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

时间:2024.5.2

茶马古道

①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②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③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④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⑤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⑥“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1.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2.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

C.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官营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些地方设置了“茶马司”。

B.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煮过的茶叶还拿来喂牲畜。

C.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D.“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藏民间贸易更加繁荣兴旺。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二)爬也是黑豆

爸爸和儿子一同来到谷场中,谷场上有一片黑咕隆冬。爸爸说:“那是黑豆豆。”儿子说:“那是黑虫虫。” 爸爸和儿子发生了争论,做爸爸的当然要理直气盛。

真理自然要一边倒在他手里,这用不着证明就可以肯定。

可是,儿子忽然高兴地大吼:“爬哩,爬哩!爸爸,你瞅,你瞅!”

爸爸不耐烦地勃然大怒:“瞅什么?爬,爬!爬也是黑豆!”

1、 这首诗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有何好处?结合各自的语言,分析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2、 全诗在爸爸不耐烦的勃然大怒中结束,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请用记叙文的形式把以后可能发生

的事情续写出来。

3、 你认为儿子身上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至少写出三点 。

7. 答案B。原句的表述是这样的:“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该句是说茶马互市是军费的“补充”,显然不是宋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8. 答案D。本题要求选出表述错误的一项,藏族喜欢饮茶,以马易茶是对他们茶叶需求的满足,这一表述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从道理上看,宋代统治者怎么会关心藏族人的生活呢?

9. 答案C。C项的载体是“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它的意思是,茶叶对于藏族人民来说必不或缺,但并不是说不需要外界供给其他物品,而是不需要“很多”东西。且后文又说“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C错无疑。

10.考答案为A。B项说“元代的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所犯错误同8题D项。C项说“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使得“茶马古道” “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这一表述犯了一个时间错误,原句的表述是这样的“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D项的载体是这样的,“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两句话前后是转折关系,并不象D项所表述的是因果关系。A项在原文中的表述在第一段,其表述的意思是说“茶马古道”一词的来历,在唐代已有记载的是“茶马互市”,“古道”的说法是后来才有的,自然“茶马古道”这一说法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出题者将“茶马古道”这一现象与该词的演变历史联系在一起,似乎有意与答题者周旋,考生只有明确该段主旨才可正确作答。

4、


第二篇:茶马古道文化论(2)


茶马古道文化论

木霁弘 胡皓明

内容提要: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茶马古到的来龙去脉,并对其文化进行论述,认为茶马古道是:1、文明文化传播;

2、商品传播渠道;3、中外交流通道;4、民族迁徒之路;5、佛教东渐之路。

This text address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Routes of Tea-Horse in four aspects,discusses its culture,and considers it as:

1,the passage of culture diffusion;

2,the vital hub of commodity flows;

3,the corridor of culture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outside;

4,the migration path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5,the journey of Buddhism from India to Far East.

一、茶马古道概述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大月氏,在大夏见筇竹杖及蜀布,经详细询问,知道有一条商路经身毒(印度)通往云南和四川。

1

张骞被囚十年之后,回到汉朝,向汉武帝禀报了西域诸国的各种情况,并告诉汉域版图中的云南及四川同印度、波斯有着商贸往来。汉武帝雄才大略,身毒道的发现,引发了其开发西南夷的雄心。于是汉武帝遣四路使臣前往云南寻找“蜀身毒道(云南、四川通往印度的古道)”,不幸的是使臣纷纷受阻或被杀于洱海区域的昆明。为讨伐阻杀者,汉武帝在长安仿云南洱海外形开凿昆明池演习水兵,从此云南历史上有了“汉习楼船”的故事。张骞出使西域,确认了云南很早就和南亚、西亚、中亚的交往,而汉武帝遣使者的寻访,让中原接触到了西南边疆的文化。西汉王朝明白,一旦打通这条商道,西方文明将会和中原文化向接触,商贸、艺术、文化的交流将会有新的通道。

这条古道静默着。到了唐代,随着吐蕃王朝的崛起,藏族和南亚、西亚人大量饮茶,古道又恢复了它的喧嚣。唐朝的樊绰写了一本很著名的《云南志》(也叫《蛮书》),书中详细地记载了滇茶入藏的道路。

该路有两条,一是从云南的西部西双版纳、思茅经临沧、保山、大理、怒江、丽江、迪庆到四川的甘孜及西藏的昌都、察隅、波密、林芝、拉萨,在进入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富汗。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康定到昌都的左贡同云南之道相会。茶马古道在时间和空间上规模宏大,它是亚洲大陆上庞大的以茶叶为纽带的古道网络。随着茶叶为 2

载体的商贸日趋发达,宋、元、明、清大大强化了这条道路,由此形成了亚洲大陆最为庞大复杂的商业道路。

中国西北的丝绸之路已是名满天下,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到如今有113年,但它的显赫是随着20世纪中国西部探险考察热而兴起的。20世纪80年代有一部《丝绸之路》电视片更是让人记忆犹新,一个叫喜多郎的日本人为其谱写的同名乐已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在中国的大西南同样有着一条可同“丝绸之路”相比美的“茶马古道”。该路概念提出仅十二年,但它已被学术界所公认,此路伴20世纪末人们对中国大西南的开发与探险而广为人知。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形态最为复杂的:

——文明文化传播古道

——商品交换渠道

——中外交流通道

——民族迁徙走廊

——佛教东渐之路

——旅游探险旅程

截止目前为止,学者们提到的有中国大陆通向西域的古道主要有三条:北方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东起渭水流域,穿过河西走廊,沿新疆的塔里木河南北两岸西出,越过葱岭,经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 3

大月氏(今阿姆河上、中游)到马里,再经里海东南的达姆甘抵哈马丹、巴格达,再由地中海东岸各地转达罗马。这条古道起于公元前二世纪左右,以丝绸为主。南方丝绸之路自西昌、木里、丽江、大理、保山出德宏,再往东南亚和印度,也是以丝绸为主。唐蕃古道东起长安,经凤翔、秦州(天水)、河州(临夏)、鄯州(东都),逾日月山(湟源西南)入蕃,这条古道主要是在初唐兴起的。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出嫁松赞干布,促进了这条古道的贸易往来。沿这条古道往来的主要是吐蕃入唐的马、皮毛和唐入土蕃的丝织品。尽管文成、金城公主把饮茶的习俗引入土蕃,但据文献记载,茶叶还不是这条古道上的主要商品。(见木霁弘、陈保亚等6人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云大出版社19xx年4月)

和其他三条古道相比(我们认为南方丝绸之路应该归属于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北方丝绸之路以运丝绸为主。唐蕃古道虽然也运茶,但运茶量较低,主要商品仍然是丝绸。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把汉地的茶和土蕃的马、骡、羊毛、羊牛皮、麝香、药材等互换,运输方式是人赶着马在高山峡谷中跋涉,这就形成了茶马古道德重要特征。

北方丝路、唐蕃古道主要靠马帮驮运的现象已经很少了。现代化公路或铁路已经取代了马道。昔日的马道要么被公路铁路叠置,要么在漫长的日晒雨淋下消失在草莽中。于此不 4

同,由于茶马古道以运茶为主,至今仍然活着。特别是在三省边缘地带,至今马帮仍然络绎不绝。横断山地带地形复杂,没有哪一条古道象茶马古道那样险要。这里的地质结构多为堆积层,地质变化复杂,常有大的泥石流、大滑坡发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大渡河把几千公尺的高原切割成许多山峰峡谷,江河纵横,人们主要靠批发或溜索横渡。茶马古道很窄,不象唐蕃古道上的车马大道,北方丝绸之路上的宽阔走廊,它一般是两尺见宽或更窄。茶马古道乱石叠障,路和雪水溪常常不分,行动起来既艰难。马帮在山中行走,一日气候数变,时而登上寒冷的雪山,时而沉下炎热的河谷地带,短期内在这些地带筑起现代化公路、铁路网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茶马古道还是顽强地生存下来了,因为藏民需要川、滇的茶,川、滇人们需要藏区的马、骡、羊毛、牛羊皮、麝香、虫草等山货和各种名贵的药材,马帮的使命不能终止。在我们19xx年的秋夏考察中,沿途随时可以看到马帮驮着松茸、虫草、羊毛、牛羊皮从草原上,从山林中走来,可以说,茶马古道是大陆上唯一一条还在运转的文明古道,这对于研究古代文明传播是活生生的实例。

总之,茶马古道以茶文化为其独特的个性在亚洲文明的传播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她扎根在亚洲板块最险峻的横断山脉;她维系着两个内聚力最强的文化集团:藏文化集团和汉文化集团;她分布在民族种类最多、最复杂的滇、川、 5

藏及东南亚和印度文化圈上;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至今发挥着她的活力。她是在亚洲板块上和北方丝绸之路、北方唐蕃古道并列的一条古代文化传播要道。她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不亚于其他任何一条(见木霁弘、陈保亚等6人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云大出版社19xx年4月)。

研究“茶马古道”的目标就是要建筑一个新的“人文生态”系统,为“脆弱”文化类型提供一个新的生存模式,尽可能的推动西部少数民族自觉继承并弘扬文化传统的进程,并为这一地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对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为这一地区人民在新世纪经济发展中积累充足的文化资源。同时也为该区域利用非经济因素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模式。人们最终将在此创造一个人文多样性大生物多样性的共生地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性社会发展模式。

如若想寻到新的文化模式,对于云南可以说“茶马古道”是最好的切入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条古道是东西方互换的“脐带”。从文化和历史的视点出发,它是连接世界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不同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这条古道上兴起了无数的城镇,它是独具特点的贸易文化中心,中国人、印度人、波斯人等等将这些茶叶一站转到一站,送到世界的另一边。茶叶成了连接不同民族的脐带,并形成了一条条无穷无尽的商路。

6

我们应当确定:

1. 区域

茶马古道运行范围在中国主要包括:滇、藏、川三大区域,外围可延伸到广西、贵州等省。而国外则直接到达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进一步还涉及到南亚、西亚、东南亚的另一些国家。

2. 线路

以现今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的勐腊、勐海、普洱、思茅、澜沧(也就是澜沧江流域)为中心地来扩张,线路向西北行走,经过景谷、镇沅、景东、南涧、巍山、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丽江、中甸、德钦、左贡、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宗、工布江达、拉萨便可从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

以现今的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拉萨等地,抵达尼泊尔、印度。

另外,我们认为“身毒道”、“滇越麋泠道”等均应该视为“茶马古道”。

有学者认为“身毒道”、“进桑麋泠道”、“茶马古道”、“剑南道”、“大秦道”、“西蜀经吐蕃通天竺道”等组合成“南方丝绸之路”,这个说法我们觉得不妥。理由如下:

〈1〉“南方丝绸之路”的名称,显然因为中国北方有条丝绸之路,故而使用的一个模仿的名称,这让人感到生硬, 7

总觉得和我们现实中的这条路离得太远太远。

〈2〉“南方丝绸之路”只是一种文本考证意义上的线路,它的现实性成份较少,其对商业、文化贡献缺乏确定性。

〈3〉不能概括大西南特有的路途和自身的商品载体,“丝绸”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大西南同外在商品交易的主体。

〈4〉茶马古道传输着茶文化,茶至今仍是世界第一饮料,可以认定云南和四川南部是茶的原生地和原产地。

〈5〉张骞推测的“身蜀道”也只能是商道,而不是丝绸路,而茶马古道是一条活生生的道路,至今仍在运转,而于史实也斑斑可考。

用“茶马古道”命名,并统摄历史上当时大西南的对外商品交易道路更符合该地区历史与现实的情况。

3. 时间

分三段:a. 公元前4世纪——唐代;

b. 唐代——19xx年;

c. 19xx年——至今。

4. 主要商品及载体

商品主要是“茶、盐、棉布、药材”等,负载是马、牦牛再加上人背肩扛。

对于茶马古道而言,旅人、商人、探险家、僧人??都市匆匆过客。而在人类历史过程最漫长的这条艰险之道上,推动古道繁荣的茶马贸易已经衰退,但仍能想象那一幅幅感 8

人至深的画面和热气腾腾的生活,那人类不畏艰难的“茶马古道”精神,将会给中国的大西南带来灿烂前景。

我们将看到:风景如画,不同民族的生活画卷,以及西双版纳和西马拉雅一阴一阳“两极”文化的神秘。热带雨林、苍山洱海、东巴象形文、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横断山脉、“三江并流”、摩托、察隅、布达拉宫等等,一切的一切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茶马古道”串连的“西马拉亚文化带”,向来有“亚洲文化水塔”支撑。这里也是民族迁徙的走廊,众多民族的文化在此孕育并走向世界。以云南滇西北作为个案拍摄,我们看到:

从古到今,滇西北一直都是多元文化相互叠置交融、相互碰撞的地域。这里的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社会结构体系。这里文化种类的多样性世界罕见。清晰的文化分层、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完整的文化系列令滇西北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焦点之一。从上个世纪到今天无数的中外学者都在此地做过实地考察。滇西北备受世界的注目,无数人类文化学者皆视此地为民族文化研究的最佳基地,而今由于世界的飞速发展,此地已成为人类为数不多的几块民族学研究乐土之一。

然而,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区域的人文资源多样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一、滇西北的普遍贫困和对 9

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人文资源多样性所赖以生存的生物多样性环境严重恶化;其二、 现代化和工业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令此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产生了程度不一的“断裂”。滇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人文素质的弱化对这一地域的多样性生物资源已经构成了致命的威胁。人文资源多样性地流失必然对这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滞后性影响。这样就必须宏观地对这一地域人文资源的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就必须微观地对这一地域的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模式进行挖掘、比较和描述。通过对影响人文资源多样性的复杂因素进行深层分析,最终拍摄出精彩的纪录片,可以说滇西北和西藏的察隅、墨脱一带最有可能建成中国最大也是第一个国家公园,我们应当真实地记录下这个过程;

二、流动的文明文化

(见木霁弘、陈保亚等6人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

探秘》云大出版社19xx年4月)

在荒没的亚热带丛林、血一样的红土高原之上,在大山相夹的坝子,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之中,在大西南的土地上散落着一条神秘的古道。古道的石板上至今仍嵌有深深的马蹄印,欲说风尘;道旁的石壁上刻着许多佛教箴言和摩崖画,几经沧桑。这绵延盘旋着的古道,就是世界上鲜为人知的“滇藏古道”——茶马古道。这条古道标志着滇文化的文明进程, 10

是滇文化文明演进的象征。古道在静默中浸透着种种神秘苍茫,数千年的岁月积淀了无与伦比的宝藏。

在马帮真真的响铃声中,能让人体验到大西南文化所具有的一种摄入心魄的内核!它自古至今延续着的血脉文化,包孕了那么多的民族群体文化,那么多的“个体”文化及“混合”文化。茶马古道本身就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如地名加朗,藏语的意思就是通往汉地和印度的意思。在德钦至梅里水的途中,有一摩崖石刻,整个石刻的画面约二百平方余米,画面内容包括有:莲花菩萨,其形态安详自得;另有栩栩如生的双奔马,一匹呈飞腾状,一匹马画面已不太清晰,但仍能看出“腾”的轮廓。此外,崖壁上刻有巨大的藏文“六字真言”及其他内容的一些小体藏文,只可惜由于历史久远的缘故,剥落的已不清晰了。这组摩岩石刻的发现,更证明了“茶马古道”确实很早就已经存在,同时也说明该古道确确实实蕴藏着巨大的历史文化宝藏,而且展示了它的另一种风彩。中甸的尼西一带生长着许多原产于南美的热带植物,它怎么会长在属于青藏高原高寒植物区域的尼西岗由河谷,一块二三千亩的大面积仙人掌灌丛,着实让人惊叹不已,这些热带植物怎么到达此地并生更生长而形成河谷灌木丛优势层的??。显然,这些热带植物的出现与历史上岗曲河谷,是四川巴塘往返云南的古茶马道有关。在中甸县城东南一百公里的群山怀抱之中,又一自然奇观——白水台,其台边的 11

石辟上刻有“释里达多禅定处”的碑文。石壁上的碑文还有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纳西族土司木高以“长江主人”之名题诗的摩崖,这道七言律诗云:

五百年前一行僧,

曾居佛地守弘能。

云波雪浪三千垄,

玉埂银丘数万塍。

曲曲同留尘不染,

层层琼涌水常凝。

长江永做心田主,

羡此高人了上乘。

这“五百年前一行僧”,如从明代上推,则是唐诗的僧人,而这僧人的来历便同“茶马古道”(滇、藏古道)有关。据说纳西的东巴始祖丁巴什罗,到西藏学习返回路上,被白水台神奇的自然奇观打动,于是在白水台筑房建寺,创立了以多种崇拜为中心的东巴教。当然,与“茶马古道”而言,历史文献记录也斑斑可见。《华阳国志》记有:“马道四百里,以其险绝,兽犹无蹊,特有飞鸟之道耳。”慧琳《一切经音义》:“蜀川竺道,??求法巡礼者,??以晓示闻,??。”樊绰《云南志》载“门阁罗凤西开寻传,南通骠国”。又南诏《德化碑》记“爱有寻传,畴壤沃饶,人物殷凑,南通渤海,西近大秦。”显然,在当时南诏就和缅甸、印度有了密 12

切的往来。唐代有首《高黎贡山谣》便述说了大理一带经商者路途的艰辛。其谣云:“冬日欲归来,高黎贡山雪。秋夏欲归来,无那穹赕热。春时欲归来,囊中络赂绝。”又《南唐图传·文字卷》有:“保和二年乙已岁,有西域和尚昔立陀诃来至我京都??经于七日,终于上元莲宇。”这说明当时的南诏大理就同印度有直接的文化交流。是书也曾说“大封民国圣教盛行,其来有上,或从胡梵而至,或于蕃汉而来。”这也清楚的表明吐蕃和南诏大力佛教文化有一定的联系,大理剑川石宝山石刻佛像就有西藏密教的痕迹。据罗膺中先生对《张胜温画卷》的研究,他认为“《画卷》中所有密教诸尊,其名目与西藏大同。”看来,我们提出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茶马古道”并非是向壁虚构。

语言是思维、交际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同时它也是民族文化“最有力”的“体现者”。“茶马古道”上的民族语言变化非常复杂,从这些变化复杂的语言上,可以看出这条古道往往是各民族交流迁徙的路线。试对“茶马古道”上的一些纳西族聚居地的语言进行比较,他们主要分布在昌都的察雅、甘孜的乡城,迪庆的大、小中甸。这些纳西村民都会说纳西语。由于他们被包围在藏族村寨中,他们大多也会说藏语。根据我们的调查,中甸县的小中甸村和德钦县的巴美纳西族所说的纳西话和理江县的纳西话基本相同,而且相互间能比较自由的对话,基本词汇的对应也比较严格。只有乡城 13

的热工村语言比较复杂,该村许多习俗都和纳西族一样,但语言和纳西语、康区藏语有很大区别。

乡城热工村语言的复杂现象是说明这一带的民族关系曾经相当复杂,不仅有藏族、纳西族的长期活动,还有其他民族长期在这一带活动。联系到中甸语言的复杂性,从乡城到中甸一带很可能是多民族接触的重要地带之一。

茶马古道“串连”着的神秘区域不仅对那些经商者具有吸引力,那些荒无人烟亘古未语的地貌,同样会让地质学家们着迷,最能令旅游者激动的是那些雄奇绵延的山脉,湍急的河流和峻峭的峡谷,因为他们足以让人感到生命代价的崇高和人的真正伟力。该区域的动植物特别多,这儿的四季、雪山,温和的高原,炎热的河谷,都令人神往,又是博物学家梦寐以求的地方。它同时也是民族学家、文化学家最为理想的研究领域。云南不仅经济贫困,同时还忍受着交通不便的痛苦。山高水急的自然环境使河流中尽是石砾沙滩,航行成为空想。道路的艰险难越,只适于马帮的运输。马帮“筑成”的大道“流淌”成与外面世界沟通的“生命”大动脉。云南位于亚洲东部的纵深腹里地区,东接中原,北达西域,西邻印度,南经印度支那半岛通海洋,因而得以构成独具一格的地理单元。这种自然形成的生态格局,给了民族及文化文化制约与丰润的机会。现今该地区居住有二十几个民族,其语言、文化及审美意识非常独特,何以如此?这片广袤的 14

地域,受到过众多民族集团文化的冲击,最突出的如印度文化、中原文化及西北氐羌以及东南沿海的丰越、中南地区的丰濮击,因而,其成为民族文化的“聚宝盆”。古滇地盛产稻谷、茶叶、蚕丝等,因而又形成了相应不同的文化,可以说,这些文化都曾改变过世界。

中印两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关系,两国人民都各自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文化,从而对整个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东方文明,其主体文明应该包括中华文明作印度文明,当然还有其他文明。这两种文明相互吸收,使自己优秀的文化更加丰富,而又不失其原有的独特个性。印度的佛教文化、音乐文化、糖文化向东渗入中华文化区,中华文化中的稻作、丝绸、茶叶、瓷器、纸文化向西也渗透到印度文化之中。在这种“渗透”过程中,茶马古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媒介”,是“纽带”,现在滇文化中仍蕴含着两种文化粘合的“遗存”。

茶马古道形成的历史,大约有二千多年了。西藏作为中华一体的成员,茶马古道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茶”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藏族人民很难离得开它。

茶马古道——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血脉,古滇区域居民和马帮渴望生存走出封闭踏出的曲折道路。他们生生不息的创造——毁灭——创造,于是有了茶马文化——滇文化的“传媒”与“载体”。在藏族的碉楼院房中,五声音阶的丝 15

竹旋律隐然有傣家凤尾竹的婆婆之声,弦子歌里的衬词反复咏叹着大理苍山洱海的明月。大山河谷中有纳西族留下的村寨遗址和水利旧迹。寺庙的壁画飞动着印度文化和汉民族文化的色彩和线条。河谷地带、半山坡上,可以见到令考古学家和民族学家神往的石板墓,村落深处,古道尽头,还有着被现代文明遗忘了的奇风异俗。

三.滇云茶话

中国的云南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最早饮用茶并培植茶树的地方。在今云南省思茅地区的南糯山至今仍长有千年的老茶树,而四、五百年的茶树则是成片、成林。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云南省除稻作文化外,贡献给世界最重要的“文化”。

在先秦的汉文献里没有“茶”字,只有一个“荼”字。《周礼》云:“掌荼,掌以时聚荼,有供丧事。”先秦曲籍里“荼”出现的比较多的是《诗经》,如《谷风》:“谁谓荼苦”:《出其东门》:“有女如荼”。《邶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楚辞》中也有说到“荼”的。《楚辞·九章·桔颂》:“故荼荠不同亩兮”。而作为原产茶地的云南也有历史文献记载,《普洱府志》载,云南少数民族最早在汉代就已栽培茶树了,“茶”字最晚到唐时就已见于正式的文献了。唐陆羽《茶经》便对茶、茶具、制茶的方法、饮法及用水之道、茶的源流等 16

做了详细地介绍和研究,如在《茶经·一之源》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山,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也如栀子,花如白蔷薇,??。”有云:“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者,义从木,当作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茶。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 ,三曰 ,四曰 ,五曰 。“实际把茶称为 、 、 、 等,是由于品种或方言语音变化的缘由。“茶”与“荼”字应是同名同物,从中古音学来推测,其在上古为定母鱼部,姑且拟为dra音,中古以后,字音分化,具有的学者调查一些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还找到了一些同上古汉语“茶”语音相对的地方。如城步金水苗语作da;贵州椅语作ba---tu;汉语福建方言作tu。

确实云南滇域由于自然条件的优越,古人类就在这志广阔的地域里生活了。我们知道,还在人类早期的发展过程中,采集业的发展,便刺激了人的文化思维器官,而这种思维的发展,必然引导人们去选择一些较好的植物进行定向栽培,而这种思想的孕育,标志着人类农业社会的诞生。滇域的先民把“茶”作为定向培育的植物,开了“饮料”作为世界“饮茶”文化的先河。“饮料”与“食物”的分离,可以说是人类“饮食”文化上的一次大变革,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中国是栽培植物的最大起源和变异中心之一。而云南又是中国的变异中心。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都有过因为某一“物”的 17

发现,而使这一国家成为世界注目的地方,以中国为烈,其所产的丝绸世界闻名,罗马学者老普林尼(Gajus the elder)在《博物志》中说:“塞里斯(Seres,丝国,指中国)国??其所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至罗马。”由于丝绸的毕贵,使世界为之倾倒。当时罗马豪贵就以有丝绸服装为骄傲。因为丝绸价格极高,势必让经商者组成庞大的商队,翻越万水千山,用生命作为代价,年复一年地将中国丝绸运往世界各地进行贩卖。这些贩运的道路,由于来往人多,逐渐就形成了联系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云南的稻作文化也曾拯救了饥饿的日本,使世界深受其影响。云南的“茶”也是如此,樊绰《云南志》卷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指的就是现今景东、景谷及其以南地区。大叶子普洱茶,早在唐天宝年间就在澜沧江两岸大量种植。其味苦中回甜,在当时就闻名于世。

滇茶最初由马帮运入四川,并向北、向西“扩张”。唐人《封氏闻见录》说:“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次转相仿效。逐成风俗,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但不如 18

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唐人饮茶之风在这里可略见一斑。由于茶的功能价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进一步向北渗透。北方食畜肉、乳制品的游牧民族也大量饮茶,如当时的乌桓、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各少数民族,由此在唐宋时期“茶马互市”为一时之盛。宋代在今普洱县境内就已有“茶马”交易市场。清初,檀萃的《滇海虞衡志》就载:“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认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茶叶运销,曾达红河沿岸及欧洲各国。欧洲文献最早说到茶的是威尼斯人Giambattista Ram wsio所著的“Voyages and Travel”(《海陆游行记》)。“茶”的对音为“Chai”。十六世界,茶传入欧洲,英国称“茶”为“Chaa”。从此,茶风靡整个欧洲,各国纷纷进口中国的茶叶。现代英语“茶”为“tea”,法语称“the”,德语叫“tee”,俄语读“yau”,是此方方言“tsha”的对音。托尔斯泰巨著《战争与和平》中就有关于喝中国普洱茶的细致描写。

云南向西冲破大江巨山的阻隔把茶销售到西藏,其时间最迟不会晚于唐代。古藏文里的“茶”读da,与汉语里“茶”的古音非常相似,现在藏语的xia的音应该是从古藏文xia演化而来,据谭方之《滇茶藏销》统计,民国年间,滇茶入藏一年至少有一万担。当时西藏来滇贩运茶叶盛况确如谭方 19

之所述:“滇茶为藏人所好,以积沿成习,古每年与春冬两季,藏族古宗商人,跋涉河山,露宿旷野,为滇茶不远万里而来。是以紧茶一物(按:其义不明,惟指的当是砖茶或沱茶。引者)不仅为一种商品,可称为中藏间经济上之重要联系,抑且涉有政治联系意义。概藏人之对于茶也,非如内地之为一种嗜品或为逸兴物,而为日常生活上所必需,大有‘一无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之概。自拉萨而阿墩子,以至滇西北丽江转思海,越丛山,过万水,历数月络绎不断于途中者,即此故也。”“茶马互市”起于唐,而兴于宋。《滴露漫录》说:“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是山林草木之叶,而关国家大经。”这里“茶”以同国家的政治大事联系起来了。宋统治者用茶马贸易来同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太平寰宇记》载:“番部地蛮夷混杂,无市肆,每汉人与之博易,不见使钱。汉用细、绢、茶、布,番部用红椒、盐、马之类。”由于“茶”的运输,必然带来相应的其他文化。《岭外代答》卷五载:“蛮马之来,他货亦至。蛮之所 麝香、胡羊、长鸣鸡、披毯、云南刀及诸药物。”又《桂海虞衡志》记载说:“乾道葵巳冬,忽有大理人李观音得??凡二十三人,至横山议市马。出一文书,字画略有法,大略所须文献、五经、春秋、本草、五藏论、大 若经及初学记??集圣历百家书之类,及须浮量钢器并碗、玻璃碗壶、及紫檀、沉香 20

木、甘草、石决明、井泉石、密陀僧、香蛤、海蛤等药。??其后云:??言音未同,情虑相契,??续继短章,伏乞斧伐。短间有:‘言音未会意相和,远隔江山万里多’之语,??。”该文记述了在茶马贸易中,当时滇人要求购买大量的汉文典籍,包括儒、道、佛及医学书。另外还购置了大量的手工艺品。可见,由于茶马互易的影响,使滇域的文化水平得以提高。

如果我们就“茶”文化本身来看,也可看出它沿“茶马古道”所进行的波形扩散,如对“茶”的饮法,历史文献对如何饮茶及讲究有所记载,樊绰《云南志》卷七记唐代“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续博物志》卷七载,茶同“杂椒、姜烹而饮之。”明代谢肇 在《滇略》里记述道:“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从以上文献中可以看出,“茶”这个“新文化源”由于自己的“积淀要素”的影响,不断“汲取”另外一个社会的“文化”进行“融合”,因而得到传播。“茶”文化的“要素”首先被发源地的社会所吸收,接着沿“茶马古道”逐渐向北方延伸开去。

以产茶地的傣族饮茶而言,他们对茶的加工一般是摘大叶进行粗加工,也就是把茶晾干后再锅上用火烤得略焦,饮用时用热水冲泡即可饮之。味道多是茶的本味而略带糊味。这种饮茶方式多在低海拔区,并为产茶地居民的基本喝茶法。由此产生的一些茶具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少变化性。布 21

朗人把新采的嫩茶尖干焙好,趁热放入竹筒,置火塘边进行烘烤,待竹筒的皮烧焦后取出,以备喝水时饮用,其味兼有茶竹之馨香。同时布朗族还有饮酸茶的习惯。他们把嫩茶放入锅中煮沸,随即置在阴暗处半月进行发酵,发酵之茶又倒进竹筒埋于地下四十余天,取出便成。云南凤庆是“滇红”茶的发源地,历史上曾有每年一度的“春茶会”,其中有名的“顺宁茶”、“凤山春蕊”,备受当时内地茶客的青睐,马帮贩此多得厚利。明代徐霞客所品“太华茶”便是凤庆所产。其茶随一年四季的变化配制风味不同的“茶”,茶便显出其“艺术性”,四季茶名曰:清明春尖、云雾玉露、金秋谷花、银霞太华。这里所饮之茶多经细炒加工,不配其它料,便用开水冲沏,所冲之茶,头道清,二开三开味道溢出,茶之香气逼入心扉,味道醇厚苦中带甜。沧源佤族饮茶则多是高浓缩的茶汁。据说他们喝茶时,用一大沙罐放在火塘正中,水滚以后,越放半斤绿茶,一直煮到茶水只剩几口为止,方才饮下,味道非常,茶汁极苦,但回甜效果极佳,饮之则能除百痛。大理白族用茶独特,“三道茶”为其代表。“三道茶”的饮法,大约在塘宋的南诏大理国时就已开始,当时的南诏、大理的上层社会用此作成宫廷茶点。史称,每当上层贵族进行盛大庆典及宴饮贵宾之时,首先便要用“三道茶”来款待。随后“三道茶”进入寻常白族人家,现今的白族人民凡遇喜庆佳日或招待贵宾时仍用其作为上等饮品。“三道茶”用云 22

南绿茶的精品,分别配以核桃、乳扉、蜂蜜、生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原料进行特殊加工而成。具体加工的程序是:首先把茶及配料放入小砂罐上烤,一直到略呈黄色时冲入少量滚沸之水,然后斟进陶茶盅,再冲少许开水即可品饮之,这时再把砂罐加灌开水。每斟一次称为一道,一般以三道为限。每道茶味各有千秋,头道苦、二为甜、三则回甜。当然,饮好茶定要有好泉,大理白族用于“三道茶”的水,多是苍山脚下的名泉——银箔泉之水。“三道茶”味道清香爽口,高雅舒心,是一种极高的“审美”情趣。保山长宁的“磨锅茶”,确是“老茶罐”所喜好的高档饮品。制作时,把新采的上好嫩叶放入锅中杀青,温凉之后,再兴反复揉制,随即再入锅中多行磨揉,而后铺在篾垫上吹风晾晒,让叶梗上所含孕的水汽渗入叶片内部,又再锅中反复焙磨,直到每片茶叶形如米粒,晶亮入黑玉时为止。此茶制作独特,未开汤时香气早已透入肺腑,冲入开水后,异香扑鼻,并有扑扑之声而出,真是“声、色、味”俱全。据称昌宁的联席乡有棵直径一尺四寸,树幅两丈一尺多的古茶树,可见云南产茶之早和产地之多。滇西北藏族用茶则又有其独特风采。“酥油茶”是藏族人民离不开的主要饮料,这是因为他们居住在高海拔地区,多食肉及乳制品,因而没有茶不行。早、午、晚必定要三四碗酥油茶下肚方觉有劲。接待尊贵的宾客,哈达、檩香、藏香、酥油茶是四宝,缺一不可。酥油茶的制作方法便是将 23

砖茶久熬成浓汁,把所熬茶汁倒进酥油桶,再加入酥油、盐及其他香料,使一“搅棒”来回在茶桶中上下抽动,让其混合成“水乳交融”状,沥进木茶碗就可饮用,喝后能产生许多的热卡就能越高山,跨草原。这种饮茶的特殊习惯确也构成了滇西北高原藏族人民的一大文化特色。

滇西北藏区的酥油茶,香醇可口,沁人心脾,它作为“茶文化”的一个典型所应让人永世不忘。无独有偶,据《尔雅注》所载,当时的人把做成饼状的茶叶捣碎,并加葱、姜合在一起煮成“茶粥”。唐代饮茶时尚放少许盐。后发展到“淹茶”,就是把茶叶冲成粉末,加上其它香料,再用水冲开。宋代,巴茶捣成粉状,即冲泡来喝。明代以后就只喝本味茶了,这就是今天泡茶之法。

印度人饮茶之风从中国西藏而得。其音“茶”读为“贾”。最先中国云南茶由西藏到锡兰,而后传到印度的比哈尔及孟加拉等地方。茶叶一到印度便很受欢迎,加之印度是佛教发源地,佛属甚多,茶有提神醒脑之功能,无疑给参禅念经的和尚增添一付“醒脑剂”。印度人多饮红茶。他们把茶放入铜、铝壶里煮,加入牛奶、白糖,茶水成粥状,味无苦而香甜,因而成了很多印度人民的“早点”。

“茶”以一植物,被人受用,得人培植、繁衍,成为众人的饮料,进而由于它有清凉、清心提神、醒睡除烦、涤热去痰、清肃胃肺、明目解渴的特殊功效,备受人类爱戴,成 24

一代“名饮”,可谓名重一时,形成世界级的“文化”,这些都同滇域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和人文景观有关。当“茶”成为一种文化,本身就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恒定”。“茶”从单一的“饮料”和其所拥有的“文化”进行了区分和固定,不仅因为是一种跨地域的饮料,而饮料的“文化性”则增强了这种传播性,“茶”不但是人的物的需要,也成为了人的精神所求。“茶文化”饮法的不同变化,显示出了各民族分离与连接的文化特性。

四.茶马古道个性文化

“茶”本来具有实用功能,但这种实用功能逐渐转化,在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里产生了“异变”,它同各个不同民族的性格、情感及审美情趣相结合,并融于众多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和习俗之中。“茶”的魅力,不仅因为它只是一种单纯的饮料,一种具有实用功能的植物体,而在于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不断地在“茶马古道”上“流动”与“定着”。这样一来,它就能反映许多民族的理想,并渗透于人的情感世界之中,它是滇域人民的智慧之果,虽于结了二千余年,但滇域民族至今仍被笼罩在它浓烈的文化馨香氛围之中。

在今云南的迪庆中甸就有“茶会”。茶会是流行于大、小中甸的男女青年的一种集体社交活动,颇受藏族男女青年 25

的欢迎。茶会时,由男方或女方邀请其他村寨的客人到本村赴会。邀约时,首先要抢一件对方的信物,结果能赴约,就把信物留下,到茶会上取回。如不同意就把不能赴约的理由陈述清楚,拿回信物,或挽留对方到本村赴会。坚持下去,就一定得把信物要回,欺骗对方,就意味道着今后不再来往,失信者的信物会被剁碎,表示“一刀两断”。茶会的时间在双方约定的当天傍晚开始,直到第二天黎明结束,唱歌、对歌,通宵达旦。

茶会由主客双方组成。主方称“扎里”,意思是备茶,客方称“扎汤”,意为吃茶。茶会的主方应准备好酥油茶,对客人表示热烈欢迎。茶会就是歌会。若一个村里的男青年,邀请了两个村子的女青年,那歌会的场面则理加激烈。在这种社交场合中,可以谈情说爱,可用歌声抒发自己的感情和表达自己的向往,可用歌声来度过结婚前的欢乐岁月。在这种场合中寻求到自己的情侣知己。赴茶会的男女青年,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建立情谊。第一次茶会上认识的,不到三年的为新交朋友,称新姐妹,三年后成为旧朋友,称旧姐妹。在彼此的交往中,骑马相遇也要下马相让,使用甜甜蜜蜜的语言,互相问候,表达感情,以示尊重。茶会上主要由客方唱歌,主方只在段落间隙回敬唱一两首。如果是新交朋友的茶会,歌声逐通宵达旦,吆歌揉怀。如果是旧朋友相会,就用较长的时间说话,更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意,卜情卦,互换 26

纪念品。纪念品分十八年相交的和终生为伴侣的标记两种。十八年相交的标志是互换挂带、手巾,说明在青年时代互不相忘,做亲密朋友。愿为恩爱夫妻的标志是把男女双方的衣袖或带子割断互换,表示一世不再分离。后者,有说服双方父母而完婚的。茶调有赞垫调、赞茶调、欢聚调、情谊调、鸡鸣调、分别调、伤心调、约会调等等,这些茶调,有的欢快,有的哀愁,有的激昂,有的深沉??类似此种茶会的习俗,在滇域的许多民族中都有。这些习俗一“茶”为支点,由此引发出一种群体社会活动,“茶”文化巧妙的和滇西北藏族本身的民族习俗结合了。中甸的藏族喝酥油茶时,其茶具是木制碗,而此类木制碗就带有审美的情味。这种藏族喝酥油茶的木碗分普通型和名贵型两类:普通型木碗,一般采用木质花纹较为大众化的山茶花木,不加镶饰,但也美观大方,十分耐看,具有山野之味,令人想起大山、森林。名贵型木碗,多先用优质的根瘤,其中薅枝根瘤被推崇为“木宝”,其质地花纹绚丽多彩。有的花纹如溪水清漾,似有泉水喘息之声,有的连绵起伏之山峦,予人凝重之感,有的似柔姿曼舞的少女,有的好像步撼山岳的金刚。这些似像非像,近乎似与不似之间的图案,颇得自然之灵气和人性的“思想”,如若镶上银饰,这又增添了无上的光彩,其灼灼让人目不遐接,玩味不已。木碗的上漆工艺也十分考究,一定要选用藏漆,用此漆使木碗增色不少,其光泽度甚好,绝缘性强,并 27

且耐酸碱寒热,不需打底色便能泛金黄之色,显示出一种古朴厚实的原始美。更为有趣的是,这些木碗还分男女两式。男式木碗底部与碗口间距较小,碗口外开,放在桌上,给人钟鼎落地的雄性力量之感,体现了藏族汉子刚直、勇猛、淳朴的特点,纯属给人阳刚之美的“感觉”。而女式木碗,碗口与底部间距较大,形如少女乳房,光滑如玉,给人纤细婷婷的阴柔美感。当然,同木碗配套的还有酥油茶、糌粑和及各种各样的木质小酒杯。其样式、色彩里仍包含有藏、纳西、白族的“文化气味”。

由于“茶马古道”是流动着的,其跨越的地区非常多,予不同民族的交往构成了它文化的特殊性。“茶马古道”贯穿的不同地域,各个民族之间都存在着文化的差异和距离。如果没有这些差距,那么“茶马”文化也就失去了它的博大性和特殊性,同时其价值和意义也就随之消失。“茶马古道”文化本身就是在各民族各地区进行交流和影响并相互渗透,正因为如此,同化、取代、融合,激烈的碰撞,各民族各地区在更高的层次上又再现了自己的独特个性及特质,并形成了新的差距。“茶马文化”是以滇域的本土文化精神同西藏、四川、印度、尼泊尔、中原腹里地区的交往中,在众多民族文化的接触中逐步完善和在更高层次确立了自己的个性特性的典型。我们的实地调查不仅证实了“茶马文化”的博大,同时也看到了“茶马”文化的特性。由德钦县翻过梅里雪山 28

的加朗乡,“加朗”(位于梅里雪山的西藏中部)藏语意思就是“通往汉地和印度的地方”。当地的藏民同我们一起跳锅庄和弦子舞时,歌中反复咏叹着:

大理是个美丽的地方

洱海的茶叶遍香

请将哈达和酥油留下

把我们的歌带回你的家乡

印度是孔雀的故乡

孔誉之地光芒万丈

那地方还有檩香

??

还有如在小中甸、乡城、盐井都还留有纳西村,这些村的风俗已接近藏族。拿小中甸村来说,村民平常都恪守藏族习俗,通用藏语交际。但现今老一辈的人还能说纳西语。在我们调查过的一些藏族村寨,有“烧猪毛(刹猪后不烫毛)”、上门女婿另取“喜名”的白族旧俗。乡城、盐井的藏族说他们选梯田、打梁引水、烧砖瓦的技术最初是从纳西族哪儿学来的。在乡城,还能见到纳西族的城堡遗址及现存的纳西式房屋。“茶马古道”上的一些藏族的丧葬就包括天葬、水葬、火葬、土葬等等,中甸县、德钦县等地的许多借词多来自汉语云南方言,这就说明了“茶马文化“特性——流动。

佛教作为一种文化,显然是随“茶马古道”传播进来的,由 29

于“茶”的价值,其交易可获很高利润,佛教也就伴“茶马”商道而流布,寺庙也就随着商业的发展而兴盛起来,僧众的地位也就伴随着经济的繁荣而显赫起来。“稻作文化”、“茶文化”等等一列文化的兴盛自有其中心,兴盛的中心正是滇域的红土高原,这就造成滇域有“文化水域”之称,“物质文化”的发展必然引起商业的兴起,而商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要“流动”,元人郭松年《大理行记》描述到:“此邦之人,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绝不菇劳饮酒,至斋毕乃已。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纪。”《新纂云南通志·宗教考》认为:“滇之佛教,传闻于汉、晋,兴隆于唐、宋。”此说应当大致可信。滇域的“茶马古道”可以说兴于汉、晋,其路辐射成众多的“道”以佛教会合点大理为中心,它可达丽将、中甸、福贡,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进入西藏、尼泊尔、印度,从佛教(大乘佛教)传播的路线来看,许多同“茶马古道”是重合的,如大理的宗圣寺、剑川石窟、宾川鸡足山、中甸归化寺、的秦东竹林寺、西藏碧土寺、左贡寺、田安寺、昌都向巴林寺、类乌齐喝玛丹萨寺等等,这些寺都是沿“茶马故道”修建而成的。一般来说,滇西北的广大地区,信仰的宗教是自由身的原始宗教和由印度传来的大乘佛教汇流而成的,而大乘佛教在中国又形成汉传和藏传佛教,“茶马古道”上二者又交会。大乘教是从部 30

派佛教中孕育出来的,它要求回归释迦的原始佛教的精神,革新佛教教义。大乘的意思就是谁都能够乘坐、容纳大众、属于大众的佛教,以普渡众生为其终极目的。大乘教将释迦的存在超历史化、超人格化,而且释迦的神格、精神具体化,产生了东师、大日、阿弥陀等一系列的佛。大乘扩大了菩萨成佛以前的修行方法,为芸芸众生提供了各种手段来实现成佛的目的,人人具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大乘教在茶马古道上的传播比较广,在藏区它同藏民族的本教结合而成了喇嘛教。大乘教传入滇域,正是“茶马古道”繁盛的时期,它远传到云南的丽江、大理、楚雄一带。在纳西族的宗教典籍东巴经中有大量的大乘教借词,而且可以明显的看出藏语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如“丁巴什罗”、“东巴”、“能科”以及“参禅”、“金刚杵”、“天尊”等等。从这里面可以看到汉传佛教、藏传喇嘛教、纳西东巴教三者通过“茶马古道”所进行的“融合”。另外,小乘教也流入了这一地区。有一个叫“释里达多”的印度摩迦陀阿叱力僧,曾沿滇藏“茶马古道”到大理一带传教。《滇释记》载:“赞陀崛多尊者又曰释里达多,西域人,自摩迦陀国来,又号摩迦陀,游化诸国,到鹤庆又腾越州至宝峰山、长洞山二处,阐喻迦法、传阿叱力教。”这释里大多到大理一带,约在公元八世纪。

对滇西北一带的藏传佛教文化可以以迪庆州香格里拉的归化寺为例进行描述。

31

进入滇西北藏区,在浓浓的酥油茶味中,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拥有独特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具备最充实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特殊区域。在这块“茶马古道”必经地及茶马交易的藏民族集聚地,我们发现了藏文化同滇域文化的相似性和藏文化自身的特异性。藏民族的文化、语言、宗教紧密结合,这些我们可以从滇域藏文化的积淀地归化寺中看到。

宗教对于藏民来说,无疑更具一种特殊的意义。他算是藏族的一种精神支柱。藏文化之所以独具魅力,宗教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徒们一生著书建寺,传播文化,而且广收弟子。他们有着严格的戒律,具有完备开放的教学组织,有着自身的佛教哲学基石,讲求所谓的“缘起性空”等观念。显然,他们创立了及完备、精细的教义教法体系。当然,这些教徒懂得同世俗人民的联系,因而能够在群众中受到普遍的欢迎。这里所看到的归化寺,便属喇嘛教。其实“喇嘛”一词并非是指所有僧侣,他仅仅是指尊师而言。

宗教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僧侣和隐修者们的事,对于一般信仰者来说则是高不可攀的。后者深刻的信仰是以僧侣为基础的。世俗信仰者们一般并不参加宗教性服务和仪轨,仅仅是有时作为普通旁观者而出席。他们既不去听不道,也不再私下个人作祈祷。他们属于那些思想之根的等级不允许超越“世俗真谛”的阶层,他们仅仅希望改进自己的羯摩,即在 32

来世活动的成果。所以,他们的宗教活动主要就在于积累功德,其手段是向寺庙和贫穷者布施,在神像面前点灯,朝圣进香或围着圣物周围转运,要求喇嘛们祝福和施展魔法。

归化寺不用说自是集迪庆藏族造型文化艺术的大成,是藏族文化的博物馆。他是请圣祖康熙和五世达赖所敕在康区建“十三林”中之一的噶丹颂赞林,其造型属典型的藏式碉楼式建筑群。寺依佛屏山而建,因而气派非凡。对于看惯内地寺庙的人来说,一见它自然会产生亢奋的心情。

据说,在固始汗和达赖五世时期,康区灾害频繁,连续七年粮食无收获,众生陷入苦海,一时俗民不守法,僧侣不顾清规,僧众四处流落,民心惶惶。对此,固始汗和达赖占卜问卦,决定在康区建“十三林”。选寺址时,由达赖五世占卜定址,得谶示:“林木深幽现清泉,天降金鹜嬉其间。”果然,现归化寺地,有清泉淙淙,春夏不溢,秋冬不涸。寺于藏历第一饶迥阴土羊年(公元1679年)破土动工,阴铁鸡年(公元1681年)峻工。达赖五世赐名“噶丹松赞林”。“噶丹”表示与黄教祖师宗喀巴首建噶丹寺有相承关系,“松赞林”意天界三神游戏地。东面则建“拉吹(山神台)”,象征色拉寺。西面建松匹林拉吹,象征哲蚌寺,同拉萨三大寺同在。葛丹寺建成后,达赖五世供八尺包全释迦牟尼铜像一尊,五彩金汁绘佛像唐卡十六轴,还有贝叶经等作为寺庙宝物。

33

寺庙里的老僧人至今还讲述者七世达赖与归化寺的故事:六世达赖不幸飞升,蒙古和硕特部藏王拉藏汗找寻到一个叫意希嘉措的孩子为六世达赖的转世灵童,顶替六世达赖。此举引起三大寺僧众的反对,称意希嘉措为假达赖,而真的七世传世灵童已于藏历第二绕迥阳土鼠年(公元1708年)七月十九日吉时诞生于康区理塘。拉萨三大寺僧众祈神求卜,派人暗访,因法缘相同,在理塘的达赖灵童。可七世达赖却数未满,险遭拉藏汉毒手,出奔中甸松赞林避难,七世达赖住白马的岗神台,此有“峨媚”仙湖,是奶子河的源头。七世达赖有言:我向往这幅美之地良久,今日如愿,天赐之福。本境山神因七世达赖莅临,甚为荣幸,常以牦牛鲜奶供奉。灵童法相不凡,聪颖绝伦,转以牛奶敬水源,祈祷河水为乳汁,哺育众生,从此说河有奶子河之名。七世达赖住中甸松赞林数年,劫难满,于藏历铁鼠年(公元1720年)回拉萨行坐床礼,被加封“宏法党众”的尊号。此时归化寺进入极盛时期,大兴土木,扩展成颇像布达拉宫风格的寺庙群。全寺占地约五百亩,有椭圆形城坦,门五道。扎仓、吉康两主寺居中央,座北朝南,五层藏式碉楼建筑。上层镀金铜瓦,殿宇屋角为兽吻飞檐。下层大殿有楹108根,为斗拱金刚杵柱金刚梁。大殿能容一千六百人念经,左右辟为藏经的“万卷橱”,正殿前供五世达赖铜像,后殿供宗喀巴、弥勒佛、弥勒佛、七世达赖铜像。中层有拉康巴间,分别为诸 34

神殿,内有静室、膳室等。内壁回廊雕饰精美,壁画五彩缤纷。上层正楼有精舍佛堂,供养五世达赖和七世布施,供养名贵佛像,贝叶经卷、唐卡、传寺法器等。一九五五年前,归化寺有度碟喇嘛一千二百二十六人,其中活佛十一人,现有喇嘛五百余人,健在活佛二位。归化寺最热闹的活动要算(格都节)“跳神”。

“跳神”活动源于桑耶寺落成之时,即公元八世纪,从此便在藏区的各喇嘛寺流行。藏语音“巴强”,意思就是跳面具舞。在远古的时代,藏区人民就有戴着各种野兽和畜牲的头骨和头皮进行跳舞的习俗。大约是在八世纪,西藏的桑耶寺建成的庆典上,使用漆布面具,以后,面具舞便成了宗教庆典上的活动之一。千百年来,随着佛教的弘扬,在藏传佛教仪式中,藏族的面具艺术和面具舞逐步系统化、艺术化。而各个教派之间的面具制作和跳法、意义等又有所不同,各个寺庙的活佛根据他自己的想法和梦中的事情加以新的改进,使这门宗教艺术更加丰富,既有其传承性,又有其变异的一面,各地都在藏传佛教的大前提下,发展了面具艺术和面具舞蹈。

在藏传佛教寺院中跳面具舞,主要是庆祝一年的丰收,祈祷来年的太平,驱除一切邪恶势力。藏区面具舞一般都在藏历的11月29日跳,名叫“格都”。但是,由于各地区的气候及收获季节不尽相同,因此,时间也有所出入。如:中 35

甸归化寺的“格都”改为阴历的11月29日,比拉萨提前一个月,德钦县东竹林寺则改在阴历的9月,在僧置节上举行跳面具舞的活动。

面具舞中以青牛头为首领,名叫“当青曲吉”,统称“羌奔”,形似青牛头,代表阎罗王,其次还有红、黄、蓝等阎罗王。舞中还有黑帽共16位,代表吐蕃时期刺杀最后一任赞普“郎达玛”者;笑和尚,藏语“哈香”,代表后弘时期汉地僧人到藏区传教者,其形象仿安徽九龙山笑和尚(弥勒佛)。还有寿星老人“弥次仁”面具,只表明在佛教界,藏汉之间的友好往来和艺术交流的历史;仙女主仆仨,主为仙女“拉姆”,仆为猴子(黄色)和鲸(青色);枯骨四枷,“格里”,代表寒林(坟地)之主,传说每200个死者方能凑为一个骨节,要凑齐一具枯骨,自诩41,600个死者,所以,枯骨多的地方,坟场也就好大;护法神“松玛”,是为佛教及各教派寺院的护法神,中甸县松赞林寺的护法叫“西超”,据说原为黄霍尔的护法,后又被黄教供为护法神,他与格萨尔有前后冤仇之说;另外,还有乌鸦、马鹿、白登拉姆、阿孜拉(小丑)等面具,各有其代表意义;在中甸县的松赞林寺;过去还有过虎与牦牛争斗的一场面具舞蹈,因其象征战争与动乱,鉴于中甸在解放前夕兵乱甚多,松谋活佛废除了这一内容,表示杜绝兵荒马乱事件的发生,以保社会稳定,这也体现了佛教界高僧大德体恤民众,而进行改革的一面。 36

藏传佛教面具舞中所用乐器为:1.唢呐。2.必钹(中甸县归化寺的大钹价值高达五百对犏牛价),四川理塘长青春科尔寺曾有一对大钹号称“世界一半”。3.长号。长号(有音吹、浊吹和高五度清吹几种吹奏法)。4.人骨号(据说是用属虎18岁少女腿骨做成)。5.白螺号等。

各藏传佛教寺院中都有专有的全过程舞谱,跳舞者要根据所扮神祉的形象,遵照舞谱而跳,器乐伴奏者亦据舞谱而奏,不得有误。舞谱中有如“三九式”、“狂风怒吼”等名目。“三九式”跳时1、2、3、4、5、6、7、8、9??1、9、2、9、3、9,口诵之,足蹈之,还时常口诵“扎格崩仲”(意为制平怨敌)等咒语,在跳舞的同时,还有向诸山神、地方神默念祈祷的咒文。谱子总括了跳舞法、奏法、打击乐、咒语、祈文等。音乐低沉、庄重。除枯骨四枷与马鹿外,舞蹈缓慢而严肃,有所向无敌之气概。舞者手中有的持金刚杵,有的持金铃,有的持彩箭,都按所扮神祈身份和舞蹈内容来使用。

《噶丹松赞林之舞谱、号谱、响乐全晰明镜》(藏文舞谱)中,各位面具出场此第与所跳舞蹈种类如下:

1.“阿孜拉”(丑角)出场,乐队击大鼓,碎奏,默念“扎格崩仲”,意为“制平冤敌”(后同);

2.“全角与阎王”出,跳“隆纳簇木”,意为“黑风怒吼”(后同);

3.“后二位阎王”出,“扎格崩仲”;

37

4.“杂直、杂尼”两位出,“扎格崩仲”;

5.“救主自在天与娘娘”出;

6.“护法神”与“乌鸦”出;

7.“鹿子”两位出,跳“见竹可罗”,意为“六饰法轮”;

8.第一对“夜叉”出,跳“隆纳簇木”;

9.第二对“夜叉”出,跳“见竹可罗”;

10.“女神(仙女)主仆仨”出,跳七八式;

11.“杂直”又出,击大鼓,碎奏,跳“扎格崩仲”;

12.“斯削姆(金箔者)”出,跳法与“杂直”同;

13.“鹿子”结束后过路激烈;

14.“枯骨四枷”出;

15.“舞长当青曲吉”(青牛头)领头,跳“狂风怒吼”,转“制平冤敌”;

16.“阎王”领头,跳“六饰法轮”;

17.“大自在天娘娘”领头,跳“狂风怒吼”;

18.第二对“夜叉”领头,跳“单一九式”;

19.“天王”领头,跳“九三式”;

20.“黑帽”出,跳、转;

21.“舞长”(青牛头)又出,乐队击大鼓,碎奏。

在谱子中,还有舞者和乐队均应默诵的祈文是:上师本尊师三宝,啊!四传承的众神们,呜!殊圣世尊如来佛,呜!上供酒茶奶,供品请笑纳,呜!请做我的身与肩,啊!做这 38

缺肢者的救主!古拉嘿??如来殊尚之法宝,呜!法王与同众侍巨,呜!无外护法褚大海,呜!上供×××请做救主。没比腹肩更高者。呜!唤起悟识一切的心,呜!上敬供品也繁多,呜!各种粮油价昂贵,呜!请今天与我伴行。

在谱子中,还明确标有大钹五种击法,大号三种吹奏法,大鼓两种击法。

上述“隆纳簇木”等,一是跳者的舞蹈名目,同时也应默默诵念。

“跳神”活动场面颇为壮观,场上香烟缭绕,时隐时现,再加上庄严的法号声,给活动增添了种种的神秘氛围,僧众头戴各种面具,穿着绘有各色图案的长袍,手持格式法器,随鼓钹法号的节奏起舞。面具狰狞恐怖,令人望而生畏,是护法神的化身。“跳神”活动的最高潮是从大殿顶上撒下一幅巨大的护法神唐卡画,让人们朝拜,以图驱鬼消灾,祈求来年吉祥如意。

以上所述,清楚的可以看到,由于“茶马古道”的存在,“茶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这就促使了佛教的传播,而佛教本身也极大的刺激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滇西北藏区的藏传文化艺术给整个的滇域文化增添了几多的亮色,使其更加显得繁盛而富于变化,无形中丰富了滇文化中更深一层的思想意识和审美理想,虽是宗教的,却有其合理的内核。

“茶马古道”所串连的地区,以众多的民族文化为“背 39

景”,虽以“茶”的交易为核心,它仍是一种商业活动,而这种商业活动必然要带来文化的繁荣。对外交流,一方面是要把自己的“东西”“淌”出去,另一方面是要让外面的“东西”要“流”进来,两者循环往复。

迪庆的奔子栏是“茶马古道”从滇西北入藏或进川的咽喉之地,因地处金沙江西岸的沙坝上而由此名,藏语的意思是:美丽的沙坝。该村全为藏族,信仰佛教。这里的藏族过节很奇特,过的是“汉式”的春节,春节对奔子栏的藏民来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而藏历新年在这里却不盛行。当地藏胞借春节以表达自己美好的祝愿。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整个节庆活动热闹非凡,使你想到这是中原的某个农村中的春节。

除夕之夜在炮竹声中隐去??(引见方震东《迪庆奔子栏藏族的春节》),乘着酒兴,转到初一,儿童、大人穿红着绿,“开创”一年的新始。此时,晚辈们便着礼品去给长者拜年,当然,年长者也准备了不少的“压岁钱”给小孩以示对其祝福。做客的人也开始串门访亲了。晚上便是青年男女的良辰美景,弦子、锅庄跳得“日月无光”。

初二,全体村民,以家为单位,带着礼品去活佛处拜佛以求活佛保佑,而活佛则给来人一根吉祥线和糖果,以表新年吉祥如意。

初三或初四,主要是上坟的日子。这天,父系家族的所 40

有成员,都要来到祖坟地上,各家准备一些好的,先给先辈祭上酒、茶,在点上油灯,并将各家好吃的撒一些在坟旁,然后大家一起给先辈磕头,最后坐拢一起,相互品尝美味佳肴。

初五、初六这两天,主要是朝拜神山的日子。位于村子西北方向的日尼(心山)、奔子栏、书松一带的村民奉之为山神,称之为“日尼巴乌都吉”意为“心山英雄金刚”。传说对岸中甸和德荣两县交界的巴拉格雪山,是日尼巴乌都吉的妻子,两人因发生争执而积怨,巴拉格宗为了让金沙江冲毁日尼巴乌都吉保护下的奔子栏,便放出一头黄牛堵在金沙江中,想让江水从丈夫西边流下,日尼巴乌都吉则派一批绿马横挡在西边,金沙江水拐了一道湾后,依然从东边流过,保护住了奔子栏,现在在上山求神的路山仍可看到传说中的黄牛和绿马两个山坡,以此,奔子栏的村民对于日尼巴乌都吉就特别敬重,在他们的心目中,山神既是保护之神,又是无所不能的象征,所以,每年的正月初五或初六前后,大凡心中有所希冀的村民(以青年人为主),都要到神山朝拜,以求得山神保佑,事事如愿。所有人都要早起,天不亮就出发。男的一直要从山脚爬到山顶,在山顶烧香磕头,更换金幡,跪在神碑前悄声说出自己的心愿。女人只能爬到半山腰,在那里祈祷或绕山脚传经拜佛,山腰上有山神的阳具,不会生育的女人就可到那儿求神赐子。

41

在普天同庆,欢欢喜喜过春节的愉快日子里,受日尼巴乌都吉保护的奔子栏村民们,当然不会忘记他们的山神,他们希望山神来年更为强胜,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使经商者的生意兴隆,农民粮食丰收,学生学习进步,年轻人能找个称心如意的对象,等等。所以,在春节中,他们所进行的节目中最重要最隆重的庆山神、敬山神、与神同乐的“拉斯”活动,这一“拉斯”活动将节日气氛推向了高潮。天刚亮,男的穿上传统白绸上前,身着楚巴,头带金边帽,穿上藏靴,系上藏刀。当太阳闪出尖时,他们带着全村人民的心愿,穿戴整齐,乘车出发,来到离村大约十三公里神山脚下的一块平台给山神烧香。据说,从前交通不便时,人们是骑马前往的。

女人们送走了男人,就开始忙乎起来,先用彩色丝线把头发编好盘于头顶,上身内着长袖绸补助,外罩图案大方,质地考究极为鹭的坎肩,下着 地百褶围裙,腰缠毛织百花带,佩带金银镶珊瑚的长垂耳环,胸挂银质护身佛盒,最后头上用长条红布盘好,颇具古香古色之美,大家兴高采烈的来到传统接待男人们的各条路口、叉口列队迎接。男人们乘车归来,在村口下车列队沿村中的小道而来,每到一个路口,女的载歌载舞相迎,捧酒迎接,男人们由年长的献上洁白的哈达,举杯敬神,以示吉祥,然后又到下一个路口,最后,男女全部来到村口的圣地,在香烟袅袅之中绕圣地三圈,再 42

到事先准备好的跳舞场地,男女分开各自围成大圆圈,女的手拉手,男的肩并肩,翩翩起舞,附近村庄的人们也来观看,热闹无比,人们跳啊,唱啊,一直通宵达旦??

这就是奔子栏的“春节”,佛教、东巴教、自然崇拜,中原的敬神活动及多样民族的习俗合在一起了,这就是“茶马古道”的文化,是滇域文化中独放一枝的奇葩。

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戏说了“茶马古道”的文化。“茶马古道”以“茶文化”为其独特的个性显现了滇文化的文明之光,它在亚洲的传播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她扎根于滇域的大山峡谷之中,维系着众多的民族文化集团,她具有颇顽强的生命力,可以说她在滇域文化的历史上写有光辉的一页。

据统计,英国人每10人中有8人饮茶,一年消耗茶叶20万吨。英国人喝茶“千奇百怪”,他们的加味茶,先用开水冲开茶,加上橙片、玫瑰、茉莉,制成伯爵红茶、玫瑰红茶、薄荷茶、茉莉红茶、威士忌红茶、果茶红茶、蜂密红茶,等等。英国史书载:茶是五千多年前由中国的神农发现的。一天,神农坐在一棵树下烧水,树上一片叶子落进水罐,于是就有了世界上第一杯茶。其实第‘一杯茶’从滇域产生以后, 逐渐“扩张”,形成了“茶文化”,而“茶文化”又由“茶马古道”负载传播,因此,形成了滇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43

普洱茶膏

茶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品,茶叶的方式从原始简单的直接生啜、药用,进而到复杂花样式的冲泡饮用品偿;从茶叶的浸泡再到膏类的淬取、提纯,一步步升华。饮用的方式也渐变为卫生、安全、方便、快捷。茶膏在茶叶生产、饮品、药用中有特殊的地位,本文在茶膏的工艺探及品质分析研究基础上总结茶膏发展的历史、现状、前景供探索者们参考。

一、 茶膏发展的历史

古代文献就有关普洱茶煎熬的茶膏性状和功效的记载,如: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载“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

一。色绿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在其卷六(木部)又写道:“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这也 44

是故宫现存清代茶膏的说明书,有实物为证,是我们可亲眼见实的文物史料。

历久弥香,陈韵千载。茶膏最早是作为贡品出现,是在闽康宗通文二年(937),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就开始成为贡品,有宋人陶谷《茗舜录》〉记载:“缕金耐重儿”有得建州茶膏,取作耐重儿八枚,胶以金缕,献于闽王曦。又有:“玉蝉膏”大理徐恪见贻卿信锭子茶,茶面印文曰:“玉蝉膏”,一种曰“清风使”。恪,建人也。距今约一千多年的历史,可说是漫长的史事了,大概也是较早关于茶膏作为贡品的文字记载。乾隆元年(1736年)张泓在《滇南新语》中记载:“最粗者熬膏成饼摹印,备馈遗。而岁贡中亦有女儿茶膏并进。”茶育中上品是用女儿茶来熬制的,其因是女儿茶采摘讲就,出膏率高,云南总督巡抚进贡就是这种茶膏。杨凯在《从大清到中茶》这样写道:“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安南国(今越南)遣使进贡,并赴热河避暑山庄为皇帝祝寿,乾隆皇帝除赐给国玉礼物外,还赐给贡使茶膏.茶饼等物。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又三次赏赐进贡的安南国使。第一次,包括莲心茶一瓶,紫阳茶一盒,普洱茶七团,茶膏两盒;第二次,普洱茶四团,茶膏二盒;笫三次,郑宅茶四罐,普洱茶四团,茶膏一盒。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南国王带世子为乾隆皇帝祝寿,乾隆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共九次赏赐 45

安南国王。第一次赏赐中,有六瓶茶叶,两个大团茶;对陪同进贡的大臣共赏,其中第一次时,赐茶叶二瓶,普洱茶膏二盒。随后又在圆明园赏赐国王十四次,第一次时亦有茶叶两瓶,普洱茶团一团。对陪臣,第一次赏赐茶叶各两瓶,茶膏各一盒。同年,对朝鲜国贡使.南掌国(今老挝).缅甸国.琉球国王的赏赐中亦有茶叶和茶膏。在安南国王遣使谢恩时,加赐莲心茶.花香茶各一瓶,芽茶二瓶,茶膏二盒,大普洱团茶一团,小普洱团茶六团,对陪臣亦赏有茶团.茶膏等物。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赏赐缅甸国王茶叶十瓶,赏赐正副使者大小普洱团茶.茶盘.茶膏等物多次。”云南普洱茶膏的贡品制是在1792年(雍正七年),雍正皇帝给云南总督鄂尔泰发出圣旨,命其亲白监督,进页朝王。由此普洱茶皮茶膏成为皇室宫庭的御品贡茶,有了贡品茶的尊贵与奢华,普洱茶和普洱茶膏也成为皇室“恩威并施”重要组成部分。赐物历史是中央集权皇部所使用“恩”于法的一手,而赐茶又被历代文义士大夫视为“出恒品,先众珍,君门九重,圣寿万春”崇高贵重物品(唐*顾况《茶赋》))。不仅赐大臣公爵,还赏赐来访使团如《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刘半农原译于19xx年)一书记载赏赐物有:“?丝.茶.瓷……茶则并非散开之茶叶,乃以一种胶水与茶叶混合制成球形者。据云:此种茶球为中国最贵重之品,然以吾英人视之,似不如华人习用之品,较为轻便而易于取用也。”(今天称金瓜贡茶)。普洱茶膏同样 46

有史料记载为证,乾隆年间皇帝三次赏赐英国使团礼品,其中有普洱茶和普洱茶膏,德拉斯总督马戛尔尼(公元1737年~1806年)勋爵为首的觐见团一行95人,以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为名来华,向清朝皇帝请求改变当日寸中国尽开广州单一口岸对外通商,要求增开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允许设立租界,派驻公使长驻中国。英使觐见团随船带来礼物19项(地球仪、天文钟、聚光镜战舰模型,铜炮、火枪、马车、玻璃彩灯、金钱毯、毛料等)作贺寿礼。以图皇帝欢心,打通关节。乾隆五七八年(公元1793年)九月十四日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今承德避署山庄)接见英使团,并在万树田宴请,乾隆帝婉言不准所请,不予同意,但礼尚往来,回赠英使团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女儿茶和普洱茶膏。按清朝礼例每次接见或宴请、参观、看戏,都要赠送礼物,称为“赏赐”,每次每人一份。现将其中3次回赠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礼品摘录如下:

一赏英吉利国王物件,计有珐琅、珍宝、玉器、漆器、瓷器、花缎、画册、鼻烟壶及土产食品等计92项(对、套)479件(个),其中包括普洱茶8团、六安茶8瓶、武夷茶4瓶、茶膏4匣。又加赏英国国王物件,绫罗丝缎、漆器、扇、笺、食品茶,计40项455件.其中包括普洱茶40团、茶膏5匣、武夷茶10瓶、六安茶10瓶又随敕书赏给英国王物件,计41项1016件,其中包括普洱茶40团、茶膏5匣、武夷 47

茶10瓶、六安茶10瓶。

这次英使觐见团95人,包括正使(即马戛尔尼)、副使、正副总兵官、通事(翻译)、文书、医生、天文生、听事官、管船官等,分别等级档次,每人都给礼物,共赏赐物27批其中15批有茶叶,我将这批礼单逐项统计,计送普洱茶124团、女儿茶34个、普洱茶膏26匣、砖茶28块、六安茶48瓶、武夷茶24瓶,还有未列茶名的茶叶32瓶。

每次赠送国礼,便由清朝“军机处”逐人逐项开列详细清单,呈送皇帝阅批后送给。这批清朝礼品茶的计数单位,普洱茶称“团”,女儿茶称“个”,茶膏称“匣”.此与思茅采办的贡茶单位称谓相符合,是思茅进贡清宫的贡茶无疑。

清·阮福《普洱茶记》〉:“匣盛茶膏”作为贡茶的记载。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年代在昆明,私人茶庄均保留秘制普洱茶膏工艺,当时茶膏(生膏)是作为伤口的消淡药、水土不服药来使用。19xx年为支援进藏部队之需要“省茶司”接受熬制任务,共完成2100斤。(资料源于《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这些熬炼都是尊循云南传统的熬制方法加工,原料都采集云南乔木大树茶,品质纯正,口感酽浓,茶汤亮丽。近年云南茶马司茶叶公司,在继承优良传统工艺基础上,又与国内外普洱茶研究所多所大专院校联合研制,生产出高品质普洱茶生、熟茶膏,我们期待您的品鉴。

48

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这是清朝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神奇!无独有偶,在阅读台湾杂志(民国七十二年二月号第三十三卷第二期) 《中处杂志》“喝古怪茶”作者王壮为,所描写:“前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十数年前即已届龄退休的庄尚严先生,字慕陵,熟人都称他庄慕老,是一位好事好古的先生。他家‘洞天山堂’藏有或者是世界上最古的茶——普洱茶膏,其来历够得上‘不凡’二字。原来慕老早年自北大毕业以后便入当时刚刚成立不久的故宫博物院服务。博物院成立之初,并不稳定,因为当时的政局也是动荡不定的。有时侯政府财政拮据,欠公务员的薪水若干月,故宫博物院也常常闹经费困难,所以会有出售清宫仓库旧存无关艺术古物物品之举。据慕老说,当时出售的东西有皮货.绸缎.药材.茶.酒等。……关于茶大部份是普洱茶。普洱茶都是做成一大团而中间凹下,有如一个扁的石臼,(宋时所谓团者是也)大致五斤一个还有更重的。……慕老当时买了一盒茶膏,其后南北搬迁,入黔入川,渡海来台,都随身携带,并不时遇到有痰气的人(吾乡对于某些事物有特癖的人谓之有痰气)拿出一块煮来大家欣赏。但到现在,完整的只存有一饼,成为‘洞天山堂’的一宝,并在黄锦盒 49

内题字说收藏此物已经五六十年了。因为这种古茶最晚也是乾隆时代的东西,距今少也有两百年,应当算是一种古物标本,故有详述的必要。锦盒附有木板刻印的黄绫仿单(说明书),内容说:‘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腹涨受寒,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他说的是内服.口含.外敷皆可,真是全能。”经王壮为先生铮锵描绘,更觉普洱茶膏宝贵。王壮为先生是收藏前辈,他的书法.篆刻作品被台湾故宫博物馆典藏。有幸的是老先生还描述了品茗体会:“普洱茶本来要缓火煮,这种茶膏似乎用开水冲便可以,但慕老还是用一陶铫在炭火上煮了几滚。斟入杯中,色如血魄(琥珀之色更深者),味道和一般几十年的普洱茶相近,而更加醇远。捧着茶瓯啜这种茶可以产生一种将人带到古远的境界,这是喝别种茶所没有的。普洱本是属于浓酽的一种,而这种茶望之浓重而意味澹永,我记得司空图诗品中有两句话——神出古异,淡不可收,最适合于形容这种茶品了。”够味,过瘾!喝普洱茶膏连老普洱茶一起“品茗”了。可以联想当年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女士,在广州上下九路喝茶,得到的普洱茶膏,滋味也大体相近。不然,这匣见证先生浓烈情感的普洱茶膏,在20xx年广州的竞拍留下的这匣普洱茶膏,3克普洱茶膏不会飙升到十多万人民币……。

二、普洱茶膏的现状

50

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普洱茶逐步走向茶市,并有不断上升期势,普洱茶膏也逐渐回到了历史舞台上。如今许多企业或取古法或另辟蹊径,各显神通生产出了花色繁多的茶膏产品,掀起了新一轮普洱茶膏开发热,普洱茶膏也被当今社会广泛接受,逐渐倍受高层人士喜爱,茶膏也从药用功能到饮品功能转化。普洱茶膏体本身排列出有规则的蜂窝状,且每一个蜂窝眼都极为光滑,反光性极强,在光照的条件下,反射出一个个亮点,犹如镶嵌的珍珠整齐排列,故许多人称为“黑珍珠”。它是香气最足,口感、汤色最佳的茶膏。茶膏又别称普洱茶石乳,是受宋代名茶“龙园胜雪”启发,普洱茶膏经接触空气有氧化,加上此品膏体外观显出重度白霜,似雪覆青石故有许多美名如:“某某胜雪”。 普洱茶膏创新上投茶膏,在加工过程运用使其膏体比重轻于水的原理,膏体可悬浮在水上端。它在冲泡中与其它茶膏不同,其它茶膏都是先放茶膏,冲水,但悬浮式茶膏则是先倒水,后放茶膏,使茶膏飘浮在水面上,茶膏的红颜色由上向下呈雾状弥漫,曾加具观赏性。

在此要特别说明现今茶膏有生膏和熟膏之别!!生膏是用晒青毛茶原料萃取而得,其成品外观墨绿色,冲泡后汤色微黄,滑感极强,微有苦涩味。如是用沸煮方法口感更佳,并且茶汤会呈现淡红色(氧化作用);熟膏是用渥堆发酵原料淬取,现市场上大多数均为熟茶膏。熟茶膏的问市又推动 51

了茶粉(茶珍)的开发利用。关于茶粉据新华社20xx年4月27日消息称:“由普洱市中国普洱茶研究院、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费舍尔(诺贝尔奖得主)细胞信号传导实验室、长春理工大学共同合作完成了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即普洱茶在制备治疗或预防糖尿病药中的作用(专利受理号:2008102336204),并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成功提取了精制普洱茶粉剂。”资料显示:普洱茶中共分析出700多种物质元素,其中茶褐素是降血脂、血糖的主要成份,普洱茶粉可抑制糖尿病相关生物酶的增高,抑制率这90%以上,从而对胰岛素代谢起到平衡调节作用。”所以生、熟茶膏要区分开,不能一统而论。我们在茶膏的工艺探讨以及品质分析研究课题都有这方面论述分析。

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原料预处理、浸提、净化、浓缩、干燥、定型、烘干、包装等步骤。茶树品种与制茶工艺,是影响茶叶品质最深刻关键的两个因素。如茶叶一样,茶膏品质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加工工艺。纵观普洱茶膏制作工艺,浸提和熬膏是其技术关键。目前普洱茶膏的制作有传统熬煮的,也可以采用当今系列先进萃取、过滤浓缩、干燥等技术。但是、当今现代萃取过程中茶香气的损失是有待进一步改善。

就市场现状而言,,普洱茶膏还完全属于养在深闺人未 52

识的起步阶段,虽然普洱茶膏在就市场现状而言目前的市场上产品不少,但客观说绝大多数的茶客还没有喝到过普洱茶茶膏。普洱茶茶膏所占茶叶消费市场份额还相当低。

三、普洱茶膏的前景

普洱茶膏的市场品饮前景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良好的冲泡性质,方法一沸水冲泡:1克茶膏可冲泡400—800毫升茶汤,茶汤浓淡视各人口感需要,调整水和茶膏比例。方法二沸煮法:取1.5升水在壶中烧沸,投放1克普洱茶膏,煮沸2—5分钟后即可品饮。普洱茶膏(生膏)经煮沸后,茶汤会呈粉红色,汤色十分令人心旷神怡。方法三冷水浸泡法:一瓶600毫升矿泉水,投放0.5—1克普洱茶膏,摇动溶化后,即可品饮。其二体积小便於随身携带性,;其三高层次充时尚感;其四有优越保健功能性,1、具有入消食、解由腻的功效。2、养胃保健的功效。3、潜在的防癌保健功能。4、降血脂、降血糖、护肝功能。这些优势在未来的消费市场中必会崭露头角,广受欢迎。

有实验证明,普洱茶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清除自由基的功效。在茶叶中特殊的渥堆工艺使黄酮类物质以黄酮苷的形式存在,黄酮苷具有维生素P的作用,是防止人体血管硬化的物质。防癌、抗癌专家梁达明、胡美英用细胞培养及电子显微镜方法,对普洱茶的抗癌作用进行了十多年 53

的研究,提出了饮普洱茶能防癌,普洱茶杀癌细胞的作用最为强烈,甚至常人喝茶百分之一的浓度就有明显的作用。普洱茶中的茶多酚及其氧化、降解、络合产物都有重要的抗癌防癌成分,研究还发现普洱茶有抗突变的作用,防癌功效的有效成分是茶多酚中的B组化学成分。它们在普洱茶饮用过程中协同产生了保健效果。由此可见用普洱茶熬制的茶膏,其保健和药用功能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抑制肿瘤、控制糖尿病、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改善微循环,抗衰老;具有显著的醒酒功能;具有抗疲劳作用;对亚健康状态有调整缓解作用。能引起人的血管舒张、血压暂时下降、心率减慢和脑部血流量减少等生理效应,故对老年人和高血压与脑动脉硬化患者,均有良好的作用。

而普洱茶膏是速溶式的茶叶在加工产品,对于现代生活节奏快的都市消费者来说,冲泡品饮普洱茶膏,不仅仅是能满足其饮用的需要,更能节省时间精力。这也正是普洱茶膏所具有的最独特品质特征。鉴赏茶膏所需要的经验和标准,但是行业一时难以提供,消费者一时对这种品饮方式不习惯,对其口味特别是保健功能宣传将信将疑,这也又成了限制普洱茶膏发展的一个因素。所以研究更好品质的普洱茶膏,发展其方便保健口味舒适的优势,规避或改善其不足的因素,以使得其成为普洱茶叶市场中突出产品,是企业的市 54

场突破点。

对普洱茶膏的生化成分分析现有的学术文献很少,普洱茶膏风味品质特征以及普洱茶膏制作过程中生化和感官品质的变化尚不明确,针对这一情况,实验报告尚在进行中,并对茶膏样品的品质与部分生化成分的进行了检测和分析,不久将可报检测结果。在茶膏的基本品质属性和基础生化数据上进行基础分析和研究,以期对以后对普洱茶膏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同时期望从其分析结论得出茶膏品质与生化成分、制作过程的某些相关性规律。普洱茶膏前景是可观的,推陈出新将是一个广扩的大市场,让茶企业、茶人去精心耕耘,开创一个新局面。

云南茶马司茶叶有限公

司 胡皓明

2

010-11-21

待整理完善部份,不易急于发表2010-11-22

普洱茶膏的工艺探讨(论文未发表)

55

1.浸提和浓缩是普洱茶膏的制作技术关键

茶树品种与制茶工艺,是影响茶叶品质最深刻 56

更多相关推荐:
《茶马古道》观后感

茶马古道观后感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它代表的是中华民族敢于创新不断探索的大无畏精神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

茶马古道观后感

茶马古道最后的骡马商队观后感学号20xx091134班级09级护理本科3班姓名李文婷这是一部全部采用纪录片手法拍摄的藏区一个小村庄最简单的骡马生活一年1次艰苦的出行为了最后赚得的人均9000元人民币简单但又艰苦...

寻找茶马古道读后感

寻找茶马古道读后感今日闲赋在家将19xx年香港出版的寻找茶马古道一书读完这本画刊应该是我国较早涉及茶马古道的书籍了它重要的不是理论研究重要的是一本实地探访的图文介绍作者们实地走访了云南四川西藏三省的主要茶马古道...

《绿茶》观后感

有关绿茶回来的时候又把电影看了一遍应该主要是讲一个呆板保守的大龄女研究生吴芳总是不停的相亲每次相亲都只要一杯绿茶她平静的对着来相亲的人讲着自己的朋友说过的话和经历过的事但到影片结尾一巴掌再加上我最恨打女人的男人...

《绿茶》观后感

绿茶这部电影我个人觉得很有意思看过两次在网上看不太清晰我很喜欢这类型的电影语音少让我很有想象的空间看起来很有味道我想电影要表达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如果两个人的世界是一个茶杯吴芳是茶叶陈明亮是冲茶的水他们的空间就是...

国培作业1后“茶馆式”讲座观后感

我在教学中的困惑是一个问题我用最明白最易懂的方式给学生讲过好几遍但是考试中仍有一部分学生做错这个问题比如其中的一个事例满字是左右结构偏旁是三点水学生在第一次默写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时把满写成了上下结构偏旁是草字头...

《茶馆》观后感

茶馆深深历史的见证社会的缩影读茶馆有感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茶香氤氲古老中国缓缓走过五千年历程茶馆林立更是茶文化的物质和人民休闲生活的真实体现至康乾盛世时期茶叶丝绸陶瓷远销海内外中国俨然成为...

观《后“茶馆式”教学》有感

国培培训札记三评论数0浏览数2推荐数1发布人许伟云新郑市发布时间20xx1119观后茶馆式有感如果说以往的讲座增加了我的理论知识那么今天的学习就是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领略到了与众不同的对于我们日常教学工作非常有用...

后茶馆式教学读后感

后茶馆式教学读后感前阵子听到了有种新型教学叫后茶馆式的心中感觉非常好奇与新鲜只感觉肯定是在一种很轻松地无拘无束的氛围下在茶馆里大家就某事高谈阔论不过真很难想象在课堂上到底怎么开展教学呢暑假里我终有机会拜读了本市...

后茶馆式感想

后茶馆式感想沈飞周一我们数学组听了张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可以说受益匪浅后茶馆式虽然有一个名字可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以学定教学为中心思想的无模式教学不管是任何模式都要以生为主发挥学生充分的积极性在学习中获取快乐在快乐...

后“茶馆式”教学——读后感

后茶馆式教学读后感西渡学校王小华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问题越来越受重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重心也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思考也不断出现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洋思的先教后学当堂训练杜郎口的预习展...

《茶馆》读后感

作业一时代的悲剧论老舍的小说茶馆高秘1班吕志娟20xx1001136读老舍的茶馆我仿佛看到了三个不同时代人相同的悲惨命运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屈辱近代史背景下人民的真实生活茶馆的变迁也是历史的变迁...

茶马古道观后感(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