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梁庄的读后感Microsoft Word 文档

时间:2024.4.30

读中国在梁庄有感

一个村庄的发展就如树的年轮一般记录时代发展的进程和变迁,每个人就如这树上的一片叶子,生长、凋落,化作养料和树又融为一体。没有故乡,没有根,意味着一个人无家可归。人是村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在村庄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印象中的村庄是青山、古树、碧水、小桥、傍水人家,人的关系单纯而美好。看了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似乎把自己那个美好的梦打碎了,把我从理想拉回了现实。梁鸿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了一个乡村的变迁史。在平静的讲述下,乡村中国正在惊心动魄地沦陷。

每个村庄都有它的故事,通过作者家乡穰县中主人公的“个人史”,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村庄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村庄所承受的悲伤,都将慢慢地浮出历史的地表,我们会由此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作者带着自己三个月大的儿子怀着对故乡的憧憬和向往踏上了回乡之路,她怀念自己的村庄、亲人、小时候嘻戏的小河,还有小河中那刻有清纯记号的大树.....但是当她走进县城,在纵横交错的马路上寻找大姐的单位时,她开始害怕、惊慌,曾经熟悉亲切的故乡变的如此陌生。自己家乡的土地、树木、水塘、河流、建筑、房屋和自己脑海中浮现千万遍的画面已经大相径庭。永恒的村庄一旦被还原到现实,就变得千疮百孔。乡村的生态破坏、内在机体的被损伤如今,垃圾泛滥、河流发出恶臭等的生态破坏问题严重。我们鼓励发展新农村,鼓励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在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牺牲自然的生态环境。什么是最美好的?生活在城市的人常常想着回归自然,回到村庄去寻找最原始的美好:纯净的空气、蓝天白云、青山碧水。但是现在你能找出几条没有被污染过的河流?也许只有我们跋山涉水,到无人区才能找到一片能够倒映蓝天的、清澈的河流,而这一旦被人发现,那一片清澈的水,离它“死亡”之日也不远了。人类总是有一种控制的欲望,他们不断的开发和利用想要得到效用最大化,但是总是适得其反,因为他们缺少一种谦卑,常常凌驾于自然之上,忘记了他们只是一个受托者,是大自然的管家。

在文章中印象最深的是王家少年强奸了八十二岁的老太这一事件。在班级同学老师和村里人的印象中王家少年是一个白白净净、不多说话、面善的好学生,

他学习成绩很好,也不像村里其他孩子一样逃学、上网、打游戏。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在他们印象中上进斯文的少年以残忍的手段杀害了一位古稀老人,当村里的人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们的反应是枪毙。在他们的观念里那么残忍的行为只能判死刑才能达到惩罚的目的。没有怜悯、没有同情,没有人去提及父母的缺失、爱的缺失、寂寞的环境对王家少年的潜在影响,这些原因在农村是及其幼稚和站不住脚的。在乡村,又有多少处于这样状态的少年,谁又能保证他们的身心一定健康呢?社会中很多的问题都是来源于家庭问题,农村父母由于在村里找不到工作,为了养家糊口只能外出务工,留下孩子给爷爷奶奶照顾或者是托给亲戚,有些甚至是无人照看。而这些少年正值身心疯长阶段,处于一个思想萌芽的关键时期,他们却无法享受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更无法享受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从小他们就生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关怀中成长长大,在他们蒙蒙胧胧长大过程中,对于父母的认识和沟通在很大程度上或许会很难相处、也或许会造成感情的难以理解,而父母在无法与孩子正常沟通及产生小小的矛盾时,这些孩子或许会产生很大的反感、甚至心理产生排斥。他们从小生活在一个缺乏爱的环境下,当这些孩子内心没有足够爱来填充的时候,他们也不能够去自爱和爱别人,在心里很容易有阴影,最后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村庄真正的破坏不是内部的废墟,而是学校的荒废和破坏。教育体制的问题。虽然很多农民出门打工致富了,但是那些留守在家里的小孩,教育却成很大的问题。中国大部分村庄对于留守的儿童好像都属于隔代教育状态,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大部分采用的是这种监护的方式。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再加上祖孙辈年龄差距大,很多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穷,我觉的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我们的教育

体制和我们教育的目的最终是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我们教育的学生应该是要成为有影响力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体制做好了,我们的教育方向对了,那么我们的教育的理念是可以传递的,最重要的是如何用爱去教育。

一本普通的薄薄的《中国在梁庄》她娓娓道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进城的农民工、隔代教育、亲情缺失、乡村政治、生态与发展、新农村之“新”等等乡村一系列问题,给予我们强烈的心灵震动,与时代产生共鸣。迷失在现代的我们,应该感谢梁鸿,她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形象,也道出了农村人的心声。

梁鸿说:”村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民族的子宫,它的温暖,它的营养度,它的整体机能的健康,决定着一个孩子将来身体的健康度、情感的丰富度与智慧的高度。如果我们的子宫不健康,也很难培育出健康的孩子和人生。”我很同意她的观点。每个村庄就是一个生命体,一个邮寄网络,每个家庭的运动看似不相关联,但却充满张力布局。村庄结构的变化,背后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变化。农耕文化的结构方式正在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的状态,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乡村进行着博弈,他们的力量的悬殊是显而易见的。村庄,不再具有文化上的凝聚力,它只是一盘散沙,偶尔流落在一起,也会很快分开,不具有实际的文化功能。他们对于未来的渴望更为开放,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的命运与处境也更为尴尬。他们又将扎根在哪里呢?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在梁庄》一书读后感

中国在梁庄一书读后感今天又看完了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一书这是一本描写现实现在农村的真实生活看完后一惊这也叫作品在我的内心只要是文学作品哪怕是传记报告文学它都有在现实上加工的东西至少给人以惊奇给人以新鲜给人以震撼给人...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边缘的声音中国在梁庄读后感最近在老师的建议下读了这本小小的薄薄的却厚重的文学纪实让来自农村在城市里麻木的我再次惊醒感受那被边缘化的农村现状作者用只是用平和的语言真实的描述了回家的所见所闻家乡新建和老旧的建筑年轻...

中国在梁庄 读后感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我是比较关心农村问题的以前在学校时读过一篇网络博文我用了18年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文章讲的是作者来自农村从小家境比较贫寒用了18年时间才能和城里人一样物质生活比较丰富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追求到...

从非文学角度解读《中国在梁庄》

从非文学角度解读中国在梁庄想了解中国农村这是绕不过去的一本书中国在梁庄评语中国在梁庄的作者梁鸿博士20xx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职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其致力于中国现当...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阅读答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阅读答案1对苦难中国的痛惜对劳动人民的同情2风河流雪农人3流浪与监禁反抗被当局破坏4诗歌中的形象与感情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形象会塑造出完全不同的感情形象为感情服务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赏析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的这首名作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外敌入侵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在这种忧虑里展现了他对祖国与民族命运的赤诚关切这首诗由四部分组成每部分均以这样两句诗开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诗歌分析1创作背景19xx年12月28日艾青来到武汉七七事变以后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空前高涨而中国军队节节败退大好河山的国土大片丢失在这民族存亡的严重关头人们一方面在寻求如何战胜日本军国主义...

拓展阅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那从林间出现的赶着马车的你中国的农夫戴着皮帽冒着...

抗战朗诵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抗战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男甲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女甲躺在时间的河流上苦难的浪涛曾经几次把我...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导学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导学案,内容附图。

1-5-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5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课内双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絮聒恬静后裔沿袭巢穴不落窠臼B饥馑严谨封锁琐屑诟骂蓬发垢面C监禁监生家畜畜牧溘然恪尽职守D孵育内稃绰号绰约殉职徇私舞弊答案AA项gut...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师版导学案文档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导学案班别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创作背景2技能目标赏析本诗运用的运用反复来渐次增强感情的手法赏析本诗塑造的四幅有版画质地的画面在编排上的匠心独具品味本诗沉郁凝重而内...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