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章节复习总结

时间:2024.5.4

各章节复习总结

第一章 绪论

一、什么是生理学?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以及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

二、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1)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并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和血浆组成。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它是一种动态平衡。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稳态,而代谢活动本身又经常破坏稳态,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的过程中维持和进行的。

三、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

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四、什么是反射? 反射指生物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五、正、负反馈的概念.

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细胞膜对物质转运形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人胞、出胞。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时,物质是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不耗能,属于被动转运。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耗能的转运过程。这里,电化学梯度包括电学梯度(电位差)和化学梯度(浓度差)两层含义。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 兴奋性的概念

1) 兴奋性:活细胞或组织对外界刺激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2) 可兴奋细胞: 神经、肌肉、腺体三种组织接受刺激后,就能迅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反应,因此被称作可兴奋细胞或可兴奋组织。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理解为细胞在接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就成为动作电位的同义语。只有那些在受刺激时能出现动作电位的组织,才能称为可兴奋组织;兴奋性的高低指的是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

2、引起兴奋的条件

刺激的概念: 刺激是指能引起细胞、组织和生物体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阈强度、阈刺激的概念

当一个刺激的其他参数不变时,能引起组织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衡量兴奋性高低,通常以阈值为指标。阈值的大小与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组织或细胞产生兴奋所需的阈值越高,其兴奋性越低;反之,其兴奋性越高。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高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阈下刺激不能引起组织细胞的兴奋,但不是对组织不产生任何影响。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必须达到的条件刺激除能被机体或组织细胞感受外,还必须是阈刺激。如果刺激强度小于阈强度,则这个刺激不论持续多长时间也不会引起组织兴奋;如果刺激的持续时间小于时间阈值,则不论使用多么大的强度也不会引起组织兴奋。

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1) 静息电位的概念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又称跨膜静息电位。

2)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细胞膜两侧带电离子的分布和运动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基础。静息电位也不例外。

A. 产生的条件: ①细胞内的K+的浓度高于细胞外近30 倍。②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其他离子通透性很小。

B. 产生的过程: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C1-因不能透过细胞膜被阻止在膜内。致使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这样膜内外便形成一个电位差。当促使K+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流的电位差这两种拮抗力量达到平衡时,使膜内外的电位差保持一个稳定状态,即静息电位。这就是说,细胞内外K+的不均匀分布和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是使细胞能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基础,所以静息电位又称为K+的平衡电位。

4) 动作电位的概念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可逆的倒转,并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

5)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 动作电位的组成

动作电位包括上升支(去极相,膜内电位由—90mV 上升到+30mV)和下降支 (复极相,恢复到接近刺激前的静息电位水平)。上升支超过0mV 的净变正部分,称为超射。上升支持续时间很短,约0.5ms。

· 产生的条件:

(1)细胞内外存在着Na+的浓度差,Na+在细胞外的浓度是细胞内的13 倍之多。(2)当细胞受到一定刺激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

· 产生的过程

细胞外的Na+顺浓度梯度流人细胞内→当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阈电位时→Na+通道全部开放→Na+顺浓度梯度瞬间大量内流,细胞内正电荷增加→膜内负电位从减小到消失进而出现膜内正电位→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对抗由浓度差所致的Na+内流→跨膜离子移动和膜两侧电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形成锋电位的上升支,该过程主要是Na+内流形成的平衡电位,故称Na+平衡电位。在去极化的过程中,Na+通道失活而关闭,K+通道被激活而开放,Na+内流停止,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K+借助于浓度差和电位差快速外流,使膜内电位迅速下降(负值迅速上升),直至恢复到静息值,由+30mV 降至—90mV,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复极相)。该过程是K+外流形成的。当膜复极化结束后,膜上的Na+—K+泵开始主动将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把流失到膜外的K+泵回膜内,Na+—K+的转运是耦联进行的,以恢复兴奋前的离子分布的浓度。

6) 动作电位的特点

①“全或无”现象:该现象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作电位幅度。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最大,增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大。二是不衰减传导。动作电位在细胞膜的某一处产生后,可沿着细胞膜进行传导,无论传导距离多远,其幅度和形状均不改变。②脉冲式传导:由于不应期的存在,使连续的多个动作电位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因此两个动作电位之间总是具有一定的间隔,形成脉冲式。

三、引起兴奋的关键——阈电位

1、阈电位的定义

阈电位在外加有效刺激作用下,膜内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能引起大量Na+ 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这一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2、阈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关系阈电位是导致Na+通道开放的关键因素,此时Na+ 内流与Na+ 通道开放之间形成一种正反馈过程,其结果是膜内去极化迅速发展,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四.局部兴奋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局部反应及其产生机制

阈下刺激不引起细胞或组织产生动作电位,但它可以引起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局部反应产生的原理,亦是由于Na+ 内流所致,只是在阈下刺激时,Na+ 通道开放数目少,Na+ 内流少,因而不能引起真正的兴奋或动作电位。

五.兴奋在同一细胞上如何传导

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点产生,它就会沿着细胞膜向周围传播,直到整个细胞膜都产生动作电位为止。动作电位在单一细胞上的传播叫做传导。动作电位的传导实质上是局部电流流动的结果。在有髓纤维兴奋时,动作电位只能在朗飞氏结处产生,兴奋传导时的局部电流亦只能出现在兴奋处的朗飞氏结和未兴奋的朗飞氏结之间,于是形成了动作电位的跳跃式传导。有髓纤维跳跃式传导,加之其轴突较粗、电阻小,因此其传导速度要比无髓纤维快得多。

第三章 运动系统

一、骨

1,成人骨206块,约占体重20%。骨的形态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2,骨的细胞:

骨原细胞:能分化为成骨细胞。

成骨细胞:由骨膜分化,能造骨,使骨生长、发育。

骨细胞: 位于骨板上和骨板之间的骨陷窝内,产生细胞间质。

破骨细胞:由骨膜分化,能溶解和吸收骨质,使骨髓腔不断扩大。

3,骨的构成:

骨质(骨板):有两种形式:骨松质,骨密质。

骨膜:内外骨膜,有分生能力。

骨髓:填充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

4,骨的化学成分

有机物: 骨胶原纤维、糖、蛋白质等,占1/3。 无机物:钙盐、磷盐等,占2/3。 5,骨的生长:加长:骺软骨的作用。加粗:骨膜深层的成骨细胞。

6,骨的连接

直接连接:借致密结缔组织(韧带)、软骨或骨直接连接,活动范围小。

间接连接(关节):由囊相连,有腔,活动范围大。

7,关节的基本结构

关节面:面上有关节软骨,一般一个凹、一个凸。

关节囊: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

关节腔:内为负压。

8, 全身骨的分布概况与特征

(1)颅骨(29)

①脑颅骨(成单)额骨、枕骨、蝶骨、筛骨(成双)顶骨、颞骨

②面颅骨(成单)下颌骨、犁骨、舌骨

(成双)上颌骨、颧骨、腭骨、鼻骨、泪骨、下鼻甲骨

③听小骨:(成双)锤骨、砧骨、镫骨

(2)、躯干骨(51块)

①脊柱(26块):

椎骨:椎体和椎弓(2个横突、2个上关节突,2个下关节突、一个棘突,椎体和椎弓围成

椎孔。)

颈椎(7块):第一为环椎、第二为枢椎、特征:椎体小、横突上有孔、棘突分叉。 胸椎(12块):棘突覆瓦状排列、有横突肋凹和椎体肋凹。

腰椎(5块):椎体大、棘突水平向后。

骶骨(1块):5块骶椎愈合而成。

尾骨(1块):几块尾椎愈合而成。 注意:正确的姿势

②胸骨(1块)

③肋骨(24块)上7对为真肋,下5对为假肋

(3)、上肢骨(32×2块)

上肢带骨: 肩胛骨(1)、锁骨(1)

上肢游离骨:肱骨(1)、桡骨(1)、 尺骨(1)、手骨(27)

(4)、下肢骨(31×2)

下肢带骨: 髋骨(1)

骨盆: 髋骨、骶骨、尾骨及骨连接组成。

下肢游离骨:股骨(1)、髌骨(1)、胫骨(1)、腓骨(1)足骨( 26 )

足弓: 跗骨和跖骨借骨连接形成向上的弓形结构。

扁平足: 维持足弓的结构疲劳,先天不足或骨折造成。

9, 全身骨骼肌的分布概况

(1) 头肌: ①咀嚼肌:咬肌、颞肌; ②面肌:笑肌、轮匝肌; ③颈肌:胸锁乳突肌。

(2) 躯干肌:

①背肌:斜方肌、背阔肌;②胸肌:胸大肌、胸小肌、肋间肌;

③膈肌; ④腹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3)上肢肌: 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肱肌。

(4)下肢肌: 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

第四章 神经系统

1, 概述

(1)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脑干(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

按解剖分脑神经(12对)和脊神经(31对);

按功能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2)脊髓

①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前后略扁的圆锥形,有颈膨大和腰膨大,两侧有神经纤维组成的前根和后根(上有脊神经节),在椎间孔处汇合成脊神经。有31个节段(颈8、胸12、腰5、骶5、尾1)。 ②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前角、后角和侧角(在胸段和上腰段);白质:被前后根分为三索。

(3)脊神经31对,是混合神经。出椎间孔,分为前后两支

前支:粗大分布于颈、胸、腹及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除2—12胸神经外,其余都交织成神

经丛。(颈丛、臂丛、腰丛、骶丛)

后支:细小分布于项、背和腰骶的肌肉和皮肤。

(3)脑和脑神经

①脑:

脑干:延脑、脑桥、中脑;间脑:丘脑、下丘脑;

小脑:绒球小结叶、前叶、后叶;

大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②大脑皮质: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

基底核: 尾状核、豆状核(苍白球和壳核)、杏仁核。(协调肌肉运动,维持机体姿势)。 ③大脑髓质:胼胝体:3亿条纤维构成,是连合纤维;

内囊:在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投射纤维

联络纤维:联络同侧大脑半球各部分皮质间的纤维。

④脑神经:1、2、8为感觉神经,3、4、6、11、12为运动神经,5、7、9、10为混合神经。2,神经系统的功能

(1)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①感觉分类:

浅感觉(躯干、四肢);

深感觉:指感受肌肉、肌腱、关节、韧带等深部结构所处的状态,即闭眼就能感受到身体

各部的相对位置。

②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

体表感觉区(中央后回)

视觉区(距状沟两侧)

听觉区(颞叶的颞横回)

③内脏感觉(边缘系统——边缘叶、下丘脑、杏仁核等)

(2)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①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牵张反射: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所发生的牵张反射。

肌紧张:肌肉总是处在一种轻度持续收缩状态。

脊休克:当脊髓被横断时,横断以下部位一切反射活动立即暂时消失,进入无反应状态。 ②脑干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易化区:在延脑、脑桥外侧区和中脑向上延伸到间脑。

抑制区:在延脑腹内侧,受大脑皮质运动区、纹状体,小脑控制。如:去大脑僵直:在中

脑上下丘之间切断。

③小脑的躯体运动功能

小脑前叶:参与肌紧张的调节。

绒球小结叶:与平衡功能有关。

④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交叉支配(头面部是双侧);

具精细的功能定位,倒置安排(头面部是正立);

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复杂、精细程度有关;

代表区的某一点,只能引起个别肌肉收缩;

一个运动柱可控制同一关节的 几块肌肉,相反。

(3)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①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 中枢:全部胸椎和第1—3腰椎的侧角。

副交感神经系统: 中枢:脑干3、7、9、10对脑神经核和骶髓2—4灰质侧角。 ②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是初级中枢,如血压、发汗、排尿、排便等。

③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生命中枢”可调节呼吸、循环等。

④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体温调节、摄食调节、水平衡调节、对内分泌的调节、对生物节律的调节。 ⑤大脑皮质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3,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1)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先天固有的,反射通路是固定。刺激是非条件刺激。

条件反射:后天获得的,反射通路是不固定。刺激是条件刺激。条件反射的建立:无关的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强化)

(2)条件反射的特征

第一信号:具体的信号。如光、电、声和机械。

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功能系统。

第二信号:语言、文字。

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功能系统。

(3)睡眠

慢波睡眠:为δ波,夜间多数属此,基础代谢率降低。垂体前叶生长素分泌增加。 异相睡眠:为β波,激动状态,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新突触的建立,记忆有促进作

用。成人占20—25%、新生儿占50%。

(4)记忆:

第一级记忆:

感性记忆:传入的信息在大脑持续的时间不到1s。

短期记忆:保持时间1分多钟。

长期记忆:从几分钟——终生。

第二级记忆:能保持数分钟——数天。

第三级记忆:保持终生。

(5)大脑皮质的语言功能及大脑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听话中枢:理解别人语言,监听自己说话。(感觉性失语症)中枢在颞上回的后部。 说话中枢:额下回后部。损伤没有说话能力。

阅读中枢:顶下小叶角回。(失读症)

书写中枢:额中回的后部。(失写症)

一般说,左侧大脑在语言活动上占优势;右侧在音乐、图象,对三维空间的认识和形象思维上占优势。称为一侧优势。

第五章 感觉器官

1,视觉器官

(1)眼球结构:

外膜:角膜(前1/6),巩膜(后5/6);

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外层:色素上皮层;

内层:前1/3为盲部,后2/3为视部(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神经节细胞层); 视部后面有一白色圆形隆起称视神经乳头,无感光功能(生理性盲点),在颞侧3.5处有一黄色小圆盘(黄斑)为中央凹,视觉、辩色最敏锐。

(2)眼球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3)眼的辅助结构:

眼睑:即眼皮,分为上、下眼睑,眼缘上有睫毛,眼裂的外侧角称外眦,内侧角称内眦,

上下缘近内眦处各有一小孔(泪点)。

结膜:在眼睑内面的一层富有血管的透明的薄膜。分球结膜和睑结膜。

泪器:由泪腺和泪道组成。泪腺位于眼眶外上方的泪腺窝内。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

囊、鼻泪管。

眼外肌:4条直的上、下、内、外直肌;2条斜的上、下斜肌。

(4)眼的成像:6米以远的物体各光可看着是平行光,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物象。

(5)眼折光异常:

近视: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太凸,使平行光聚焦在视网膜前。矫正:配带凹透镜。 远视:多因眼球发育不正常,造成眼球前后径短,使平行光聚焦在视网膜后。 矫正:配带凸透镜。

散视:折光面上某条或多条经线和纬线的曲度异常,在眼内不能同时聚焦而使物象变形和

视物不清。矫正:配带柱面镜。

(6)预防沙眼:由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眼病,使结膜血管模糊、充血、并出现乳头增

生、看似表面有沙粒,粗糙不平。

(7)眼的感光功能:主要由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完成。

视杆细胞的外段(视盘)的蛋白质是视紫红质。

视锥细胞的外段(视盘)的蛋白质是视红、视蓝、视绿3种视锥色素。

视杆细胞的感光物质是视紫红质。

(8)三原色学说:

视网膜上分别存在对红、绿、蓝光 特别敏感的三种视锥细胞,从而分别能感受红、绿、

蓝3种颜色。三种视锥细胞受到不同比例混合的几种色光刺激,产生各种颜色。 三种视锥细胞受到同等的色光刺激时,产生白色。(9)色觉异常:

红色盲:缺乏视红色素。

绿色盲:缺乏视绿色素。

蓝色盲:缺乏视蓝色素。

色弱:对某种颜色的识别能力差一些,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

(10)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人从亮处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清任何东西,过一会随着视敏度的增加,恢

复了暗处的视力。

明适应:人从暗处突然来到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稍待片刻

才能恢复视觉。

(11)双眼视觉:

视物时两眼视野大部分重叠。靠眼外肌的调节,使物体同一部分的光线,成像在两侧视网

膜的相称点上(黄斑)。在黄斑以外,一眼的颞侧和另一眼的鼻侧视网膜互相对

称。2,听觉器官

(1)耳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①外耳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向内、向前、再向下,外1/3为软骨,有耵聍腺分泌耵聍。

鼓膜: 厚0.1mm,向内凹陷为鼓脐,和锤骨的柄相连。

②中耳

鼓室:是颞骨内的空腔(1—2cm3),分别与外耳道、卵圆窗、蜗窗、咽鼓管相通。 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

咽鼓管:能起到平衡鼓膜内外压力的作用。

③内耳:骨迷路(耳蜗、骨半规管、前庭)和膜迷路(蜗管、基底膜、膜半规管、椭圆囊、

球囊)组成。

骨迷路:耳蜗、骨半规管、前庭。

耳蜗:绕蜗轴旋转2圈半,从蜗轴向外伸出一骨质螺旋板,以上为前庭阶(一端为前庭

窗),以下为鼓阶(一端为蜗窗)。都流的是外淋巴。

骨半规管:3个互相垂直的U形管道。

前庭:和耳蜗、骨半规管相通。

膜迷路:蜗管、基底膜、膜半规管、椭圆囊、球囊。

蜗管:在耳蜗内的膜性管道。上壁为前庭膜,下为基底膜。

基底膜:长约30mm,膜上有螺旋器,有1列内毛细胞(3000—4000个),3—5列外毛

细胞(12000—15000个)从基底到蜗管外毛细胞的长度逐渐增加。毛细胞上有

约100根纤毛。毛细胞上方有盖膜。

膜半规管:3个互相垂直的膜性U形管道。

椭圆囊、球囊:球囊和蜗管相通,椭圆囊又和球囊相连。

(2)听觉生理

①声波在耳内的传导和感受

声波——鼓膜——3块听小骨——前庭窗——前庭阶外淋巴——蜗孔到鼓阶——内淋

巴——基底膜振动——盖膜和毛细胞接触——毛细胞去极化——耳蜗神经——

大脑颞叶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3,前庭器官及其生理功能

(1)前庭器官:由前庭(球囊和椭圆囊)和半规管组成。

前庭(球囊和椭圆囊):又称耳石器官,内有小囊斑结构即毛细胞和含有耳石的胶质膜。 半规管:上、下、外3个位于颞骨内,在壶腹内有壶腹嵴(上为胶质的终帽和下的毛细胞)。

(2)前庭器官生理:

球囊和椭圆囊:是感受线形加速度和头空间位置变化的感受器,当头向左或向右倾斜时,

毛细胞去极化,兴奋传至大脑产生位置的感觉。

壶腹嵴:是感受旋转运动的感受器,当头向左或向右倾斜时,毛细胞去极化,兴奋传至大

脑产生位置的感觉。

第六章 血液和血液循环1,体液和内环境:

体液(占体重60—70%)由细胞内液(2/3)和细胞外液(1/3)组成,而细胞外液又称为

内环境,主要由血液(20%)、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组成。

2,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血液由血浆(55%)和血细胞(45%)组成,而血细胞包括红

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量:约占体重的7%—8%,男性约为5.6L—6.0L,女性约为4.5L—5.5L。

贮备血量:血流较慢,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

3,血液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①血浆的化学成分:90%的水和100多种溶质(蛋白质、脂类、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气体、激素、细胞代谢产物和电解质等) 蛋白质(占血浆成分的7%—9%):

白蛋白(60—80%):肝脏合成,分子量小,调节血浆与组织液间的渗透压。

球蛋白:分为α、β、γ3种亚型,其中α、β由肝脏合成,主要参与脂类或脂溶性物质

的运输。γ球蛋白是淋巴细胞分泌的抗体,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纤维蛋白原(4%):参与机体的血液凝固。

无机盐(0.9%):钠、钾、钙、镁和氯离子、碳酸氢离子、磷酸氢离子等。

非蛋白含氮物质:尿素、尿酸、肌酸、氨基酸、多肽、氨、胆红素等。

还有葡萄糖、乳酸、脂类、维生素、激素等。

②血浆的酸碱平衡:

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血浆的酸碱度相对稳定靠缓冲对即H2CO3/NaHCO3等。 4,血细胞生理

①红细胞:

双凹圆盘状(能增大面积;可变换各种形态);

数量:男性为450—550万个/mm3 ;女性380—460万个/mm3;

寿命120天,生成受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影响;

功能 :携带氧(为溶解于血浆中的70倍)和二氧化碳(组织产生的20%)。

②白细胞:

有核和细胞器,数量为4000—10000个/mm3,能穿过毛细血管壁的孔道,移到相应的感

染区,称血细胞渗出。

白细胞分为有颗粒白细胞和无颗粒白细胞。

有颗粒白细胞:

嗜中性粒白细胞(50—70%):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作用,能吞噬细菌、衰老的红细胞

及组织碎片。

嗜酸性粒细胞(3—5%):对寄生蠕虫的免疫反应,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0—1%):颗粒中含有肝素(抗凝血)和组织胺(舒血管)。

无颗粒白细胞:

单核细胞(2—8%):进入组织中变成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25—40%):充当抗体作用,参与免疫反应。分T和B淋巴细胞。

③血小板:是骨髓巨核细胞裂解后脱离下来的细胞碎片,数量10—45 万个/mm3 。

功能:促进止血和加速血凝。

5,免疫:机体对入侵异物的识别、排除和消灭的过程。

免疫系统的功能:清除外来抗原;免疫监视;免疫耐受。

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对许多种病原微生物都有防御作用,是先天遗传的,又称先天免疫。组成

了身体的第一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指在生活过程中,通过传染病和预防接种等方式,使病原微生物与免疫细胞

接触后所获得的防御能力,而只对某一些特定的抗原发挥作用。又称获得

性免疫。T细胞、B细胞组成了身体的第二道防线。

被动免疫:将机体免疫反应所产生的活性抗体转输给非免疫个体,以达到抵抗同一抗原的

作用。

主动免疫:淋巴细胞被抗原激活后,能连续分裂、增殖,产生一个特异性克隆,包括如下

过程:初始反应:机体与抗原第一次接触需要5—10天的潜伏期,才能产

生特异性抗体;第二次反应:同一个体第二次接触同一种抗原时,在两小

时内抗体浓度可达到最高值;人工主动免疫:十八世纪,英国的生理学家

詹纳采用牛痘疫苗接种人体,以产生特异性抗体。

6,血型

人类的血型

血型:根据人类红细胞表面所含的凝集原不同,将人类血液分为若干血型系统。现以发现的

有十几个血型系统,其中ABO和Rh两个系统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凝集原:红细胞表面一些抗原性物质(至少有50多种),大多数抗原很弱,但在ABO和Rh

系统中强。

凝集素:在血清中含有相应的抗体。

凝集:相对应的抗原和抗体结合,使红细胞凝集成团。

ABO血型:(略)

Rh血型:红细胞表面含有Rh因子(D抗原),为Rh阳性,反之为Rh阴性。我国汉人中有

99%为阳性。少数民族有12—15 %的阴性。

Rh阴性中不存在天然的抗Rh因子,如果阴性个体接受了阳性个体的血液,第一次,血液

不出现凝集反应,但第二次或多次就会出现凝集反应。

7,心电图:由P波、QRS综合波、T波组成

P波:两心房去极化,历时0.08~ 0.11s。

QRS综合波:代表心室去极化,时间短。0.06~ 0.01s。

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化各期。

8,血压: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分收缩压和舒张压。

脉搏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正常值:100~120mmHg/ 60~80mmHg。

第七章 呼吸系统1,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

鼻:外鼻;鼻腔;鼻旁窦(上颌窦、额窦、筛窦、蝶窦)

喉:软骨:甲状、环状、会厌、勺状软骨;喉腔:室襞、声襞(声带)。

气管和支气管:气管:14~16个“C”形软骨构成。支气管:左长而斜;右短而陡。

组织结构:黏膜层(有纤毛)、黏膜下层、外膜(有透明软骨)

2,肺:由3~4亿个肺泡组成。

3,呼吸运动:包括肋间肌与隔肌的运动。

4,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5,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①氧气的运输

物理溶解形式:100ml血液中只能溶解0.3ml的氧。(1.5%)

化学结合形式:100ml血液中 能溶解20ml的氧。(98%)

②二氧化碳的运输

物理溶解形式:占5%

化学结合形式

HCO3的形式:占88%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占7% )

6,与呼吸调节有关的中枢:

脊髓:颈髓3~5节的前角,膈肌;胸髓:1~11节前角,肋间肌。

延髓:吸气中枢(兴奋性较高、具呼吸节律);呼气中枢。

脑桥:下2/3为长吸气中枢;上1/3呼吸调节中枢。

高位脑(大脑):主要是对不随意呼吸运动控制变得完善。

节律性呼吸运动是延髓吸气中枢的兴奋活动被高位呼吸中枢下传的抑制性冲动周期性切断所造成。 -

第八章 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组成:消化管和消化腺。

功能:消化、吸收、排便、内分泌和免疫。

消化: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的过程。 吸收: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2,消化管的一般结构: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外膜。

3,消化管平滑肌生理特性:兴奋性、伸展性、紧张性、自动节律性、对理化刺激的敏感性。 4,小肠壁的结构:环状襞、黏膜上皮、小肠绒毛、肠腺。

5,唾液腺:腮腺、舌下腺、下颌下腺。

6,唾液:

唾液的成分:99%水,唾液淀粉酶、溶菌酶、黏蛋白、球蛋白等。

唾液的作用:清洁保护、溶解食物、黏蛋白中和胃酸、初步消化、杀菌。

7,肝的功能:分泌胆汁、代谢功能、防御和解毒功能、造血功能。

8,胃液的成分和作用:胃液pH为0.9~1.5,

①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水解;杀菌;促进胰液、胆汁、小

肠液的分泌;有利于钙、铁在小肠的吸收。

②胃蛋白酶原:初步分解蛋白质。

③黏液和碳酸氢盐(中和胃酸):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④内因子 :促进B12吸收。

9,胃的运动形式: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蠕动。

10,胆汁的成分:胆盐和胆色素;

胆盐的作用:加强胰脂肪酶的活性,促进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

乳化脂肪,使脂肪成为微滴,便于脂肪分解。

11,小肠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

12,支配唾液腺的神经是面神经和舌咽神经;

支配消化管的神经是迷走神经(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为盆神经)。

第九章 营养、代谢与体温调节

1,必须氨基酸:维持成人氮平衡所必须的8种,且不能从体内其它物质中合成,必须从食

物中获得。他们是:蛋氨酸、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

酸、缬氨酸、苏氨酸。成年人需要的必须氨基酸为蛋白质需要量的20%。

婴儿为40%。

2,维生素:

①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B1(硫胺素):是葡萄糖代谢过程中的一种辅酶,缺乏:体重下降、食欲减退、肌肉

无力、易疲劳等症状。来源:酵母、谷类、豆类、肉类等。

维生素B2 (核黄素):是多种物质氧化的氧化还原酶的辅酶。缺乏:引起唇炎、口角炎、

角膜炎、阴囊炎等。来源:酵母、乳类、蛋类、肉类、糙米、绿色蔬

菜等。

维生素PP:是多种体内氧化还原反应的辅酶。缺乏:出现皮炎、腹泻和精神错乱。来源:

酵母、米糠和肝、肾、瘦肉、花生等。

维生素B 12:是红细胞发育所必须的。缺乏:恶性贫血来源:肝、肉类和酵母。

维生素C(抗坏血酸):促进细胞间粘合物质的形成,降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加强机体抗病

力和解毒能力等,缺乏:毛细血管脆弱,常有皮下出血斑点和牙龈出

血,抵抗力下降。来源:新鲜瓜果和蔬菜中。

②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能维持皮肤和黏膜上皮组织健全。缺乏:消化管、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上皮增

生与角质化,抵抗能力下降,引起夜盲症等。来源:只存在与动物性食物中

(鱼类的肝中特多),但胡箩卜、莴苣、菠菜中含有胡箩卜素——在小肠中

可形成维生素A。

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和骨的钙化。缺乏:佝偻病、骨质软化症。来源:肝、蛋黄、

乳中。

维生素E(生育酚):天然的抗氧化剂,保护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防止肌肉萎缩等,维持

生殖器官正常机能,延缓细胞因氧化而老化。缺乏:红细胞数量减少,寿命

缩短,贫血或血小板增多。来源:食油、水果、蔬菜及粮食中。

维生素K:参与4中凝血因子的形成。缺乏:影响血液凝固反应进程来源:肝、绿叶中,肠

内细菌合成。

3,无机盐

钠、钾、氯: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

钙、镁、磷:大部分构成骨骼和牙齿,其余分布在血液和其他组织中。是维持肌肉、神经组

织正常兴奋所必须的,镁是某些酶的激活剂。钙来源于豆类;磷——鱼、肉、

蛋、豆类;镁——植物叶绿素和动物组织中。

铁: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一些氧化酶的主要成分。不足会引起营养性贫血。肝和蛋黄

中铁多。

碘:合成甲状腺素的元素,海产动植物丰富。

4,人体正常的体温

肛温为36.9℃~37 .9℃;口温比肛温低0.2℃ ~0.3℃;腋温又比口温低0.3℃~0.5℃。 5,人体产热:安静时主要是肝脏产热;运动时主要是骨骼肌产热。

产热又分:战栗产热和非战栗产热。

6,人体散热:

辐射:人体发出红外线电磁波辐射的方式散失热量。

传导:热量从温度高处经物质分子运动的传递到温度低出。

对流:冷热空气的不断对流,体热得以不断发散。

蒸发(蒸发1克的水要吸收2.43KJ热量)

7,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视前区—下丘脑的前部(有产热中枢和散热中枢)。 8,体温恒定与调定点学说

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寒战和竖毛肌的收缩和肾上腺素的分泌。

温度增加——皮肤血管舒张,促进汗液的分泌。

第十章 泌尿系统

1,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功能:人体代谢产物的重要排泄途径;维持

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2,肾由肾实质和肾窦组成,而肾实质又由皮质和髓质构成。

3,每个肾约有100~130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

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管又分成近端小管、髓袢细段、远端小管三部分。

4,尿的化学成分:

成分:95%~97%是水,3%~5%是溶质。

尿量:正常成年人每昼夜排出的尿约为1500ml(2500ml以上为多尿,400~500ml以下为少

尿,不足100ml为无尿)。

5,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葡萄糖、氨基酸全部重吸收;HCO3- 85%重吸收;Na+、CI-、K+67%重吸收;

水70%重吸收。

髓袢:Na+、CI-、K+ 20%重吸收;水10%重吸收。

远端小管:Na+、 CI- 12 %重吸收;水10%重吸收。

集合管:水10~20%重吸收。

6,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肾小管与集合管上皮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或血液中的

NH3、H+、 K+ 转运到腔内。

7,尿道:男性:细长(约20厘米);女性:短而粗(3~5厘米)。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1,内分泌系统:由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

的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系统。

内分泌腺(无管腺):是分泌细胞集中存在形式的腺体。因它无导管,分泌的激素直接进

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器官或组织起作用。

2,激素的分泌

激素:腺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的活性物质。

远距分泌:激素随血液或淋巴运送至远距离的靶组织。

旁分泌:由组织液扩散而发挥作用。

神经分泌: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合成的激素借浆轴流动运送至神经末梢而释放。 3,激素的种类

含氮激素:肽类、蛋白类(胰岛素、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

胺类。

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醛固酮、雌、雄激素 )

脂肪酸衍生物:前列腺素。

4,激素的作用的一般特征:特异性、信息传递作用、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激素间的相互

作用。

5,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视上核——抗利尿素:

室旁核——催产素;

促垂体区——调节腺垂体激素释放的激素(已知的有9种)。

6,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及生理作用

抗利尿素(ADH):又称血管生升压素(VP),具有升血压和抗利尿的功能。

催产素(OXT):具有促进乳汁排出和刺激子宫收缩的作用。

7,腺垂体的主要激素及生理作用

促激素: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

成素(LH)。

生长素:提高细胞合成蛋白质的速度;抑制组织对糖的利用,使血糖升高;促进脂肪的分解,

使体内脂肪量减少;促进骨、软骨、肌肉以及其他组织细胞的分裂增殖。幼

年缺乏:为侏儒症;幼年过多:巨人症;成年过多:肢端肥大症

催乳素:促进乳腺开始分泌乳汁并维持泌乳。

促黑素细胞激素:促进黑素细胞生成黑色素。

8,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T4约占90%,但T3的生物活性比T4约大5倍。对代谢的影

响:促进能量和物质代谢。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促进组织的分化、生长和发

育成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9,甲状腺功能障碍

缺碘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易患大脖子病。

甲状腺功能低下:在幼儿期会出现呆小症;在成人期出现1的症状。

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为激动紧张、心动过速、烦躁、失眠。

10,甲状旁腺的生理功能:升血钙的功能:促进破骨细胞的活性;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

促进肠对钙的吸收。

11,胰岛素的生理功能:

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血糖浓度降低;

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

体内胰岛素不足时(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值150—180毫克%)——糖尿病。

12,盐皮质激素:醛固酮可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和排钾作用。 13,糖皮质激素:使血糖浓度升高;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增加机体应激功能。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1,男性生殖系统

男性内生殖器:

生殖腺:睾丸,

输精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尿道

附属腺体: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

男性外生殖器:阴茎、阴囊

2,睾丸的作用

生精作用:到16岁左右开始产生精子。

内分泌作用:产生雄性激素(睾丸酮),除此之外,肾上腺皮质和卵巢也能分泌少量的雄性

激素。雄性激素的作用:刺激附性器官的发育和副性征的出现;维持正常的

性欲;促进蛋白质的分泌和骨骼肌的发育。

内分泌活动的调节:睾丸的分泌直接受脑垂体的促性腺激素的调节。

3,女性生殖系统

内生殖器:

卵巢:位于子宫两侧后上,表面为生殖上皮,之内为白膜;皮质:各期发育卵泡;髓质:血

管、神经、淋巴。

输卵管:子宫部、峡部、壶腹部、伞部。

子宫:倒梨形,分底、体、颈三部分。子宫壁分粘膜层、肌层、外膜。

阴道:前后扁平的肌性管道。

外生殖器:

4,卵巢的作用

生卵作用: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5个月的胎儿约有700万个卵泡,新生儿

中有200万个卵泡,青春期约有30万个卵泡,但只有约400-500个发育成

熟。

排卵:卵泡破裂,卵及放射冠排除(32小时内具受精能力)

黄体:卵泡排卵后立即缩小形成黄体——分泌孕激素。

白体:如卵未受精,黄体萎缩——白体。

卵巢的内分泌作用:

卵泡细胞和黄体——雌激素:促进女性附性器官的发育和副性征的出现。增强输卵管和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力和收缩频率。

黄体分泌的——孕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生和腺体的增生和分泌;减弱输卵管和子宫平滑肌

的收缩力(有利于受精卵的种植);抑制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抑制排

卵;刺激乳腺腺泡的生长。

5,人类合子染色体为46,XX,发育成女性;46,XY,发育成男性。

6,月经周期

排卵前期(增生期或卵泡期):历经10天。子宫内膜因雌激素作用迅速增生,到排卵时内膜

厚度大约为2~3毫米。这时排卵。

妊娠前期(分泌期或经前期或黄体期):排卵和下次月经之间,子宫内膜显著增生,内膜的

螺旋动脉增长,卷曲程度增大。其厚度大约为4~6毫米,含有大量的营养

物质。

月经期:如未受孕,黄体萎缩,雌激素和孕激素下降,内膜萎缩,退化到原来的厚度,压迫

螺旋动脉使血流受阻,内膜坏死而脱落。

7,受精过程

配子的运行:精子——阴道——子宫——输卵管壶腹;

卵子——卵巢——输卵管壶腹;

精子与卵子在输卵管壶腹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合子);

精子获能:精子在子宫或输卵管中除掉去能因子的过程。

顶体反应:精子顶体中的特异酶释放,溶解卵外面的放射冠和透明带随即钻进卵内 ——受

精卵。

8,着床、妊娠、分娩与授乳

受精:受精卵由一个细胞——16个细胞(桑椹胚),历经3天;桑椹胚——胚泡,历经2-3

天。

着床:在第5-6天开始,胚泡进入子宫(外为滋养层——分泌蛋白酶) ,溶解子宫内膜,

完成于第11-12天。

胎盘的形成及功能:滋养层迅速向内膜增生,加上胚胎的血管和组织的侵入——绒毛;而胚

泡附近的粘膜增生形成——蜕膜。绒毛伸入到蜕膜的静脉窦内形成胎盘。

功能:胎儿和母体的物质交换;产生雌激素、孕激素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妊娠与分娩:

妊娠:着床后在子宫内的整个发育过程。280天左右。

分娩:子宫颈口开大:胎儿的头下降,胎膜破裂;娩出胎儿:子宫肌收缩频繁,子宫内压增

加,胎儿从阴道排除体外;娩出胎盘:子宫继续收缩,胎盘与子宫壁分离排

除体外。

更多相关推荐: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知识点复习总结

平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表示:平行四边形用符号“□”来表示。平行四边形性质: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且平行;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和高的积…

大学有机化学期末复习总结

有机化学复习资料有机化学期末复习总结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命名是学习有机化学的“语言”,因此,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有机合物的命名包括俗名、习惯命名、系统命名等方法,要求能对常见有机化合物写出正确的名称或根据名称写…

特殊四边形的知识点复习总结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这个定义包含两层意义:①四边形;②两组对边分别平行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①从边看: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②从角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③从对…

Bxzrlq大学有机化学期末复习总结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有机化学期末复习总结本课程的学习即将结束,现将全书的重点内容按命名、结构理论、基本反应、化合物转化及合成方法、鉴别等几个专题进行总结归纳,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一、有机化合…

专八人文知识复习总结

美国概况1.ThetraditionaldividinglineinAmericabetween“east”and“west”istheMississippiRiver.(密西西比河也是美国最长最为重要的河流,…

大学有机化学期末复习总结

有机化学复习资料公共基础学院一楼文印室提供价格实惠欢迎您光临!有机化学复习总结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命名是学习有机化学的“语言”,因此,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有机合物的命名包括俗名、习惯命名、系统命名等方法,要求能…

Auuzqo大学有机化学期末复习总结

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无名有机化学期末复习总结本课程的学习即将结束,现将…

linux期末复习总结

操作系统定义操作系统是管理计算机硬件资源控制其他程序运行并为用户提供交互操作界面的系统软件的集合操作系统是系统软件的核心主要功能有负责管理与配置内存决定系统资源供需的优先次序控制输入与输出设备操作网络与管理文件...

小学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小数乘法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是多少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

外国文学复习总结

复习总结一欧洲古代文学1古罗马文学二欧洲文学的中世纪时期希伯来基督教文学圣经中世纪文学四大类型教会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市民文学与市民戏剧但丁神曲西方文学的第二座里程碑三欧洲的启明星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意大利是文...

高三一轮复习总结反思

制定出自己的复习计划作家柳青曾讲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往往只有几步走好了会影响你的一生寒假虽然短却是个难得自由支配时间利用这个寒假你可以查漏补缺可将某些知识点强化细化条理化可恶补弱势学科全面提升综合实力...

高中英语必修5重点词汇,短语,句子复习总结

必修5重点词汇短语句子复习总结必修五M5Unit1重点单词characteristicsenvironmentanalyzeexpertinstructdeliverextraphysicianspreadre...

复习总结(6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