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馆讲解资料

时间:2024.3.31

西安碑林博物馆讲解资料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 1087 年,距今已有 900 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 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恩所称的石经 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 745 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 年,也就是公元的 837 年刻成的《开成石经》.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 子监太学内.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 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 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 经石不利.于是,公元 1087 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 今天的位置.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 3000 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 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博物馆 占地面积 31900 平方米,陈列面积 3000 平方米.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 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是 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 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 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 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 "塞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 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 也是有等级的.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 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 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 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 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 宿中主管取土的神.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

高官员才能 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现 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 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 自南向北对称排列. 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 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 这些栓马桩高 2 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 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它除 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在解放前,渭北地区 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 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 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 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 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 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 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 的石碑.《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全书共分 18 章,主要讲 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 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认为"孝" 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石台孝经》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 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 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 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 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 碑".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这块碑石高近 6 米,碑座, 碑身,碑首由 35 块巨石组成.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身由四块巨石组 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制特殊."风流天子"唐玄 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这块 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 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这

里展出由艾由晦,陈《》等楷书的《开成石 经》."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 837 年."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 的经典著作.《开成石经》包括 12 部著作,除《孝经》外,《周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 然和社会变化, 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诗经》 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周礼》,《仪礼》和《礼记》是先秦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春秋左传》,《公羊 传》,《谷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论语》是 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 《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 的必读之书. 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遍, 为避免传抄错误, 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 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 114 块碑石双面组成,共 计 228 面,650152 字.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 9 石,合称十三经.中国历史上曾经组 织过 7 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 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碑林的第二展室. 这里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 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其中有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 以及他的儿子,也就是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有颜真卿书写的《多宝塔碑》,《颜 氏家庙碑》,还有晚唐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碑.和怀仁和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大 唐三藏圣教序碑〉又被称为"千金贴".这里还有中外驰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代 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高峰时代.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 件.自唐太宗以来历任皇帝的酷爱和提倡,造就了全社会对书法的普遍重视.一大批书法家 涌现出来,如同百花齐放. 各位游客请看这块碑石.在中国古代石碑上出现外国文字的碑石在碑林中有好几块.而《大 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概就是碑林里国际知名度最高的碑石了.它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也 就是公元的 781 年,由波斯人景净述事,吕秀严书写.原立于唐长安城的大秦寺内,后来 埋没土中.明天启三年,也就是公元 1623 年被重新发现,清末移入碑林."大秦"是中国古 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属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称聂斯脱利派,公元 431 年由叙利 亚人聂斯脱利派创立于费城,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塞克城以北.据碑文记载:"由波斯人阿 罗本率领的传教代表团欲公元 635 年到达长安,受到隆重接待,并准许其传教.从此,景教在 中国大范围流传开来."景"是光明,美好的意思.碑首刻有基督教标志十字架.这块碑石记 载了基督教早

期传入中国的情况以及教规,教义,还有古叙利亚和汉文对照刻了 72 个景教 僧侣的名字.为研究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亚的友好往来提供了宝贵资料. 《大秦景教流行中 国碑》在近代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此碑拓片曾经传到了国外,并译成了拉丁文稿,引起 了许多国家的注意.一些外国人认为,欧洲多基督徒,那么像这样记载景教的碑石应该运到 欧洲供人瞻仰.1907 年,丹麦人荷尔漠受英国政府指使,企图以 3000 两白银复制的假碑 换取此碑,受到舆论反对,只得将复制的碑石运往伦敦.现在世界上好几个国家有这块碑石 的复制品. 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对面,我们看到的这几通碑石是唐代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书 写的.分别是《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以及《争座位稿贴》.颜真卿不仅书法潇洒, 而且在历史上也以忠贞有节,刚正不屈著称.在发生"安史之乱"时,他作为平原太守,也就 是今天的山东太守,联络他的兄弟颜篙卿起兵抵抗,被推为盟主.合兵 20 万,有力地牵制 了叛军,成为平息叛乱的中坚人物,被封为鲁郡公.后来,李希烈叛乱,他前往劝降,被杀 害.颜真卿的书法字如其人.他初学褚遂良,后来跟随张旭学习草书,在正楷中参用篆书. 颜真卿的书法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圆,大,厚,方".他的行书气势开张,挥洒自如, 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多宝塔碑》为颜真卿 44 岁时所写,是留存下来的颜书中 的最早作品,代表了他的早期风格,常被人们作为学习颜体的入门范本.《颜氏家庙碑》是 他 73 岁时所写,笔力雄健,气韵醇厚,书法造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争座位稿》是他 55 岁时所写,是写给当时另一位官员郭英义的书信手稿,指责郭在公众场合把宦官鱼吵恩 的座位安排在许多大臣之上.行笔苍劲有力,一气呵成,是颜体行草书中的精品. 现在我们来到了碑林的第三陈列室. 通过这里陈列的碑石, 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书体的 演变做一个大致的了解.据《史记》记载,文字是由黄帝时代的一个史官仓颉造的,所以人 们称仓颉为"造字圣人".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仓颉庙碑》.其实文字的发明不应该归功于某 一个人, 它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 篆书是流行至今最古老的字体, 在碑林的这个陈列室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梦英和尚刻立的《篆书目录偏旁部首碑》.他把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 540 个偏旁部首分别篆出,并用楷书注释,自作序文说明.这 对研究汉字的渊源,演讲以及篆体书法都大有益处.篆书在秦代时达到了高峰.但由于它字 体繁难不便于书写,秦代的狱吏程邈把篆书的笔画和结构作了简化,把圆转为方折,形成了 使用较为方便的隶书.由篆到隶是我国书体的一大

变革.隶书到了汉代成为通用文字,逐渐 趋于成熟美观.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汉隶的一个代表作《汉曹全碑》,它是东汉时为陕西合 阳县令曹全所立.从这块碑石上我们可以看到隶书的特点:蚕头燕尾,外柔内刚.楷书出现 于三国时期, 隋唐时楷书成为通用的字体. 历代统治者都把楷书规定为书写官府文书和科举 文章的正式字体.楷书和行草书在这里都有代表的作品.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一一概 述了. 石刻艺术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是中国石刻艺术发展较早, 遗存较丰富 的地区之一, 特别是汉唐盛世石刻以众多的数量和高超的技艺驰名海内外, 在我国雕刻史上 占有突出地位.石刻艺术室建于 1963 年,集中了散存在陕西各地的从汉到唐的圆雕,浮雕 和线刻艺术品共 70 余件,分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陵墓石刻是用刀砸在石面上的 图画,起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2000 多年来以它独有的特色显示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西汉时期,厚葬风气极盛,在贵族阶层中"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很强.他们生前的生活场 景和宠幸爱慕的东西雕刻于墓室以尽人间之乐. 汉代画像石便是在这种厚葬风气中逐渐产生 的.石刻艺术室陈列的汉画像石大多出土于陕北.内容除少数神话故事外,其余的大量取材 于现实生活,如牛耕,狩猎,乐舞,贵族生活等.汉画像石记载了大量的历史史实.因此, 它们既是艺术创作又是历史记录,为研究东汉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牛耕图》是汉代画 像石的代表作,画面上有一人双手扶犁,前面有两头牛拉着,两头牛的牛颈上有一横杠,这就 是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汉朝时农业的耕作水平已经是很高的了.在陕北地区共出土汉代画 像石 500 件,西安卑林博物馆收藏有 133 件.隋唐时期的陵墓石刻在这里陈列的有献陵石犀 和昭陵六骏.我们现在所看到地这尊石雕是献陵石犀,它原来位于唐高祖李渊的献陵前,刻 于公元 635 年,重 10 吨,是用整块巨石圆雕而成.这种犀牛的品种非常奇特.大家来看, 它头上没有角,鼻子上方有一圆包,因此叫做"圆帽犀".这种犀牛原产于东南亚一带,现已 灭绝.据史料记载,唐初,林邑国,也就是今天越南顺化一带,以这种犀牛向唐王朝进贡, 李渊非常喜欢.建造献陵时,唐太宗李世民就特意把石犀置于陵前.这一石雕注重写实,结 构匀称,比例准确,显然是以活犀牛为"模特儿",使人感到它温顺驯服,憨态可掬. 接下来各位看到的这一组石雕为"昭陵六骏". 它是原先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 廊的六幅浮雕石刻.六骏,指唐太宗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曾经骑乘作战的六匹骏马.相传六 骏图形出自于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 原先画面上角刻有唐太宗题铭的四言赞诗,


第二篇:博物馆讲解资料修改版


博物馆讲解资料

抗法历史展厅 第一部分: (进入展厅之前的简短介绍)欢迎大家参观湛江市博物馆的抗法斗争陈列!后面“湛江人民抗法斗争陈列”十个大字是广东著名画家梁照堂先生题写的。湛江人民抗法斗争陈列是我馆的一个基本陈列,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 大家请随我来,现在我们迎面看到的是抗法群英雕像。他和两侧的图画一起,构成一种英勇豪壮的气势,表现出了湛江人民坚强不屈,誓死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气概。(向左走,向观众介绍陈列的第一部分)借助地图讲述历史背景紧接着,大家跟我来。我们先看陈列的第一部分。湛江人民抗法斗争一共持续了两年:1898年和1899年。你们知道湛江以前叫什么的吗?(互动)其实以前这里并不叫湛江市,而是雷州府的高州县。被法国侵略了之后就改名为广州湾租界,到了19xx年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了之后才改名为湛江市的。1898年,当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把吴川县南三岛上的广州湾村落“租借”给法军停船放煤。但是法军却强行武装在海头登陆,并在当地烧杀抢掠,建兵营筑炮台。他们这种行为简直就是赤裸裸的侵略。

烟楼岭布景箱 大家请看这个布景箱。这个布景箱就是当年人民在烟楼岭的一次抗法示威活动。一名法国兵上岸挑衅,结果被愤怒的群众当场打死。右面这几幅照片反映的是当时一些抗击法军的事件。 大榕树图片大家看这张图片,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没错,这是大榕树。这棵大榕树是我们人民不畏法军,誓死抗敌的见证。单刀 大家看看这把生锈了的刀具,它叫单刀。大家都知道法国侵略者但是侵略我们所使用的都是坚船利炮,而南柳村村民吴玉炳就是用这把简简单单的工具来反抗侵略者的。

紧接着就到了抗法斗争之风起云涌, 随着法军不断四处扩张,沿海各个村子的人民便联合起来进行抗争。这是1898年抗法斗争形势图。这段时间的抗法斗争以南柳为中心,南柳在现在的火车南站。这幅图片是描绘村民在饮血酒盟誓、准备战斗的场面。这边展示的是我军当时所用的武器,主要还是大刀长矛,也有藤牌和单刀。战士们就是拿着这些武器向前冲杀的。大家可以看下当时打造武器的地方(以手指照片)。(把观众引向左面的武器陈列柜)大家请看这里。上面是一只海螺号角,右面是铁炮弹,下面是三角钉。海螺号角是用来集众的。大家知道三角钉是干嘛用的吗?(互动)其实是用来专刺敌人和战马的脚的。(向右转,

引导观众到吴邦泽像前)大家看到的这尊雕像是南柳村的青年农民吴邦泽,他是清末人。他擅使一条长棍。1898年7月,他被众人推举为“棍头”,大家知道棍头是指什么吗?(互动)也就是战斗的指挥着。吴邦泽在战斗中领导人民英勇抗战直至最后牺牲在战场上。后来他的尸体和长棍被村民从战场上偷偷运了回来.大家再看这幅图片。(走近巨幅油画)大家看这面巨幅油画。它描述的是抗法志士们在吴邦泽的率领下奋勇冲杀的情景 (介绍木棍)这条木棍就是吴邦泽指挥战斗用的木棍。他的妻子把它保存了60多年,解放后献给了国家。这条长棍已经被定为一级文物。再看对面这首雷歌,请问有谁会雷州话的吗?(互动)。但是在10月份时,法军又来偷袭南柳,南柳攻陷而被法军把村子烧成一片沙砾。这张大图片表现的就是南柳被焚的情况。这里还有几份复制的文献资料。大家可以看下。紧接着请大家看这幅版画。这是遂溪知县向敌人妥协而遭到人民唾骂,最后狼狈而逃的情景。可知当时我们湛江人民抗法的坚定信心了。我第一部分的讲解到此结束,下面有我的队友进行第二部分内容的讲解。谢谢

第二部分:为了解决广州湾租界问题,清政府多次和法国谈判,但是没有结果。1899年初,法国单方面提出了它的租界范围。共范围跨越遂溪、吴川两县,比原定的范围大出600倍。遂溪人民纷纷起来反抗,行成了1899年波澜壮阔的抗法斗争。下面我们要看的是第二部分,讲的就是这一年的斗争情况。

法国侵略者蛮横无理,得寸进尺,势力不断向遂溪内地延伸。人民群众要求抗击法军,而冯绍琮是麻章的一个绅士,比较有名望,老百姓就委托他到广州,请求两广总督派贤能担任遂溪知县。这里是一幅冯绍琮的画像和他的一把配剑。1899年2月,李钟珏受命接任遂溪知县。李钟珏是上海人,见多识广,思想比较开放。这里有他一本自传性的著作,叫《且顽老人七十岁自叙》,里面保存了不少历史资料。大家看右边,这是一尊李钟珏的半身塑像。他到任之后,顺应民意,立即着手组建团练,准备抵抗法军的入侵。这里应该告诉大家,团练属于地主武装,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例如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建立的湘军就是由团练发展来的。但是,李钟珏办的团练不是为了镇压人民,而是为了抵抗侵略,这样性质就大不一样了,并且还有了革命的意义。

李钟珏等办团练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普通的百姓踊跃报名当义军,地主富商纷纷认捐经费,行成了“穷人冇要命,富人冇要钱”的动人现象。到这年7

月,遂溪团练就很快练成了。冯绍琮担任团练最高长官,下分6个营,一共有1500人。团练的总部设在黄略的潜移书院。展壁左边显示的是团练的分布情况。这是黄略,周围散布着其他营部,好像“众星捧月”一般。右边这张团练结构序列表清楚说明了团练的各个级别和人数。

右面这幅画反映的是赤泥岭抗法誓师的情景。1899年8月,新建成的遂溪团练义勇和团丁等共2000多人,在黄略附近的赤泥岭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集会,饮酒立誓,决心杀敌保家。李钟珏亲自赶到现场激励士气。遂溪人民上下一心。同仇敌忾,随时准备消灭入侵之敌。

这里展出了一些有关团练的文件和团练义勇试用过的竹帽、服装、兵器等。李钟珏十分重视武器的作用,专门拨巨款购进一批新式武器和弹药,用以增强团练的战斗力。你们看,这里挂的是一支德国产的毛瑟枪,在当时来说算是比较先进的。这里这里并列放着的是两支抬枪。抬枪很重。打仗的时候,向枪管里装满火药和铁砂,由一个人抗在肩上,另一个在后面协助,并点导火线。所以这种枪叫抬枪。别看它很笨重,它在战斗中还立过大功呢。我们后面就会看到。 下面柜里放的这三件石具是志满营营彭竹修平常用的练武石。彭竹修是一个武秀才。他的后代一直保管者这些练武石,只是最近才被我馆征集展出的。 第三部分:(第一块画板) 团练练成后,和法军先后进行了三次战斗,结果是三战三捷,威名远扬。请看这幅形势图。第一次战斗发生在新埠海边,第二次在麻章的东菊,第三次在平石。法军连连受挫,义勇们个个拍手称快。(下面依次介绍)团练队伍在新埠首战告捷,歼敌40多人。这是关于这次战斗的有关记载和报道。(简单带过,重点介绍麻章之战)(第二块画板)11月5日,法军进犯麻章,和义勇在东菊附近展开激战,虽然这时义勇用的多是抬抢,而法军用的是先进的洋枪,但由于义勇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且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这次战役也是以胜利告终!这就是有名的“抬枪胜洋枪”,一时间被人们广为流诵。这里陈列的是麻章营义勇开队前进用的小战鼓,旁边的这把佩剑就是在这次战斗中缴获的。(第三块画板)(以后从简)法军后来从吴川渡海过来,侵犯平石。但他们除了留下几具尸体外,什么便宜也没捞到。遂溪人民还发起了杀汉奸、挖壕堑、设哨卡等活动,自发组织起来抵抗法军入侵。

正当人民的抗法斗争如火如荼,侵略者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改变看战局,大家猜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就是卖国贼苏元春。苏元春秉承慈禧太后的旨意,处处妥协,几乎全部答应了法国的要求。为了扫清签约划界的障碍,苏元春丧竟然串通法军攻打团练的总部黄略,结果黄略的义士们孤军奋战,伤亡极为惨重。这里的是一些当年黄略人民所用过的武器,从这些简陋的武器中可以看出当年黄略人民抗法的艰辛。这里的是一尊缺口铁炮,这已经是当年黄略人民所用的最好、最先进的武器了,关于这个铁炮有一个传奇,当时战斗非常激烈,这门铁炮连续开火,炮火已经发烫。由于装进的火药太多,在点火时炮口发生爆炸。这就是铁炮缺口的由来。它是黄略人们英勇作战的见证物。最后,黄略义勇弹尽药绝,在黄昏时被迫退出了村子,在黄略人民退出村子后,可恨的法国人竟然一把火烧掉了整个黄略村,当晚整个村子是火光冲天。请大家记住,这一天是11月16日,因为也就是在这一天,当黄略人民在作殊死搏斗时,苏元春正式和法方签订了《广州湾租界条约》。这里是条约的一份复制品。它规定把广州湾租给法国,期限为99年。从此广州湾沦为法国统治下的殖民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在19xx年占领了广州湾。到19xx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州湾被国民党接收,并改名为湛江。直到19xx年底,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湛江。湛江从此开始了她新的历史。

遂溪人民的抗法斗争虽然失败了,但是,法国侵略者也知道了当地老百姓不好欺负,被迫缩小了它的租界范围。大家看这幅图,上面蓝色虚线内的范围是法国原来想租借的,中间黄色的这一块是它实际租借到的。19xx年麻章人民在租界西侧的界河——赤坎河上,建立了一座桥,这座桥就是现在的寸金桥。“寸金”的意思就是“一寸山河一寸金”,用来纪念人民过去的抗法斗争。右面柜里这块石碑是原来寸金桥名的一部分,上面留着一个巨大的“寸”字。人们并没有忘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大家请看这一组照片,上面是位于南柳村的纪念石雕,中间是位于慌乱的抗法纪念碑,下面的这个就是寸金公园正门内的抗法英雄像。人民对侵略者无比仇恨。民间的工匠曾经雕刻出这样一种人形的建筑构建,垫在房梁之间,俗称叫“番鬼托梁”。广东话里管外国人叫番鬼佬,这里指的就是法国人。番鬼托梁的意思就是要让他们永远压在梁柱底下,不得翻身。左面这幅照片显示的是它原来安放的位置,你们看,就在屋梁的正中间。(把观众带到最后)

解放以后,董必武和郭沫若曾经来过湛江考察,他们了解了抗法斗争这段历史后,分别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敬意。左面这幅是董必武题写的,右面这幅是郭沫若写的。

铜鼓陈列 第四部分:各位观众,欢迎你们参观《馆藏古化铜鼓陈列》。这里陈列的几十面古代铜鼓,是湛江各个博物馆的文物藏品,主要是湛江市博物馆的文物藏晶。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古代铜鼓的情况,希望有助于大家通过了解这种神奇的历史文物,从而了解一些关于我国古代岭南的历史。

对于从多的中国铜鼓的分类,目前主要是在器、纹饰、年代差异的基础上,以典型器物出土的地名来命名的,把中国古代铜鼓分为8个类型,即是:云南的万家坝型、石寨山型、西盟型、广西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贵州的遵义型、麻江型。

铜鼓,在中国南方古代名族中,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祭祀和战争的重器,歌舞和庆典的用具,陈列中的人物造型场景,是反映冼夫人拥有铜鼓,在列鼓仪式中,接受岭南各部族首领拜见、祝贺和拥护的情况。冼夫人,是南朝至隋朝人,出生于高凉郡,即是现在的茂名市高州、电白一带,她是当时岭南百越悝人的首领,在促进汉文化在岭南地区的传播中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湛江博物馆收藏的铜鼓大多数都是出土于原来的湛江地区,以前湛江地区包括现在的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和现在划归广西的北海、合浦、灵山、钦州、防城等市、县。

湛江地处北流、灵山两种类型铜鼓流行传播的交汇点,因此这里收藏的铜鼓主要是北流、灵山两种类型,又称为“粤式铜鼓”。这两类铜鼓,铸造精良,体型高大,有不少鼓面宽超过一米的。灵山型铜鼓的鼓面和鼓身还铸有复杂的花纹。这两种类型的铜鼓都是汉代至唐代铸造和使用的。现在和大家说一下它们的区别:一般来说,北流型鼓开始铸造的时间较为早一点,灵山型铜鼓铸造时间晚一点,因为灵山型铜鼓铸有“四出”五铢钱纹,这种“四出”五铢钱纹是东汉时候才开始铸造的,所以这类灵山型铜鼓开始铸造的时间不会早于东汉。

这些铜鼓,作为一种珍贵的历史文物,反映了汉至唐时期生活在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岭南历史文化的实物见证! 第五部分:大家请看这里,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沉淀,铜鼓已成为一种文化现

象流传下来,这些就是留传下来的关于铜鼓的诗歌和地名、歌舞等。据不完全统计,岭南地区关于铜鼓的地名就有四五百个。在原来的湛江地区,就有铜鼓村、铜鼓岭、铜鼓塘、铜鼓坡等地名。至于诗歌,从唐朝到清代,就有很多文人学士包括苏东坡、林绍棠等人,都写过关于铜鼓的诗、歌、铭、序,并流传至今。而以铜鼓作为伴舞、节乐而形成的铜鼓歌舞更是千姿百态,成为了岭南各地,尤其是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等省区的民间文娱活动。

铜鼓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文化流传至今,原因不仅在于它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广泛的用途,渗透入人们的生活中,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铜鼓的用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是娱乐歌舞的工具:在喜庆节日,铜鼓也是古代南方民族歌舞、宴乐的乐器,与铜锣、葫芦笙等乐器配合使用,节奏愉快,鼓乐之声震动山野,十分热烈。直到现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仍然保留着在节庆日用铜鼓伴舞节乐的传统风俗。

2.是祭祀和战争的重器:在古代,祭祀和战争是统治者的两件大事。南方古代民族的祭祀和军事大权都是掌握在氏族首领手中。因此,铜鼓普遍用于祭祀天神和祖先仪式当中。目前,雷州雷祖祠内还保存着古雷州地区“开雷仪式”中所用的“飞来铜鼓”。因为雷州地区多雷,每年春雷响后就是春耕季节的来临。清代以前,每年正月十五都在雷祖祠举行“开雷”仪式,祈求风调雨顺,这也是当时“天下四绝之一”的“雷州换鼓”。而一旦有战争,铜鼓又用作擂鼓集众,动员战斗的号令工具。

3.统治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在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拥有铜鼓的人,可以号称“都老”,即是大首领,获得尊敬和信服,有的首领还可以自己“称王”。铜鼓于是成为贵族统治权力的象征,广泛应用于会盟、集众、进贡等仪式活动中,以明贵贱、别等级。铜鼓铸成后,还要举行庆典仪式,富豪的人,派子女出席,拿着金钗敲击铜鼓,敲完之后就把金钗送给铜鼓的主人。

具有千年历史的铜鼓,更是岭南地区一种文化的积淀,它能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例如这里的铜鼓人像等,人们在铜鼓上刻下当时所用的生产工具、崇拜的伟大人物以把当时的文化传承下来或者直接把它作为一种图腾崇拜.

更多相关推荐: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中国有四大碑林它们分别在陕西山东四川和台湾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现在我们要去参观的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馆了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15号是...

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游览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15号是在西安文庙基础上扩建而成以陈列历代碑刻和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性艺术宝库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已有900多年历史...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

西安碑林博物馆英文导游词(最新)

西安碑林GoodmorningLadiesandgentlemenTodaywearegoingtovisitthetreasurehouseofancientcalligraphyandstonecarvin...

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坐落于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学街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而得此名它于北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为保存开成石经而建立九百多年来经历代征集扩大收藏精心保护入藏碑石近三千方现有六个碑廊七座碑室八个碑亭陈列...

教学参观之西安碑林

教学参观之碑林20xx年3月17日我们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参观了西安碑林博物馆我们受益匪浅既增加了知识又丰富了课余生活特别是西安碑林博物馆雄壮的石碑精美绝伦的文字形态各异的书法无不深深的吸引我西安碑林始创于北宋哲宗...

西安交通大学纪录电影《为世界之光》观后感

为世界之光观后感这个周二下午我们班集体组织观看了学校的纪录电影为世界之光让我感受颇多我也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更对伟大一词有了更深的感悟为世界之光讲述了交大从最早盛宣怀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并在上海筹款议建新...

西安世园会观后感

问寻景观哪最好世人皆指世园会西安世园会观后感20xx华夏源脉千年帝都丝路起点秦俑故乡中国西安将聚焦世界的目光这是继19xx年昆明20xx年沈阳之后世界园艺博览会第三次来到中国在西安浐灞生态区盛大开幕6月11日我...

古都西安观后感

古都西安观后感西安这座充满着浓郁历史气息的城市踏上那方土地是一个沁透阳光的早晨一下车一种强烈的厚重感就包裹着我的全身走在西安的古城墙下伴着早晨的清澈空气让我感到无比的干净祥和任思绪翩飞兵马俑是我思绪最为澎湃的地...

中国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之行早上有些微凉我们结伴来到国博据说国博是近两年新改建过国博精心设计使修改后的陈列更加大气庄重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丰富感彰显出复兴之路宏大主题的深邃魅力在建筑风格和展示上同样感触颇多原建筑与...

黄河博物馆观后感

黄河博物馆行记康中帅20xx年2月23日我们在县委组织部许科长党校王校长的带领下到郑州新黄河博物馆参观学习在去之前我在网上查阅了黄河博物馆的资料得知黄河博物馆成立于19xx年隶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是世界上最早...

去省博物馆的观后感

去省博物馆的观后感丁方伟今天我和妈妈去博物馆看文物当时我非常的激动到了博物馆哇博物馆真壮观呀我们来到博物馆三楼看了许多古代的文物那里有高贵优雅的青铜鹿角立凤庞大的曾侯乙编钟还有刻制优美的彩绘凤鸟纹木雕漆座屏有1...

西安碑林博物馆观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