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

时间:2024.4.27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

明天,在奔跑的路上。

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向我们诉说了一个真实的传奇故事:在1932那一年,人们知道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赛场上有了一名中国运动员,人们也知道了东北大学有一名少年叫做刘长春,人们更知道了那位少年历经千难万险才站上了美国洛杉矶万人体育场参加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在那个荒芜动乱的年代,国人在自傲的尊严与荣光被烽火的铁蹄踏碎的惨淡现实中不愿醒来,国人在迷宫中四处摸索,跌跌撞撞却找不到那个可能的出口,但是年轻的胸膛无所畏惧地向前求索,有个小伙子想要努力证明他的民族拥有挺直的脊梁,他毫不犹豫拒绝代表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的建议,因为他只想代表中国参加运动会。他不得不含泪告别父亲和妻儿,躲避关东军的一路搜查,通过张学良将军的资助,经过海上漂泊23天,在多位国际友人的帮助之下,终于代表四万万中国人站在奥运会的跑道上。

在那个民族被欺压的抬不起头的时代,许多清醒过来的国人都在 拼尽热血战斗,“我们都是战士,只是在不同的战场上。”——这是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中即将奔赴抗日战场的姚可秀与刘长春的一段台词。他为中国人敲开了奥运大门,虽然他只是一个人,但是他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整个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地姿态,抬头,战斗在赛场上。

因为一路上的颠簸,让他在第一项百米小组比赛当中就失利了,

在这种各方施压希望他退出200米赛事的状态下,这名小伙子坚持要跑出国人的骨气,跑出国人的尊严,以"参加比竞赛更重要"的奥林匹克精神,勇敢地站在了二百米的跑道上。 尽管他没有取得骄人硕果,国人都知道了他,国人都知道了奥林匹克运动的魅力,国人更知道了那一颗永不服输的心和对信念、追求的永不放弃与执着,即使处于水深火热中也知道了他们还可以无尽地奔跑,生命在奔跑中勃发力量的光芒。

曾希望影片像好莱坞那样以欢呼结束,但没想到此时的寂静比喧闹更加让人回味。

虽然这部影片不尽如人意,将一些本该让人感动不已的桥段刻画得略有点平淡,影片整体不如预告片那般激情澎湃。但是,这样一部电影的出现是让人欣慰的,它的意义,可以让我们忽视其在技术上的一些平庸之处。

还记得19xx年,天津《新青年》发出三个问题:中国人什么时候可以参加奥运会?中国什么时候可以在奥运会上获得一枚奖牌?中国什么时候能举办一届奥运会?

19xx年刘长春成功参加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19xx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夺得男子手枪慢射金牌,是大陆选手首夺奥运奖牌,也实现了中国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20xx年中国成功举办一届奥运会。

在当下的时代,我们已经真真切切的从一个追随者演变成领跑者,我们终于能告慰当年刘长春的奔跑,我们终于在奔跑的路上找到了未

来。


第二篇: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观后感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在国庆假期,我们参观了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参观森林公园,不仅仅是对长期紧张劳累工作的一种放松,也是自己对自然环境的又一次认识,更加了解绿色环保,学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正当大家忙于学习“现代化”,忙于“现代化”的工作的时候,我们忽视了最最重要的真相。但是真相永远是真相--生存的环境已经得到破坏,生态已经不平衡。想想10年前,想想20年前,想想现在灰朦朦的天空,污浊的空气,汽车的汽笛声的喧嚣,难道这就是我们辛勤工作成果么?难道这就是为了建设现代化所付出的代价么?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环境,那我们的现代化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游园当中,印象最深的是公园中心有一块人工湿地,湿地的定义是陆地与河湖交接的潜水区域,在中学地理课上,老师把湿地比喻成大自然的肺,由于里面有大量的藻类芦苇等植物,所以使得它具有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的这个人工湿地,他是北京的肺,他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有机的结合起来。表层种植了大量观赏性植被,水下种植了大量藻类,水草等多种植物,所以可以对公园内废水处理,每天能处理再生水6 00立方米。

众所周知,现在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耗能的基础上,燃烧石油、煤炭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直接排到大气之中。当它们积累到一定程度,把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很大一部分保留了起来,温室形成,

全球气温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记得好多“大片”之中灾害来临之时人们惶恐的表情,和之后的涂炭,但是人们怎么就不能在这一切来临之前就预防呢,国家、政府一系列的“应急预案”又能挽回多少人的性命!

因此,“当我们还来得及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做到清醒”。停止破坏,保护环境是每个地球人应尽的义务。也许我们不能够扭转现实的社会形态,不可能从根本上取消社会发展对能源的利用与挖掘,但当我们对现实的知识结构上有所认识,保护意识有所提高,我们就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减少对地球的伤害。

现在面临这样的一种情况,对待它是一种态度上,精神上,道德上的问题,不是科学问题或政治问题.我们是否应该为保护自己的家园和下一代的生存环境做点什么.

绿色环保,学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是放在嘴边的一句空话,关键要从自身做起,从你我开始。哪怕是尽微薄之力,对于我们的环境都是一种爱护。

更多相关推荐: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观后感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观后感枪声响起伴随着一个带着勇气和希望的起跑英姿这作为最后一幕结束了我对比赛胜负的遐想看着这么个坚定的身姿我想胜负其实已经属于这一个人了他赢得了比胜利更有意义的一切战争的硝烟在中国的国土上弥漫...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班级14级社会学类4班姓名张庆春学号20xx3111042820xx年10月19日在陈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奥林匹克文化选修班看了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电影采用插叙的手法以刘长春...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刚刚结束的索契冬奥会中国排名12相较于夏季奥运会的辉煌冬奥会的成绩不尽如人意但我觉得奥运会的意义本身就是一种竞争意识有很好的成绩当然很重要但是参加了尽力了也很好了印象最深的当然是李坚柔多少...

观《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有感

观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有感刘长春的奥运会一个人的奥运会一个代表中国人的奥运会一个虽然没有扬眉吐气却给了中国人尊严的奥运会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每一中国的热血男儿都想着用自己的方式报效国家刘长春也是一样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并...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10110226潘颖本人本着对奥林匹克文化这门课的极大兴趣而选修了这门课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带领下一点一点重新抚摸奥林匹克文化这一路走来的坎坷印记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感慨其一路走来的艰辛尤其是在...

从《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谈奥林匹克精神与奋斗理念

从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谈奥林匹克精神与奋斗理念一电影反映的现实感以及散发出的无限魅力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一部人物传记性质以及体育题材的电影尽管拍摄的是历史题材类型的电影然而给广大观众的感觉却十分现代让我们在欣赏之...

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性心理的分析

摘要本文对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陌生女人为对象从陌生女人少年时期的好奇少女时期的迷恋经济独立后的暗恋少妇时期的绝恋这四个阶段分析了陌生女人对作家R的单恋的全过程并分析了造成这种单恋的心理变化的原因意在展...

欣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感

1书目信息书名及其出版年月作者2个人信息班级职务姓名邮箱电话3摘要通过阅读本书归纳出你心得的主要观点与启示4关键词35个词5正文1本书概况主要研究内容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的是一个著名作家41岁生日时...

我爱你,与你无关——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感

我爱你与你无关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感刚开始了解这篇小说是因为老徐拍了这部同名电影得了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先看了这部电影百感交集然后再去拜读了这篇小说书最大的魅力不仅仅是比电影阐述更多的情节传达...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第一部分和我素昧平生的你著名小说家R到山上去休息了三天今天一清早就回到维也纳他在车站上买了一份报纸刚刚瞥了一眼报上的日期就记起今天是他的生日他马上想到已经四十一岁了他对此并不感到高兴也没觉得难过他漫不经心地翻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评

徐静蕾处理的很好做女学生时她矜持又大胆日后出没欢场成为交际花她的风尘味十足却又始终透露出一点内敛她的爱情中最悲哀的不是爱一个人那个人不知道也无从珍惜最悲哀的是爱是苦的而希望渺茫其中又搀杂着女性的自尊她渴望他心甘...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

剧情很简单根据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改编徐静蕾把背景搬到了中国30年代北平12岁小徐静蕾喜欢上了邻居作家姜文从见到他第一眼就喜欢默默喜欢了一年然后搬家了6年后回来北平读大学姜文终于注意到成为大姑娘的亭亭玉立的她...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观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