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介绍

时间:2024.5.13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这里是用来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颇密的击鼓声,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雄壮的呐喊,尽现男子阳刚之美,在国际上极富盛名...

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早在19xx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xx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安塞腰鼓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腰鼓队的活动常延续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罢土地神后方告结束。此后,老乡们就安心去准备春耕生产了。

安塞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目前·,文、武腰鼓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有特色。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特别在表演中,又有机地揉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有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群众赞之为“式子慷慨码子硬”。安塞腰鼓的风格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通过动律的变化表达舞者的内心激情。舞者击鼓时情不自禁地微微摇头晃肩,使内在感情与外在的动律有机地结合,达到神形兼备、和谐自如;

2.舞者挥槌击鼓有股子狠劲,无论是上打、下打还是缠腰打,双手都要将鼓槌甩开。但虽狠而不蛮,显得挺拔浑厚,猛劲中仍不失其细腻之感;

3.做踢腿、跳跃动作时,无论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动作,都要有股子“蛮”劲。节奏欢快,难度较大,代表了安塞腰鼓粗犷豪爽、刚劲泼辣的风格;

4.击鼓转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关键。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动作必有转身,转身时必须要猛,特别是做腾空跳跃落地蹲,边转身、边起步的一套动作组合时,必须在固定的节拍里,运用迅速地猛劲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与连接;

5.动律形态复杂,跳跃幅度较大。表演随着节奏的加快,脚步便开始复杂的踢踏跳跃,并加大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如做“马步蹬腿”、“连身转”、“马步跳跃”等动作时,舞者运用弓步向后连跳两次,然后左腿大步前跨,右腿发力蹬地而起,势若龙腾虎跃,显示出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

挎鼓子的服饰装扮与传统戏曲.中的武生相似,穿黑色紧身夸衣;头戴草帽圈;戴髯口,脸要红,眉毛要粗,表演时胡须要摆开。随着时代的变迁,舞者的服饰也在变。近年来西河口乡一带的腰鼓服饰,已接近于生活,而真武洞腰鼓队的服饰;仍然保留着古代武士的装扮,头扎英雄巾、腰束战裙、脚蹬红缨鞋,颇似古代征战沙场的士卒将帅。

安塞腰鼓除以舞者自身击打的鼓点为主要伴奏外,也有以民间鼓吹乐队伴奏的,乐器有鼓、镲、锣等,另有唢呐吹奏曲牌,常用曲牌有(搜山令)。

安塞腰鼓的形式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安塞位于陕西省延安地区的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

19xx年,在与安塞县比邻的延安市梁村乡王庄村一处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众在耕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均系翻模成型后烧制的。经延安地区文物考古专家鉴定,系宋代造物。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细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作挥槌击鼓状;左侧一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吸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镲状。击鼓者赤膊,穿灯笼裤,腰系彩带,飘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动作和形象,颇似当今安塞腰鼓中“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进步”的第二拍动作。腰鼓画像砖的画面清晰,造型美观,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宋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对研究陕北腰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翔实的文物资料。

19xx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使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成为亿万军民欢庆胜利、庆祝解放的一种象征,并被誉为“胜利腰鼓”,遍及中华大地,载入了革命文艺运动的光辉史册。19xx年,安塞腰鼓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由安塞冯家营村的艾秀山等民间艺人向中国青年文工团传授了腰鼓技艺,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演出后,荣获特等奖,从而使安塞腰鼓扬名海内外。


第二篇:安塞腰鼓 老北京的小胡同


《安塞腰鼓》复习资料

一、生词:茂滕藤、高粱、朴实、咝溜溜、衣裳、沉稳、骤雨、流苏、蹦跳、瞳仁、壮阔、豪放、火烈、燥热、恬静、飞溅、亢奋:极度兴奋;晦暗、明晰、大彻大悟、束缚、羁绊: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闭塞、蓦然、隆、冗杂:(事务)繁杂;严峻、震撼、烧灼、威逼、包裹、磅礴:(气势盛大)、淋漓、惊心动魄、捶击、战栗、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蓬勃、隐秘、旋转、凝聚、辐射、升华、戛然而止、寂静、耳畔、渺远

二、文化、文学常识。

1、各地所特有的文艺样式:四川:变脸 东北:二人转 安徽:黄梅戏

安塞腰鼓诞生于黄土高原,是一种独特而优秀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它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

2.作者简介:刘成章 19xx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他的散文多以黄土高原为题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本文写于19xx年,改革开放初期,陕北的贫困落后,造就了高原人民冲破束缚、羁绊、闭塞的奋斗精神,显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和高原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三、课文分析: (一)、明结构。

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

一(1-4段)写表演前的安静。二(5-27段)腰鼓表演的壮观。三(28-30段)演出后的寂静。

首先分析一下主体部分:腰鼓表演的壮观。

1、这一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请找出:

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2、“好一个安塞腰鼓!”在13、17、22、24自然段反复出现,总结这句话的作用:

(1)结构上:这句话是线索,贯穿全文、突显层次,步步升华,使全文语言回环往复,产生音乐美。

(2)内容上:间隔反复,强烈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3、这一部分从哪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的呢?

明确:(1)5-12段:恢弘的表演场面。

(2)13-16段:激越的腰鼓响声。

(3)17-21段:表演者:黄土高原的后生们

(4)22-27段:奇丽的打鼓舞姿。

(二)、读文章,品味语言

1、朗读第1-4段

(1)品味:“茂腾腾的后生”。 ...

“茂腾腾”形容充满活力,用在后生前面表现了黄土高原那些后生们的茁壮、朴实、自然、健康,充满生命的激情。 ...

(2)表演前的后生们给你怎样的印象?(原文中找词语来形容)

明确:朴实、沉稳、安静。

(3)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这些特点的呢?

明确:用了比喻句,“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形象生动表现了后生们的朴实美与沉静美。

(4)表演前的气氛用一个词来形容——“安静”:人静、鼓静、环境静。

(5)为什么要写“南风吹动”呢?

明确:对南风的描写以动衬托了人物的静,也预示了下面将有一场火爆、不平凡的表演。

(6)注意“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拟人),

分析:拟人手法,1形象表现了表演前鼓的沉寂和场面的安静,预示着将有一场震撼的表演。2与后文震憾的腰鼓表演场面对比, 3动静结合,从而突现腰鼓表演的气势。

“似乎”表猜测,去掉后成了肯定没响过,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2、朗读第5-12段:恢弘的表演场面。思考:

(1)第五段“但是:”一词可看出,前部分在写表演前寂静的安塞腰鼓;后部分写演出时振奋的安塞腰鼓。

(2)第6段一个“看”字为何独立成段?

明确:单独成段,引人注意,强调了人、鼓由静到动的转变。

“但是:”冒号——提示下文 “看!——”破折号:提示下文

“多么火烈的舞蹈哇——”破折号:声音的延长

(3)你觉得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有怎样的特点?(用原文的词语回答)

明确:壮阔、豪放、火烈

(4)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生动地描写的?

明确:7段:排比 “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写出了击鼓者击鼓的力度和生命沸腾、力量喷涌的情景。

比喻“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形象写出了后生们表演时的激情、气势和后生们的力量美、豪放美。 比喻、排比“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具体形象写出了腰鼓表演时声音的火烈、极具力量,表现了后生们表演的壮阔与气势雄浑,

(注:这四个分句间按照从声音外在形貌到内在的神韵,由浅入深的顺序。)

8段:反义词的运用形成对比,(冰冷-燥热;困倦-亢奋)突出了鼓响给冰冷、恬静、困倦的世界带来光、热、力量等巨大变化,展示了生命的活力。

9-11段,段落排比。作者联想到了: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人的大彻大悟。

“大彻大悟”:生命的激情、力量的伟大、忘却功名利禄,不计较得失。

(4)划出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并概括黄土高原人的性格特点: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排比)

写出了黄土高原人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挣脱、冲破、撞开”的是“束缚、羁绊、闭塞”。

3、阅读13-16段:激越的腰鼓响声。思考:

(1)作者是怎样描写腰鼓响声的?

明确:依次写了鼓声撞击山崖(14段)、观众心里引起回响、共鸣(15段),以及作者对此的联想(16段,排比)。

(2)作者为什么要写山崖、观众的心都变成“牛皮鼓面”了?

明确:用环境、观众的感受多方位来侧面渲染鼓声奇特的震撼力,使鼓与人、环境融为一体。

4、阅读17-21段:表演者: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思考:

(1)后生们的动作、外形给你怎样的印象?——有力、健康、原始、有蓬勃的生命力……

(2)如何理解:“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磅礴的力量!”

明确:他们有着自然、原始、健康的生命,因为苦难,他们有着最原始,最热烈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3)“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锤击!”

句中的“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拟人手法,将黄土高原人格化,能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黄土高原的赞美之情。

(4)综上,你如何理解对打鼓的后生们的描写?

明确:1、后生们具有朴实、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2、作者歌颂了后生们不可遏制的蓬勃生命力。

3、以及他们对冲破束缚、闭塞的渴望。

(4)如何理解:“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答案: 内容上:1通过对比(反衬)突出唯有黄土高原才能孕育出粗犷、豪放的后生和激荡的鼓声。安塞腰鼓也只属于黄土高原这块厚土。2而江南秀润美丽更适于轻歌曼舞。结构上:在文中起转折作用,使情感稍缓,文笔稍顿。

(4)“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如何理解“这么厚这么厚”“土层”? ........

明确:词组“这么厚”反复,强调了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土层”不仅指黄土层,更指黄土高原厚重的历史、文化。

5、阅读22-27段:奇丽的打鼓舞姿。思考:

(1)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打鼓舞姿的?明确: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四个角度。写出了奇丽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

(2)注意:25-27段反复修辞手法,深化主题、强化情感。

注意:27段 短句,排比,读来清脆、响亮、有力,强烈表现了安塞腰鼓的奔放、热烈。

6、朗读第三部分(28-30段)演出后的寂静。

当闹声突然停止后,人们会觉得特别静,第28段作者以静衬声。思考:作者为何结尾要写“鸡啼”?

明确:1、“鸡啼”是天亮的标志,是新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

2、同时写鸡啼以声衬静,突出了鼓声停止后的寂静。

四、中心: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描写,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赞美了黄土高原厚重的历史文化。

写作特色:

1、 长短句的运用,尤其短句,其特点:标以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表现了安塞腰鼓的奔放、强烈。

2、 排比句的运用:词语、句子、段落的排比,增强气势,突出表现了安塞腰鼓、后生们的特点与作者的情感。

3、 感叹号的运用:27个感叹号,使情感表达更强烈,反复出现淋漓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黄土高原的赞美之情。

4、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好一个安塞腰鼓”、“愈捶愈烈”,深化主题、强化情感。

《老北京的小胡同》

一、 生词:复习注释、圈划的词语:如:萧乾、漂泊、褡裢、一阕、俘虏、仲夏、地毯、辣椒、韭菜、灵魂、转悠、蛤蟆、螺蛳、栗子、黏乎乎、白薯、徐缓、熏鱼、灵卦、饽饽、颤音、发憷:胆怯;心坎、逮蛐蛐、针鼻巷、黄土和起泥、走街串巷、走南闯北、动人心弦

二、文化、文学常识。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它形成于元朝。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普遍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象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萧乾(1910.1.27--1999.2.11),蒙古族,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本文选自《萧乾散文》

三、明结构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总写自己与胡同的关系:“我”在老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长大,对小胡同有深厚的情感。 第二部分(5-10)具体回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小胡同的风土人情。

第三部分(11-13)通过对比说明北京胡同的独特魅力,突出作者对故乡小胡同的怀念、留恋。

2、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作者与老北京胡同有怎样的关系呢?

明确:在此出生、长大、认识世界,老北京就是“我”的故乡。

(2)作者分别回忆了自己在北京那些地方的生活概况呢?

明确:羊倌胡同、褡裢坑、菊儿胡同

(3)作者对老北京的小胡同有着怎样的感情呢?(请从原文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明确:“40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

“可是无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胡同里转悠。”

两句话前后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小胡同的深切怀念、依恋。

第二句同时引出了下文对老北京小胡同生活情状的具体描述。

(4)注意“转悠”一词。与“徘徊”、“溜达”、“踱步”意思相近,辨析。

“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常指犹豫不决、有心事。

“溜达”:散步,少有“往来”之意。

“踱步”:指在一个地方慢慢走。

“转悠”:在文中指漫无目的地在几条胡同里往来闲逛,更能表现出作者对胡同的依恋、怀念。

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是“总-分-总”结构。

3.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1)作者回忆了儿时北京小胡同里哪些情景呢?

? 明确:一(5-8段)各种声音:主要是叫卖声,从早到晚,一年四季;夜乞者的叫声

夜行人的唱声 。

二(9-10段)儿时多彩的游戏生活:买小风车,刻泥饽饽,放风筝、捉蛤蟆,逮蛐蛐。

(3)这两个情景各有什么特点呢?

A、各种声音总的特点是:丰富、和谐、美好 胡同里叫卖声的特点:从早到晚,和谐悦耳,富有季节性,夜晚的叫卖声徐缓、拖尾,中间有间歇。

B、儿时多彩的游戏生活:丰富、有趣。

(4)作者对胡同的描述中,概括老北京的小胡同生活有哪些特点?

明确:a、最大的特点是有各种叫卖声,一天到晚、一年四季。B、也是儿童的乐园,可以玩风车、逮蛐蛐……

(5)写这些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小胡同可以描写的内容很多,但是作者仅仅抓住了各种声音(主要是叫卖声)和儿时丰富的游戏生活两个侧面来写,极具代表性,再现了小胡同生活的生动、鲜活的场景及其丰富、和谐、美好的特点,洋溢了一片温情。

(5)关键语句品析

a“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

分析:比喻。1、形象生动表现了胡同里从早到晚的各种声响像“交响乐”美好、和谐、悦耳、丰富,有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感受,以及对小胡同的怀念。

B“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磁拉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分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声音联想为可视的“花纹”,用了拟声词,形象传神表现了理发师手里的“铁玩意

儿”发出的声音具有层次感,能唤起人们听觉、视觉的双重美感。

C“穷孩子也能用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大摇大摆。”

分析:拟人。既刻画了“屁股帘儿”飞起时摇摇晃晃的样子,又表达了“我”兴奋与满足自得的心情。

4、阅读第三部分思考:

(1)作者将北京的小胡同与哪些事物进行了比较?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a与上海的弄堂比较突出北京胡同阳光充足的特点。

B与伦敦、慕尼黑、新加坡狮城的胡同比较,表现了北京胡同的独特魅力和作者的怀念之情,引出作者对拆迁北京胡同的关切与忧虑。

(2)你觉得作者对古建筑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能从12段中找出相关词语来证明你的观点吗?

明确:保护古建筑。如:“真舍不得”、赞赏伦敦重视保护古建筑、古文化。

又如:“搞猛了”“幸而”、“必去”

(3)阅读最后一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1、突出了作者对老北京小胡同的怀念、留恋。2、对城市建筑中拆除胡同的遗憾3、表明了作者保护北京胡同、保护传统文化的愿望。

(4)再次理解作者对小胡同的感情:

明确:小胡同是家乡的象征,作者真正怀念的还是家乡的人和往昔岁月,尤其是儿时的回忆。作者走南闯北,更易起思乡之情,另外,北京的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是一体的,胡同两边是四合院连结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我们通常说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也是作者对北京文化的感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中心:本文通过对儿时美好生活的回忆,描写了老北京丰富、和谐的生活状态,表现了作者对胡同生活、对家乡的怀念与深情,对城市建筑中拆除胡同的遗憾,以及保护北京胡同、保护传统文化的愿望。

问题拾遗:

1、“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那”指代什么?“仲夏夜之梦”指什么?)

“那”指代“我”童年时在老北京小胡同的生活情景

“仲夏夜之梦”象征无忧无虑的快乐与欢愉

2、阅读5-8段,思考:

(1) “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 破折号的作用:补充说明,

“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太——有那剩饭”. 破折号的作用:表声音的延长

“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引号的作用:引用。

(2)选文中各小节之间是总分结构,胡同叫卖声的特点是:从早到晚,和谐悦耳,富有季节性,夜晚叫卖声徐缓、拖尾中间有间歇。

(3)该段中不少语言的特点是方言与书面语相结合,这样写的好处是:使土语不土,雅语亲切,既有地域特色,又蕴含深远,耐心寻味。

3、“那是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有什么作用?

说明作者虽然儿时贫穷,但是身在胡同也然让他体会到童年的快乐。并引出下文举例描写各种童年游戏

4、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裕的思维情感,就你感觉最深的一点,连合文章谈谈你的明白。(字数在100字以内) 答案提示:可以抓住一个感悟点展开。如,表达了作者对胡同生存的难以割舍的深刻情绪;有长久汗青文化的都市应当保存它的文化古代;对都市建筑中不恰当推翻胡同的做法表现遗憾。

更多相关推荐: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李家初中李文虹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

《安塞腰鼓》课后反思

在鼓声中前进安塞腰鼓教学反思木头营子中学刘淑霞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当我拿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就被文章恢宏的气势连贯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所吸引仔细品读我感觉这篇课文在...

《安塞腰鼓》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乌金山中心校郭慧琴安塞腰鼓是陕西作家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安塞腰鼓是一篇散文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文章用语激昂酣畅淋漓大气磅礴让人激情澎湃通篇贯注一个情字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安塞腰鼓教学反思执教陈晓霞单位纳雍县第二中学教学反思安塞腰鼓一文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文章条理十分清晰语句优美用词也十分精练上课时我主要抓住字词句段引领学生...

安塞腰鼓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幸福中学孙晓磊反复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了解腰鼓感受腰鼓表演气势磅礴力量雄奇的场面运用自疑互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法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境界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进行了精心准备我反...

安塞腰鼓实录

安塞腰鼓实录,内容附图。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2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后反思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

安塞腰鼓反思(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