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佳肴

时间:2024.4.14

《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时建议】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5.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2题,正确认读字音。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6.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7.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8.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9.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11.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

三、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13.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四、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4.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略。 课后学习

虽有佳肴

15.背诵课文。

16.完成课后练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视频、附件等)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用户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作品务请注明出处,机构云平台、个人云空间的建设权、管理权、所有权均归实名机构和实名师生所有,与世界大学城无关。

标签:《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

?

? 收藏到我的学习空间 收藏到我的课堂魔方 分享到圈子

游客不允许评论,您尚未登录或者已经安全退出

排序方式:按评论时间|按最新回复|按回复数量

1

文章

视频


第二篇:《虽有佳肴》原文及译文


虽有佳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

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可以由“小成”到“大成”)”。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他们什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这七点,是施教顺序的大纲。古书上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宫首先要尽职,读书人要先立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兑命》篇中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

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可以由“小成”到“大成”)”。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他们什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这七点,是施教顺序的大纲。古书上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宫首先要尽职,读书人要先立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兑命》篇中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

【原文】虽有佳肴[1],弗食,不知其旨[2]也;虽有至道[3],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5];知困,然后能自强[6]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7]”。其此之谓乎!

【注释】[1]肴:指有骨头的肉。[2]旨:指食物的味道。[3]至道:最有说服力的理论。[4]困:迷惑不解。[5]自反:自我反省。[6]强:自己鼓励自己。[7]学学半:教育别人,能学习一半。

【语译】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里,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上的困惑。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互发生作用,教育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古之教者,家有塾[1],党有庠[2],术有序[3],国有学[4]。

【注释】[1]家有塾:家,二十五户人家的合称,即“闾”。家有塾,指的就是这二十五户人家共有的学校。[2]党有序:古代五百家称为党。庠,在党中开办的学校。[3]术有序:术,与“遂”同,一万二千五百家称为遂。术,在遂中开办的学校。

[4]国有学:国,都城。学,真正的大学堂。

【语译】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一个遂中设有“序”,一国之中设有“太学”。

【原文】比年[1]入学,中年[2]考校。一年视离经[3]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4]。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5]。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6]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7]曰:“蛾子[8]时术[9]之”。其此之谓乎!

【注释】[1]比年:每年。[2]中年:隔一年。[3]离经:将书中的句子逐一断开。

[4]小成:取得很小的成绩。[5]大成:取得辉煌的成绩。[6]说:同“悦”。 [7]《记》:古人编写的记录言行世事的书。[8]蛾子:蚂蚁。[9]术:学习本领。

【译文】(学校)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一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经文的主旨;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喜欢与同学朋友探讨学问;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学博览,亲敬师长;第七年考查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及选择朋友的眼光,这时候叫做“小成”。第九年考查学生知识是否渊博通达,是否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疑惑,而且不违背师训,这叫做“大成”。这时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是大学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古书《礼记》说:蚂蚁时时学习衔泥,然后能成大垤(大的蚁封)。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大学始教,皮弁[1]祭菜[2],示敬道也。《宵雅》肄三[3],官

[4]其始也。入学鼓箧[5],孙[6]其业也。夏、楚[7]二物,收其威也[8]。未卜禘[9],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10]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11]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12]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13]”。其此之谓乎!

【注释】[1]皮弁:穿上正式场合穿着的礼服。[2]菜:祭祀所用的菜。[3]《宵雅》肄三:《宵雅》,指《诗经》中的《小雅》。肄,完成学习任务。三,《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小雅》中的诗。[4]官:做官的礼数。[5]鼓箧:以击鼓的方式把学生召集起来。箧,书箱。[6]孙:同“逊”,恭恭敬敬。[7]夏、楚:夏,与“甲”同音。夏、楚,都是体罚学生用的木条。[8]收其威也:收,适当地克制。威,行为举止。[9]禘:祭祀活动。[10]存其心:在心里翻来覆去地思考。[11]躐(liè):超越。[12]大伦:天下之礼,大道理。[13]官先事,士先志:官,当官。事,处理事务。士,做士人。志:胸中有远大的抱负。

【语译】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着礼服,具备祭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要求学生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叙述君臣和睦的)三篇诗,一开始就用努力莅官事上的道理劝勉学生。接着要求学生按鼓声打开书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

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惩戒的木条,警醒鞭策学生,以整肃学生的行为举止。(学生春季入学),夏天的大祭没有实施以前,官员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时常观察学生,但不轻易发言,等到适当的时候再加以指导,以便让他们主动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幼的学生要注意听,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这七点,是教学的大道理,非常重要。古书《记》说:“大凡学习做官、领导人民,就先学习管理事情;要做一个读书人,就先教他立定远大的抱负。”就是这个意思。

更多相关推荐:
虽有佳肴 朗读节奏

朗读节奏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半其此之谓乎相长也兑命曰学学

第20课虽有佳肴阅读欣赏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虽有嘉肴3阅读鉴赏1题目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gt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gt读后感一侯宁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带着十分的兴趣看完自序不禁感叹这是一位小细致大智慧的班主任原以为只是简单的说教可是还是怀着好奇心读了下去不想书中的一个个...

为什么有些人读书能读得如此快?

为什么有些人读书能读得如此快编者按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诸多好处自不必说那么读书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比如有的人读书较快吸收的也多他们是怎样做到的胡天翼最基本的一条是读得书越多读起书来越快看得...

济南的味道 读后感

我心中的济南济南的味道是众多名家之作作家眼中的济南各有各的味道拿起这本书满怀兴奋地读完掩卷深思做为一个在济南出生在济南生长的成年人济南又有哪些味道呢济南作为山东省会自然会吸引很多人落户又以山东各地居多大学毕业部...

《济南的味道》读后感

济南的味道读后感济南的味道gt读后感张天烁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句话来描写济南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一座科技与质朴并存的城市一座泉水与城市并存的城市一座令你流连忘返百看不厌的城市济南是文化的古城是现代的大都市...

《爱的味道》读后感

爱的味道有座小城新开了家汉堡店名叫爱心汉堡店据说汉堡店聘请了国外高级蛋糕主厨味道是全城最好的奇怪的是爱心汉堡店有一个特别的规定凡是父母陪孩子来吃汉堡的汉堡店给父母每人赠送一个汉堡但要求父母必须在店里吃完这个汉堡...

树叶的相味读后感

树叶的香味读后感有一本书名字是树叶的香味是不是觉得有些很奇怪树叶怎么会有香味呢是啊刚看到这本书的时侯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树叶散发出来的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香味呢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心里的疑问我翻开了这本名字奇特...

《香港味道》读后感

香港味道读后感八月下旬的天气就像快嘴的搞笑艺人你永远无法预知下一秒听到的是风声还是雨声从几天前起每天两场雨已经成了这个假期的保留节目坐在书房里吹着雨后的冷风一遍又想着济南现在的气温也许还不像想象中那么低家中和济...

人间有味是清欢——《瓦尔登湖》读后感

人生有味是清欢读瓦尔登湖有感人生有味是清欢瓦尔登湖是他寂静的追求淡淡的欢愉浅饮慢酌出人生有味心中有味才是清欢题记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梭罗这人就是我的云彩四方邻国的云彩安静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海...

读月亮的味道有感

读月亮的味道有感暑假期间我买了一本月亮的味道妈妈很奇怪地问我为什么买这么一本又薄又贵的书我说它的封面太吸引我了是的看到那凹凸不平的月亮表面我也不禁想尝一尝月亮究竟是什么味道呢初读那本书时我觉得那只是讲了一个一群...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读于丹人间有味是清欢有感苏州市第四中学校王华人生即使再忙碌也要给生命留出一些闲适的时光寻几许人间的清欢这是著名学者作家于丹在作品人间有味是清欢长江文艺出版社20xx年1月出版里向我们讲述的道理她让我们明白人的一...

虽有佳肴读后感(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