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教学设计反思

时间:2024.4.14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反思

师(激动、亲切地):同学们,今天是一个令我们难忘的日子,我们将和于漪老师一起学习她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生齐答:“往事依依”)(师板书课题)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于老师的光临表示最诚挚的欢迎。

师:同学们,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文学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初步的影子。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啊!今天,我们和于老师一起走进《往事依依》,探究一下于老师是怎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步入人生之路的。大家都已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

师:读得怎么样?(部分学生小声说:“还可以。”)还有哪个同学愿意再读一遍?(又一生读) 师:这一次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有感情,好像有点意味深长。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

生:“年华似流水”,还有“但”字。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些感悟了,不错。让我们来齐读这一段吧。(生齐读课文第1段,感情投入,在“年华似流水”和“但”等处作了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师:(略有夸张地范读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感慨万端的情绪)“年华——似——流水——”这几个字为什么要如此朗读呢?听到老师的朗读,你领悟到其中哪些感情?

生1:年华像流水一样,非常快,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就流走了,很难再回来。

生2:还有一种感觉,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惋惜的意味,还想让时间再来一次。

生3:我觉得是舍不得年华流去,有一种希望,让年华停下来,让自己重新走一次。

生4:我觉得,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感叹,感叹时间过得很快。跟下文的转折正好联系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它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也紧扣了题目。紧扣题目的是哪一个词呢?(生齐声回答:依依)

师:请大家看书下注释,什么叫“依依”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生齐声回答:形容留恋) 师:“依依”是留恋的意思,在文中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到这里我们已基本明白,文章的第1段很重要,它有总领全文的作用,它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师边讲边板书)这一段中哪两个词最重要,为什么?

生:“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师:下面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呢?应该回忆往事了吧?下文回忆哪些事呢?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件事吗?这句话力求精练、准确。(生充分阅读课文,准备回答)

生1:我觉得主要写于老师小时候读《水浒传》和对《千家诗》的热爱,还有国文老师对于老师的影响。

生2:我觉得还有小时候在家里看山水画。还有初中读书的时候新派老师教田汉的《南归》诗。 生3:我觉得看山水画不能算一件事,它只是为了引出读《水浒传》的。这两者实际上是一件事。 师:同学们发言很踊跃,概括得也比较准确。主要写了四件事情:一是读《水浒传》,二是读《千家诗》,三是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四是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师边讲边板书)

师:根据于老师描写的情景,我们也跟着国文老师背诵一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好吗?(生齐背)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没有学过,大家竟然背下来了。看来是被于老师所描写的情景感染了,也热爱上这首词了。大家想一想:于老师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情来回忆呢?可以讨论一下。(生围绕问题讨论) 生1:因为这几件事给于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事都跟读书有关系,因为于老师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绝大部分来自读书。

生2:因为倒数第2段写了“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以看出读书给了于老师很多帮助。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其实,这些都包含在“往事依依”里,特别是“依依”一词,“历历在曰”、“记忆犹新”也是紧扣这些事。开头是总领,这一部分写了四件事,当然就是分写了。下面我们讨论一下结尾,请同学们朗读末尾两节。(生齐读末尾两节)

师:我觉得,同学们还没有读到位,没有把于老师那种深厚的感情读到位。文章开头写了:“年华——似——流水——”结尾又写道:”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青春的激——情??”(生情不自禁地齐声跟读起来)

师:好,我们来齐读一遍,要读出“依依”的分量,读出深情,读出前后呼应的感觉。(生齐读课文末尾两段)

师:于老师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成长为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著名的特级教师。二十多年前,我所在的学校一位老教师退休的时候,送我一本《于漪教案选》(出示给学生看),我就像得到了宝贵的财富。后来我在书店又买了一本《于老师教记叙文》。从此,我上课就跟着于老师的感觉走(学生发出笑声)。

好,我们还是回到题目上来吧。文章的最后两段有何作用?开头总领,中间分写了四件事,结尾应该干什么?(生齐答:总结全文)

师:是的,总结全文。(师边讲边板书)同学们在文章开头抓了两个词语,结尾该抓哪些词语呢? 生:“青春激情”。

师:还有什么词语?

生:还有“不断奋进”。

师: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其实,两个动词“唤”和“催”也很有表现力。

生:它们表达了回忆往事的意义,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

师:我想,同学们讲的这些正是于老师写作这篇文章目的之所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理解渗透到朗读中,再来品读这两节。(生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同学们研究一下,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学生快速阅读,寻找答案)

生:有承上启下的句子,我觉得是第3段。

师:请你读一下。(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3段)

师:读得非常好。我已受到了感染,好像是被于老师的情感带进去一样。除了这一处,还有没有呢? 师:还有“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误读为lóu)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

《往事依依》,是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写的一篇回忆往事的散文。这篇课文被安排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以“金色年华”为主题的第二单元,不难看出,编者的目的很明显——意在唤起中学生的青春激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并以此为之奋斗!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一、 情境导入

学习这一课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第一单元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把你带进了文学之门。但我们一踏进大门去就会觉得眼花缭乱,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宫,近处是弯曲盘旋的山路,远处是波澜壮阔的天海。这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让人痴迷又让人不敢涉足。

没关系,这节课,于漪老师用她曾经跋涉过的脚印,指引我们拥抱文学;用她曾经渡过这雾海的小船载我们去遨游五彩斑斓的文学海洋。

之所以这样设计导语,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到每一篇课文都是紧密联系的,赵丽宏为青年学生打开的是一扇文学之门,而于漪老师则是用回忆往事的方法带领学生进入一种文学天地,让学生认识到文学的妙处与乐趣,引导他们产生对文学的兴趣。

二、 赏析阅读课文、拓展知识

文章中的第二件往事是写作者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的情景。课文中作者按照《千家诗》中的编排顺序信手拈来的关于春、夏、秋、冬的诗句,读来让人钦佩作者自小那种对诗的酷爱之情。此处有几首诗课文注释和《教参》并没有给出全诗或出处,因为,那些诗学生做到了解就可以了。因为苏教版的教材很多老师

都是第一次接触,对内容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我认为找出那几句诗的出处以及全诗是教师吃透教材的第一步,如果连教师都不知道那几首诗的内容是什么,那还怎么告诉学生它就是描写春夏秋冬的呢?恐怕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补充了《春日》、《寒食》、《山亭夏日》、《题榴花》、《霜月》、《雪梅》等内容,并在课前打印发给学生(一个学习小组一份,便于交流)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了课文,还认识了很写春夏秋冬的诗句,课后再让学生搜集关于季节描写的诗句,、积累到“百味杂文”本上。或者做读书卡片,还能够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模拟于漪赠言,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学中我有这样的设计:

“创设情境:

设想一下:

于漪老师,一位七十多岁的长者,如果就在现场,你猜她最想对在座的你们说点什么呢?

于漪赠言 :

(1)——抓紧时间,珍惜光阴,多读书,读好书。

(2)——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走进语文,激情点击,心领神会,共同欣赏这无边春色。

小结:青少年应该:

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二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这样能让学生更易理解本文写作主旨。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那么同学们有过哪些阅读的体会?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渡到了更高的境界?

(提示:结合自己想一想,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或电影。)”

这样安排,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谈文学作品对自己的影响,孩子们的独立感悟能力得到了精彩的展示。 不足之处: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应该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我们教师都能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上,由于大家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再加上学生基础差,学校一味要成绩,所以仍然很难摆脱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束缚,学生的需要有时被忽略,课堂改革有时是在作秀。我认识到,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做得不够,多数问题以教师引导、解析为主,没有很好地做到教师应是“引导者”的角色。这一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注意改善的。


第二篇:第六课 往事依依 教学设计


《往事依依》说课

教材分析 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建议 1、本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内容浅显,学生易懂。 因此,不必细讲。学习时可作两方面的引导: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的道理。 2、文章前后照应,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文中饱含深 情,富有哲理。学习时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策略 1、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内涵。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 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 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深情。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及流畅表达的能力。 ②、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3、知识目标 ①、 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②、 能够概括文中抒写的几件往事。

③、 画出文中精彩语句并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的写法,了解重点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概括文中作者所回忆的几件往事。

第六课 往事依依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xx年2月出生。19xx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xx年入党,19xx年获“特级教师”称号,上海市扬浦中学语文教师。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二、导入新课:“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

三、整体感知:范读课文(配乐)听读要求:1.用圆圈画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

2.用浪线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检查听读:1.请学生读画出的词语。2.请学生读画出的句子。

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的语言如诗如画,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1.生说2.师板书作结:往事:看画读诗听课

四、课文赏析:(一)第一件往事

作者在回忆这三件事时,情真意切,那么作者是如何写的呢?(小组讨论:)

1.作者在看画时产生了哪些遐想?(生说师评,然后齐读第二节。)

2.你们有没有过这种遐想,请闭上眼睛,听一段音乐,头脑里浮现出什么景象,有哪些感受?(放音乐)

让学生自由发挥。

(二)第二件往事看画如此,那么读诗同样如此。(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作者读诗的感受?(讨论之后齐读第四节。)

2.你读过哪些关于四季景色和歌颂祖国山河的诗?(小组课前收集,派代表发言)

(三)第三件往事师:看画令作者遐想,读诗令作者陶醉,老师的授课同样令她难忘。(小组讨论:)

1.在于漪心中,两位国文老师留给她什么印象,对她有哪些影响?

2.请生模仿读诗,谈谈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问:依依往事,往事依依,这些往事为什么令作者如此难忘?

师引导:看画,引起遐想,使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读诗,陶冶情操,装点了童年生活的花环;听课,倍受感染,激发爱国情怀。

五、扩展探究:师: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为什么都与读书有关,这与她后来取得的成就有无关系,她成长的源头是什么?1.学生讨论,教师引导齐读第六节。2.既然读书这么重要,那么你们读过哪些书?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学生谈体会,师生共评 1

析。)

师总结:书有不同的档次,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我们要尽可能选择一些高雅的作品欣赏。阅读面不能仅局限于文学作品,还可以欣赏一些优美的音乐、美术、摄影等,把感受写下来,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

六、布置作业:随笔:用你生花的妙笔,写你自己的依依往事。

《往事依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文学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初步的影子。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啊!今天,我们和于老师一起走进《往事依依》,探究一下于老师是怎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步入人生之路的。大家都已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

师:读得怎么样?(部分学生小声说:“还可以。”)还有哪个同学愿意再读一遍?(又一生读)

师:这一次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有感情,好像有点意味深长。师:哪个词最能体现?

生:“年华似流水”,还有“但”字。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些感悟了,不错。让我们来齐读这一段吧。(生齐读课文第1段,感情技入,在“年华似流水”和“但”等处作了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师:(略有夸张地范读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感慨万端的情绪)“年华——似——流水——”这几个字为什么要如此朗读呢?听到老师的朗读,你领悟到其中哪些感情?

生1:年华像流水一样,非常快,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就流走了,很难再回来。

生2:还有一种感觉,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惋惜的意味,还想让时间再来一次。

生3:我觉得是舍不得年华流去,有一种希望,让年华停下来,让自己重新走一次。

生4:我觉得,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感叹,感叹时间过得很快。跟下文的转折正好联系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它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也紧扣了题目。紧扣题目的是哪一个词呢?(生齐声回答: 依依)

师:请大家看书下注释,什么叫“依依”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生齐声回答:形容留恋)

师:“依依”是留恋的意思,在文中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到这里我们已基本明白,文章的第1段很重要,它有总领全文的作用,它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师边讲边板书)这一段中哪两个词最重要,为什么?

生:“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师:下面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呢?应该回忆往事了吧?下文回忆哪些事呢?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件事吗?这句话力求精练、准确。(生充分阅读课文,准备回答)

生1:我觉得主要写于老师小时候读《水浒传》和对《千家诗》的热爱,还有国文老师对于老师的影响。

生2:我觉得还有小时候在家里看山水画。还有初中读书的时候新派老师教田汉的《南归》诗。

生3:我觉得看山水画不能算一件事,它只是为了引出读《水浒传》的。这两者实际上是一件事。

师:同学们发言很踊跃,概括得也比较准确。主要写了四件事情:一是读《水浒传》,二是读《千家诗》,三是昕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四是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师边讲边板书)

师:根据于老师描写的情景,我们也跟着国文老师背诵一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好吗?(生齐背)师:同学们真不简单。没有学过,大家竟然背下来了。看来是被于老师所描写的情景感染了,也热爱上这首词了。大家想一想:于老师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情来回忆呢?可以讨论一下。(生围绕问题讨论)

生1:因为这几件事给于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事都跟读书有关系,因为于老师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绝大部分来自读书。生2:因为倒数第2段写了“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以看出读书给了于老师很多帮助。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其实,这些都包含在“往事依依”里,特别是“依依”一词,“历历在曰”、“记忆犹新”也是紧扣这些事。开头是总领,这一部分写了四件事,当然就是分写了。下面我们讨论一下结尾,请同学们朗读末尾两节。(生齐读末尾两节)

2

师:我觉得,同学们还没有读到位,没有把于老师那种深厚的感情读到位。文章开头写了:“年华——似——流水——”结尾又写道:”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青春的激——情……”(生情不自禁地齐声跟读起来) 师:好,我们来齐读一遍,要读出“依依”的分量,读出深情,读出前后呼应的感觉。(生齐读课文末尾两段)

师:于老师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成长为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著名的特级教师。二十多年前,我所在的学校一位老教师退休的时候,送我一本《于漪教案选》(出示给学生看),我就像得到了宝贵的财富。后来我在书店又买了一本《于老师教记叙文》。从此,我上课就跟着于老师的感觉走(学生发出笑声)。好,我们还是回到题目上来吧。文章的最后两段有何作用?开头总领,中间分写了四件事,结尾应该干什么?(生齐答:总结全文)

师:是的,总结全文。(师边讲边板书)同学们在文章开头抓了两个词语,结尾该抓哪些词语呢?

生:“青春激情”。 师:还有什么词语? 生:还有“不断奋进”。

师: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其实,两个动词“唤”和“催”也很有表现力。

生:它们表达了回忆往事的意义,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

师:我想,同学们讲的这些正是于老师写作这篇文章目的之所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理解渗透到朗读中,再来品读这两节。(生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同学们研究一下,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学生快速阅读,寻找答案)

生:有承上启下的句子,我觉得是第3段。

师:请你读一下。(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3段)

师:读得非常好。我已受到了感染,好像是被于老师的情感带进去一样。除了这一处,还有没有呢?

师:还有“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误读为lóu)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

师:找得正确。“雕镂”的“镂”应该读作lòu,不读lóu(师边纠正边板书:镂lòu)这一句中还有重要的字读时应该强调出来,是哪一个字呢? 生:“也”字。

师:你为什么要抓这个“也”字呢?

生:因为不仅把上面的内容——读书和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雕镂在我心上,还把后面的事情也……

师:噢,你是说“也”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生:67页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是年轻的新派人物……”也是的。

师:同学们找得很仔细。这里也有一个“也”字。于老师用了一个并不起眼的字,却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使文章结构特别紧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还是通过朗读来感悟一下这几处过渡语句吧。(生齐读几处过渡句) 师:今天于老师已经来到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要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于老师为什么说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惟有这几件小事“历历在曰”、“记忆犹新”呢?下面我们就欢迎于老师到讲台前跟大家讲一讲吧。(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于漪(微笑、激动地,健步走上讲台):刚才老师教同学们学习的是《往事依依》,老师激情澎湃,全身心投入教课,而我们同学朗读得很好,理解得也很好。我坐在这儿已受到大家的青春活力的感染,因此,(亲切地微笑着)首先谢谢李震校长安排这样一个精彩的场面,让我回忆往事,让我分享同学们的青春活力。

刚才老师说,为什么要写这四件事呢?当时写的时候,有一本杂志要我写回忆童年的文章。我想:每个人只有一个童年,一个少年。我读这些诗的时候,大概和同学们一般大小,(慈祥地弯腰望着前排的同学,微笑地)是十三四岁。真是年华似流水啊,已经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已是七十几岁的入了。所以我在听这堂课的时候,幸福的感觉不仅是涌上心头,而且让我充满憧憬。

我感觉到同学们是非常幸福的二我们那时的学习条件没有这么好,没有这么敞亮的教室,但是,老师教我们也是激情澎湃的。比如刚才讲到新派的老师,我至今还记得:他姓黄,戴着金丝边眼镜,穿着一件长衫,下面穿一双雪亮的皮鞋,是非常时髦的,也非常引人注目,(谈笑风生地)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很时尚。那时教我们的老先生往往穿一双布鞋呀。黄老师的教课可真是出神入化啊。我至今记得他教《故乡》时的情景,他说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金黄的圆月,地上是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田。就在这瓜田美景下,突然有一个少年英雄出场了,他出场的时候是动态的,颈子上戴的是银项圈,握一杆钢叉,向着殖刺去,银项圈在月光下发出的光与钢叉的光交相辉映。老师出神入化的教学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那瓜田美景中了。然后,他给我们讲中年闰土的变化。我当时坐在下面就想,教科书发下来的时候我们已经看过,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些深刻的问题 3

呢?老师知道得真多呀。老师教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此时此刻,我的心中油然升起对老师的敬佩之情,心里想着长大了也要做一名老师,让孩子们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把人类的文明传给孩子,这是多么崇高幸福的职业。

今天看到同学们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一个人只有一个青春,青春是无价之宝。小时候爱读书,爱学习,主动接受文学作品,你就会得到人类最好、最美、最宝贵的东西。语文是伴随每个人的终生的,形成了能力就不会下降的。从小读些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受到美好事物的熏陶,那是终生受益的。刚才你们学的“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一件事一件事,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你一旦把它们镜刻在心中就久久不能忘记。形成了能力,就像手脚在自己的身上一样,运用自如。我至今还记得读《水浒传》的情景,一看到插图就想到我们家乡焦山脚下的壮阔景象,书中描绘的场面就在眼前浮现。读文学作品,一定要发挥想像,联系实际。(师插话:于老师是我们的老乡啊,江苏镇江人)(于漪老师接着讲)我和你们一样,都是喝长江水长大的。人们讲人杰地灵,江苏,长江边上,地是灵的,人就要杰,(微笑着倾斜身子问前排同学)懂不懂?(学生点头说:懂)对,人就是要一辈子追求卓越,(幸福地微笑着)正像你们李校长题在墙上的”追求卓越”四个大字。

我们这一代是经历很多曲折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才迎来了同学们很好的发展机会,施展才华的机会。那时,我们学业务,被说成是搞“白专”,连唐诗宋词都成了“四旧”啊。其实啊,我们的唐诗宋词真如天上璀璨的明星,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啊。我们的同义词、近义词的丰富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我曾经问过一个日本的朋友,你们见面怎么老是“哈衣哈衣”啊?他跟我讲,我们哪有你们那些丰富的词呢!你看,我们的语言多么成熟,多么有魅力啊!

我是老人在回忆往事,当然是不堪回首,怎么一下子这样美好的时光就过去了?我奉送同学们四个字一一把握现在!将来你们写“往事依依”的时候,肯定比我写得更加充实、更加丰富了。谢谢同学,谢谢同学们今天和我这个七十好几的老太婆一起学习。(教室里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师:最后,让我们齐读课文的第4段,跟随于老师一起陶醉于《干家诗》的意境中。(生齐读课文第4段)师:同学们,这节难忘的课就要结束了,我希望大家做人就要做像于老师这样的人,从小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为了表达我们全班同学对于老师由衷的敬意,下面请班干部向于老师献花。(于老师在一片掌声和笑声中,再次走上 讲台) 生:于老师,祝您夕阳更红!(敬队礼)

生:于老师,祝您夕阳更美!(敬队礼)

于漪(拥着花束,灿烂地微笑):愿同学们像这鲜花一样幸福地成长,愿你们的新海实验中学也像这鲜花一样越办越好,万紫千红总是春。(教室里又一次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一、总提(感叹)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读《水浒传》(古典小说) 文

二、分写 读《千家诗》(古典诗歌) 学

听教辛词《南乡子》(宋词) 作

听教新诗《南归》(现代诗歌) 品

三、总结(呼应)青春激情、不断奋进

4

更多相关推荐:
往事依依 教学设计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赣榆县青口二中盛春琳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及主题思想2品味文中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3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教学重点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

《往事依依》反思

往事依依教学反思六街中学禹兰珍20xx年10月10日下午第六节课我执教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六课往事依依这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一篇散文本文选材精当内容浅显学生易懂对于这样一篇内容较为浅...

往事依依的教学反思

往事依依教学反思这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一篇散文本文选材精当内容浅显学生易懂对于这样一篇内容较为浅易的文章如果仅仅解读文本了解于漪老师回忆的几件往事学生的学习收获是不大的也不容易调动学生学...

往事依依案例反思

往事依依教学案例三十七中任芳教学内容及设想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散文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整个文章在美的旋律中展开记叙文章的主要内容清晰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丰富细腻对读者的启迪深刻引导青少年走上正确健康的人生之路文章的主...

《往事依依》优秀教学设计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课文教学视频动画播放往事依依教学目标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2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课前准备1学生搜索有关作者的资...

7上第二单元《往事依依》教学设计1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2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2过程和方法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了哪些内容读中注意圈点勾画...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七上苏教版往事依依往事依依教案设计洪善中学安志芳教学目标积累文中的字词及出现的名句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学会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英国湖畔派诗人...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反思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反思东湖镇杨浜小学张素娣在十月份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班课堂比武活动中我上了一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故事课Storytime笔者对于这堂课的设计意图和重点的教学过程归纳为以下几点一以旧引新巩固旧知从...

《小蓝裙的故事》教学反思

小蓝裙的故事教学反思有人说我是幸运的因为我中了推门课的头号大奖临危受命本没有讲新课的意图当时的矛盾紧张不情愿的心情不严而喻可一堂课下来我真的感觉到自己是幸运的有这样的锻练机会人生能有多少个可以得到第一的机会呢更...

下课之后才完成的故事—— 课文《卖油翁》的教学反思

下课之后才完成的故事课文卖油翁的教学反思我的公开课是卖油翁第二课时上完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备课怎么备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写教案如何写之类的问题在大学读书时教教育学的老师在讲到如何备课这一节时苦口婆心地强调要备教材备学生...

一年级下 好事情教学反思

好事情教学反思龙泉驿区第二十六小学宋娜好事情是北师大一年级下册第十五单元长大主题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儿童故事讲了尤拉做好事的愿望是美好而可贵的但是却不切实际因为他只想做好大事不想做好小事最终找不到能够实现自己美好愿...

我的事情我来做》教学反思

我的事情我来做教学反思我的事情我来做是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第三单元的知识本主题包括3个内容哪些事情我来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比谁的本领大在讲这一课内容时针对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在家中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多数家长对孩子...

往事依依教学反思(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