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提纲

时间:2024.5.2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标: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一)历史地位:

(二)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

1.思想核心:主要内容(1)孔子提出“仁”学

(2)孔子追求的“礼”的含义、内容、评价

2.政治主张①②

3.哲学主张:

(三)教育思想1.2.3.

(四)影响:

二、老子(一)历史地位: 思想著作

(二)思想内容:1.哲学思想(1)对世界本原的认识:

(2)辩证法思想:

               2.政治思想:

(三)影响: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百家争鸣的原因:1、春秋战国文化辉煌,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2、经济:井田制的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3、政治:分封制瓦解,周于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士大夫崛起;

4、阶级关系:诸侯“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

5、文化: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

二、主要派别及主张

(一)儒家:孟子1.历史地位:

2.主要思想主张(1)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①②

(2)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3)重义轻利思想:

3.孟子思想的影响: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荀子1.基本主张(1)荀子的唯物思想思想: (2)主张“        ”(3)政治主张:

2.思想特点及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时期鲁国的墨翟(历史上尊称为“墨子”)。

(一)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1、2、3、

(二)墨家学派的地位变迁1. 2.

三、庄子与道家(一)庄子的思想主张1.2.3

四、韩非与法家(一)历史地位:

(二)基本主张1.2.

(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孙膑与兵家1.历史地位及思想来源:

 2.军事思想及影响:

六、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 后世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它们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基本主张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董仲舒的新儒学 (1)提出背景:①②

(2)思想来源:

(3)主要观点A.B.C.D

2.影响:积极:①②消极:①②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1.2.3.4.

二、  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的           ,南宋的       

2.理学本质:

3.思想观点(1)理的本质:(2)理的表现: (3)穷理方法:

4.统治地位的确立(1)(2)(3)。

三、  陆王心学

1.陆九渊 (1)理论:“(2)求理的方法:

2. 王守仁(1)思想核心(2)求理的方法(3)强调

3. 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2)积极: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课标: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出现的背景(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

(3)思想:八股取士,因循死板,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李贽的思想:(1)政治思想: ①②(2)哲学思想:

二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代表人物: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主要思想:(1)王夫之a. b. c. d.(2)黄宗羲a. b. c. d.(3)顾炎武a.b.

3.评价:进步:(1)________思潮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源泉。

(2)进步思想家对_______的反思、批判,根植于                                         

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3)这股带有         性质的进步思潮,对            造成了强烈冲击。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4)明末的批判思潮深刻地影响着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鼓动着反对____的民主革命。

局限:没有形成推翻君主专制的社会思潮,也未促使社会的转型。

从春秋末期到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儒家的思想发展演变历程:

(1)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奠定了儒学的思想基础。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初步发展,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代表。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系统的“仁政”学说。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既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和“仁政”思想,又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宋朝时期,“二程”和朱熹在继承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佛、道两教的某些思想,逐渐确立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儒学理论体系,即理学。

(5)明朝中叶,王阳明在继承宋代陆九渊的“心即理”的基础上提出“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的主张,即心学,形成了儒学发展史上继宋代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6)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儒学弊端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君主批判的主张,从而使儒学重获新生。儒家思想开始受到冲击。

  第6课 中国古代科技和实践

课标: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1)造纸术:①发明②.改进:③传播:④意义: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印刷术:①.发明:②.传播: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15世纪)。

③意义: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大大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

(3)指南针:①.发明:②.应用:。③.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④.意义: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4)火药:①.发明:②.应用:③.传播: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由阿拉伯传入欧洲(14世纪)。

④.意义:火药传入欧洲后,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览表

三,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重要问题补充

1,什么是传统科学(古典科学)?什么是近代科学?

   传统科学建立在直接的观察和思辨性的猜测以及形成逻辑的演绎基础之上,基本属于现象的描述和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近代科学是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经验定律上升到系统的科学理论。它是建立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的实验科学,并广泛应用数学方法使科学知识日益精确化;同时发展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归纳推理为主要手段的研究方法,确立了一系列定量的科学定律。

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实用性:大多服务于农业

(2)经验性: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是对自然现象的直接描述,缺少实验、科学概念、定律  和逻辑推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近代科学,属于古典科技的范畴。

(3)技术化: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以师代徒的形式传递。

3,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1)中国较早确立封建制度,是当时社会制度先进的国家。

3.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4)交通发达,促进了国内外科技的交流与传播。(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科学家的努力。(6)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

4,明清时期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

(1)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限制了科技的发展

(3)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教育落后,八股取士,思想僵化。

(4)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总之,日益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固守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是阻碍中国近代科技出现的根本原因。

5,西方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1)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政治保障。

  (2)资本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推动力。

   (3)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4)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第二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d第一单元提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

1、生产工具的改进

(1)、原始社会: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

(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成为主要工具,并出现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4)、西汉:发明犁壁,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5)、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6)、灌溉工具:曹魏时期的翻车;唐朝时期的筒车;

(7)工具材质的变化:石质、木质、骨质→铜质→铁质

2、水利设施的完善

(1)、原始社会:大禹治水的传说;

(2)、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3)、西汉:漕渠、白渠。从汉代起,政府经常大规模治理黄河;

(5)、边疆地区:具有地方特色,代表是坎儿井。

3、经营方式的转变

(1)、耕作方式的转变

刀耕火种(原始社会)→ 石器锄耕(商周时期)→铁犁牛耕 1

(春秋战国以来)

(2)、经营方式的转变

①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落后) ②春秋时期: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或小农经济产生) 原因:A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私有土地的出现 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具有分散性;

B、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

C、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具有落后性;

D、易受天灾,战乱和苛政的影响,具有脆弱性。

评价:A、积极:a、满足自己消费,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生活相对稳定;b、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

B、消极:a、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b、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容易破产;

c、随着人地矛盾的日益加剧,恶化了人类生存环境; d 、是近代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耕织结合);

(4)、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

5、土地制度沿革

一. 废井田,开阡陌

(一)井田制的出现

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

(二)井田制的内容:周王将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三)井田制的实质:国家公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四)井田制的瓦解:

1. 时间: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2. 表现:一方面,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并且“私田”数量越来越多。

3. 原因:

①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

②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③进行彻底的变法,废除井田制。

商鞅变法。 “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商鞅还实行“依军功行田宅”的制度,培植了一批新兴的大土地所有者。

商鞅变法促使生产关系变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②培植新兴的土地所有者。

二.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重点、掌握)

(一)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及发展: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形成。

3

土地私有制被废除的标志是19xx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新中国成立前,封建土地私有制占据统治地位,建国初期土地仍然为私人所有。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但是并没有废除土地的私有性质。农民土地所有制,也是一种土地私有制。

(二)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1. 君主私有土地:指各封建政权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 地主私有土地:在土地私有制形成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大土地所有者,即新兴地主,他们控制了大量耕地。地主的土地,有多种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原因: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土地兼并危害:①导致大量自耕农破产,造成众多农民衣食无着,加剧了社会矛盾。②减少了政府的赋税、徭役来源,威胁到封建政府的统治。③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土地兼并更为激烈。到明朝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 自耕农私有土地:自耕农不是一个稳定的阶层,遇到适宜的条件他们可以上升为地主,遇有天灾人祸则可能走向破产。自耕农私有土地指的是自耕农占有使用的小块土地,是自耕农阶层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4. 均田制的实行

(1)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为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和增加政府收入而 4

实行均田制。

(2)内容: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完善。把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按性别年龄分配给农民,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等。授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并承担徭役和兵役。

三.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一)田庄经济的形成及其主要特点

1. 形成:从东汉时期起,豪强地主力量壮大起来,后来又发展成为权势更加强盛的士族地主。他们通常采取田庄式的生产规模进行经营。

2. 特点:田庄多为聚族而居,其中不少劳动者虽与庄主同姓同宗,但同样受到剥削。更多的劳动者是投身于庄园以求庇护的外姓农民。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不但要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而且还要承担军事义务,成为豪强地主的私人武装。

田庄中的劳动者与自耕农的主要不同:①他们对于庄主有着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②他们需要对庄主承担军事义务,是豪强地主的私人武装。

(二)租佃关系的形成及其发展

1. 产生:通过租佃方式经营土地,在秦代就已经出现了。

2. 发展:自宋代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租佃关系的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减弱,有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5

3. 普及

(1)时间:明清时期。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

(3)影响:

①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

②农民生产自主性大为提高。不但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

1、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和发展概况

(1)金属冶炼

①青铜时代(冶铜):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历经15个世纪。代表时期:商周时期。商周青铜器的特点:数量多,种类全,工艺精湛,造型生动。

②冶铁炼钢:

A、主要成就:春秋时期冶炼生铁和钢 B、钢铁使用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冶铁燃料:

汉代:开始用煤冶铁 →北宋:用煤冶铁普遍→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 明朝:用焦炭冶铁普遍

(2)纺织业

①丝织业: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地位)。

发展历程:上古:已经养蚕缫丝→西周以后:丝织工艺突飞 6

猛进发展,品种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代: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称号→唐代:缂丝技艺。

②棉纺织业: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向内地传播,棉纺织业成为新兴手工业部门。→元代: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之具”,全面革新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棉纺织中心:江苏松江)→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3)陶瓷业

①陶器:原始社会出现,有彩陶、黑陶、白陶等。

②瓷器:地位:中华民族的发明。发展历程:东汉晚期:出现青瓷→南北朝:出现白瓷→隋唐时期: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元代:进入彩瓷生产→明清时期: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大量出口。

2、经营方式的变化

有三种经营形态: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1)家庭手工业

①特点:与农业相结合; 产品用途:自己消费,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规模小,变化不大

②评价:积极性:稳定小农经济;局限性: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7

③经营方式:个体农户的副业活动。

④发展情况: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2)官营的手工业

①产生时间:西周

②特点:官府统一管理,资金雄厚,分工细密,规模经营,职业世袭 ,产品不投放市场。

③评价:进步性: 资金雄厚 ,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产品质量严格管理,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明前期前,代表当时最高水平。 局限性: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采取强制服役的手段,引起了工匠的不满。

④发展情况: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⑤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经营方式变化):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唐宋时期出现了雇募工匠。从征役制到雇募制是生产关系上的一大进步。

(3)专业的私营手工业

①产生时间及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发展情况:明中叶以后更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③经营方式变化:A、唐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 ;B、唐宋以来: 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 8

深,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C、到明中后期: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并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4)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的比较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中期逐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d第一单元提纲

9

占据了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长期存在。

(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

(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

(4)、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从经营的方式来看,私营手工业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转变。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5)、手工业分布与经济中心南移有关。

(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三、古代中国商业

(一)、商业的发展

1、原始社会:商业产生(以物易物);

2、商朝:职业商人、最早货币;

3、周朝:“工商食官”,政府统一管理手工业、商业;

4、春秋战国:私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著名都会。

5、唐、宋时期,商业的起伏发展。

(1)、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①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②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 10

景象。

(2)、宋代:表现: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古代商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6、元代;广泛流通纸币

7、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⑴商业市镇兴起。

⑵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

⑶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⑷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二)、城市的繁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

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1、唐代长安城承袭西周以来城市布局并加以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城市政治军事功能占主导。严格的时空限制,政府直接管理。

2、宋代城市的特点(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⑴坊市界限被打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街巷,形成街市。

⑵时空界限被打破:原先禁止设市的城郭乡村,也被允许置 11

市贸易了。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

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4)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3.唐宋时期的港口城市

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4.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城市

除了南北两京等传统大都会外,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经济功能占主导)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三)、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市、草市、夜市、晓市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3、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4、货币经济发达。出现纸币,白银广泛使用。

5、商人群体活跃。

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的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四、古代经济政策及资本主义萌芽

(一)古代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

12

(1)战国以前,统治者重视商业。由于商业在社会经济和财政税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统治者一般对商业还是给予一定的重视和鼓励。

(2)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兴起

①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

②表现: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措施。

(3)汉朝:严厉打击商业活动

①表现:汉高祖“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②影响: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社会经济造成的阻碍。

(4)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5)明清时期: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①原因: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并不能创造新的财富。

②表现:固守农本思想,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推行闭关锁国海禁政策。

③影响: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6)、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3

前期: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的地主阶级政权,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后期: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阻碍社会分工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商业资本流向土地,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的落后。

2、海禁政策(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政策,还是一项政治政策;清朝海禁又称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指禁止外国人到中国沿海通商和沿海人民到海外进行商业贸易的禁令。

(2)、影响: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1、含义:在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2、出现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时间地点: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繁荣,在江南一些商品经济发达地区的纺织、制瓷等行业。

4、特征:

(1)存在雇佣关系(2)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

14

5、表现:

⑴“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⑵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

⑶苏州形成劳动力市场

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和束缚

(2)封建专制的腐朽统治,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等。

(3)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不能拥有海外市场。

(4)重农抑商政策及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

15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重要知识点提要1夏商时期王权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时期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总结1

25x20500政治隶属关系保稳大与证定宗小分贵与小宗封族团宗必制的结具须互垄有服为断相从表地对大里位性宗大小宗是相有辅利相于成统治集央集21权2的秦团课影内响部的朝是王制度中朝度皇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封建秦...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总结复习目标坚实有力1政治制度的特点23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考点温故1复习知识线索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代1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2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总结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神权以强化王权特点西周政治制度一分封制封邦建国1目的巩固统治2燕鲁卫晋内容土地物资武装人口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诸侯国与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3作用分...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归纳总结

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1夏商的制度商朝为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夏朝为内外服制度且其朝代神权色彩浓厚注周朝以前的制度发展禅让制世袭制内外服制2周朝的制度1分封制首先应知道分封制的目的拱卫王室巩固统治以及其进行分封的对...

高一历史必修一1-3单元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总结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

高一历史必修一1-5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禹沿用禅让制但他的儿子夏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夏商时期的统治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充满神秘色彩王权神化分封...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试题

一选择题1禹铸九鼎禹开九州是上古时候的传说它们实际上反映了A禅让制的结束B商王朝的发展C西周的强盛D夏朝的建立2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它们是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嫡长子继...

高一历史必修一总结和知识点

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意义...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作...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高考考点及试题整理

1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3课鸦片战争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1原因A国外原因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对外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武力打开中国市场B鸦片战争前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总结(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