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中国在梁庄》一书读后感

《中国在梁庄》一书读后感

今天,又看完了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一书。

这是一本描写现实现在农村的真实生活。看完后,一惊:这也叫作品,在我的内心,只要是文学作品,哪怕是传记、报告文学,它都有在现实上加工的东西,至少给人以惊奇、给人以新鲜、给人以震撼、给人也吸引。可这本书,纯粹就是身边最寻常的事和现象,你从东西南北,那个中国的乡村都能见到,比如,在我生活的川北乡村,这太平常无奇,看完后,想:这也叫书,它就是生活中最平常的流水帐嘛。

可一再思:农村的变化真的如此,一深想,让人悲哀!或许这本书没有奇特,就是最大的深刻。

我在农村呆过,不过说实话,二十多年,没在农村亲自生活过了,但六年前,我在乡镇初中教书,我的妻子家在农村,偶尔回去,见到、听到的完全都是另一个一模一样的梁庄!!不过,我是见怪不怪了,没有作者那种济世的胸怀。或许,我从来没有像作者那样,生活过在农村,但现在离开了农村到了北京,她对农村的变化如此,有如此的震惊和深刻。因为我现在即使在一个县级市里教书,但可以说,或许我从未离开过农村,对它的变化虽有感知,但已经习以为常了,我正如作者所说,我对农村的感觉,是慢慢来的,就像用火慢慢加热的水里的青蛙,到死的危险时,都不知不觉,或许生活在县级的所有人包括人民公仆,都是我这种感受,并未觉得什么,更何况是身在其中的农民呢? 可一看这本书,我静静思索:这真的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旁观者清啊!! 书中说的,我都见过,甚至经历过。

农村,平时真的没了年青人,只有老人和小孩。家境好点的,连小孩都随父母到城里上学,或者到城里上私立寄宿学校,只剩下了老人。有时和妻子回她们农村,只有陌落的房子,很少有人。老人就在路边打打麻将,过着日子,农民的负担是少了,但文化精神生活可怜的少,这才是作者提的最深刻的问

题。包括老人的赡养,这也是我在农村见到的最揪心的事。只有每到了过年,乡镇的街上才会有了人气,可年一过,乡村又沉寂下去了。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边缘的声音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最近在老师的建议下,读了这本小小的薄薄的却厚重的文学纪实。让来自农村,在城市里麻木的我再次惊醒,感受那被边缘化的农村现状。

作者用只是用平和的语言真实的描述了回家的所见所闻——家乡新建和老旧的建筑、年轻人的逃离、情感的空虚、孩子的教育老年的留守、选举的悲哀??,没有任何虚假,也没有跌宕的情节,就那样平和的描述却比任何故事更能拨动心弦,引发共鸣。

作为在乡村出生生活的人,我更能深深的体会到,中国在梁庄的映影不只是中国梁庄形象和缩影,而是映射到了整个中国乡村的现状。从城市到农村,短短几个小时的路程,却是从现代到农耕的穿越。真正生活在村庄的人,才能意识到乡村是一片贫瘠的土地,虽然生活全球化了,虽然电视、网络,各种信息都以最同步的速度抵达这里,但是,这里——依然贫困。

当现代的小楼和过去的农屋共存的时候,也许我们会感慨,也许还有人固守着自己的老房子,可是他们的情感在城市化过程中显得那么的无力。或许根本就不在考虑之中。甚至于那些漂亮的楼房是不是适合农村的生活也没人知道。就那样在留恋与碰撞中蹒跚着。

与土地陌生的年亲人也正在抛弃农村,甚至是厌恶农村。或许这是城乡之间的差距在这二十余年来逐渐被拉大的结果,或许是持续二十多年的打工潮,使得农民对于城市的生活越来越向往。尤其是80、90的一代。村庄更像是一个驿站,每年只有过年、忙种的时候,人们才会回去几天。等忙完了之后,又迅速撤回到了城市之中,只剩下孩子和老人。他们在向城市靠近,离农村越来越远。

如果你稍微留意,就会看到农村那些所谓的娱乐。镇上的网吧里很是热闹,放眼望去,全是十五六岁的孩子在玩游戏,嘴里叼着烟卷,神情专注。甚至到晚上的时候,就会浓妆艳抹,登台唱一些黄色小曲,说一些低俗笑话。过年的时候,外出打工的人挣了钱回去之后,就聚在一起赌。赌得很厉害,有的人能把一年在外面挣的钱都输掉。毒品,我原本以为离我们那里的农村很远,然而回到家乡却常听到某某吸毒的谈论。不是农村的人堕落了,而是社会的发展剥夺了流传的文化娱乐,却没有带来新的气息。情感的空虚,让黄赌毒在这里悄然蔓延。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中国在梁庄 读后感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我是比较关心农村问题的,以前在学校时读过一篇网络博文《我用了18年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文章讲的是作者来自农村,从小家境比较贫寒,用了18年时间才能和城里人一样:物质生活比较丰富,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而有幸能和《中国在梁庄》这本书结缘,是在《冰点周刊》的一篇介绍农村现状的文章里。

从小在中国中部的人口大省河南的乡村长大,从小时候到现在回家的所见所闻中,很确信作者梁鸿在《中国在梁庄》这本书里所描绘的乡村现象在我们老家那儿也是存在的: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民“性福”的危机,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新农村建设的流于“形式”,还有就是农村文化的存在渐行渐远的消失。

我想结合我身边的情况谈一下农民的教育问题。前两天看大豫网上的新闻说河南林州的一个乡村是如何的注重教育,凡是考上重点本科的孩子都能够进族谱里的荣誉簿里边。回过头来想想:他们这儿地方注重教育的方式真是可笑,直接用学历就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能考进本科的孩子能进荣誉簿,那么考上普通本科还有专科的呢,就没有资格了么?退一万步说,那些考上重点本科的学生能把村里的经济搞上去、让村民的生活更富裕么?在中国的大学严重扩招的时代,在现在中国的大学严进宽出的时代,那些考上重点本科的孩子们能毕业后顺利找份工作能尽快挣些工资提高一下自己家里边的生活水平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啊。 现实中的学历情况是什么呢?真实的情况是就像坐火车:研究生的坐卧铺,本科生的是硬座,专科生买的站票,高中生在厕所旁站着,初中生的逃票,火车到站,是都要下火车找工作的,老板是不会关心你是什么学校毕业的什么学历,他只会关心你会干什么你会创造多少利润。农村出来的孩子家里边有些关系的可以找一份好些的工作,比较优秀的一小部分也能够找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大部分是在一些小公司里边拿份还没有农民工高的工资被称为“白领”的工作,还有一部分是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的,这部分你还能让他为乡村的建设做些贡献么?答案是否定的。农村一直在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廉价的劳动力--农民工,同时把自己的优秀的孩子们输送给城市,给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所以这直接造成了农村的衰败与贫穷。难道中国的乡村就一定要像欧美那样,逐渐城镇化、风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中国人在梁庄的读后感Microsoft Word 文档

读中国在梁庄有感

一个村庄的发展就如树的年轮一般记录时代发展的进程和变迁,每个人就如这树上的一片叶子,生长、凋落,化作养料和树又融为一体。没有故乡,没有根,意味着一个人无家可归。人是村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在村庄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印象中的村庄是青山、古树、碧水、小桥、傍水人家,人的关系单纯而美好。看了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似乎把自己那个美好的梦打碎了,把我从理想拉回了现实。梁鸿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了一个乡村的变迁史。在平静的讲述下,乡村中国正在惊心动魄地沦陷。

每个村庄都有它的故事,通过作者家乡穰县中主人公的“个人史”,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村庄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村庄所承受的悲伤,都将慢慢地浮出历史的地表,我们会由此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作者带着自己三个月大的儿子怀着对故乡的憧憬和向往踏上了回乡之路,她怀念自己的村庄、亲人、小时候嘻戏的小河,还有小河中那刻有清纯记号的大树.....但是当她走进县城,在纵横交错的马路上寻找大姐的单位时,她开始害怕、惊慌,曾经熟悉亲切的故乡变的如此陌生。自己家乡的土地、树木、水塘、河流、建筑、房屋和自己脑海中浮现千万遍的画面已经大相径庭。永恒的村庄一旦被还原到现实,就变得千疮百孔。乡村的生态破坏、内在机体的被损伤如今,垃圾泛滥、河流发出恶臭等的生态破坏问题严重。我们鼓励发展新农村,鼓励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在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牺牲自然的生态环境。什么是最美好的?生活在城市的人常常想着回归自然,回到村庄去寻找最原始的美好:纯净的空气、蓝天白云、青山碧水。但是现在你能找出几条没有被污染过的河流?也许只有我们跋山涉水,到无人区才能找到一片能够倒映蓝天的、清澈的河流,而这一旦被人发现,那一片清澈的水,离它“死亡”之日也不远了。人类总是有一种控制的欲望,他们不断的开发和利用想要得到效用最大化,但是总是适得其反,因为他们缺少一种谦卑,常常凌驾于自然之上,忘记了他们只是一个受托者,是大自然的管家。

…… …… 余下全文

篇五 :从非文学角度解读《中国在梁庄》

从非文学角度解读《中国在梁庄》

想了解中国农村,这是绕不过去的一本书。

——《中国在梁庄》评语

《中国在梁庄》的作者梁鸿博士,20xx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职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其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艺思潮研究。

作为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的作者,梁鸿副教授深入故乡梁庄5个月,进行了类似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写成此书。初读此书,看到作者描述少女时代在池塘戏水、上学放学的场景,让我想起自己的少年时代——戏水、放学时的打闹甚至把自己暗恋的女孩子名字刻在树上,同样生于乡村长于乡村,禁不住感怀不已。当看到玉奶奶的孙儿溺水那一段,自己的“尿泡眼”竟也湿了。不得不说,作者对乡村往事和现状的叙述非常细致,也使人震撼。在此借用书中的一句话,“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那些惊人的故事”,她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当前中国农村的真实景象。

在结束对全书的整体看法叙述之后,以下的写作部分按社会学层面的题解、研究方法的感悟、三农问题的分析等顺序对全书进行解读,其中三农问题主要对梁庄环境、农民工和“三八六一九九”问题进行论述,在此之后是本文的结语。

一、社会学层面的题解

本书所反映的梁庄变迁正是现代中国农村变迁的缩影,就像老舍笔下“茶馆”的变迁也是当时中国变迁的缩影一样,梁庄发生的一切 1

基本上同样发生在中国大多数的乡土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民不再被束缚在一亩三分地里,纷纷进城寻找自己的理想出路。伴随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是农村本地劳动力和常住人口的减少,从而造成了农村人气的衰弱,这是其一。其二,被计划经济体制压抑许久的自私自利的本性在市场经济下获得了释放的途径,因而破坏了作者所谓的农村传统精神——互帮互助和注重教育。其三,尽管唯利是图在城市也是普遍现象,但和城市相比,农村由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制度安排、经济资源和公共服务匮乏等许多原因,在实行市场经济后,其经济状况并没有像城市那样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另外制度变迁却使得农村传统精神丧失,这两方面的作用如同物理学中的推力和拉力,一推一拉形成的合力共同加速了城乡差距的扩大,因而和城市的发展速度以及现状相比,农村也就更显衰败。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中国在梁庄

《中国在梁庄》读书笔记

今天,又看完了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一书。

这是一本描写现实现在农村的真实生活。看完后,一惊:这也叫作品,在我的内心,只要是文学作品,哪怕是传记、报告文学,它都有在现实上加工的东西,至少给人以惊奇、给人以新鲜、给人以震撼、给人也吸引。可这本书,纯粹就是身边最寻常的事和现象,你从东西南北,那个中国的乡村都能见到,比如,在我生活的川北乡村,这太平常无奇,看完后,想:这也叫书,它就是生活中最平常的流水帐嘛。

可一再思:农村的变化真的如此,一深想,让人悲哀!或许这本书没有奇特,就是最大的深刻。

我在农村呆过,不过说实话,二十多年,没在农村亲自生活过了,但六年前,我在乡镇初中教书,我的妻子家在农村,偶尔回去,见到、听到的完全都是另一个一模一样的梁庄!!不过,我是见怪不怪了,没有作者那种济世的胸怀。或许,我从来没有像作者那样,生活过在农村,但现在离开了农村到了北京,她对农村的变化如此,有如此的震惊和深刻。因为我现在即使在一个县级市里教书,但可以说,或许我从未离开过农村,对它的变化虽有感知,但已经习以为常了,我正如作者所说,我对农村的感觉,是慢慢来的,就像用火慢慢加热的水里的青蛙,到死的危险时,都不知不觉,或许生活在县级的所有人包括人民公仆,都是我这种感受,并未觉得什么,更何况是身在其中的农民呢?

可一看这本书,我静静思索:这真的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旁观者清啊!

书中说的,我都见过,甚至经历过。

农村,平时真的没了年青人,只有老人和小孩。家境好点的,连小孩都随父母到城里上学,或者到城里上私立寄宿学校,只剩下了老人。有时和妻子回她们农村,只有陌落的房子,很少有人。老人就在路边打打麻将,过着日子,农民的负担是少了,但文化精神生活可怜的少,这才是作者提的最深刻的问题。包括老人的赡养,这也是我在农村见到的最揪心的事。只有每到了过年,乡镇的街上才会有了人气,可年一过,乡村又沉寂下去了。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书笔记-出梁庄记

《出梁庄记》读书笔记

20xx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

梁庄的打工者在城市打工时间最长的有超过30年,最短的才刚刚踏上漂泊之程。《出梁庄记》主要人物有51位,51位中,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个,外出务工时间10年以上的有15个,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

然而,他们进入了中国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流转?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他们怎样思考梁庄,是否想回去?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历史形象,他们的身份,是如何被规定,被约束,并最终被塑造出来的?

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们构成完整的农村与城市,构成完整的中国。他们是一个共同体的存在样态,我们是如何思考并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了他们的生态发展?

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

用梁鸿自己的话说,《出梁庄记》的基调是压抑的:从开头到结尾,书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死亡。

死亡带给人的震撼是毋庸赘言的,但更令人揪心的,是那些依然活着的人们。

在中国的土地上,人只分为两种:已故者和幸存者。若说两种人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同样的卑微。

他们来自梁庄,也可以说来自中国的任何一个村庄。他们像吹散的蒲公英花瓣一样,飘零各地,随遇而安,无人问津。

书中的他们,陌生又熟悉。作者说,那个被我们训斥一番的电话推销员,说不定就是你的乡下妹子。某些时刻,我甚至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太阳底下无新事。城边村、出租屋、流水线;蹬三轮、校油泵、搞传销……从梁庄走出来的人们,命运无非有限的几种。可更多的人宁愿选择走出去,也不愿留在村里坐以待毙。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中国在梁庄》的新历史主义特征分析

《中国在梁庄》的新历史主义特征分析

摘要:《中国在梁庄》是当代作家梁鸿的代表作,它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乡村——梁庄,从梁庄我们读懂中国乡村。本文将从新历史主义的三个特点出发,分析它的新历史主义特征。

关键词:《中国在梁庄》;新历史主义;中国乡村

一、引言

我不知道要怎样定义《中国在梁庄》这本书,它像是一份对故乡的田野调查,同时它又像一本散文集,也像一本谈话录。作者的笔触游走于客观与主观之中,但是在情感即将喷发时却保持了绝对的冷静。她试图抛弃她的先验观念,但是在行文中她也不得不承认这只是一种努力,无论如何她都必须要进行语

[1]言的“编码”,要把许多毫无联系的、没有生机的材料变成故事,要经过“隐喻”来呈现给大家。

二、《中国在梁庄》的新历史主义特征分析

海登怀特指出,历史事件虽然真实存在,不过她属于过去,对于我们来说无法亲身经历,因此它只能以“经过语言凝聚、置换、象征以及与文本生成有关的两度修改的历史描述”的面目出现。我们感受

[2]的历史并不是真是的历史事件,而是对历史事件涂上感情色彩的二次构建。在创作领域,从寻根文学

开始,作家就选择了家族史和村落史这种特殊的历史书写方式和历史切割单位。梁鸿以梁庄的变迁作为这本书的叙述框架,来展现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现实生活图景。我将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中国在梁庄》的新历史主义特征:一是大写历史的小写化;二是历史叙述的主观化倾向;三是历史和文学的边缘意识形态化。

(一)大写历史的小写化

该书记述了河南穰县梁庄近30年来的变迁,以近似纪实手法呈现了梁庄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流于“形式”。在书中,梁鸿通过口述实录、现场调查等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具有典型性的人和人生故事,他们的情感和所面临的问题传达出了中国乡村内在的生存状态。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