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植《好的教育》感悟集锦

时间:2024.4.21

读周培植《好的教育》

双休日里,陪家人到杭州西湖走了一回。这次去因为时间比较短,电脑没带,只带了原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局长周培植送我的一本书《好的教育》——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与实践。除了行走途中,无暇看书以外,只要一有空,我就翻看这本书。没想到一读竟然还读进去了。周局长对区域教育生态理论是有研究的,在这本书里他旁征博引,教育生态理论涉及古今中外,有些地方的论述真的很精彩,可读性比较强,令我这个近期不大读书的人,收获甚多,一下子读了近一半(这本书一共272页)。今晚已经回到上海,这几天,只要有空,我准备把这本书读完。一可以领略杭州周局长的文采和他的教育生态理论;二可以借他山之石,丰富我区教育的绿色生态化;三可以拓展一下自己的教育生态视野,对我区想要出 的其他书,也有个参照。

《好的教育: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共分六章,每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敬畏生命。本章以自然意义的视角和放眼众生的视野阐释生生之美,从社会意义的角度论述正视和尊重生命的权利,表达了对生命最基本的态度,提出了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基本立场。

第二章,教育:人是目的。在深入探讨人性的基础上,分析自我认知、角色定位判断、自我价值取向的重要意义,激发积极的自我分析与评价,进一步聚焦到教育的范畴,分析教育对于人的作用、影响和价值以及教育中的爱的意义,启迪教育工作者的理性升华,反映出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根本追求。

第三章,生态智慧:一种哲学。本章论述了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主要策略和方法。从哲学的视角展开对生态智慧的认识,并习得与生态智慧相关的最基本素养,拓清区域教育生态理论思想的积淀,主旨在于将哲学精神和生态智慧深层地融贯于教育实践,生成一种具有哲学理性和生态意识的教育教学智慧。

第四章,区域的视角。本章从实证角度,首先介绍了杭州下城区的区位特点和优势;再分析区域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中的影响、作用和责任,通过列举下城教育的特点、追求和成效以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而管窥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的特质;最后论述区域内,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联系和各自应当承担的教育角色与责任。

第五章,教育基因。本章主要指向区域教育管理问题。首先介绍了下城教育的信仰和价值,再通过下城区的实证,阐述文化、制度、组织在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研究与实践中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义。

第六章,教学伦理。本章讨论学生、教师的责任,阐释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以及实现“生态课堂”所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旨在表达对“好的学生”、“好的教师”、“好的课堂”,即“妤的教育”最现实的诉求。

小资料:

周培植,浙江诸暨人,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工作。从20xx年起,探索实践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矢志追求“好的教育”,坚持十余年,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区域教育生态理论体系。在他的带领下,下城教育打造了再生性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梯级名师培养工程、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文晖论坛)等一系列品牌,众多工作走在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前 列。

1

周培植局长临走时送我《培植讲集》上中下三本,里面多是他在杭州下城区做教育局局长时期的讲话。区域教育生态理论有个成长发展的过程。

《好的教育—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是周局长十年磨一剑的探索和思考,里面有不少真知灼见,可为中国教育科研所借鉴。 编辑推荐

◎本书倡导这样一个主题:好的教育是自然的

◎本书隐含这样一个寓意:指向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

◎本书的故事里洋溢着这样的精神:达尔文的失落,叔本华的喻示——“玉米地里的花朵”“风景中的人类”,梭罗的“生命之美”,佛学的“一花一世界”,诗人布莱克的“一颗沙/一朵野花”,克尔凯郭尔的发问,南希?蒂尔曼“生命因为有你而不同”,不丹的幸福,希尔弗斯坦《失落的一角》,松居直“幸福的种子”,史蒂夫?乔布斯的启示,黑柳彻子的爱,歌德心中的诗,弗洛姆的给与爱,“完好的水罐和裂缝的水罐”,“哲学家和渔夫的故事”,苏格拉底的死亡,柏拉图的无奈,孔子的碰壁,老子的退隐,“和蜗牛散步”,“宁做很优秀的兔子,不做很烂的老虎”,“慢慢走,欣赏吧!”??????

一本与众不同的区域教育生态理论著作

内容推荐

本书的展开呈现了一幅多元的精神底色:自然精神、人文思考,文学、社会学、生态学、西方哲学,儒家、道家、佛家??????

(以下引号内容为书中标题)

自然精神:“放眼众生”——“玉米地的启示”——“美,是感人的”

人文思考:“因你受造,其妙可畏”——“生命的礼遇”——“沿途的风光”

人道:“人,应效法天地自然”——“浮生若梦”——“好的人,好的社会”

周培植好的教育感悟集锦

2

周培植好的教育感悟集锦

自我:“我是谁——《失落的一角》的联想”——“何为爱?何为恶?”——“重要的是,不要对不起自己”

德、道、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

爱的智慧:“哲学的关怀”——“哲学,有用还是无用”——“来自哲学的智慧”

教育的爱:“教育与人”——“我们所谈论的爱究竟是什么?”——“不是我作诗,是诗在我心中歌唱”

教育的觉醒:“平庸的恶”——“教育非他,乃灵魂的转向”——“不是每朵花都有提前开放的理由”?????? 本书故事里有这样的教育理念:

“玉米地的启示”——有时候,自己的无用之处,可能是别人遥不可及的美丽;

“《失落的一角》的启示”——缺憾是一种希望;

“风景中的人类”——重要的是,不要对不起自己;

“和蜗牛散步”——教育是慢的艺术;香奈儿品牌的淬成——速朽与教育定力;

“平庸的恶”——教育的觉醒;“七人分粥的故事”——教育密码;

文晖论坛——一种教育文化;“沃态团队的形成”——一种理想组织;

“Dan dix Ans”面包店的专注——区域教育的担当,“教育因你而美丽”——区域教育的实践 作者简介

周培植 浙江诸暨人,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工作。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家社会教育与终身学习资源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下城教育生态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教育生态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兼职督学,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曾荣获首届全国十大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浙江省年度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等荣誉。主持过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课题,出版专著《走进高品质教育生态》等多部,在《教育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连续多次应邀在国际、国内论坛作学术报告。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学者。

周培植从20xx年起,探索实践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矢志追求“好的教育”,坚持十余年,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区域教育生态理论体系。在他的带领下,下城教育打造了再生性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梯级名师培养工程、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文晖论坛)等一系列品牌,众多工作走在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是一位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教育管理者。

目录

前言

指向月亮的手指

敬畏生命

1.生生之美

2.生命的权利

教育:人是目的

1.人、人性、人道

2.熠熠生辉的我自己

3.教育即爱

生态智慧:一种哲学

1.关于哲学

2.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

3.教育——是成全还是扼杀

区域的视角

1.区域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3

(自然精神)

不论是在传统佛学“一花一世界”的思想中,还是在英国诗人布莱克威廉?布莱克“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的诗句中,都表达了对生命最基本的态度,那就是:在浩瀚宇宙中,所有生物宛若恒沙微尘,可是,虽然渺小,却都自成一世界。因而,生着的一切,都无往而不美,应受敬畏。

(人文思考)

“生命因为有你而不同”,翻开这本饱含着深厚的生命体验和感知的书,我们会看到大自然里所有的元素——太阳、明月、清风、飞鸟、鲜花、昆虫和动物,这些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每一幅图,都在赞美着新生命的诞生。当你没有出现的时候,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与你相关的故事和赞歌呢?而你的来临,让整个世界为之倾倒、为之关注、为之歌唱。在这里,自然与孩子是那样和谐地融为一体,让我们真切地感到生命世界的相通与相融。

☆此时的梭罗,就是一位虔诚的农夫,他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种植豆子,他专注地关心一切和豆子生长相关的事务,他不仅种豆子,还了解豆子,并且和豆子一起生息。豆子不过是豆子,可是虔诚的农夫就像在对待至高无上的生命一样,这难道不是给予生命大好的礼遇吗?

(人道)

天地自然就是这样沉静、纯洁,而富有美感。没有什么比自然更温柔的了,真的没有。人是自然的种属,和万物一样是自然而生。但是,因为文明,越来越多的人其实已经和大自然割裂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诸如贪婪、忌妒、迟缓、麻木、痛苦、残酷、绝望等,即便用尽各种办法解决问题,都无济于事,总是在挣扎,总是在纠缠不清,根本没有心境看看清晨的日出,看看夕阳西下的景象,仰望夜空闪烁的群星,也看不到天空中飞翔的鸟儿,看不到山的倒影,看不到天地自然中动静结合的美,只是竭尽全力地对付着熙攘混乱的人生,一边满足没完没了的需求,一边躲避和应付难以预料的苦难,完全遗忘了自己作为自然种属应该有的平和、静谧和满足。

(自我)

作为“人”的“我”是有缺憾的。也可以说,不完满才是人生。正如季羡林在感悟人生时所说,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如果把人的出生和死亡看做生命的两点,那么连接两点的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弯弯折折的曲线,在这条线路上,有许多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给人留下遗憾和缺失。正因如此,我们应当正视人生中的缺憾,不必为漫天悲秋中飘舞着萧萧落叶感到伤感,因为没有落叶,秋天不会有凄艳的美丽;我们也不必为漫天的飘雪将世界悄悄覆盖感到难过,因为没有飘雪,冬天不会有圣洁的素衣;我们也不必为乌云浮于碧空,看不到明月感到失望,如果没有浮于碧空的乌云,怎显得月光的清明;我们更不必为污泥沉于溪底,看不清一弯清流感到遗憾,因为没有淤泥的沉积,何有清流的透彻。

(教育的爱)

有学者认为,教育爱是一种“类母爱”,具有类似母爱的性质,它像母爱一样,是一种无条件的爱,是一种低调的爱,一开始就应朝着自己的隐退努力。也有学者认为,教育爱是公平和主动的。“公平”也可理解为“无条件的”,“对所有儿童一视同仁”,为了保证公平性,需要“尊重和认识儿童”;“主动”指的是教育爱不仅仅是付出的过程,也是一个收获的过程,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为了体现教育爱的主动性,需要“关心和责任”。同时,有学者指出,教育爱的最终任务是“教师帮助儿童真正成为他自己”。其实,教师帮助儿童真正成为他自己就意味着“(教师)自己的隐退”。因而,教育爱是公平之爱、给予之爱、隐退之爱。这样的爱,借用歌德的话可以说,不是我施以爱,是爱在我心中歌唱。

(爱的智慧)

在一次与一位统治者进行对话的时候,毕达哥拉斯说自己不过是一个爱智慧的人,这位统治者对“爱智慧”这个词非常不解,然后哲学家就给出著名的比喻,他认为生活就像参加奥林匹亚奥林匹亚是古代希腊的一座城池。奥林匹亚造就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它是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发源地的代名词。 4

的运动会,参加的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来参加比赛的,以获取桂冠把月桂树的枝条或花圈作为一种胜利或杰出的象征,后来习惯以桂冠作为光荣的称号,也比喻冠军。荣膺桂冠,表示光荣地获得了最高的荣誉。的荣誉为目的;第二类是来做买卖的,以赚钱为目的;第三类是单纯的观看者,以获取好的心情为目的。在生活中,哲学家就像是第三类人,他们用自己的时间来观察宇宙、追求智慧。这个奇妙的宇宙是由各种天体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伟大和谐,浩瀚的宇宙有亿万颗星星在缓慢、庄严地运行,它怎能不会传送出宏伟、肃穆、安详的音乐呢?沉思宇宙,是多么幸福。当我们倾听宇宙存在的声音时,名利与成败还有什么意义呢?

(德、道、空)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夭折的小孩,与朝生暮死的东西比,也算得上老寿星了;彭祖虽然活了几百年,跟天地的无始无终比,还不是“英年早逝”吗?庄子干脆一笔勾销了这些大小寿夭之别,宣称“我”与“天地万物”合一了。这个“一”是一种“无差别境界”,人处其中可以逍遥自在。庄子哲学的平等观,实际上是以自然之道的视域打破主客、内外的界限,消解人的主体性和优越性,提高人与万物“一体”的心灵境界,在整个宇宙自然界之中实现了真心、真情、生命关怀的客观普遍性,最终实现心灵的自由,也即“逍遥”。人本无特异之处,与天地万物俱为道之所生,因此理应齐同万物,去人我、物我之界,不谴是非,死生任化,理解命与故,安时而处顺,乃能臻于绝对“逍遥”自在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教育的觉醒)

鲁迅先生曾经在《狂人日记》中发问说:“从来如此,便对么?”我们自问,如果谁都“不敢”,如果谁都不能“免俗”,如果谁都默认“潜规则”,那么,教育的良知何在?这些“不敢”也好,“免俗难”也好,“潜规则”也好,在其中,或者真的也有我们犯下的“平庸的恶”!

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是我们不善良,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价值的判断,没有信仰的坚持,没有责任的担当,我们就会糊里糊涂地被蒙蔽良知,成为“平庸的恶”的从犯。

细细品味这则寓言故事,不正是对我们教育现状的影射与期望吗?在今天这样一个由“科技”和“效率”主宰的“快节奏”时代,更多的是我带蜗牛去散步时的那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心态,却很少有人体会到“慢”也有其益人心智、怡人情性、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教育是30%的启发和70%的等待。“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让孩子在“宽容”中多一些“自己爬行”的时间和空间,在“蜗牛”的视野中慢慢地寻觅沿途的花香虫鸣,去触摸风的奇妙感觉,去仰望满天亮丽的星斗。大自然的美丽风景需要用心去领略、用情去感悟,人生不是赶路,不需要天天心慌气短、胆战心惊地活着。

绪论:指向月亮的手指(摘选)

法国一位75岁的乡下老太太,从19xx年就开始从事手工织带,摸索出独特的工艺,迄今已有60多年,她被可可?香奈儿(CocoChanel)指定制作香奈儿公司高级定制礼服的织带,并成为品牌的传统延续至今。老太太终日割草喂马、衣着俭朴、物欲低下,她从没见过香奈儿的服装款式,可是她织出的织带就像是面料生出的漂亮女儿,与香奈儿优雅的礼服摆在一起,就好像具有一目了然的血缘关系,每次都让香奈儿的设计师们满意地惊叹不已。这是因为,经年累月以来,老太太对织物的敏感早已融入了她的血液中,只要借助面料的质感和花纹,她就能与那未曾谋面的造型之美瞬间达成沟通:每一次,她只要看到香奈儿公司送来的服装面料,就知道该把织带做成什么样子,她会先把面料拆散,把不同颜色的经纬线分别抽出,再重新组合,最后用她自己发明的一种木头织机,做出独一无二的织带。

相比之下,同样是织带,老太太织几条织带需要几个星期,现代化的高速织机吐出成捆成捆的织带却只需要分秒的瞬间。不过,两者迥然有别,前者沉静浪漫,匹配的是几十万一套的礼服,华贵而弥久;后者却机械艳俗,匹配的是批量的服装箱包,廉价而速朽。所以,法国老太太的技艺写照的正是依靠积累、源于传承,而无法瞬间取得、想要就有的精神实质,也正是凭借这种在时光的洪流中岿然不动的精神定力,香奈儿等奢侈品牌才得到了顶级的物质回馈和价值认同,历久弥坚。

5

本书研究的出发点之一,就是透过纸背在向一种教育定力致敬。

从生态直觉,到生态觉醒,到生态自觉,20xx年至今,弹指十余年。十余年来,无数的事件、物质,包括众多貌似轰轰烈烈的、噪动一时的教育改革,都仿佛那些高速织机吐出的成捆成捆的织带一样速朽了,被一往无前的历史迅速覆盖了,湮没了。而下城区的教育者们却恰如那位法国乡下的老太太一样,经年累月地专注于一件事,一个理论,用自己对教育的情感、敏感、质感淬成了岿然不动的教育定力,在呼啸而过的时代洪流中,荡漾着沉静且浪漫的教育气质和情怀,越是时光流淌,越是经久不可多得,仿佛香奈儿那来自空远田园间的织带一样华贵柔美,仿佛淬成了教育领域的奢侈品牌!

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写道:“直到三十岁为止,甚至更久一点,很多种诗词给予我极大的乐趣。甚至于当我还是个学童的时候我就非常沉醉于莎翁的著作,尤其是他的历史剧。我以前也说过画作给我颇大的喜悦,而音乐给我的喜悦则更多。但是现在我已经有多年无法忍受读诵即使是一行诗。最近我试着一读莎翁著作,结果却发现它无比沉闷到令我作呕,我对音乐和绘画也几乎毫无胃口……我的心灵似乎变成了一台只会从大量事实中榨出通用法则的机器,但是为什么这会造成大脑中主管较高层次嗜好的那一部分萎缩,我可就搞不懂了……这些嗜好的消逝也就是快乐的消逝,而且可能损伤智力,更由于衰减了我们天性中的情感部分而可能也损害了我们的道德性格。”

达尔文的失落,可以用叔本华的哲学来回应。在《文学比喻和寓言》中,叔本华描绘了这样一道自然风景:在成熟的玉米地里,除了沉甸甸的玉米棒子以外,还有一些结不出果实的、没有什么用处的、各色的花朵,相比于玉米棒子,这些花朵不过是杂草而已,但是正是这些花朵才使这里的景色平添了妩媚和艳丽。令达尔文失落的诗词、画作、音乐,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喜悦,在注重名利、功用、获益的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像是玉米地里的花朵。达尔文的失落意味着价值的失序,这种迹象在今日处处可见,只求实用利益的生存注定毫无生气,就像只有沉甸甸的玉米棒子的土地,是毫无风情,并且会沉重到让人窒息一样。

本书的研究,怀抱达尔文式的失落将会淹没整个社会文明的忧虑,怀抱叔本华式的哲思会重新催开遍

地鲜花的期许,集中探讨教育之于人与社会的深重影响,强调价值失序的拯救,需要落实于“好的教育”。

价值的失序和重建,都不是突然的,或者是自然而然的。教育的问题只是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问题,我们的任务,也是所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了解当今这个世界,这个与我们休戚与共的世界,然后作出我们的“好的”选择,并且用我们坚定的选择去捡回我们的失落,让我们的玉米地里,不仅有沉甸甸的玉米棒子,也有怒放的花朵,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仿佛生命应有的美轮美奂。

因此,本书的研究通体流淌着思辨和现实交织的血液。它并不落脚于教条地对何为“好的教育”进行严密的条缕分析和反复纠结,或者进行主观定义,将之费尽心机地概念化,也不作浮于说教、游离现实的隔靴搔痒。它其实是一项更为宏大的努力,这种更为宏大的努力以大社会教育环境作为一种比较的背景,把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研究与实践这一过程,耐心地落实到最具体、最实在、最普通的人物或事件等教育事实中,并试图用这些贴近、密切的教育事实解释、表达下城教育和大社会教育之间的辩证互动,这种辩证互动呈现出一个更为意义丰富的、多元的教育世界,从而,不仅仅单一地彰显出下城区“教育生态”化的风格,更立体地彰显出大社会中所有教育工作者为了营建“好的教育”,从不曾止步过的精神景象。

一位上了岁数的佛教徒说,“指向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这提醒我们,我们不应该傻傻地认为,指向结果就是结果本身,就好像我们手指着月亮,却并不表示我们已经在月亮上面。

下城区进行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却并不表明下城区教育已经抵达教育的最生态;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为了实现“好的教育”,却不表明当下就已经实现了“好的教育”。比如,在本书中,我们可以提取出以下的一些关键词:天人合一、教学相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生命、多样、协同、自主、高位均衡、轻负高质、共生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动物、植物、菌类以及三者中任意两者之间都存在“共生”。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这里指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互相影响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紧密关系。、安详、欣欣 6

向荣……这些确实是区域教育生态理论,以及“好的教育”所传达和指向的价值取向,但它们并不说明我们已经完全实现了这样的教育,它们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

本书的研究,就是以“指向月亮的手指”为理智,选择了一种中性的态度,既不妄自尊大地盲目认为我们已经身处最生态的、好的教育,也不妄自菲薄地片面认为我们只是在脱离实际地空谈概念和理论。

早在19世纪中叶,克尔凯郭尔就曾经发问:“我在哪里?我是谁?我怎么来到这里的?这个叫做世界的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是谁把我诱进这个东西,然后又一走了之?……我究竟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为什么没有人给我咨询?……我要向谁诉苦?”过了将近两个世纪,克尔凯郭尔的发问好像从来没有消逝过,它裹挟着人身处社会的不知所措、不知所终的不安,绵绵不绝地萦绕在人心深处。而我们一样代代相传的教育,归根结底都仿佛是在殚精竭虑地指引人与社会的迷津,企图用“好的教育”,成全“好的人与社会”,仿佛一直收效甚微,却一直不气馁。

我们也是这样在努力。

或者至今我们一样收效甚微。

但是,我们,不会气馁。

争做好教师,践行好教育

——记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周培植来我校讲座

4月19日,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周培植来我校讲座,全体教师认真倾听,用心感受了一场给予生命以启发的精彩演讲。

周局长从一个“好”字说起,人人都向往“好”,引出教育就是帮助人类不断走向美好和崇高,而“好”教育,必须是价值观正确的教育。周局长从浅谈教育“沙化”和教育生态两方面,分别为我们解读了教育“沙化”表现为同质化、庸俗化、形象污化、成长异化、价值异化几方面;教育生态具有多样性、协同性和自主性的特征。对教育生态理论的探索,使我们已经逐渐从从敬畏分数向敬畏生命转变、教育“沙化”向教育生态转变。

周局长又用五个词语为我们解读了“好教师”:价值、常识、学术、定力和智慧。一、价值是“好教师”的核心和信仰。“我们想什么,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你心里有什么,你眼里就看到什么”都充分说明了价值观的重要。好教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教师的观念以及观念支配下的班级管理直接影响教师成为什么样的教师,也直接决定是否塑造出有价值观和竞争力的学生。二、常识是“好教师”的基石和本色,教师要拥有基本的教师尝试和素养。三、学术是“好教师”的内涵和底气。学习是学术的基础,我们要通过提高学习力、自省力(思考、反思)提高学术素养。四、定力是“好教师”的源泉和修为,在这个讲究速度、效率的时代,有一种艺术叫做“慢慢的”,因为速成的必是速朽的。慢是为了走得更快,静则是为了以静制动。教育往往需要在慢中沉淀下来的东西,而慢需要坚持不懈的坚持。周局长号召我们: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五、智慧是“好教师”的情怀和高度。“曲直向前,福慧双全”,教育工作者需要个人智慧,更需要团队的智慧。

最后,周局长鼓励我校每位教师,做一名好教师,在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中寻找平衡点,“敬畏生命”,拥有“出彩人生”!全校老师用热烈的掌声表达内心的触动,张校长鼓励大家“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东实的老师是幸福的,每一次的专家讲座,都为东实教师们带来听觉的盛宴、心灵的启迪、道路的引领。相信东实的每位教师都能成为 “敬畏生命”,拥有“出彩人生”的好教师!

周培植著《走进高品质教育生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0.01.本书共五章十三节,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阐释高品质教育生态的理论建构,具有一定的理论独创性。同时,该书还全面总结了高品质教育生态的实施途径及实施成效。

7

追求“好的教育”

——记杭州市下城区以教育生态理论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按语

杭州市下城区自20xx年成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首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以来,持续发扬“先一步、高一层、可持续”的下城教育精神,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打造高位高尚教育、争创教育现代化强区”为目标,以区域教育生态理论为引领,不断追求“好的教育”,努力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通过对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xx年度教育学国家一般课题《以教育生态理论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研究》(BGA080339)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炼出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主要命题,本期五篇文章就是课题研究的系列成果,以期能为我国的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和规划纲要的实施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

关于教育基因的一些思考

■周培植 陈剑琦

“基因”(gene)一词,首先是作为遗传单位的名称提出的,它是生命的密码,记录和传递着遗传信息。把基因的特点迁移到社会现象中来观察和分析一些现象,最明显的就是品牌的形成。品牌就像是一种优势基因,是创造、保护竞争优势的专属资源与能力。如果从生命观的角度来审思教育问题,那么教育也是有“基因”的。教育基因不同,其发展的效果也不一样。

下城教育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基因。与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优化了下城的教育基因。开展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工作,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同时,使得下城教育的基因能够更充分地吸收养分,享受阳光,因而下城教育团队的肌体更健康。回顾下城教育走过的痕迹,区域和各个校园创建的一个个特色与品牌,通过浮现、交织、融合,最后定格在“信仰与价值”、“文化”、“制度”、“组织”上。这几个词生动地诠释了支撑下城区域教育基因的信息。

一、信仰与价值

信仰是人生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源泉;是人生最神圣、最崇高的意义追求;是人生最认真、最彻底的生命抉择。不同价值体系的信仰表达不同的人生价值观,支配着人生轨迹,实现着不同的人生价值。

对于教育价值和信仰的理解,下城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下城教育数十年如一日地凭借自己对教育的情怀、情感、情结,以坚韧、虔诚、平和的心态,专注于教育事业,淬成了岿然不动的教育定力,淬成了具有下城基因的教育品牌序列。

十年的坚持,十年的培育,下城的教育信仰与价值围绕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的探索,以“三二一”为教育发展目标,围绕“三三三”教育发展思路,坚持“先一步 高一层 可持续”的教育精神,经历了从空中飘浮到落地生根、破土成芽、突破升格、完善提升的过程,这种逐渐成熟的区域教育信仰和价值,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属性上,它是一种区域教育理念的创新;在定位上,它是一种区域教育价值观;在向度上,它是一种区域教育精神信仰。

二、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专门行业,与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说,教育即文化,文化即教育。教育文化是社会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城教育捕捉到了文化发展的信号,提出下城教育未来几年的中心任务是“高位运行,提升文化力;重心下移,夯实软实力,为增强教育发展竞争力而努力”,并颁发《下城区“教育文化年”活动实施方案》,建设下城教育的“学校文化”、“人本文化”、“创新文化”、“融合文化”、“特色文化”和“开放文化”。从此,开启了下城教育进一步整理、提炼、延续和弘扬在发展中积淀文化的新篇章,形成了一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特色学校,淬成了各类教育文化活动,炼就了下城教育文化独特的基因。

三、制度

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亦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具体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戒律、规章等的总和。好的制度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任何好的制度,都有其独特的制度密码。下城教育制度也拥有着自己的DNA,下城教育最为基本的执教理念就是:“更均衡、更公平、更充裕”的教育目标。更均衡,是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更公平,是努力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更充裕,是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有充裕的教育资源。“三更”目标执教理念,统整了下城教育追求教育普及化、平民化,并在实现教育普及化、平民化的基础上追求教育的高质 8

量、高品位的发展诉求,即:充分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公平是均等,效率是质量,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工具”,公平与效率和谐是教育发展的永恒追求。而下城的名校(园)集团化战略,就是走向公平与效率和谐的最重要实践之一。

四、组织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组织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或团队,组织不仅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单元,而且也是社会的基础。要办“好的教育”,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力加强组织建设。

具体到区域教育,组织就是由教育行政管理干部、校长、教师、教育研究人员以及教职工等人员组合而成的各级各类团队。唯有以人为主体,发挥人的主动性,才是办“好的教育”的最能动因素,才能创造出好的教育理论。

下城为了发展“好的教育”,在不断实践过程中,成长起了一支与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相伴的优秀队伍。这支队伍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标志:面对发展难题创新举措、克难攻坚,辛苦忙碌但仍然意气风发;面对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纷繁矛盾,踏实前行又牢记教育理想。这就是下城教育人酝酿、思考良久最终明确提出的“沃态团队”。

(作者单位: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

师生同情:生态课堂的基点

■王 鑫 靳家骊

“同情”是伦理学概念,指人们彼此之间情感上的体验与分享,肯定与接纳,理解与共鸣。生态课堂中的师生同情是指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问题,互相关切,彼此慰藉,并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对对方的观点表示支持与包容、理解与尊重。师生同情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呈现出生气蓬勃、张弛有度的教育生态场景;使寓居其中的师生双方生命受到鼓舞,并调动自身一切的力量去改善、发展、创造自我,从而收获丰富而有意义的人生。

用爱浇灌,孕育课堂教学新伦理

爱是同情的前提。在师生之间的情感生活中,教师的爱起着主导作用。从现象学的角度理解师爱,就是指“教师始终心向着孩子的一种精神意向性行为”。教师的爱如春风化雨,润泽着学生的心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生活。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与教师之间形成了息息相关的亲密关系,更加尊敬与信任教师。师爱还是一种“活性酶”,促使学生将感受到的温暖、安全、尊重等美好情感体验,迁移、转化为强劲的学习内驱力,以更高的学习热情,与教师一同向生命中青草更青处漫溯。

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建构民主平等、互相尊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将学生视作课堂的主人,自己则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在质疑、探究、讨论、释疑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发展个人潜能。同时,教师还要体察学生的需要,努力构建科学、高效的生态化的教学模式,既让学生愉悦地接受知识,还能饶有趣味地“生产”知识。杭州市下城区的老师们十多年来以教育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遵循生态规律,积极构建生态课堂。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的各种条件,鼓励学生动手实验、自由讨论、大胆质疑,形成了教师、知识及学生三者之间互动的课堂生态网络,使每一位身处其中的师生都获得了可持续性发展。

相互慰藉,构筑生态教育真品性

在生态课堂中,师生双方处在同一个生态场中,彼此之间的同情关系可以使他们形成互相理解、休戚与共,协同发展的教学共同体。师生之间自动化的情感参与与情绪分享,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多样开放,动态生成的课堂环境氛围。在这种生态化的课堂环境中,师生双方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彼此理解,互相接纳,不断调整自我状态,从而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

生态课堂离不开教学主体间有效的课堂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而是情感的交流与思想的沟通,需要以互为慰藉、互为关爱的师生同情关系为前提。教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用自己的知识、情感、人格去影响学生与他人,达到视界融合。而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中,学生能理解教师的喜怒哀乐,从而在心理和行动上与教师达成默契,积极配合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生态课堂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旨归,需要多元动态的评价机制为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与有效的激励。科学有效的课堂评价机制必须根植于师生同情的沃土之上,才能散发出生机与活力。因为师生同情使教师在教学中以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多侧面地评价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培养兴趣,发挥特长。多元动态的评价机制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最大可能帮助学生主动地悦纳自己、悦纳同学与教师,最终达到师生之间的思想交融与情感的共鸣。

教育是生命化的事业,课堂教学是教育的核心。师生同情让课堂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富有了生命品性。师生双方将课堂作为和谐相处、幸福成长的生态体验场,在个性化、情感化的知识养育与心灵滋润中,生命日渐厚重与丰富。

(作者单位:王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下城实验区专家组;靳家骊,杭州市大成实验学校。)

9

教学伦理中的师生责任

■徐金海 翁 奇

教学伦理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处理教师、学生与环境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德和准则。责任是指应尽的义务和份内应做的事,是一种担当和付出。每个人坚持履行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环境的责任,便是伦理的、生态的和有益于社会的。教学活动中师生遵循着一定的道德和准则,而这些道德和准则通过师生自身的体认、同化和内化,建构出相应的责任。可见,师生责任和教学伦理一脉相承,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责任,对正确把握教学伦理,准确理解师生在生态课堂中的角色与规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生的责任:教学伦理的前提

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不仅应当为遵守规章条例而积极学习,更应当承担基于相应的道德和准则下的责任,并以此铸就道德伦理之墙。学生之本职应在学习,并通过专注、精进及从师而学等来实现。专注是最起码的责任,觉后精进则是进入共同世界的必要手段,而传承则回避不开从师而学,三者共同构成了学生的责任。

专注,是一种责任。专注所带来的,不仅是目前可见的自我成就,更重要的是获得有益于未来生活的一种态度。专注是学生今后学习、工作,尤其是创造发明的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一名专注的学生,具有了学习的基本条件,获得了知识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做事的效率和自信心。

精进,是一种责任。学生应当不满足于目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深入探究,追根溯源,思考未来,而这个过程需要一颗纯粹的虔诚求知的心和坚持不懈并且目标明确的努力。精进需要学生充满毅力的凝练,精进需要学生不安于现状、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精进使人传承、保纯、不断创新与创造。

从师而学,是一种责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通常会更有效,所获得的知识更系统、更有意义和更具有导向性。“为学莫重于尊师”,对学生而言,他们学习、人生的目标固然受家庭、社会的影响,但学校教师的直接影响,更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推动力量。

教师的责任:教学伦理的保障

在教学伦理关系中,教师的责任,每时每刻都体现出教师的内涵与深度,通过教学伦理传递给学生,深深地镌刻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师的责任在于不断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其包含了人生态度、知识结构、人格特征等方面。

具有高尚的人生态度,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人生态度会有形无形地影响着学生成长。教师只有保持独立、个性,才能在浮躁的社会中不随波逐流,不着眼于眼前的短期利益,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只有自身幸福、家庭和睦、富有情趣,才能培养出朝气蓬勃、进取向上、专注精进的学生。

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知识结构越复杂、越完整、越与时俱进,所设计的课堂才越深刻、越生动、越紧密联系生活,学生的学习才越有兴趣、越投入、越轻负高质。教师文理艺互融的复合发展型知识结构,其囊括了学科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理论和实践反思。

具有魅力的人格特征,是教师的责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在一切师生发生交往的活动中,教师都通过自身的人格,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充满魅力的人格特征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一种无形力量,它能帮助教师赢得同行、家长和学生的信任及尊重。职业和社会的使命感、良好的自我意识、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力,这些都是教师应有的人格特征。

邹韬奋说过,“真正进步的人决不以孤独、进步为己足,必须负起责任,使大家都进步,至少使家庭责任周围的人都进步”。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工作,师生对家人的照顾??这些责任,构成了师生教学伦理的内核。

(作者单位:徐金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下城实验区专家组;翁奇,杭州市大成实验学校。)

生态管理、沃态团队及其关联

■祝新宇 李 平

生态管理:开放、和谐

生态管理是指按生态学的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原理去系统规范和调节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生态支持系统的各种开发、利用、保护和破坏活动,使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格局和水、土、气、生物、能源和地球化学循环的复合生态过程得以高效、和谐、持续运行的系统方法。生态管理有两个重要特性,即开放与和谐,这也是教育视域中实现生态管理的重要砝码。

10

生态管理必须是开放的。在区域教育生态理论指导下的教育生态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就政府来讲,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措施,使区域内外的校际之间产生有效的联系机制和广阔的合作空间;就学校来讲,它要求在教育观念、办学主体、教育资源、教育空间等方面全方位的开放;就社会来讲,教育及学校管理同样需要家庭、社区及社会的支持互动,通过与三者的积极互动促成教育与社会的有机融合。

生态管理必然是和谐的。和谐重在追求平衡,对内要追求教育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优化组合,其核心是在“高位均衡、轻负高质”的目标指引下实现以教学中“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对外则要追求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下城着重从两个方面建构了教育公平的整体框架:一方面通过集团化办学等途径持续扩张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注重推进学校特色化建设,如“琴球书画”四所特色学校的建设范例,均指向于为不同的个体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

沃态团队:包容、内聚

“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而“沃态团队”则是指创造润泽、适宜的成长环境,打造敦睦、融洽、强健的团队。

沃态团队应包容个人的不同。团队为了从多样性中获益,它必须允许不同声音、观点或风格的存在。这一定律映射在学校管理中,体现为团队内部的相互配合才能产生1+1>2的效果。在一个校园,如果教师的脾性、特长都和校(园)长一模一样,这个校园将是一潭死水。基于这样的认识,下城统筹推进区域教育人力资源专业化发展,分别针对教师、校(园)长、研究员研制了专业化发展的标准,为不同层次的教育人才创造并提供发展的机会与空间。

沃态团队还应内聚统一的团队价值观。沃态团队需要发展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或愿景,让所有员工的工作都要围绕一个中心目标来分解自己的工作并认真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才能把大家的精力、激情集中到一起共同前进。比如,下城教育的愿景是构建“高位高尚教育”;很多学校都提出了类似的愿景和方向,不但班子有愿景,老师也有愿景,让大家心有目标,身有行动。因为,一个团队只有走向沃态,才能出凝聚力、战斗力,才能出智慧、出成绩。

生态管理是培育沃态团队的前提

生态管理有助于形成科学的目标。正是因为生态管理运用了生态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管理人类的行动,才使它确立的目标更科学。而科学合理的目标是一个沃态团队必须具备的首要要素,它能让一群人从一盘散沙逐步形成具有战斗力的团队。

生态管理有助于树立共守的规范。一个团队中缺乏规范会引起各种不同的问题,不仅会造成困扰、混乱、也会引起猜测、不信任。而生态管理固守的原则就是和而不同,既允许个人的不同,也坚守共有的规范。

生态管理有助于畅通良好的沟通。生态管理要求团队每个成员都能够打开身心,增进彼此的了解和理解,达成积极的合作。当然,良好的沟通不能只靠一个人,这考验着双方甚至多方的智慧,这就需要共同的修炼。

总之,生态管理强调开放、和谐,沃态团队强调包容、内聚,只有真正实现了生态化的管理,团队才有可能逐步走向沃态,为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作者单位:祝新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平,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

谈教育定力

■郑锦杭 罗芳草

速朽样态

当今世界是一个繁华与灾难同比增长的世界,价值观多元,物化选择庞杂,人很容易随波逐流、物欲膨胀、藐视危机,教育也往往以一种技术的实用主义在培养生命。在社会急于求成心态的烘托和不愿意输在起跑线的压力下,教育逐渐变得心浮气躁,往往存在着一些急于求成、跟风功利的现象:教育质量俗化为“分数”和“升学率”;家长追风“提前教育”,制造出一大批“反季节儿童”;更有将道德教育简化为“加减法教育”,使得文明习惯变成“搞运动”、喊口号??

教育本应该是一个美好的过程,但是很多孩子学画画是为了以后考级,弹琴是为了争当艺术特长生,他们不知道这些和他们的气质、他们的内心有什么关联,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冷漠和世故,他们没有激情,对别人的伤痛没有体察,对别人的欢喜没有同感,他们错失了审美,错失了生命中最单纯的力量。

正是这样的社会百态,使我们不可否认,我们正处在一个“速成”的时代,同时也处在一个“速朽”的时代。因为速成的东西往往压缩了时空,忽略了过程,多半急功近利,乞求眼前的利益。由于它违反和践踏客观规律,最终势必要遭到规律的报复。因此,速成的结局,必然酿成“速朽”。教育也是一样,会在这种“速成”的变化中受到侵蚀和冲击而日渐浮躁。

11

破梏之道

如何才能让教育的信仰和价值走出“速朽”的桎梏?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教育的定力。从字面上讲,定力是一种恒定的、稳定的力量。有学者指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尺度,不仅在于他的能力高低,更在于他的定力如何。要学成一门技艺,练就一身本领,要靠定力。从文者有定力,才能静下心来,博览群书,潜心研究。习武者有定力,方可克服困难,练就一身高超的武功。教育只有保持定力,才能静得下来,才能走得更快,从而形成以慢促快、以静制动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教育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神法,也没有一劳永逸的点金术,教育就是每时每刻地浸润化育,长期不懈地了解和启迪。在这个社会节奏变化快、教育理论层出不穷、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教育尤需定力。教育定力,就是要能坚守教育的理想信仰,自觉排除各种干扰,拒绝浮躁,安心事教,潜心育人。

教育定力是一种坚持。杭州下城区在坚持十多年教育生态的实践探索之后,面对困难、面对诱惑,始终站在教育的本真立场,秉持坚韧的教育定力,对真正好的教育孜孜以求。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良性互动,激发出教育的新动力,并以开放的姿态,审视国际教育发展前沿,兼顾本土教育优良经验,引领下城教育不断走向均衡、公平、优质的“高位高尚”教育品牌。

教育定力是一种责任。下城教育始终秉持教育改革使命,专注教育事业,淬炼教育定力。在下城锐意改革的气度和不断创新的举措中,下城教育人遵循着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不断精淬下城教育的价值理念、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进行文化基因特质的打造,展现了充满鲜活生命张力的下城教育,映照出下城教育人“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情怀的坚守和砥砺。

教育定力是一种爱。下城教育在推进区域内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向北部倾斜的力度,切实尊重弱势群体公平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大力推进优质教育平民化发展,努力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等弱势群体都能接受充分而优质的教育。优质教育服务是打造品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发展的题中之义,更是关乎民生、民心的一项基础工程。教育的大爱,打造出了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下城模式”。

(作者单位: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

——-----《中国教育报》20xx年3月30日(06)

12

《人民教育》刊发长篇通讯

《周培植和他的区域教育生态理论》

《人民教育》20xx年第18期“特别报道”栏目刊发了该社副编审、记者刘群采写的长篇通讯报道《周培植和他的区域教育生态理论》。该文以一万余字的篇幅,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对我区进行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教育特色品牌建设、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梯级名师培养工程、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教育学术之区建设等创新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报道。

区域教育要实现科学和谐发展,必须由符合本土文化的、科学的教育理论来引领。为破解教育万能、过度社会化、教育同质化等教育“沙化”现象,有效应对教育现实危机,我区自20xx年以来,立足中心城区的特定区域优势,先行运用生态文明、科学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充分关注每个生命对优质教育的渴求,积极探索适合下城教育发展需要的教育发展方略和实践体系。期间,坚持用国际化的视野、本土化的行动,首创性地对生态学和教育生态学进行本土解读和转化,并全面统领区域教育创新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教育生态特质的理念、制度、工作体系。

近年来,区域教育生态理论多次被写进区委区政府的工作报告和各类文件中,并被区委作为专项调研课题,其研究实践成果也引起教育同行的高度关注,得到了权威部门的认可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和学术期刊先后刊发专题报道,对我区运用教育生态理论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创新举措给予高度评价,充分显示了区域教育生态理论创新在全国的示范作用。去年5月16日,全国首届教育生态理论研讨会在我区举行,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云集下城,对教育生态理论进行点评、论证,评价教育生态理论是“全国率先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理论,在当前具有样本意义”。同时,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确立为全国首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承载起构建中国区域教育现代化范例,打造中国特色教育样本的使命。

作为国家教育部机关刊物,《人民教育》是全国教育类权威期刊,继20xx年刊发通讯《营造高品质教育生态》之后,再次以长篇通讯向全国推介区域教育教育生态理论研究实践成果,标志着我区教育理论创新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附件:《周培植和他的区域教育生态理论》

(办公室)

主送:各中小学、幼儿园、直属单位。

13

附件:

周培植和他的区域教育生态理论

《人民教育》20xx年第18期 记者:刘群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局长周培植,是农民的儿子,有深厚的草根情怀。

师范毕业后,他成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后来,他一步步成长为教学骨干、校长。10年前,他被任命为下城区教育局局长,治教一方。周培植说:“我们手里握着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改善民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解决了底层百姓的教育问题,才算是真正解决了区域教育的问题;只有底层百姓对教育满意了,才能说我们的教育是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周培植带领下城区的数千名教育工作者,苦干10年。

这10年间,他们一边实践、一边探索,使一度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瓶颈的“择校”、“质量”等难题,在下城区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这10年间,他们一边前行,一边思考,使一个立足下城区本土实际的、以“生命观”为核心理念的教育理论——教育生态理论,逐渐孕育、成长、破土发芽。从而,以理论创新为突破,带动下城教育形成了以“教育生态”为标识的风格气质。①

“越是差异的,越是公平的”

近年来,下城的特色学校蓬勃兴起,成为教育生态理论在实践中一项重要的成果。

刀茅巷小学就是下城区为数众多的特色学校中的一例。

地处老城区的刀茅巷小学,虽然规模不大,如今在下城却是鼎鼎有名。如果你坐出租车去,司机会说:“刀茅巷小学?认识!就是吹口琴的那个学校!”

可在10年前,这所学校是一所薄弱校,周边的生源大量流失,面临办不下去的困境。那一年,到开学的时候,学校只招到了19个学生!

然而,一把小小的口琴,却改变了学校的命运。

19xx年冬天,刀茅巷小学的校长、老师们三赴上海,从中华口琴会请来了专业指导老师,开始把口琴引入课堂。口琴给孩子们带来了音乐,带来了自信和快乐,也让学校从此走上特色发展的道路。

20xx年春天,学校接到一封来自韩国的信,邀请学校艺术团参加在首尔举行的第3届亚太国际口琴节。可是,参赛的10万多元费用愁坏了大家,上哪去弄这么一大笔钱呢?

为了筹集费用,孩子们走出校园,上街卖报,用劳动为自己争取机会。第一天下午,他们的3000份报纸在两小时内就被市民一抢而光,清点钱数时,还多出了100多元:那是市民们自发捐助的钱。

这件事经当地媒体披露,感动了整个杭州。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加上教育局的支持,刀茅巷小学的师生终于踏上了他们的韩国之旅。

在比赛现场,孩子们发现:许多外国人用的是金光闪闪、价值不菲的高级口琴,相比之下,他们手里那些不超过20元钱的普通口琴,显得有些寒酸。可是,一站到舞台上,优美的旋律从唇下吹响,他们很快就恢复了自信。

音乐没有贵贱之分。这些从小巷子里出来的孩子,他们的口琴虽然没有人家的好,但他们吹出的音乐,却可以一样的美。

“也许正是这一点,打动了现场的评委。”校长夏翠是当时的随行教师之一。回忆起9年前的那一幕,她还记忆犹新:“颁奖典礼上先宣布铜奖,不是我们,大家都觉得肯定没戏了,随行拍摄的电视台已经收起了设备。但在这时,突然宣布我们是银奖!大家紧紧相拥,喜极而泣!”

此后,学校多次组团参加国际比赛,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0xx年11月,刀茅巷小学在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第7届亚太国际口琴节,这是该项赛事历史上第一次由一所学校承办。

14

得知这个消息,当年去韩国比赛的那些学生,纷纷赶回学校。当他们站在指导老师赵慧玲面前时,让她几乎不敢相认:“孩子们一个个都是大学生了。长高了,模样也变啦!可是他们手里拿着的口琴,还跟8年前一模一样。他们说:‘老师,你看我们的口琴,还一直珍藏着,一把都没有丢!’”

孩子们围着老师,一起吹起了《巡逻兵》,那是8年前参赛时的曲子,他们都没有忘记,还吹得跟当年一样优美。那一刻,赵慧玲开心极了。她多想笑啊,可泪水却不由自主地流出来??

这些学生,都是学校周边普通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是最普通的劳动者。用一把小小的口琴,把孩子们引入音乐的神圣殿堂,让他们一生都能享受到这项高尚艺术带来的快乐——这是她作为一名教师,所能体会到的最大的成就感!

“当我走过学校附近的小店、菜场,从那些简陋的房间里、柜台后面,常常会传来悠扬的口琴声。我知道,那一定是我们的学生。”夏翠校长说,“口琴改变了学校,也改变了孩子们。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热爱学校,成长得健康、阳光。”

这两年,刀茅巷小学搬进了花园般的新校舍,还配备了得力的新教师。如今,学校声名远扬,周边95%的孩子都不再择校,而选择就近入学,学生数量比10年前增加了1倍,达到近600名。

去年8月,刀茅巷小学和另外的3所特色学校——以书法见长的永天实验小学、以羽毛球见长的文龙巷小学、以美术见长的天水小学,共同组成了下城区首个特色教育联盟。在联盟内部,可以按照一定规则交流师资和学生,让孩子们能够更加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周培植说:“让学校在保持基本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发展各自的特色,实现差异发展、多样化发展,才能让区域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

就如同在自然生态中,花、草、树木错落有致,每一个物种都有它独特的比较优势。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整个系统欣欣向荣、共同发展。

区域教育发展也与此类似。如果所有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相同,会不可避免地引发恶性竞争,很多学校都会成为“失败者”,被淘汰出局。而如果不同的学校根据不同的实际采取不同的定位,形成学校独特的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发展,则会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在此理论基础上,下城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以鼓励学校发展各自的特色。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学校的评价制度。

“如果把学业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依据,那么必定会把学校推到不惜一切代价提高学业成绩的道路上去。”周培植说,“只有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才能遏制恶性竞争,让整个系统在适度竞争中保持活力。”

在下城,对学校评价的依据是基础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其中,基础性指标有40项,包括教学质量、教师教育等,是“规定动作”,做到了是应该的,不加分。在此基础上,还有19项发展性指标,这是“自选动作”,是学校真正得分的依据。另外,还特设了两个特色加分指标,用于鼓励特别优秀的特色学校。在此制度之下,只有特色鲜明的学校,才能得到高分。

同时,区督导室的几十位督学,加强了学校体育、课业负担等方面的专项督导。他们会不定时地到学校门口拦住几个学生,聊聊天,请他们默写课程表,说一说当天上了什么课,以确切了解学校是否保证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

一旦发现有学校擅自挤占学生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安排补课,督学们会毫不留情地写进报告,由局长在全区教育干部大会上通报批评,并在“下城教育信息网”上公开发布,以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促其整改。

教育行政部门明确的政策导向,使下城的学校走上了差异发展、优势互补而非恶性竞争的道路,也给家长们“狂热的择校冲动”降了温。“在下城。‘名校’的概念正在逐步淡出,取而代之的是‘特色学校’,它们更符合学校的发展实际,也更适合老百姓的多样化需求。”周培植说,“越是差异的,越是公平的。”

“其实这些工作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解决底层百姓的教育问题。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受到适合他的、公平而良好的教育。”

15

目前,90%以上的下城市民都对自己家门口的学校表示满意,择校人数“呈几何级数”大幅下降,而同时,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则持续提高,连续几年在各个行业中名列前茅。

“名师不应该是少数,也不应该是神秘的”

20xx年底,31岁的青蓝小学教师陈海燕评上“小学高级教师”职称了。

对于绝大多数小学教师来说,能评到“小高”,在职称上就已经“到顶”。当然,上面还有“中学高级”,还有“特级教师”荣誉,但名额毕竟非常少,对于陈海燕他们来说,很遥远,遥不可及。

当前的教师职称制度,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本科毕业的幼儿园教师,在工作的第六七个年头评上“幼儿园高级教师”后,职称就“到顶”了,那时多数人还不到30岁;小学教师职称“到顶”时,大多30岁出头,而中学教师则不到40岁。

一个教师在他刚刚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精力最充沛的年龄,却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奋斗的动力,不是很可惜吗?

出身于一线教师的周培植,对基层普通教师的生存状态十分了解:“下城区有20多位特级教师,在全省的县级单位中是最多的。但我们有48所学校,每个学校还平均不上一个。让每个教师都发展成特级教师、校长,显然是不可能的。”

“‘名师’固然重要,但他们毕竟是极少数,能上几节课、能管几个学生呢?绝大多数课堂,还是由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来主持,他们实际上决定着课堂的质量。”

周培植认为,这些普通教师是不是处于积极上进的状态,对于区域教育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他提出,要重新认识“名师”的概念:参天大树可以称为“名师”,小草和鲜花为什么不能呢?如果只有大树而没有花草,教育生态怎么可能保持活力、保持和谐呢?

他说:“名师不应该是少数,也不应该是神秘的。要鼓励每一个普通教师在各自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成为各个层级上的名师。”

经过审慎思考与设计,20xx年下城区推出《教师“梯级培养”实施意见》和《名师管理办法》,决定从20xx年起,在全区范围内每两年评选一次名师。这里的名师,是有梯度的,分为一星、二星直到五星,评选标准也依次提高。评选的数量逐年增加,到20xx年要占到全体教师数量的一半。

20xx年春天,“梯级名师评选”活动在下城开展起来了。从快退休的老教师到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都可以参加评选,都有同等的机会被选上。

在青蓝小学,有一多半的老师都报了名。刚刚评上“小高”的陈海燕当然也不例外,她信心满满地给自己报了“三星”。

可是,等评课、评论文等几轮评选过去,陈海燕却意外“落选”,最后仅被评为“一星”。

她的心里有些失落。这件事促使她反思:虽然职称上已经“到顶”,但无论在教学还是科研上,自己一定还存在很多不足!

这些不足,究竟在哪里呢?她特意请本校“数学教学水平很高”的吕彦老师来听自己的课。

几节课听下来,吕老师对她说:“你最大的问题,出在跟学生的交流上。你太在意自己的教学流程,学生还没有理解透彻的时候,你就把问题‘小结’掉了。教师的引导,一定要从学生中来。水到渠成,才会有效果。”

听了吕老师的话,陈海燕有些吃惊:“我一直以为,自己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很多,课堂气氛很活跃。难道事实竟然是这样的吗?”

她请同事给自己的课录了像,拿回家反复看,反复琢磨。“我越看,越觉得吕老师的话是对的。我感觉到,自己的课堂,的确是欠一些火候!”

从那以后,陈海燕开始有意识地在每一节课上,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我总对自己说:要耐心,要等待。等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真正弄清楚了,我再来总结。慢慢地我发现,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比以前强多了。”

得益于平时的积累,在20xx年的第二届“梯级名师评选”中,陈海燕终于被评为“三星”,这让她很 16

受鼓舞。她有信心在下一次评选的时候。“再往上争取争取”。

同时,她也坦言感到一定的压力:“以前,大家评上职称都能松一口气。可现在不行,两年后会有更年轻、更有实力的老师来跟我竞争。大家都要不停地努力。”

目前,下城评选出的各层级名师有1400多名,占到全区教师总数的45%。而区教育局每年用于奖励他们的款项,就达到300多万元。

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都需要被尊重、被关注、被激发、被欣赏。教育毕竟要依靠每一位教师的努力,只有每个教师都成长和进步,才能保证每个孩子受益。

从20xx年起,下城开始进行“校园因你而美丽”——感动校园年度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并在每年的五一劳动节举行盛大的颁奖仪式。评选对象,就锁定在一线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等普通群体。

20xx年,有一位幼儿园保安成功当选。他并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他每天很早就到园,给花草浇水,还经常帮家长带孩子,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

“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对工作的忠诚和热爱,才是支撑整个教育事业的真正基础。”周培植说,“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我们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让更多教师受到激励,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滋味。”

“橡树长成橡树,玫瑰长成玫瑰”

20xx年底的一天,青春中学的周慧老师刚从外地出差回来,一位老师告诉他:“快去看看吧,你班上在流行漫画书呢。”

回到班里,周慧从学生手里拿到了这本流传甚广的漫画书。书是纯手绘的,很精美,甚至还认真地注明了“阿三出版社”,画出来的条形码也几乎可以乱真。

再仔细一看,周慧吓了一跳:封面上那个胖乎乎的、架着眼镜、一身超人打扮的男人,不就是自己吗!?旁边还有几个张牙舞爪的大字,“勇闯牡蛎岛”,正是这本书的题目。

事实上,书里的人物原型就是周慧本人。上个月,周慧刚给学生们讲了课文《我的叔叔于勒》。而“勇闯牡蛎岛”的故事,就是从这节课延伸、展开,讲的是周慧如何带领学生们在牡蛎岛探险、勇斗怪兽。

周慧一口气看完了全书。在书的结尾,他与怪兽展开大战,一不留神掉进海里,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最后的一句话是:“老师淹死了吗?请看下集。”

还挺吸引人的!看来不止这一本,一定还有“续集”。

经了解,果然如此。这个名叫小文(化名)的学生,前前后后共画了50多本漫画书,大多是以班级的人物、故事为原型,因其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绘画在同学中大受欢迎。其中有些忠实的“粉丝”,还想方设法集齐了他全部作品的复印件,并以此为荣。

这个发现,让周慧感到惊喜。他把小文找来,对他说:“老师向你道歉!初中3年都快过去了,我才发现咱们班居然还有你这样一个漫画人才!”

这句话让小文听起来,就像是在讽刺他——由于学习成绩在班里倒数第一第二,他从来没有被老师表扬过。而且,因为一直偷偷坚持自己的爱好,他还经常被家长批评、埋怨,吃尽了苦头。

可是没过多久,小文就体会到周老师的表扬并非讽刺,而是发自内心。

周慧联系了几个相熟的记者,告诉他们:“我有一个出色的学生,你们是不是感兴趣?”随后,小文和他的作品就登上了当地报纸的头版,一下子成了校园的明星!

周慧还多次找到小文的父母,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最后和他们达成共识:“孩子喜欢画画,以后就让他往这方面发展吧。”一直为小文的学习成绩发愁的父母终于舒展了眉头,对孩子画画从反对转为支持。

后来,小文走上了专业学习美术的道路。

在10年的教学生涯中,周慧不止一次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往往很差,但在其他的某一方面却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对这样的学生,为什么非要让他学习好?他适合做什么,就应该给他提供相应的平台,让他朝那个方向发展。”周慧说。

生命之所以灿烂,是因为它的不同。对每一个生命都心存敬畏和尊重,是教育生态理论的出发点。 17

“每个生命都只有一次,不能重来。我相信,每个生命都是精彩的。”周培植说,“要善待每一个生命,不管他是高是矮、是丑是俊,学习成绩是好是坏,都要一视同仁。”

因此,周培植坚决反对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在学校里搞什么“重点班”、“实验班”。“搞1个‘重点班’,对其他9个普通班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生的伤害。一个学生从小就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对他是多大的不公平?”

“只要我当局长一天,那样做就是不允许的。”他说,“教育者的职责是包容和接纳孩子的不同个性,耐心地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上世纪90年代,周培植在一所小学当校长。有一年学校举行校庆,当大家都在兴奋地谈论请到了某某著名校友时,周培植却坚持把能请到的普通校友都请来。他特别提到,在学校附近的小巷子里有一位修锁师傅 ,“他也是我们的校友,一定要请他来坐一坐、谈一谈!”

“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精彩。这些精彩,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周培植说,“任何一个学生,只要他身心健康,有一技之长,对社会就是有用之才。”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我们培养的人才,也应该是多元的。我们的教育,要让橡树长成橡树,让玫瑰长成玫瑰。”

在此理念之下,下城区各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正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比如杭州高级中学附属启正中学,为学生开设了阅读、书法、理财教育、定向运动等30多门选修课,学生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社团活动也十分丰富。

“当学生成绩到达一个基本底线之后,我们不愿意让学生加班加点去追求知识的细枝末节,去追求升学率的无限上升。”该校校长欧自黎说:“我们宁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去发展各自的个性、特长。”

这种“多挖坑,少挖井;多涉猎,少深究”的办学思路,逐步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同。“论升学率,我们并不是最高的。事实上许多学生选择启正,不是因为升学率,而是因为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视野拓展。”欧自黎说。

面对当前社会上“分数至上”的浮躁氛围,下城的教育工作者不愿推波助澜,而是选择坚守教育的理想与真谛。

20xx年,下城区教育局成立了一个新的机构——“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他们要用3至5年时间,建立一个符合本地实际的、更科学的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不仅有学科监测,还将包括各种专项监测:体能、艺术素养、心理健康及校园生活等。

目前,下城集结了一批专家和专职研究员,正在对教育实际和国际通行的监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新的指标体系将在研究的基础上产生。此举标志着,将来对学生的评价、对教育质量的监测,不再“拿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将更加注重个性,更加科学、客观。

“社会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从自身做起,去实践、倡导先进的教育理念,并让它一步步深入人心,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周培植说。

“要让教育教学的一针一线,都经得起推敲”

20xx年,下城开始新一轮课程改革。这一年,长寿桥小学的数学教师吴奋飞正教四年级。秋季一开学,课本就换成了崭新的新课程教材。

相比教了十几年的“浙教版”老教材,新教材多取材于生活,灵活性强,“代表了数学教育发展的方向”,这让吴奋飞和她的同事们都觉得新鲜、兴奋。然而,没有了以前的“驾轻就熟”,他们与学生一样,都要“从头开始”。

第二年,已经升入五年级的学生们要学习小数除法了。这部分内容在老教材中是个难点,而在新教材里,难度上被大大降低了,同时课时也大幅减少,由原来的13个课时减到7个课时。

“在课堂上,我感觉还是蛮轻松的。难度降低了嘛!”吴奋飞说,“但是一看课后作业,我就像当头挨了一棒——学生的错误率太高了!”她赶紧跟几位同事交流,大家的感觉也都差不多。

18

为什么会这样?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五年级数学备课组的5位老师决定好好研究一下。他们简短地开了一个小会,确定了各自的分工,就立刻开始行动了。有两位老师分别按新、老教材上课,一位老师编制前后测卷,另外两位老师负责听课、评课,分析数据。

测量结果证实:无论是从掌握度、稳定性,还是从灵活性、深刻性上看,用老教材的学生都比用新教材的学生要好很多,数据大概高出十几到二十几个百分点。

吴奋飞仔细研究了测卷,发现学生的错误集中在同一类型的题目中。这一类题目的商中间,都有“0”。“问题就出在这里!新教材的例题和练习中,都没有出现商中间有‘0’的情况。学生没有接触过这一类问题,一旦遇到。当然束手无策、错误百出!”

据此,吴奋飞和同事们对教学方案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商中间有“O”的例题,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给这部分增添了1个课时。后面的几届学生,他们都用这样的方法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几位老师的研究,切入点很小,过程和结论也都很简单,却能够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这样的研究,在长寿桥小学被称为“一点研究”。

“我们是从20xx年开始倡导教师开展‘一点研究’的。所谓的‘一点’,指的是‘最困惑疑虑的一点’,‘最成功满意的一点’,‘最让自己感动的一点’,‘印象最深的一点’。”长寿桥小学教科室主任胡早娣说,“以前我们总觉得,搞研究、写论文,都是专家们的事,离普通老师很遥远。但‘一点研究’让老师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就像吴奋飞等几位老师的研究,后来引起了区教研员的注意,在全区的教研活动上得到介绍和推广。而他们的研究论文,则获得了“杭州市中小幼专项论文评比”一等奖和“浙江省小学数学专题研究论文评选”一等奖。

20xx年,下城区教育局提出建设“教育学术之区”。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在广大普通教师中广泛开展“草根研究”。

“学术可以是参差多样的。不能只把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称为学术研究。”周培植说,“普通教师的舞台是他的课堂,他对一堂课、一个学生的研究,也是学术研究。”

“作为教师,我们要扪心自问:对于课堂、教材和学生,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如果不能真正了解,怎么能做好工作?下城有几千位教师,如果每个人都能研究、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很多问题不是就解决了吗?”

“‘教育生态’理论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是为了每堂课、每个学生的提高。要让教育教学的一针一线,都经得起推敲。”

周培植记得,20多年前,当他还是一名年轻教师的时候,有一次把自己的教育心得写成文章,投给当时下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刊物《教学火花》。他没有想到,这篇文章不仅被发表了,后来还被几家刊物转载。

他至今还记得文章的题目:《浅谈数学知识的迁移》,还珍藏着那份发表证书。因为那是他走上研究之路,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起点。

如今,下城区专门为普通教师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平台。区教育局办了两份刊物:《成长》、《跨越》,用来刊发教师的文章;他们还在全区层面开设“学术大讲堂”,在学校层面开设“学术小讲堂”,都由一线教师担任主讲。讲堂每月开设一次,演讲的主题,都来自“新杭州儿童(即外来民工子女)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等教育现实问题。

在此氛围下,下城的“草根研究”发展迅速。

比如,在刚成立不到3年的景成实验学校,老师们发现,很多学生坐没坐样——东倒西歪,脚伸得老长,经常绊倒别的同学。因为学校里接收了不少农民工子女,有的老师就说:“看看这些农民工子女,素质就是不行!”

真的是学生素质不行吗?几位老师经过谈话和调查,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学生不好好坐,是因为课桌椅对他们来说太矮了!为此,校长吴林富特意发起了一场“课桌革命”,在全校范围内调整了课桌椅的高度,让课桌椅与学生一起长高。

19

他们的做法,在全区得到推广。

据不完全统计,仅20xx年一年时间,下城区“草根研究”的小课题、小案例就达到近600项,研究的范围,覆盖了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教育生态’理论,不是让我们在云端跳舞,而是让我们贴着地面步行。”周培植说,“面对教育现实,我们要谦卑一些、深沉一些,多思考、多探求,以成就我们的理想和追求。”

“这样的探索没有尽头,但我们已在路上。我们永远在路上”

3月18日,安吉路实验学校四年级的学生们要学习新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上课前,傅旭英老师按照惯例,先把他们的预习作业收上来看一看。

这些作业精彩纷呈、充满了个性,没有两份是完全相同的。

有的仿照课文形式,给战争中的孩子写了一封信;有的抄写生字、词语,给生字注音、解释词语:有的按自己的理解梳理了课文结构;有的写了一篇读后感;有的对精彩句子进行了分析;有的搜集了课文中的多音字,探讨了它们的不同含义并组词??

由此可见,孩子们真正动了脑筋,亲历了学习的过程。

“自从我把预习作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每一次看他们的作业都变成了享受,都会有很多惊喜。”傅旭英说。以前,她总是把预习作业布置得很具体:写生字多少遍,读课文多少遍。可是效果并不好。后来,她改变了做法:只是把要学哪一课告诉学生,至于怎样预习,由学生自己决定。

“机械、重复,一刀切的作业,对孩子来说没有挑战性,很容易厌烦。而自主作业给了孩子无限的创造空间,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傅旭英说,“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再只会接受老师的安排,而是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地去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这次成功的改变,给了傅旭英很大启发。

她说:“‘教育生态’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不同的生命。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不能凭老师的权威强求整齐划一。”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有哪些地方还不够‘生态’?”

她想到了“背诵”。对学生来说,那是挺苦恼的一件事。有的学生记忆力强,读两三遍就能背下来,有的却读十几遍也未必背得出。“这只不过是个体的差异,并没有优劣之分。据此批评学生,是不合理的。”

“为什么非要他当堂背诵呢?可以在学期开始时就告诉学生哪些需要背,让他们平时反复诵读。事实上,到期末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背出。”

在下城,“教育生态”的理念逐渐为广大教师所认同,成为他们心中的准则。

“当一位教师真正理解了‘教育生态’理论,他首先要把自己的学生看作一个个真实的生命存在。”德天实验小学美术教师朱国华说,“有的孩子调皮、‘带刺儿’,但他可能像仙人掌,有顽强的生命力,有闯劲;有的孩子安静、听话,像一朵可爱的花,但他可能禁不起风雨;有的孩子现在看上去普普通通,日后却会成为社会栋梁??”

“当我们这样去想的时候,我们还会因为学生的‘愚钝’或调皮而愤怒,还会因为他们的‘聪明’或听话而沾沾自喜吗?”

“这些生命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在成长。在我们的培育之下,他们逐渐成长为成熟的‘社会人’。我们的职责,在于给生命以力量,使他们向上生长。”

在美术教学中,朱国华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学生的“真”和“拙”,在他看来,即使是孩子那些看似混乱的快乐涂鸦,也远远胜于矫揉造作的描摹和抄袭。

一次,学校要出一本画册,朱国华选择了学生的一幅画做封面——而那个学生,正是全校有名的“调皮大王”。“尽管看上去画面杂乱、简陋,但我认为那是一幅好画。因为它体现了那个孩子的个性,反映了他特质的美。那种‘大拙’,正是艺术上所极致追求的东西。”

在课堂上,朱国华从不轻言“示范”:“我们一定比孩子高明多少吗?也许在知识和技术上是有那么一点儿,但这不应该成为成人话语霸权的理由。我们不能强迫孩子跟着我们的思维,认知我们给他的结果。” 20

因此,他把“示范”的过程变成了“交流”的过程。

比如画牛,他会先让孩子看牛,然后互相交流:牛的特征都有哪些?当小牛依偎着妈妈时,它有哪些可爱的举止?根据孩子说的,他在黑板上把牛画出来。“我的任务是启发和引导,我所画的是孩子的思维,而不是我自己的思维。”他也会给学生看一些名家画的牛,告诉他们“牛还可以这样画”,而不是“牛一定要这样画”。

这种破除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尊重学生个性和自由表达并视之为重要教学资源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课堂的生态——成人话语霸权得到理性控制,学生受到激励、个性得到张扬。这样的课堂,呈现出民主、积极、愉悦、和谐的良好氛围。

具备这些基本特征的课堂,被下城的教师们称为“生态课堂”。

20xx年,下城区开始创办“课堂节”。让教师们充分展示、交流自己心目中的“生态课堂”,教师们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专业节日”。

对此,周培植说:“对‘生态课堂’的探索,实质上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对学生成长规律的探索。” “这样的探索没有尽头,但我们已在路上。我们永远在路上。”

10年了,教育生态理论深深扎根在下城的土地上,不断成长,成为下城教育的共同价值观。

带着一颗真诚的心灵,带着“让每个孩子都受到公平、良好教育”的美好愿望,周培植与下城区的教育工作者们一起,走出了一条理论创新的道路。

他们有效突破了“名校”、“名师”、“质量”、“学术”等传统概念,激发起特色学校、普通教师和个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的创新不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在各个层面的实践中,都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

这也正是“教育生态”理论的独特价值——扎根本土,有效解决区域内诸多教育现实问题和深层问题,使每个孩子所受的教育,都更加趋于公平和优质。

尽管还有一些稚嫩,但它心怀大气;尽管还有一些单薄,但它志存高远。

未来,仍然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区域教育生态理论以生态学、教育学和区域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关联性为主要理念,以敬畏生命、和谐发展为基本价值追求。20xx年至今,区域教育生态理论已经成为杭州市下城区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使区域内教育初步呈现出均衡、公平、多样、开放等现代化特征。

20xx年,周培植专著《走进高品质教育生态》正式出版。20xx年5月。下城区成功举行全国首届教育生态理论研讨会。同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生态研究中心(筹)办公室在下城区成立,“以教育生态理论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研究”被确立为全国教育科学研究"-t-一五”规划20xx年度立项课题。20xx年10月,以“生态文明科学发展——以教育生态理论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成功举行。

(周培植现任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 梁伟国)

21

更多相关推荐:
教师教育教学反思

20xx年秋学期教师教育教学反思坪地民族中学教师高连慧通过这学期的教育教学让我意识到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

教师教育感言选登

教师教育感言选登1把握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陆祖伟2清晨不起早误一天的事少年不勤学误一生的事陆祖伟3在教育的百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老师爱的奉献在金秋的硕果园里硕果累累离不开园丁心的浇灌陆祖伟4诚挚的心灵是学生情感...

教师教育感悟

教师教育感悟1平淡无味润物细无声老师就是从上好每一节课改好每一本作业写好每一次板书中时时处处给学生启蒙水至柔至弱滴水能穿石老师就是从一次谈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中点点滴滴教学生做人2宽容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气度我们常...

我的教育教学感悟

我的教育教学感悟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的重任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学生的实际教育中本人既体味到成功的喜悦又充满着无限的困惑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的实施途径感受深刻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一言传身教是对学生进行最直接的教...

成长的那些事儿——新教师教育教学感悟

成长的那些事儿新教师教育教学感悟20xx年5月我是晋江市教师招聘考试里奋然前行的一员7月我成功地打赢这场战役为自己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9月我站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了一名传播阳光与希望的教师而现在我在这个人杰地灵的灵水...

我的教育教学感悟

我的教育教学心得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的重任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学生的实际教育中我既体味到成功的喜悦又充满着无限的困惑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的实施途径感受深刻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悟一言传身教是对学生进行最直接的教育学...

我的教学感悟

我的教学感悟工作多年渐渐体会到做一名优秀教师的不容易一教书难育人更难韩愈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这为师之道除了教授书本知识外更要传授其人生哲理解答人生疑惑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我们要把知识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传授给...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感言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感言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小学数学中数学概念法则性质规律公式数量关系等都可以视作数学模型数学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即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数学与生活天然地联系在一起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公...

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研修感悟

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研修感悟今年6月我有幸参加了合肥市校本培训指导者培训班的学习聆听了上海市特级校长顾志跃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李加厚教授杭州文晖中学赵群筠校长以及合肥一中方小培校助等四位专家高水平的报告目睹了几位大家...

教学感悟

教学感悟做教师20多年了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课下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激情满怀精神抖擞学生才会对学习充满信心充满生命的活力反之一个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清没能抓住教学的重点将是一堂不温不火而没有燃烧的课绝对算不上是好...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论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自己的领域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加深自己的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教师的教育科研能...

教师教育教学先进理念的学习

教师教育教学先进理念的学习新世纪呼唤素质教育呼唤新型人才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前提是人本教育亦既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尊重人的首创精神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

教师教育教学感悟(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