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特征

时间:2024.4.27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特征

姓名:caohaichuan 学号: 专业:

摘 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并以其客观规律为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在世界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全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使人们重新审视对自然的认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客观规律;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学术界研究中的一个永恒话题, 但由于人们的研究视角不同, 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各不相同的。有人侧重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自然对人的先在性”;有人侧重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界的解释与征服”;有人侧重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有必然的伦理关系”[1] 等等。然而从纯粹的自然界上看,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环境,是改善生态环境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是人类社会能够发展延续的前提条件,人类不能夸大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更不能忽视自然界的力量,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当务之急,如今社会的发展显现出各种各样的不和谐的迹象,不论是自然界本身,还是人类之间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都表现出很多不和谐的现象。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及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阐述。

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 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三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先机的身体。

(二) 从实践论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相联系的中介。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相分离、相对立的根本原因, 同时也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人与自然是对象性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任何的存在物都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即人与自然互为对象而存在的。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依赖自然界,然而自然界对人类的各种活动都具有指导作用,人类不能任意的改造自然界,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的活动是有目的性的,积极的,能动地改造自然,但是对于动物来说,它们只是消极地、被动地来适应自然环境。现实的自然界离不开人类。没有人类的生存实践,自然

界也就无法显示它的存在意义和生存价值。离开人类的活动,现实的自然界将会回复到原始的自然状态。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提到,只有工人的对象性活动,才能将潜在的使用价值变成现实的使用价值。

就人的本质来说,人作为社会关系的中和,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将自己的本质投射到对象中去,从对象化的客体中反观自身。人与自然的这种对象性关系,其实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认为主体,自然界为客体,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双向性的。一方面主体客体化的过程,人将自己的本质力量积淀、物化在客体中,以自己的活动改变自然界,实现自然的人化,确证自己是活动的主体。另一方面,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人在实践过程中,将客体的属性、本质、规律内化为自己本质力量,提供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离的。在现实生活中,人离开了自然界就无法生活,而脱离人的自然界也就不是人所赖以生活的自然界, 因而对于人来说也是根本不存在的自然界。另外, 从本体论上来说, 脱离人也就无法正确定义现实的自然界; 同样, 脱离自然界也就无法正确定义现实的人。因此, 马克思规定: “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 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是作为人的存在”[ 5] 。

二、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矛盾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关系之一,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对自然的不断改造和对自然界的变化

不断适应的过程。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存在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对自然界过量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环境污染、海洋毒化、人口爆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威胁我们自身的生存条件。人与自然的矛盾导致的危机已经从局部的演变成全球性的,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速度上都演变成全球性危机,例如温室效应。人与自然的矛盾表现为多种危机并存并且相互引发和影响,如人口引发环境问题;环境危机又向经济、政治危机传导。这种连锁反应,必将危害社会稳定性。人与自然的矛盾在不同的国家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在发展中国家是人口过剩和能不能养活这许多人;发达国家表现为人口老化和环境污染及对资源的争夺。不管是从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来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只是可能会在某个时间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其实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过去人类为了从自然界中索取最大利益,而忽视自然生态问题,从而导致生态平衡失调,是的大自然变得异常,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于是人们重新开始审视自然界,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发展到今天,面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问题,提出许多的方案,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矛盾,然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很复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必须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方式等问题入手,综合各方因素致力解决环境问题。

三、 人与自然协调相处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 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 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 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及其生产活动的基本前提。出现了人,产生了人类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生产,向自然界索取满足自身生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样人类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要区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时面对三种自然: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本质上也是人工自然。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

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被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是必须的,更是必然的结果。

四、 结语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和谐——失衡——再和谐”的曲折历程后,得知,人与自然界必须和谐相处,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生态建设。面对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和环境污染日渐加重的严峻现实,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坚决禁止各种掠夺和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改变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采取坚决行动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人类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努力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大力倡导科学精神,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们必须确立人与自然间的和谐自然观;确立人与自然的平等观。

参考文献

[1]李桂花.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视域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J].理论探讨,2011,

(2):153-15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人民出版社,1979:167

[3]陈永力.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3(5):36-38

[4]王刚,张立飞.论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特性[J].理论园地,2011,

(12):252-253

[5]罗英豪.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J]. 科学发展观,2012,(5):12-14

[6]孙 晓,胡松林. 浅论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J].才智,2012,(1):170

[7]镡鹤姝.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略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J].科学发展观,2005,(5):16-17

[8]邵福林,杨宇平.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J].工业技术经济,1995,14(2),17-18

[9]刘新玲.人与自然关系的探析[J].理论与实践,2011,110(12):5


第二篇:”人与自然的哲学理解“


“人与自然”的哲学理解

摘要:人与自然是哲学古老而又常新的关注对象。工业革命以来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甚至到了危机地球生命的地步。当代哲学对人与自然做出了一些新的反思,本文也从哲学观点解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期能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和警醒,早日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

关键字:人与自然 哲学 马克思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三重关系

看了卢贝松执导的《抢救地球》之后内心很震撼,人类对地球不计后果的破坏使地球的命运已经到了最为紧要的关头,对地球必要的拯救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然而我们大家的意识却依旧如此的淡漠和危险,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大家的警觉和关注。

自工业革命以来,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的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自然也就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独立于人类自身存在可以为人类任意态意宰割的对象,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自然界的它物只是为人类而存在,对人类只具有工具价值,别无其他价值可言;人类认识、改造、支配自然的能力是无限的,可以凭借科学技术等手段任意利用和改造自然;自然能够为我们提供无限丰富的资源供人类享用,同时也能够以无限大的能力来消解人类的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废物、垃圾等等。这些传统的观念是人类惯以粗暴的方式对待自然,就在人类兴致勃勃的向大自然进军并陶醉于所获得的巨大成果时,令人类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也与之具来并日加严重,最终导致全球性生态生存、危机的出现:人口拥挤、资源短缺衰竭、大气污染、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生态平衡被打破。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摆脱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人与自然的对抗。那么从哲学方面如何看待人与自然这一深刻的话题呢?

一、哲学视野中的“人”与“自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人与自然”这一问题有着丰富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具有两重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者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不过,他认为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第一属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人才是人的本质。人的自然性从属于人的社会性。人一旦离开了社会,失去与其他社会成员的相互关系,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人的真正价值是人的社会实现。因此,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他的需要和自我实现与社会紧密相关。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把彼此的需要、目的互相调和起来,才

能实现自己的本质。

马克思的观点还有一点就是要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生活于其中的自然,在马克思看来,“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

【1】【2】是无。”人类“正是通过对世界的改造,人类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存在物。”人的主体性首先要在改造征服自然世界过程中得到确立和体现。因此,我们周围

【3】的感性世界,即自然界不过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亦即

实践的产物。在这里,马克思并不是要否定自在的自然,而是强调只有通过实践,自在的自然才能转化为人的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具有一定的人本主义意义。他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4】无疑,马克思主义哲学已充分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自然和社会具有统一性,由此必然得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结论。

二、人与自然矛盾产生的原因分析

尽管人与自然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在人类的利益与环境保护发生矛盾的时候,人们往往还是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其他生物的利益,使自己的危境得到暂时的保护而使生物的环境受到破坏,最终还是导致环境的破坏,生存危机的出现。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就与人类中心主义有着根源性的关系:

首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把握上,人类中心主义把两者变成了“中心”与“服从”的关系,“主人”与“仆役”的关系,片面过分强调了人的主体的作用和地位。因而不能客观、现实、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自然界及其规律的先在性、基础性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视野中消失了。

其次,人类中心主义忽视了关系范畴所特有的相互作用。人类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人与对象世界发生的最基本的关系,其相互作用是极其复杂的。自然界系统自身时时刻刻发生着复杂的内部相互作用,人自身也在自然的层面和社会的层面上发生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存在自始至终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固定的性质。人类中心主义将这样的相互过程理解为“为人”的活动过程,机械地理解了主体的真实性质,从而片面地把自然客体理解为被动的待征服的统治对象。

再次,人类中心主义在如何对待人类自身的问题上:迷信人类能力绝对论即人类万能论。西方传统文化培养了人类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自负心理,人类总认为自己是万能的,然而人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具有意识的人类并不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而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具有一体性,人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人类在作用于自然的同时,自然也作用于人。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人类以自身独特的方式作用于自然界,同时自然界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的客观辩证法规律。“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

【5】此相互制约。”明确的提出了人类社会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阐明了自然观和历

史观相互统一的深刻思想,片面地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原则比将打破人与自然的一体性。

三、人与自然矛盾解决的哲学基础

要想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就必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三重关系,即价值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就价值关系来说,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解决,表现为自然对人的价值关系的形成及其实现。所谓价值关系,是指客体世界的性质对主体需要和目的的肯定或否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是价值关系的绝对主体,所以马克思将任何价值关系都看作是“我”的,价值关系也就成为一种超自然的人本关系;价值关系既然是一种人本关系,那么人的主观目的和需要便成了衡量宇宙万物是否有价值的绝对尺度,人是万物的尺度。绝对主体与绝对尺度的统一就把人类推上了绝对价值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使自然染上了伦理的色彩。而这恰恰就是人类肆意破坏自然在的哲学根据。但是,人与自然界的价值关系并不是人类主体一厢情愿的,其现实的起点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人类认识的直接目的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人类认识的这些事物又是与人类的某种主观需要和目的紧密相连的。因此,人对自然的价值关系和人对自然的认识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人类只有充分认识了自然,才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衡量宇宙万物是否有价值、价值是大还是小,只有这样人才能成为绝对的主体和价值尺度;另一方面,人类又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价值取向去认识特定的某一些事物,二者统一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首先是自然界的人化。自然界的人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然对象化过程,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有“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

【6】质力量”。人同自然界分裂以后,二者之间形成了现实的矛盾关系,只有人才能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自然界中去,以一种物质的力量改造自然,这个改造的过程就是人类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占有自然界的过程,其结果是产生了具有了人本质的自然界,这就是所谓的“人化自然”,从外延上说,这种自然界纳入了人类的社会活动、文化和文明。随着人类实践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人类不断地把自在的自然界改造成为属人合目的的自然,所以全部人类历史就是“自然

【7】史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其次,实践也是人的自然化过程。人

们在实践活动中广泛地认识、掌握和同化自然,把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各种基本力量及其基本形式纳入自身,成为人类自身的组成部分。所以说,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人类实践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它们在实践中的统一就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因而,人类要在长期地劳动实践过程中,主动地使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合理化,从而形成将自然界的一切形式有机、完整地容于一身的能力,也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大力地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自然的人化和人化自然过程中的积极意义,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总之,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是“天人合一”所主张的人对自然无条件的依附与顺从,也不是经济与消耗的“双零增长”,而是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过程中,通过人自身的实践活动“合理地调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共同的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大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

【8】物质交换”,从而确立人在自然界中的合理地位,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变成“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真正的实现

【9】了的人道主义”。

人类在把人类本质力量强加于自然界的同时,大自然也在不断地影响和反作用于人类。人类和自然界构成了动态的变化关系。在人支配自然界的问题上,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因此,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支配”仅仅是意味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有意识的控制,是以对自然的爱护,尊重为前提的利用和改造,我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人类行为的长期效应,而不应当只顾目前的经济效益而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和谐。既然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应当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观念,人类要冷静的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在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生态和谐的前提下有目的、有节制、科学地、合理地来认识和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78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4页,第48页。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第72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32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8】《马恩全集》,第25卷,第926一927页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49、75、128页,人民出版社,1979

更多相关推荐:
马哲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摘要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老子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环境问题的思考主要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关键词人自然和谐发展恩格斯是自然辩证法的奠基者而...

人与自然的 哲学思考之一

人与自然的哲学思考之一从图腾崇拜看人与自然关系之发微王进中国古代人类对于自然的哲学思维样式发生于原始社会它的起点是原始社会早期图腾崇拜中表现出来的天自然人崇拜观念古人早期图腾崇拜是对神秘自然物的崇拜我们可以在仰...

学习自然哲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习自然哲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人与自然的关系11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象性关系即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人依赖于自然又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适合于人的生存...

人与自然关系的关于哲学感悟

人与自然关系的关于哲学感悟摘要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反思文章2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反思摘要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关系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物质水平的丰富和生活水平改善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诸多矛盾引发了人与自然关系危机文...

人与自然的哲学关系

人与自然的哲学关系首先关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人是否凌驾于自然之上至少在西方文化上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根据创世纪的说法飞禽走兽爬虫鱼儿都是上帝特地为人类安排的食物这就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有鉴于...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原理任课教师孙道进专业蔬菜学学号1120xx325001821姓名唐繁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唐繁园艺园林学院蔬菜专业1120xx3250...

科学技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摘要本文在对自然科学技术的概念以及人与自然关系作了概述的基础上着重从历史古代现代近代的角度对科学技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作了分析指出人与自然地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既具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反思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反思华辰学校王永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反思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是构建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自觉地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师对新课内容的巧妙导入问题...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目标1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3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4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5学习通过测量进行...

§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选取事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理解人群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生态因素的概念并能说出生态因素具体包括哪些因素2通过探究实验初步体会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3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二过程与...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