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论文 苏联解体观后感

时间:2024.5.15

观苏联解体纪录片后感

物理学系 张皓婷 201411143017

纪录片记录了列宁、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苏联一代代领导人的思想观念和活动,从领导人的层面揭示苏联一步步走向解体的过程。从一个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最终走向了解体,看完纪录片不禁让人叹息、深思。

列宁是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联邦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纪录片中提到,列宁执政时坚持走群众路线,通过各种渠道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了解民众的所想所需,列宁的接待室曾被称作“世界上最大的接待室”。同时,列宁特别注重清廉,领导干部们没有任何特权,与群众同甘共苦。在他的领导下,执政党内的作风优良,为人民办实事,苏联综合国力飞速提高,也得到了人民的拥戴爱护。

赫鲁晓夫时期,他批判对斯大林狂热的个人崇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改革大多操之过急,与国情实际情况脱离。同时他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朝令夕改,一些措施没有深入贯彻落实。并且,赫鲁晓夫独断专行,几乎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综上,赫鲁晓夫最终下台,改革也没有成功。

勃列日涅夫时期形成了非常可怕的说空话的风气,勃列日涅夫喜爱发表演讲,但讲的话多半空洞无物,无实际用处。他喜欢个人崇拜,沉浸在别人对他的阿谀奉承中。同时,他忽视了实际的国情现状,发

动了对阿富汗的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这时的苏联执政党已经逐渐与人民群众脱离了。

到了戈尔巴乔夫执政时,党内、国家各种矛盾显著,他一上台就搞改革。但是他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这时的领导干部们腐败成性,官僚特权阶层为了个人私利集体背叛群众,这种变化也使苏共也失去了群众基础和执政能力。

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的转变,我们不难看出,领导人和执政党的思想行动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首先,执政党一定要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其次,改革措施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与国情相结合;同时,党风建设很重要,要形成清廉、办实事的作风,拒绝假大空形式主义,坚决打击贪污腐败。这样,才能保证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国家一步步发展提高。


第二篇:马原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自被提出以来,一直在不断地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经过近百年年,中国的实践者们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不断进行探索,对其之理解与实践也在不断地走向成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七大又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一举动进一步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中国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重要体现,它的提出有着深远的理性思考,从理论品质、哲学基础及具体层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在认识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升华,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新时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科学内涵与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在揭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过程中确立的。其基本观点包括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的本质是为实现本阶级利益的阶级斗争,政治的核心内容是国家政权,政治的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等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点。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经济与政治的辩证统一关系入手,科学地揭示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结成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并同一定发展阶段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正是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要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阐明了社会生产方式对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它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解释社会政治现象,在社会的客观物质条件下寻找政治问题的答案。而持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人看不到政治对经济的依赖关系,他们把政治和经济割裂开来,甚至把政治思想看成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彻底的革命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 产 党宣言》一书中明确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充分指明了

政治的本质就是为实现本阶级利益的阶级斗争。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或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当然,这里所讲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和斗争,还包括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政治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以及为巩固自身既得的政治利益而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所从事的建设性工作。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内容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具有广泛的实践性和显著的发展性。不同的时代对政治有不同的内容解释。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政治的主要内容和含义就是阶级斗争和阶级关系,中心任务是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当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政治的主要内容就应该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对经济落后、工业化发展不足的国家尤为重要。    二、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根本核心,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谈到人的发展时,首先指的是“个人的发展”,指个人精神、智力、体力等各方面充分自由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解放的基本内容是人类获得自由,是人类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这一结果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追求的终级目标。马克思主义政治十分强调人和社会的一致性和统一性,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就是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寻求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相协调的途径。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人民群众为政治主体,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的归宿。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没有人民群众,就没有社会的一切;没有人民群众,就没有社会的历史。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而且也充分说明“以人为本”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   对于科学发展观当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20xx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显然,这里讲的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发展目的问题。这就是说,我们的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富裕人民、造福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发展。这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是相一致

的。首先,它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它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主体,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最后,它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主体,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蕴涵着丰富的人本关怀,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充分揭示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关系。可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新时代中国的具体体现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新时期中国科学的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政治观,它不仅强调政治和经济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且更多的表现在对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认识与把握中。这些规律虽都有人的活动和主观能动性在里面,但却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性质。只有尊重客观规律、遵循并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能使整个社会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新时期中国科学的运用和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指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又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政策途径。“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人类的延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

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创新理论。科学发展观从不同层次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又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 是新形势下发展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参考文献:[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756  [2]许庆朴. 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与中国现实[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4][5]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R]. 人民网,科学发展观读本(连载一),

更多相关推荐:
苏联解体观后感

居安思危苏联解体观后感仁布县中学政治教师章仕德20xx年3月12日我校全体党员教师在三5班教室观看了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纪录片该片运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倾听并记录了20年前那场剧变的亲历者当事...

观苏联解体有感

观苏联解体有感苏联演变是20世纪资本主义的全面复辟是历史的倒退苏联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激烈的阶级斗争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苏联演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苏联演变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苏联演变的...

苏联解体内幕观后感

苏联解体内幕观后感19xx年拥有93年历史的苏联共 产 党宣布解散具有74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顷刻瓦解令全世界震惊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上难解的历史之谜十多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解体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长期以...

苏联解体观后感

苏联大解体观后感洪湖镇殷道川我在看了苏联大解体的视频后感想颇深缘何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忽然之间就四分五裂任何历史都有它的必然性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此视频的观看我觉得苏联解体是历史必然而导致这...

观苏联解体纪录片有感

观苏联解体纪录片有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个曾经的社会主义超级大国最终走向衰亡观看了苏联解体纪录片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思影片主要讲述了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政治状况也正是这个时期苏联开始转向衰败关于苏联的解体我感觉最主...

苏联解体观后感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观后感近日我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纪录片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有三个层次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方针和政策是苏联亡党亡国的直接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矛...

苏联解体观后感

苏联解体观后感苏联解体gt观后感一今天我们看了关于苏联解体的纪录片了解到了苏联解体的悲惨事件的前因后果令我深有感触而且对社会主义制度苏维埃共和国的了解进一步加深了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存在的70多...

大国崛起之苏联观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苏联曾经庞大的苏联其主要的民族是由斯拉夫人构成的就如同中国主要是由汉族构成的类似这个主体民族在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同时也是一个散发着勇敢坚强气息和以坚韧不拔著称民族19xx年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

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周年祭观后感

教师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观后感二近日观看了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该片运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倾听并记录了苏东剧变的亲历者当事人和普通民众对那场剧变及其后果的诉说全景式的展现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戈尔巴乔夫上台时正值...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观后感2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观后感朱立新近日观看了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该片运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倾听并记录了苏东剧变的亲历者当事人和普通民众对那场剧变及其后果的诉说全景式的展现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戈尔巴乔夫上台时正值...

大国崛起之观后感(俄国、美国)

大国崛起的观后感在发展哲学课上看了两集大国崛起感触很多变革发展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想无论是什么样性质的国家发展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这次主要看了俄国和美国的崛起现在我就俄国为例谈谈我的感受俄国的崛起之所以...

《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之苏联的观后感在看了大国崛起电视纪录片之后感触很多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变革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这次主要看了俄国和美国的崛起现在我就俄国为例谈谈我的感受俄国的崛起之所以不说是苏联或俄罗斯的崛...

苏联解体观后感(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