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

时间:2024.5.4

《秋兴八首其一 》《登高》

——比较阅读

学习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一、导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

李白是仙,超凡脱俗;杜甫是圣,超凡入俗。李白以天才写诗,“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在浪漫的想象中飞行;杜甫一生以学养写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泞中艰难跋涉。李白是盛唐精神的写照,杜甫是苦难人间的歌者。

二、知识回顾:

接触过的杜甫作品:

初中:《望岳》《春望》 《石壕吏》

《春夜喜雨》《江南逢李龟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高中:《蜀相》《旅夜书怀》《阁夜》

《登岳阳楼》

《小寒食舟中作》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恨别》《月夜忆舍弟》《夔州歌十绝句》

《村夜》 《野望》

杜甫诗歌中最感动你的是什么?

(一)忧国忧民,渴望兼济天下;

(二)仰慕英雄、壮志难酬;

(三)漂泊无依、老病孤愁 ;

(四)眷恋亲情、友情、爱情。

三、老师范读 初步感知

谈谈你对这两首诗的第一印象

四、知人论世 解读诗意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秋兴》

白露使枫树林凋谢衰败了,巫山巫峡气象萧瑟阴沉。巫峡江中的波浪汹涌,接连天际,山上雾霭阴沉接地。丛菊已开两度令人回忆往昔而潸然泪下,一叶孤舟系在江岸,像系着我思念故园之情。深秋季节,人们在赶制新衣,傍晚站在白帝城高处,可以听到急促的捣衣声。 《登高》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 1

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五、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分析意象 品味语言 赏鉴手法 把握感情

合作探讨

1、比较:写作背景 2、 景物特点(意象 意境)

3、 情感 4、表现手法

1、比较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其一——765年四月旅居夔州期间(两年)

《登高》——767年秋夔州

相同的背景

2、比较景物特点(意象 意境)

(1)《秋兴八首》其一

意象:凋伤的枫林,萧森的巫峡,汹涌的江波,塞上的风云,两开的丛菊,孤独的小舟,急促的砧声

意境:阴森萧瑟、孤单凄凉

(2)《登高》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长江

意境:萧索惨淡、辽阔苍凉

3、比较情感

面对自然秋景,作者在两首诗中抒发的感情是否一致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呢?(悲) 《秋兴八首 其一》

悲秋:悲 —— 自然之秋 人生之秋 国运衰落之秋

《登高》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来?

八悲:他乡作客;经常作客;离家万里;凄凉秋日;登台无酒;登台无友;带病登台; 时世艰难,年过半百。 (从诗中直接找出)

概括:身逢乱世 时值悲秋 离乡万里 漂泊他乡

人到老年 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 家国多难

悲:自然之秋 人生之秋 家国之秋

4、比较表现手法

相同点:情景交融。(情感深沉)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不同点:《秋兴八首》其一

1、托物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2、象征【骇浪滔天,暗寓了时局动荡和心潮翻卷;阴云匝地,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3、烘托【以秋风、捣衣声烘托含辛茹苦的游子无家可归的惆怅和凄凉】

《登高》

1、视角变换——仰视与俯视相结合

2、多重感官——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3、时空相结合

4、衬托【以长江的“不尽”衬托人生的短暂,抒发韶光易逝之感】

2

5、直抒胸臆【“艰难苦恨”,一个多年飘泊,孤苦无依,鬓发斑白,年迈多病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

比较《秋兴》与《登高》 (从不同角度比较)

共同点:

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遣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不同点 :

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

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与《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共同特点:

年老、孤独、伤感、多病、颓丧,这正是诗人晚年生活的写照。

六:独立思考

炼字炼句 涵咏诗韵 (学生自由发挥)

《秋兴八首 其一》

示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示例二、“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示例三、“丛菊将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3

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的凄伤。

故园心:似思故园,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系: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

颈联承颔联一转,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示例四:“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尾联转入秋思,将焦点转移到现实生活,进一步把秋思写足。表现游子无家可归的惆怅凄凉。

“摧”字形象地写出诗人急不可耐的思念故园、心怀家国的迫切心情。

所以这是悲人生之秋,悲国运衰落之秋。

《登高》

示例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登高所见所闻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风急——凄寒; 天高——辽远 反衬人内心很孤单渺小 猿啸哀——叫声凄哀,闻者欲哭,悲情顿生; 鸟飞回——“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诗人暮年漂泊的悲苦境况的真实写照

示例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由树及人。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已到生命的晚秋,有生命短暂之感。 长江——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无边、不尽——透出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仰望/俯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落木”“长江”这两个意象会让你联想到什么?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江花月夜》

这两句诗,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感慨万千。“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也让人感受到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露出浓重的沉郁悲凉。

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

既具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情——主观化了的客观景物

示例四:“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借酒浇愁,因病戒酒,悲情更难以排遣

尾联中“艰难” “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两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小结:我们来看,从自然之秋到人生之秋,再到家国之秋,是层层递进的。颔联“无边落木 4

萧萧下”既是自然之秋,又是人生之秋。“艰难苦恨繁霜鬓”既是个人艰难,又是国家艰难。“潦倒新停浊酒杯”既有对人生之秋的无奈,又有对家国之秋的无奈。三悲是互相交织的,回环往复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就是说,自然、人生、家国,种种悲凉,在此刻就全部交织在一起了,喷涌而出,就形成了我们现在读到的被人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除了思想内容上的特点,咱们再来看一下诗歌的形式。律诗在形式上非常讲究对仗,通常是颔联、颈联对仗,咱们来看这首诗,除颔联、颈联外,首、尾两联也是对仗的,句句对仗。而且句内还有对仗。如“风急”对“天高”,“渚请”对“沙白”。我们说“对仗工整”,这也是它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一个原因。

七:总结 风格: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比较李杜

如果说李白呈现给我们的是浑身氤氲着侠气、仙气、阳刚之气的话,那么,迎面而来的杜甫则是整个的包裹着酸气、霉气、迂腐之气。李白飘逸浪漫,杜甫沉郁现实。面对朋友,李白是洒脱的,而杜甫却是细腻的,“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就是他对友人的关切问候。面对社会,李白选择的是任性自由,纵情山水而杜甫则在一声声叹息中浮浮沉沉,饱受折磨。 李白与杜甫有那么多的不同,却结为挚交好友,你对他们二人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他们的诗歌谈谈你的感受。

5


第二篇:秋兴八首其一赏析.doc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本课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作者: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1,巫山巫峡气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3,塞上风云接地阴4。

丛菊两开他日泪5,孤舟一系故园心6。

寒衣处处催刀尺7,白帝城高急暮砧8。

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

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砧:捣衣石。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今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第二首中\'每依北斗望京华\',第四首中\'故国平居有所思\'是八篇的纲领。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秋兴八首》的结构,从全诗来说,可分两部,而以第四首为过渡。前三首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首详长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长安,后五首则由思长安而归结到夔州;前三首由现实引发回忆,后五首则由回忆回到现实。至于各首之间,则亦首尾相衔,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只如一首。《秋兴八首》为杜甫惨淡经营之作,或即景含情,或借古喻今,或直斥无隐,或欲说还休,必须细心体会,方能领略诗的妙处。

《秋兴八首》为历代评家所重。当代学者叶嘉莹编有《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有河北教育出版社19xx年版)可参。

秋天和大江是杜诗中最常见的意象,《秋兴》八首也以之为主体意象。这里所选的第一首即为领起之作,《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淘洗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读杜诗,要首先读懂他的秋天和大江。

《唐宋诗醇》引钱谦益云:\'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

更多相关推荐:
《秋兴八首(其一)》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注释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玉露秋天的霜露因...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

杜诗〈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反思

杜诗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反思未20xx021405265d56b7b40100bzgk杜诗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已经教学完毕我想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诗的能力可以分解为如下三点能诵读和背诵并读出诗的韵...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题解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ku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

秋兴八首(其一)解析

秋兴八首其一解析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题解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

杜诗〈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反思

杜诗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反思未20xx02140526杜诗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已经教学完毕我想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诗的能力可以分解为如下三点能诵读和背诵并读出诗的韵律美秋兴八首其一描绘了巫山巫峡的...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一导入回顾诗歌鉴赏之四抓三么1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2抓作者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3抓诗句三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意象意境技巧情感4抓注释难理解的词...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基本情况思想情感及创作成就2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从写景抒情炼字方面赏析诗歌3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教学重难点1品味诗歌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2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杜甫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3理解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4感受诗歌中的羁旅之愁和家国之悲5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赏析诗歌体会...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2要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音字词义文意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高一必修课型讲读课文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韦正魁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杜诗的风格特征及地位2体会作者即景生情感悟抒怀的写作方法3体会作者心系家园仍不忘国家前途命运的崇高品格教学课时1课时一检查预习提问学生讲解导学案上的有关杜甫的知...

秋兴八首其一读后感(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