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3最后的武士 观后感

时间:2024.4.9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

生命科学学院 学号1327217 芮晟弢

摘要:《最后的武士》是由美国和日本合拍的一部集动作、剧情、冒险、战争多种元素的电影,本论文介绍了该部电影的剧情、时代背景和相关影评,以及我的个人感想,阐述和讨论了日本武士道及其武士道精神,以及武士道在日本历史中的发展兴衰。

关键词:武士道 改革 历史

本论:

最早接触到这部电影,还是在CCTV6的电影频道中,因为对日本的武士道不甚了解,所以对这部电影渐渐感兴趣了,在康老师的课上再次看到这部电影时,不禁对片中所表达的主题——武士道精神有所感触,虽然武士道在现在已经没落了,但是武士道精神却一直被日本人所推崇,而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加以学习和利用的,于是想到写下这篇关于《最后的武士》的论文,阐述一下我的个人见解。观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些与电影相关的资料,在加以综合整理之后,写下了这篇论文。

一、《最后的武士》剧情简介

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可战士的心却无法安宁,在随即

而来的大规模西进运动中,刚刚从内战硝烟中幸存下来的白人士兵,又被带到了击杀印第安人的第一线。上尉纳沙艾尔格兰在战争中见证了过多的鲜血与暴力,以至于迷失了自己的灵魂;特别是看到上级军官——上校本杰明巴格利屠杀印第安人时,他更感到作为战士的荣誉感消失殆尽。在义勇与牺牲精神被新时代的功利与自私主义代替时,沉浸在往日光荣梦想中的艾尔格兰只能整日借酒浇愁。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推荐给来自大洋对岸的新成立的明治政府代表,去给日本训练第一支现代化军队。消沉的艾尔格兰觉得这个工作不错,至少他还可能像个真正的战士一样死在战场上。 艾尔格兰所训练的军队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妄图阻挡现代化进程的顽固武士集团。在一场浓雾中的激战后,不仅天皇的现代化军队被击败,连教官艾尔格兰本人也被武士们俘虏。尽管在搏斗中他杀死了围攻他的一名武士,但并没有得到料想中的速死。相反,武士集团首领胜元生擒了他,并派自己的妹妹多丽子照顾他;而多丽子的丈夫,正是被艾尔格兰杀死的武士?? 。身处武士及其家属聚居的村落里,艾尔格兰竟然发现自己居然不由自主地爱上了武士文化,从武士道的精神与肉体修炼中,他似乎又找到了一个战士应有的荣誉感。同时,在多丽子的悉心照料下,似乎有某种微妙的感情在他们之间产生。然而,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逆转的,明治政府自然不会放弃现代化进程,武士与天皇军队之间终有一战。天皇听信近臣的建议,举兵攻打乌吉奥的军队,纳森决定帮助乌吉奥,两人一起战斗,使他的最

后一刻像一位真正的武士那样死去。纳森将乌吉奥的佩剑还给天皇,让他记住为了国家的武士们和武士道。随后纳森离开了那里回到了那座武士村过着平凡快乐的生活。

二、《最后的武士》时代背景

影片故事发生的年代是1876至1877年之间,当时正值日本国内没落武士阶层风起云涌的暴动时期。武士曾是日本封建历史上的特权阶级,到了江户末期(德川幕府时期),武士阶层开始产生分化,下层武士的生活急剧恶化,许多不得以而私底下从事农业和小商业,20xx年山田洋次的《黄昏清兵卫》就是那个时期下级武士很好的写照。不堪重负的农民不断暴动,加上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打开日本国门以后,更让人看清了德川幕府的严重危机,这才有以下层武士为主体的倒幕运动。然而,倒幕成功后的明治维新,在最开始并未给予维新主力的下层武士们多少好处。相反,“士农工商、贱民”的封建世袭身份制的废除,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四民平等的同时,也取消了武士阶层曾经享有的特权。此后几年,“征兵令”和“禁止复仇令”的颁布,进一步剥夺了武士存在的必要,本来就没有什么生活来源同时也不太会自力更生的武士们对此大为不满。到了1876年3月,明治政府颁布了“废刀令”,禁止民众带刀出户,等于是彻底禁止了武士的权利,终结了武士的身份,也终于引发出一系列的武士暴乱。当然,这些内乱最后都被成功镇压。

三、《最后的武士》电影赏析

丰满美丽的极致:

当武士们马蹄飞扬进入宁静清幽的小村落,镜头里呈现出一种“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古意盎然;胜元站在古庙旁边,庙宇里的樱花树飘落下粉红宛如云霞的花瓣;狭窄的日式馆屋里面,武士和刺客的挥刀具有流畅同时紧迫的情景感;浩大全景式的平原战队,有宽广的视野和宏伟的气度。影片里面的很多镜头,看得出都是精雕细琢的结果,即使把他们独立出来,也不能破坏这些镜头完美的画面感。同时影片的配乐非常优秀,时而清雅秀丽,时而金鼓齐鸣,在很多段落,具有东方韵味的日本乐音从银幕的深处传过来。特别是纳沙·艾尔格兰(汤姆·克鲁斯饰)在影片的中段由于被叛乱的武士俘虏,居住在属于胜元儿子的村庄,这一段镜头追求一种悠然清淡的风格,而那似有若无的日式叮咚的音乐声,在多丽子(加藤小雪饰)婉约转身的时候,在纳沙渐渐平和的心境里面,不经意间响起,使得影片的画面和声音的情绪如此和谐的交融在一起,东方音乐所具有的苍然辽远的意境也让多丽子唇边羞涩的微笑更加地秀丽。

试图复述的历史:

影片试图表达的思想其实是很有意义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生而为何人,根在何处”(We cannot forget what we are, and where we come from),这不仅放在19世纪末期纷乱社会变迁的日本社会意味深长,即使放在任何一个面临变革的国家和民族甚至个人面前,都是值得珍视的。虽然这个主题未必有多么深奥,

但是在明治维新的早期,复杂的社会情态,颠覆性的阶层结构,剧变的经济模式,当对于传统的坚守与斩断和以上错综复杂的关系纠结在一起,应该会有矛盾非常集中的事件和人物出现。这里我想到了《勇敢的心》,虽然我对于这段真实历史没有过多的了解,但至少从影片的最开头,就明显的从残忍专制带有极端侮辱性的“初夜权”情节,感受到此后一步步激化的矛盾,华莱士的形象也在冲突风暴的中心有了最为鲜明的体现。《最后的武士》却对于明治社会的矛盾速写,采取了简化的方式。从电影开头到影片的末尾,我始终没有弄明白武士群体武装暴动的原因,影片给我们的解释是胜元的话语和举动:他告诉纳沙自己起兵造反是为了效忠明治天皇,使天皇不至于受到身边维新激进势力的绝对控制;他在国会不肯让步的行为,也表现出他作为武士的忠义之血。对于《最后的武士》,我们不能要求出现黑泽明《七武士》中对于武士价值的人文思考,但是这种最大限度利用某种虚无的精神去解构历史的出发点,脱离了人物生活时代的现实基础,如此浅薄的武士观,造就了不折不扣的商业大片的视点,而不能引发观众深层次的共鸣。

另外影片选择了外国人纳沙的视角来完成对于武士精神的观察、理解和传承,也是一个颇有看点的立意,因为这中间纳沙个人经历反映出来的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会是矛盾的一个方面。纳沙在宁静的乡村中,通过与胜元和其他武士的朝夕相处,使他对于武士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东西方在观念上的冲突是显而易见

的,比如纳沙和武士们最初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的语言冲突。但电影同时安排了通过人性中的共同之处使文化差异很大的两者之间最终相互接纳:纳沙内心在美国剿杀印地安人土著居民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于强势种族的怀疑和个人痛苦,使得他在逐渐接纳反叛武士这个当时在明治社会中同样属于弱势群体的团体时,过程和情感的转变都比较自然。对于自我的怀疑是纳沙这个角色很利于汤姆·克鲁斯发挥的部分,可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对于印地安题材不敢涉入过深的缘故,在这一方面并没有更深入的刻画,而且纳沙同时还要冲锋陷阵和谈情说爱,为了商业目的,克鲁斯也缺乏更大的发挥余地。老实说,克鲁斯这次还是很敬业的,动作招式在我这样缺乏专业知识的观众看来,有利落凶猛的神韵,虽然人物的表演还是给人流于表面的印象,这一次恐怕剧本难辞其咎。

宏大的流行和低下的深情:

史诗是什么?恐怕不只是浩瀚的战争场面或者社会画卷,更重要的是碌碌红尘辗转人间中,在人们心灵上下起落时传递、遗失或者毕生怀念的卑微低下的那份深情,这样的东西在历史浩浩殇殇的涌动里,是值得被我们反复书写、陈述、观看的。《最后的武士》在宏大的流行上面已经做到极致,但那些低下的深情在此处荡然无存,爱情只是为了建筑巨片的一个工整的要素。那些偶然命运中不可逆转的深情,社会变迁肉体消亡都不能使之湮灭;《最后的武士》却在可以猜想的剧本中完成了一次对于人物命运

在复杂历史中的简单化叙述。

四、《最后的武士》个人感想

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武士道其实是一种精神价值观,是一种根入到日本民族灵魂深处的一种价值观,从古而来一直沿续至今。我认为,武士道精神的本质在于“国家荣誉”和“牺牲精神”。它使日本民族空前的团结。在现代社会中武士道虽然看上去远离了当代的日本人,但其实武士道已深入日本人的灵魂,是日本人思维方式的必然部分。

但是,作为一种精神食粮,它在日本人的行为中依旧清晰可见。今天日本人所做的一切事,都能够从武士道中找到久远的根源或较为可靠的解释。特别是武士道披着经济的外衣,进行出色的商业运作,更显出惊人一面。

日本很聪明的保留了武士道传统,并应用到现代的工作场所,他们能在和平时期唤起战时才有的武士道民族主义和牺牲奉献的武士道精神。以日本这么一个强烈武士道民族主义的国家,日本人想到的总是他们国家的利益。事实上,日本经济是一种由国家指导的武士道资本主义。武士道却以资本主义的形式成功了。 好莱坞巨片《最后的武士》这部电影是美国人拍的关于日本武士道的电影,那群武士热爱自己的身份,不愿放弃,最后以死来要求天皇对他们价值的肯定。从片中的主基调能看出美国人对于武士道精神的敬仰,“最后的武士”胜元死后,天皇十分伤心,取消了与美国的合作项目,并说到:“日本要强大,要成为一个

现代国家需要大炮、铁路??”但是我们绝不能因为这些就放弃我们的光荣传统,我们将永远记住这些勇士!”。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对于他们的手下败将的武士道文化都有如此崇敬之心,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是否也能放下历史恩怨,而以学习的态度来从日本的文化中得到一些有益启发呢?我想,应该如此。

武士道的这种思想在日本看来是“只感化自己民族”的思想,但是一旦对外则显示出残暴的一面,套用尼采的一句话:“如果把亚洲人的性格状况比喻成平原,日本就是一座突起的山丘。”综观日本文化史我们不难看出武士道是日本民族在偏狭的岛屿中产生的一种复杂、混乱和极端的生存意识,以及情感倾向。在狭隘的生存空间中,它有能力保留品格或附庸风雅,但当它发展开来后,它表现出来的是其极其残忍的一面,二战就是极端的典型。日本武士道在日本走向法西斯的过程中的确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但真正给亚洲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思想和皇国史观教育。

武士道的思想带给日本的好处就是,整个民族的团结一气。在最近百年里,日本就是靠着这种思想,不断的发展自己。可是,武士道思想的落后性,使得日本女性的地位低下。在经济如此发达的国家,日本的女性深受武士道思想的迫害,注重男权的武士道,使得女性到现在还没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

二战后日本普遍采用西化教育,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在日本已越来越淡薄,不管武士道在日本历史上曾经起到过怎样的作用,

新一代日本年轻人越来越远离武士道精神,毕竟历史已翻过那一页了。 武士文化是自尊文化,有重名誉的传统。隐忍、附强曾是武士的生存之道。日本非常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无法忍受被别人把日本看成是劣等国家。自尊及名誉心推动日本人奋发图强,日本战后附强于美国,使它摆脱了外界对发展经济的干扰,在一片废墟上迅速实现繁荣的商贸国家。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等成功企业家被视为现代武士。

对于武士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继承,不少朋友都认为最大的继承应该是忠于职守,自我约束,承担责任。日本发生社会事件时,最常见的做法是领导人的“引咎辞职”。当事件对社会对团体时,不管领导人对所犯错误是否有直接责任,最高负责人要对造成的坏影响以辞职以谢天下。

今天日本社会的主流是商业文化,尽管还有一些日本人迷恋武士道,但日本主流文化已经改变,严苛的武士道生活更是一去不复返,武士道早已随风凋零。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给国人和西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对它作出何种价值评判,这种对荣誉的尊重和对死亡的蔑视无疑是人类精神中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结束语

在改革中,除旧是无法避免的,这是进步所必须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强国之路,但是就像影片中所表现的一样,武士

道并没有被完全抛弃,并没有被埋没。反而从另一个层面上武士道精神被发扬光大了,众所周之,那是军国主义,纳粹。在而后的战争里,不管日本是侵略还是反侵略,都体现着他们的武士道精神,奋力搏杀,效忠天皇,遵守纪律,甚至战败剖腹的也不在少数。不管正义还是非正义,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人的骨子有种坚韧不拔,那就是武士道。民族精神支撑着大和,在战后迅速繁荣,走上发达。经济的腾飞自然与他们执着,严谨,遵守,坚韧是分不开的。通过了解武士道精神来了解日本的国民性。日本文化的很多东西都有似曾相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我们不由得为中华民族曾有的灿烂文明而自豪。日本传统文化是在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与改造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认识日本文化传统也成为认识中国博大精深文化传统的一种途径。


第二篇:大爱无疆美丽冻人-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观后感


大爱无疆 美丽冻人

————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观后感

本人是一名肌病患者,早就听说美国知名作家米奇·艾尔邦的畅销书《相约星期二》被改编成话剧,可一直无缘观看,今年承蒙朱常青老师组织、台湾果陀剧场友情赞助,本人有幸于7月26日晚在人民大舞台观看了果陀剧场出品的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 该剧讲述了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米奇,终日为生活而忙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大学恩师莫利教授重逢,而此时老师已身患绝症——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一种神经肌肉疾病,简称“渐冻症”,与癌症、艾滋病、白血病、类风湿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五大疑难杂症,目前无法治愈。)。面临死亡,莫利教授坦然接受,并开始研究生命的意义,同时不忘自己教师的天职,利用米奇每星期二来探望的时间,进行了自己最后有关人生的谈话课程,使米奇世故僵硬的心一点一点软化,重新看待生活与生命。莫利教授最后的课程每个星期二上一次,学生只有米奇一人,内容包括了爱、家庭、恐惧以及死亡等课题。虽然该课程只上了十四堂,随着莫利教授的去世而结束,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继续探寻生命的意义。

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由台湾著名演员金士杰和卜学亮主演,杨世彭、古天农导演,金士杰在剧中扮演的“渐冻人”莫利教授,卜学亮扮演学生米奇·艾尔邦。虽然整个话剧只有两个人物,但其充实的内容、睿智的语言、真挚的感情,令人感动至深。话剧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我的心也随着剧情的发展激动不已,久久不能平静。

该话剧的许多台词不仅感化着米奇、感化着观众,也令我茅塞顿开,其中老教授关于爱的阐述使我受益匪浅。莫利教授身患绝症,病魔逐渐吞噬着他的身体,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虽然饱受病痛,但不能阻止他去关心他人:他组织讨论小组,他参与电视台节目,他给笔友回信,还给当年的得意门生上了一门关于人生的课。就像莫利教授所说的:“我当然在受罪,但给予他人能使我感到自己还活着。只有当我奉献出了时间,当我使那些悲伤的人重又露出笑颜,我才感到我仍像以前一样健康。”

这是多么博大的爱啊!床边的人在为他的病痛难过,他却因此想到了世界上比自己更痛苦的人,结果全部自身煎熬都转化成了关爱;他的学生不止一次发现,原来为了分散他的病痛而让他看新闻,而他却突然扭过头去,为新闻中半个地球之外的人在悄悄流泪。

当今我们的社会比较崇尚西方的价值观,认为拥有越多越好,就是说财富越多越好,权力越大越好。具体体现在上学,考试、就业,升迁、赚钱、结婚、买车、买房、装修??层层叠叠,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而且,总是企图按照世俗的标准活得像样一些。别人反复地

对我们这么说,我们又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我们甚至这样教育下一代:不好好念书就考不上大学,将来只能扫大街。于是教育造成了一种错误的惯性,一代一代地误导下去,使大多数人受它的迷惑。因此社会上有很多人追求物质,想拥有新的衣服、新的玩具、新的手机、新的汽车、新的房子......然后沾沾自喜地向你炫耀:“猜我得到了什么?”但莫利教授分析得出;“这些人都渴望得到爱,但又得不到,于是就接受了这些替代品。他们乐于接受物质的东西,期望能得到类似于拥抱的感情回报,但这是行不通的。你无法用物质的东西去替代爱、善良、温柔或朋友间的亲情。金钱或权力都无法给予你这份感情,不管你拥有多少财富或权势。”

我的女儿今年七岁,只是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当看到别人家住别墅、有两部小汽车就会很羡慕。回来后对我说:“X X家好有钱啊!”而我马上对她讲:“那你愿意住他们家

吗?”,她想了一会儿说:“他们家再有钱也是别人家,我还是喜欢和爸爸妈妈一块住。” 可见小孩子的首要需求是希望得到爱,他们认为父母的爱最重要,其次才是物质的享受。而大人们经过多年的教育,往往在物质与爱的选择题中出现错误,这是为什么呢?大人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努力追求的财富与权力难道就是一生所需要的一切?”

我还常常陪闺女看《爸爸去哪儿》的电视真人秀节目,里面有许多做游戏选房子的环节,我也问她:“如果你参加这个节目的话,你会选啥样的房子?”而她的答案常常出乎我所料,像什么蜘蛛房、山洞房、玉米房等等,都是一些很妖的房子,而不是当地的豪宅。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小孩子选房子背后的真正需要是能满足其好奇心。而大人的真实需要往往被掩盖了,把“需要”变成了“想要”,而“想要”的则来自于左顾右盼后与别人的盲目比赛。

莫利教授曾说过:

“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

“只要明白了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就会走向关爱和奉献。”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与人,并去接受爱。”

“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

“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相爱,或者死亡。”

······

写到这里使我想起一个人,她就是朱常青老师。朱老师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教授,本来应该有一个美好的前途,正当她对未来充满希望之际,却不幸患了神经肌肉疾病,但朱

老师没有被病魔打倒,她从绝望中奋起,开始与命运抗争。20xx年起,朱常青踏上了"呼唤关爱肌病患者,加快攻克世界难题"的拓展之路。她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与国外的神经肌肉疾病协会建立联系,寻求关爱肌病患者的经验;与专家一起,举办了三次"中国神经肌肉疾病专家、病友、家属恳谈会",并自费开设了全国唯一的一家肌病网站,被病友们亲切地称为"朱总坛主"。目前网站的访问量已超过20万,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肌病信息资料库。朱老师还在网上开展了征文活动,鼓励病友自强不息。

朱常青老师的行动充分体现了莫利教授大爱的精神。虽然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能够努力去拓展生命的宽度,让生命放出光彩,去实现生命的意义。

让我们勇敢地、无私地去爱吧,爱长辈、爱孩子、爱老师、爱同学、爱朋友、爱对手······,这样世界才能充满爱,人们才能享受真正的和平与健康、自由与和谐。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莫利教授的身体被病魔几乎完全“冻住”,但他的大爱使他的笑容依旧是那样灿烂,即使死亡终结了他的生命,他的灵魂依旧美丽动人。我们会永远爱他、想念他······

病友:Frank

更多相关推荐: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

电影人生最后的武士本周观看了电影最后的武士影片讲述的是在日本明治维新之际日本与美国合作镇压日本国内叛徒的故事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谁才是真正的叛徒已经不言而喻正是那位声称为了天皇而要剿匪的大臣为了一己私欲不惜发动战...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本来是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才去看的最后的武士但看完之后却有无尽的感慨片中的音乐与画面的处理无疑是十分出色的但我的心情却不在于此当机关枪把武士和战马打得血肉横飞就注定武士道精神成为历史而一段巨大...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

题目由最后的武士看武士道内容摘要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

FeedbackofTheLastSamuraiAfterhavingwatchedthemoviequotTheLastSamuraiquottoomanyfeelingscontractedinmymindInpresenti...

最后的武士影评

历史的恨最后的武士影评憔悴的历史已成为回忆一切的荡气回肠已成为冻结的往事留下的只是斑驳的痕迹导演爱德华以历久弥新的眼光去剖析那段历史的阴霾去感受那段文明的豪迈在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之间去领略那种缠绵悱恻的感悟他以...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

樱花瓣落武家之殇最后的武士影评这部投资过亿美元以及超豪华演员阵容的好莱坞大片将日本的武士道以一种超凡的精神的存在表现了出来我只想将我看完后的感觉用文字写下来尽管这种感觉真的很难表达影片的主角胜元是根据日本近代史...

最后的武士》电影 观后感

最后的武士电影观后感最后的武士迄今为止最令我感到震撼的电影很早以前就看过了看过好多遍了但每次再看带给我的都是巨大的震撼无数的感动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实在令我折服五体投地的服他们宁愿死也不愿受耻辱不愿投降敌人在过去...

《最后的武士》影评

汉语言文学0820xx4204成鹏最后的武士影评樱花零落满地鸿歌武士尤其像流水线生产出的产品被灌输了忠君卫国服从忍耐的思想成为了表现某种道义的冷血杀手冷冷的战争机器如是而已冷兵器时代的终结点终于到了这意味着武士...

最后的武士——新选组

最后的武士新选组金融学院二班卢家欢26130223一前言关于新选组日本有许多的漫画戏剧小说及相关作品对于日本人来说新选组象征着最后的武士道新选组正好生存于新时代与旧时代的交接点在西方新式枪炮如凶狠波涛席卷而来之...

最后的武士

最后的武士gt观后感我本以为大学生课外导读这个选修课上所播放的电影必也枯燥无味如之乎者也般古板令人难以忍受最可悲的就是我们在看完电影后要写观后感我当时就想假使听和尚念金刚经可以得学分的话我会义不容辞但影片最后的...

最后的武士

最后的骑士观后感20xx1043110韩伟东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又被带到了击杀印第安人的第一线上尉纳沙艾尔格兰在战争中见证了过多的鲜血与暴力以至于迷失了自己的灵魂特别是看到上级军官上校本杰明巴格利屠杀印第安人...

最后的武士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这是一个悲壮与轻柔相碰击希望与毁灭相照映绝望与重生相衔接西方与东方相融合的电影虽然武士时代的终结让我扼腕叹息忠诚武士的倒下让我心酸但纳森欧格仁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与多丽子的绵绵无尽的爱更让我看到希...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