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一曲难忘》有感

时间:2024.5.13

一捧故土,满腔爱国情

--------《一曲难忘》观后感

看完《一曲难忘》之后,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一曲难忘》娓娓动听地讲述了肖邦短暂而又流光溢彩的一生。他创作了200余首曲子,为我们留下了世界音乐文化瑰宝。

他的一生是幸运的,也是苦涩曲折的。

他从小对音乐有独到的见解与悟性,琴声中总是充满了浪漫与幻想的色彩,旋律优美,在音乐上造诣很高,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祖国波兰当时正遭受法西斯的侵略,镇压,人民备受摧残。伯爵让他为俄国高官演奏一曲。但他毅然站起身来,大义凛然的说:“我绝不在沙皇的刽子手面前演奏!”愤然离去。在当时人为刀殂,我为鱼肉的波兰,这种不畏权贵,热爱自由的高风亮节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这个行为为他惹来了杀身之祸,在老师艾士勒的劝说下,他阔别了故土波兰。临走前,他的妹妹抓了一捧故乡的泥土,告诫他,无论在哪儿,都不要忘记祖国。 在巴黎,遭遇过一次失败的他在知己李斯特,女作家乔治桑的帮助下,第2次演出成功,他声名大噪。

他受乔治桑的邀请独自一人去度假,过着安逸平静的生活。肖邦在乔治桑的影响下,忘记了那一捧故乡的泥土,忘记了祖国,忘记了自己逃亡巴黎的初衷。他甚至断绝了自己与艾士勒教授的联系,乐不思蜀,投入到自认为高人一等的生活中。在悠闲生活中他创作出了

绝世之作 ,但同时得了肺炎。

在肖邦过着闲适生活同时,波兰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次次的镇压,几乎让所有追求自由的人民入狱遭受不幸。肖邦的妹妹带着悲痛来到万里之遥的巴黎,带着一袋故乡的泥土,向肖邦寻求帮助,让他筹款援救革命战士。教授给他一袋故土,说:“这个天才是罕见的天赐,是世界赐予这个人。他该更关心国家。如果他内心仍是以前那个伟大的天才的话,这天赐之物真是白白糟蹋了,这个人已失掉了正义感,沉醉在自私的深渊中,早已经死了。”艾士勒教授的一席话唤醒了肖邦的爱国情怀。他手握故土,向远方投入深邃的眼神,他蹙额皱眉,忧国忧民的哀思。那一捧故土,将肖邦的爱国之情完全唤醒!他内心肯定明白,开演奏会会使他病情恶化,可他的心早已飞向万里之遥的故乡波兰,盼望着能为故乡的革命出点力,当他一次次擦拭额头的汗水,咬着牙弹完一场场演奏会,他的手指敲击的已不是一个个琴键,而是一颗颗沉睡的爱国之心,指间流出的不仅仅是优美或激昂的钢琴曲,更是一首首爱国的颂歌,一曲曲对抗命运的赞歌!

肖邦终究病倒了,在李斯特弹奏的优美的旋律中长辞于世。虽然他死了,但他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永远留在波兰。


第二篇:《一曲难忘》观后感


大爱肖邦,波兰民族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用他短暂的一生演绎了音乐的极致,更诠释了一个天才应有的生命价值。他所创作的24首钢琴练习曲第一次完美地将技术性与艺术性融合在了一起,使它们不再是枯燥的钢琴技巧练习曲,而是具有高度演奏性的音乐会独奏曲,尤其是他的作品10号中的第12首《C小调(革命)练习曲》更是家喻户晓的钢琴曲名作。他的音乐激情、浪漫,充满着幻想和思考,他的音乐又阴郁、庄严,流露出焦虑和痛苦。这是他的生存状态决定的,更是他的“一片冰心”使然。影片《一曲难忘》拍摄于19xx年,影片当年即在中国公映,拨动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心弦。它描述了波兰音乐家弗雷德里克? 肖邦短暂却永恒的一生,刻画了一位赤诚的音乐家如何实现梦想,徜徉于艺术的殿堂;又是怎样消耗生命,拯救罹难同胞的故事。此片别出心裁动用了浓艳的色彩,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和各种蒙太奇手法,被人誉之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极富娱乐性,格调一流。海涅曾这样描述肖邦:“他天生娇弱,纤细的外表下,赋有出众的才华,他不仅是位演奏能手,还是位诗人作曲家,当他坐在钢琴前即兴演奏时,便有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流涌进,此时他既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或德国人,而是流露出来自莫扎特、拉斐尔和歌德国度里更高尚的血统,他真正的祖国是诗的梦幻王国。”作为一个波兰人,肖邦是属于波兰的:他的血肉、骨髓、灵魂都不折不扣地为波兰所拥有,他如蜜蜂一样贪婪地向波兰的民间文化吸食创作的灵感,《波兰舞曲》(又名《波罗涅兹舞曲》)作为肖邦的代表作之一,即是融合波兰民间音乐色调的产物。每当肖邦演奏《波兰舞曲》时,他那快活、陶醉的神情也如孩子一样。他被誉为“钢琴诗人”,是因为他的琴声中总是充满了浪漫与幻想的色彩,聆听时有时仿佛置身于晚风袭来的月夜,一只夜莺挂在树上婉转低鸣;有时像是独坐于宁静的林间,隐隐处有清泉在汩汩流淌;有时似乎是在仰望繁星漫天的夜空,思绪游离间已遨游了几万里;有时甚至好像来到了海边,时而晚风轻拂,白浪驻沙滩,时而潮起潮落,水花击石崖……如泣如诉,如痴如醉,如幻如梦。如果生活一如既往地平静,那么肖邦也许永远会做一位纯净、浪漫又时而调皮的“诗人”。但祖国的坎坷命运无法使优雅的“诗人”再安静下去,他的音乐中不由自主的加入了更多悲愤、痛惜、激荡、神圣的音符,肖邦也因此获得了“革命诗人”的称誉。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声温柔的浅唱低吟,那

现在则是一声凛冽的怒吼咆哮;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句温情的由衷赞美,那现在则是一句铿锵的无情痛斥;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段精致的叙述描绘,那现在则是一段粗犷的激励号召;如果说从前的诗是一幅装帧精美的油画,那现在更像是一把锋利坚韧的刀剑!“革命”为名《C小调练习曲》,是肖邦怀着亡国的哀思写成的,它的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型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结合体现出来的。作品一开始就由不协和的属九和弦引出了一连串倾泻而下的十六分音符,给人的印象十分突然、强烈,好像是肖邦内心情感的总爆发。突然间左右手同步再次奔流而下,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般的不可阻挡。接着呈示部在高音区出现了一个刚毅、明亮的曲调,这象征着革命的号角声吹响了,波兰人民坚定不移地开始了战斗。它表现了波兰军队英勇抵抗侵略、愤慨激昂的怒吼声,和横刀跃马、感慨万千的情怀。音乐在展开部越来越紧张,号角式的主题通过变化、发展越来越高昂,将全曲推向了高潮。这是一个胜利凯旋的形象,仿佛是在严峻现实面前的片刻幻想。再现部重现了前面的刚毅型曲调,但在接近结尾的时候,音乐由强到弱,奏出一个十分悲伤的音调,它像发自肺腑的哭泣,犹如作者对祖国命运痛彻心底的哀哭。最后,乐曲情绪重新振奋起来,在很强的力度下, 音乐仍然冲击而下,急速地结束在大调的主和弦上,表达了肖邦心中的满腔仇恨和对革命终归胜利的坚定信念。 在《一曲难忘》中,这部作品作为点睛之笔,在肖邦为抵抗组织筹款而进行的巡回演出中多次出现,以烘托肖邦无比的赤子之心(参考/f?kz=65320390)初闯巴黎,肖邦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尽管已有李斯特的赏识,但由于临时听闻来自家乡的噩耗而影响心境,肖邦的第一次巴黎亮相差强人意,半途而废,几乎在巴黎再无立身之地。是乔治?桑慧眼识英才,与李斯特精心设计,为肖邦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一鸣惊人,从此盛名远扬。甚至,她还为肖邦提供了安心创作的氛围,与世隔绝的场所,舒适无忧的环境,以及浪漫热烈的爱情。在19世纪法国文坛上,乔治?桑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巴尔扎克、雨果、梅里美、福楼拜、小仲马等文学大师的群体中。乔治?桑是一位愤世嫉俗、敢做敢为、遗世独立的女性:她隐姓埋名,以男子的名义写作小说,激扬文字,书写现实与梦想;她一反当时巴黎女性出入必裙装的穿着风尚,随心所欲,像男子一样身着长裤来去自如,甚至双手插在裤袋里,十分潇洒飒爽,风度翩翩;她清高孤傲,厌弃尘世,虽身为上流

贵妇却厌恶当时浮华、虚伪的社会风气,渴望与世无争,与人无扰。同时,在这部影片中,乔治?桑还表现出几点品质对肖邦起到了特别的作用。首先,她是一位颇有远见卓识的女性,她以历史的眼光建议肖邦谢绝一切商业演出,安心创作,将天才的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留下遗世无双的乐曲,供当代以及后代的乐者去演奏。她认为像肖邦这样的天才就应该在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高雅的创作,而到处开音乐会则是凡夫俗子的追求。一方面,乔治?桑真正拾获了肖邦的价值,拾获了音乐家的价值,也只有起点很高、修养很好的人士才能有这样的洞察力;但另一方面,她虽然发掘激励了肖邦作曲家的潜能,却限制了他作为钢琴家的发展。乔治?桑是深爱肖邦的,她给了他很多,包括爱情、舒适生活和灵感,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乔治?桑,肖邦会晚成名几年,甚至像很多艺术家一样成名于身后。但肖邦能给予她的,除了爱情可能只有听命服从、自娱自乐。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好女人,但这个独特的女人却对肖邦的贡献是双重的:她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肖邦,也差点毁了肖邦。乔治?桑对爱情与她的一贯作风一样,充满了占有欲、统治欲和支配欲。她使尽妩媚和威严说服肖邦留在身边,远离巴黎,甚至不让他见从小栽培自己的恩师,剥夺他举办音乐会的愿望。当然,她出于对肖邦身体健康状况的考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一个男人全方位的限制和束缚终究葬送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当这种干涉已经违背了个体固有的价值观和道德感的时候。这里的“王者之师”并非原本的“胜利军队”的含义,而是按字面理解借指肖邦这一音乐王子的恩师——埃尔斯纳教授,他可能要算是《一曲难忘》这部影片中最为出彩的人物了。埃尔斯纳幽默风趣,调侃诙谐,不管与谁交流时都是那样不卑不亢,嬉笑怒骂;他单纯真挚,爱徒如子,对待肖邦既有师徒间的严厉苛求,又不乏爱护有加、纵容溺爱的温情;他能屈能伸,坚持不懈,为把肖邦培养成才,送到巴黎去让他扬名世界,甚至自己为他攒钱,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追求,当埃尔斯纳终于与肖邦来到巴黎时却到处碰钉子,为此他屈尊与人逢迎阿谀,竭力“推销”肖邦,甘心当他的仆人、随从与经纪人,丝毫没有老师的架子;他心地善良,慈悲为怀,一心为别人着想,宁可撒谎也不忍心伤害任何一个人:埃尔斯纳怕肖邦的初恋女友康丝坦蒂失望,谎称肖邦已答应举办音乐会筹款;他怕临终的肖邦伤心,又谎称乔治?桑是因为重病在床才不得已无法来看望他

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虽身为德国人,但埃尔斯纳教授拥有同波兰人一样的爱国热忱,他说音乐和爱国是一样的,都是世界相通的,因此他积极创造条件让肖邦与爱国青年交往。即使内心不愿意,但他仍真心祝愿肖邦与乔治?桑度假快乐;但他感觉到爱徒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离祖国越来越远时,埃尔斯纳一次又一次地跑到乔治?桑那里去忍辱负重地要求与肖邦见面——尽管他向康丝坦蒂谎称肖邦的承诺,但这同时也是他的信念,他不相信自己的爱徒是一个徒有才华而丢失荣根、贪图安逸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是埃尔斯纳教授的一番劝说让肖邦幡然醒悟,让肖邦重新找回了自己。埃尔斯纳把一辈子都给了肖邦,既是肖邦的事业伯乐,又是肖邦的人生向导,他升华了肖邦的人生,没有埃尔斯纳,肖邦只是一个音乐家,而埃尔斯纳让肖邦成为了一个更加有血有肉有灵魂有骨气的波兰人。《波兰舞曲》是肖邦的最爱,因为这里面最有波兰的气息和风骨,也许有人觉得它粗鲁,但是这其中独具特色的节奏和音符代表了波兰精神的自由、奔放、热烈、向往、希望与激情,演奏着或者聆听着就好像奔跑雀跃在波兰的大街小巷上,就好像闻到了波兰质朴醇厚的泥土气息。也许这是肖邦最爱的理由,但更重要的是他将自己对波兰国家与民族的深爱蕴含在其中,因此无论身在何方,置于何地,总爱演奏一段,让听众也与那种心潮澎湃的激动、贴心贴肺的亲切合为共鸣。肖邦对祖国爱得越深刻,就对敌人恨得越入骨。他在贵族盛宴上拒绝为“俄国屠夫”演奏的场景让我记忆深刻,试想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境下,肖邦的表现无疑犹如砧板上鲤鱼傲然的一跃,若不是及时逃走纵凭他过人的才华也难逃魔掌的荼毒。但他做了,在众目睽睽、瞠目结舌、血色恐怖之下做了,这骄傲的拒绝之后毅然的转身离去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波兰的热血男儿如何以生命为代价来维护祖国的尊严,抗争侵略者的欺凌。这一幕不由让人拍手称快,更让我们对肖邦燃起深深的敬意。一抔泥土是这部电影的一个线索,它的象征意义再明显不过:祖国的泥土,是国人的灵魂国人的根。也许有一段时间,肖邦沉浸在温柔乡里迷失了自己,但不时演奏的《波兰舞曲》代表了他的心声,唤醒他早日醒来以另一种方式与祖国同胞并肩作战。那一抔泥土犹如一声警钟,加上恩师的苦口婆心,终于让肖邦猛醒并下定决心,他好像从一个任性依赖的孩子一下子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从一朵温室里的花变化成一棵暴风雨里的树,更从一个“钢琴诗人”转变为一

位“革命诗人”。从他《C小调革命练习曲》等疯狂的演奏里,我们听到的是呐喊,是咆哮,是对敌人侵略的深刻痛恨,是对祖国同胞的热切召唤,是一颗赤子之心的深情诉说,是对自由独立的美好憧憬。肖邦不顾身体的羸弱,四处举办音乐会筹集款项,源源不断地支援祖国受苦受难的同胞,而这是他透支身躯的能量换来的对祖国赤诚的表达,是他挑战生命的极限完成一个天才的职责。因为正如恩师所说:“天才不是自私的,……,他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他所达到的不止是艺术的高度,更是人生的高度;他无愧于自己的才华与生命,更无愧于祖国波兰;他所奉献的不只是天才的才华,更是为大爱所做的牺牲,是一片纯洁至诚的冰心。“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的心境跨过国界,跨过千年,在肖邦身上找到了共鸣。有人说,不知道是热爱肖邦的音乐多一点,还是热爱他的精神灵魂多一点;对于这样一位有着细腻感情的音乐家,只能从作品中慢慢体会,慢慢品味;一曲难忘,不知究竟是哪一曲感染了人们,还是说每一曲都让人难忘……《一曲难忘》,难忘肖邦,难忘他浪漫如诗、激情澎湃的音乐,难忘他断然拒绝、痛斥敌人的傲骨,难忘他亲密热情、伴侣人生的知音与恩师,更难忘他至纯至诚、圣洁无私的一片冰心!

更多相关推荐:
《一曲难忘》观后感

一曲难忘观后感在这学期选修的音乐鉴赏课上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们不少音律方面的知识还给我们欣赏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最后一节课上老师更是给我们播放了一部名为一曲难忘的电影这部上世纪40年代拍摄的影片虽然在今天看来有些粗...

一曲难忘观后感

一曲难忘观后感最近一次的限选课上看了一部电影叫一曲难忘一部描写波兰伟大的音乐家肖邦的一生的电影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肖邦的了解只限于他那些美妙动听的音乐他的生平他的灵魂他的经历等都不甚了解看完电影后发现有一种quo...

观看音乐电影《一曲难忘》有感

观看音乐电影一曲难忘有感一曲难忘看过已然数日很多东西都模糊了但很多东西却依然清楚甚至是更加清楚也许演员们的音容笑貌渐渐的都已淡去但他们的形象却慢慢地积淀在我的记忆里故事的前半部分还是比较精彩的也有几个给我留下较...

《一曲难忘》观后感

一曲难忘观后感早在几年前流行乐坛小天王周杰伦的一辑专辑十一月的肖邦让肖邦这个名字在中国人尽皆知其实呢从肖邦所处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至今他的才华他的深情他的传奇久为人们所传诵肖邦所作的二十一首夜曲是历代夜曲作品中...

一曲难忘观后感

一曲难忘观后感上节课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电影叫一曲难忘一部记述波兰伟大的音乐家肖邦生平的电影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肖邦的了解仅限于初中和高中音乐课上所讲述的肖邦和他的音乐看过这部电影以后我不仅感受到了肖邦音乐的伟大...

《一曲难忘》观后感

爱之于人一曲难忘曾经音乐家对我来说是一个名词一种神秘高深的伟人他不仅能用手下的音符表达感情还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因为我不了解这些人仅仅一个陌生的聆听者我的感受除了高深就是遥远在这学期中我校选课上刘老师让我...

《一曲难忘》观后感

一曲难忘音乐选修课的上的一瞥使我迅速坠入了那个以爱国的热情和冥想的忧郁为特色的钢琴王国波兰电影的开端便是一段欢快而令人沉醉的乐曲一个叫做埃尔斯纳教授的小老头出现在电影的第一幕也成了这部电影的一条主导线幽默爱恨分...

《难忘的一课》读书笔记400字

难忘的一课读书笔记400字最近我学习了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心久久不能平静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地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汉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了中国历代伟人像的...

读《难忘的一课》有感

读难忘的一课有感难忘的一课是五年级上册语文书上的一篇课文虽说学过可如今在找来细细品读感觉却不似从前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普通的话语却久久飘荡在一所乡村小学的上空在这所朴实而简单的学校里一位老师在吃力地教着同学们...

读《难忘的一课》有感

读难忘的一课有感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并向中国挑衅引发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而遭到失败于1895年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被日本整整地统治了50年在帝国统治时期日本采取了军事占领经...

读《难忘的一课》有感

读难忘的一课有感读难忘的一课有感一群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而教室后排的位置上坐着一个在轮船上工作的人作者他也在起劲地朗读着这就是难忘的一课描述的画面这篇难忘的一课之所...

读《难忘的一课》有感

读难忘的一课有感读了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我深深体会到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台湾光复后作者在一间教室里看见一位教师在教学生们学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情景这句话虽然简单但老师在黑板上写...

一曲难忘观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