而南溟深滕王阁序天柱高而北辰远滕...

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总结打包-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

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1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一夫作难而...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总结[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

20xx年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

20xx年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5题21分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

语文会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

氓诗经1通假字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2古今异义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

高考文言文虚词总结(2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