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引发教育反思 知识能力谁长谁短

时间:2024.4.8

北京青年引发教育反思知识能力谁长谁短

《北京青年》引发教育反思 知识能力 谁长谁短?

来源:北京晨报 发布时间:2012-08-24 编辑:szy

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但导演赵宝刚接受采访时却总能跳脱出剧本本身,而聊到相关社会话题。赵导新作《北京青年》正在北京卫视以及优酷、乐视等同步热播:青年人身上普遍存在哪些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有知识者多,有能力者少;空有想法的多,付诸实施的少;怨天尤人者多,自我检讨者少”?对于同样的话题,结合中国教育的现状和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发表了看法。

100元过7天

会不会生存成问题?

中国的教育向来是重知识轻能力,以《北京青年》中的生存体验为例,哥儿四个初到烟台,人生地不熟,大哥何东提供每人100元/周的生活费,鼓励大家去挣钱,哥儿四个如何挨过?之所以设置这段情节,赵宝刚想表达的是,“有文化(指知识)、无能力的人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得很好;反之则是有可能的;二者兼而有之最好不过。为此,优酷还特别推出了“生存大挑战——100元活一周”活动,很多网友留言,这个数字少到突破自己的底线。

试想,当你出去找工作时,你和他人连最基本的沟通交流能力都没有,你怎么生存?事实上,因第一印象欠佳在应聘时被拒的例子数不胜数,纵有一肚子学问,无奈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口才、交流、谈吐等都属于能力范畴。

熊丙奇直言,国内教育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由来已久,“有知识无文化的现象跟基础教育有关系。中国的孩子从小就只关注知识学习,不关注能力培养。只关注分数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升学,忽视了提高能力和素质。这种残缺的教育导致了孩子们的学习、观察、表达、沟通等能力都有问题,人格教育、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等均有所欠缺。”

温水煮青蛙

能不能早点“爬”出来?

何东在“重走青春路”之前,厌恶自己的工作,但缺乏足够的勇气重新开始,一度犹豫彷徨,蹉跎度日。后因被女友权筝(马苏饰)的一句“你就是没断奶的孩子,永远也不可能重新上路”的话刺激到,才终下决心。生活中随处可见上路前的“何东式”年轻人,对现状不太满意,却安于“温水煮青蛙”的状态。对于这类年轻人,赵宝刚说能力尚欠缺,心态需调整,“现在对生活的怨恨和困难,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能力不足造成的,再加上不正确的心态在作祟。假设你的心态改变的话,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

从教育学的角度,熊丙奇更加确切地指出,以上现象是年轻人缺乏责任心的问题。“中国的孩子受到的都是包办教育,从小到大什么事儿都是父母安排好的,他会认为是在为父母而学,为父母而工作,没有自主性,缺乏动力和激情。找到一份工作,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当找不到工作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啃老。”

做职业规划

该不该趁着30岁之前?

中国的孩子对这句励志格言再熟悉不过: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而艰苦奋斗。虽然在《北京青年》中没有明确就“人从小应不应该有理想,什么年龄应该树立理想等”进行探讨,但赵宝刚试图通过该剧传达出:人30岁之前不要有特别具体的理想或目标,否则你就在最应该走一走、闯一闯的年龄段为未来的欲望买单。赵宝刚甚至直言,过早地树立理想是件特别害人的事儿,他最听不得某某青年创业终获成功的故事,“他如果在毕业时先看一看,当能量积攒到一定程度时再去创业,至少会少走五六年的弯路;或许他会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创业。”

熊丙奇对此看法不同,“不是说不要树立理想,而是‘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没有规划’,这个才是现在年轻人最大的问题。我倒是建议年轻人设立有弹性的目标,就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个性、能力、兴趣爱好等及时调整。或许有的年轻人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他闲暇度日,必须马上找份稳定的工作帮父母分担。职业规划、人生目标等要根据个人情况具体制定,没必要倡导同一个模式。” 话题,剧情 孰轻孰重?

从《奋斗》开始,导演赵宝刚一直在挖掘青春题材,不断地打造他所看重的文化影响力。《我的青春谁做主》、《婚姻保卫战》等都是加分之作,直到去年的《男人帮》一下子让赵宝刚站在了“坑边上”,形式之“新”和内容之“飞”一时很难让观众接受,也让“赵宝刚”这块金字招牌的纯度打了折扣。《北京青年》承载着要打翻身仗的重任,目前在北京、东方等卫视以及优酷、乐视等同步播出过半。整体风格没那么时尚,没那么花哨,台词没那么出彩儿,但凭借“青春重新走一回”的概念就足够引发热议。“这次是有意识落地了,虽然又有人说,这是赵宝刚的剧吗?怎么风格大变了呢?但这么多年来没变的是‘责任感’,我不会去拍一些无聊的雷剧,神剧。”赵宝刚无奈中夹杂着自豪。

“重走青春”的概念足够有话题

从《北京青年》开机之日起,赵宝刚想诠释的“青春重新走一回”的概念就很吸引人。赵导自称非常了解80后的心态,对于那些工

北京青年引发教育反思知识能力谁长谁短

作体面、收入尚可、生活稳定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惰性在不断地累积,安于现状,20岁就能看到50岁时的生活。但赵导认为,人在年轻时最不应该追求的就是稳定感。《北京青年》讲述的就是这么个故事。

四个堂兄弟,个个境况不同。大哥何东(李晨饰)20多岁就坐机关,每日喝茶看报,即将和相恋多年的女友领证结婚,然而“躁动的内心”和“安稳的环境”这俩“小人”总在“打架”,最终在领证当天提出和女友分手,理由是想重新走一回青春。二哥何西(任重饰)是位年轻的骨科大夫,前途无量,对工作很有热情,而且在相亲时遇到了心仪的女人??何西似乎没有抛下眼前重新体验青春的理由,然而在其他兄弟的撺掇下也稀里糊涂地上路了;老三何南(贺刚饰)回国创业,一时无门,随大溜儿地上路;老四何北(杜淳饰)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热烈响应大哥的提议。

大哥何东虽是“青春重新走一回”的发起者,但他并不是赵宝刚最想批判的类型。“何西才是我要批判的,他代表着一类最不可能也最不该走的年轻人。按照惯性,何西的发展是修炼医术,结婚生子,当了骨科主任;另外一种状态,他辞职了,出去历练了两年,开阔了胸怀,打开了眼界,能力增长了,内心强大了,他再去应聘这家或别家医院,他能应聘不上吗?”如此假设是否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当下社会即是关系网的现状?能力与位置不匹配的状况发生太多。赵导对此认为,“这种情况只会发生能力还不够、按部就班在熬生活的人身上。”

采访中,赵宝刚虽多次提到“青春重新走一回”的概念,但他不希望观众曲解他的本意,也不是鼓励所有的年轻人抛下眼前,盲目游走。而是指当你对现在的工作没那么热爱,只是按照一种惯性在生活时,你是否可以考虑出去走走,或许会有完全不同的心态和历练。

北京青年引发教育反思知识能力谁长谁短

《北京青年》中“东南西北”四个堂兄弟。

故事欠缺的作品都有高风险

从早年的海岩剧系列,到一夜爆红的《过把瘾》、《永不瞑目》、再到近年的“青春三部曲”,赵宝刚经历了转型之困,但制作“青春系列”时,他始终坚守的想法是:这个戏会让看的人想想吗?如果想了,这部作品就是有价值的。

“我以前的风格也不青春呀。在《给我一支烟》(20xx年)后,我陷入了创作迷茫期,就在那期间,我有了做‘青春系列’的想法。突然有一天接到朋友电话,推荐一个叫《奋斗》的本子。我当时很怕是那种讲传统意义上的苦奋斗的戏,但对方说不太一样,是几个大学生毕业奋斗的故事,我觉得很牛,这个正是我要的东西。而且我坚持用这个名字,当时很多人反对。《奋斗》片子刚出来时,多少编剧骂呀,多少电视台都不要。北京台当时说《奋斗》是我们审片以来见得最差的片子,我说,不要钱白播;北京台说,那不行,会影响我们收视率。最后,北京台当时的副总编张强决定在‘十一’播,日常收视率是5.8及格,‘十一’3.8及格,结果第一天收视就7点多,第二天9点多。《奋斗》一下子成香饽饽了。”

《我的青春谁做主》和《北京青年》都是在延续《奋斗》的概念,三部戏可归结为一个主题“我的青春我做主”,三者对比,《奋斗》是最让人有新鲜感的,《北京青年》是话题性最强的。从《奋斗》开始,赵宝刚着重在剧的话题性和影响力上,用他自己的话形容是“责任感”,但赵导深知,任何不以故事为主的作品都是有风险的。“‘青春重新走一回’,这个概念足够了,如果把这个概念去掉,也可能跟大多数剧一样,狗屁不是。好多剧是你看完就完了,想都不会想。今天的电视剧想情节精彩太难了,毕竟已经写了30多年了。”这也是赵宝刚作品越来越“三贴靠”的原因:明星靠点、话题靠点、剧情靠点。如果换做是《永不瞑目》水准般的剧本,赵宝刚说9个主角会全用新人。

赵宝刚坦诚地剖析了《北京青年》的水准现状,“没有媚俗的东西,故事还可以看,中国观众对于接受通俗文化是有强大市场的。”记者 冯遐

■人物手记

赵宝刚曾是悲催的北京青年

赵宝刚,出生在北京南城,在很多场合都聊过自己年轻时曾是北京钢厂工人,后来踏入影视圈,当过演员、干过剧务,最后成为导演的经历。这段在外人听起来是坎坷,在自己看来却是财富的陈年旧事对赵宝刚的人生有何影响?“我今天之所以能想到这么拍电视剧,这些东西是跟我年轻时走的路有很大关系的。”

赵宝刚年轻时没什么大理想,只是在当工人、演员、剧务时,他知道自己不想、也不会永远干这个。19xx年演《四世同堂》出名后,有人找他演戏,他拒了,想干点别的,但干什么自己也不清楚,没什么目标。后来当剧务,经常挨骂,“有时候我会想我就一辈子干这个了吗?”在心情极为纠结和彷徨的阶段,赵宝刚很感谢家人的支持和朋友的鼓励,他们说出了藏在赵宝刚内心深处最隐秘地带的想法,“你当导演吧,你可以。”

从《渴望》(19xx年)当导播、《编辑部的故事》(19xx年)当执行导演??一步步踏上导演之路。后来还在某家影视公司当了三年副总,拉广告、谈业务、导戏,一个不落。在任职“副总”期间策划了《宰相刘罗锅》和《东边日出西边雨》两个剧本,业余时间学习财务管理,现在看来为鑫宝源的创办积累了很多经验,但当时只是无目的地学习。

赵宝刚导演生涯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击是《皇城根儿》(19xx年),当时业界专家和媒体人士在宾馆里一呆三天,看片。“第一天吃饭时没人理我,第二天研讨会上一通儿痛骂,评价是前十集臭不可闻,我这脸都快成菜色了;突然又评价后十集是精彩绝伦。”赵宝刚这次经历的“冰火两重天”的经历让他现在都怵研讨会。

但发生在赵宝刚身上的有关《皇城根儿》背后的故事更加悲催。当时因为剧组没钱、预算不够,剧中的道具都是从赵宝刚家现搬的,丁芯(赵宝刚妻子)出差回来,看到空落落的家傻眼了,床都不见了,连个睡觉的地儿都没有。

类似的经历在拍摄《过把瘾》(19xx年)时也发生过。有场戏是方言(王志文饰)和杜梅(江珊饰)吵架,杜梅抓起家里的瓶瓶罐罐就开砸??那些东西都是赵宝刚从自个家拿的、八一厂借的,在还道具时就一并还了,其中有一只大象造型的茶壶不见了。殊不知,这是丁芯哥哥送给妹妹的结婚礼物。丁芯当时就急了,说什么东西都可以不要但这只壶必须找回来,后来又去八一厂的道具库一通儿翻腾才找到。(冯遐)

■结语:

《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至此,赵宝刚的“青春三部曲”已经画上句号。“以我现有的水平和水准,在青春题材上暂时枯竭了,我找不到更适合这个时代的东西了,也可能是我没好好挖掘的缘故。下一部我想做一个平民的真实的一塌糊涂的作品,告诉穷人如何致富,可能会用记录式的拍摄方式。”


第二篇:北京慧思达教育研究院《知识链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课题》课题


北京慧思达教育研究院知识链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课题课题

北京慧思达教育研究院知识链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课题课题

北京慧思达教育研究院知识链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课题课题

学会·钱会长讲话

教育部·朱司长讲话

北京慧思达教育研究院知识链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课题课题

北京慧思达教育研究院知识链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课题课题

年会·主席台上

闭幕式交旗仪式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司长讲话

各位理事、各位老师下午好,非常感谢教育学会给我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

现在大家知道全国都在进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是在中国社会20年快速发展之后。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教育,是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不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讨论持续很长时间,我想我们应该讨论的是教育究竟是什么?我们办教育的目的、办学校的宗旨是什么?只有这个问题讨论清楚了,我们就能知道我们究竟该怎样办教育了。

有的基础教育的老师见到我就说弄得太花了,真正的基础教育核心问题是什么呢?应该是从课程入手。

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一定要从课程入手,而不是从花边活动入手,也不能光从概念入手,还是要从最基本的理论建设和它整个的管理制度改革入手。

这个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我们从19xx年开始以后,做了一些前期的研究工作。

首先就是我们这个课程改革究竟要改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改?

在这样一个讨论下面确定了一个我们改革的目标,这一轮的基础教育的改革制定了六个改革的具体目标。如果看到了课程改革纲要的话,你们可以看到六个具体的改革目标。 另外一个是怎么样看待这次课程改革。很多人认为课程改革就是教科书的更新换代,甚至

于我们有很多的高级领导也认为课程改革就是要换教科书了。你们赶快编一套好的教科书吧。这是对课程改革我想是一个片面的一个认识。

最后我们的一个讨论,就是课程改革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这个我想课程改革六个目标的确定,已经建构了课程改革的整个框架。

今天因时间的关系,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这回课程改革的六个目标,以及我们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面,对这六个改革目标实验的一些基本情况。我用20多分钟,剩下的时间请钱会长给大介绍你们更关心的问题——关于整个初中课程改革的框架。(这次的课程改革)事实上它不仅是对义务教育,而是对整个基础教育领域里面课程改革的目标。那么有六个改革的目标:

课程究竟是什么,它有什么样的功能

第一个目标也是最重要的、首要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首先我们要讨论课程究竟是什么,它有什么样的功能。因为一个学校运行起来最核心的功能是要开设各式各样的课程。我们是要通过课程让学生在课程里面经验过了来培养他们的,那么课程它究竟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以前以至于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学校就是传播知识的地方,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老师讲、学生听,这是天经地义的。那么现在我们就对这个发生一个问号,课程是不是就是仅仅传授知识。我想这样讲传授知识还是讲得很客气,事实上有很多地方就是在灌输知识。至于你怎样获得这个知识,这个和你以前的知识有什么关系,和你以后用不用得着这些知识;和你在学这些知识的时候,你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样的体验,这个大家都不关心,只关心把我是不是把我这个预定的知识批发出去了。

我想我们现在的高中也好,初中也好,小学也好,在没有搞课程改革的地方,对学校对课程仅仅是传播知识,甚至就是批发知识,好像认为这是一个主要的任务。我想这回课

程改革的第一个目标就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学校里面的课程,它应该是一个全面的育人的功能,这和党的教育方针是完全一致的。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那么我们在学校里面,我们把我们学习的内容,大概分析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作为基础教育来讲,知识和技能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个基本的学习技能,是没有发展的平台,也不可能起飞。一个人能力的发展他也必须通过知识作为载体,所以知识是很重要的,但是他不是唯一的。

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那还有什么东西是很重要的呢?这就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为什么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呢?这就牵扯到我们对人是如何学习的一种认识,就是人的智慧是怎么形成的呢?他不是靠外面一个完全结构好的一个知识体系灌到我的脑袋里头,就变成我的知识了,这是违反人的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的。人的智慧的构建,他是通过他原来有的经验和他对新知识的一种理解,通过他作用于客观世界,变成他的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有很多思维活动,他达到一种理解。

哈佛大学的研究,一个为理解而教的研究里面就谈到什么是理解,就谈到了这个项目的最重要的一个成果,那就是把人的理解分成了五个水平。有一个排除的说法,就是死记硬背会背诵不叫理解;会照本宣科不叫理解;会简单的拿一个案例来模仿也不叫理解。那么理解是什么呢?他讲了五个水平,其中的一个就是说,我在我原来有的原认知或者我在我原来有的基础上,在获得新知识过程中用上了我原来的经验,用上了我原来的知识,那么我对这个新知识有一种新的理解,而且这种新的东西和我原来的东西把它结合起来构成一种,而且我用这个新的知识网去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他认为这是其中理解的一个形态。共有五个形态,因为今天时间的关系不能够讲那么多,我现在讲一个观点:学习过程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往往是不太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最关注的你考了多少分,这节课上完了以

后,老师马上就想知道这节课有多少同学掌握了我讲的内容。事实上这是违反认知发展规律的。50分钟是不会引起思维的质的飞跃的。他必须有一个他的经验的参与、他的练习、他的不断的理解、他的旁征博引,它有很多的过程,才会变成他的东西。但是我们恰恰忽略了这个过程。它是需要儿童的或者学生的各式各样的一种学习方式来参与才能变成他自己的东西。

那么方法也是很重要的,用什么样的方式,用什么策略来学习。每个人他的策略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认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应该是非常个性化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就是先预习——发现问题——好好听讲——回去认真做作业,然后再就是……我想这样把学习方法变得非常的呆板。特别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里面,网络的这种学习环境,那么学生用什么方法去学习,这里边有很多的学习策略。所以我们认为学校的这个课程不仅应该规定一些对于一个人来说终身发展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为我们是基础教育;还要在基础教育期间,关注学生他的学习过程,建立他的学习策略和方法;那么最后的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说如何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他的积极态度还有他的价值观。

事实上这和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很多年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和我们所谓的知识教育始终是两张皮。我们老说,我们的道德教育没有针对性,孩子们都是说一套做一套,政府或者我们学校给孩子们进行品德教育时都觉得非常的无可奈何。高考结束了以后,学生对我说,我最讨厌的就是政治课,我把书都给扔了,我这辈子再也不想看见它啦。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就是它没有和儿童的情感、没有和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世界观的形成,完全没有结合进去,它是游离在学生生活外面的空洞的一个概念。所以教育是很重要的,他不仅仅是会教会他知识,它是要学生能够学会做人,价值观是很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最基本的东西。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价值观,没有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关于道德的问题很难谈到。

价值观的教育

怎么样在学校里面对学生在学校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呢?我想就回到我们怎样来看待知识上,我们把学科知识或要考试的知识,认为是超价值的知识。我举过很多例子,(我们)从来没有把知识和价值观的教育合在一起。比如说我们讲地理吧,我们讲长江、讲黄河。特别在讲黄河的时候,就是在讲黄土高原从哪发源,到哪入海,要经过多少省,从黄土高原下来的时候要带多少黄吨的泥巴,黄土,怎么淤塞河道。整个讲完了,给你的感觉(黄河)就是一个怪物,就是带来环境恶劣的一个怪物。但是我们不讲黄河是中华文化的母亲,没有黄河,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发源;也没有讲为什么黄河得不到治理;我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对自然,我们有什么责任?我们对环境有什么责任?我们对环境的伦理在什么地方?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知识很多都是超价值的讲知识,只讲他的自然的、超价值、客观的知识,我们不把知识附带上价值观的这种价值。如果我们要是从小给孩子们讲治理黄河,让黄河成为我们最可爱的一条河;凡是违反环境侵犯环境规律的事情,我们都不能做,不能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去损害更多的环境,我想这样的教育他就能不仅仅记得黄河从哪儿发源,流到哪儿,慢慢地他就会由黄河这样一个内容带来他的价值判断。那么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不是灌输得来的,他是在无数次的价值判断过程中,他通过自己的思考,不断的判断和价值选择来形成的他的道德的。

所以我觉得的课程问题它是一个系统的,是一个全面的,它既关注我们学到什么样的知识,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这些知识,我们有什么样的好的学习策略。换一句话说,你是不是学会了学习。另外,光有一个知识你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人,不是一个党和国家所期盼的接班人。那里应该有健全的人格,应该有理想,就是你的价值观、你的道德、你的人格。我想这就是教育所肩负的责任。现在我们把它完全变成了一个只追求分数,只会考试,这就是歪曲了教育所赋予我们学校的任务,但是这个责任不在学校。我觉得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一个原因,造成大家都去追求分数,而忽视了教育的其他重要价值。这是我们课程改革的第一个目标,也是最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的目标。

应该学习什么样的内容

第二个关于教育内容,我们认为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应该学习什么样的内容,就是要克服现在的内容,繁、难、偏、旧。大家都知道,没有任何意义的难,让学生去钻牛角尖,一辈子用不到的事情让学生花很多时间去钻,就是为了在竞技上获胜,而没有其它的价值。所以我们现在的定位,基础教育的内容,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性,那就是应该定位在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基础上,是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不是专业教育。

基础教育不承担培养精英的责任,也不承担培养专门人才的责任,特别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提供的是公平教育的机会。不能用繁难偏旧的题目去选拔精英,这个违反义务教育的基本精神。所以关于教育内容也有一个改革的目标,就是改变繁难偏旧这种选择知识的基本原则,使我们的教育内容和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学生的经验紧密结合起来。那么选择的这些内容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用的内容。那些没用的知识,大可不必在学生基础教育阶段把它挤进来。

课程结构改革

另外就是关于课程结构,第三个目标就是课程结构的改革。那么这种结构要体现它的基础性,它的选择性,它的均衡化。因为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内容的均衡,人的发展目标的均衡,都大家要考虑的。所以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下,我们整个课程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结构的变化有好几个纬度,一个就是国家所规定的课程,比原来来说大大减少了。原来就是基本上国家规定的课程占满了学校的课程表,学样没有什么自主权。那么现在我们规定是占85%到80%是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剩下的时间是给地方和学校,可以用来规划它们学校课程和校本课程,这是结构上的一个变化。

另外一个纬度就是除了学科课程以外,我们还有很多活动性的课程,比如说我们有综合实践活动,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这个课程呢?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范围

内,对于如何来办学校都有很多讨论,大家都认为学样不能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文化的孤岛,关起门来自己自做自划,自我陶醉,学校应该和整个社会发展同步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把学校封闭起来,关在学校里面培养,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融合在一起。所以综合实践活动是沟通学校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制度化的桥梁。应该通过社区服务,通过学工、学农、学军,通过研究性的学习,通过劳动性的活动,来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之间打通,使它变为制度的桥梁,这也是课程结构上很重要的一个改变。另外各个学科之间的比例都是课程结构调整的一些纬度。

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四个改革的目标,是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一个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向,一定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引导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为什么要这样考虑问题呢?就是说在知识爆炸的一个时代,我们还想引用培根时代那样的一种理想——把一切的知识教给一切的人。现在,就是任何的老师,你就是再棒,你也不可能把一切的知识教给一切的人。

那么,现在怎么办?最重要的是每个人要学会学习。所以这次课程改革,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在经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以后,他学会学习,就是转变学生目前这种呆独死记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信息社会的条件下,在网络的条件下,如何学习,包括如何和别人合作、如何理解别人、如何交流、如何分享、如何对待不同的意见,这个都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品质。我想象陈景润那样一枝笔一张纸搞研究的时代,我想是永远的过去了。这样一个社会,没有合作,没有信息的共享,没有互助,没有批判的精神,没有面对不同意见的胸怀和思维能力,你是不可能有成就的。所以学会学习有很多的内容,它不仅仅是一种载意的,怎么做功课,怎么学功课的概念。我们第四个目标是定位在学会学习上面。

整个评价体系的变革

第五个目标是对整个评价体系要进行变革,我们认为评价不仅仅是为了甄别和选拔的作用。评价最重要的作用是教育的作用,是促进人发展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发展、发挥评价促进人发展的作用呢?我们不能只用一张考卷来看一个孩子,我们应该在一个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中,我们要科学的来观察他,哪一些行为是带有典型意义的、带有标志性的行为来观察一个学生。关于评价我们有很多的研究,这里面有一个基本的观点,我们认为人的智力,不仅仅是树立逻辑的智力和语言的智力,我们认为人是有多种智力的,因为社会的需要是多样的,而满足这个社会需要的人群是存在的,所以人的潜力是非常大的。

那么通过教育就是要发现学生都有什么样的潜力,他可能语文、数学不一定会成功,他也可能化学、物理不一定会成功,而他在形象思维方面,他在体育方面,他在艺术方面,他可能都是非常有才华的。我们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发现了学生的这种潜能,给予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我们会对孩子们的终生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不再是失败者。在我们这种唯一的智力论的下面,造就了不知道有多少的失败者。有很多学生就是因为政府所规定的功课没有过关而被淘汰出去,而事实上这些学生他们不一定真是无能的。

所以,我们这个评价的体系,特别是国家的评价制度,要进行彻底的变革。否则的话,我们会扼杀很多有才华的年青人,这个不是教育的初衷,教育的初衷是应该帮助所有的人有能力成功,是引导所有的人不断地去建设他自己的未来,而不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宣告他是一个失败者,这不是我们办教育的初衷。所以,整个评价的改革要围绕着如何真实的反映一个学生的发展过程,他有什么潜能,他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助;是帮助学生成功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淘汰和筛选的唯一宗旨。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对评价改革的一个定位。

课程管理政策的变革

最后一个就是关于国家对于这个课程的管理政策的变革。解放50年,我们都过于集中地管理了学校的事情。事实上呢?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是由每个学校具备了他的一种创造能力、自律能力来产生的,而不是一刀切切出来的。大家想想,我们现在在深山老林里边

贫困的学校,和我们在大城市里面的发达学校,它们之间的差距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那么我们对他们的要求都是一样的,这就违反了规律,也违反了一个客观的存在。像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教育一定是多样化的,一定是起源于他现在的基本水平,那么国家对困难的地方要给予大力的资助,帮助他们尽快的赶上来,缩小城乡的差距。但是并不等于说用一个标准、一个方法、一个课表去统全国的课程。

将创造课程、提高质量的自主权,交给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

一定要把创造课程、提高质量的自主权,慢慢地交给学校,交给较好的教育研究机构。学校是办学的法人,它有权力来开发,来对自己的课程、对自己的社会信誉负责任。所以这次我们课程改革的很重要的一个宗旨就是实行三级的课程管理。国家只管宏观的整个的发展方向的、改革的目标、相应的政策,地方来规划当地的课程和发展规划。最重要的是赋予学校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一个空间,这是我们改革的六个目标。

各位老师可以看到这回课程改革的六个目标,构成了整个的我们对一个教育制度的更新的一些基本的理论和它的框架。现在我们在实验区也在努力地朝这方面做。我们在20xx年9月的时候有42个国家级实验区进入实验,20xx年9月我们有572个实验区进入实验。今年9月将有1600个实验区进入新课程。我们国家一共有2800多个县,这就是说有将近60%的县区已经要进入新课程。这个新课程在我们的实验区非常的有生命力。

很多人说,是不是老师是很反对改革的,他们将会成为改革的绊脚石。我们从两年的实验的情况来看,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我们教师是改革的生力军,没有他们的热情和他们的投入,我们课程改革实验区就没有今天的面貌。我们到下面去,让我们最感动的是他们,也是我们最直接感受的是我们实验区的教师废寝忘食的投入改革,他们认为新课程的改革为他们带来了平台,为他们带来了作为一个教师职业发展的舞平台和作为一个教师的人格的尊严,再也不用为了升学率让他们完全像像一个机器一样的,像一个拉线木偶一样的,去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所以教师在这个改革中他们的自尊、他们的智慧都得到

了尊重。

所以教师是充满了热情地去改革,恰恰是行政干部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改革,支持改革的力度远远没有教师投入改革的力度大,所以我觉得是体制问题。教师不是绊脚石,我们的制度如不进行根本的改变,我们的改革就不可能有一个质的跨越。我对教师是充满感情的,因为他们要克服很多困难,因为改革的前线是在课堂上,他们每天要面对很多挑战,但是我们的老师非常好,他们解决了很多问题,提出了很多有创造性的见解。

所以我对改革非常有信心,今年我们将有近60%的县进入新课程,现在我们正在策划对教师的培训,也有一些研究的课题,也有一些推进的新策略。我现在介绍的是我们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一些基本的情况。评价像这栏的项目都在下面做,学生都有自己成长记录的档案袋,有很多创造性的做法,考试也在发生变化,对教师的评价也在发生变化,应该说是一个全面改革的一个态势。当然问题还有很多,这么大的改革,没有问题我觉得不正常。

那么现在是有问题我们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这对我们来说是挑战。钱会长说,我们特别忙,我们确实特别忙,因为多少个项目,起码有几十个项目同时都在往前探索,推进。但是我们看到的、整个按系统工程思路推进的课程改革确实是有一个新的局面。

讲的不对的请大家批评,谢谢!

编辑:北京慧思达教育研究院 《知识链与提高学习学习能力》教育研究中心录

2013-10-25

更多相关推荐:
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反思1

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反思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分享还记得最初走上工作岗位时一位老教师赠予我八个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而那时初出校园年轻气盛总是好为人师很少去仔细思考如何学为人师时至今日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越来越发现...

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

青年教师成长纪事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这样写道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教师的事业虽不是轰轰烈烈但是是一直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着每一个心灵怀抱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

“80后”教师个人成长反思

80后教师个人成长反思20xx年9月我从就读了四年的青海师范大学走到了中学的三尺讲台担任高年级语文教学当时心里充满了初为人师的激动和忐忑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感到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正是有了这七年的挑战和磨砺才让我得到了...

青年教师成长心得体会

一、要树立自觉的专业成长意识教师专业成长空间是无限的,成熟是相对的,成长则是绝对的,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懈地学习艰苦地实践才能不断完善。一般而言,一个青年教师往往要摸爬滚打5年才能成长、成熟起来,到3…

教学反思对青年教师成长的作用

教学反思对青年教师成长的作用教学副校长常建国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青年教师个人成长总结

梁军时光飞逝,转眼间参加工作已经六年了,在这段时间里,正是有了领导的关怀,同事间的互助,师生间的灵犀,才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得到了很好地成长,自己真正经历过,才知道做求实的老师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快乐很充实,…

青年教师成长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李会敏记起我第一天上班,第一次站上讲坛,第一次面对一双双灵动的眼睛,第一次,第一次,太多的第一次??感谢你们勾起我了许多的回忆,青春多么美好!弹指一瞬间,从教的第二个年头已经从指缝间溜走,但我知道,教育才刚刚开…

青年教师成长感悟

青年教师成长感悟鲍建仁从20xx年进入一中至今已经在讲坛上走过了五年光阴这五年既短暂又漫长在五年中我结婚得女收获了家庭拜师学艺收获了友情回顾自己走过的教学成长之路欢乐与艰辛同行收获与遗憾同在教师是一份平静的职业...

青年教师成长感悟

青年教师的成长感悟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时间在悄悄的走着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现在的工作只是我职业生涯的最开始毕业后在新的环境里去开展自己的事业开始时我心中不禁有些忐忑不安幸运的是学校领导和各位老师对我的工作给...

青年教师成长感悟

青年教师感悟从12年毕业至今先后在讲台上走过了近两年的光景这两年既短暂又漫长其间既有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也有自己的艰辛努力回顾自己走过的教学之路欢乐与辛酸同行收获与遗憾同在我有几点成长感悟与收获首先我在经验上的...

青年教师成长感悟

青年教师成长感悟一中yanguoquan我在大同一中集团校工作已是第3个年头了这三年既短暂又漫长这里边既有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也有自己的艰辛努力回顾自己走过的教学之路欢乐与辛酸同行收获与遗憾同在我有几点成长感悟...

青年教师成长历程

青年教师成长历程发言稿20xx年9月我踏上了赋有挑战性的教书育人之路来到了青州市弥河镇闵家小学很荣幸能够代表学校的青年教师们在这里与大家进行一次心与心的交流对于刚刚进入教育部门的我参加工作的时间还很短这么短的时...

青年教师成长反思(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