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教案

时间:2024.4.13

《人琴俱亡》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人琴俱亡》

二、教材分析:

《人琴俱亡》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述了王羲之的两个儿子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故事,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故事较容易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字词的基础上,要侧重于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并通过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力求准确把握、读出情味。

三、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较为浅显,主旨较为明确,学生在翻译学习上不会有太大障碍,需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以及“睹物思人”这样一种情感,教师要适当引导和启发。

四、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 3.体会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感悟亲情,感悟生活。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点拨,给以适时地帮助。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生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亲情更可贵、更长久的了;也许,在我们这个生存的空间,没有比我们挚爱的亲人的离去更令人肝肠寸断。这或许是我们生命中无法承受的痛。 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品格才华最突出的是子猷与子敬兄弟二人,这俩兄弟的感情非常好,《人琴俱亡》讲的就是他们痛人心扉的故事。(板书:人琴俱亡)

二、自学成果展示

1、《世说新语》及作者:

此书主要记载魏晋名士的言谈轶事。最大特点是记述人物的片言只语或者微小举动,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等。

刘义庆,南宋文学家。

2、检查朗读情况,结合朗读正音、停顿。读后由学生评议,并在评议中进一步朗读。(主要从音量、语速、节奏、感情等方面评价。)

三、小组合作 疏通文意

1、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把不会的词、句圈出来,以备小组合作讨论。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给以适时地帮助。共性问题,在全班内交流。

3、检查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的落实情况。

4、师生共同找出重点的字词。

文言实词:

笃 : (d ǔ ) ( 病 ) 重

索 : 要

奔 : 从外地回来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径 :一直、直往

素 :一向、向来

恸 : 痛哭,极度悲哀

绝 :气息中止

卒 :死了

文言虚词:

而子敬先亡 (顺接连词,不译) .

语时了不悲 (完全) .

弦既不调 (已经) .

人琴俱亡 (都) .

5、教师指名学生复述故事或翻译课文。

四、研读课文 体会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然后思考: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义了吗?

——(人亡)了不悲 都不哭 (琴亡) 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2、为什么子猷在听闻子敬亡故的消息时了不悲,去奔丧一路也没哭, 而子敬弹琴后竟恸绝良久?

——解1:早知将不久人世,他日必将见面,故不悲,后因感慨琴通人性人亡琴亦亡,不禁恸绝良久。

——解2: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

3、那么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情感呢?

——琴不调

4、“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

——原因一:主人病亡久已无人弹奏,弦松。原因二: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而这种极为沉厚的悲情一旦触景伤怀,便无法再抑制,喷发而出,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由此更好地体现了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

(板书: —— 抑制 ——喷发:手足情深)

5、写作技巧: 由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这种兄弟情谊表达更加的委婉曲致,更加的深沉,感人至深。对比西方文学直接对人物进行大段的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中国古典文学这种通过环境或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手法,人物情感的表现更加丰富深厚。

6、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7、、探究、交流,教师板书。

五、拓展延伸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把课文编写成“课本剧”,并且表演。

六、板书设计

人 琴 俱 亡

了不悲

人亡

都不哭

恸绝良久

琴亡

月余亦卒

教学反思:

手 抑制 足 喷发 深


第二篇:《人琴俱亡》个人教案


《人琴俱亡》个人教案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人琴俱亡》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亲情单元,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两篇分别表现父子情深和母子情深的文章了。(〈背影〉和〈甜甜的泥土〉),这篇文章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来表现手足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感受作品的真情。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因此通译全文时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进行自学,找出不会之处,合作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探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定下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

1 、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 、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之情。

二、教学步骤

(一)、导语

以解释成语“情同手足”入手,导出这篇歌颂手足之情的文言文——〈人琴俱亡〉。

(二)、整体感悟课文

1 、读: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听教师范读,边听边悟,然后有感情的朗读。

2 、说: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要求学生找出重点字词,和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和对文章有疑问的地方。

(三)反馈交流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共抽了5个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这句时都能以沉重悲痛的音调去朗读。

2、学生互动学习,小组讨论找出重点字词,经过大家的努力找出了以下重点的字词。 文言实词:

笃 : (d ǔ ) ( 病 ) 重

索 : 要

奔 : 从外地回来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径 :一直、直往

素 :一向、向来

恸 : 痛哭,极度悲哀

绝 :气息中止

卒 :死了

文言虚词:

而 子敬先亡 不译

语时 了 不悲 完全

弦 既 不调 已经

人琴 俱 亡 都

3、通译课文

由于本课篇幅短小,意思浅显,所以学生能很快理解字句表面的意思,通译全文并没有遇到

什么困难。

如果文言文教学仅仅教会学生表面的字词句的翻译,而不深入对课文内涵的挖掘,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是不合格的,没有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当疏通了文意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了研读赏析,即教学的第二个目标: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体悟手足情深。在这研读赏析中出现了本堂课的高潮,即精彩片段。

三、精彩片段

师:我们对本文的大意都基本理解了,然而我们会翻译了,是不是就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了呢?同学们对本文中所描写的细节有哪些疑问呢?请提出来我们共同研讨。

生1:在第一段中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

学生思考片刻,便有同学回答:

生2: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学生回答时将此字读得很重)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

生3:我想子猷不闻消息,是因为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 生1自己也笑了。

生4:子猷听见自己的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讨论声。

生5:因为子猷自己也病重了,他想去见自己的兄弟最后一面,怕悲伤过度,所以他强忍悲痛。

师:也就是说他为了保存体力,是吧?

学生中有人在点头。

生6:我觉得神情的“悲”和“哭”都是比较低层次的悲伤,子猷内心悲痛至极,反而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

生7(很兴奋地):这叫“此时无声胜有声??”

他的话还未说完学生们便接了过去:“道是无情却有情。”

师:黄俊同学的回答老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精彩绝伦。

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

师:大家看看子猷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

生8:弹琴,但“弦不调”。老师,为什么“弦既不调”呢?

课室里弥漫着思考的气息。

生9:因为子猷前面情郁于中,现在睹物思人,悲痛至极,所以他无法将琴弹协调。

生10:古文中有一句:树犹如此,情何以堪。我想这里可以这样说:琴犹如此,人何以堪。 师:这两个同学的回答都很好,都能做到活学活用,而且老师还看出了他们平时学习时是非常注意积累的。

生11:一件事物跟随主人久了,它也有灵气了,我想琴和子敬也有心灵相通的地方,除了子敬没有人能弹出协调的琴声。这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

师:是啊,逝者已去,睹物思人,而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刚才同学的回答可谓是精彩纷呈。同学们还有其他疑问吗?

沉默了一会,没有发言。

师:那老师有一个问题,谁能帮我解答一下(学生兴奋地看着老师)子猷用弹琴来悼念他的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生4:就是啊,我就觉得子猷这人的个性太过独特了。

师:好吧,就是体现他独特的个性。哪个同学把它说得更深刻一点。

生12:老师,在学这篇文章之前我看过有关子猷——王徽之的资料。有两个故事给我印象很深刻。“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也可看出王子猷本身就是一个个性独特、与众不同的人。

师:对,王子猷他是一个个性独特、行为处世都与众不同的人。杨娇同学善于查找资料这一点很好。我们要充分深刻的理解一篇文章,就是要学会查找资料,希望以后大家能多查资料。大家下课后去查查这两个故事的内容,要不请杨娇同学下课讲给你们听听。

师:现在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你的合理想象,掩卷讲述子猷悼子敬的故事。

四、教学反思

一堂课首先要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自主学习并不等于就不要老师了,我们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怎样组织教学,怎样点拨学生,怎样将学生的思想深化。所以在设计一堂课时我们首先要确定哪些是由学生自学的,哪些是要教师点拨提升的,这样才能做到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还有就是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该摈弃那种死抠翻译而不顾文章内涵的教法,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去体悟文章的情感以及各种人文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将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注入我们的下一代的血液里的目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中所出现的精彩片段,我预先没有想到,学生的思想会如此活跃,而且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这里就给我提出一个更深的问题:教师应该怎样激活学生的思想,怎样撞击出他们思想的火花?

《人琴俱亡》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此篇属《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文章简短、字词难度不大,感情却很深厚,从中我们更能读出魏晋时代独特的士人心态及其情感的个性化表达。因此,在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字词的基础上,要侧重于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并通过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力求准确把握、读出情味。

教学目标:1、学习基本的文言文字词

2、体会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3、朗读成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一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人琴俱亡》。

二、作者、作品简介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儿,世袭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志人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三、初读(读准句读、字音)

通过朗读初步检查预习

四、学习文言文字词

全班分AB两组,A组针对文章第一段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B组回答;B组针对第二段中出现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A组回答。教师补充指导。 第一段

【实词】 笃:du (病)重 左右:近旁的人,近侍 / 左边和右边

索:要 舆:车轿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虚词】俱:(副词)都、全 而:承接连词 了liao:完全 都:总、竟

第二段

【实词】 素:本义是“白色的生绢”,这里是一向、向来。 径:一直

卒:zu ○1死,古指大夫死亡,后通称死亡。帝王“崩”、诸侯大官“薨”。

○2步兵,不费一兵一卒 ○3副词,终于,“卒用其人”

cu 仓卒,急速

(因)恸绝良久: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于是,就)恸,痛哭、极度悲伤;良,很; 绝,气息中止,死亡。

【虚词】 既:已经

翻译:

五、再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子敬亡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结果如何?

——(人亡)了不悲 都不哭 (琴亡) 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2`1为什么子猷在听闻子敬亡故的消息时了不悲,去奔丧一路也没哭,

而弹子敬琴后竟恸绝良久?

——解1:早知将不久人世,他日必将见面,故不悲,后因感慨琴通人性人亡琴亦亡,不禁恸绝良久。

——解2: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

○1知人论世: (为什么要强自抑制?这须从《世说新语》说起)

《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

举例: 《伤逝· 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

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 雅量·谢公》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

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激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 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

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 2`2那么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情感呢?——琴不调

2`3琴不调说明了什么?——原因一:主人病亡久已无人弹奏,弦松。原因二: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而这种极为沉厚的悲情一旦触景伤怀,便无法再抑制,喷发而出,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由此更好地体现了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 (板书: —— 抑制 ——喷发:手足情深)

○2审美:这种手足情深的悲绝,在作者看来是一种真挚的美好的情感,

刘义庆完全是将这当作一种美好的事物记入《世说新语》中的,体现

了魏晋时代的一种审美观:(把人的种种情感当成一种美来欣赏)人

的种种喜怒哀乐的情感都是美的。

○3写作技巧: 由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这种兄弟

情谊表达更加的委婉曲致,更加的深沉,感人至深。对比西方文学直

接对人物进行大段的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中国古典文学这种通过环

境或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手法,人物情感的表现

更加丰富深厚。(补充)

六、诵 读 (把握人物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的区分)

1、个读 2、全班读 3、教师范读

七、背诵

运用幻灯片填空式背诵

八、作业布置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故事短小、语言简洁,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成为典故经久流传,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同学们回去阅读《世说新语》,每个人讲一个小故事。

九、板书设计

人 琴 俱 亡

了不悲

人亡 抑制 手

都不哭 足

琴亡 ——恸绝良久 —— 喷发 深

更多相关推荐:
人琴俱亡 教学设计

人琴俱亡教案学习目标1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笃索舆径素卒虚词而了既俱等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学习简洁的语言3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学设想1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扫除字音障碍熟读课文了...

《人琴俱亡》复习教学案

人琴俱亡复习教学案复习目标1记住重点实虚词及句子的翻译2体会文章独特的悼念方式及兄弟之间的手足情深复习内容一重点字词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

《人琴俱亡》复习教学案

人琴俱亡复习教学案复习目标1记住重点实虚词及句子的翻译2体会文章独特的悼念方式及兄弟之间的手足情深复习内容一重点字词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人琴俱亡》个性化教学设计 苏教版

亿库教育网httpwwwekucc13人琴俱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积累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疏通文意把握主旨熟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与合作探究感受人物事件了解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

“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教学设计与反思刘再霞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兴趣性格与能力发现自我的优势和兴趣之所在了解不同职业对从业者要求和自己的个性特点热爱专业增强职业生涯成功的自信心教学内容的安排及教...

劳苦和简朴是人生的光彩 《一夜的工作》教学反思

quot劳苦quot和quot简朴quot是人生的光彩一夜的工作教学反思授完课文一夜的工作经细细反思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丰富课前感知激发学生情感一夜的工...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教学反思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教学反思为贯彻新课改理念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不断改革高中政治教学方式方法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下面就政治教学反思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要结合政治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

清廉人生教学反思

清廉人生教学反思本学期担任五年级清廉人生读本的教学工作让我感触很深加深了我以及学生对道德素养以及廉洁教育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品德的培养的重要性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和总结一教学反思1以身作则教书育...

六年级科学下册 人生之旅教学反思 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第三课人生之旅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我们长大了中的第3课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人生命周期的一些基本情况主要了解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

人生自强少年始教学反思

人生自强少年始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学信息反馈达到了教学目的从整节课的设计来看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能通过对教材的重新整合使知识体系更明了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在故事中思考分析解惑在问题中激...

文化塑造人生教学反思

文化塑造人生教学反思反思一文化塑造人生gt教学反思今天的课堂教学对我来说基本上是痛苦的经历对学生来说可能也好不到哪里去上完课我感到浑身没力心里难受主要问题是上课内容不充实四十五分钟只上了大半节就上完了内容课堂没...

《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反思

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反思养正中学颜英仪本课是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倡导的实践体验型教学模式和学生的感知参与互助等学习方式利用计算机网络并结合幻灯片精心设计的一堂课本节课学生主要应知道挫折的含义及受挫时的心理反应能够分...

人琴俱亡教学反思(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