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时间:2024.4.20

一、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二、理论指导:
  本节课中我充分运用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的指导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以及何克抗教授的《创造性思维理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创设"情景"加强"协作""会话"最终形成"意义建构"。
  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突出特点:
  (一)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
  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学校资源库、颐和园网站中有目的的浏览查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习到了课本中无法获得的知识。学生面对资源库和颐和园网站中丰富的视频、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理解"耸立""葱绿"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四结合"教改中认知事物的工具性,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收集资料制作"电子简报",通过网络进行协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计算机作为小语"四结合"教改实验中认知事物的工具。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其工具性,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促进学生认识事物本质,使其思维得到训练发展。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互联网上收集到的资料按一定要求,分工合作,用PowerPoint制成一份电子简报,并用自己的话把它讲出来。学生在协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发挥网络教室功能,实现师生互动和多向反馈
  网络教室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也通过各种监控互动手段,实现教师和学生点对点或点对面等多向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快捷准确地掌握学情,调整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互相了解学习状况,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
  (四)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下利用网络,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的思想。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五)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导游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演示讲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运用语言进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宗旨。建构主义认为必须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习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意义建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创设的旅游情景中完成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样更生动灵活。
  (六)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小学语文新大纲强调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朗读描写颐和园景色的优美语句,让其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四、能力培养:
  (一)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二)通过人机交互培养学生的自主协作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挖掘教材内在因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读、看、讲、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思路:
  (一)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美。
  朗读是理解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欲望,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通过网络浏览查阅,制作电子作品,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颐和园网站上查阅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自主查阅协作交流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理解课文内容。)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Internet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点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简报来理解课文内容。制作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把学生分成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个大组,明确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同时教给学生制作简报的方法。各小组的同学根据不同的分工查阅相关景点的资料。活动中,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自主查阅,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在校园网中查找相关景点的视频。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电子简报制作好后,通过小组内的解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展示汇报,协作交流,演、讲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各学习小组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电子简报后,推荐一名代表作为导游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理解的目的。
  (四)指导学法,加强自主协作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话训练,让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教师充分发挥其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

  六、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学生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本节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出和谐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为思维训练提供良好的氛围。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不断促进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动画、影象、音乐、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它直观形象,为学生增加表象积累,为发展学生的观察、联想、想象能力提供了素材和着眼点。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就会得到了合理开发与训练。
  本节课中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学习软件和信息资源库,通过人机交互把学习者和认知材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学生通过多媒体信息的演示、讲解、练习、检测和反馈评价的过程,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学习--总结--叙述--输入"这一过程,在分析,推理过程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训练。同时,学生利用丰富的资源,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仔细分析,可逐步了解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和事物之间的辨正关系。这样学生的辨证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自主、协作式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很大促进作用。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面对校园网、互联网提供的大量教学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机的筛选,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
  自学能力的加强:
  本节课中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商讨、自我评价。充分发挥其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潜能,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写作能力,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迅速提高:
  本节课中学生借助多媒体网络提供大量的表象材料,进行写作说话训练,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有据可依。
  总之这一节课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学得轻松而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颐和园》模板型课例(文本)

一、首页:

(1)教学课例标题:《颐和园》

(2)副标题: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阅读对话

二、课例主题页

(1)课例名称:《颐和园》

(2)年级学科:小学四年级语文

(3)教材版本:人教版第七册第18课。

(4)课例主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以读为本、多法并用、自主学习、收放自如”的思路,创设情境通过诵读感悟实现语感积淀,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所描绘出来的美景。

三、课例背景页

(1)本课例学习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编者将它安排在此有二个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学情分析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那里美丽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但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没到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乏感性认识,所以需要借助课件,再现情景,把学生带到北京、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颐和园的美。

(3)学习需求分析

《颐和园》称得上文质兼美,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受作者文美的影响迫切地想亲眼目睹这画卷般的美景;想看看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造型奇特的佛香阁、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以及静而绿的昆明湖等等。

(4)本课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他主要原因

问题1:怎样辅以铺垫让学生与文中的“颐和园”“亲密接触”,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现情景。

问题2:《颐和园》是一篇游记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是学生进行语言积淀的好素材,要通过阅读进行恰到好处地迁移,把语言学活用活。因此,第2个问题便是在什么时候巧妙地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把语言活学活用。

四、教材文本页

(一)教材文本:

(二)单元教学要求: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教学本组时,将感悟课文理解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方法。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将围绕这一专题进行的资料搜集、整理、阅读、交流分享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并延伸到整个学期以至今后的学习生活之中。

(三)学科课程标准要求

★新课标对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总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对精读课文的具体要求

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不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五、教学设计页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依据

立足于语言教学的学科特点(即培养学生读、写、议、思、悟多方面能力),紧扣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的要求。在本课例中力图体现以下观念: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阅读对话。

②以读为本、入情入境、自理自悟。

③巧创情境,辅以阶梯,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④多法并用,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的方法。

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我们的教学,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说明

*学习内容所属类别:本文是一篇游记。

*用于组织学生探究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体会颐和园的美,挖掘出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是想赞美我国劳动人民智慧无穷,唤起学生对保护“世界遗产”的兴趣。

*培养学生接受信息的内容:文中重点写了三个景点,选其一进行品读感悟,从而实现学法迁移。

*培养学生转换信息内容:三个写景语段在学完第一个后剩下的那个语段让他们根据前面的学法自学感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对第三个景点的学习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输出信息内容。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文中所描写到的景点,让学生模仿小导游的身份进行介绍。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服务生活。

*可用于向其他学科渗透的内容:可引导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一个段给它配上图。

*可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内容:借长廊上的画美,“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一处语言文字渗透德育,激发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借结尾一段;“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等内容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设想

一、回顾全文,理清顺序

师:预习课上同学们随老师走马观花初游了颐和园,大家回忆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设计这一环节,是想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结构,复习上课时所学,理清这篇游记的写作顺序,进而简洁明了地进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播放视频,再现场景

师:作者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游览颐和园的,今天我就想带着同学们追随作者的游览路线免费游颐和园一次。想去的同学就快跟我来吧!(播放视频,)

学生欣赏后简单谈谈感受。(板书:美)

(这一环节的安排很重要,学生通过预习对颐和园已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此时他们则更想亲眼目睹颐和园的美。经常说教育成功的秘决在于教师能时刻关注学生的需要,安排在开课时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了这一观看视频的重要环节。)

三、披文入境,据学巧导

1、过渡语:通过亲眼目睹,让我从画面上感受到了颐和园这一皇家园林的确美不胜收,视频中的图画美,作者文字写得美,所以这课书我也是读了又读,爱不释手。

2、提示学法: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把文中描写的最美的地方找出来,作上记号,读一读,体会一下各自美的特点。

3、学生汇报(读、议、赏、背)(板书:长)

(设计这一环节从理念上来说有两个意图:一是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受。让他们在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下划上记号,新课标就是要求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二是在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个景点进行指导学习,通过读、议、赏、背这一过程,让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法。)

四、合作学习“万寿山”部分

1、学法总结。

2、师述说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在四人小组中通过合作学习找也最能体现万寿山美的特点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一景点。

3、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学习所得,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万寿山。(板书:金碧辉煌、耸立)

(这是实现学法迁移的一个点,我觉得在老师引导学完“长廊”这一部分后,再选择一处在小组中合作交流,这样同学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可能会掌握这种方法,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五、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1、过渡谈话:颐和园简直就是一幅长长的画卷,长廊、万寿山的美还历历历在目,我们站在山顶举目远眺,昆明湖的美又展现在了眼前,下面让我们自学写昆明湖的段落,把你认为写出得美的句段找出来与大家分享。还可以选择你最擅长的方式表达出你体会出的美。

2、学生自学。

3、汇报体会(板书:绿、静)

重点引导体会比喻句以及“滑”字的用字之妙。

启发学生针对十七孔桥上的狮子的姿态进行发散训练,想象一下可能有哪些样子。

(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进行的自主学习,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自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及想象力。力图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要着力指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六、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师:今天,我们在栩栩如生的画面,具体生动的语言中领略到了颐和园这三处景点的美。让我们大饱眼福,其实颐和园的景物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再来欣赏一组图片。

看完后你想说点什么?

七、总结升华,学以致用

其实,我们的家乡-----恩施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有机会你们一定也去游一游,看一看,然后借鉴本课学到的一些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用你五彩的笔,把美丽的恩施写得像画一样美,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设计这一环节,能将语文教学向德育、美育方面渗透。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让他们在课堂上经受一次情感的熏陶,达成语文教学的延伸度和生成度)

■教学方法与策略:

围棋上有句名言:”棋从断处生.”一盘棋因抓住了对手的断处获胜更显得精彩、激烈。同样,优秀教师的课堂往往是波澜起伏,高潮迭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上课时,时刻关注学生的需要,用自己的心灵走进了课堂。所以在上本节课时,我尝试了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和策略去展开教学:

一、整合课程资源,再现现文本情境。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那里美丽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但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没到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乏感性认识。因此,课前,我选用了远程资源中的部分视频资料,对它进行加工整合,制成了今天课堂上用到的课件。力图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给原本单调的文字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构建和谐场景,实现平等对

教师的语言就好比一个大磁场,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课前的引入,课中的延伸我力求以趣引人,以趣促学,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用眼神,手势,即时性评价让他们有成功的满足,激发学生参与的可持续性。

三.注重学法迁引,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只图表面热热闹闹,接花架子,而应着力指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一节课成败与否,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因此,我在这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引一段,合一段再放一段的方法进行,适时进行学法迁引,该读的地方给足时间去读,该背的地方放手去背,该演的地方就让他们去演。

■教学媒介:

1、视频播放远程教育中的颐和园的风光片。再现文本情境,为进一步感受颐和园的美打下基础。

2、通过Inter网收集文中没有介绍到的景点,进行拓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及对探究颐和园这一世界自然遗产的兴趣。

六、教学实录页

片段1:

品味语言感悟“滑”字

师:颐和园简直就是一幅长长的画卷,长廊、万寿山的美还历历历在目,我们站在山顶举目远眺,昆明湖的美又展现在了眼前,下面让我们合作学习写昆明湖的段落,完成以下要求。

(学生组内交流后汇报)

生1:“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我们小组都觉得这个地方写得美。你看啊,湖水绿得像一块碧玉,这里突出了昆明湖的一个特点:“绿”。

生2:这里不仅可以读出昆明湖的“绿”,我认为还特别写到了昆明湖的“静”。作者用了比喻的方法来说的。这种方法很好,使句子写得特别美。

师:你体会的真好,你能用你的读让我们感觉到昆明湖的美的特点吗?

生2:美读句子。

生3:我还来补充一点,我认为句子中的“滑”字用得好,它没有用划船的“划”,这里我能知道原因。

师:你很爱动脑筋。就请你再给大家说说理由吧!

生3:游船、画舫是专为人们用来观赏湖面上的景物的。因为在昆明湖上可以看到万寿山、十七孔桥等好多景点,所以游船、画舫行驶得很慢,给人的感觉不是在水上行驶,倒像是在冰上慢慢滑动似的。这样游人才能欣赏地更好。

生:听××同学这么一说,我更觉得作者用词准确。首先,他把湖面比作镜子,镜子很光滑,东西在它上面来去的话,当然也像是在滑了。更能看出昆明湖显得更静、更美了。

师:是的,这个“滑”字用得真是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大家结合上下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出了它的妙处,把书读活了!让我们欣赏大屏幕上的美景,有感情地把这两句背出来吧!

【这一片段,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生生互动,找到了能体现昆明湖美的关键地方,并结合前面老师引导的方法——抓关键词去体会景物美的特点。结合生活经验、相互补充,感悟出作者用词之妙,还特别点出了比喻的写作方法。可见,自主合作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基础。】

片段2:

巧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师:通过亲眼目睹,让我从画面上感受到了颐和园这一皇家园林的确美不胜收,视频中的图画美,作者的语言文字也写得美,所以这课书我也是读了又读,爱不释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把文中描写的最美的地方找出来,作上记号,读一读,体会一下各自美的特点。

(生读文批注)

师出示“长廊”图片:谁能说说长廊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生:长廊特别长。
师板书“长”,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生: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师:我们从作者列举的数字上感受到了长廊的长,还有不同的观点吗?

生:除了这里可以看出长廊的长以外,还有这一句:“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一眼望都望不到头也能说明长廊的长。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抓关键词句体会出了长廊的长,长廊还留给你什么印象?

生:我感受到了长廊的美。你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这里可以看出长廊的颜色美。

生:对,我认为长廊的画也很美。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那么从这一句你还能体会出什么?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一句。

生(考一会儿后):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可以看出画师的画技真的是高深莫测。我很佩服他。

师:你们知道这伟大的画师是谁吗,他就是我国的劳动人民。

学生惊叹。

师: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再读这一句。

【这一过程体现了老师的引导,通过品词品句,学生认识到了长廊的美。并激发出了学生的情感——对我国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美。但也给我的的课堂留下了遗憾——当学生说出那么精彩的词语“高深莫测”时,我没有即时给他以表扬,如果不是他平时的积累语言,肯定不可能有这么妙的东西迸发,我课后也在反思,教师要独具匠心才行,不能一味地只追求过程,而忽略其中最重要的学生。要能时时洞悉学生的心灵。满足学生的需求。】

师简单引导学生归纳刚才学习本段的方法,鼓励学生展开自学。

大屏幕出示要求。

学生汇报。

生:我通过学习知道了这一句在写佛香阁。(略)并且从“一座八角宝塔形的建筑”可以看出佛香阁的造型别致。

生:我从“金碧辉煌”一词中体会到排云殿美,美在它的色彩。

……

师:看,你们多能干呀,没有老师的指导自己就完成的这么好,我提议让我们给自己来点掌声吧!

(生欢快地鼓掌。)

师;那我们再来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把你的好的方法跟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生很乐意的样子。

【合作学习,组织好了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一味的放手,只会使课堂乱糟糟。所以我的这一过程体现了老师方法上的引导,再进行个体迁移,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再学生会学的基础上再有意识地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不仅想学,会学,而且敢学。学习的效果当然就能凸显出来。】

七、教学反思页:

(1)授课教师针对本课的说课文稿

《颐和园》说课

恩施市龙凤小学:谭玲玲

一、说教材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想方设法研究它、解决它。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放松他们,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来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把网上的一些资源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3、依据课改的新理念进行设计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自我学习”、“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在读中去感悟,在读、看、思、议中体会颐和园的美丽风光,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了都会得到发展。

三、教学方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4、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四、教学程序

一、回顾全文,理清顺序

师:预习课上同学们随老师走马观花初游了颐和园,大家回忆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设计这一环节,是想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结构,复习上课时所学,理清这篇游记的写作顺序,进而简洁明了地进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播放视频,再现场景

师:作者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游览颐和园的,今天我就想带着同学们追随作者的游览路线免费游颐和园一次。想去的同学就快跟我来吧!(播放视频,)

学生欣赏后简单谈谈感受。(板书:美)

(这一环节的安排很重要,学生通过预习对颐和园已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此时他们则更想亲眼目睹颐和园的美。经常说教育成功的秘决在于教师能时刻关注学生的需要,安排在开课时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了这一观看视频的重要环节。)

三、披文入境,据学巧导

1、过渡语:通过亲眼目睹,让我从画面上感受到了颐和园这一皇家园林的确美不胜收,视频中的图画美,作者文字写得美,所以这课书我也是读了又读,爱不释手。

2、提示学法: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把文中描写的最美的地方找出来,作上记号,读一读,体会一下各自美的特点。

3、学生汇报(读、议、赏、背)(板书:长)

(设计这一环节从理念上来说有两个意图:一是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受。让他们在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下划上记号,新课标就是要求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二是在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个景点进行指导学习,通过读、议、赏、背这一过程,让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法。)

四、合作学习“万寿山”部分

1、学法总结。

2、师述说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在四人小组中通过合作学习找也最能体现万寿山美的特点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一景点。

3、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学习所得,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万寿山。(板书:金碧辉煌、耸立)

(这是实现学法迁移的一个点,我觉得在老师引导学完“长廊”这一部分后,再选择一处在小组中合作交流,这样同学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可能会掌握这种方法,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五、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1、过渡谈话:颐和园简直就是一幅长长的画卷,长廊、万寿山的美还历历历在目,我们站在山顶举目远眺,昆明湖的美又展现在了眼前,下面让我们自学写昆明湖的段落,把你认为写出得美的句段找出来与大家分享。还可以选择你最擅长的方式表达出你体会出的美。

2、学生自学。

3、汇报体会(板书:绿、静)

重点引导体会比喻句以及“滑”字的用字之妙。

启发学生针对十七孔桥上的狮子的姿态进行发散训练,想象一下可能有哪些样子。

(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进行的自主学习,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自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及想象力。力图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要着力指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六、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师:今天,我们在栩栩如生的画面,具体生动的语言中领略到了颐和园这三处景点的美。让我们大饱眼福,其实颐和园的景物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再来欣赏一组图片。

看完后你想说点什么?

七、总结升华,学以致用

其实,我们的家乡-----恩施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有机会你们一定也去游一游,看一看,然后借鉴本课学到的一些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用你五彩的笔,把美丽的恩施写得像画一样美,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设计这一环节,能将语文教学向德育、美育方面渗透。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让他们在课堂上经受一次情感的熏陶,达成语文教学的延伸度和生成度)

(2)授课教师对本课的教学反思

围棋上有句名言:”棋从断处生.”一盘棋因抓住了对手的断处获胜更显得精彩.激烈.同样,优秀教师的课堂往往是波澜起伏,高潮迭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上课时,时刻关注学生的需要,用自己的心灵走进了课堂。所以在上本节课时,我尝试了从以下几方面去展开教学:

一、整合课程资源,再现现文本情境。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那里美丽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但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没到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乏感性认识。因此,课前,我选用了远程资源中的部分视频资料,对它进行加工整合,制成了今天课堂上用到的课件。力图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给原本单调的文字注入新鲜的血液,学生始终燃烧着激情,学生也成了一种快乐的体验。

二.构建和谐场景,实现平等对

教师的语言就好比一个大磁场,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课前的引入,课中的延伸我力求以趣引人,以趣促学,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用眼神,手势,即时性评价让他们有成功的满足,激发学生参与的可持续性。

三.注重学法迁引,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只图表面热热闹闹,接花架子,而应着力指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一节课成败与否,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因此,我在这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引一段,放一段再合一段的方法进行,适时进行学法迁引,该读的地方给足时间去读,该背的地方放手去背,该演的地方就让他们去演。

总之,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学的创造空间是不可估量的,正是由于课堂时间太紧,所以我感觉好多景点的体会还是走马观花,学生开展合作体验的时间也不充足,思路快的同学能完成合作任务,而一部分思路慢的同学还没等他们在小组进行交流,我已组织大家进行汇报,进而给思路快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空间,给那部分思路慢的同学流下了遗憾。

这是我关于阅读教学的一点粗浅认识和实践,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是和问题,有待各位领导,专家,同仁的批评指正,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写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留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十、同类课例

1、同课多轮:【备注:本课例共进行了三次试教】。

▲第一次试教设计跟前面我的教学过程设想一致。(附设计)

一、回顾全文,理清顺序

师:预习课上同学们随老师走马观花初游了颐和园,大家回忆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二、播放视频,再现场景

师:作者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游览颐和园的,今天我就想带着同学们追随作者的游览路线免费游颐和园一次。想去的同学就快跟我来吧!(播放视频,)

学生欣赏后简单谈谈感受。(板书:美)

三、披文入境,据学巧导

1、过渡语:通过亲眼目睹,让我从画面上感受到了颐和园这一皇家园林的确美不胜收,视频中的图画美,作者文字写得美,所以这课书我也是读了又读,爱不释手。

2、提示学法: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把文中描写的最美的地方找出来,作上记号,读一读,体会一下各自美的特点。

3、学生汇报(读、议、赏、背)(板书:长)

四、合作学习“万寿山”部分

1、学法总结。

2、师述说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在四人小组中通过合作学习找也最能体现万寿山美的特点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一景点。

3、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学习所得,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万寿山。(板书:金碧辉煌、耸立)

五、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1、过渡谈话:颐和园简直就是一幅长长的画卷,长廊、万寿山的美还历历历在目,我们站在山顶举目远眺,昆明湖的美又展现在了眼前,下面让我们自学写昆明湖的段落,把你认为写出得美的句段找出来与大家分享。还可以选择你最擅长的方式表达出你体会出的美。

2、学生自学。

3、汇报体会(板书:绿、静)

重点引导体会比喻句以及“滑”字的用字之妙。

启发学生针对十七孔桥上的狮子的姿态进行发散训练,想象一下可能有哪些样子。

六、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师:今天,我们在栩栩如生的画面,具体生动的语言中领略到了颐和园这三处景点的美。让我们大饱眼福,其实颐和园的景物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再来欣赏一组图片。

看完后你想说点什么?

七、总结升华,学以致用

其实,我们的家乡-----恩施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有机会你们一定也去游一游,看一看,然后借鉴本课学到的一些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用你五彩的笔,把美丽的恩施写得像画一样美,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经过本校老师的点评,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附与第一次试教不同之处)

第一处:在播放视频,再现场景时,第二次采纳了高老师的建议,视频中没有文字介绍,让我在画面呈现时加入自己简单的介绍,让学生看得更清楚。而且大多数学生不理解什么是“横槛”老师在介绍的过程中可以用直观的语言点一下。如:柱子顶上及两旁还有五彩的画……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理解到底横槛所代表的是哪个位置了。

理由:这个环节的改变不光起到了上述作用,我发现在我后两次试教中,我的这些简单的介绍的词还被他们引用到了自己的小导游介绍当中。原来我不经意模仿的几句小导游的话竟然被他们“盗版”了。我感到有点欣慰,难怪说教师对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处:将我第一次试教的的第四和第五块的学习方式交换了,写万寿山的部分进行自主学习。描写昆明湖的进行合作学习。

其理由是:文中写万寿山的内容不是很长,也仅就134字,内容简单明了,用来合作学习所花的时间太长,没有起到进行合作探究的作用,意义不大。而写“昆明湖”的部分内容多、里面的景点也多。更有实效性。

我当即采纳了这些建议,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把要求学生“以小导游身份”进行介绍的部分也定到了写“昆明湖”的这一段落。第一次我上完用了43分钟,修改后节约了5分钟的时间,而且学习的效果比第一次要好。这里面值得提倡的是在自学和合作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将要求打到灯片上,通过大屏幕提示出来,比老师单用口述要好得多。便于学生学习,又节约时间。

▲第二次试教结束后,我通过观摩网上的优质课,再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特点,对颐和园教学进行了又一次的梳理。

着眼点: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体现课堂教学的“活”。

加入的环节:一是加进了课前交流以照片激趣。如:“同学们,这个‘十一黄金周’你们都游过什么地方没有,谭老师可专门去了一趟北京,还亲眼去感受了作者笔下的颐和园。这是我去后拍下的一些照片,想看吧,那好,我看那些同学表现积极,会学习,下课后我就送给他一些好吗?二是在播放风光片前,让他们高兴地喊出颐和园。

同课异构:

(附本校另一位老师执教的《颐和园》)

《颐和园》教学过程:

一、欣赏入手,感知美丽。

1、播放颐和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2、以选拔优秀小导游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配乐范读,创设情境。

提出要求:你如果要当好小导游,就一定要认真听,仔细看,想想课文提供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2、学生回答,板书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3、找出作者换景移步的句子。

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有笔在文中找出这样的过渡句。这样可以让学生尽快入情入景,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使他们越学越爱学。

三、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1、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为后面的自觉引好路。

2、研读重点词句,了解景物特点。

学习长廊最大特点——长。首先,教师出示灯征上的第一句:“长廊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分成273间”,接着,指名读灯片内容,然后提问:“这两句说明了长廊的什么特点?’一眼望不到头’是什么意识?’这条长廊有700多米,分成273间’这句话用什么来说明长廊的长的(具体数字)?”

学习长廊的其他特点。长廊除长这个特点外,课文还讲了长廊的其它什么特点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什么?“长廊两旁栽满的花木,这一种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说明长廊内的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长廊两旁风景宜人,花多,品种也多。

3、导游介绍长廊,设置游览环境。

4、配乐朗诵,升华感情。

四、自主学习,精心介绍。

1、总结学法。

2、学生选择景点进行自学。

3、小组汇报交流。

4、抽代表台介绍。

五、抓写作特点,促作文教学。

1、师生共同回忆、总结。

2、仿照本课的写法写一篇游记。

十一、同伴互助页

(1)本校同行教师对本课的评课文稿:

龚方映老师:

《颐和园》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今天听了谭玲玲老师执教的这课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1、老师营造了非常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与学生平等对话。2、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很强,适时播放视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3、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注重教给阅读方法。如:老师指导学完“长廊”一部分后,让学生合作学、自学“万寿山”“昆明湖”这两部分。4、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还注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如:在开课前与学生的谈话中说“老师想听听你们对颐和园了解多少?”;让学生找出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抓特点谈体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廊的特点;特别教学生认识列数据、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感受比喻句的魅力;让学生体会“滑”字的妙处所在,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我觉得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课文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这节课教者做得较欠缺。另外,

使板书要更能体现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吴玲彩老师:

听了谭玲玲老师的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1、谭玲玲老师在课堂上营造了非常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与学生平等对话,教态非常亲切,具有亲和力;2、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注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抓特点谈体会,领悟课文内容。4、板书设计精炼。我认为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方面还要加强一些,学生在以导游身份介

绍“万寿山”、“昆明湖”时可把视频再放出来。

廖建文老师(六年级):

新课程要求阅读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领悟语言,感受语言的形式美,从而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二是精神感悟,这是心与心的交融,从而领悟思想,受到教育。今天听了谭老师执教的《颐和园》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用这几个字概括:求实、求活、求新、求效。具体地说力求体现如下几点:

1、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进一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本节课很好地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最后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时,效果较好。

3、和谐的氛围,激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教参、教案是教材的编写者对文本的理解。每个人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所以我们不能把编者的意思强加在学生头上。在这方面,谭老师始终保持坦诚、平等的心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见解,以亲切的方式来评价学生,与学生展开对话;同时也让全体学生参与评价,从而也让生与生之间进行了对话,调动了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教学手势给学生良好的示范作用。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交流与沟通,造成了一股和谐的氛围。

刘天珍老师(五年级):

小小建议: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所以结束是否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颐和园的喜爱之情。

杨良友老师

“阅读对话”是本次校本教研的主旋律、重头戏。学生对话就是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平等、人格互重的前提下,主动言说、质疑问难,消除了被动的答语和沉寂的“注意听”的现象,由此打破了传统的“传话”教学,真正便学生自身获得发展。

在这样民主、广阔的空间里,学生尽情发挥,积极思维,自觉倾听,勇于质疑,敢于反驳,乐于补充,以互动为核心的对话教学突显其中。而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的智慧的火花和人性的光芒充分则彰显了引导对话对学生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龙亚玲老师(三年级):

平等对话,互动生成

新课改倡导的阅读对话、互动生成的理念是对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这一模式的质的变革,它对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听了谭老师的课,我在阅读教学方面很受启发。

谭老师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谭老师没有以隐蔽的权威者角色操纵对话的进程,而应以“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对话,让阅读教学情趣共济,让对话充满了人性的魅力。

张世伟老师(二年级):

谭老师整堂课教学如行云流水,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学生和教师如形与影的自然亲和,似声与响的相得益彰。以人为本,尊重热爱。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谭老师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和条件,不断地激励、鼓舞和唤醒每一个学生。当学生读不好的时候,及时范读;当学生提问题支离破碎的时候,适时梳理……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人性”的流淌。应该说尊重学生的选择,就是最好的人文关怀。也正是有了对学生的真诚的信任和欣赏,课堂上才充满了阳光雨露和温馨浪漫。

以读为本,对话交流。千法万法,读是上好语文教学的根本大法。读书不充分的课,看不出读书有长进的课不是一节好的阅读课。这节课我们看到谭老师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深入研读文本,通过生生、师生、师生与文本的互动、生成、建构中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李万梅老师(四年级)

今天,观摩了谭老师执教的《颐和园》一课,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也被带到了北京,领略到颐和园的美。这堂课给我总的感受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和“实”。

一、这节课上得很“美”。一是老师的语言美,二是学生的朗读美,三是教师的教学设计美,四是课件设计精美。

二、三维目标落实到位。

汪列琴老师(五年级):

让学生潜心会文本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关系。”成功的阅读教学对话能就展现这种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它们互动着,创造着,生成着,使课堂阅读成为了充满生命活力的精神家园,师生由此共同走向了一个敞亮的生命世界。那么,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究竟如何对话,才算是真正的、成功的阅读教学对话呢?听了谭老师的课,让我有了更深的认识。

张平荣(教科室主任):

谭老师经历了选课到试教到现在展示给大家面前的课例,展现了一个年轻语文教师的成长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是她一个人在成长,而是整个语文组这个团体的进步。通过这样的研讨活动,可以促进执教者水平的飞跃,也是我们整个观课的人受到启发,但最终的受益都将是学生。

(2)本校同行教师评课记录或围绕本课开展的教研活动情况:

(附研讨视频录像)

(3)采取超媒体链接方式,提供多种互动方式进行点评和讨论:

十二、专业引领页

(1)专家针对本课例的点评文稿:

点评谭玲玲老师执教的《颐和园》

恩施市教研室冉正芳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名篇。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那里美丽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今天,看了谭玲玲老师执教的这篇课文,给我总的印象是大器。。虽然人很年轻却反映出她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她努力形成了大方而不失严谨、活泼而不忘主旨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谭老师的语言规范简洁;教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板书工整、美观、言简意赅,层次清楚;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具体说来有这么几个最精彩的地方值得学习。

亮点一:努力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读书、感悟和表达。谭老师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读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说自己最有印象的段落,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亮点二:体现了“文本、师生、生生”的和谐对话

在教学中谭老师很注重文本、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和谐对话,特别是在研读文本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长廊的美。教师精心设计了过渡语,各个环节过渡相当自然。整个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非常和谐,真正让语文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始终燃烧着激情。

亮点三:体现了“读书、感悟、体验”的教学特点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不管是传统的阅读课教学,还是新型的口语交际课教学,都重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谭老师把读书、感悟、体验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始终中,并且做到读与思、读与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昆明湖。谭老师这样安排可以说是匠心独运。

亮点四:体现了“平等、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谭老师在课堂上的好几个细节的地方是值得大家借鉴的。不知大家留意了没有,一开课,她做一个小动作,把照片晃给学生看,这看似不起眼的一个举动,可就是起到了效果,你看学生好奇呀,老师到过北京呢!我敢说她就不一定是真的到过北京,这只是她玩得一点小花样,可有效呀,学习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是其一,其二是在播放视频时,有几秒钟的等待时间,她灵活地设计了一个将“颐和园”高兴地喊出来的环节,这里也做得好,一般老师会习惯性地让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她这种设计,学生乐意。把内心那种对颐和园的渴望提到了嗓子眼儿里。这时的他们真的是太希望看到颐和园了。这就是教学的艺术。像这样的环节还有好几处,我不一一列举。

总的说来,谭老师课上得好,但还是有不足之处,这是一篇美文,我觉得还应放手让学生去美读。所以读的时间少了点。从本节课来看,老师在课堂上的评价还应有针对性才行。教学“长廊”这一部分时,有一人孩子说能从“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可以看出画师的画技真是的高深莫测呀”,这时就应该马上表扬他会积累。这样说不定他就从那刻起受到了鼓舞而最喜欢研究语言文字呢。

总之,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能有这样的收效的确不简单,所以我们要潜心磨炼。不可做得最好,但求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做得更好。

(2)相关学习资料、网址:

文章:《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特征》

作者:重庆市万州区天城实验小学张程玉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式阅读教学是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一种教学方式。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是指处于平等地位的学生、教师以文本为中介,精神敞开而相互依存、相互对话与接纳,达成对话各方思维碰撞、心灵交融、心智启迪、人格建构目的的教学形态。

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的实质是昭示平等。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文本的对话权利平等;交流对文本的认知、感悟、体验、质疑、批判的权利平等。师生在教学中没有人格的尊卑优劣,没有解读的标准答案,只有“平等对话沟通”,只有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激发、互相辩驳、共同创造、共同发展。

2、教学氛围是民主的。平等的对话需要民主的教学氛围的支撑。师道尊严、居高临下、正襟危坐的教学氛围难以展开真诚的平等对话。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意志、学习需求、个性差异,营造宽松的环境氛围、民主的人际交往氛围、自由的心理氛围,学生会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师生会舒展独立人格、自由意志,张扬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促进平等对话的深入和精彩。

3、师生行为是互动的。在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既要以独立的主体与文本潜心对话、感悟体验、质疑批判;又要围绕文本展开多重对话,交换解读文本的信息与方法,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个性化的体验与感悟。师生行为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相互质疑、解答、赞同、反驳、补充、延伸等互主互动行为。

4、教学目标是整合的。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文本不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而是师生对话的凭借和中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使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不再是专注于文本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而是将知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过程方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整合性目标。

5、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文本只是一个提供话题的案例,而非教学的全部内容。教师凭借文本这一案例展开多视角的对话,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开放的,既有文本中的,也有文本外的;既有现实生活中的,也有过去经验中的;既有真实的,也有虚幻的;既有正确的,也有谬误的。所有内容经过师生多重对话扬弃,去伪存真,为我所用。

6、学习方式是多元的。整合的目标,开放的内容必然导致学生由过去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多元方式学习。

7、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教学目标的整合,教学资源的开放,要求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过程应少预设铺垫,多动态生成。教学过程的预设会束缚、禁锢学生与文本的充分自主对话,使学生在定势和依附中难以超越文本、超越教师、超越自我;惟有动态生成易于引发师生、生生的思想交锋、真情交融、个性飞扬、自主发展。

8、教学评价是真诚的。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排斥表演,反对限制,追求师生在同一平台上真实对话、彼此理解、彼此尊重、彼此接纳、彼此欣赏,因此,教学中的评价也是师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真诚、信任、宽容、激励。

文章2: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这次课改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理念。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我以为: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尚未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习惯,要他们马上拿起这个“新式武器”并使用它,是很不现实的。这中间,应有一个从模仿到独立,从探究到创新的过程。有道是: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互动的过程,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所以,我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主要是按以下两大步骤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第一步:以示范的方式,授之以法。

示范——模仿的方式是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和做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它注重教师的积极性示范与学生有目的的模仿,适用于以发展学生技能技巧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情境。通过“示范——模仿”学习活动,能使学生的注意、观察、想像、思维等智力活动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与培养。也就是说,通过“示范”、“模仿”,达到“授之以法”的目的。

示范——模仿是创造的必经环节,因为创造必须要有知识、技能、经验作为基础。有人认为“示范——模仿”与“创造”无关,甚至是阻碍了创造,认为“示范”就是定框框,“模仿”则是教条主义,显然这是误解,殊不知人生一切都是以示范模仿开始的。在当前的课改教学实验中,以“示范——模仿”方式,教给学生如何适应新的课堂教学,转变原来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如何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知,这确实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引入方法:

第二步:以活动的形式,激发兴趣

大家都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目标、动机,是能否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来的重要因素。所以采用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是最能激发和调动起初中这个年龄段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的。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调动起来,那么,一切新课改理念就有了得以贯彻落实的良好基础和可靠保证。

文章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

作者:刘淑梅点击数:278更新日期:2006-6-22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教育局 刘淑梅

怎样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认为改变学习方式是关键,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有效途径之一。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在课堂中教师要坚持“少讲多学”,即教师少讲,学生多学。坚持放手原则: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做。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读书时间和练习时间。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求,我采用了开放教学空间、教学内容以及教法与学法,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自我预习、自我质疑、自我反思,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说出自己的记忆方法:熟字加一笔,熟字去一笔,熟字换部件,谜语记忆法等。一时间,一个个抽象的书面符号在学生的眼前“活”起来,依次走进了学生的知识“仓库”,使学生从“要我记”转变为“我要记”,从“学生字”发展到“会学生字”。学生渐渐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敢于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大胆评价,改变了传统被动的一问一答式。

临下课时,我还让学生自我反思与小结。反思与小结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知识本身的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内化,促进新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加固;另一方面对学法进行反思与小结,让学生画知识结构图或画学习地图。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学法,在获取成功的道路上登上了一个个新的台阶,获取了一次次心理上的愉悦,为新的自主学习奠定了自信的基础。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25   《爬山虎的脚》  说课稿

四年级说课人      江巧红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7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课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      的秘密》写片段。 

《猫》说课

山东省济南市经五路小学 王煦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能够参加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我感到非常荣幸!在今天的这堂课上,我想实现我的一个愿望,这就是──让学生走进有效的课堂,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语文的魅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们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一、深入钻研教材,找准着力点

老舍先生写的《猫》有很多独到之处,细细品来,我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其一,老舍在选材上与其他作家有所不同,他主要是抓住猫的性格通过一个个事例,写出了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将一幅幅鲜活的生活画面呈现于我们眼前。其二,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自始至终融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于每一个字眼。而且,我似乎从中读出了人爱猫、猫亲人、人更爱猫的情感发展脉络,它如涓涓细流,丰润着我的心灵,带我走入了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其三,老舍先生不用华丽的词藻雕饰文字,语言平实,就像面对面的与我们话家常,全凭思想和情感牵着笔头,化技巧于无形,自然地从心底流淌出来。其四,《猫》一课有着总分式的构段方式。从文中的两个中心句,我们就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可见本课结构严谨且有特色。

当然,一篇课文既承担着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也体现这一单元组的编排意图。本组第一次提出了比较阅读,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了解不同作者的不同表达方法。所以,就《猫》这一课而言,不仅要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还要结合“阅读链接”落实本组的学习目标。

我们之所以要弄清本课、本组的这些特点,就是要清清楚楚的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崔峦老师多次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我们遵循了这一理念,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首先,对没学过这篇课文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之一,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你喜欢怎么学?结果,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如,能不能把家里的猫带来让我们看着学;在朗读时配上音乐;有的学生甚至建议要抓住他发现的中心句来学习。调查之二,你想怎样写小动物?结果大部分学生只想到写动物的样子和生活习性。听了学生的心声,我茅塞顿开,似乎触摸到了教学中最有生命力的脉搏,根据学生的建议和实际情况,我调整教案,如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悟到从可以从不同角度写动物,表达真情实感。其余思考已有呈现,不再赘述。

其次,我对学过本课的学生也进行了调查,如,“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现在你体会到了吗?”结果多数学生罗列猫的性格,体会到因性格多而古怪。针对这一点,我调整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是因一组组对立、矛盾的性格统一于一体而古怪。在调查中,我还发现学生体会到了老舍对猫的喜爱,却没有感受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所以在第二自然段教学中,我有意识强化了这一点,升华学生的情感。

所以,我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打开了我的教学思路,让我品味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真正含义。

三、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我曾为此苦恼、困惑。而这次,小语会提出了这一主题,给我们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今天的课堂上,我也想在这一方面力求有所突破。

如,在学习“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一句时,借助语气词,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到了老舍先生朴实、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和蕴藏于文字背后的对猫深深的喜爱之情。再如,以“小梅花”为切入点,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还如,让学生透过一个“更”字,理清课文结构和情感发展脉络,体会小猫的更可爱。正是因为这一个个见棱见角的方块字,能在老舍笔下如此鲜活,所以我也要让它们在学生心中鲜活起来,充满情趣!我想,只有课堂上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的统一,才能实现这一点,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的内涵和语文的魅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对我来说是一个探索之旅,一路走来,旅途中有收获,有喜悦,有失败,更有思考,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今天的这节课,让我走进了一个反思的驿站,我要审视自己的成败得失,整理好行囊,继续追寻新的目标!

营造阅读氛围 引导自主发现

《白鹅》教学案例与评析

湖北省宜城市郑集镇王洲小学 余江琴 徐虎 陈东风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感悟文中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

2.教学挂图。

学情分析:

鹅的外形特征已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课文写的并非是鹅的外形特征而是写白鹅的性格特征,对于四年级的孩子说,学习这一课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或学过的古诗描述鹅的特点。

2.用几句话赞美鹅。

3.这节课我们学习《白鹅》这一课,看作者是怎样写白鹅的。

板书: 《白鹅》

点评:导入课题时尊重学生的意愿,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认识生字,划出不理解的词。

2.小组相互检查认字,理解词语。

3.查字典理解词语。

4.出示生字、词卡,让学生认读。

三、整体感知全文。

1.说说读书的方法,然后朗读课文。(找好词好句,圈出不理解的词等)

2.朗读课文,用一个词语概括白鹅给你留下的印象。

   板书:高傲

3.出示书本插图,感受鹅的高傲。

4.默读课文,想课文从哪些词和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白鹅的高傲?

学生1:左顾右盼  表现出白鹅刚到我家不受拘束,说明白鹅高傲。

 让学生表演左顾右盼,进行理解这个词。

学生2:从叫声、步态和吃相中也能看出鹅的高傲。

       板书:  左顾右盼

           叫声  步态   吃相

5.鹅刚到作者家,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使作者发出什么感叹?

出示:“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再次感受一下白鹅的高傲。

6.从鹅的叫声中作者是怎样写白鹅的高傲?

学生3:见到生客进来,它必然厉声叫嚣,仿佛大声训斥别人似的,表现它的威严,远处有人走动,也没惹它,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好象在责备别人打扰了它的安宁。

(1)如果你是白鹅,你会说什么?

师:从你们丰富的想象中,我不仅感受到了鹅的高傲,也看到了它的近在尽职,难怪主人喜欢它呢!

(2)    你认为读好这一段,应读好哪些词语?

(3)     

板书: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3)齐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它可爱的语气来。从它的叫声中进一步感受鹅的高傲和尽职。

点评:反复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7.自读4-7自然段,自主发现。

(1)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白鹅高傲的句子。

出示:a、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b、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C、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侯,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2)读这些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4:我发现这些句子表面上是说不喜欢这只鹅,在说它的缺点,而实际上更能感觉到作者特别喜欢这只白鹅。

师:用“缺点 ”赞美白鹅

学生5:我发现作者一直把白鹅当作人来写。

师:那你觉得这只白鹅像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5:它叫的时候像一个严厉的警察,走起路来像一个京剧里出场的净角,吃饭的时候像一个要专人侍侯的大老爷。总之,像一个很高傲的人。

学生6:我发现作者用对比的方法来写鹅的特点,更显出了鹅的高贵和傲气十足。

师:作者用这些方法写,既突出了鹅的特点,又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和语言的幽默风趣。

点评:以读为主,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感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让学生自主去探究,拓宽了学生思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感悟写作方法。

1.从课文中我们也感受到了鹅的高傲。

再一次读句子“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7:前半句与第一段相联,后半句概括了后四段,用“更”字将前后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体会先总写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五、拓展延伸。

试用总分的写作方法说你家的鹅。

点评: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进行创造性表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综合应用能力。

板书设计:

白鹅

姿态:左顾右盼

     叫声:厉声叫嚣  厉声呵斥  引吭大叫  

高傲    步态:局促不安  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    喜爱

吃相:三眼一板  一丝不苟  从容不迫

总评:整个教学设计体现出自读自悟的新课程理念。打破了传统的串讲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增强了学习兴趣,也增强了积累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邮  编:441412   联系地址:湖北省宜城市郑集镇王洲小学  余江琴

电子信箱:xhjq2005@126.com

身份证号:420623760514452

一、 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二、 说说教学目标。
我针对本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基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句,会用指定的词造句。
3、 基本技能目标:按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根据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
4、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爱美的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
三、 说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课选用“以读代讲,整体感知,揣摩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本课语言生动优美,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读,再现出这一幅美丽的画卷,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情趣,增强语言感受力。本节课中我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加强"协作"。 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说我的教学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教学中在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的指导下,让学生在面对资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理解"耸立""葱绿"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五、说说学生的学习方法。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美。

2、读、看、讲、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六、说说教学过程。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字典,重点字形的指导,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
          介绍颐和园,导入新课,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写字。
第二课时:以朗读为主线,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抓特点,按顺序的观察方法,激发情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全文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尽快地与课文产生共鸣,我利用多媒体电脑依次出现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画面,使学生感觉到仿佛进入到美丽的颐和园中一样。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很快的就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颐和园中,使他们尽情地体味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为了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学生听示范朗读时,要求他们画出文中的过渡句,进行分段,这样,就理清了课文的层次。
我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尽快入情入景,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使他们越学越爱学。
(二)细读课文,抓住景物特点,展开想象。
    本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布局,因而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学习重点的体现。为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把握景物特点,我准备精讲第二自然段,以问促读,启发诱导,为学生疏通学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遵循这一原则,从体现素质教育,落实能力培养,渗透创新精神出发,我采用情境法、谈话法,导读法组织教学。我先请一个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1)本段重点写什么景物?(长廊)(2)长廊有什么特点?(长、美)(3)长廊的长、美各体现在哪里?(“长”体现在“长长的”“没有尽头”“700多米长”“273间”;“美”体现在“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五彩的画”;另外“微风从右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也写出了长廊的环境幽雅宜人,体现了长廊的美。)
     学生找到这些词语后,不一定理解怎样才是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课下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这时,我再次范读本段,并利用多媒体出示长廊的画面,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再对照画面具体分析重点词句。然后让学生作对比句子的练习:如(1)这条长廊既长又美。(2)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话,画着人物、花草、风景、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很清楚地就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来具体写的。这样很顺利地就突破了如何抓景物特点来描述这一难点。使学生体会到长廊真美,颐和园真美!
   “学法”被喻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使学生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有一得,我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总结学法,即:初读,找景物;再读,抓景物特点,了解写法;品读,体会感情。然后教师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待学生掌握方法后,自学第五自然段。
    阅读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2)登上万寿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这两道题的答案学生在读了第三、四自然段就能总结出来,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阅读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这就是设计这几个问题的意图所在。
     问题(1)很简单,学生能很快答出。而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葱郁”、“掩映”等词语的意思。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掩映”一词,我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相互掩映的画面,将抽象的概念通过直观的画面来展现,使学生很容易的就理解了“掩映”的意思就是互相遮掩相互映衬,从而体现出景物的美。文中有一个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中的“滑”为什么不用“划”?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水平如镜的昆明湖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描述昆明湖的静。学生会说“昆明湖静得好象一面镜子的”。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使他们感受到昆明湖的静。接着再让学生想象一个东西从镜面上滑过镜面会有什么变化?(无任何变化。)通过引导想象学生很容易地 就理解了用“滑”字也是为了说明湖面的静。由此可见作者用词之奥妙。
    由于在二、三、四自然段的学习中都运用了:初读,找景物;再读,抓景物特点;品读,体会感情的方法。学生已掌握了这种方法,因而在第五自然段的学习中,教师就放手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进行自学,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再抓住小学生善于表现这一特点请一个学生上台指着多媒体画面上的十七孔桥说说它的特点。这样设计既利用多媒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全班学生都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三)再读课文,明确中心,加深体会。
    为了使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深入的理解,更好的体会作者潜词造句之奥妙,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的方法,我再次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优美画面,再配上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定会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教师锲机追问:这么美的颐和园和、这么美的皇家园林是谁建造、设计的?学生答是劳动人民建造的,从而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赞美之情。
(四)总结 总结贵在升华。本课的总结不仅要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还要总结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从而突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是这样总结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游览顺序向我们展示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美,使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真美啊!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就是因为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一点是同学们值得学习的。今后我们在作写景的文章时,也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将要参加秋游,在游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抓住公园内几个主要景物的特点,然后写下来,好吗?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思路的设置中,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教学中尽量把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促进教学的优化。

小学语文九年义务制教材《颐和园》说课稿

2008-03-26 15:0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九年义务制教材第七册课文颐和园。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按照游览贩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全文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能理清文章的顺序,学习作者按空间顺序写景的方法.使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优美语段。
    根据语文教学及教材的特点,本着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宗旨,在教学颐和园这一课时,采用了大量与颐和园景点相关的图片,配以优美,古典的音乐,运用文中的重点词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并结合开放式,讨论式,竞赛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课堂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面.。
    下面我具体的来讲讲这一课的教学步骤.
    教堂中,以颐和园的故事导入;在颐和园的小影集中学文;通过小导游挑战赛进行语言文字表达的训练;最后在完成"参观的路线"的练习题中结束新课。
     首先,听故事导入.优美的音乐配以老师生动的讲解,使学生初次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学生各个蠢蠢欲动,恨不能马上去游览一番,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要求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默读课文:1,2,3.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进入颐和园小影集,由学生自由选取喜爱的景点,依据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开放式学文。
   长廊部分,先让学生说说长廊的特点,紧接着引导学生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以及上面五彩的画.栩栩如生的画面,生动活泼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长廊的长,美。学生娓娓道来的"岳母刺字"的故事更让学生受到了教育,在陶冶爱美情趣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此时巧妙的呈现课文语段,在感知的基础上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长廊的长,长廊的美。
    同样,万寿山部分,先让学生自由说说万寿山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欣赏佛香阁,排云殿。直观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建筑物的高大及辉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并抓住文中金——等描写景物颜色的词语,体会古色古香的美;抓住——等词句体会昆明湖的静和绿;抓住隐隐约约这个词语体会那种朦胧美。从说到欣赏,从欣赏到语言文字的体会,从语言文字到反复朗读,伴随悠扬的音乐声无不让人感受到万寿山那气势磅礴的美。
   昆明湖部分,先引导学生看图,再次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接着引出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学生在观察中结合课文内容描述十七孔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朗诵课文,读出十七孔桥那"姿态不一"的美。
整个学文部分,学生在开放式的教学中发现美,在图画,音乐欣赏中感受美,在理解词句中认知美,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美,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的第三环节中安排了"小导游挑战赛"。此时的学生还沉浸在颐和园的美中,老师激励学生,让学生抓住不同景物的特征,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美,使教学得到延伸,将课堂推向高潮。
    最后,以“参观的路线”这一练习题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学习作者按空间写景的方法,并以此结束新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人教版九年之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教学目的和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  
    a、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 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b、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 
    2、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其中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提升到了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 
    同学们,北京是我国首都。它既是现代化的大都市,也是一座文明古城。你们去过北京吗?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你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时相应出示天安门、天坛、故宫、颐和园图片,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揭示课题。 
    (二)交流资料:  
    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灵活多样地丰富知识。本着这一原则,课前发动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收集并整理颐和园的知识、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说一说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这样做旨在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培养学生概括、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去感悟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四)浏览课文,明确游览顺序: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作者游览了那些景点。学生汇报时,教师相应地把各个景点的简笔画贴在黑板上,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五)探究学习,理解内容: 
    课文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串联在一起,其中着重描写了长廊、万寿山的佛香阁和昆明湖的十七孔桥,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时,让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个景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用赏析词句法、结构梳理法、情境体验法、联想想象法、质疑问难法、朗读体会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教学是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的,交流时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给学生充分的俄自由表达空间,学生在谈中加深理解,在读中体会意境,掀起可叹教学的高潮。  
      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在每个景点简笔画处板书景物特点。  
    (六)师生合作板书,升华情感:  
      本次教学设计时,在板书上留空白。课题处这样设计: 
18(       )颐和园(     )  


 
      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合适的词句,概括出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相应地添在板书的空白处。如:(美丽)颐和园,颐和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填完后再说说自己从课文中那些语句中体会到的。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促使学生进一步读书,感悟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七)总结全文,创新作业:  
    作业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也是检测学生独立个性知识习得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间有着个性的千差万别,“一刀切”作业难以检测出这一差别,还容易加重学生负担而引起他们对作业的厌倦情绪。因而在本课作业设计中,我注意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孩子饶有兴致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作业形式去主动完成。这样不但体现了个性,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本课作业设计如下: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画;  
    3、为颐和园或颐和园其中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4、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自选作业如一道自助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因,又丰富作业的内涵。

            《颐和园》说课稿

            作者:tl701.com   来源:七○一小学   点击:2217   时间:2005-3-10   编辑:youandme

            

            

            一、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二、理论指导:

            本节课中我充分运用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的指导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以及何克抗教授的《创造性思维理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创设"情景"加强"协作""会话"最终形成"意义建构"。

            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突出特点:

            (一)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

            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学校资源库、颐和园网站中有目的的浏览查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习到了课本中无法获得的知识。学生面对资源库和颐和园网站中丰富的视频、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理解"耸立""葱绿"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四结合"教改中认知事物的工具性,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收集资料制作"电子简报",通过网络进行协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计算机作为小语"四结合"教改实验中认知事物的工具。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其工具性,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促进学生认识事物本质,使其思维得到训练发展。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互联网上收集到的资料按一定要求,分工合作,用PowerPoint制成一份电子简报,并用自己的话把它讲出来。学生在协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发挥网络教室功能,实现师生互动和多向反馈

            网络教室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也通过各种监控互动手段,实现教师和学生点对点或点对面等多向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快捷准确地掌握学情,调整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互相了解学习状况,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

            (四)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下利用网络,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的思想。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五)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导游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演示讲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运用语言进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宗旨。建构主义认为必须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习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意义建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创设的旅游情景中完成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样更生动灵活。

            (六)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小学语文新大纲强调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朗读描写颐和园景色的优美语句,让其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四、能力培养:

            (一)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二)通过人机交互培养学生的自主协作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挖掘教材内在因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读、看、讲、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思路:

            (一)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美。

            朗读是理解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欲望,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通过网络浏览查阅,制作电子作品,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颐和园网站上查阅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自主查阅协作交流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理解课文内容。)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Internet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点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简报来理解课文内容。制作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把学生分成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个大组,明确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同时教给学生制作简报的方法。各小组的同学根据不同的分工查阅相关景点的资料。活动中,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自主查阅,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在校园网中查找相关景点的视频。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电子简报制作好后,通过小组内的解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展示汇报,协作交流,演、讲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各学习小组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电子简报后,推荐一名代表作为导游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理解的目的。

            (四)指导学法,加强自主协作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话训练,让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教师充分发挥其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

            六、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学生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本节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出和谐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为思维训练提供良好的氛围。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不断促进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动画、影象、音乐、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它直观形象,为学生增加表象积累,为发展学生的观察、联想、想象能力提供了素材和着眼点。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就会得到了合理开发与训练。

            本节课中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学习软件和信息资源库,通过人机交互把学习者和认知材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学生通过多媒体信息的演示、讲解、练习、检测和反馈评价的过程,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学习--总结--叙述--输入"这一过程,在分析,推理过程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训练。同时,学生利用丰富的资源,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仔细分析,可逐步了解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和事物之间的辨正关系。这样学生的辨证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自主、协作式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很大促进作用。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面对校园网、互联网提供的大量教学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机的筛选,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

            自学能力的加强:

            本节课中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商讨、自我评价。充分发挥其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潜能,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写作能力,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迅速提高:

            本节课中学生借助多媒体网络提供大量的表象材料,进行写作说话训练,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有据可依。

更多相关推荐: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汉语拼音第一单元1aoe教学反思2iu教学反思3bpmf教学反思4dtnl教学反思第二单元5gkh教学反思6jqx教学反思7zcs教学反思8zhchshr教学反思第三单元9aie...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第一课一去二三里是一首饶有趣味的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村风景巧妙地把一到十的数字镶嵌其中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孩子们观察课本插图说说插图里都画了些什么然后引出课题一去二三里接着请他们读一读童谣用铅笔圈出本课...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这学期我第一次接触了一年级人教版的教材惊讶于其内容的新颖识字编排上的形式多样同时又为一年级上册要认识400个汉字那么大的识字量所深深震撼下面我就一学期来的识字教学进行反思一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新课标在...

01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全册,共两套)

东坡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aoe教学反思给学生起字母名字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记住aoe这三个字母而且还得到了一次口语交际训练以后每一课的教学都有起字母名字这个环节所以孩子们都盼着快点学新的字母好轮到自...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后记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后记第一课一去二三里是一首饶有趣味的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村风景巧妙地把一到十的数字镶嵌其中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孩子们观察课本插图说说插图里都画了些什么然后引出课题一去二三里接着请他们读...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

汉语拼音iuyw教学反思学生第一次接触拼音就是认读个单韵母如何教好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喜欢上拼音我觉得关键是要激发起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汉语拼音b...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

汉语拼音iuyw教学反思学生第一次接触拼音就是认读个单韵母如何教好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喜欢上拼音我觉得关键是要激发起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汉语拼音b...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一新的学期开始了新的挑战也来临了对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一开始就担任班主任一年级的班主任的确是一次重大的挑战虽然在开学前已经做了一些准备但面对开学时的一大堆繁杂的琐事还是使我觉得有些措...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1aoe教学反思给学生起字母名字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记住aoe这三个字母而且还得到了一次口语交际训练以后每一课的教学都有起字母名字这个环节所以孩子们都盼着快点学新的字母好轮到自己起字母名字这样每个孩子既有中...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上语文教学反思汉语拼音1aoe教学反思给学生起字母名字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记住aoe这三个字母而且还得到了一次口语交际训练以后每一课的教学都有起字母名字这个环节所以孩子们都盼着快点学新的字母好轮到自...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

汉语拼音iuyw教学反思学生第一次接触拼音就是认读个单韵母如何教好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喜欢上拼音我觉得关键是要激发起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汉语拼音b...

教学反思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aoe教学反思给学生起字母名字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记住aoe这三个字母而且还得到了一次口语交际训练以后每一课的教学都有起字母名字这个环节所以孩子们都盼着快点学新的字母好轮到自己起字母...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5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