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接收程序

时间:2024.4.20

社区矫正接收程序

一、 矫正对象的接收

社区矫正组织根据有关机关作出的生效判决、裁定或决定,在特定的时限内与人民法院、监狱管理机关或公安机关交接有关法律文书和材料、履行相关法律手续。

二、 接收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是对物的接收即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的接收;二是对人的接收即与矫正对象见面办理登记。

三、 管制矫正对象的接收程序人民法院应在判决生效之日起7日内,将判决

书、起诉书副本、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罪犯户籍所在地(户籍所在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以常居住地为准)的县司法局。

四、 缓刑矫正对象的接收程序

人民法院应在判决生效之日起7日内,将判决书、起诉书副本、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罪犯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司法局。

五、 假释矫正对象的接收程序

1、监狱对裁定假释的罪犯,应在其出监之日起7日内,将原判决书(复印件)、假释裁定书、罪犯出监鉴定表和接受社区保证书,送达其户籍所在地的县司法局。对户籍在监狱所在地县辖区范围内的假释罪犯,由监狱将其移送至居住地乡镇司法所。

2、看守所对裁定假释的罪犯,应在其出所之日起7日内将有关法律文

书送达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并书面告知其出所之日起5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登记。公安派出所自接到法律文书或者罪犯登记之日起3日内与乡镇司法所办理社区矫正衔接,并责令已到派出所登记的罪犯做出接受社区矫正书面保证。

六、 暂予监外执行矫正对象的接收程序

1、人民法院对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同时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应当在执行通知书上注明“暂予监外执行”,自判决书生效之日起7日内,将判决书、起诉书副本、结案登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其户籍所在地的县司法局。

2、监狱对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应在监狱管理机关批准之日起7日内,将原判决书(复印件)、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具保书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户籍所在地的县司法局。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一律由监狱押解至居住地公安机关。

3、看守所对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应在其出所之日起7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送达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并书面告知其出所之日起5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登记。公安派出所自接到法律文书或者罪犯登记之日起3日内与乡镇司法办理社区矫正衔接,并责令已到派出所登记的罪犯做出接受社区矫正书面保证。

七、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矫正对象的接收程序

1、人民法院对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应在判决生效之日起7日内,

将判决书、起诉书副本、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罪犯户籍所在地县司法局。

2、监狱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应在其刑满出监前1个月,将原判

决书(复印件)、罪犯出监鉴定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其户籍所在地的县司法局。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监狱应以《责令书》的形式,责令其在接到裁定书、决定书、释放证明书后7日内到户籍地乡镇司法所办理登记手续。

3、看守所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应在其出所之日起7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送达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并书面告知其出所之日起5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登记。公安派出所自接到法律文书或者罪犯登记之日起3日内与乡镇司法所办理社区矫正衔接,并责令已到派出所登记的罪犯做出接受社区矫正书面保证。


第二篇:社区矫正的心得


论我国社区矫正现状

内容摘要: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新型的刑罚执行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的关注。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开展了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社区矫正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立法不健全、社会环境制约、社区矫正队伍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此我们要积极进行有益的探索,促进社区矫正能够科学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社区矫正 立法 矫正网络 社会力量 工作方法

一个国家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状况,反映了刑事法制建设文明与进步的程度。社区矫正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不断进步、刑事政策日趋理性化的重要标志。社区矫正所采用的是开放型的、更注重改造效果的改造方式。社区矫正把犯罪人置身于由多种良性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特定社会环境中,从事多方面社会关系的体验,使犯罪人在社会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归宿。同时也通过对犯罪人施以一定的救助、矫正和改造措施而使其复归社会。

一、我国社区矫正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有6个省市相继开展了社区矫正的试点,它对于提高罪犯改造质量,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促使其顺利回归、适应、融入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然而,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刑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仍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

(一)社区矫正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造成实践工作中的困难

目前,我国现行法律中虽然也有社区矫正的若干规定,但是条文粗疏、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使司法人员在社区矫正的实践中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适用时感到无所适从。例如:法律规定了“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条件,但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标准;对假释、保外就医的罪犯有监督的规定,但对罪犯的权利和义务、奖励和处罚、基本生活保障等都没有规定,对表现好的假释犯能否缩短考验期也无明确的规定等等。

虽然我国制定了一些关于社区矫正的法律,但是关于社区矫正的执行权问题却是一片空白。我国《刑法》规定,依据人民法院判决的内容不同,刑罚分别由公安机关、监狱、人民法院执行。社区矫正工作是刑罚执行活动,目前没有正式法律予以明文规定。对于社区矫正工作的主体司法行政部门只赋予了义务,并没有给予作好此项工作的权利,只有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权,却没有对不服从管教对象的强制权,使执法行为的严肃性得不到保障,从而使社区矫正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二)社区环境制约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开展社区矫正是使犯罪人安全回归社会、实现再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因此社区的环境构成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因素。

首先,民众对社区矫正认同度低。在绝大多数人的思想意识中,“罪犯”就意味着“坐牢”(监禁),认为只有把犯罪人关在监狱里才是最安全和最使人放心的,担心把犯罪人放在社会上会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容易造成管理失控或者犯罪人会因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改造而走上重新犯罪的道路;认为犯罪分子被判刑后却仍然留在社会上就等于没有受到刑罚处罚,或最起码是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且根深蒂固,所以,在社区矫正的实施过程中,一些群众表现出过度的忧虑、恐惧,尽量避免与服刑人员接触,这给社区矫正工作带来相当的困难。

其次,社区安置矫正对象困难大。让罪犯回归社区,确保他们的生活、医疗等基本需要,是有效实施社区矫正的基本条件。但是,社区安置矫正对象就业任务很重,相当一部分的企业不愿意安置社区服刑人员,因此,这些人的生活困难成为影响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就增加了社会安置工作和救济工作量,如果不能妥善安置这些人就可能影响社区矫正的顺利实施。

(三)社区矫正队伍建设的滞后阻碍了社区矫正的发展

首先,社区矫正组织不健全,社区矫正层面单一,尚未形成全面完善的矫正网络。从大体情况看,社区矫正工作者主要由区司法局工作人员、基层司法所专职工作人员、社区矫正社工组成,社区矫正组织层面单一,尚未形成全面完善的矫正网络。虽然社区矫正工作在吸纳社会志愿者、组建专业心理矫治队伍和整合社区力量帮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仍处于构思起步阶段。

其次,矫正工作队伍数量不足,专业人员参与较少,制约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司法所的人员普遍较少,有的司法所只有3到4名正式工作人员,真正用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时间很少。另一方面,现在大多的社区矫正工作者是由来自监狱、教管所和司法行政部门的同志“转岗”而来,或是由街道干部和教师构成。作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他们都普遍缺乏基本的社区矫正工作专业知识和经验,这些限制了社区矫正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

(四)社区矫正工作仍处于监控状态,矫正、教育及执行刑罚的严肃性不足

现行矫正制度包括了电话报到、思想汇报、谈话教育、学习培训、公益劳动、请销假制度等,在理论上基本涵盖了社区矫正的工作内容,但在具体实施中却受到各种制约。由于场地、经费、人力资源严重缺乏,集中学习培训工作开展难度很大,公益劳动的时间和效果也得不到有力保障。实践中,社区矫正的主要工作形式表现为报到、谈话及走访,由此,矫正只能做到基本的“控制”,还无法实现较高水平的“教育”和“矫正”。而且,社区矫正的本质是非监禁的刑罚执行活动,这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基础,但在实践中这种刑罚执行的性质常常被有意无意地淡化,存在着随意性,偏离了法律的轨道。种种的情况造成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困境,司法行政部门在执行矫正中缺少强有力的处罚手段,部分社区服刑人员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了不良影响,这是目前社区矫正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改革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建议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新的改革和创新,在实践中也遇到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总结试点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使这种改革稳步健康地发展。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有益

经验,结合我们的实际,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现代化行刑理念的社区矫正制度。

(一)加强有关立法工作,为社区矫正提供法律依据

目前,现有的有关社区矫正的法律条文已明显不能适应改革、完善和扩大社区矫正的需要。因此,为了顺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确保社区矫正的有效性,实现刑罚的目的,有必要制定一部统一的《社区矫正法》,并在该法的指导下对现行有关社区矫正的法律进行修改。由于社区矫正是一项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正式全面实行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在目前时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建议在继续探索社区矫正工作的同时,制定社区矫正工作条例,使社区矫正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有法律依据。

(二)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建立立体的社区矫正网络

首先,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素质。社区矫正部门作为国家的执法部门,应建立高质量、高素质、高学历的稳定的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因此对现有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当加强业务培训,着力提高政治信念、专业素质、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整体素质高、综合实力强,既能解决复杂矛盾又廉洁奉公、执法为民的社区矫正队伍。

其次,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必须以社区力量为依托。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建立起广泛吸纳社区人力、物力资源的立体社区矫正网络。社区矫正网络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社区矫正工作的执行主体,即由政法委统一领导,司法局组织实施,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监狱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司法所具体执行的一整套矫正执行机关,这些机构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主体。第二级是为矫正工作提供专业协助的机构和个人,包括为矫正对象提供职业培训、心理咨询和矫正等方面的专业协助。他们不是矫正机关的组成部分,但通过协议的方式与矫正机关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第三级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志愿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无偿服务的社区志愿者。只有组建起这三级组织,才能形成一个强大而功能完善的社区矫正网络。要在第一级组织高效运转的前提下,充分发挥

二、三级组织的作用。要特别注意培育村级组织,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的作用,为国家专门机关将工作重心从监控转向教育和矫正提供条件。

(三)改进矫正方式,丰富教育手段

改进现阶段矫正手段单一、效果不显著的现状,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个别教育与分类集体教育相结合,既坚持针对服刑人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开展个别教育,又针对同一犯罪类型服刑人员的共同犯罪心理特征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教育,如进行相关法律知识学习、社会实践等,以节约资源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专职教育与兼职教育相结合,矫正工作者作为执行主体,是专职矫正人员,对矫正全过程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矫正方案,确定阶段矫正目标;兼职是指与矫正机关达成合作关系的专业机构、社区组织和社会志愿者阶段性地参与矫正工作,在一些专业领域提供服务,在专业矫正队伍没有完全形成体系前,弥补其专业领域上的不足。

三是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坚持法规、文化、道德教育的同时,尽快建立起从接收到解除矫正全阶段、全面的心理辅导和诊疗机制,包括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定期进行心理测试、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和矫正,开展各种形式的辅助治疗等,尽快消除服刑人员的犯罪心理,矫正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促使其在心理上回归社会。

四是课堂式教育与互动式教育相结合,在矫正工作者采取主动的谈话教育、课堂教育之外,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教育,使服刑人员参与进来,通过直观的感受深化教育效果。如组织管制、缓刑犯参观监狱、未成年人管教所,与监狱服刑人员座谈,使其感受法律的威严,加强服刑意识。开展社会公益活动,通过他人的肯定和认同增强服刑人员的社会责任感。

(四)积极培育社区矫正的社会力量,促进公众参与

首先,应加强社区矫正有关知识的教育宣传。宣传时,应当实事求是,切合实际,以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做好思想工作。通过教育宣传能够传达一种理念:保护公众的最佳办法就是让犯罪人安全地回到社会,最大限度地降低重新犯罪的可能性,使其成为守法的公民,而开展社区矫正是使犯罪人安全回归社会,实现再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从而使公众对社区矫正的态度从不理解和敌视逐渐转变为理解、接受和支持。

其次,社区矫正工作应当注重发挥社会力量尤其是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应当明确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地位及其权利和义务。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相对于监禁刑的优势,也可以提高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

最后,应当提倡和鼓舞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通过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教育、公益劳动场所或就业岗位等方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这种方式既有利于解决经费和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降低工作成本,又能尽快解决社区服刑人员的生活问题,提高矫正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增铎等主编,《中加矫正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2)郭建安、郑霞泽,《略论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法治论丛》,20xx年第3期。

(3)潘法律,《学习研究加拿大社区矫正的主要特点和借鉴意义》,《安徽法治》,20xx年第10期。

(4)吴宗宪等著,《非监禁刑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5)王宏玉著《非监禁刑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更多相关推荐:
20xx年社区矫正工作总结

20xx年社区矫正工作总结月湖社区矫正工作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在街道司法所强有力的指导下,社区矫正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创新,狠抓措施落实,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先将我社区矫正工作总结如下:一、矫正工作的…

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总结

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总结20xx年,我区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在委、党工委、政府的领导和司法局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帮教社会化、管理信息化、…

司法所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活动的实施方案

**司法所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活动的实施”方案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切实做好“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活动,结合我所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主要工作目标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活动的主要目标:一是…

江城县司法局关于加快社区矫正工作立法自查报告

江城县司法局关于加快社区矫正工作立法自查报告一、立足县情,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江城县地处中、老、越三国交界,南与老挝接壤,东南与越南交界,国境线长达183公里,同时又是思茅、红河、西双版纳三地(州)六县(市)的交…

“三种记录”创新社区矫正工作模式

“三种记录”创新社区矫正工作新模式今年,镇原县临泾司法所通过设计制作社区矫正对象月思想汇报表、社区矫正公益劳动记录和社区矫正志愿者培训记录,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和考察,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用“月思想…

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图详解

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图详解一、收到法律文书或矫正对象报到。1、法院应告知矫正对象必须在判决书生效起7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司法所报到,并向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寄送判决书,抄送司法所2、矫正对象应当在法律文书生效起7日内到户籍…

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研究

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研究随着刑法修正案(八)和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的贯彻实施,以及“两院两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贯彻执行,基层司法部门积极稳妥地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方法措施进一步丰富,认识不断深化,但在执行…

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小总结

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全区共有刑释解教人员93人(其中刑释81人,解教12人),脱管率为0,重新犯罪率为0。做到了有帮教登记审批表、有帮教协议、有帮教小组、有月谈话记录、有季鉴定结论,帮教率达到100%。全区现…

关于葫芦岛市公开招聘社区矫正助理员的公告

关于葫芦岛市公开招聘社区矫正助理员的公告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更好地履行社区矫正工作新职能,解决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力量不足等问题,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

岩口司法所关于王化求是否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意见书

岩口司法所关于王化求是否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意见书20xx年x月x日,岩口司法所收到隆回司法局关于王化求《社区矫正社会调查指派函》,接函后,岩口司法所迅速组成了工作组,全面深入地对被告人王化求所在的村委、家庭…

20xx年创建文明社区工作计划

20xx年创建文明社区工作计划为进一步巩固市级文明社区建设积极推进社区创建工作进程结合实际特制定20xx年我社区文明创建工作计划具体如下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的总体要...

刑释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计划

灵秀社区居民委员会积极宣传和谐社会文化推动社区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全面均衡发展4加强社会家庭帮教工作深入落实双向帮教制度5做好社服刑人员解除矫正后续帮教工作对假释暂予监外执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社区...

社区矫正(3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