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附多篇赏析

时间:2024.5.13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

苏轼

一、 看评论,猜人物,导入课文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

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

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

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苏轼其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时。

三、 听课文录音,疏通文意

释义补充,温故知新

解:脱下;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桃花源记》“欣然规往”)

遂:于是;(《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

盖:连词,表原因,原来是。(《核舟记》“盖大苏泛赤壁云”)

总结: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前后的贯通。

对于这篇文章字义的疏通还有没有疑义?让我们一起来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注意要读准字音。

四、 生朗读课文,感受意境

生齐读课文,请同学评价,师指出不足

读这篇文章,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味道呢?

读 文言味(念,盖,但)

宁静味(标题“夜游”)

喜悦味(“欣然”,还有哪个地方表现作者的欣喜之情?“亦”,夜有知己,与己同欢) 深沉味

总结,请学生配乐朗诵

文美如此,为什么我们不把它背下来呢?死记硬背还是理解性背诵?

给文章划分层次,沿着思路背诵下来

五、 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短短84个字,却可以分成2、3、4层,请同学们给短文分层

1.两层:叙事/议论、抒怀 如《狼》

2.四层:起因/经过/转/合 (这四层划分非常符合中国古诗的做法“起承转合”)

3.三层:记叙/写景/抒情

总结:不足百字,却有繁复的结构变化,结构灵动

1

请大家依据你心目中的思路,背诵课文。

六、赏文章,寻美点

经由刚才同学的读和背,我们已经领略到了这篇文章的“美”,但只是一种直观的感觉和印象,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文章具体美在哪一点。

为了方便大家的讨论,依循着三个层次的划分,记游、写景、抒情,任选其中一个部分,谈谈美在哪一点。

板书: 赏 游

方法提示:抓住字、词,或者一句话,兼及情感的表达,谈谈美在哪里

每位同学谈一点,互相交流

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刚才同学们找出那么美点,可谓众美纷呈,但是也非尽善尽美,老师想这么改动

解衣欲睡→解衣入睡(解衣欲睡还有什么样的意味?说明苏轼很孤独,用文章中的哪个字表现出这样的情愫?“闲”)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也 更加一目了然,清晰可辨 (有一种恍然大悟的趣味)

苏轼的确是丹青妙笔,一字一句具有万千气象

这样的景色是不是千古难逢的景色呢?他之所以能够赏景,是因为有什么条件?“闲” 关于这个“闲”,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

七、 体会作者情感

看课文注释,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清闲”?

他为何闲散?贬官至此,除了有闲情,还传达出一种贬谪的悲凉。

充满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八、 课堂小结

不足百字,

内容(丰富,一游、一景、一情)

结构(两层、三层、四层,结构灵动)

月色(不着一个月字,却把我们引入满目清辉之中,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澄澈空灵、疏影摇曳、似真如幻的美妙境界)

情感(有两处欣喜,一处深沉,他的情感不只有一条线,剑起波澜,落寞、欣喜、孤独、相遇知音的欣喜,想起自己贬官至此的落寞,又有闲适从容。一个“闲”字写尽了自己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

所以香港著名文学评论家梁文道先生是这样评论这篇文章的:

就拿苏轼的那篇脍炙人口的《记承天寺夜游》来说吧,全文不过百字,你说它讲了什么大道理呢?没有。你看它的修辞用字很华丽吗?也不。但大家硬是觉得它美,硬是要把它看成中国小品文的精粹……

——梁文道《但少闲人》

文章学完了,我们也从中妙悟了苏轼的丹青妙笔。但是,后世能够那么喜欢苏轼,不仅仅是因为他文章写得好,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流露出的旷达的胸襟。看这篇文章写贬谪黄州,他却能够从中玩味出一夜的清辉,能够与友人相携漫步,成千古佳话,让一篇不足百字的文章伫立为文学史上一座高峰。这种旷达的情怀也许是我们真正喜欢苏轼的原因。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下课。

2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赏析

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警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写作技巧

3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是为文增色的写景名句,月夜美景俱由此句传达而出。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此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不都在写“月”。“无月”,自不能明了夜间“庭下如积水空明”;“无月”,而竹柏亦不会投影交横。这是明显的侧面衬托,曲笔写照。寥寥数字,而明月朗照之境界全出。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细化赏析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作者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具体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作者的心境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 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这里指苏轼本人和张怀民),并非简单的清闲之人

文章特点

1、比喻、错觉、联想

2、动静结合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他就像作者的知己一样

(来自《古诗文网》)

4

整体赏析

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语言精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毫无修饰,却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1]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第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第三层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语句赏析

“月色入户”中“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是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5

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个透明的梦。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使读者恍然大悟。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具现。

(来自《百度百科》)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赏析

廖立湖

细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那个“闲”字慢慢地氤氲开来,渐渐地在我心中升腾,好一个“闲”字了得! 月色真美,面朝长天,“闲”庭信步。因为“乌台诗案”,作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今晚的月色真好啊——“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在如此皎洁的月光下,能和友人中庭散步,赏月谈心,实乃人生之幸事。是啊,两人都“闲”,那是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那是一种以凡心对凡事的悠然。广阔的天宇之下,就只有自己和怀民相知相恤,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欣喜?一个“闲”字,表现了作者面对无边月色,信步漫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闲适、恬淡。 人生无常,相伴知己,“闲”中有乐。月色入户,明月相知,竹影清丽,唯有自己和怀民能领略此等良辰美景,岂非快事?在黄州,满腹才情的苏轼,在文学上创造了又一个艺术高峰,创作了不少经典作品,如《卜算子》(缺月桂疏桐)、《念奴娇》(大江东去)、《满江红》(江汉西来)、《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从这些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的豁达与乐观。本文中的“欣然起行”以及结尾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等句,都表现了他身处逆境,却乐观处世,“笑看云卷云舒”,“闲”赏“花开花落”。一个“闲”字,又有力地表现出他面对人生重重打击的超脱、潇洒。 宦海浮沉,身处异乡,“闲”里透酸。苏轼被贬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是个有名无实的“闲”官,这与他“经世济民”的人生理想是相去甚远的。琴棋书画皆通的才子,胸中满是治国之道,可现在却成为一个只能游山玩水的“闲人”,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此时,宦海浮沉,几经波折的苏轼,仕途失意的苦闷、彷徨、无奈与心酸,含蓄地从一个“闲”字中露出。不是“我”想闲,而是和张怀民一样,此时此刻,都只有赋闲而已啊。哪一个夜晚都有月亮,哪一个夜晚都有绿竹和翠柏,但是,不可能有两个像“我们”一样的“闲”人了。

胸怀天下,触景生情,“闲”为释郁。作者为何夜不能寐?只是因为月光皎洁?寻找同乐之人,为何又同是被贬的张怀民?苏轼因文遭祸,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所以,在明月高挂之时,无法入眠,正反映了他内心的苦闷。这正是仍有进取之心的表现。月夜游承天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政治上失意,那就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慰藉吧。如果是一个甘于平庸之人,此时此刻,恐怕是在醉生梦死之中了。人“闲”,心不“闲”,此处说“闲”,是聊以自慰的另一说法吧。 细读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一个普普通通的“闲”字,却传达出如此丰富的信息,苏轼,不愧为一代文豪啊。

【我思我悟】赏析这篇文章,巧在抓住一个“闲”字,从几个层面,设身处地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可见,抓住关键字词进行深入理解、分析,是学习课文的一种好方法。

6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赏析:那时正好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作为一个被贬谪的朝廷“罪人”,可以想见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苏轼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常常把月光拟人化,写的很富有人情味。例如《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又如《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赏析:古人说:“隔千里兮共明月”,一同赏月者应是同心之人,今宵如此皎洁的月光,世上那些庸俗势力之徒是不配来欣赏的;“遂至”二字下得十分轻淡,好象不假思索,却包含着能与之赏月者只有其人。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③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赏析:“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1083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曾筑亭于住所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况,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的弟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小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感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①②③总结:

这三句是第一层,叙写中庭赏月的原因。

首先交代了步月的时间和原因。“解衣欲睡”是说寒夜寂寥,百无聊赖,或许在睡梦中可以忘却人世的一切忧愁和烦恼;“月色人户”一句,作者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而诗人也是如见久违的朋友,欣然相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作者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但“欣然起行”四字已见诗人的兴奋和喜悦,与“解衣欲睡”相对照,显得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完全是两种心情,两种节奏。

但一人独步,未免寂寞,应该有人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

“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字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作者的心情由欣喜而转入沉思,发出了低沉的喟叹,文章也因此显得跌宕多姿。这句话也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一是写出作者在贬居时的抑郁寡欢,即使是多年来的老友,也不敢与他来往,暗写出内心的悲凉,这悲凉之情是笼罩着贬谪生活的浓重阴影。二是作者在寂寞中寻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也因此自然过渡到下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一句好像不假思索,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怀民亦未寝”的“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未寝”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只这一句,就足以表达出两人的同心之情了。“相与步于中庭”与“无与为乐者”对照起来读,前后显得有照应,有变化,文情的跌宕表现了作者心情的舒展,宛如在清冷的琴弦上拨出了几个欢快的音符。“步于中庭”即漫步在庭院中;这种月光下的漫步,是多么富于诗意!它不同于宁静的凭栏眺月,也不同于狂放的饮酒赏月;而是静中有动,把恬静的心境和诗意的感受化为从容的步履。他们尽可以不发一言,但那和谐的步月节奏,已足以表达出相互默契的心声了。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这是第二层,写月下庭中景物——中庭赏月。

这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烘托; 7

两句之间有正写侧写之分,收点染并用之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诗化的透明境界。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读者这才恍然大悟。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具现。而整个意境中有动有静:“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个透明的梦。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这句抒发作者面对月光如水、竹柏疏影的感触。

作者连发两问,却无需回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余甘。看来作者是以“闲人”自居,也以“闲人”自傲。当时他虽有微官在身,却有名无实,“闲人”二字也是自宽自慰。从官场上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他能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说明他能够发现自然美,吟咏自然美,同时也是在发现自己,吟咏自己。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最后这一句慨叹,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世间如此孤寂者又有几人呢?谪居的境遇,无时无刻不缠绕着他。虽然作者情怀豁达,尽力在排遣内心的苦闷,但消极的情绪还是无可奈何地流露出来了。

8

更多相关推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景色的描写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20xx年11月我在阜新市第四中学接受跟岗培训在八年二班上了一节研修课很高兴也很紧张高兴的是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能掌握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紧张的是怕自己上得不够好有损学校的名声为了上好...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文言文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这三个方面是文言文要重视知识的积累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要注重审美鉴赏在这一节课里我觉得这三方面我都做到了2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不少值得我继续发扬的1教...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共同备课工作坊结束了感觉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黄州期间写的一篇散文小品这篇短文仅用84个字就巧妙地勾画了一幅月夜景色图用淡淡的月景诉浓浓的愁情似从胸中自然流出回旋激荡烟波生色教读此文历来不会忽...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我一直认为文言文教学存在较严重的嚼烂了喂的现象致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在课堂上就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死抠基础知识与所谓考点将本应灵动活泼的文言文内容分割...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东回中学教师李艳丽曾经文言文教学存在较严重的嚼烂了喂的现象致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功利心在作怪课堂上总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死抠基础知识与所...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曾经文言文教学存在较严重的嚼烂了喂的现象致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功利心在作怪课堂上总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死抠基础知识与所谓考点将本应灵动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陈黎明男48岁中学一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现任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竹瓦初级中学语文老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竹瓦初级中学陈黎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2感受文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3品味...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研讨课一课题记承天寺夜游二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时期虽为调离实则被贬有职无事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思想境...

20xx-20xx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记承天寺夜游》创新教案 苏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一教学重点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和课文大意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特殊的心境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2读准字音遂su寝qn藻zo荇xng3...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134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记承天寺夜游二设计思想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因鸟台读案被贬滴黄州任有职无权的闲官团练副使时写的一篇短文这篇短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