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反思

时间:2024.5.8

《颐和园》教学反思

在《颐和园》一刻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各种功能。可以多方位多形式地展示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更好地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

本节课我使用白板的以下功能:

学科工具(方便于学生共同识记易错字音,在检查自学情况时随机板书,有很大的灵活性,自动带有标准读音,大大优越于黑板。另外还有便于共同识记生字笔画,既清楚直观又方便了和学生的互动。在指导“颐”的写法时,利用田字格的随意拖动和资源库、即时书写)

插入视频,窗口播放器,图片及文字资料,(很好的实现情境再现,使文本从抽象到形象,让学生对长廊的景色有更直观的感受。)

漫游(在填充式概括主要内容时,如果使用黑板,因内容较多,写入时会较费力,运用了漫游工具,可以随时漫游到学生合适的书写位置,便于学生更好的填充)

聚光灯(在狮子时,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我利用聚光灯,引领学生随机读,更加强调了字形,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效果。)

窗口组合(在重点语段的朗读指导中,随着学生情展开,随之窗口播放器播放资料,体现了交互式白板的优势)

利用白板,使学生参与到其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且,设计出的教学活动,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交互白板可以记录下白板上发生的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痕迹,更利于课堂知识的总结和回顾。


第二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18 颐和园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8 颐和园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 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 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第一课时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 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 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i)。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 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 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 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 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规模和地位,中间部分分别介绍了颐和园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六处,简略介绍了四处。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就使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了,并且对颐和园有了一个总的印象,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

第二课时就具体来感受颐和园怎样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了。课前做好了演示文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图文结合,每学习一处景物都出示相应的图片(幻灯片)。在了解仁寿殿这一处建筑时,先出示了殿内部精美豪华摆设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默读描写仁寿殿的这一部分内容,看看仁寿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旁边做出简单批注,为什么给你留

下这样的印象用笔画下来。对这一处建筑的了解是由老师带着学习和体会,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几处建筑的了解是采取自学的形式,自己喜欢哪处就学习哪处,方法与学习仁寿殿的一样,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学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同时把课前查到的有关资料向同学们加以补充介绍。

由于学生们已具备批注的能力,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对每一处建筑的特点能够找出来,并能体会出课文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语文实践活动2的习作就是选择一处自己印象深的景点进行描写,学生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掌握了总、分、总的叙述顺序;详写和略写;用数字说明及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等,这些对这次习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原以为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却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仁寿殿的特点应是充满皇家气派,我事先觉得学生说不出来皇家气派这个词,然而却说出来了。在学习长廊这一部分时,有个学生在没有老师提示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了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

另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每了解一处建筑时,都应该联系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这个总体印象。又如:为了使学生感受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我找了很多图片来辅助教学,教法上比较陈旧,这一课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每组学习一处建筑,由学生们自己查资料、查图片,自己动手做演示文稿,介

绍那一处建筑的特点,老师只是做一些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即可。

更多相关推荐: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钟小云20xx1104lt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颐和园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4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这篇课文的...

颐和园教案和反思

18颐和园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2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教学重难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高永丰lt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倪小玲作为我校语文组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实验课我讲授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课后结合董主任的讲评反思如下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

一、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一、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下颐和园设计思路、教案、反思

16颐和园的设计思路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第16课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

《颐和园》教学设计及课后交流

领悟方法类比移植颐和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颐和园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最大特点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附图。

长春版小学语文《颐和园》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姓名张子建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孩子们按照读看写感受的学...

颐和园教学反思(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