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时间:2024.5.2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A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出身寒门庶族。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写一篇杂谈。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拟行路难(其四)

B案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有一个特殊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实行“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庶族等级特别森严,广大庶族寒士很难跻身到上流行列,所以很多庶族学子心情郁闷,鲍照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拟行路难》,看一看这些庶族寒士的心态。

二、介绍作家作品

三、朗读并背诵诗歌

四、分析诗歌情感、把握诗歌主题。

1.师问:思考讨论诗人的感情基调?

生答:愤懑

2.师问:为什么诗人的感情基调会是愤懑的呢?(启发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本诗)

交流作者与作品信息

(1)作者信息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师问:那么这首诗歌的主旨应该怎样归纳?

生答: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4.师问: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生答:运用了比兴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四、总结思考

师问:《拟行路难》与《湘夫人》有那些相似之处?

生答:思想感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或者执着追求理想的感情

写作手法:运用比兴

五、作业

1. 背诵诗歌。

2. 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第二篇:《拟行路难_蜀相_书愤》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

更多相关推荐: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理解词的内容2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无奈3体会文中比兴手法的作用二学习重点理解本词的字面意义体会作者的愁心三学习难点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感悟作者...

《拟行路难(四)》教学反思

着眼知识点突破教材限拟行路难四教学反思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学重点之一是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其中选了鲍照的拟行路难四编者的用意在于通过出身寒微而渴望建功立业的鲍照知人的此作表达作者对当时上品无...

拟行路难 教学设计 公开课使用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拟行路难其四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中的选修教材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第一单元的题目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学习如何理解...

《拟行路难》《蜀相》导学案 教师版

拟行路难蜀相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听读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语气读出诗词的情感并准确无误地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交流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两首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鲍照对...

《湘夫人》《拟行路难》《蜀相》教学设计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湘夫人拟行路难蜀相教学设计湘夫人教学设计高二张雪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

《湘夫人》《拟行路难》《蜀相》教学设计

湘夫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二教...

《湘夫人》《拟行路难》《蜀相》教学设计

湘夫人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二教学重点1...

《湘夫人》《拟行路难》《蜀相》教学设计

湘夫人拟行路难蜀相教学设计湘夫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3情感目标把...

《行路难》教学设计及反思

行路难教学设计山东滨州邹平一中初中部崔艳辉设计说明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

行路难教学反思

行路难的教学反思行路难是诗仙李白仕途不济仍对自己冲满信心的浪漫主义代表作之一由于诗歌教学的精髓是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提升因此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雄奇意境2体会是人由苦闷期待自信的感情变化...

行路难教学反思

将外出学习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之中行路难教学反思20xx年12月学校接连派我参加了两次外出学习活动一次是12月1日至2日在合肥举行的安徽省经典课展示与引领初中语文系列活动一次是在安徽师范大学进行的国培计划初中语文...

《行路难》教学反思

行路难其一教学反思一教学阐述杜甫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同样一首诗不同人生阅历和文化生活背景的人去欣赏往往会烙上鲜明的个性解读特征何况诗无达诂呢为此一般读者对于古诗的解读首先自然要依据文章追求共通见解然后再根据自...

拟行路难教学反思(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