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总结导学案

时间:2024.4.13

高二历史学科选修1第三单元复习

一、知识网络

1、拓拔珪的汉化改革:解散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实行 ; ,劝课农桑;仿

汉制设 ;重用汉族 ,完备 ;兴办 ,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意义:⑴使拓拔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 为主的 生活;

⑵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 。

2、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初期的对国家的和极为不利。

同时地方官吏与 勾结,“ ,避强侵弱”,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3、和北魏的统治。

4、冯太后:临朝听政,掌握实权,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亲自督促孝文帝学

习 ,使其接受汉文化。

5、孝文帝:学习汉族 ,借鉴汉族 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落后的 ,

和冯太后一起掀起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6、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 主要内容有:

①制定 ,整顿吏治:4xx年,孝文帝下诏实行 ,国家统筹按 高

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

②推行 :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4xx年,孝文帝

颁布 ,推行均田制。

③设立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 的控制,设立 ,组织

三长制。

④推行新的 :北魏在实行三长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 相适应的租调制。 增加,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孝文帝改革取得了极大地成就,主要表现为:

①农业成为北魏阶级的主要成分,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②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为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7、迁都洛阳的原因:①政治上:一方面为了加强对地区的统治,寻求与 的合作;另一方面都城 已远远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保守势力十分强大,改革受

阻。②经济上:经济 ,粮食供给困难;③军事上:与北边强敌 相毗邻,

时受骚扰。④地理上:旧都僻处塞上,侵略中原困难。

8、迁都过程:孝文帝设计以为名,准备迁都,

9、孝文帝主张移风易俗,其特点是孝文帝主持,以学习和采纳汉族 和生活方式

为重点,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 。这就促进了鲜卑人对 的认同,促进民

族文化融合,得到 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 转化。内容包括:

①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 。

②讲汉话,要求 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讲汉话。

③改汉姓,定 。拓跋氏姓 ,为全国首姓,门第最高。

④通婚姻,提倡与汉人通婚。

⑤改 ,迁都洛阳的鲜卑人,以洛阳为原籍,死于洛阳,须葬于 。

10、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的经济开始复苏并逐渐繁荣,具体表现:

①、在农业上:荒地开垦,粮食增多,人口增长;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兴修

水利;经济作物种植,畜牧业的发展。

②、手工业:手工业生产日益 ; 发展尤其显著, 制造业繁盛。

③、商业: 出现许多大的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逐步取代实物

交易; 也有长足发展。

11、在政权的封建化上:

①尊儒 ,兴办学校。孝文帝建 ,兴办太学等学校。

②恢复汉族 。废置 的祭祀礼仪。

③采纳汉族 制度。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 ,修订律令。

这些措施的作用在于加速了北魏政权的 进程,对北魏 乃至整个 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孝文帝改革的最大功绩在于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 局面,重新走向 奠定了基础。具体表现如下:

(1)鲜卑族的变化:①迁都洛阳的鲜卑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 。

②鲜卑贵族成为中原的 ,有的还兼事工商业 。

③ 的变化促使习俗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 。

(2)汉族的变化:鲜卑族 的经验在北方广泛传播;汉人从服饰上或风度上都深受 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回顾

1、北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为什么能够统一黄河流域?这对于孝文帝的改革有没有影响?如果有,那么还有什么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影响?

2、孝文帝作为一个皇帝,本可以轻轻松松的生活,但是他却要进行改革,这是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3、对比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同样是中国古代封建化的改革,它们有什么异同?


第二篇:高二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总结与练习


高二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总结与练习

总结部分:

一、 背景与目的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政治前提

(2)拓跋珪的汉化措施 奠定基础

(3)北魏的落后与矛盾 必要性

(4)冯、孝的认识与做法 可能性

(5)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 有利条件

目的:直目---

根目---

二、 内容与性质

第一阶段:主持者____ 改革重点:_______________

措施:(1)______制(官僚制度)------新制之政治保障

(2)______制(土地制度)------政权经济基础,租调制基础

(3)_____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均田制推行的保证

(4)_____制(赋税制度)--政权经济基础

(掌握每项制度的背景目的做法意义)

第二阶段:主持者_____ 改革重点:_______________

措施:1、迁都______ ,奠定进一步改革的政治基础(原因、目的)

2、学习___俗,促进文化认同,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易讲改通改)

3、采用___制,加速政权的封建化(教育、礼乐、官僚制度) 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意义

1、 经济上:促进了北方经济的___________(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

2、 政治上:加速了政权的________进程(教育、礼乐、官僚制度)

3、 民族关系上:促进了民族的_____与_____(鲜、汉互学)

练习部分:检测题

1.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 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

C.曾多次迁都 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2.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 ( )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3.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不包括 ( )

A.基层政权组织 B.赋税制度 C.民族政策 D.按人口分配土地

4.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因素是( )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D.中原地区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

5.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均田制的实行 ②俸禄制的实行 ③迁都洛阳④孝文帝亲政⑤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①② C.⑤①③④② D.⑤②①④③

6.北魏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这里的调是指( )

A.田租 B.户税 C.丁税 D.徭役

7.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

A.鲜卑贵族 B.鲜卑平民 C.汉族地主 D.中原农民

8.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

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 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巩固了北魏政权 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9.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 )

A.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迁都洛阳 D.提倡与汉族通婚

10.《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11.北魏时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 )

A.生产方式 B.生活习惯 C.言行举止 D.饮食穿着

12.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出当时( )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 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新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民族

13.右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1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实行均田制的性质是

A.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小农个体土地所有制 D.少数民族土地所有制

1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下列制度,使北魏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的是( )

A.推行均田制 B.制定官吏俸禄制

C.设立三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16.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其中,正确的是( )

A.整地碎土工具进一步发展 B.因战乱,对外贸易萎缩

C.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 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

17.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了( )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游牧民族农业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18.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问的融合

19.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 )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土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的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20.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 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到的认识有 ( )

①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

②改革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

③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

④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21题24分,第22题16分,共40分。)

21.材料1:

材料2:(孝文帝)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澄曰:"伊路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1)据材料1,指出孝文帝迁都的路线。(2分)

(2)材料2中,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成立?当时迁都还有哪些客观原因? (10分)

(3)迁都建议遇到了怎样的阻力?对此孝文帝采取了什么对策?(4分)

(4)迁都有何意义?(8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热衷于发动战争。对各族人民的统治, 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 约他出兵决战。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材料三: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题导致了北魏统治的深刻危机?(8分)

(2)依据材料三,文献反映了孝文帝哪方面的造诣?这对以后他推行改革有什么影响?(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解析:本题考查北魏的有关史实。3xx年拓跋部首领拓跋圭重建代国,不久改魏,史称北魏。4xx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所以说建立北魏政权后,才统一黄河流域。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当时先进经济发展形式实质的理解能力。在封建社会,黄河流域最先进的经济形式是封建制下的农业生产模式,因此选B。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辨析、理解能力。按人口分配土地是孝文帝改革前期推行的均田制,是一种较完善的土地制度,因此不符合题目要求。A、B两项指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宗主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使农民负担沉重。

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北魏社会的落后和中原先进文化经济形态的吸引是促使北魏改革、实行均田制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就是学习汉族封建化的经济形态。

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排列先后排序的能力。关键要明确具体史实的

时间及先后顺序。孝文帝改革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故排除A、B。4xx年孝文帝亲政,此前在冯太后的主持下,①②已实行。③是在孝文帝亲政后发生的。

6.B解析:"调"是指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北魏的指的是农民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绢帛等物。

7.A 解析:迁都从一开始就遭到鲜卑贵族的激烈反对。

8.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前期改革作用的全面认识能力。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方面,针对的北魏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④得益于后期改革。

9.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平城守旧势力大,洛阳是中原政治、经济中心,迁都洛阳便于深入的学习汉文化,推行改革。

10.D解析:本题属于否定性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中移风易俗的理解。说汉话是有条件的,年满30岁以上可另处理。

11.A解析: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主要是指他们从游牧转向农业经济,这是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

12.A 解析:汉化政策能够推行,说明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相互影响很深。

1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即考查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的历史作用。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加速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14.A解析:本题可参照课本关于均田制的表述,并结合封建国家的三种土地所有制,即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农民土地所有制得出答案。

15.D解析:租调制的推行使原来那些逃避政府掠夺、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大增。

16.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和辨析能力。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表现为A项。手工业中丝织业发达而非棉纺织业。商业发达,货币交易取代实物贸易,对外贸易也有长足发展。

17.D解析: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形成就是历史上各民族相互影响和融合的结果。

1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最主要的是促进政权的封建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

19.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作用的掌握。B、C两项不符合史实,A、D两项比较,D项是A项的组成部分之一。

20.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辨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要注重结合改革措施的推行及改革结果。

二、非选择题:

21.解析:(1)问可据课本回答。(2)问要逐条分析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客观原因"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归纳。(3)(4)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概括。

答案:(1)从平城到洛阳。

(2)理由:与汉族"文轨未一",即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平城是个"用武之地",不适于改革政治;"移风易俗"非常困难;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控制。成立。客观原因: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强大也威胁着北魏;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3)阻力:许多鲜卑贵族大臣极力反对。对策:设巧计,以南下伐齐为名迫使反对派同意迁都。

(4)北魏迁都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孝文帝的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22.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所给资料中获取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第(1)题能从两则材料中知道是阶

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所致,然后结合教材去分析这两个矛盾产生的原因。第(2)题主要是孝文帝接受汉文化的经历以及对他以后推行汉化政策所起的作用。

答案:(1)由于宗主督护制和"纵富督贫"的赋税制度,阶级矛盾尖锐,由于鲜卑族实行压迫和歧视的不平等民族政策,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不断。

(2)反映的是孝文帝在掌握汉族先进文化方面的造诣。孝文帝较好地掌握了汉族先进文化,深刻地认识了汉族文化深邃丰富的内涵,对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政策进行改革提供了坚实的 基础。

更多相关推荐:
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三单元 总结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比见书p15明清时期活跃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总结

班级姓名层次第一单元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编写闫玉芬审核高二历史组寄语将知识系统化将知识理解化你会记得更牢更准一主题线索1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儒学地位的演变二学习要点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单元小结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小结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笔记

第一单元第一课课标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及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作用1孔子1孔子基本主张思想仁和礼仁就是仁者爱人礼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实质是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政治为政以德改良政治教育有教无类当仁不让哲学...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代表重要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思想主流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出现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士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政治和经济大...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

历史必修三一二三单元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方案20xx0901153355转载标签杂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方案儒学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昌乐一中马超平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l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

【金版学案】20xx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 必修3第6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总结提升

历史必修3总结提升知识网络时空定位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政治思想发展的阶段特征1续表二20世纪中国的三大理论成果与历史性巨变1三大理论成果侧重解决的理论问题1三民主义侧重从理论上解决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民主的问题2毛泽...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共100分班级姓名成绩一选择题23060分1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该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2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主...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l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l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l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总结(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