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感受语言的魅力 刘云

时间:2024.4.21

含英咀华,感受语言的魅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衡水市中华街小学 刘云

设计理念:《杨氏之子》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这篇课文很简单,简单到只有55个字;情节更简单,简单到只三两句话就能把“故事”讲完,是典型的“微型小说”。虽古文,但好懂。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

会说话不等于能把话说好,作为本册第二组“语言的艺术”里的第一篇课文,在引导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们聚焦言语形式,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读通课文,结合课本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和文意;经历品读句子的过程,加深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惠、机智巧妙的语言应答。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机智巧妙的语言。

教学准备:

1

教师收集、整理《世说新语》的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游戏,导入课文

(师生做正话反说游戏)

牛奶—奶牛 蜜蜂—蜂蜜 事故—故事 干部—不干

上帝允许人犯错误——人允许上帝犯错误

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去吧——说自己的话,让人家走去吧

师:在正话反说游戏中,同学们应声回答很快,真乃聪慧也。今天,我们要回到古代,认识一个像你们一样聪明的小男孩——杨氏之子。(边板书课题边解释)杨氏之子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那我姓刘,就应该是刘氏之女了。

生:(齐读课题)

【此环节的设计与文章有一定的联系,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及说话能力,从而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写生字词

(屏幕出示)

应声回答 乃 聪惠(慧)

诣 曰 禽

为设果 梁国(高粱)

(教师提示:“乃”这个字注意它的笔顺;聪惠的“惠”的写法;“为”的读音;梁国的“梁”与高粱的“粱”的区别。)

2指导朗读

师:我们回到古时候,去认识杨氏之子,就得学习古时候的语言——古文,也 2

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文,文言文的语言简洁而凝练,学好它能帮我们增长很多知识,想学吗?

生:想。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和大家分享你读通课文的喜悦,谁愿意为大家读读? (屏幕出示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

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

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读)

(找几名同学朗读,教师边听,边指导学生断句,边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示范文中人物对话。朗读—指导—示范—再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直到学生读好。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师要通过引导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师:同学们,不要忘记,我们是回到古代的现代人,所以我们就要帮古人把这些句子说成现代的话。同桌两个人试着合作说一说。

生:(同桌合作)

【此环节通过创设情境,彻底让学生摆脱文言文难读、难学的心理负担。】

(三)疏通课文,熟读成诵

师:第一句(屏幕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谁来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生:(解释)

师:同学们,这个孩子姓什么?

生:杨——

3

师:我知道咱们班也有姓杨的,你们应该自豪,因为你们的上上辈、上上上辈,有一个男孩,他(师生齐说)“甚聪慧”。让我们记住,这个孩子姓什么?

生:杨——

师:不要奇怪,我反复问你们这个孩子姓什么是有用意的,什么用意呢?先卖个关子,下面讲的可要注意听啊。

师:(屏幕出示第二句话、第三句话: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这两句呢?

生:(解释)

师:(屏幕出示课文插图)大家看,这个姓杨的小孩为这个姓孔的先生端上来了水果,水果里有什么?

生:有杨梅。

师:低下头,仔细看课本,杨梅的“杨”字怎么写?和杨氏之子的“杨”怎么样?

生:一样。

师:于是,孔君平说?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解释)

师:为什么孔君平会这样说呢?

生:因为杨氏之子姓杨;杨梅呢,它也姓杨。两个杨是一个字。所以孔君平说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

(学生回答时板书:杨氏之子 杨梅)

4

师:真聪明!我们来看杨氏之子如何回答?(大屏幕出示最后一句: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解释一下!

生:(解释)

师:这里的“禽”和“家禽”的“禽”是一个意思吗?

生:(讨论回答)这里的“禽”是指鸟,而“家禽”是一个词,指家里饲养的动物。

师:我们非常棒,把古人的话都用现代话说了出来,意思懂了,课文就更好读了,甚至还能背下来,大声地读一读、背一背吧!

生:(背诵)

【这个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疏通课文的过程中,学生理解对了,教师予以肯定;学生理解错了,教师予以指正。在学生不懂的地方给予适时适当点拨,让学生在“跳一跳”中摘到新鲜红艳的桃子,体验学习古文的乐趣。】

(四)品读文本,体会妙语

1体会“聪明”

师:短文中对杨氏之子的评价是——

生:甚聪惠。

师:(板书:聪惠。再次提醒“聪惠”的“惠”怎样写。)聪惠是什么意思? 生:聪明。

师:那么文中的杨氏之子聪明在哪里呢?静下心来读读课文,体会体会。

生:聪明在他反应很快,并且很会说,当孔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时,他马上想到了孔君平他的姓和孔雀这个动物,立刻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对,他反应过来之后立刻就进行了“反击”。(边说边板书:孔君平 孔雀) 师:除此之外,他的聪明还体现在哪里?

5

生:(引导学生说出)杨氏之子会听,听出了孔君平的话里另有意思,在拿他的姓开玩笑。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白杨氏之子的聪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会说;二会听。学生在读文、体会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没有体会到,需要意会的地方,教师要及时提醒。】

2体会“甚聪惠”

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杨氏之子的聪明,课文注释里写到(大屏幕出示)“惠”同“慧”,是智慧的意思,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用(大屏幕出示这两个词)“聪慧”,而用“聪惠”呢?

生:(回答不出)

(大屏幕出示)

此是君家果 此是君家果

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比较比较这两句话,看看有什么区别?

生:课文中没有直接说孔雀是您家的鸟,而用上了“未闻”(我没听说过)语气比较舒缓。

师:对。(边板书“未闻”边引导)我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那么您? 生:(引导学生接着说出)那么您听说过杨梅是我家的果子吗?

师:孔君平怎么回答?

生:当然回答没有。

师: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因为如果他承认听说过杨梅是杨家的果子,也就意味着他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了。

6

师:这孩子可真不是一般的聪明啊,他不但反应快,立刻就作出了反击,而且还在回答中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玩笑。这可真是“甚”聪惠啊!(板书:甚)除此之外,加上“未闻”还显得怎样?

生:有礼貌。

师:文中哪些地方还看出杨氏之子有礼貌,懂事、乖巧?

生:“为设果,果有杨梅。”

师:所以说,这个孩子不但聪明,而且乖巧、懂事,有礼貌,可是“慧”只有聪明的意思,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用这个“惠”了吗?

生:“惠”除了聪明,还有别的意思,比如乖巧、懂事、有礼貌等等。

【这个环节要放慢教学节奏,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从语言文字中读出孩子的乖巧、懂事;让学生思考,“惠”同“慧”的不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师:这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有人考证说,杨氏之子叫杨修,文中的每个字或词里面都包含着丰富的意思,透过语言文字,我们可以充分地进行想象,比如杨修长得什么样子。

生:(想象回答)

师:文中孔君平“诣”其父,诣是拜访的意思,拜访多用来指受尊敬的人,可见杨家是大户人家,所以说,他来拜访时,谁为他开的门?孔君平进来之后,见到了谁?谁告诉他父亲不在家的?又是谁把杨修叫出来的?也许是杨修的母亲,也许是管家,也许是丫鬟??他们之间是怎样对话的,都说了什么?

生:(想象回答)

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想象,小杨修出来之后,会怎么样跟孔君平见面?拿出水果以后,又是怎么招待孔君平的?不会只说两句话,下面,我们就来一个故 7

事新编,男同学把古文的前三句改成一段话,女同学把后两句改成一段话。注意把我们刚才想到的内容加进去,没有想象的内容充分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吧!

生:(生写,师巡视、指导)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用心地在想、在写,很棒!谁来第一个展示你的作品? 生:(交流作品)

师:这节课我们收获很多,不但认识了懂事、会说话的杨氏之子,感受了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还一起创作了“现代版”的《杨氏之子》。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妙语,都说明了把话说好的重要性,课下搜集这样的例子,作为这节课的作业。

【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我很赞成这个观点,所以在这个环节设计了写的内容——故事新编。语文教学,一手抓读,一手抓写,如此而已。谁能让学生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谁能让学生会读,会写,就是最大的成功!】

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 孔君平

甚聪惠 未闻

杨梅 孔雀

8


第二篇:感悟语言的魅力


感悟语言的魅力

《芦花荡》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是,现在的学生能有多少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坚持广泛、大量的阅读呢?追根溯源,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的阅读教学,功利意味特别浓厚,老师是为考而教,学生是为分而读。因此阅读教学是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发现少,教师讲解求同多。学生在语文课上脱离了生动鲜活的语言材料,面对一篇篇美轮美奂的文章却只是进行着枯燥的分析、答题、背答案,这样是不可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欲望的。

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我们只有重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摸索语言的规律,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下面结合我对《芦花荡》一文的教学,谈谈语文课中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

1.联想法。语言本身具有联想功能,而丰富的联想又能丰满语言形象。面对语言,学生能通过联想,把语言所描绘的景物、事件与自己相关经验世界中的事物和思考联系起来。这样就使语言与学生丰富的阅历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因而,在学生联想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已不再是干瘪的语言,而是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

《芦花荡》开头描写环境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句子:“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里的“钻”实际就写出了“白洋淀人民在恶劣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斗争的力量”。为了引导学生能准确把握这一点,我先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也有这样一个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写小草为什么用了一个“钻”字呢?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由写小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而得到启发,进而展开了联想:这里的“钻”写的不仅仅是苇子,而是写的像苇子一样顽强的白洋淀人民。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中的“飘”字,“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的“找”字等,都可运用联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感受文字创造的意境,进而体味语言的魅力。

2.比较法。比较是语言品味中最常用的方法。韩雪屏教授在他的研究中已经将语文课堂上的各种比较法精辟地浓缩为:增、删、移、换四个字。而正是通过比较和揣摩,学生才感知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某些精彩文本在用语上的“无可移易”的道理,从而增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在文中有这样一处描写老头子肖像的句子:“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得像老了的鱼鹰。”为了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老头子这一人物特点,我是这样设计的:将原句与老师改写的句子“老头子干瘦得像枯枝”来比较哪句更好,好在哪里?这样给学生一个比较的模本,通过比较,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认知矛盾,同是两个比喻写老头,“枯枝”形似,但无神;“老鱼鹰”更让我们联想到其“干练敏锐”的一面。这样,学生就不仅能把握其“瘦”的一面,更能感受其老当益壮的精神,这样人物形象就丰满起来了。

3.填补空白法。文学语言常常要留下空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语言丰富的潜台词,读出其弦外之音,丰富作品的内容,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情感。

如在老头子痛歼十几个鬼子一节中,有这样一处描写:“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看似仅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但这里人物的心理活动却非常丰富,为了深入挖掘这一点,我让学生边模仿老头子的动作,边揣

摩老头子的心理,同时就像演电影一样给老头子来配音。这样一设计,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我打死你个小日本”、“我终于给大凌报仇了”??配音中,老头子那复仇的心理便活灵活现了,同时还丰满了人物形象。

再来看有老师这样处理这一情节。当老头子痛打鬼子时,有这样一个动作:“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老师提问:“老头子向苇塘望了一眼,他望到了什么?”生答:“二凌,因为老头子邀请二凌来看的!”老师追问:“仅仅是二凌吗,还有没有别人?”学生豁然开朗,思维大开:“望到了大凌,因为老头子是给大凌报仇的”;“还望到了苇塘里的队伍,因为队伍就驻扎在苇塘里”;“还望到了白洋淀的人民,因为白洋淀的人民都和老头子一样爱国抗日”??老师总结:“老头子望到了二凌、大凌、苇塘里的队伍、白洋淀的人民,甚至是河北的人民、全国上下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爱国抗日!现在,‘我’终于给大凌报仇了,也给中国人民出了一口气!这不正是老头子自尊自信的体现吗?” 就一个“望”字,老师引导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文学想象,老头子的形象也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丰满起来。

4.反复诵读、推敲字词法。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极富表现力。作家创作时特别注重炼字炼意的技巧。我们在阅读时要联系全文,反复咀嚼品味那些含义深刻隽永、表达形象生动、情味浓郁的字词。

课文中多处写到老头子的语言,学生朗读时要注意体会人物的感情,把握人物的精神。老头子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如果学生只是体会出老头子的自信,还不算成功。老师还可以追问:有自信好不好?如果过于自信了呢?老头子说这话时预计到可能出现的危险了吗?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老头子这时的心里状态,才能在朗读中恰当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

老头子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可能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体现了老头子“勇敢”的特点。但我认为决不仅止这些,于是我继续引导:“为什么要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学生说:“敌人打伤了大凌,老头子要为大凌报仇。”“对呀,那么老头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模仿一下。”学生在模仿中就会发现该用“憎恨”的语气。老师紧跟着引导:“那这里仅仅写了老头子的勇敢吗?”学生们恍然大悟:“爱憎分明。”这样,在反复诵读中,人物的形象就更加丰满了。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我想语言的品味也是如此。不论采用联想、比较、补白和诵读,这种种品味语言的方法最终都皈依于语言本身。语言的品味为的就是更好的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并在这过程中学习和吸收语言,形成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喜爱和品味的乐趣。

东升一中 郑华军

更多相关推荐:
读《语言的魅力》有感

我今天在语文五星级上看了这么一篇文章语言的魅力看完后这篇文章给我带来了不少启发颇有收获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你的口才好不好演讲技能的高低都需要通过语言这门艺术来展现而在五星级的这篇文章上就是因为有一名法国著名的诗...

《语言的魅力》读后感费思清

《语言的魅力》读后感费思清,内容附图。

听课有感于语言的魅力

听课有感于语言的魅力最近教育办举行的这两场教研活动使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也身感自己的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深感不虚此行4月12日观摩了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各有特色对于正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上摸索...

说话的魅力读后感

这几天看了说话的魅力这本书作者刘墉以精炼浅显的语言阐述了一个又一个深刻的道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生活中最普通的讲话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同的说话方式影响周围的人对我们的看法众所周知每个人都会说话但要把话说好并不...

教师的语言艺术读后感

读教师的语言艺术后有感程瑾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它对教师职业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养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教师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

《汉字的魅力》读后感

汉字的魅力读后感荣怀小学郭建鸽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我喜欢写汉字觉得那横竖撇捺勾勒出来的文字变幻无穷真心美但写了这么多年的汉字除了对汉字的发展由来以及汉字的结构之美有所了解其他还未真正研究体会过现在...

教育的魅力之读后感

教育的魅力之读后感育己和育人教育的魅力是创造的魅力是创造生命发展的魅力作为教师首先我们应当真诚应是不断追求自己生命的发展和完善的人在帮助别人完善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一切教育...

魅力教师的修炼读后感

魅力教师学习的体会这段时间网络学习了由蔡伟教授主讲的有效教学与教师魅力修炼里面有许多的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案例需要我去追逐去领会去反思每一项修炼都让我受到启发和深思让我认识到自己在日常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的许多不足...

魅力教师的修炼读后感

魅力教师的修炼读后感这段时间读了魅力教师的修炼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有太多的细节太多的感动太多的魅力太多的艺术需要我去追逐去领会去反思去品悟每一项修炼都让我受到启发和深思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平日自己在日常的教...

一个有魔力的字读后感

当我看到一个有魔力的字这个题目时我很奇怪字还会有魔力到底是什么字有魔力呢带着满脑子的疑问我接着往下看去在小公园的长凳上坐着一位胡子老头儿他正用太阳伞在在沙土上画着什么突然跑来了一个小男孩儿小男孩儿一屁股坐在了老...

声音的魔力读后感

声音的魔力读后感年纪越小发出的声音就越大婴儿最喜欢制造各种各样的音响效果等到再大一点儿时他们喜欢这样我喊的声音比你大你喊不过我上了中学后他们开始陶醉于震耳欲聋的音乐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们逐渐安静下来...

《好方法的神奇魔力》读后感2

好方法的神奇魔力读后感学校莱芜市雪野镇大厂小学作者朱童哲指导吴江20xx年九月新学期开始我们步入新的年级意味着我们要更懂事更加听老师的话也意味着我们的学习负但要更大我们不能整天只想玩了要抓紧学习新学期开始了我们...

语言的魅力读后感(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