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逻辑

时间:2024.5.15

《小逻辑》导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概括哲学的性质,讲了哲学的开端、对象、内容和方法,以及哲学与经验科学、哲学与哲学史、哲学全书与百科全书的关系等问题。

第一节

这一节主要讲哲学的对象不同于其他科学的对象,哲学的开端就是一个假定。

哲学的对象和宗教的对象大体上是相同的,两者皆以真理为对象,皆研究有限事物的世界。但是,别的一般的科学则不一样,它们研究的范围无论多么广,总有确定的范围和具体的对象,并且具体科学的科学家们只需要把表象直接接受的东西当成自己的研究对象就可以了,不必研究这些东西的“必然性”。

黑格尔认为,就人的具体认识过程来说,表象在先,然后形成概念,并且也只有通过表象、依靠表象才能把握概念。但是,就逻辑上来说,是概念在先、表象在后的。因此,黑格尔反对以表象作为开端,主张以概念作为开端。

第二节

这一节主要讲哲学思维与其他思维的区别。

黑格尔说,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但是这里的思维指的是哲学思维,而不是一般的思维。我们说“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在于他能思维”,这里的思维是一般的思维,是作为情感、直觉或表象等形式而出现的。哲学思维虽然与一般思维本质上都是思维,但是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它以思维的形式出现,而一般的思维是作为情感、直觉或表象等形式而出现的。

黑格尔认为,情绪和思维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人和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有思想,而宗教情绪只有人才有,所以宗教情绪和思维是不能完全分开的。但是,思维和宗教又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就是“后思”,也就是“反思”。“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1[1]而忽略一般的思想和哲学上反思的区别,则会引起误会。我们要区别关于情绪和表象的思想与被思维所决定所浸透的情绪和表象这两者;我们也不能误以为哲学上的反思是达到真理或者永恒的唯一途径。

第三节

这一节讲哲学的对象(思想、范畴、概念等)不同于表象。

充满我们意识中的内容,构成情绪、直观、印象、表象、目的、义务以及思想和概念。而同一个内容会有多种的不同表现形式,由此人们会误以为每一个特殊的形式就是一个特殊的内容——其实不然,它们还是同一个对象,只是表现为不同的形态。

黑格尔认为,我们所意识到的情绪、直观、欲望、意志等,可以概括称为表象。但哲学不是以表象为研究对象的,而是以概念去代替表象。一个人具有表象,并不能表明他能理解这些表象;反之,一个人具有概念,也并不能代表他能知道这些概念所代表的表象。黑格尔在这里虽然对表象和概念进行区分,并且强调哲学的对象是概念,但他并没有否认概念和表象可以相互脱离。

黑格尔由上文的概念与表象的区别出发,进一步说明了哲学难懂性的困难。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求知者习惯了形象思维,不惯于作抽象思维,而哲学需要把思想本身单纯不杂的作为思考的对象;另一种是“求知者没有耐心,极欲将意识中的思想和概念用表象的方式表达出来”2[2],也就是停留于用形象化的东西来表达思想和概念,而不去研究思想和概念本身。

第四节

既然在上一节中说了哲学的对象(思想、概念等)不同于表象,那么哲学需要唤醒一般人认识哲学的特殊的认识方式,也就是“把思想本身,单纯不杂地,作为思考的对象”3[3]。黑格尔还认为,哲学对于它和宗教的共同对象,对于真理,有能力从自身出发加以认识。如果哲学的看法不同于宗教,那么有必要说明出现差异的理由。

第五节

这一节主要讲要想认识真理必须反复思索,并谈论了那种误认为哲学太容易的观念。

黑格尔在这里引入了“反复思索”这个词,他认为只有进行反复思索,才能将情绪、表象等转化为思想,才能知道真理。哲学上的思想就是要对表象加以后思,使表象转化为思想,从而把握住表象以及外部或者内心世界的真理。

黑格尔还批评了那种认为哲学太容易的观点。许多人将哲学看得太轻易,虽然他们从未致力于研究哲学,却好像内行一样的来谈论哲学;尤其当他们受到宗教情绪的鼓动时,便毫不迟疑地走出来批评哲学。其实这些人忽视了思维不同于表象,不懂得把思维本身从表象中抽象出来的困难。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名称都属于表象,而哲学却不一样。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粉笔可以扔掉,可以踩碎,可以写完,而哲学思维里的粉笔的观念是扔不掉,踩不碎,写不完的。所以说,思想不同于表象。而这些连基本哲学常识都没有的人是不配谈哲学的。

第六节

在这一节里,黑格尔说明哲学并不脱离现实,并解释了他在《法哲学》里所说的“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4[4]这句话。

黑格尔认为,纯思和概念并不脱离现实,“应将哲学的内容理解为属于活生生的精神的范围、属于原始创造的和自身产生的精神所形成的世界,亦即属于意识所形成的外在和内心的世界”5[5]。也就是说,哲学并不脱离现实,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Wirklichkeit)。而我们对于这种现实的最初的意识就是经验,因此也可以说哲学的内容就是经验。对于同一内容而言,哲学和其他认识方式仅有形式上的区别,所以哲学的最高目的就是确认思想和经验的一致,并达到理性和现实的和解。

黑格尔在《法哲学》的序言里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6[6]这两句话曾经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其中包括很多重视哲学和重视宗教的人。黑格尔认为无须用宗教来作例证,因为宗教上的上帝就是合理的,是最高的理念,也是唯一真正现实的。在哲学方面来说,这两句话也是正确的。在一切现实的存在中,有很多偶然性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只是偶然的存在,“不配享受现实的美名”7[7]。但是,上述两句话中所讲述的实在是必然的实在。因此,这两句的意思也可以表述成,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必然的存在,凡是必然的存在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黑格尔在这里表现出了十分鄙视偶然存在的态度。

黑格尔还进一步阐释了“合理性的东西就是现实性”这种说法。一般人认为理念和理想是幻想,或者认为它们没有现实性,太软弱,不易实现。还有些惯于运用理智的人将理念与现实分开,用“应当”这个词去连接这两者。但黑格尔批评了这些观点,因为如果这个世界已经到了“应当”的地步,那么就没有必要去用“应当”这个词;但是如果现实还没有达到“应当”的地步,那么很多人都能提出这些需要“应当”的地方,而这还不能算作是在搞哲学。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理念,而理念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理念并不会软弱无力到永远只是应当如此,而不是真实如此的程度”8[8]。所以说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现实性。

第七节

这一节讲近代所谓“哲学”重视经验,但经验科学并不是哲学。

哲学不能离开经验和具体事物,它要进行后思。希腊哲学初期的时候,与现实缺乏联系;但是,近代路德的宗教改革之后,哲学便取材于经验,所以哲学这个名词已经被用来广泛地指称许多不同部门的知识。

近代经验科学有一个“无限重要的规定”,就是必须与研究的对象有“亲密的接触”。这里的“亲密的接触”不仅包括外部感官层面上的,也包括心灵和自我意识层面上的。所以,黑格尔主张把这些直接知识,或者外界或内心的启示的东西称作经验科学。经验科学虽然重视经验,然而并不是哲学,“只有思维才配称为哲学的仪器或工具”9[9]。

第八节、第九节

这两部分主要讲经验科学不能满足理性的要求、未能达到哲学的境地的两个方面。 第一个不足的方面是,经验科学只把握有限的对象,但是还有许多诸如自由、精神、上帝的对象是无限的,是无法被经验科学所把握的。所以,这些在内容上是无限的对象不能由经验科学来把握,只能由哲学来把握。此外,黑格尔并没有不承认“没有在思想中的东西,不是曾经在感官中的”10[10]这句话,因为具体的认识过程依时间顺序来讲始于经验;但是,

黑格尔认为,从逻辑上的顺序来说,同样应该承认“没有在感官中的东西,不是曾经在思想中的”11[11]这句话。

第二个不足的方面是,经验科学不能满足必然性的形式。一方面来说,经验科学所包含的普遍性是不确定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外在的和偶然的;另一方面来说,经验科学总是基于“直接的事实”、“给予的材料”或“权宜的假设”,这也不能满足必然性的形式。只有思辨的思维才能弥补这种缺陷,才能满足必然性——这也就是真正的哲学思维。然而,思辨科学并不是将经验科学的内容置之不理,而是将其进行承认和利用,来充实自身。思辨科学本身也将哲学上的范畴引入科学的范畴。所以,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区别在于“范畴的变换”。另外,思辨意义的概念同通常的概念不同,那种认为概念永不能把握无限的说法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人们不知道思辨意义的概念。

第十节

这一节讲我们需要对哲学思维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黑格尔认为,既然哲学思维能够认识绝对对象,那么我们需要对它的认识方式的必然性、能力等加以考察和论证。这种工作已经是哲学范围内的了;并且如果我们只是初步的解释,那就会显得偶然的武断。黑格尔认为,哲学的说明方法是一种圆圈似的自我说明方法,而不是线形的说明法。

接下来,黑格尔批判了康德的观点。康德哲学在教人认识上帝、事物、绝对对象或者本质之前,须要考察认识能力本身,即看人是否有这种能力。这就好像是我们应该在工作之前考察用来工作的工具。这种思想表面上看来可取,但是,我们在考察认识工具的时候只能在认识活动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所以这种考察方法对于认识来说是无效的。黑格尔嘲笑这种方法是“在没有学会游泳以前,切勿冒险下水”12[12]。

此外,莱茵哈特则主张哲学的开端应该从一种假说或试探性的思考出发,企图用这种方法来补救康德的困难。但是,这样的办法是线性的,而不是一个圆圈,所以依旧是不完善的。

第十一节

这一节主要讲思想是矛盾发展的。

哲学的要求可以概括成这样,我们的精神不满足于只把自己作为感觉直观、想象、意志来看待,而是要求它自己的最高的内在性的思维的满足。这样,思维便回到了它自己的本身。然而,思想活动过程却是纠缠于矛盾之中,丧失了它自身于思想的坚固的“不同一”中。但是,思想还有更高的要求,“即基于思维坚持不放,在这种意识到的丧失了它的独立自在的过程中,仍然继续忠于它自身,力求征服它的对方,即在思维自身中以完成解决它自身矛盾的工作”13[13]。

黑格尔认为,搞清楚上面的这些东西乃是逻辑学上的一个主要的课题。但是,如果不相信思维能够从自身解决矛盾,那么会引起一种消极态度,引起一种不必要的“理性恨”。

第十二节

这一节主要讲思维从经验出发向前发展的过程,直接性与间接性的关系,以及哲学与经验科学的关系。

哲学以经验为出发点时,思想总是得不到满足。因此,它总是要超出经验,提高到“思维本身纯粹不杂的要素”,也就是纯思想的境地,这样才能得到满足。理念相对于经验来说,总是抽象的。反之,经验科学给思维一种激励,把内容提高到必然性。这也可以概括为,思想从经验出发而又高于经验。

直接性与间接性二者表面上有区别,但是实际上不可缺一,而且不可分离。关于上帝的知识是从感觉经验出发,又独立于感觉经验,它“本质上即是通过否定感官经验与超脱感观经验而得到的”14[14]。但是如果片面的强调间接性,那么就会误以为哲学起源于后天的事实,是依靠经验而产生的。这就像我们饮食全靠有食物,并且全靠消灭食物。如果这样类比,那么思维之所以成为思维,全靠有感官经验,全靠消化、否定感官经验。但是,从逻辑上的次序来说,哲学以思想为开端,而不是以感官经验为开端,所以不存在那一种对感官材料的“不知感恩”的问题。

黑格尔认为,为补救思维的抽象普遍性,我们可以将哲学的发展归功于经验。一方面,经验科学并不停留在个别性现象的知觉里,而是用思维对材料进行处理,发掘出普遍的特质、规律,用于提供给哲学思考。哲学可以吸收这些经验可学的成果。从这方面来说,哲学的发展确实要归功于经验科学。另一方面,经验科学也需要思维发展到其自身。这样,哲学就赋予科学内容以思维的自由,赋予科学以必然性的保证。

第十三节、第十四节

这两节主要讲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以及哲学本身和各种不同哲学体系的关系。 哲学史是一个活生生的精神自我发展的过程,作为各个哲学体系的基础的特殊原则,只不过是同一思想整体的一些分支,晚出的哲学体系乃是包括此前各体系在内的最丰富的成果。 黑格尔还认为,普遍与特殊是不能并列起来看的,两者需要区别,特殊体现普遍。这就像是水果不能与樱桃、梨、葡萄等同,水果不是樱桃、梨、葡萄,但樱桃、梨、葡萄体现水果。同样,哲学一般与各种不同哲学体系的关系也是如此:两者并不是并列关系,后者体现前者。因此,研究哲学需要从各种不同哲学体系入手。

在第十四节里,黑格尔重申哲学同哲学史的异同,强调真理和理念是多样性的统一,因而哲学必然是有其体系的。

第十五节

这一节主要讲哲学是一个大圆圈,是由很多单一的但是自身完整的小圆圈所组成的。这里的每个小圆圈都只表达出一个特殊的规定性或因素,都是必然的环节。这些特殊的环节构成了整个理念,而整个理念也同样表现在了每一个特殊环节中。

第十六节

这一节主要讲哲学全书不同于一般百科全书的特点。

一般百科全书只是许多科学的凑合体,只是把一些由偶然的和经验的方式的来的零碎的知识聚集起来而已。这样聚合的东西,只能算是一种外在的集合、外在的次序,而不是一个体系。哲学全书则不然,它有三个特点:

第一, 哲学全书排斥只是零碎知识的聚集,比如文字学;

第二, 哲学全书排斥基于武断任意而成立的完全是实证的学科,比如纹章学; 第三, 别的实证科学,但有理性的根据和开端。

其中,第三点里的实证科学又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一) 开端本身是理性的,但把普遍原则应用到经验中的个别的和现实的事物时,

便陷于偶然而失去了理性。这一种实证科学的缺陷在于质料的有限。比如:

法律科学、自然历史、地理学、医学、历史等。

(二) 一些科学由于不认识它们所运用的范畴是有限的,也不能揭示出这些有限的

范畴和它们整个阶段进展到一个较高阶段的过渡,而只是把这些有限的范畴

当作绝对有效用。这一种实证科学的缺陷在于形式的有限。

(三) 结论所本的根据欠充分。这类实证科学大都一部分基于形式推理,一部分依

靠情感、信仰和权威。比如:许多建筑在人类学、意识的事实(心理学)、

内心直观和外在经验上的哲学。

(四) 除上述三种外,还有一种只是叙述的形式是经验的科学。这种科学把仅仅是

现象材料的感性直观加以排列整理,使符合概念的内在次序——也就是藉经

验的东西来讲逻辑自身发展的必然性。这种科学并不能被称为实证科学或经

验科学。比如:自然哲学、历史哲学。

第十七节

这一节主要讲哲学的开端的问题。

黑格尔认为,具体科学须从一个主观的假定开始,而哲学似乎也有一个假定——思维,作为思维的对象。其实不然,哲学的对象——思想,是由自己创造的,是由自己提供的。哲学的开端虽然采取直接的观点,但在哲学体系发挥的过程里,转变成了终点,也就是最后的结论。所以,当哲学发到这个终点时,也就是它返回自身的时候,这是一个圆圈。这样一来,哲学便没有与具体科学相同意义的起点。哲学上的起点“只是就研究哲学的主体的方便而言,才可以这样说,至于哲学本身却无所谓起点”15[15]。简言之,哲学的唯一的目的、工作和目标是,“达到概念的概念,自己返回自己,自己满足自己”16[16]。

第十八节

这一节主要讲哲学的分类。

黑格尔认为:“理念完全是自己与自己同一的思维,并且理念同时又是借自己与自己对立以实现自己,而且在这个对方里只是在自己本身内的活动。”17[17]因此,哲学可以被分为三个部分:

1、逻辑学,研究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

2、自然哲学,研究理念的异在或外在化的科学;

3、精神哲学,研究理念由它的异在而返回到它自身的科学。

在这里,哲学虽然被划分为三个部分,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静止的并列的关系,因为“每一部门的内容既是存在着的对象,同样又是直接地在这内容中向着它的较高圆圈(Kreis)[或范围]的过渡”18[1819]。

11]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xx年,第39页。

20[2] 黑格尔:《小逻辑》,第41页。

21[3] 同上。

22[4] 中文译本《法哲学原理》第2页,商务印书馆,19xx年。

23[5] 黑格尔:《小逻辑》,第43页。

24[6] 同上。

25[7] 黑格尔:《小逻辑》,第44页。

26[8] 黑格尔:《小逻辑》,第45页。

27[9] 黑格尔:《小逻辑》,第47页。

28[10] 黑格尔:《小逻辑》,第48页。

29[11] 同上。

30[12] 黑格尔:《小逻辑》,第50页。

31[13] 黑格尔:《小逻辑》,第51页。

32[14] 黑格尔:《小逻辑》,第53页。

33[15] 黑格尔:《小逻辑》,第59页。

34[16] 同上。

35[17] 黑格尔:《小逻辑》,第60页。

36[18] 同上。


第二篇:小逻辑 第六讲


《小逻辑》 第六讲 2008-10-28

下面我接着往下说,我也没给大家分出章回就往下讲,因为你们手头都有《小逻辑》,他那个章回很清楚,你们都知道我讲到哪个地方了。下面讲逻辑学概念的进一步规定和部门划分。前面的三种态度我用两节课时间把一些基本道理说了一下,里面一些具体的分析我没有讲。黑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对康德做了大篇幅的分析,一个批判一个批判的分析,当然这个大篇幅也是简明扼要的。对里面的一些东西现在大家可能不太熟,以后学到了反过来看看,我把里面的一些关键性的思想给大家交代交代。

逻辑学的进一步规定是连着三种态度来的,三种态度就是传统的形式上学、经验主义和批判哲学、直觉知识和直观知识(强调把握 “绝对”和把握真理要通过直观或者直觉性的知识)。在这三种形态里,我们知道,他所谓的思想没有达到客观性,没到达到客观思想,主要就是因为有个共通的毛病,就是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这个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我们不是在原理和中学学过嘛,叫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严格来说,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对立,实际上来源于毛主席,因为你们没赶上毛主席哈。毛泽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家。他有个本书叫《矛盾论》,其中讲宇宙观,他说,“形而上学也叫玄学”。玄学那不就是魏晋时期一个典型的哲学形态嘛,来源于老庄,特别是老子。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就是讲道学、玄学,形而上学的那个道,这不和辩证法对起来了嘛。大家注意,形而上学在西方有个单独的说法,就是物理学之上、后,实际上是第一哲学,第一哲学是最高的智慧,这不是来自于亚里士多德嘛!但是《形而上学》是后人编的时候把第一哲学编为物理学之上,亚里士多德那时候最高的智慧是神学、第一哲学。后人也又叫第一哲学,笛卡尔那不是叫《第一哲学的沉思》嘛。实际上,从亚里士多德那个地方,形而上学不是就讲以形而上对象、超经验对象为核心的学问嘛!实际上和辩证法能不能构成一个对立?是构不成对立的。那是不是毛主席这个说法没根据?也有根据,实际上根据在黑格尔。因为黑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刚讲过三种态度)是用有限概念——非此既彼建立的,黑格尔就把传统形而上学和知性连到一起了。但是黑格尔很明白,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不是一个对子,黑格尔把辩证和思辨(它俩有区别,一会我要讲)和知性相对立,不用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相对立,而是把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相对立,大家要注意这些说法。现在我们这个学术界一般也不用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来对立了,基本上也用知性思维。但是黑格尔确实把传统形而上学和知性思维方式连到一起了,他认为传统形而上学就是知性思维方式。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毛主席说的“天不变道亦不变”,指的是传统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康德批评的传统形而上学。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就不是知性思维了,他是思辨形而上学。大家注意这些概念要搞清楚,你不说可以,但是你心里不要糊涂,糊涂就麻烦了,还搞啥学问啊,糊里糊涂的,大家注意这些,概念要清楚。至于里面的知性思维、知性规律什么的,里面学问还有,还可以具体分析,现在人多数还糊涂,他糊涂就让他糊涂吧,但是我们学的时候要注意,里面有问题,你不能糊涂着往下学,那不越学越糊涂嘛?下面我还要讲这些问题。

下面讲逻辑学概念的进一步规定,这不是说三种态度都犯了知性思维的毛病,所以逻辑学概念的进一步规定就是要确立一种比知性思维更高明的方式或者形式。为啥确立这种思维形式呢?我给大家讲了,大家记着呢吧,因为形而上学的内容得用合理的形式、科学的形式才能成为真理,用科学的、合理的形式来显现真理的内容,使它成为科学、成为真理,这就有了进一步的规定。在这个进一步规定里面,大家要思考这么几个问题,也是他要解决这么几个问题:传统形而上学也好、经验论批判哲学也好,直觉主义者也好,之所以没有达到客观思想(客观思想就是真理嘛,我上节课给大家讲了,思想的客观性问题),无非就是知性思

维在作怪,那么我们怎么看待知性思维?知性、知性逻辑、知性思维究竟是怎么回事?它的地位、作用、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究竟是啥?另一个在知性思维之上有没有更好的、科学的把握真理的方式?他提出思辨的思维。进一步的就是这种思辨的思维作为合理的论证形式和知性有啥关联?这不就是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吗?解决问题无非就是说把这个问题的实质搞清楚,把它和其他问题的关系搞清楚。所以在逻辑学概念的进一步规定里,大家要思考刚才我说的这么几个问题。

进一步规定是怎么规定?《小逻辑》第79节,172页正文,就是这么规定的:逻辑思想就形式而论(讲的是形式)有三方面:第一,抽象的或知性(理智)的方面,第二,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方面,第三,思辨的或肯定的理性方面。下面的说明很重要,大家回去好好念一念,我在课堂上先给大家念一念:这三方面(一个是知性,还有两个是理性,两个理性又分否定的理性和肯定的理性,一个叫辩证的理性,一个叫思辨的理性,)并不构成逻辑学的三部分,而是每一个逻辑真实体的各环节,(每一个逻辑概念如果成为真理性的逻辑概念必包含这三个环节),一般说来,亦即是每一个概念或每一个真理的各环节,他们可以全部被安置在

第一阶段即知性的阶段,如是(也就是说你把概念都安排到知性阶段,都按知性法则联系起来的话),它们被认作彼此孤立,不能见到它们的真理性。这就是这个说明。这个不就是讲到逻辑真实体这三个环节,如果割裂了,片面地强调知性,那不就变成彼此孤立的概念嘛,真理就没了。大家注意思考,我一个一个讲这些环节。

在历史上,我们讲人把握对象,人的认识形式方面的话,基本有两种形式:一个是直观的形式;一个是思维的形式。这个感性就是直观的把握世界,把握各种各样的对象;还有一个就是思维的形式。比如康德讲人的认识,一个是直观的功能,一个是思维的功能。直观的原理叫“直观学”(均翻译为“感性论”),讲人的直观的先天形式是时间、空间等先天形式;而研究思维形式的原理不就叫“逻辑”嘛。但是思维这个东西又分,思维不是用感性直观把握对象,它是用概念把握对象,那么康德以及从古代就是区分这个。这个思维也有两方面:一个是知性的功能,一个是理性的功能。黑格尔讲思想,从形式方面来说,他意思就是说我讲的不是什么功能、认识论什么的,我讲的是思维形式,康德的感性形式不足以确立真理,表象思维,因为“绝对”不可能用感性来把握。所以这里面都涉及到的是思维的形式。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环节:第一个就是所谓的知性,第二个和第三个是理性,关于“知性”、“理性”及其关系,黑格尔有个说法,他说理性也是用概念,但是它和知性概念的性质不一样了,但他说以前的哲学家没意识到理性和知性的这种不同,没有意识到理性概念有比知性概念更高级的性质,所以以前哲学家虽然认为理性也处理概念,但是把理性概念的逻辑本性降低为知性概念的逻辑本性了,把理性知性化了,知性概念的逻辑本性就是按照抽象同一律进行区分,非此即彼,所以理性概念也被他们弄成非此即彼了。他说这个不行,太低了点。所以他就区分,他认为只有他自己看到这一点了。所以他对理性的概念重新挖掘,挖掘出了理性概念的本性是其思辨性,他也称为“思辨概念”,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理性概念”。他认为理性概念把握形而上学是正对劲的。从这个地方,他把理性划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是辩证的理性,另一个是思辨的理性。这不就成了三个环节了嘛。这三个环节都是讲思维的形式。而思辨的理性,黑格尔认为只有他把思辨理性的法则给揭示出来了。但是以前的人们是不是不自觉的用过思辨理性?那是用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那些论证都用过思辨的理性,但是是不自觉的,亚里士多德之前人们也用三段论推论,但是不自觉,但是真正把三段论法则揭示出来的是亚里士多德,而把思辨理性的法则,特别是形式法则揭示出来的,黑格尔认为就是他自己。虽然以前人都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里比比皆是用思辨理性的法则,但是没有揭示出来。思辨理性的法则是对立统一、分析和综合统一等等这样一个法则。三段论的根本法则是遵循同一律、矛盾律。从这来看,黑格尔把握真理或者“绝对”的这种思维形式,也是尊重了以前人们对思维的划分、对认识的划分,只不过他把思维划分了三个基本的逻辑

环节:知性、辩证的理性和思辨理性。当然黑格尔肯定认为思辨理性是最高的。而前两者知性和辩证理性在历史上都出现过,它们的一些法则、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也都被人揭示出来了,而思辨的法则是他揭示出来的,我们通常简称为对立面的统一、分析和综合的统一。我这是介绍些前提性的东西,下面我一个一个和大家说一下。

逻辑学概念的进一步规定和部门划分:

1.知性

我们理解知性要从认识的能力、知性的法则、知性的规律以及知性的作用等不同方面去认识,不能把它认识成一个单一的粗线条的东西。什么是知性?知性在英文里就是理解力:understanding,理解力就是知性。我们知道,知性就作为一种认识的能力来说,在古希腊早期,人们就知道有感性、理性,但是还有一种,就是面对感性的东西有混合的,感性是直观的东西,理性所要关注的是概念,这个我不从头说,大家注意,你们把我以前讲的都连起来思考,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连起来。我不给大家说过嘛,西方人要把握真理,真理这个东西他念念不忘,真理不能总变啊,它有确定性。这个确定性是哪个层面上的确定性呢?实际上是理性层面的确定性。理性的确定性,他的想法无非是说:你那个感官的东西模模糊糊的是复合的,总动的,要想达到确定性,你不能总动啊,要把他分成一些单纯的因素,这不就是规定嘛,这样才有确定性。现实中感官中的事物应该被理解成是这些规定的混合,需要思维把这些规定抽出来。那么反过来说哪些东西是最本质的东西?那不是感官中的事物,而是这些规定,能理解这些规定,就能理解感官事物。从这个意义他讲的是理性的确定性或者概念的确定性。但是现实的人,一般老百姓一生下来总是相信直观啊,这个事实中西方都是一致的,一般小孩一生下来概念还没有显现出来,相信直观嘛。这样的话,正像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所说的,你得训练啊,他叫灵魂的转向,灵魂包括非理性灵魂和非理性灵魂,他讲怎么样培养哲学王,讲到灵魂转向。他讲洞喻:一个人锁到黑洞里,让他背对着火,连火也看不着,他看火的影,比真实的东西隔了好多层了,他看到的一开始总是个幻觉,转过脸来看到火,然后出去看到太阳,转过脸来那不是转向吗?一般老百姓相信直观。灵魂怎么让他转向啊,从直观转到相信概念,转到理念、相。他认为,相和理念是理性灵魂的眼睛能看到的,不是感官肉体能看到的,那不是绝对纯粹的东西嘛!柏拉图说,现实事物大小高矮都在里面混着呢,到里面大是大、小是小不就有确定性了嘛!训练灵魂转向有一门课程,代数和几何学,特别是几何学举的例子多一些,转向让他学几何学,几何学都是图,看到的都是感官看到的图,什么三角形、正方形,咱们初中讲过的那个水平的几何,虽然看到图的是具体的图,但是和老百姓看到的图不一样。比如你看到三角形,想的却是理念,标准三角形,三角形你怎么画都不是标准的,都有误差,他不是用这个,他用这个只是作为假设,作为梯子,然后通过梯子看到的是个标准的直角三角形,因为画出来的不可能是标准的,总有误差嘛,对不对?但是几何学家看到的是纯直角的三角形。这不是在直观中既有直观,又有概念,这不就是通过直观作为假设上升到理念,这是二者皆而有之。你如果训练,从感官的对象能逐步的转向完满的实在,完满的实在就是理念,以它作为假定实现灵魂转向。柏拉图说,这样一个功能,支撑人类认识的一个能力是啥?就是理智、知性的能力。所以我们看到他有几个世界:第一个世界就是意见的世界,有想象,靠信念支撑或者靠想象支撑,因为你也找不到什么道理来,就信呗,或者靠想象。还有另一个世界,包括真理的世界和理念的世界,靠知性和理智的功能,是产生真理的能力,几何学也是真理领域的一种。当然最高的是不用这个假设,不用这个图就能直接看到,柏拉图自己能看到,用灵魂眼睛看到,那是理性。所以柏拉图把知性和理性就区别开来了。这样的话从功能来讲,知性不就是从直观上升到概念、规定的能力嘛!咱们讲认识的飞跃,飞跃就是靠知性,怎么飞跃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感觉直觉表象到产生概念怎么飞啊?那不就靠知性嘛。我讲飞跃是就乎咱们原来学的认识论,你们琢磨琢磨。(课间休息)

这不就是这个最初柏拉图在这个意义上用,当然他没大谈知性、理性是啥玩意,他没谈,当然他也达不到那个程度。但是从他引的材料看(材料这个东西挺重要,你得弄通材料,但是你不能停在材料上,材料引啊,一篇文章半篇注,你懂了材料,从材料里上升东西),我从里面猜,有两个能力:一个是直观,是感性的,那个时候一直到近代,直观往往和感性联系起来,有更高的直观,他承认,但是他说不清楚。从这猜的话,他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世界,因为他要训练一门课程,对灵魂转向有好处。转向就是由直观感性的世界转向理性的世界,从感性到理性是一个能力。第二个就是他产生规定、离析出规定的能力,或者产生共相的能力。至于具体的功能那就复杂了,就是这个理解问题,究竟怎么产生?比如说你从直观感性中怎么也产生不出规定?人们具体理解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但是有一点,人们比较普遍承认的,(我们通常作为形象的三角形,不是单纯的,里面有偶然的东西,不同于理念,理念是纯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的理念,但是现实中画一个怎么也不直,是混合的,量也量不出来,是混合的。)知性就是从混合的东西里面抽出一种单纯的规定,离析出单纯规定。但是出现这个单纯规定,这种飞跃产生的具体机制不一样,大家要注意,这么一个东西。虽然不一样,但是咱们还要讲出道理来,发展到康德这个地方,按康德来讲的话,复杂的东西,可以不可以不是一个纯直观对象,但是也是复杂的?比如说一个概念,“物体”这个概念肯定是复杂的,

对它离析出一个规定,它首先是个“体”,然后还是个“物”,“ 物”就是有广延的,里面至少包含这两个,是有广延的物体,和非广延的心灵不一样,心灵也是体,但是是非广延的。如果说要分析这个物体,我把它分析成这两个抽象的规定,我说物体是有广延的,这也是个分析,这是不是知性呢?到后来也算知性。所以,知性一个是从直观到概念,另一个如果不是直观,它也是复杂的,通过分析,知性在这个意义上就变成分析功能了,如果知性面对的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是个复合的,知性就是把分析里面的各个因素把它分开,这就是知性的分析功能。大家注意区别这些东西。

但是如果说对象是个直观物,是经验世界的,不是个概念,它里面有啥你还不知道呢,光知道复杂,但是不知道里面有啥,需要你认识去,那么就从这里头分化出规定来,比如康德说“物体有重量的”,这个物体不是个概念,这个物体单纯是个概念的话你分析不出重量来,所以你面对的物体就不能是概念,应该是现实经验中的物体,就不能完全作为概念来对待,面对的是经验对象,把这个“重量”规定加到上面。康德说这就不是分析功能,是综合功能。从直观上升到概念了,这个概念是你头脑中固有的还你加上去的?康德认为有一部分是你加给它的。这些东西都是很复杂的。我们说从复杂的东西里离析出单纯的规定叫知性,(我叫离析);其中有的复杂的事情你很明白,你把它分化规定,叫分析。有一部分,特别是我们的认识涉及到飞跃的部分,从对象里面离析出单纯规定,就不仅仅是个分析的过程,就要求认识的飞跃。我为啥把飞跃加在这里。这样的话就把单纯的规定加上去,这不也是个知性功能嘛。

这样总结起来看的话,知性就是把一个对象归属于一个概念的能力。康德的说法就是把对象至于概念之下的能力。知性的标准逻辑形式就是判断,通过判断来归属。如一个对象是p,一个规定是s,p是s或者不是s,知性产生的是判断。比如按康德说,黄金是黄色的,这个东西就是把黄金至于一种颜色规定之下了,黄金有颜色,是个复合体,这个判断是分析出来的,因为黄金里面就包含着黄这个颜色。这不是分析的过程嘛。有些从对象出发离析出概念,用概念规定这个对象,那它就不是原来固有的,而是通过认识飞跃重新认识到的,这就是个综合的过程。所以知性就分两种:一种是分析的知性,一种是综合的知性。就判段来说,就有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康德讲知性就是判断的能力。这样的话知性在它的发展中林林总总,很复杂,包括知性的分析,知性的综合,以及那种综合怎么有效的啊,你怎么知道这种综合是有真理性?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概念本身,按传统黑格尔之前的说法,没什么真理不真理,一个规定有啥真理可言啊,只有判断才有真假可言,所以一到判断的时候,这种综合合理不合理?符合不符合真理的标准啊?康德讲知性概念的有效性怎么样?从哪来的?

有效范围是啥啊?怎么构成知识的?康德讲知性比较多。从这来看,知性的分析,知性的综合,到康德这个地方,对知性的能力描述、挖掘、发展到一个高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康德的哲学确实是正牌的知性哲学,而他运用知性的能力在整个传统哲学家中是最高的,就是辨析概念那些规定以及区分概念的能力是相当高的,是很厉害的,代表了西方知性的分析精神,广义的分析精神。我说这个没说全,让大家知道你们在这个地方有做学问的余地。

黑格尔怎么说知性?黑格尔讲知性主要就在于,他对知性能力的理解,你们看第80节的附释,大概知道他的知性究竟针对啥。他主要讲的是啥东西呢?(就认识来说,他和柏拉图讲的有一致之处。)一开始得到的对象是混合的,是个感性世界,那个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规定,怎么把各种各样的规定离析、分析出来,要靠知性,比如他举例子自然界,物理学里面有实体、有力、质料等,分析出来时你就要知道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他们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你得下定义,进行区别理解,这样的话那还是传统的说法,从复杂的对象里面离析出单纯的规定。但是黑格尔进一步说揭示出知性的规律是他的主要任务,他说你怎么把一个复杂对象分析出规定,然后对这些规定之间的区别进行比较啊?因为你离析出规定来,他们之间肯定不一样,你要进行定义把它们区分出来啊,他认为规律是一个,都遵循着同一律、矛盾律来分析。他和康德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他强调同一律,康德强调矛盾律。你们看看《纯粹理性批判》,知性分析遵循矛盾律,黑格尔说知性分析得遵循同一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它的基本逻辑思想有一致之处,当然不是完全一致。所以他认为,知性的规律无非讲的是,每个规定自身是同一的,和其他规定是有差别的,别弄混,弄混就没法分析了。“就思维作为知性来说,他坚持着规定的规定性和各规定性之间的差别,以与对方相对立。”在对象中,这些规定应该是混合的,统一的,知性是把这些规定区分开来,确立起来,然后区分出个规定的差别,这就是知性。

知性的逻辑是啥呢?按康德来讲,当然有知性分析的逻辑,还有综合的逻辑。他那个先验逻辑就复杂了。但黑格尔认为知性逻辑就一条,那就是形式逻辑中所说的同一律,那是他根本的逻辑法则。(当然贯穿同一律中具体的逻辑规则老多老多的了,黑格尔也没有具体去说。)所以黑格尔实际上是把传统的普通逻辑看成了知性逻辑,叫形式逻辑。如果仔细观察黑格尔在不同材料中的一些说法,实际上知性的法则还有一条,那是针对康德的,就是表象思维,他认为真东西不能脱离经验,这还有一个黑格尔也经常强调,这是针对康德的先验逻辑的。这个我不说了,但知性的法则就是同一律。

什么是知性思维?黑格尔提出来的,你可以把概念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归到知性逻辑的统摄之下,各个环节的规定互相区别,你把它确立起来,你把他看成绝对的,你不是他,他就不是你,在这个意义上,你把知性的逻辑法则坚持住,绝对化,就是知性思维。所以知性思维实质上就是把本来联系在一起的逻辑规定,你为了清楚明白,把它分化,分化之后你不回去,把它绝对化了,把建立的这种分化绝对化了。这样的话每个规定都是自己是自己,和其他的规定只有差别,相互的壁垒,每个规定都是自足的,没有联系,不用存在和其他规定的联系中,他自己就是自足的。但是按照黑格尔的想法,这些规定如果脱离了其他的规定的联系就不真的。但是知性思维一旦把分析出来的规定绝对化,他认为每个抽象规定都是真的。所以他就说:“知性式的的思维将每一有限的抽象概念当作本身自存或存在着的东西”,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意思。

这样的话我们不就弄清楚了嘛,一个是从知性能力来说,从复杂的对象中离析出单纯的规定,怎么离析啊?有规律啊,这不就是法则,就是知性逻辑,这个知性法则是啥呢?就是以同一律为核心的那种逻辑,在黑格尔那里几乎等于形式逻辑。如果你把这种逻辑法则贯彻到底,绝对化了,就是知性思维,就是知性思维方式,这三个词大家注意区别。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说知性很有用,因为没有知性,世界那么复杂,你怎么分析出单纯的规定,这里面讲到知性的作用,包括在科学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社会实践中都有起作用,你们看看附

释,我不一个一个讲了,很重要。因为它不清楚,这不还是古希腊人说的,现实世界、感官世界是模模糊糊的,怎么达到真理的确定性,就要抽象出单纯规定,它才清楚嘛,这不就需要知性嘛。一旦知性的法则、逻辑总结出来,就把它奉为至宝,绝对化,这就是知性思维。这种知性式的思维就有毛病了嘛,因为它绝对化了。这三个词:一个是知性的能力、一个是知性的逻辑,一个是知性思维,大家注意区分。

2.辩证理性

辩证理性,大家也要注意,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一个是能力、官能式的;一个是逻辑层面的;一个是思维方式、倾向等方面的。辩证理性是啥东西呢?我先说说理性,你们在中学学的那个东西和真知识有点差距,我现在没招就得交代一下,因为现在咱们得转向,灵魂转向啊。理性这个词,这个词的的原初含义我就不说了,你们看看相关文章,包括我也写过一篇理性的文章,它有各种意义以及原初的形态等。理性是啥东西呢?你看柏拉图就理解了。柏拉图说数学是个理智、知性,知性是从直观上升到概念。理性就是用灵魂眼睛直接盯着概念,用不着直观了,那怎么办啊,思维得有活动啊,活动的意思是从哪到底哪了,(我是用老百姓一般的言说),比如我说我从这到这,知性就是从直观到概念,理性只能是从概念到概念。要确立一个概念,只能从概念到概念,这个过程叫啥,论证。知性是从直观到概念,我叫飞跃,当然黑格尔说论证里也有飞跃。我们通常说从低级到高级,这个是从概念到概念就是论证。确立一个真东西,从直观到概念,看是不是真的啊?就返回去看看,桌子是不是黄的?返回去看看就行了。论证不能看了,概念没法回到经验里去。中国人有个毛病,总想返回到直观里去看看。论证就是自成一统,别往外找原因,理由在自己里。理性高,理由在于概念里。论证是理性。所以康德说的很好,理性是推理的能力,知性是判断的能力。

那么黑格尔讲推理,我们知道,黑格尔讲辩证理性,辩证理性就是讲辩证推理的能力的呗。在论证中,面对的是概念,专找概念的毛病,这个论证不就是辩证的嘛!大学生辩论不就是嘛,专找你那茬,鸡蛋里挑骨头,你说这个我专找这个的毛病,这就是辩证理性的能力。

从历史上来说,对辩证理性发挥比较厉害的那不就是希腊的那些诡辩家嘛,智者学派,教人辩论。包括中国的那些辩家,公孙龙他们那些人也是发挥辩证理性。黑格尔把辩证理性归结为:人有这个一个能力,能在两个对立的规定之间相互过渡,比如你说一个东西,在辩论中让你自己说的那个和你反的那个是一个东西。所以黑格尔认为辩证理性和知性正好相反,知性强调两个不同规定之间有严格界限,你就是你,它就是它,非此即彼;辩证理性强调你是它,它就是你,它俩过渡。这样黑格尔就总结了,一个知性,一个辩证理性。有关辩证理性的法则和规则也有人揭示,但是辩证理性很复杂,因为辩证理性,咱们通常说,鸡蛋里挑骨头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它不纯,你们看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即使辩证的理性处理意见(辩证法处理的是意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问题本身包含着相互作用,也得遵循着同一律,遵循着逻辑。所以辩证理性也有逻辑,辩证理性的逻辑是辩证法。从概念到概念的推理遵循的逻辑是辩证法,辩证法也是逻辑层面上的,这个很复杂,一直到康德的辩证法,也很复杂,它究竟归属于谁不清楚,辩证法的必然性是啥没搞清楚。我下节课继续给大家介绍,我下节课再介绍尽量简明扼要,不再说些背景性的东西了。

更多相关推荐:
高考小小说的鉴赏

高考小小说的鉴赏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小说,人称之“螺狮壳里做道场”,又称…

小小说范例

小小说范例赌一个暴君一个哲人他们同时生活在一座城市里暴君指着哲人的鼻子吼道你必须从内心臣服于我否则我杀你哲人笑笑不说话暴君突然笑了不会让你这么痛快地死的哲人笑笑不说话这时上帝来了暴君臣服于地哲人谦卑地躬下腰上帝...

小小说 范文

科幻小小说20xx年的一天我出去办事在路口看到一个飞碟来到我面前从里面跳出了一个八条腿的怪物吓了我一跳这时怪物说话了地球人别怕我是木星人听说地球好我特意来看看带我到你家转转行吗我害怕他便答应了慢慢地我不怕他了我...

小小说范文点评

TIP3天生三桥景区有两个入口1号入口和2号入口1号入口可以乘坐观光电梯下到天坑底部2号入口则需要人走到天坑底部2号入口不仅沿途被植被挡住看不到多少风光而且下山要走很长时间太过消耗体力所以大家在去12号窗口之前...

小小说创作作文教案

小小说创作作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小小说情节曲折的创作方法2培养学生的虚构和创新能力教学重点掌握误会法巧合法峭收法三种创作技法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将三种创作技法运用到小小说创作实践中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讨论法对话法...

小小说典型记叙文

全是头版下午陈总从市里参加报刊整治工作会议回来之后一如霜打的茄子一个人闷坐在办公室里因为会上传达了上级关于县市旗和城市报刊将基本停办只保留解放前由我党创办的报纸和民族自治县市旗的报纸及民族文字报而这份由他主办也...

小小说

小小说小小说又称为微型小说小小说体现出以小见大特征较之短篇小说篇幅更短的一种小说文体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般20xx字左右以简短的篇幅写出一个故事一个场景或一个片断但与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

叩问小小说的特色《半张纸》

叩问小小说的特色复杂微妙的小与大选自中学语文教学20xx第4期董一菲半张纸是20世纪瑞典的戏剧大师斯特林堡的一篇小小说全文不到一千五百字却尺幅丘壑尺水兴波作为表现主义文学大师斯特林堡的小说含蓄别致像一阕小令像一...

小小说阅读解题的语言模式

一小说的结局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07海南调研题界河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微型小说两篇教学设计

微型小说两篇教学设计广州市白云中学谭形形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的主旨注意小说中对比手发的运用2了解微型小说的基本特点3体会差别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意义重点难点把握主题了解微型小说的基本特点体会差别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意义教...

小小说阅读训练[1]

小小说阅读训练一找死的年轻人周涛从前有个年轻人他很忧郁总觉得自己生活得很不幸他从来没有愉快过更没有笑过总是皱着眉头阴沉着脸头发长得很长他也不剪懒得做任何事他曾经跟一位画师学过画画他很聪明只学了三个月就掌握了不少...

历届全国微型小说获奖篇目

第一届全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年度评选获奖篇目一等奖10篇霸王别姬孙方友玉米的馨香邢庆杰了悟禅师凌鼎年解释徐社文阴影与阳光徐慧芬先生魏永贵童神掌曹德权货之家滕刚你的孩子让我抱抱宗利华一桶水缺刘殿学第二届全国微型小说小...

小小说(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