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文学角度解读《中国在梁庄》

时间:2024.5.15

从非文学角度解读《中国在梁庄》

想了解中国农村,这是绕不过去的一本书。

——《中国在梁庄》评语

《中国在梁庄》的作者梁鸿博士,20xx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职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其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艺思潮研究。

作为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的作者,梁鸿副教授深入故乡梁庄5个月,进行了类似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写成此书。初读此书,看到作者描述少女时代在池塘戏水、上学放学的场景,让我想起自己的少年时代——戏水、放学时的打闹甚至把自己暗恋的女孩子名字刻在树上,同样生于乡村长于乡村,禁不住感怀不已。当看到玉奶奶的孙儿溺水那一段,自己的“尿泡眼”竟也湿了。不得不说,作者对乡村往事和现状的叙述非常细致,也使人震撼。在此借用书中的一句话,“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那些惊人的故事”,她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当前中国农村的真实景象。

在结束对全书的整体看法叙述之后,以下的写作部分按社会学层面的题解、研究方法的感悟、三农问题的分析等顺序对全书进行解读,其中三农问题主要对梁庄环境、农民工和“三八六一九九”问题进行论述,在此之后是本文的结语。

一、社会学层面的题解

本书所反映的梁庄变迁正是现代中国农村变迁的缩影,就像老舍笔下“茶馆”的变迁也是当时中国变迁的缩影一样,梁庄发生的一切 1

基本上同样发生在中国大多数的乡土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民不再被束缚在一亩三分地里,纷纷进城寻找自己的理想出路。伴随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是农村本地劳动力和常住人口的减少,从而造成了农村人气的衰弱,这是其一。其二,被计划经济体制压抑许久的自私自利的本性在市场经济下获得了释放的途径,因而破坏了作者所谓的农村传统精神——互帮互助和注重教育。其三,尽管唯利是图在城市也是普遍现象,但和城市相比,农村由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制度安排、经济资源和公共服务匮乏等许多原因,在实行市场经济后,其经济状况并没有像城市那样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另外制度变迁却使得农村传统精神丧失,这两方面的作用如同物理学中的推力和拉力,一推一拉形成的合力共同加速了城乡差距的扩大,因而和城市的发展速度以及现状相比,农村也就更显衰败。

在作者看来,席卷中国的文化冲击和制度变迁并不是只有梁庄面对,因为“它是中国无数个相似村庄之一”。因此正如作者所言:有些中国在北京,有些中国在重庆,有些中国在西北,有些中国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国在梁庄。

二、研究方法的感悟

总体上看,作者采取了文学的手段,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一个个个案放在读者面前,运用文学性的语言进行描写,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残酷两相对照。这一方式的运用在文学写作上无疑是成功的, 2

而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来看,作者的每个个案的获得方式都运用了现场调查研究方法中的深度访谈法。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深度访谈法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简单有效的方法,以北京大学冯军旗博士的博士论文《中县干部》为例,其中便大量使用了深度访谈法,获得总共261个案例,为其关于“中县干部”的研究提供了翔实具体的资料。尽管深度访谈法能提供诱人的第一手资料,但实施起来未必容易。对于本书作者梁鸿来说,即便她曾经在梁庄生活了二十年,而且为这次回乡调查做了足足三年的理论准备,但在具体的“访谈”(姑且如此表达,因为从另一方面讲访谈就是在聊天)过程中,她也“经常进入访谈的困难”,由其父亲“主动负责调节气氛,设计了许多细节,引出头绪”(见作者后记)。因此,深度访谈法对于与访谈对象关系生疏或是不善言谈的研究者来说不见得是一种合适的研究方法。

此外,研究者在对陌生地域进行研究时会面临初步认识上的困境,该书运用一种很直接的调研方法——阅读当地地方志,具体表现为阅读《穰县县志》。对于外乡人士来说,阅读地方志可以初步获得当地的基本信息,了解当地的地理、人文、经济层面的资料。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毛学峰老师的调研经验所谈,还可以通过和当地退休的“笔杆子”进行深度访谈获得初步认识,一是因为“笔杆子”一般是那些了解当地情况的知识分子,二是因为他们退休后受到的关注程度低,对其进行访谈会使其得到心理满足感,三是因 3

为退休后其发表看法时的顾忌比较少(这和《中县干部》中访谈退休干部的原因一致)。

三、三农问题的分析

作者梁鸿的故乡梁庄位于河南省邓州市穰县,地处平原,以农业为主,素有“粮仓”之称,其周围有河,名曰湍水,湍水流经穰县大部分地区。本部分的第一个问题便由湍水引出。

1.梁庄环境问题及其解读

(1)梁庄环境问题

第一,湍水的人身安全隐患和污染。流经梁庄的湍水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挖沙所带来的地表结构变化造成的“水漩涡”,导致很多戏水者的无辜丧生(玉奶奶的孙子即是其中受害者),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二是上游邻县造纸厂所排废水引起的水污染(穰县水利局长所述)。

第二,梁庄村内坑塘的污染。坑塘即水塘或池塘,在作者家乡被称为“坑塘”。梁庄村内的坑塘由于村里农户盖新房时的填土造成了塘内莲藕灭绝,从而导致坑塘的自净能力变弱,加之生活垃圾被大量扔弃其中,所以“坑塘已经成为一小洼死水了,那些黑色的藻类植物上面爬满了苍蝇”。

第三,梁庄周围地貌结构的恶化。梁庄周围因为砖厂的过度挖土留下了很多大坑,存在生态安全隐患。按作者父亲的说法,梁庄历史上发洪会形成村内积水,而这些大坑会在发洪水时集聚洪水淹没村庄,危害梁庄村民生存,贻害子孙后代。

4

(2)对梁庄环境问题的解读

第一,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引致了环境问题。对于湍水沙子和梁庄周围泥土的开采来说,开采所造成的部分成本(人身安全和生态安全隐患)没有由经济行为人所承担,从而生产存在外部不经济。在这种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会高于社会要求最优水平,即表现为过度开采。而梁庄村内的坑塘由于具有公共资源非排他的性质,产权的不明确必然造成村民的过度利用(村民纷纷往里面填土)。

第二,梁庄环境问题从行为主体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当地企业,包括在湍水挖沙的沙场、往湍水排放污水的造纸厂以及梁庄周围的砖厂;其二是污染梁庄坑塘的村民。从中可以看到政府监管的“缺失”(这里加引号是因为缺失是实际意义上的缺失,而不是说不存在监管部门)。在农村地区,这种监管的“缺失”往往是因为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政府往往迫于政绩的压力而对环境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梁庄农民工现状及其解读

(1)梁庄农民工现状

第一,第一批农民工多数已经归乡种田。“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梁庄人大规模地出去打工”,此时走出去的农民算是梁庄甚至是中国的第一批农民工。他们主要集中在北京和西安,从事工人、保安、小工,甚至是票贩子等职业。时至今日,由于年龄偏大(50岁左右)体力偏弱的原因大多数已经归乡种田,但还有一部分“习惯” 5

了城市生活,“哪怕只是个蹬三轮的”,他们也不愿意回到农村,继续苟活在城市当中。

第二,极少数农民工的成功转型。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中,存在极少数富有创新意识和市场经济头脑的群体,他们或敢于“拼搏”(尽管有点涉黑性质,以义哥为典型),或善于发现投资机会(以梁英为例),并利用打工所淘的第一桶金进行投资,成功地从农民工转型为企业家或是个体工商户。

第三,新生代农民工的困惑。新生代的农民工一般高中毕业,怀揣这样那样的理想(作者哥哥毅志是个文学青年,作者少女时代最要好的朋友菊秀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者),另一方面打工生涯和社会现实的残酷将其压得透不过气来(毅志在日记中写道“再也不去北京过这种非人的生活”,菊秀曾说“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就是理想”),使其放弃理想,或苟活于城市边缘,或回家务农。

(2)对梁庄农民工现状的解读

第一,第一批农民工受益于独特的品质。年近五十的第一批农民工外出打工是因为迫于个人甚至是家庭基本生存的压力,而其本身所具有的传统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又使其在城市打工者的竞争中受益。不得不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正是这一类农民工群体靠出卖血汗所推动的。

第二,成功转型农民工使用暴力手段形成垄断经济。在完全竞争经济条件下,企业获得平均利润,并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没有超额利润从而没有资本积累。而在县域经济中,存在经济行为人利用暴力 6

进行市场垄断的现象,从而控制市场价格和市场份额,获取超额利润。在法治社会中,这种手段并不合法,因此,垄断者会在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向合法经济转型。这种转型路径可以说在农村以及某些地区和行业屡见不鲜。

第三,新生代农民工的困惑根源在于成长环境。首先,新生代的农民工的家庭环境比父辈要好很多,不存在生存的压力,从而外出打工的动力不足;其二,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赋予了其新的想法,例如文艺气质和理想,这种新元素往往会使他们的现实感缺失,从而逃避现实;最后,传统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出现文化断层,对苦难忍耐程度的降低使其不愿意从事父辈曾从事的重体力劳动。

3.梁庄“三八六一九九”现状及其解读

(1)梁庄“三八六一九九”现状

当代农村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使得留在农村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以及老人,人们称之为农村的“三八六一九九”部队。

第一,梁庄少妇的性福问题。和城市的先恋爱再结婚不同的是,梁庄一般是先结婚再恋爱(其实农村地区大多如此)。通过邻里乡亲的介绍,如果青年男女互有好感,接下来就会谈婚论嫁(作者哥哥毅志的婚姻即是如此)。婚后丈夫会继续外出打工,将新婚妻子留在家乡耕种。俗话说久别胜新婚,但长达“一年半”的长期分离就会引发问题——“想男人”。梁庄的少妇春梅便是典型,更是悲剧:一系列的胡思乱想使其抑郁并最终服毒自杀。

第二,梁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农民工长期在外打工,他们的 7

孩子会被寄养在农村的父母那里(玉奶奶的孙儿),这些老人既当“爹妈”又当“老师”,还当“校长”,而且“现在的娃儿们也学坏了”,“上网,打游戏”,“看一整天的碟”。同时教育机构的缺失和老人对孙儿孙女的宠爱,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发严重,甚至发展到少年犯罪(王家少年强奸八十二岁刘老太)。

第三,梁庄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留守老人既当“爹妈”又当“老师”,还当“校长”,除此之外还要下地干活。这些日常事务使留守老人们“腰疼的都直不起来”,即便如此,“有的儿子、媳妇还不给寄钱”,更是让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雪上加霜。

(2)对梁庄“三八六一九九”现状的解读

第一,梁庄少妇的性福问题源于农民对情感表达的压制。梁庄新婚夫妻的长期分离使得双方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而农民本身对情感表达的压制使情绪无从发泄,加之青年男女的生理需求无从得到满足,最终形成了梁庄少妇的性福问题。而在极端的春梅看来,只有服毒自杀才是最终解决情感抑郁和性苦闷的唯一方式。

第二,双亲教育的缺乏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从教育学上讲,双亲教育和隔代教育各有利弊。祖辈感性(倾向溺爱),富有阅历和教育经验;年轻父母理性,教育孩子更有创造性。单靠某一方面的教育会导致孩子人格不完整,只有将双亲教育和隔代教育合理平衡,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全的孩子。而梁庄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在外务工,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双亲教育,加之隔代教育更多的在于溺爱,才使得留守儿童的身心不健全,人格不完整,才酿成了少年犯 8

罪的惨剧。

第三,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问题不能靠农民的道德觉悟。表面上看,梁庄老人的养老困境是因为“儿子、媳妇不给寄钱”等道德缺失引起的,但问题的解决之道并不能依靠“儿子、媳妇”的道德觉悟。制度经济学认为人是靠不住的,只有制度才可靠。因此,梁庄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需要建立相应的农村养老制度来解决。

四、结语

《中国在梁庄》是一部文学作品,作者梁鸿从梁庄视角描绘了农村在经济改革和社会变革中经历的复杂变化和所承受的阵痛,书中涉及到的问题不止于笔者所论述的几个问题,还包括了乡村暴力文化、乡村政治以及乡村信教的问题。而这些梁庄的问题同时也发生在中国其他农村地区,正如前文所述,梁庄只是中国的一种缩影。

后记: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周立教授称,该书作者正在着手写作《梁庄在中国》,旨在记录那些散落在中国各地的梁庄人现在的生活。我相信,这本书必将又掀起对三农的关怀热潮。

附全书简介:

全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我的故乡是梁庄”对梁庄作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第二章“蓬勃的废墟村庄”针对村庄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坑塘的污染,砖厂对土地资源的掠夺,采砂对河流的破坏和污染及安全隐患;第三章“今天的救救孩子”重点对留守儿童及少年的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关爱缺失的问题,家庭教育问题, 9

学校教育问题(村小学的取消、合并导致的学生就学不便,乡村精神弥散);第四章“离乡出走的理想青年”重点对农村青年外出打工情况进行了描述,即外出的艰辛,坚持理想的不适时宜,留守妇女的性福问题,成功背后的暴力黑社会性质,遭遇法律的尴尬与无奈;第五章“守在土地上的成年闰土”对未出门打工而留守在村庄的群体进行了个案描述,表现在邻里纠纷不能得到公正解决引发的乡村暴力,对困难户的歧视性救助,脆弱的“光棍婚姻”,乡村家庭由于物质化而导致的紧张关系;第六章“被围困的乡村政治”主要讨论了乡村政治问题,主要记录了村民自治的难点,如何实现村民自治,如何搞好政府——村干部——村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搞好新农村建设让村民回乡;第七章“农村的新道德之忧”对农村的信教问题,生育文化、赡养问题、殡葬制度等进行了个案研究;第八章“乡村的未来梦想”作者在此对调查作了综合性的论述,认为乡村已困于泥淖之中,农民生活在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尽管梁庄通过种种手段渴望实现“华丽”转身,但从文化茶馆和戏台子的现状来看,前景堪忧。作者怀着深深的忧虑与故乡告别。

10


第二篇:中国在梁庄


《中国在梁庄》读书笔记

今天,又看完了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一书。

这是一本描写现实现在农村的真实生活。看完后,一惊:这也叫作品,在我的内心,只要是文学作品,哪怕是传记、报告文学,它都有在现实上加工的东西,至少给人以惊奇、给人以新鲜、给人以震撼、给人也吸引。可这本书,纯粹就是身边最寻常的事和现象,你从东西南北,那个中国的乡村都能见到,比如,在我生活的川北乡村,这太平常无奇,看完后,想:这也叫书,它就是生活中最平常的流水帐嘛。

可一再思:农村的变化真的如此,一深想,让人悲哀!或许这本书没有奇特,就是最大的深刻。

我在农村呆过,不过说实话,二十多年,没在农村亲自生活过了,但六年前,我在乡镇初中教书,我的妻子家在农村,偶尔回去,见到、听到的完全都是另一个一模一样的梁庄!!不过,我是见怪不怪了,没有作者那种济世的胸怀。或许,我从来没有像作者那样,生活过在农村,但现在离开了农村到了北京,她对农村的变化如此,有如此的震惊和深刻。因为我现在即使在一个县级市里教书,但可以说,或许我从未离开过农村,对它的变化虽有感知,但已经习以为常了,我正如作者所说,我对农村的感觉,是慢慢来的,就像用火慢慢加热的水里的青蛙,到死的危险时,都不知不觉,或许生活在县级的所有人包括人民公仆,都是我这种感受,并未觉得什么,更何况是身在其中的农民呢?

可一看这本书,我静静思索:这真的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旁观者清啊!

书中说的,我都见过,甚至经历过。

农村,平时真的没了年青人,只有老人和小孩。家境好点的,连小孩都随父母到城里上学,或者到城里上私立寄宿学校,只剩下了老人。有时和妻子回她们农村,只有陌落的房子,很少有人。老人就在路边打打麻将,过着日子,农民的负担是少了,但文化精神生活可怜的少,这才是作者提的最深刻的问题。包括老人的赡养,这也是我在农村见到的最揪心的事。只有每到了过年,乡镇的街上才会有了人气,可年一过,乡村又沉寂下去了。

留守儿童,更是如此。这点,我的体会深些,因为我是教师。 留守儿童,留守学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教,不仅是学习,更担心的心理教育。我常劝说一些家长,留个家长在家,照顾孩子,孩子初中三年,很重要,未来对孩子只有一次,孩子再大点,出去也行,不要耽误了孩子的将来。可家长也有苦衷:不出门打工,虽说现在农村负担少了,但经济来源单一,只有出去打工,才能挣钱,挣钱为了孩子,也知道孩子现在重要,可没钱怎么办?因为现在家长也清楚,读书的出路并不明朗,也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可现实的读书无用论,让家长首先选择的是去挣钱,这是现实,这也是生活。所以,家长都双双出去打工,挣了钱,让孩子有好点的读书环境,可那时已经晚了,可即使孩子读不书了,有了钱,可以让日子过得好点,孩子也可以出去打工,总比,守着

孩子教育孩子读书,而且读书,要成就孩子,那是多方面的因素,不是说付出多少就一定能好成绩的,若读不出来,以后孩子既没有了前途,家里也没了钱,怎么办?因为现在大学生的出路不像原来,可以看到光明和未来的。

每次,我给留守学生的家长谈话,劝其留下来,陪孩子时,说实话,我都言不由衷,因为我也能确定孩子的将来如何,可我一直坚信:读书、教育孩子要靠父母,而不是老人甚至亲威们,他们可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可我找不到更好的说服我自己的理由,让家长能安心留下来。

还记得自己从疆回川时,住在农村时的场景:傍晚,一个院子里所有的老老少少,聚集在古老的核桃树下,一边吃着饭,一边聊天的热闹场面,大人说笑着,小孩戏嬉着,一直到月亮明亮之时,才各自散去;还记得,大人们对各自孩子的学习的重视,那种对读书的神圣感。

生活是该好起来了,但愿它不以失去人的精神家园为代价。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在梁庄》一书读后感

中国在梁庄一书读后感今天又看完了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一书这是一本描写现实现在农村的真实生活看完后一惊这也叫作品在我的内心只要是文学作品哪怕是传记报告文学它都有在现实上加工的东西至少给人以惊奇给人以新鲜给人以震撼给人...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边缘的声音中国在梁庄读后感最近在老师的建议下读了这本小小的薄薄的却厚重的文学纪实让来自农村在城市里麻木的我再次惊醒感受那被边缘化的农村现状作者用只是用平和的语言真实的描述了回家的所见所闻家乡新建和老旧的建筑年轻...

中国在梁庄 读后感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我是比较关心农村问题的以前在学校时读过一篇网络博文我用了18年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文章讲的是作者来自农村从小家境比较贫寒用了18年时间才能和城里人一样物质生活比较丰富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追求到...

中国人在梁庄的读后感Microsoft Word 文档

读中国在梁庄有感一个村庄的发展就如树的年轮一般记录时代发展的进程和变迁每个人就如这树上的一片叶子生长凋落化作养料和树又融为一体没有故乡没有根意味着一个人无家可归人是村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在村庄中留下...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阅读答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阅读答案1对苦难中国的痛惜对劳动人民的同情2风河流雪农人3流浪与监禁反抗被当局破坏4诗歌中的形象与感情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形象会塑造出完全不同的感情形象为感情服务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赏析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的这首名作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外敌入侵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在这种忧虑里展现了他对祖国与民族命运的赤诚关切这首诗由四部分组成每部分均以这样两句诗开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诗歌分析1创作背景19xx年12月28日艾青来到武汉七七事变以后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空前高涨而中国军队节节败退大好河山的国土大片丢失在这民族存亡的严重关头人们一方面在寻求如何战胜日本军国主义...

拓展阅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那从林间出现的赶着马车的你中国的农夫戴着皮帽冒着...

抗战朗诵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抗战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男甲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女甲躺在时间的河流上苦难的浪涛曾经几次把我...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导学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导学案,内容附图。

1-5-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5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课内双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絮聒恬静后裔沿袭巢穴不落窠臼B饥馑严谨封锁琐屑诟骂蓬发垢面C监禁监生家畜畜牧溘然恪尽职守D孵育内稃绰号绰约殉职徇私舞弊答案AA项gut...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师版导学案文档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导学案班别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创作背景2技能目标赏析本诗运用的运用反复来渐次增强感情的手法赏析本诗塑造的四幅有版画质地的画面在编排上的匠心独具品味本诗沉郁凝重而内...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