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 - 成长博客CERSP BLOG

时间:2024.4.13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

新疆兵团农二师数学1班  朱莉群

设计说明:

数学公式的教学应包含两个部分: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数学公式的推导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谁忽视了这个“产生过程”,谁就忽视了数学的“精髓”,谁就忽视了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新课程“重结论,但更重过程”。因此这节课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经历推导公式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意志,增强信心。本节课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锻练、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学素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能用公式来求点到直线距离。

(2)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和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用多种方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过程,认识和体会事物(知识)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及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推导及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1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假定在直角坐标系上,已知一个定点P(x0 ,y0)和一条定直线l: Ax+By+C=0,那么如何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d?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1:先过点P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Q,则|PQ|就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d;然后用点斜式写出垂线方程,并与原直线方程联立方程组,此方程组的解就是点Q的坐标;最后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PQ|。

接着,教师用投影出示下列5道题(尝试性题组),请5位学生板演(第(4)题请一位运算能力强的同学,其余学生自己练习,每做完一题立即讲评):

(1)求P(1,2)到直线l:x=3的距离d;(答案:d=2)

(2)求P(x0 ,y0)到直线l:By+C=0(B≠0)的距离d;(答案:

(3) 求P(x0 ,y0)到直线l:Ax+C=0(A≠0)的距离d;(答案:

(4) 求P(6,7)到直线l:3x-4y+5=0的距离d;(答案:d=1)

(5) 求P(x0 ,y0)到直线l:Ax+By+C=0(AB≠0)的距离d。

第(4)题运算量较大;第(5)题虽然思路清晰,但由于字母参数过多、运算量太大行不通。学生们陷入了困境。

2.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走出困境

教师:根据以上5位学生的运算结果,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2:当直线的位置较特殊(水平或竖直)时,点到直线的距离易求得,而当直线是倾斜位置时则较难;含有多个字母时因计算量很大而无法得出结果。

教师:练习(5)有没有运算量小一点的推导方法呢?能否根据第(2)、(3)的启示,借助水平、竖直情形和平面几何知识来解决倾斜即一般情况呢?请同学们思考。

学生3:能!如图1,过点P作x、y 轴的垂线分别交直线l于S、R,则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

        |PQ|=(|PR|·|PS|)/|RS|

设R(x1 ,y0),则由Ax1+By0+C=0,       

得x1= —(By0+C)/A,

       ∴|PR|=| x0- x1|=|Ax0+By0+C|/|A|;

       同理:|PS|=|Ax0+By0+C|/|B|。

教师:|RS|怎么求?|PQ|呢?

学生3:|RS|==(/|AB|)·|Ax0+By0+C|。

|PQ|=

教师:公式的这种推导方法是否需要作补充说明?

学生4:当A=0或B=0时,ΔPRS不存在,当A=0或B=0时,由(2)、(3)检验可知公式依然成立,即公式对任意直线都适用。

3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前面我们学了函数、三角函数、向量、不等式等数学知识,你能用所学过的知识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来推导这个公式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上进行讨论交流,由组长负责记录。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对本组找到的最好的一种推导方法通过实物投影进行“成果”交流。

学生们积极探讨;教师来回巡视,回答各研究小组的询问……

4.学生交流“成果”,教师点评小结

请4名代表依次上讲台(让准备成熟的先讲),借助实物投影介绍本组的“成果”。由于时间关系,每组只要求讲一种方法,用时不超过4分钟,且各组的方法不能重复。

学生5:我们用的是“设而不求,整体代换”的数学思想。

      设Q的坐标为(x1 ,y1),则直线PQ的斜率k1=,又直线l的斜率k= -,于是由PQ⊥ l得,  k1k= -1即B(x1- x0)-A(y1- y0)=0  ①

       又因为Ax1+By1+C=0, 即Ax1+By1=-C

      两边同减Ax0+By0得  A(x1-x0)+B(y1-y0)= - (Ax0+By0+C) ② 

      于是①2+②2得,     (A2+B2)[(x1-x0)2+(y1-y0)2]= (Ax0+By0+C)2,                   

即  (A2+B2) d2= (Ax0+By0+C)2

所以  d=

 教师:“设而不求,整体代换”,真是奥妙无穷,这是解析几何减少运算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内在美,妙不可言。

学生6:我们小组向大家介绍一种独特的方法——向量法:如图2,

设T(x1 ,y1)为直线l上任一点,则Ax1+By1+C=0,=(x1-x0,y1-y0

 ∵PQ⊥直线l

平行于直线l的法向量=(A,B)           

另设的夹角为θ,则·=cosθ

  即|A(x1-x0)+B(y1-y0)|= ||| cosθ|

  即|Ax0+By0+C|=·d

       ∴d=

教师:向量是数量与图形的有机结合,解析几何是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两者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第三小组的推导方法证明了这一点,也再次说明了向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工具性。

学生7::我们小组向大家介绍向量的另一种方法,妙用向量数量积的性质.

如图3,设垂足是点H(m,n),

 

直线l的法向量共线,

 

教师:巧妙利用向量数量积的性质来求距离,简直是“巧夺天工”,与其他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有绝对优势,我们必须重视对向量工具性的研究和应用。

学生8:刚才三个小组的证明方法确实精彩,我们也发现了一种巧妙的方法,把它称为“柯西不等式法”,请看投影屏幕:

我们知道,P点到直线l的距离,实质上是点P与直线l上任意一点T的距离的最小值,于是我们设T(x1 ,y1)为直线l上的任一点(如图2),则Ax1+By1+C=0,

而d=|PT|min,于是|PT|=

=×

利用柯西不等式,便有|PT|≥=

所以d=,此时,即PT垂直于直线l

教师:这一证法果然十分巧妙,包含的数学思想十分丰富。由点到直线的距想到最小值,又由最小值想到不等式,在一步步“转化”中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同时也体现了不等式的工具作用。

5.公式应用

(1)    求P(6,7)到直线l:3x-4y+5=0的距离d.

(直接代公式得答案:d=1,检验尝试性题组第(4)的答案)

(2)求P(-1,1)到直线l的距离d.

(先化直线方程为一般式再代公式得答案:

6.请学生小结并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公式的多种推导中学到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到了数学的奥妙,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交流。

摘要:教学设计中,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把运算作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推导公式的过程,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锻练、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教学目标: - 成长博客CERSP BLOG教师博客学生博客


案例: (简案)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

(海口九中 刘凤华)

教学目标: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文中的作用

2、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读一读: 关于封不封阳台, “我”的情感与态度发生了一番变化,阅读文章,整理出“我”的态度变化情况。

三、合作探究

理一理:作者的决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品味语言

找一找:找出文中对鸽子描写的部分,细心品读,说说好在哪里?

写一写:如果鸽子会说话,你觉得它会说什么?

品一品: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触动了你,引起了你的共鸣,令你非常感动?请找出来加以品读。

五、拓展延伸

议一议:看了这段科幻电影《2012》视频,你最想说什么?

六、小结

播放课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师旁白。

七、作业

练一练: 以“大自然的哀鸣”为题,试给人类写一封信。

更多相关推荐: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案例及反思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案例及反思民勤职专李荣仁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2两平行线间距离二能力训练要求1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2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3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间距离三...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反思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反思学生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理解很陌生可是我们曾经在课本第17页接触过两点间的距离那时应当让学生掌握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这儿的理解应当牢牢抓住垂直线段长度这些关键字眼我们仅仅读...

新人教版四年级《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第59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垂直线段的性质的探索过程知道从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2会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会利用垂直线段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现象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点到直线的距离-青岛版【小学学科网】

第三课时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内容信息窗37376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2在对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点到直线的距离-青岛版【小学学科网】

第三课时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内容信息窗37376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2在对两点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

小学四年级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导学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导学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直线、射线、线段》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直线射线线段一课堂目标1直线的性质2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及联系二知识回顾1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些物体可以近似看做线段射线和直线1绷紧的琴弦人行横道线都可以近似地看做有端点2探照灯的灯光可以近似地看做有个端点3...

20xx-20xx学年辽宁灯塔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数学教案:4.1《线段、射线、直线》(北师大版上册)

线段射线直线学习目标课标要求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描述性定义和表示方法理解直线的性质充分感受生活中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几何图形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描述性定义和表示方法理解直线的性质充分感受生活中所蕴含...

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射线和直线》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射线和直线教学反思回顾那节课又重新看了一遍课件我感觉我的设计不管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还算是成功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却留有缺憾我觉的最成功的地方是游戏的引入及结束新课的引入往往会决...

小学数学 (线段、射线、直线教案)

小学数学线段射线直线教案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数学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学生准备直尺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2能正确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3会度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

直线、线段、射线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42直线射线线段课后反思直线射线线段是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一节课直线射线线段都是一些重要而基本的图形有关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和性质表示方法画法计算等都是重要的几何基础知识是学习后续图形与几何的知识以及其他数学知识的...

《直线、射线、线段》复习课教学反思

直线射线线段复习课教学反思唐山三十三中刘玉玲线段直线射线是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学生1初步建立直线射线的概念以及三线之间的关系2掌握线段直线射线的画法3从生活实际出发动手画一画比一比认识直...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反思(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