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七巧板教学案例(photoshop)

时间:2024.3.31

七年级下册第12课《有趣的七巧板》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来自于武汉出版社《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有趣的七巧板》,它是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使用photoshop软件的第一课,也是为下一课《七巧板拼图活动》打基础的一课。本套教材呈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线,将知识与技能融于相关活动中,在有趣的主题活动中开展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大胆尝试创新的能力。本课是该教材体现这一特色的典型代表。本课课时为1课时。

二、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人教版数学教材中多次涉及七巧板游戏相关知识,在全国很多地区(如武汉市)小学的科技活动中,七巧板拼图游戏活动开展的非常成功,所以七年级学生对传统七巧板游戏很熟悉也很感兴趣,但是能拼玩自己亲手做的电子七巧板也许是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的,这无疑是他们在本课的兴奋点。

Photoshop7软件是七年级学生第一次学习使用,所以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软件的操作肯定会遇到不顺利的情况。

三、设计思想: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从此出发。虽然本课是photoshop的入门课,但是教学设计中没有采用过多的讲授法和演示法,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一步一步唤醒、激发与鼓舞学生去有效尝试,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找出制作七巧板的原理方法,而后在网络资源的支持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自主大胆探究学习,分层完成本课任务,锻炼思维,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初步认识Photoshop7软件及其界面;

2.    学会Photoshop7中新建、打开与存储图像的方法;

3.    初步了解Photoshop7中的图层;

4.    初步学会使用魔棒工具建立图像选区,使用移动工具复制、移动和旋转图像;

(二)过程和方法:

1、学生在教师启发式教学的引导下学会主动思考、大胆质疑;

2、学生学会借助主题网站自主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唤醒、激发、鼓舞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制作七巧板让学生关注、传承并发扬祖国传统文化。

五、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新建图像尺寸、图层、魔棒工具、移动工具

(二)难点:

复制图像、旋转图像

六、课前准备

1、软硬件环境需求:

   多媒体网络教室、极域电子教室、主题网站(IIS发布、FTP服务)、Photoshop7、原图.bmp

2、课前下发至学生机资料:

主题网站快捷方式、原图.bmp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对于讲授《有趣的七巧板》这一课我一直有一种冲动、一种热情,我很认同教材的编排即在制作、拼玩七巧板的过程中学习Photoshop7的入门知识,这一课很能体现综合实践课的实践特色,有效扩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因为这是Photoshop第一课,软件的入门知识不得不一一介绍,所以往往实际的教学方法会落实于传授知识而不是培养能力的传统教学形式。在近半年的不断反思和改进中,我终于找到了采用启发式与任务驱动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材所倡导的培养能力的教学思想。整个教学设计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已有信息技术的知识上认识Photoshop7软件,特意设置用“原图.bmp”文件拼玩七巧板的障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Photosho7中的图层概念,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由“原图.bmp”文件制作七巧板的多种方法,以此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使课堂充满了生机。第二部分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以主题网站设置分层学习任务、提供视频教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完成各层任务,体验成功与快乐。采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我看到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潜力是无穷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会更加牢记“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 。


第二篇:photoshop教学案例


画笔的模式的复习

溶解模式------画笔笔头的虚化效果 背后模式---有一个前提,在图层上工作,在像素后面 操作案例1:透明图层,两种不同颜色的画笔交替,后画得在先画的后面。 操作案例2:打开一张图片,直接用背后模式,画笔不可见,背景必须透明,沿轮廓线画光晕,此时不用用选区。画笔的局部修图功能异常强大。 变暗和变亮,和以前景色为基准。 用来降低图片颜色的丰富程度,(平调的效果)做背景。 AE演示加色和减色模式 正片叠底(减色模式---->黑色)滤色(加色模式---->白色) 案例1:滤色,用蓝色覆盖嘴唇,红色嘴唇变成紫色嘴唇,纹理保持良好,和R+B=技巧如何快速移动选区 紫色相同,因此滤色是加色模式。

不要使用移动工具移动选区,这样就会连里面的内容一起移动,要使用选区工具移动选区,魔棒,套索,矩形选区工具都可以,鼠标放到选区内时,就会变成移动选区工具。

案例2:透明图层,红色的圆,绿色的圆,蓝色的圆,用画笔化,模式为滤色 案例3:色环记忆法,绿颜色的底+蓝颜色==青色;红颜色的底+蓝颜色==品红;红颜色底+绿颜色==黄色,两个颜色中间的颜色---色环记忆法。颜色叠加的原理,整体颜色变亮。

案例4:减色的还原图---正片叠底,印刷的原理,青色的圆+品红===蓝色,黄+红==大红,黄+青=绿色,整体效果变暗。采用正片叠底,通过色环记忆法,哪些可以得到黑色。

概念回顾和展开:为什么我们了看到大千世界的颜色 我们一般都知道颜色是人眼对于不同波长的可见光(为了方便,以后简称为光)所产生视觉效果,某种波长的光进入了人眼就使得我们看到了某种颜色。不过光波的来源却有区别,这就区别就构成了加色和减色两种模式的基础。

比如,我们在电脑屏幕上看到一朵红色的花,这个红色的光波就是来源于屏幕,是屏幕本身发出了特定的波长的光直接进入眼睛(至于屏幕的发光机制是电子射线还是液晶折射我们就不讨论了)。而我们在白天看到现实中的红花,这个红色光波却是来自太阳,太阳光(太阳光是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白光)射到花上,只有红色波长的光被反射出来(其他波长的色光都被花吸收了)。所以此时我们看到的红色,是七色光被减去了非红色部分而遗留下来的。事实上在有外界光的环境中,我们看到的任何不发光体的颜色都是由外界光减去被吸收的光而遗留(反射)的部分。所谓的减色模式中的“减”就是指从光源中减去的意思。在理论的环境中,甚至会产生一些我们很难想象的效果。

例如,假设我们处在一个真空的没有光线的房间里,你面前有一朵红花。如果不开灯我们根本看不到这朵花。但是,如果有一束蓝色的光直接照到花上面,我们能看到这朵花吗?如果看到了又会是什么颜色呢?理论上,我们仍然会是看不见这朵花,而且如果可以看见一点也绝不可能是红色,而是蓝色。因为红花会吸收蓝色的光波,既便没有完全吸收而漏

了一点,反射出来的波长仍然是蓝色的部分。整个房间里根本就没有红色波长的光源,无论如何是不会看到红色的。

对于所有的不发光体,它所呈现的颜色都是减色模式下所形成的。显然印刷品是不发光体,所以其采用的CMYK模式自然也就是减色的模式了。

虽然理解了减色模式,不过加色模式却不是减色的简单相反。说起加色模式就必须提到黑尔姆霍兹(德国)和托马斯.杨(英国,杨氏干涉实验)的三元色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正常的眼睛里,有3种颜色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特定部分十分敏感,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红(R)、绿(G)、蓝(B)。红、绿、蓝是基本的颜色感觉,而其它所有颜色都是由这三元色组合而成的。所以加色模式中的“加”指的就是三元色以不同的比例、强度等多因素相“加”的意思。不过加色模式讨论的是光源,而不是光源通过某些物体之后被加工后的状态。所以RGB模式就被称为加色模式。

把加色和减色放到一起来看,就明白它们并不是简单的相反概念。加色是三元色相加,减色则是从光源中减去。而且事实上任何光源也都是三元色混合“加”出来的。

提问:没有光源的情况下物体本身是什么颜色呢? 这是个蛮有趣的问题。 首先,颜色是一种感觉(视觉),依托于物体本身表面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情况,和眼睛及视神经。你所说的“物体本身的颜色”这个词,其实指的是前者——物体本身表面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情况。所以,一般而言,“物体本身的颜色”并不随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在没有光源的情况下,物体本身该是什么颜色还是什么颜色。

其次,从人的主观感受角度来说,在没有光线的情况下,任何人眼前都是一片漆黑。最后,从人的认识角度看,颜色只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已。没有光线,如果不借助人们可以说任何不发光体都是黑色,至少主观感受是这样的。 其他感官,这个物体在人的认识里是不存在的。既然本体都不存在了,本体的属性——颜色——自然也就不存在。

所以,貌似您的问题有三个答案。 案例5:模特的嘴唇,用青色叠加,模式是正片叠底,变为暗暗的蓝色。减色模式。 大家再颜色上修补时,不要猜,而是利用色环记忆法,在操作之前就能推断出。局部修饰时,需要加亮就用加色模式,需要变暗时就用减色模式。 这两组加色减色工具对于白色和黑色的反映不同,正片叠底---黑色,虑色---白色 案例6:在正片叠底时,白色画不上去,因为正片叠底是减色模式,要变暗,而白色是加色,因此无法画上去。在滤色模式,黑色画不上去,因为黑色是减色模式,滤色是加色模式,所以黑色化不上去

案例7:快速去除黑色的背景,瞬间去黑色,图层模式,选择滤色,可以快速除去黑色,相当于用画笔画不上黑颜色,滤色模式;如果要去白色背景,选择正片叠底。多图层混合使用。

绘画工具的是指就是颜色模式,加色和减色的色彩混合,是图像合成最常用的手段。加色模式中黑颜色不允许存在,减色模式中白色不允许存在。

叠加和柔光,类似于在两个幻灯片放在一起。白色-皮肤变白,黑色--更有质感 案例1:用两张图片,一张人像一张风景,图层模式实验。 插值和排除:负片的效果。用于局部修饰(用于档案解密等),差值重一些,排除淡一色相、饱和度、颜色、亮度:单一值锁定的调节。 案例2:锁定色相,用一块128的绿色,很低的明度(灰)和饱和度(暗)去画,些。 虽然该颜色块的饱和度和明度都很低和模特的红色嘴唇不符,当我们用画笔绘画是,嘴唇的颜色依然是鲜艳的绿色。锁定了色相就是锁定了颜色,不会有饱和度和明度的变化只有色相的变化,其他值不能干扰色相。

案例3:锁定明度,降低明度,嘴唇变暗了 案例4:锁定饱和度,降低饱和度,饱和度越低颜色越灰,没有颜色,感觉嘴唇的减淡工具,人皮肤颜色的提亮 海绵工具:去色和加色,红烧猪 加深工具,化妆,增加人得轮廓,使人脸显瘦 颜色被吸掉了。

更多相关推荐:
Photoshop教学反思

Photoshop教学反思在进行photoshop的教学和听课中发现电脑课的教法大同小异课堂上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素材的单一及作业的千篇一律使学生...

图像处理Photoshop教学反思

图像处理Photoshop教学反思Photoshop图像合成这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photoshop软件把多张图片合成自己所需要的效果对于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如下1先让学生欣赏一些合成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2让学...

Photoshop教学反思

PhotoshopPS是一门有很强美感的课程它可以把数字化摄影图片剪辑绘画图形以及现有的美术作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处理使之产生各种绚丽甚至超越意想的效果可以进行高质量的广告设计美术创意和三维动画制作它对学生掌握技...

信息技术《photoshop》教学反思

photoshop教学反思Photoshop是一门实践性艺术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丰富效果多彩对这部分教学内容好上但上好却不容易面对初一学生起点水平参差不齐个人兴趣审美能力的差异如何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乐学...

《图片处理——认识Photoshop 》教学设计与反思

图片处理认识Photoshop教学设计与反思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郑茜前言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xx年全国义务教育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在温州举行评比活动为此各省也都精心作了选拔本人有...

Photoshop教学总结

Photoshop教学总结四川省叙永县职业高级中学校马小荣作为平面设计领域的龙头软件Photoshop已经越来越普及了很多职业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我们学校最后这两届电脑班也开设了平面设计及动画等相关专业的课程正...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 CS》教学反思

《Photoshop》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的技能课,每周四学时,期末学生要进行考证。为配合考证,为每位学生配有一本考证练习册。教材的特点是“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有命令及其功能的详解,案例配有素材和较为详细的步骤,…

林敏华:技工学校photoshop教学的反思与探索

1技工学校Photoshop教学的反思与探索摘要Photoshop是一门实操性较强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基于对技工学校Photoshop教学现状的反思结合技工学校学...

photoshop教学设计

Photoshop图像合成教学设计学校漠河县职业技术学校授课教师尘威威Photoshop图像合成photoshopcs案例教程教学设计Photoshop图像合成Photoshopcs案例教程教学设计第1页共5页...

修复眼睛缺陷--photoshop优秀教学设计

Photoshop修复人物眼睛部分的缺陷12

photoshop基础教程

教学案

《初识Photoshop》说课稿

初识Photoshop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初识Photoshop首先我对本节教学内容进行一下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的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初识Photosh...

photoshop教学反思(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