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层层迷雾掩盖的真相——罗生门有感

时间:2024.4.27

被层层迷雾掩盖的真相

-------罗生门有感

黑白,简陋,质朴是《罗生门》的第一感觉。一间破庙,一块破败的匾额,一场大雨,还有一个故事。

滂沱的大雨,一个和尚、一个路人、一个樵夫等待着雨停,充满沉重、无可奈何与彷徨,一种心灵的压抑涌上。一场大雨中,开始讲述他们之间所谓的“事实”,朦胧的水汽笼罩着罗生门,仿佛一切都是虚幻。似乎一个令人雾里看花般迷茫的真相,需要一场大雨的冲刷,才能看的真切。

罗生门,确实,是一个很美的名字,像是乐土的名字,罗生门只是遗弃死尸的场所,大概也只能算是死人的乐土吧。在我眼里,这只是虚伪、贪婪的代名词。

同一个故事,却通过四个不同的版本描述出来,武士的死亡也成为了一个谜。四个版本的陈述,到底能相信谁?

但是,无论是谁,在描述自己的事迹中,都尽力让自己完美一点。罗生门中,当事人都说着可悲的谎言,甚至连死者也为了自己的形象而夸大其词。

首先是被抓的强盗的陈述,在公堂上,他大肆宣扬他自己的强悍勇敢,一个江洋大盗竟然把自己描述的像个英雄。他张牙舞爪的表情,故作镇定的大笑,让人不得不相信他所说的,他把自己主观定位为武艺高强、胸怀宽广的大侠,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第二个是女子在公堂上的哭诉,女子一上来就是扑倒在地大哭,不断强调自己的不幸,她的陈词使大家感慨她的命途多舛,觉得她是实实在在的受害者,她遭受了两个男人的离弃,但她身上却充满了一个女子妇德的光辉。不得不说,不择手段的维护了自己的形象,她删去事实的部分真相,讲了一个完美的故事,博取了大家的同情,她的陈述突出了她的无助。第三个是死去武士的辩护,死人不会说话,于是,就运用了女巫的戏法代替死者发言。武士的辩护却提出了他是自杀的结论,强盗玷污了女子,女子逃跑之后,武士心冷至极,于是便有了一个为了声誉而自杀的完美道德故事,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懦弱。这些都是公堂上的陈述,在破败的庙宇里,樵夫说出了又一不同版本的事情经过,相对而言,樵夫不是事情的当事人,他的陈述应该是最为公正的。作为一个局外人,樵夫揭露了两个身份地位本应勇敢杀敌实质却自私、胆怯、懦弱的小男人形象,也撕破了女人无辜受害者的嘴脸。但是樵夫也说了谎,他偷走了现场一把珍贵的匕首,为了掩饰这一点,他也说谎了。

显然,谁的话都不可全信,如同路人所说的,人都自以为老实,都把对自己合适的话当作真话,而把对自己不合适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这样才心里舒坦。可不是吗?人们说谎,往往并非有意说谎,而是真的以为自己说的是事实;心理陷溺在需要中,就会启动一种机制,能把自己不肯承认的事情,对自己不合适的事情,下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忘记掉,修改掉,以求得心里舒坦。当事人各说各的,看来真相是真的不可得知了。

和尚说,如果不能相信别人,那这个世界和地狱又有什么区别呢。

人不敢相信别人,是比战争灾难更加可怕的事。

罗生门外的大雨依旧没有停歇,一场大雨,污秽的心灵能否得到洗涤? 恰在此时,罗生门旁传来了婴儿啼哭声。听完故事的路人寻声过去发现一个弃婴。他迅速扒下弃婴的抱被和外套准备拿去换钱。人性的最深处的面目被路人的一番话道出——那早已被私利扭曲了的面目——世上小人才生活的更好,人总

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人都在作恶,我也不妨作恶。路人的贪欲已经抹杀了他的人性,以至于他狂笑着拿走弃婴的衣服走入暴雨中仍没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可耻。同时,在路人说出匕首被樵夫偷拿的猜想后,原本斥责路人私欲的樵夫,不敢再出面制止,这就是私欲造成的软弱。这个世界就是如此,没有完全的净土。

罗生门外一直大雨磅礴,似乎阵阵打在人的心里,伴随着一种阴暗憎恶鄙夷的情绪。我不愿相信人性如是自私黑暗,但却让我无力反驳。“还有人可以相信么?”这是和尚一直在自问的一件事情,却每次都是像在问我们自己“是否可以相信别人,别人是否可以相信我们呢”?

雨渐止日出,樵夫决定收留弃婴。和尚已经不再相信樵夫,但是樵夫中肯的“我已经有六个孩子,不在乎再多一个”的解释最终还是说服了和尚,和尚因为自己之前的不信任而感到惭愧,这多少给人一种希望。这个孩子就像是新生的希望,给人性的缺失带来一点安慰,就像和尚说的“不,我还相信别人!” 最后樵夫接过了僧人手里的孩子,也接过了和尚对生活对世界对人性的信任。也许,宽恕别人就是宽恕自己,相信别人就是相信自己吧。

哭泣的弃婴象征完美无瑕的新生命,没有谎言,没有劫掠,没有背叛。樵夫抱着婴儿走出罗生门时天空放晴了!樵夫看到了阳光,希望孩子的将来也充满阳光,相信世界也充满希望和人性的光辉。

黑泽明本人对《罗生门》的解释是:人对于自己的事不会实话实说,谈他自己的事的时候,不可能不加虚饰。这个剧本描写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甚至可以这样说:人就算死了也不会放弃虚饰,可见人的罪孽如何之深。这是一幅描绘人与生俱来的罪孽和人难以更改的本性、展示人的利己心的奇妙画卷。诸位说仍然不懂这个剧本,因为它描写的人心是最不可理解的。如果把焦点集中在人心的不可理解这一点来读,那么,我认为就容易理解这个剧本了。

生活处处“罗生门”。 正因为人有感情有七情六欲有灵魂不管丑恶与否,才会在叙述中加入各种调味儿。我悲哀的爱着这样很人性的人类,慢慢觉得同情和理解,何况自己也是其中一员。但是对于话语的相信已经渐渐淡去,语言的表述是一个牢笼,其中必定众多谎言虚饰。

是的,我们和事实真相永远隔着利益这道河, 而我还不知谁曾跨过。一边谴责别人的不诚实,然后一边编着瞎话给他人,说服别人说服自己。有时候说谎不由自主,因为会感觉谎话造就了个保护膜。人心最难理解,有时候可能来自心底的声音也在潜意识里修改成自己想要的类型了,追求绝对的诚实就是不诚实呀。

于是,“真相”成了距离我们最遥远的东西。

人只是以为自己诚实,但是有软弱的地方就有了欺骗。就像微观经济中理性人的假设一样,人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所以,每个人都是在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现实中,我们身在其中无法辨认事情的真相——也许并不存在真相。真相就是被层层谎言掩盖,如同隔着层层迷雾,使人在雾里看花般迷茫。

人这种东西么,对自己本身都不肯坦白的东西多着呢。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芸芸众生里,一念之间的回环往复,往往带来命运的辗转腾挪。人内心深处的善良与罪恶也往往会在那一刻充分反映出来。罪恶不可避免,但善良与希望也必将永存。也正因为如此,人性有阴阳之两面,有爱与恨,虚荣和诚恳,自大和谦卑,人,才是人,世界也才因之丰富、精彩。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认识人性的阴暗,坦然的面对它,因为这是人人都逃不过的原罪。经历挣扎后,世界还是出现了美好的一面,是非善恶一线之隔,人性还是有可能弃恶从善的,这是一种新生,一种希望。决定一个人最终成为什么

样的人也就是看他如何过滤眼前的事物了。走出“罗生门”谈何容易,除了高度的理性之外我们更需要一股勇气。

真理是丑的,真实是不重要的,事情发生了,关键是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看破自己和别人的贪欲,给明天一个答案和理由,给未来一个希望,而不是和过去纠缠不清。在这个物质繁华、你来我往的现实社会中,处处也都面临着抉择,是善,是恶,就看自己要迈向何处了。人类的明天一定是充满光明和希望的,虽然也有许多的不公平和无能为力,甚至是命运的戏弄!如果你有向善的意图,请试着用实际行动去改变而尽量少说谎,并且试着去相信别人,这样最终至少会使这个世界更好些。走进“罗生门”,再走出“罗生门”,一个人就成熟了。

现实就是人的世界,亮暗交替,不是天堂,也非地狱,有层层迷雾遮掩的真相,也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般的现实,我们须知穿过重重迷雾作出事实判断是多么的困难,须知人与自知是人类终生都不能完美完成的事业。真相是,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事实,没有真实。

漆黑漆黑的夜,浓重的迷雾,总是有破晓的阳光,透过“罗生门”,到达心底。你只能自己斟酌,自己判断,做出自己的选择。

生活总是向前的,前途总是光明的,罗生门下,幽暗的迷雾总会在阳光下消散。


第二篇:《罗生门》中的谎言与真相


《罗生门》中的谎言与真相

《罗生门》本是芥川龙之介的一篇小说,而黑泽明编导的同名电影则取材于芥川的另一篇小说《竹丛中》,两篇小说本来是毫无关联的,然而影片借“罗生门”为场景,让三个因滂沱大雨而躲在罗生门下的人,通过四个不同结局的故事来讨论人性的善恶,进而描写人性中丑陋的一面,揭示人的不可信赖性和不可知性。本部影片的出彩之处在于结尾的人性化转折,将原有的对整个世界的绝望和对客观真理的疑惑一改成为最终强调人的可信,赞扬人的胜利和道德的复兴。积极的主题和新颖别致的机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传奇色彩,使得《罗生门》获得了普遍的赞誉。

《罗生门》的机构很简单,寥寥几句对话,荒凉的场景,人物也是单调的,个人如不深入欣赏品味细尝,会觉得它就是一部无聊的毫无内涵的影片。但时间证明这部电影是有非凡价值的,人性在其中体现无疑—贪欲,虚伪,谎言,自私。虽然如此,编导最后还是把希望留给人们,心寒过后让阳光射进心膛,不失望,不堕落,不气馁,明天还是晴朗的夏天。

电影的情节离不开电影人物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铺垫情节叙述故事,进而揭露电影的主题。然而有些人说《罗生门》下的对话者与案件无关,其实是很有关系的。其中的两位在巡捕官署做过证人:那个和尚三天前的中午曾在山路上遇见一个武士牵着马对面走过,马上坐着他的妻子,和尚认出胸口被扎过一刀的死者就是武士;那个樵夫则是首先发现死者的报案人,他说死者倒毙在离山路不远的林子里。第三位对话者确与案件无关,但很重要,正因为他不住地追问,悲天悯人的和尚和心事重重的樵夫才把旁听到的三个案情版本一一道出;这个似乎看透了一切的汉子还发挥了不少人间不如地狱、人性不如兽性的议论,以及事实真相不可得知的虚无主义“认识论”,竟使对人心之善尚存一线希望的和尚都差点同意了他。

三个版本分别属于远近闻名的强盗多襄丸、死者武士的妻子和死者本人;死者的话是借女巫之口说出的,这是艺术手法,可以信为死者本人想说的话,不必横生枝节。强盗骑着武士的马,带着武士的弓箭和腰刀,在逃逸的路上突然腹痛倒地,因此被捕手擒获,他当然是嫌犯;武士的妻子也在附近的庙里找到,两人被带到巡捕官署;女巫代言也在官署进行。强盗供认不讳,武士是他杀死的;女子则说,是她用自己的护身匕首刺死了丈夫;武士却说,他是自杀的。

强盗供述:他在山路边息凉,见那女子经过,便起了邪念。他将武士骗离山路,突然袭击,绊倒武士,将其捆绑在树上;又跑去骗那女子,说她丈夫突发急病,拉着她跑近武士身边,当着武士的面强暴了她。强盗既遂所欲,想要离开,女子挡住说:“我不能在两个男人的面前出丑,你们两人必须有一个死。”强盗用长刀挑断捆绑武士的绳子,

武士立即跳起,拔刀应战,经过20多个回合,强盗终于取胜,杀死了武士。

女人泣诉:强盗凌辱了她之后就溜之大吉,她跪伏在丈夫面前失声痛哭,丈夫却一言不发,那眼神既不是悲伤,也不是愤怒,而是充满着鄙视,冷酷无比,令她战栗。女人苦苦哀求,请丈夫原谅,那武士始终一动不动,一言不发,冷酷的眼光直诛女人之心。她从草间拾回反抗强盗时掉落的护身匕首,割断绳子,递匕首给丈夫,宁愿他杀了自己,丈夫仍旧不言不动,眼光如剑。她绝望之下想与丈夫同归于尽,便以匕尖对准了丈夫,自己昏过去了;醒来后看到丈夫胸口插着那把短刀。

武士的版本最离奇:那强盗完事后,又花言巧语引诱女人随他去,做他的浑家,那女人不仅意肯言从,竟还指着被绑的丈夫要求强盗:“先杀了他!”闻言连强盗都大惊失色,一把将她掀倒在地,反问武士如何处置这个女人:“是杀了她!还是饶了她!”因这一言,武士从心底宽恕了强盗;女人逃走,强盗追之不及,回转来割断武士身上的绳索,也悻悻然走了。妻子的“背叛”和“狠毒”,使武士痛不欲生,拾起短刀,毅然自尽。

案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呢?罗生门下那个汉子的评论似乎可以作为总结:“人都自以为老实,都把对自己合适的话当作真话,而把对自己不合适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这样才心里舒坦。”可不是吗?人们说谎,往往并非有意说谎,而是真的以为自己说的是事实;心理陷溺在需要中,就会启动一种机制,能把自己不肯承认的事情,对自己不合适的事情,下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忘记掉,修改掉,以求得心里舒坦。当事人各说各的,看来真相是真的不可得知了。

然而,影片添加了小说中没有的第4个版本,是属于那个樵夫的。他其实躲在树丛后面,目睹了案情的全过程,只因事后从案发现场偷走了那把嵌螺钿、颇值些钱的匕首,心中有愧,所以开始不说,漏出的一句两句被那敏感的汉子抓住,追问不休,才说出他的版本:强盗强暴过武士的妻子后,请求原谅,还请求女人跟他走,他愿意金盆洗手,改恶从善,用劳动来养活她。女人二话没说,拾起匕首,跑近丈夫,割断绳索,两个男人明白她的意思,是要他们用决斗来决定她的命运。但两个男人都很怯懦,都怕死,不想战斗。武士说:“我才不愿意为一个女人拼命呢。”。“在两个男人面前出丑,为什么不自尽。”那强盗也顺水推舟地奚落女人。女人气极,破口大骂,骂他们胆小鬼,骂他们名不副实。两人不得已才出手,且都本事平平,刀法不准,一个砍进树里,一个插进地里,拔不出来,决斗成了毫无章法的扭打。强盗终于碰巧从地里拔出长刀,刺死了武士,自己还在索索发抖。

这个版本可以认为至少是基本真实的,否则黑泽明添这一笔岂不成了蛇足?黑氏这一增笔似乎又转进了一层意思:妨碍认知事实真相的道德缺陷和心理障碍,虽然难以克服,毕竟不是不可克服;樵夫既已承认了自己的过失(偷匕首),他就不受过失的障碍了,他能够道出事实的真相。影片末尾,罗生门后壁角下传出啼哭声,原来是个弃婴,那个以“人人都在作恶,我也不妨作恶”为人生哲理的汉子,剥下婴儿的外套就走。樵夫则抱起婴儿,准备带回家养,他对和尚说:“我已经有6个孩子,再添一个也不过一样的

辛苦。”和尚感谢他:“幸亏你,我还可以相信人。”

但是,影片中仍有伏笔,仍留下了问题,值得深思,即,强盗用来刺死武士的究竟是长刀还是匕首?既然樵夫的版本为基本真实,我们不妨以此作参照来分析一下强盗、女人和武士的版本,连带也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强盗的版本比较接近真实,因为确是他杀了武士。他把女人无言地割断绳索,改为女人主动说要两个男人决斗,是夸张了点,但女人确有这个意思。他的心理需要表现在把当时的怯懦怕死说成勇敢威猛,为此他还不惜夸赞武士的勇敢威猛来陪衬自己:“能和我斗到20回合以上的,只有他一人。”他当然不肯承认“决斗”中曾失手丢刀,所以刺死武士的只能是一直在手的长刀。

武士憎恨妻子,是因为受到强盗强暴其妻子得手过程的强烈刺激,从而把内心痛苦投射为无辜女人的“罪恶”,这是怯懦胆小而又妄自尊大、男尊女卑思想顽固的男人常会有的心理指向方式。武士说是自杀,其实想怪罪女人杀了他,女人割断绳子,要他与强盗决斗,确是他的间接死因。同时,他不肯承认输给强盗,说为自杀,也出于这种心理需要。因心理需要而下意识地编谎说事,分析起来,故事里总会有一两个事实的基点。武士说他死在匕首下,应该是事实,因为他临死知道刺进胸口的是匕首,心理并不需要在这种地方说谎。

女人其实未逃走,而是极度恐惧地旁观战斗。她看到匕尖对准丈夫时吓得昏死过去,醒来又看到丈夫胸前插的是匕首,而这场战斗正是她用匕首割断绳子挑起的,所以她自责自罪,认为是自己刺死了丈夫。她的心理需要是强调自己的行为另有原因,即丈夫那冷酷鄙视的眼光,以稍稍减轻一点自己并没有的罪责。这女人的心理需要实在很可怜,她完全不必要地自己跳进18层地狱,惟一的需要是往上升一层。而刺死武士的是匕首,这一点她也没有必要说谎。

这样看来,扭打中强盗幸而到手的不是长刀,而是短刀,樵夫到底还是说了谎。樵夫是说了谎了,所以当武士说到“我死了,一个人的脚步轻轻地走来,从我的胸口拔去匕首”时,他坐不住了,霍地跳起,大声抗辩:“不对不对,他说的是假话,插在他胸口的是长刀不是短刀。”武士的假话多了,樵夫何以独独抗议这一条呢?是长刀还是短刀的问题,对别人不重要,对樵夫却最关重要。因为若是短刀,那么他的偷,就不是从草间顺手牵羊地拾取,而是从死人血淋淋的伤口拔取,性质要严重得多。樵夫心理上不肯承认,自己竟会这么忍心,所以他对和尚说:“有时候,我连自己的心思都摸不清。” 因一念之差而贪财的樵夫得到了自我救赎,迷茫的游方和尚也因樵夫收养弃婴而顿悟——“我想我可以继续保持对人类的信心了”,唯有那个执迷不悔的农夫假以“人人都在作恶,我也不妨作恶”为人生哲理而抢去弃婴衣服扬长而去。这个世界就是如此,没有完全的净土,如果没有执迷不悔的农夫,我们岂不是生活在天堂里,可惜这永远只是假设而已。值得庆幸的是:好人永远都比坏人多。

在人性逐渐迷失之际,人类终于渐渐对自己失去了自信,而“道德底限的崩溃”和“堕入邪恶的深渊”也在结尾险些上演。当然,黑泽明始终不忘将人性的关怀贯注其中,结局中樵夫对婴儿救赎让本该黑暗的结局又充满希望,而连绵不断的阴雨也终于在这一刻停止了摧打,人性本身终究绽放出善的光彩,这也是黑泽明的电影中所秉承不变的信念。这就是我对《罗生门》这部电影中有关谎言与真相的辨析。

更多相关推荐:
罗生门 读后感

罗生门读后感罗生门可以算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作为一篇短篇小说它并不像我所熟悉的欧亨利等的短篇小说那样通常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罗生门楼里发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个小片段没有过多的雕琢痕迹却依旧让人回味...

罗生门读后感

人性之门读罗生门有感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罗生门本身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一位家将被多年的老主人辞退出来来到罗生门下躲雨家将无路可走陷入两难要从无办法中找办法便只好不择手段要择手段便只有饿死在街头的垃...

读后感 《罗生门》

罗生门短篇小说集读后感芥川龙之介这个名字早已在我脑海中存在许久对于罗生门在看之前就做好惊叹的准备了但当我真正看完时留下的是惊骇内心暗暗发颤日本的小说总包含较多人性的阴暗面确实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即不存在绝对的完美...

《罗生门》读后感

读罗生门有感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重要作家短篇小说巨擘也是当时新思潮文学流派的柱石他的短篇小说并不像我们所熟悉的众多短篇小说那样有个完满的结局而往往给读者带来的是出人意料的结尾这也正是芥川龙之介之所以被称为...

软弱与欲望——电影《罗生门》观后感

软弱与欲望罗生门观后感小教083周燕玲0811011092在老师介绍罗生门这部电影之前说实话我只听过罗志祥的那张同名专辑罗生门当时大致知道罗生门就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说谎的意思今天在课上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对于罗生...

罗生门观后感

罗生门观后感黑泽明的罗生门人性中赤裸裸的软弱和谎言19xx年的片子黑白粗糙淳朴直入人心不仅是它对人性的锐利发问让人惊警不仅是它的杰出的配乐让人澎湃还有黑泽明的画面与构图是如此的精巧简洁强悍是如此的东方罗生门的提...

罗生门_读后感

罗生门人生之门读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有感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篇短篇小说我看到它的时候是收录在芥川中短篇小说集罗生门中的开篇它并不像我以前看到的小说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反而像是日本平民生活中的片段感...

『罗生门』の読书感想文

羅生門読書感想文芥川龍之介日本大正時代重要作者短編小説時新思潮文学流派重要人彼小説私知円満结末小説読者想像结末付彼人間精神世界世話高立生命深考人間性細見鋭批判中深達人生道理含羅生門世界中小普通特定環境拡大見人間...

罗生门观后感

羅生門觀後感經濟C蔡依蓉隨著年紀的增長漸漸發現到社會上各角落的人心險惡就算是再正直的君子還是會擁有不為人知的黑暗面這樣說來的話這世上不就沒有可以相信的人了其實不盡然好人總是比壞人多的只要自己心存善念相信四面體有...

人性为己——《罗生门》观后感

人性为己罗生门观后感在看罗生门的电影之前我并没有看过小说也不知道罗生门究竟代表了什么含义特意去网上查了才知道罗生门这个词语起源于日本作为佛教用词流传到亚洲各国主要用法是指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自己的谎言这样...

罗生门观后感

罗生门观后感黑泽明根据芥川龙之介小说改编的电影罗生门广为人知作为对人性的思考一向人文主义的黑泽明在大雨中对淹没人间的洪水意象做了环境的诠释在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罗生门根据佛教故事改编罗生门是一个死亡之门是一种死亡的...

罗生门 观后感 The Review of the Rashomon

TheReviewoftheRashomonTheRashomonisafamousJapanesemoviedirectedbytheAkiraKurosawaItisasymbolthattheJapanesemoviesha...

罗生门观后感(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