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时间:2024.5.4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羚羊木雕》是一篇反映父母与子女矛盾的记叙文,内容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孰对孰错也值的探究。在教这篇课文时,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握住人物性格特征,然后由小组分析讨论对角色的感受,从而加深对人物思想的体悟,最后由学生表演来明确人物性格的根源,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主要从教学效果上进行反思。

如何让七年级的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类似的家庭问题。根据本教材的特点和本年级的教学目标,我选择了从人物角色入手的方式,将朗读、情节分析和主题的感悟作为此文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将更大的自由给学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学会如何与他人、家人沟通。

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我在教这一课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给他们提供了几个研究主题,供他们探究。主题思想、作者创作意图的把握,发表自己对此事的一些看法,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学生在前面的分析中获得了很多的感触,能够各抒己见。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表现得很活跃,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这次争执的方式,也说出了自己很多的见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的因势利导,学生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的理解。有的学生没能设身处地的独立思考。让学生读书,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调动自己的情智感受,触摸文本中的人与事,独立思考,探究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不主动去思考,光听别人说,就不会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

我感觉本课较为欠缺的一个环节是缺乏对语言的赏析。课堂讨论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于是没能对语言进行深刻的赏析。其实,本文成功运用了多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从词语运用上看:神态描写传神地体现了人物性格。妈妈的疾言厉色如“紧紧地盯着”“十分严厉”“坚定地说”;爸爸虽然“平静”但是“不可抗拒”的威压;而“我”面对父母的逼压,“心怦怦地跳”“小声地说”“发抖”“哭喊着”,自己实在是“难过极了”等。

对于本堂课中的不足,我会努力改正,在反思中学习,在教学中反思,坚持不懈的对每一堂课作深层次的思考,并不断的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争取做的更好,使学生能从文中有所感悟,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篇:《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设计者:杨宏丽

(郑重声明:本设计所有权归著作人及出版人拥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盗用本设计进行营利活动,更不得进行网络传播,一经发现,将诉诸法律,严肃处理。)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全面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矛盾。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马克思说:真正的友谊——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够对朋友守信,永远无愧于他,那将是对你的性格、灵魂以及道德的最好考验。这段话是说人生中真正的友谊是无价的,是金钱买不来的。在朋友面前,你是否能够讲信义,就是你是否具有美好的性格、高尚品德的见证。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教师最后归纳总结,统一认识:友谊是朋友之间的一种没有任何私利和斤斤计较的纯真感情和交往。真正的友谊是无价的,永恒的。

2.那么,当友谊与金钱发生冲突时,你选择什么?

讨论后达成共识:选择友谊。

3.《羚羊木雕》一文,记叙的就是这样一个关于金钱与友谊的故事。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解题

羚羊木雕到底有多珍贵?对这个家有什么纪念意义?为什么会让父母那么生气?

资料: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以羚羊为形体用一种黑木雕刻成的工艺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访的客人大多喜欢赠送木雕。“我”的父亲曾经把他的青春和热血洒在亚非拉土地上,因此他获得了这件珍贵的纪念品。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

学生先默读课文一遍,注意生字生词、多音字的读音。再分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情节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对话较多,很精彩,适合于分角色朗读,朗读前,请同学们模拟一下这几句话该用什么语气读? 如:

(1)“那只羚羊哪儿去了?”

——为不见了羚羊而惊慌着急,带有责问语气。

(2)“我妈是高级裁缝,她能把裤子上的大口子缝得一点都看不出来。”

——要读出万芳的热情、爽朗和乐于助人,似乎还有点“吹牛”的意味。

(3)“没有??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

——“我”是难为情的、被逼无奈的,觉得对不起朋友,结结巴巴。

??

2.说读课文。

请学生就“一个_________的木雕”、“一个_________的爸爸”、“一个_________的妈妈”、“一个_________的奶奶”、“—个_________的万芳”、“一个_________的‘我’”、“一个_________的故事”进行“选题说话”,每个人自选一个话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说话活动。

3.品读课文。

教师指出品读角度:重点品析“我”在故事发展中的心情变化。

请学生自主阅读,对所品析的内容做出批注。

4.研读课文。

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要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及对此事的态度。

四、小结

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出她固执生硬的性格。爸爸虽平静,但带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 “我”该怎么办呢?

五、作业:准备辩论

论题:羚羊木雕该不该要回?

正方的观点是“羚羊木雕应该要回”,反方的观点是“羚羊木雕不应该要回”。

第二课时

一、辩论

同学们,羚羊木雕该不该要回,看来父母与 “我”和奶奶的观点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那么羚羊木雕该不该要回呢?现在我们就分成两组辩一辩,正方的观点是“羚羊木雕应该要回”,反方的观点是“羚羊木雕不应该要回”。

(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各自阐述理由,要求辩论观点鲜明、言之有理,充分运用理论和事实论据进行论证,语言表达要完整,有条理。)

教师小结: 其实,在生活中,如果“我”在把自己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别人前征得父母的同意,如果父母在了解送给万芳的原因后默许,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要回礼物,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样的话,生活中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二、问题延伸

1.金点子征集:怎样做才能既不伤友情,又顾及亲情?

2.请学生讲讲自己与父母、老师或同学相处中发生的不愉快的事,并谈谈自己过去是怎样处理的,通过学习课文,自己又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

三、课外探究

1.与父母一起读这篇课文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一生。

2.学了张之路的《羚羊木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你认为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处理好与同学、父母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资料宝藏】

1.内容分析

围绕“赠送”和“索回”那只羚羊木雕,发生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两组矛盾。其中,家庭矛盾居于突出位置,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是由家庭矛盾引发的。

家庭矛盾广泛存在。虽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深究其原因,有许多家庭的矛盾冲突,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缺乏经常的思想沟通,缺少必要的理解和谅解所造成的。

如果从矛盾的引起来看,孩子自作主张把爸爸送给她的羚羊木雕转送给好友万芳是起因,一般来说,对长辈送给自己的纪念品,无论其价值的高低,都应当珍惜,因为这种纪念品凝聚着一种不一般的感情。之所以孩子送羚羊木雕给万芳,在其思想深处是把赠送物质当作建立友谊的基础了。

另外,孩子有一种潜意识,觉得在交友中要“仗义”,这种认识有较大的局限性,它的产生既是由于孩子的幼稚,也与不良的社会影响有关。

对于孩子的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疏导,帮助她们端正认识。

然而,父母也有不足之处。他们注重羚羊木雕的物质价值,却忽略了对子女的感情伤害。况且,羚羊木雕的“贵重”,孩子先前并未意识到。另外,当孩子因为不谙世事而出现过失时,父母没有仔细了解孩子的思想,没有帮助孩子澄清模糊认识,仅仅是责怪,而且逼着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导致了全家的不愉快。

《羚羊木雕》通过写这场风波,其深层含义在于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即使在家庭内部的成员之间,及时沟通思想、交换看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也是十分必要的。

(.cn )

2.关于文章的主题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羚羊木雕》反映的主题应该是:“批评父母重财轻义的行径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孩子间的感情。”

也有人认为:课文记叙了围绕一只“羚羊木雕”发生的一场风波,歌颂了少年朋友真挚、纯洁的友谊,批评了某些成年人重财轻义的思想行为。

持不同意见为:本单元的提示要求学生从一组反映家庭生活的课文中“得到生活的启示,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感情,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而教学用书把这场矛盾冲突归咎于父母,认为父母“重财轻义”。这样分析课文,若从孩子的立场来看,当然有其正确的一面;但是这样分析问题的方法都是片面的。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大人的立场看,那只羚羊木雕是爸爸从遥远的非洲带回来送给女儿的一件名贵的礼物,这当中自然寄托了父亲对子女的一片疼爱之情。而作子女的对此礼物却不够珍惜,也未能深刻体察父亲对自己的一片深情。显然,在这场冲突中子女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无论父母还是子女,都有其对与不对之处。孩子为了友情向同学赠送礼物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孩子擅自作主,把家长送给自己已经是礼物的礼物又转送给别人时,父母就可以放手不管了吗?问题只是父母此时缺乏的是对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导致孩子的天性被扭曲,心理被伤害。

本文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给我们的教育和启示是:家庭成员不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遇有矛盾时,也要从对方的立场上进行考虑,而不应一味强调自己的主观理由。这样才能培养家庭成员之间浓厚的情感,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cn )

3.《羚羊木雕》重点难点指导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中心,不要脱离课文内容讨论“谁是谁非”的问题,而要从课文本身出发,启发学生体会爸爸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的想法心情是怎样的;“我”的想法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感到很伤心;然后再想想,从这件事当中,可以受到什么启示和教育。

1.全文按照以下思路划分结构:“查问木雕”(妈妈、爸爸和“我”)——插叙“赠送木雕”(“我”和万芳)——“取回木雕”(“我”、万芳和她妈妈)——“永远友好”(万芳和“我”)。

2.文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妈妈的严厉,爸爸的沉着,奶奶的慈爱,万芳的仗义和万芳妈妈的直爽,主要是通过对话表现出来的。文中的“我”处在矛盾的焦点之中,心情十分复杂。对妈妈的查问,开始时想隐瞒,后来不得不说出实情;当爸爸和妈妈都要“我”去取回羚羊木雕时,起先想顶一下,后来又不得不违心地去取回木雕。到了万芳家,“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说话“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垂下眼睛不敢看她”,这些动作神态,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我”无奈而伤心的心情。

3.万芳的精神面貌,首先是通过换破裤子的情节表现出来的。这一部分她讲了三句话,这些语言神态和动作,确实表明她“多么仗义”,“一点也不自私”。后来,在“我”去取回羚羊木雕的时候,万芳起先是感到奇怪,接着是感到意外和不解,但还是把羚羊木雕拿出来了。最后,当“我”以为“她不会再跟我好了”,无精打采地往回走时,万芳却喊着追了上来,“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这短短的一句话,说明她不仅很快地理解了“我”的处境,而且马上用行动来表示对友谊的真诚,反映出了她崇高的思想境界。由此可见,本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赞扬万芳和“我”一对好朋友之间深厚而牢固的友情。

4.插叙内容的作用──插叙的内容突出了“我”和万芳的友谊,插叙安排在爸爸讲的一番道理之后,含蓄地指责了爸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了解孩子的友谊。

5.关于作者的思想倾向:

作者是同情“我”而对两位家长持批评态度的。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进行分析,如写父母的严厉态度,写“我”内心受到的打击与伤害等。

6.第三部分为什么写奶奶呢?

通过分析奶奶的语言及起初“一定是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的态度,可见写奶奶是为了反衬爸爸、妈妈的为人。

问题设计:

1.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我”,“我”把羚羊木雕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一般的说,人家送给你的东西已经是归你所有,怎样处理可以由你决定。但是,如果是珍贵的礼物,就不能随便转送了。羚羊木雕是非洲著名的工艺品,艺术价值很高,爸爸把这样贵重的礼物送给女儿,表达了他对女儿的至爱之心。把这样的礼物转送他人,显然是不恰当的。文中五次写到“贵重”和“名贵”,就是强调这木雕不同于一般的礼品。

2.爸爸和妈妈执意让“我”取回木雕,奶奶却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如果站在“我”一边,当然照奶奶说的最好,但如果站在爸爸、妈妈以及万芳妈妈的角度看,就觉得取回或归还木雕,也是理所当然的事。由于各人的角度不同,很难说谁是谁非。

3.“我对朋友反悔了”,“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我对朋友反悔了”,是“我”的自责,认为自己是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很对不起好朋友。“这能全怪我吗?”是“我”的困惑。既觉得自己不该把这么贵重的东西自作主张地送人,又不知道到底错在哪里?要是早知道木雕是这么名贵,爸爸妈妈当宝贝一样看重它,岂不是不至于做出今天这种“反悔的事”了吗?可见,爸爸当时没有把木雕的价值及他所表示的心意向女儿说清楚,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应该说女儿这种对朋友的真情是可贵的,我们同学之间应当学习和发扬这种精神。

(.cn )

4.《羚羊木雕》写作特点

1.人物性格各具特点。

“我”:这是一个很珍惜友情的女孩子,她十分赞赏好朋友万芳,至今清晰地记得万芳如何救了她,把那条划破的裤子换回自家,并为此而受罚。当发现万芳特别喜欢那只羚羊木雕时,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

万芳:文章用“仗义”一词概括了她的性格特征,用“换裤子”的事例从侧面体现了她的这一特点。当“我”被迫去万芳家要羚羊木雕时,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心理活动过程。最后,她坦诚地再一次把小刀送给“我”。在万芳身上,闪耀着真诚、豪爽、大度的光芒。

妈妈:文章中的母亲是一个传统型的母亲。在她身上,体现出当代中国传统母亲以严为爱和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理解孩子的弱点。

她对女儿的爱,是以对女儿的过于严格的要求甚至有些苛刻的方式体现的,如“我”的新衣裙划破,不敢告诉母亲,这体现了母亲对“我”的严厉。

同时,她也不能以平常的心态尝试去理解孩子,或者与孩子进行沟通。“我”划破裤子不敢说,可见母亲没有理解作为一个孩子这种事在所难免,主要需要教育她以后做事要谨慎,从而帮助她成长。母亲以严厉使“我”不敢把事情告诉她,从而使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关于木雕的问题,母亲一方面并不能理解孩子中友谊的珍贵,同时也没有能让孩子明白木雕在父母心中的主要地位──那也是父母的一片心。

爸爸:除了具有同妈妈类似的特点外,爸爸还具有一定的家长思想,如他说,东西虽给了女儿,但没允许她送人。

2.插叙使文章生动。

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根据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入有关的另一段进行叙述,这叫插叙。本文在顺叙的过程中,插入了一段介绍“我”和万芳友谊的往事。这段插叙的作用是介绍万芳是个“仗义”的好朋友,说明“我”为什么送羚羊木雕给她。

插叙的开始和结束都有明确的交代:“她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自然引出有关的往事,由叙述进入插叙,用“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了门口”,实现了插叙的结束。

(.cn )

5.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羚羊木雕》侧视

一个孩子“自作主张”地把父亲送给她的“贵重东西”(羚羊木雕)转送给了朋友,父母逼着她向朋友要回了那东西。这就是《羚羊木雕》(选入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一册)简单的故事梗概。确实,就故事情节而言,并不怎么曲折动人,但其蕴含的文化现象,却值得深思。

按常理,东西一旦送人,哪怕是贵重的东西,所有权不再属于送者。然而在我们上面介绍的故事中,“您已经送给我了。”“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一常理已不复存在。原因何在?仅在被送者是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在那位爸爸心目中,只能处于被支配、被主宰的地位。这样说,丝毫不意味着父母没有管教支配孩子的权利;恰恰相反,设若孩子将木雕丢失,或者是变卖,父母加以管教当然应该。然而孩子是送给了朋友,而且是送给了最知心的朋友(这一点课文里有详细的叙述)。这一行动,本身就浸透了重承诺、讲义气等传统文化的液质。对孩子举动的否定和责难,也就有悖于中华民族的传统道义(奶奶的那句话,“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就隐含了这方面的信息)。可是也仅仅因为对象是自己的孩子,否定和责难也就堂皇正大,振振有词。

设若父母的教育点是放在“一般不要把别人送的礼物再转送人”上面,那么否定和责难尚可占得三分理去。事实却是“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能自作主张呢?”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转送的不是木雕而是一盒糖,大概不会招来什么非议和责难,关键是木雕太贵重了。于是就涉及到另一条原则:父母给孩子礼物,要考虑孩子的承受力(生理、心理、知识等方面),如果承受不了,那礼物显然不宜送。对于父母,这里就存在着两难:木雕的价值贵重到不能送人,而这一点孩子一时又认识不到,就是说,礼物的价值超过了孩子的承受力,事情发展的后果,责任在父母;相反,木雕的价值并没有贵重到不能送他人的地步而父母强逼着孩子向朋友索回,行为也违常理。课文昭示给我们的却是,父母无理而理直气壮,孩子有理而理屈辞穷。

以上分析,揭示父母教育方法的不当并不重要,笔者的主要意图是想揭示一种文化现象。 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远不是个体的独立行为,社会的(文化的)因素,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千百年来,孩子对父母,对师长必须惟命是听,似乎成为我国的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这里,孩子的主导行为不是努力适应社会文化而是恪遵长辈的训诫,社会文化被团捏、扭曲得

与长辈的训诫相似乃至重合。这就是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说的前喻文化,其所以能

在我国延演数千年,是因为旧中国的封闭、落后。在那种环境中,其合理内核被张扬得淋漓尽

致,其落后性、阻滞性被遮掩到极小值。到今天,开放、交流、改革成为社会的主题曲,社会

文化的深刻变化当然会随之而行。课文中孩子交往的多层次性,主体意识的朦胧觉醒,甚至于

拿木雕送人都可以看成社会文化变化的例证。在这种形式下,我们仍要求孩子以长辈的意志为

意志,孩子能深信不疑吗?家长式的训诫,能有好的结果吗?课文的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不就是孩子轻轻的反击吗?可悲的是,孩子毕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而且是错误的主导方面。可

见受这种文化的长期浸染,我们的孩子已经开始容纳它、接受它了。

一个语文教师,我们长期讲“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教书育人”等,这一课,我们除了

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教给孩子一些什么呢?对我们自己,思考一下本课隐含的文化信

息,对于摆脱“新时期德育工作难作”“年青一代难教”的困惑,是否有一些帮助呢?

( )

6.《羚羊木雕》中的三道人生考题

《羚羊木雕》一课,通过叙述“我”将自己的羚羊木雕送给好友后又在父母的严厉逼迫下

要回来的经过,真实地表达了“我”在自己的人格被父母无情地损伤后的伤感,深刻地反映了

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同时提出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表现出丰富、深厚的人文蕴意。

其实,它等于把人格、价值观、人际关系这样三道严肃的人生考题,郑重地摆在即将成年的学

生和他们的老师面前,让师生共同思考、探讨、解答。

1.人格认识判断题:父母的做法对不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指出,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道题主要考对人格的认识水平,与新课标密切相关。

人格,这里指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它关涉到人的自主、尊严。在封建社

会,虽也有“士可杀而不可辱”之类的格言,但是,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三纲五常等伦理道

德,包办婚姻等宗法家规,使得人不可能有真正独立的人格,尤其是少年儿童。由于几千年的

封建思想影响,即便在今天,孩子的人格仍然遭到漠视:他们的个性发展往往得不到保证,他

们的正当要求往往得不到尊重,他们的失误过错往往得不到原谅。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不

讲道理地强迫孩子做不应该做的事情,不经允许偷看、公布孩子的日记,不择手段打听、逼问

孩子的“隐私”,不分青红皂白地当众打骂、侮辱孩子,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

课文中的父母,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孩子,就应当尊重孩子转送好友(并非随意)

的权利。就算是礼物太重,赠送不妥,也大可不必“十分严厉”、“不可抗拒”地要求孩子“现

在就去把它要回来”。这样做的后果是严重的:孩子觉得做了一件“对朋友反悔”的“多么不

光彩的事”,“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伤心就伤在自主权被否定,诚信被破坏,人格遭到损

害。如果孩子经常这样伤心,心灵的创伤就很难愈合,即使愈合了也会留下永久的疤痕,对心

理健康危害不浅。

以这样的认识来判断,父母的对错不言而喻。

解答这道题,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按书上的要求,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代表“我”、

父母和好友,就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通过辩论来提高对人格的认识,不要急

于简单地下判断。

2.价值观念选择题:诚信和木雕哪样更贵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指出,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道题主要考人的价值取向,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价值观,指人们衡量事物价值大小的准则,它涉及人的期望、追求。不同的价值观念必然

导致不同的选择结果。自古以来,人们不得不在“义”和“利”之间做出选择:或重义轻利,

或重利轻义。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是大义之一。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

其可也”,把诚信作为人人必备的基本品质之一。曾子妻子曾信口许诺为儿子杀猪后又食言,

曾子义正辞严地纠正她的过错,为孩子树立了讲信用的榜样。历史上为了诚信而不惜牺牲自身

利益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在今天,诚信在某些人心目中越来越不值钱了,为了追名逐利,出尔

反尔、过河拆桥、尔虞我诈、假冒伪劣等不义的事屡见不鲜,给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也给孩子纯洁的心灵投下了浓重的阴影。前两年高考作文以诚信为话题,反映了社会对诚信回归的呼唤。

课文中的父母显然认为后者更重要。在他们眼里,羚羊木雕是从非洲买回来的名贵工艺品,是送给孩子的贵重礼物(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把木雕看作是孩子的),不能转送他人,包括孩子最好的朋友。孩子把它送给好友后,他们就面临孩子的诚信和自家的物品之间的选择。结果他们凭着自己的价值观念,以不惜牺牲前者为代价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殊不知,工艺品虽贵重,但以后还可以再买(况且它还不至于价值连城),而孩子每当看到这个从好友那里要回来的木雕,就会想起那段伤心的往事,自尊心持续地受伤害,品质不断地受污染。

课文中的“我”和好友万芳则认为前者更重要。“我”是把羚羊木雕作为友谊的信物郑重地送给万芳的,父母逼“我”去要回来时,“我”“哭着喊‘不’”,要回来后担心的是万芳“不会再跟我好了”。万芳这位宁肯被妈妈惩罚也要调换“我”的破运动裤的仗义好友,在责怪“我”的行为后,又去追“我”,表示“咱俩还是好朋友”。在她们眼里,是否拥有羚羊木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友谊和诚信不能丢,因为它们的价值比羚羊木雕要大得多。在两种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中,她们显得多么纯真,而“我”的父母又是多么庸俗!以这样的观点来选择,两者的轻重可想而知。

解答这道题,要放手发动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权衡轻重得失,做出自己的选择,不要包办代替。

3.人际关系问答题:“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指出,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这道题主要考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难度更大,但没有超出新课标的范围。

人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人际关系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人生必修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这门必修课的重要内容。孩子年幼时,自主意识不强,凡事听从父母,整天无忧无虑。后来慢慢长大,自主意识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强烈。他们往往有自己的看法、主张,甚至抱有逆反心理,对父母渐渐地不那么唯命是从了。但他们毕竟还未成年,纯真中夹杂着幼稚,倔强中显露出偏激,因此父母总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惹大人生气。这样,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当然在所难免,从来不知愁滋味的孩子也开始感到人际关系处理上的烦恼。这种关系处理得好,孩子会更加成熟,能更健康地成长,父母也心情舒畅,大人孩子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反之会越闹越僵,对孩子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我”应该怎样处理与父母的关系?课文的结尾在表达“我”的伤感时写道:“这能全怪我吗?”说明“我”也意识到,这事不能一点也不怪自己。羚羊木雕毕竟是父亲从老远的非洲给自己买回来的,而且价格不菲,它寄寓着父母的一片爱心。在把它送给好友之前,“我”应该先同父母商量商量,征得他们的同意。这样,父母不同意送木雕,也一定会考虑送另外一样礼物给好友。当父母逼迫自己去要回木雕时,应该向父母吐露跟好友之间的深情(可讲讲换运动裤这样的事)以及这样做将会对自己产生的伤害,这样,也许会打动父母的心。木雕要回来后,应该以恰当的方式,如实地向父母表达自己对好友反悔的内心痛苦,这样,一定会引起父母的反思,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父母应该怎样处理与“我”的关系?当发现孩子将木雕送给好友后,应该尊重孩子的自主权,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尽管不舍得,也绝不能逼孩子去要回来,宁可家里受点损失,也不让孩子的心灵受损伤。同时要教育孩子,真正的友谊是用真心、真情凝结而成的,不用靠贵重的礼物来维系。给朋友送礼物要恰到好处,礼物过重有时反而会降低友谊的纯度,并告诉孩子今后跟朋友交往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既维护了孩子的诚信,增长了孩子的见识,又跟孩子沟通了思想,增进了理解,深化了感情。

以这样的看法来作答,他们的关系不难处理。

解答这道题,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按书上的要求,说说如果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要说真心话,允许有不同意见,不要投人所好。

上述三道考题的解答过程,应该是一次生动的人文教育过程。只要老师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在语境感染中(如人物对话的语气、结尾时的环境衬托等)体验、领悟、思考,并组织好讨论、辩论,他们就一定能做出正确的解答。如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写一篇读后感给父母看看,跟他们交流交流,还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9)-38-39 作者:任亚平 广东中山市教师进修学校)

7.《羚羊木雕》上课实录(张国生 河北省邢台市第六中学特级教师)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师:我们先检查《羚羊木雕》的预习。本文共写了哪几个人物?

生: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妈妈。

师:课文围绕一件什么事来写?

生:羚羊木雕。

师:不准确。“羚羊木雕”不是一件事。应该是——

生:追问羚羊木雕。

生:还有赠送、要回羚羊木雕。

师:加在一起就对了。

生:追问、赠送、要回羚羊木雕。

师:从记叙的顺序说,赠送羚羊木雕属于——

生:倒叙。

生:插叙。

师:到底是插叙还是倒叙?

生:插叙。

师:对,插叙万芳对“我”的帮助和友情,说明“我”为什么赠送羚羊木雕。

师:这些人物对要回羚羊木雕各持什么态度?——“我”?

生:不主张要回。

师:父母呢?

生:主张要回。

师:不准确。

生:逼我去要回。

师:对了。奶奶呢?

生:认为要回“不好”。

师:万芳——

生:责备我,但后来又表示“咱俩还是好朋友”。

师:万方妈妈呢?

生:责备万方。

生:她还把羚羊递到“我”的手上。

师:那么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

生:不主张要回。

生:批评父母的重财轻义,伤害了孩子之间的感情。

师:但作者并没有这么说呀?你根据什么这样判断?

生:他最后感叹: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师:应该是他让“我”感叹: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生:还有,他极力写万芳的“仗义”。

生:还写妈妈追查、逼迫;写爸爸讲出一片理由。

生:我这本书上也是这么写的。

师:好,你的学习很主动,会查阅资料。好了,我们就检查到这里。

二、朗读指导

师: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追星,有许多明星被追,有许多同学做明星梦。对不对? 生:对。

师:星分两种。一种是青春派,主要凭一张漂亮的脸蛋;另一种实力派,艺术功底深厚,例如演和绅的王刚……但不管哪类明星都有一种必备的基本功——猜猜是什么功?

生:(津津有味)唱歌。

生:朗读。

师:对,朗读。我这里有著名演员濮存昕朗读李白《将进酒》的录音,你们想不想听听? 生:想!

(师放录音,濮存昕充满激情的声音,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赞叹、鼓掌)

师:其实多种明星都需要朗读的基本功,例如播音员、主持人,甚至政治家,如果小布什竞选时讲演磕磕绊绊、吞吞吐吐,选民是不会将自己的票投给他的——做明星梦的同学要从朗读做起啊。演员,包括明星演员,还离不开导演的导。例如我国最大牌的演员——巩俐,如果没有张艺谋的栽培,她能成为明星吗?许多人都夸张老师是天才的导演,(笑声)——虽然不会演,但很会导。我当语文老师委屈了,如果当导演,虽比不上老谋子,但肯定比那些胡编乱造的三流导演强得多!(笑声)不信?下面试试:我做导演,你们做演员,看看张老师“导”得怎样,也看看你们“演”得怎样。

生:好!

师:先看这句该怎样读——?那只羚羊哪儿去啦??你们先读读。

(生读)

师:不行。要读出责问语气——为不见了羚羊木雕而惊慌着急呀。妈妈非常珍视这只羚羊木雕,因为那不仅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珍贵的工艺品,而且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那是当年支援亚非拉的年代,爸爸把他的青春和热血洒在非洲的纪念。

师:你们知道当年支援亚非拉的事吗?

生:不知道。

师: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中国为了提高自己的国际威望,非常重视支援亚非拉国家,自己还吃不饱饭,勒紧裤腰带,也要支援它们,帮他们建工厂、学校、医院、体育馆……甚至还无偿地给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修了一条1900多公里的铁路。

生:要钱吗?

师:不要啊!

生:傻不傻呀!

师:你还别说,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席位,主要是靠这些国家投票。那时许多人员被派到了非洲,一干就是几年,有些人甚至献出了生命,永远留在了非洲。咱们邢台也有不少人去修铁路、当医疗队员……课文中的?爸爸?大概也是去非洲支援的。他在非洲洒下了青春和热血,当然羚羊木雕在爸爸妈妈眼里是无比珍贵了。

生:也许他爸爸是去非洲做买卖赚钱。

师:看看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那时候兴不兴做买卖赚钱。

生: 19xx年。

师:何以知道?

生:119页注解1:选自《东方少年》19xx年第10期。

师:那是发表日期,写的日期得靠前,事情的发生更得靠前。那时候根本不兴赚钱,提倡无私奉献。——所以读这一句必须带责问语气。请大家再读一读。

(生读)

师:还不行,责备语气不够。

(生再读)

师:这次差不多。

师:再看这句——?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导:因受到责问,要小声地。重音放在?给?上。认为?给我了?,就可以随意处臵。下面老师用三种语气读,你们看那个好。(老师读:第一种语调平直;第二种是反问语气,理直气壮,引来学生阵阵笑声;第三种是准确的读法:低着头,装出一副害怕又有点委屈的样子)

(师指名读。表扬)

(为节省篇幅,下面略去学生活动,只列出老师的“导”)

课文:?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

导:这是责问加追问,一定要问出结果。?知道?和两个?哪儿?重读。还要注意:?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课文:?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

导:这是责问加追问再加逼问,注意?十分严厉?。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妈妈在思考,思考木雕可能的去处,其中最坏和最可能的是——卖了。

课文:?没有卖……我送人了。?

导:声音要有些发抖,结结巴巴。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吞吞吐吐。这时的?我?也在思考,思考怎样回答妈妈的追问。

课文:?送给谁了?告诉我。?

导:得知没有卖,松了一口气,所以语气应比方才缓和,还?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有亲近爱护之情。但仍然是追问的语气,不问出是不会罢休的。因为在她眼里,这个木雕是决不能送人的,正如她后文所说:?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

课文:?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导:因为“我”重视友情,所以说这话时应理直气壮。?最好的?应重读。

课文:?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 ?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导:注意:?妈妈坚定地说?,应读出坚定、命令的语气。?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应是反问语气。?现在??那么??随便?重读。

课文:?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导:注意:这一句是?我哭着喊了出来?。?我?不像爸爸妈妈那样珍视这个木雕,更缺乏他们对木雕的感情,因为毕竟没有把青春和热血洒在非洲大地的经历和理解。?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重友情,轻亲情,认为?友情无价?,甚至把友情放在亲情之上;还有些很叛逆,对家长的管束很反感。所以妈妈让?我?把木雕要回来时,?我?会比较激烈的反抗,同时会认为妈妈?重财轻义?。其实过了这个年龄段之后他们会很后悔。

课文:(爸爸的话)?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导:爸爸说这话时,是?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从根本上说,爸爸对木雕、对这件事的态度和妈妈是一样的,只是他比妈妈态度沉稳、严肃,因而更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即有一种威严。(老师示范:拿起一只粉笔当香烟,假装来吸,学生被逗得大笑,表演非常认真投入)。

师:你觉得这幅插图画得好吗?(投影人教社教学挂图,右图)

生:?我?和妈妈画得好;爸爸没画好:没画出爸爸的平静、沉稳,更也没有威严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师:所以,语言,有图画无法表现或不易表现的魅力。

课文:万芳的几句话:

1.?咱俩先换过来,我妈是高级裁缝,她能把裤子上的大口子缝得一点儿都看不出来。?

2.?我妈是婆婆嘴,她要是知道,早晚也会让你妈知道。?

3.?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

导:要读出万芳的热情、爽朗和乐于助人。还要注意:万芳说这话时,是?跳起来拍着屁股说?,?嘿嘿地笑着?,?满不在乎地说?。

第一句有点?吹牛?的意味,?高级??一点儿?应重读。

课文:(要回木雕时和万方的对话)?万芳……??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 ?没有……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 ?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

导:?我?是难为情的,被逼无奈的,觉得对不起朋友,因而说话时?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努力不让自己哭出来?。省略号仍表示断断续续,结结巴巴。万芳也是个?重友情讲信义?的,所以说话时应带责备语气。

课文:(万方妈妈的话)

1.?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

2.?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

3.?好好拿着,别难过,看我呆会儿揍她!?

导:万芳妈妈也认为羚羊木雕?贵重?,不应当要。也用责备语气。万芳妈妈真会?揍她?吗?——一般不会,这是哄小孩的话。所以要读出?哄?的语气。

三、分角色朗读

师: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略,读得非常成功。老师给以表扬、鼓励,例如某某同学真可能成为演艺明星、著名主持人,等等)

四、准备辩论(作业)

师:下节课我们组织一场辩论,论题是:羚羊木雕该不该要回。(学生欢呼)辩论的成败胜负,决定于你辩论的准备。下面你需要做三件事:1.先决定自己的“立场”——你赞同哪一种论点?(举手表态,大约各占一半)2.准备充分的论据。3.预测他方可能提出的观点,考虑如何应对。——这三项哪一项是主要的?

生:准备充分的论据。

师:那就请大家准备论据,这就是今天的作业了。记住:人的才能有多种,但排在第一位的是口才。下课。

第二课时

一、辩论

师:根据检查,课下同学们已经做了很好的准备,据说有的还请教了家长,现在谁第一个发言?

生1:我认为羚羊木雕不应该要回,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父母说过木雕已经送给我了,我就有权作主。二是万芳是我的好朋友,真诚帮助过我。三是既然送出去了,再要回来,伤了我的心,也伤了朋友的心。四是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批评父母的重财轻义,伤害了孩子之间的感情。五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师:她说了七点,比较全面,而且条理性很强。谁能像她一样继续说?不必举手,直接站起来说。

生2:(主动站出来)我赞成羚羊木雕要回:一,这木雕是父母亲当年支援亚非拉的年代,爸爸把他的青春和热血洒在非洲的纪念,太珍贵了。二是父母送给了你,并没有让你送给别人。三是如果不要回来,不是伤害父母的感情吗?

生3:我认为不应要回,因为万芳为“我”做出很大的牺牲,是“我”的好朋友,送木雕,更送的是友情,友情是无价的,父母是重财轻义,可以说是对孩子的“精神虐杀”

生4:“不能这么说,爸爸送给孩子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木雕,更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爱心和期望,你把爸爸送给你的珍贵礼物送给别人,难道不是对父母的精神虐杀吗?”

生5:可是父母毕竟送给我啦,我就有权处臵。

生6:根据法律,十八岁以下未成年人的行为是无效的。所以你不能自作主张。

生7:爸爸说过是给我的,我就有权支配,有权送人,不能说我自作主张,既说给,又说没有允许我拿去送人,这是自相矛盾的。

生8:那你也应该经过父母的同意。

生9:我觉得父母没有尊重孩子的友情,把自己感受强加给孩子,就是不尊重孩子的感情。 生10:那你尊重了父母的感情吗?他们可是生了你,养了你啊!

……(课堂辩论很激烈)

师:大家想不想听老师的观点?

生:想。

师:究竟哪一方更有道理?下面这篇文章可做裁判——《一碗馄饨》,它选自《读者》20xx年第8期。(投影,指名读)

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 “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关系,我请你吃。”

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 “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师:阅读这篇文章,请大家理解两个问题:一,本文的主题句是哪一句?

生: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师:二,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为什么“疲惫不堪”?

生:找女儿找得疲惫不堪。

师:我认为不尊重父母,不理解父母,把父母送给自己的珍贵礼物转赠他人,才是“轻义”。……问题不是该不该要回,而是根本就不该送人。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地把自己抚养大,操了多少心,费了多少力,熬过多少不眠之夜,又受过多少委屈!朋友为自己付出的只不过是一条裤子和她父母的责罚,而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则是十几年的辛劳,十几年的青春!要重义,首先得重这个大义,再重朋友之小义!——有一句话值得大家记一辈子:(投影)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师:请大家高声读一遍。

生:(高声读)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师:再读一遍。

(生高声读)

师:再把这句话抄在你的书上,这一课的题目上面。然后,再抄在课外笔记本上。 师:现在我再了解一下你的态度——主张要回羚羊木雕的举手。(绝大多同学都举手) 师:当然这是老师个人看法,同学仍可以坚持自己的不同看法,课下仍可以讨论。不但可以和同伴讨论,还可以登陆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论坛”,那里有我为此而发的帖子,你可以和全国各地的同学们一起讨论。

(登录人教论坛→中学语文学生论坛→?羚羊木雕该不该要回?,网址:.cn/lb5000/topic.cgi?forum=7&topic=8874&start=12#bottom这上面已经有了许多回帖……)

二、讨论

师:下面我们再讨论,这件事怎样处理才好呢?——通过这件事的处理,可以提高你接人待物的能力哟。

生1:去他家说明情况。估计万方会主动奉还的。

生2:告诉他父母。她妈妈不是责怪万芳“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吗…… 生3:我先了解万芳最喜欢什么,然后买来送过去,再说明情况……

师:哇!你很有公关才能啊!你将来可以做公关部长的。

生4:我不去要,想办法让他主动送回来……

师:哇,你的办法更高明!怎么让他主动送回来呢?

生4:我给她讲一个故事,就是这个羚羊木雕的来历,用爸爸把青春和热血洒在非洲大地的经历感染她……

师:哎哟,你好会心理战哟!将来会成心理专家的。

生5:其实按照父母的意见拿那盒糖果换回来也是可以的。

生6:我觉得,今后办什么事,应当先征求一下父母的意见,父母毕竟比我们经验多,更会处理各种事情……

生7:现在是讨论怎么要回木雕,不是讨论以后怎么办。

师:不过她说的也对,是为这件事总结经验教训……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记住那句话—— 生: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师:再大声背一遍——

生: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7)-118-122)

8.多采课堂 个性激扬 ——《羚羊木雕》几种不同处理方法

当我备课到《羚羊木雕》时,不觉得想起来谷素贞老师和林爽老师对这一课的处理。谷素贞老师的教学过程如下:先以?你和家长之间是否有过冲突??导入,很贴近学生实际,起到较好效果;再给学生以足够时间感知课文,以文中?奶奶?说的话切入,变换语气读,引领学生深入课文,分析?我?、?父母?等的优缺点,揭示课文矛盾所在,最后请学生帮老师想想,怎样才能防止老师成为文中父母一样的人。谷素贞老师对课文的切入点选得准,师生对文中人物讨论得很周全,学生课堂的情感体验很深刻。特别值得一提的谷老师很注重引导学生对文中多次出现又很重要的词语的品味,如母亲口中的?贵重?,我的?流泪?等等,这些细节的品味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断深化。

林爽老师她是这样处理的:先听老师朗读课文,学生用心听并说说感受,为整体感知课文;再研读课文,她让学生就课文的?文章内容??思想感情??感触最深的句子?选一个方面进行欣赏;接着说说?你认为最惊心动魄的是哪一情节?,生说并有感情的朗读。整体感觉课堂很活跃,学生思维的闸门已被打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学生的发言也各有特点,这不能不说是教师高超教育水平和良好课堂驾驭能力的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感觉新课程带来的不但是整个教学体系的变革,学习方法的变革,更是教师个性成长、教学风格形成的强大推力。一篇文章,不同处理方法,不同学习目标,教师教的兴趣盎然,学生学的有滋有味。我想,一样课文,两个人各有风格,我为什么不能上出我自己的特点,符合我的学生的特点。

《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说的是,?我?把贵重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给?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文章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径伤害了孩子之间的感情。本文所写的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学生喜欢读,也易于理解。因此,我决定对此文不做过多分析,主要加强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中品味语言,揣摩内涵,学会判断辨别,学会思辨,学会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辩论。

教学开始了,第一句话我是这样说的:?少年时光,我们同学充满朝气,对将来充满憧憬,同学们个性开始飞扬,自然生活中难免会与父母、朋友发生各种各样的争论碰撞,请说说生活中你与他人有过哪些争论碰撞??学生们兴致很高。我又说:?面对生活中这许多是非,你有没有想过‘谁对,谁错’,谈谈理由。?通过课前贴近学生的生活事例的分析,加强了学生思辨能力,引入课文,我首先做的是引导学生作好整体感知课文,为下节课的辩论打下基础。

?先请同学们自己大声初读课文,积累词语,解决疑难字词。? 与平时一样,对于生字词,我总是让学生自己解决读音含义。学生们读课文,我心里想的是下节课的辩论,因为这样的课我没上过,对课文的内容不作深入的分析,学生们能够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吗,我有我的怀疑。这节课我必须要做的是为辩论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学生们给自认为较难的字词圈好,并识记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人物,理清人物关系矛盾所在。很快,黑板上形成了本文矛盾焦点所在:?我?重友谊送羚羊木雕给好友万芳;父母重羚羊木雕让?我?向万芳要回来。

这样学生初步明白这一家子在争论什么?矛盾的焦点在哪里?各自人物所持的观点都明确。于是我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创造性朗读,再一次深入体会各人物不同的态度以及他们的理由。原本我以为学生会读不好,但想不到分角色朗读中竟然有几个学生读的有模有样,我立刻抓住这个机会说:刚才有几个同学真的有点文中人物的神情,?妈妈?有妈妈的样,?父亲?有父亲的威严,?我?有我的委屈,好像个人都很有理由似的。这样好了,我们下节课进行一次辩论大赛,认认真真地讨论讨论这个问题,当然前提是同学们对课文深入了解,辩论时才会有话可说。学生的兴致一下子高涨起来,我真的感觉到这时的课堂才是真正学生的课堂。

下面的步骤很简洁,先简单介绍辩论具体形式,流程(观点阐述,自由辩论、总结陈词),确定辩论双方代表,亲友团成员以及主持人选,布臵双方成员查找相应资料。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一位参加辩论的同学这样说。学生们布臵好教室,我不放心,又重申了几条我讲过的注意事项:辩论一切都正规化,辩手需要亲友团的大力支持,辩手发言要口齿清晰,观点鲜明。主持人宣布,?辩论开始,下面先进入观点阐述阶段。?主持人因为紧张忘记了先有代表?我?的甲方阐述观点,辩手也因为紧张发言有些停顿。但接着的自由辩论着实让我大大的吃了一惊,辩手们针锋相对,大胆反驳,全无刚才的胆怯,教室后面亲友团也没有让大家失望,辩论进入白热化阶段。辩论中,他们有?生命诚可贵,友谊价格高?,我重友谊高于一切;有?小孩子必须听父母的?家长式的霸道;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呼吁,有?可怜天下子女心?的呐喊;有做人?以诚信为本?,送出的东西不能要回来,有?小孩是未成年人?,送人东西需要家长参谋……等等。学生们思绪万千,灵感的火花不断的闪现,这是我课前所未预料到的。

可以说此时,我课前的所有忧虑全然无存,学生们是有能力达成他们所未经过的事的,这一点我很肯定。当下,针对课文我插入了以下几问,作为对课文的深化。①假如辩论双方如?我?,?爸爸妈妈?都早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可不可以避免课文的结局?②可以看出?我??爸爸妈妈??万芳?各是怎样的人?

课结束了,但是学生们意犹未尽,有学生要求再进行一次辩论,甚至有学生找我争论。这样的课可以说是我从教至今为数不多的,静下心来反思,首先我认为我符合了新课程所提倡的上课要因人而异(教师、学生)的观点,我个人对于课堂倾向于活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对于学生我希望他们都成为活泼有独特性格的个体,而这篇文章也正适合这样的上法,故而课堂感觉较为满意。辩论前的课文感知,辩论中的思绪飞扬,辩论后的反思,不正符合了语文课程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要求吗?

当然,这堂课的缺点很明显:有部分学生对课文理解了,但不会很好的表达;辩论中因不得其法,导致辩论向无所谓的争论发展;课文知识点落得不实。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学生活了,思维活了,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就足够了。我一直思考着怎样的课才能算作好课,或许新课程的春风正给我带来满池的活水,一堂愉悦的课让人如坐春风,有的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精神的愉悦,全然没有人们问的?课上得怎么样?之感,全无成败得失之感。

( 作者:黄朝亮 茶山中学 )

更多相关推荐: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今天是上中学部第一次讲公开课刚开始有点紧张不过一旦投入到课堂当中自己也就放松了没有了先前的紧张但是不管怎样自己还是有点讲得不尽人意先说课堂设计一给学生做一个选择如果给你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一一点纠结羚羊木雕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家庭与亲情本文是根据当代著名少儿作家张之路的作品反悔改编而成的编者未经原作者同意我觉得除了题目改得让人觉得还有点意...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2

学生课堂的真正主人羚羊木雕教学反思单位合水桥中学作者李菊红摘要1教学效果的反思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2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关键词羚羊木雕教学反思教学理念的反思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所写的家庭故...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陈应强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说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自己最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现后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向万芳要回木雕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此文讲述的是一件有关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事情很贴...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篇一羚羊木雕gt教学反思今天我讲了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一文针对这节课的成败之处进行了反思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我觉得体现了gt素质教育的需要符合新课改对课堂模式的要求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孟连县红塔中学魏贤忠教学设想羚羊木雕所写的家庭故事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这一家庭纠纷矛盾重重悬念跌宕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课文中充满了是是非非的矛盾冲突在这一点上如果教师把...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说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自己最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现后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向万芳要回木雕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此文讲述的是一件有关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事情很贴近学生...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说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自己最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现后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向万芳要回木雕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此文讲述的是一件有关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事情很贴近学生...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李文萍通过卖木雕的少年这堂课的教学实践我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深刻的收获针对课堂教学也有了几点深的体会1语言是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作为小学中段语文教学课堂上对字词教学也不能过于轻描淡写浮光掠影更不...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今天我上了一堂卖木雕的少年我上的是第一课时上完课后我发现一教学设计流程清晰但内容过多以至于还有一些环节没有上完第一课时我本是想安排生字学习及部分成语的理解及了解课文大意然后第二块内容是学习2...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淄川区昆山学校赵清卖木雕的少年一课的教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篇课文是学生进行朗读积累发展语言的很好教材我在深入备课的基础上针对教材实际抓住卖木雕的少年与作...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篇一卖木雕的少年gt教学反思在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中我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解读两人的遗憾去品味少年的友谊之举感受中非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在具体的教学环节里有几个地方我的处理欠妥第一要求学生把我即将...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2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