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古书通例》和《目录学发微》

时间:2024.4.7

读《目录学发微》及《古书通例》有感

余嘉锡先生于清末出生于湖南常德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平生无书不读,一生致力于对古典文献学、目录学、史学的研究。先生终生笔耕不辍,著有久为学者所称道的《四库提要辩证》、《世说新语笺疏》、《目录学发微》等多部学术著作。《目录学发微》是近代目录学书籍中创作较早而又极有系统、颇有创建的一本书,对目录书籍的源流、各书体制的得失利弊都有详细的论述,《古书通例》也是先生重要的学术著作。下面我就具体谈谈读完此书得体会与收获。

该书开篇谈到目录学之意义与功用的时候,说到“目录之学,由来尚矣! 《诗》、《书》之序,即其萌芽”。以前在读《诗》大序的时候只注重看了它的内容,了解了其中所讲的《诗经》的功用,即便是学了文献学这个专业,也并未将之与目录学联系在一起,一直以为《七略》是目录学的起源,读了书之后才知道,《诗》、《书》之序,只是目录学的萌芽,而《七略》是发展的比较完备的目录了。在了解了目录的含义之后,再回过头来想想,《诗》大序在一定意义上的确是目录。这给我的启发就是要善于把学过的东西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有新的发现。

先生在讲到著书目的的时候说道:“有目录之书,而无治目录学之书”,这一句话就点明了此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在先生看来,目录学之书,更是一部学术发展史,对于单纯记录书名而没有解题的流水账式的目录很不赞同,比如荀勖的《中经簿》;对于有解题但解得不好的也不欣赏,比如王俭的《七志》,缺陷就在于详撰人物事迹而少所发明。对于各种各样的目录,先生将之总结为三类,并分别指出了功用。对于有小序的解题书目,其作用在于论其指归,辨其讹谬;对于有小序而无解题的,其作用在于穷源至委,竟其流别,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于小序解题皆无的,其作用在于举例分明,使百家九流各有条理,并究其本末,以见学术之源流沿袭。这样的总结条理清晰分明,对初学者来说十分有用。

在先生总结的篇目的作用中有一条是断书之真伪,对于这一点,梁启超有比较细致的论述,他根据前人对古籍进行辨伪的经验,进一步总结了十二条方法:1 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

2 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与内容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

3 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

4 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者; 5 真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今本与之歧异者,则今本必伪; 6 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 7 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须慎加鉴别; 8 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

9 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两俱伪;

10 各时代之文体,盖有天然界画,多读书者自能知之;

11 各时代之社会状态,吾侪据各方面之资料,总可以推见崖略。若其书中所言时代之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

12 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为伪。

对于本书第一章和第二章的次序问题,我想应该颠倒一下比较恰当。如果在不知道何为目录的前提下就先看到了目录学的意义及其功用这一宏观概念,未免有头重脚轻之感,所以我觉得应该先从细微处着手,先弄明白什么叫目录,再去

了解宏观的目录学。

目录之名起于刘向、刘歆校书之时,通用是在晋以后。目是指篇目,录则是指篇目和叙言。若写在本书之内就叫做录,另外编成集子就叫做《别录》。录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目录、叙录。 历史上也有将录当成目的,《论衡·案书篇》中就记载:“六略之录万三千篇”。实际上刘向校书录书的时候只有六百零三篇,此处说万三千篇,是指有一万三千卷书,是误将卷认成篇。不仅古人会犯这样的错,我们现在读书时也会对于篇和卷的关系产生疑惑,对于这一点,我们应当引起注意。读了《校雠广义》之后,我对篇、卷的关系才算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程先生指出:篇、卷,是古代计算书籍的起讫单位。这个单位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意义上的起讫,一是表示这些意义所依附的物质的起讫。古书著之简册者为篇,写之绢素者为卷。在以竹简为载体的书中,篇既是意义上的起讫单位,又是物质上的起讫单位;在以布帛为载体的书中,篇是意义上的起讫单位,理所当然的失去了作为物质上的起讫单位的意义。卷为物质上的起讫单位,但是不少书一篇即为一卷,而且在通常情况下,作者也会考虑到内容上的起讫与物质上的起讫的一致性,因此卷在客观上有时也含有作为内容上的起讫的意义。在以纸为载体的线装书中,篇为意义上的起讫单位,册为物质上的起讫单位,卷则可兼有两者的性质。后来还了解到将一篇分为数卷的做法是起于汉代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将录错认为叙,如《世说·言语篇》注引邱深之的文章录,而《文学篇》又引作邱深之文章序,就是将叙与录错认为一回事。刘向所编的书目,目在叙之前,体质变更后,序在目之前,所以也叫序录,但与刘向的本意不同。还有一种说法叫录目,因为原本目在序后,既然已经将录认成了序,那么再叫做目录就不妥当了,于是改为录目。所以,辨析清楚了几个概念以后,我们应当知道:录是诸书之叙,目录为篇目而非书名。

叙录,又称提要或解题。目录中凡是其功能在于帮助读者了解一书的内容、价值以及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性文字都可以叫做叙录或者提要。但区别在于,叙录是用来介绍一书的主要内容的,而书目之序是用来介绍群书之概略的,因其所介绍内容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分类。首先是全目之序,这是介绍整个目录的说明性文字;其次是大类之序,这是介绍目录中每大类的说明性文字;第三是小类之序,这是介绍目录每小类的说明性文字。不管是哪一种叙录或书序,基本上都会有四个内容:论述书籍的功用,阐述文运的源流,考辨在学术上的得失,以及通目录之义例。叙录经过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镕铸材料,独立成文的综述之体;二是编次材料,述而不作的辑录之体。综述体的提要除了条其篇目外,大致都包括三个部分:一为谈该书的校雠状况,二是介绍作者,三为辨误。对于叙录的作用,余先生认为有三点:论考作者之行事,论考作者时代以及论考作者之学术。论考作者行事这一点,早在在《别录》编著时,作者就将史书当中有对应人物的传记的部分尽数录入该书,称为附录。但《四库提要》中就没有这样做,只是指出“事迹具某史本传”,但一定会写清楚的就是名字爵里。《四库提要》的优点在于考据,但由于不著录事迹,所以辩证的地方就仅限于名姓爵里。对于论考作者时代这一点,余先生对刘向父子介绍作者时代的四种方式总结的很好。他认为,将其做官的经历叙述清楚则时代自明;若作者不明或没有作者,也可以根据书中记述的内容来考订著作时代;第三种比较简单直接,即直接记叙作者的生卒,并详细著录著书年月;第四种长于考据,就是在不知道作者时代的情况下,取书中所引用与后人所称叙,以著其于某时,断定是在某人之前或是之后,以此参互推定。

在本书中,余先生将篇目的功用概括为三点:第一,篇目俱存,则古书的原貌可窥之一二;第二,篇目若在,即使书中内容亡佚,根据书目也可知一二;第三,篇目在,可帮助辑佚。程千帆先生在《校雠广义》中对此也有论述,但总结的更为全面,两者参互比较,可以了解的更全面。程先生所提出的便稽检、免错乱、防散佚、考分合、辨真伪是余先生所没有总结到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考分合这一点。程先生说,别裁是书籍著录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别裁,就是裁篇别出,即将一部整书中某些具有独立性、独立价值的部分抽出来作为一部独立的书处理。我认为在读书的时候,应该把性质相同的书进行联系或比较,这样不仅能丰富知识,也可以拓宽思维。程先生还总结了一点是显内容,这与余先生的第一点虽有重复,但程先生在讲到此处的一条引文让我明白了古人校雠书籍的惯例,也解开了读书时的困惑。他引得是章学诚的一句话,章学诚说:“古人著书,往往不标篇名,后人校雠,即以篇首字句为篇名。以前读《论语》的时候常常比较困惑为什么篇名不是概括整章内容而是篇首的两个字,现在才明白,这两个字不是著者写的,而是后世的校雠家为了校书时有所区分才加上的。

余先生在对版本序跋这一章进行总结的时候提出过一个观点,他认为考订之文,尤重证据,是故博引繁称,旁通曲证,往往文累其气,意晦于言。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再怎么谨慎都不为过,但在写文章论述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站在读者的角度上多考虑,尽量将文章写得平实易读一些,切不可为了卖弄自己的学问旁征博引,将文章写得晦涩难懂。文章论证严密但又不要繁杂难懂这才是比较好的。这一点韩高年老师在授课也曾多次对我们强调过。对于论证严密这一观点,赵逵夫老师曾跟我们说过,在解释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将问题解释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没有任何挂碍,哪一方面都要能解释的通才行,切不能将问题解释的在有些方面说得通,在有些方面又说不通。这让我觉得,做学问固然重要,但要掌握做学问的好方法更重要。

在讲到目录学源流考的时候,我了解了在刘向刘歆校书之前,汉高祖、汉武帝时期早在就曾组织过校书活动,而刘向刘歆只是总校群书、勒成目录的创始者。西汉校书,曾在几个朝代连续举行,但所校书目偏而不全,规模不大。汉高祖校书时,韩信校兵法,萧何按秦时的律例法制作律九章,张苍定章程;武帝时置博士弟子并举行藏书写书之事;宣帝时后仓在曲台校书,著有《曲台记》;直至成帝时,才由刘向刘歆父子典领雠校。但许多书包括史书中,对高祖武帝时期校理兵书一事都未记载,余先生在书中对这一点有明确的辨误。在讲到晋至隋时,我了解到谢灵运亦曾校书,另有殷淳、王俭也都校过书并留下了目录。但《隋书·经籍志》及《旧唐志》著录的,都只有王俭一家而已。对于这两个记录不全的现象,我产生了疑惑。为什么同时代的校书现象会记录不全甚至许多书中不曾记录?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明白。

中国的古书,流传至今的最少也有五万种以上,而且通常看来,时代越久远,问题也会越多。虽然这些问题前人亦有考证,但仍旧不够全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了解古人的著作体例。余先生在这本书中,专从汉魏以上的古书中举例并总结出通例,详加阐释,对我们读书有极大的帮助。在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古书书名之研究这一部分。书名常常能反映出很多情况,比如作者的本名、字、号、室名、官名、居官所在、写作和出版时间等许多问题。春秋以前,没有私人著书,流传到后世的都是官书,所以这类书都冠以官名。先秦的许多经典都会摘取篇首二字为书名,有时也摘取篇中字句为书名。如果全书只有一篇,那就以篇名为书名。对于书名,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同书异名,再就是同名异书。同书异

名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文质互易,古人起的名字大都比较简朴,而后人起个华丽的名字来取代;其次就是偏全互代;再次就是增、删、改、易。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多,比如书商为牟利刻意改名,随意妄造胡乱改名,出于忌讳改名,著录疏忽导致改名等等。相比较之下,产生同名异书的的原因就比较少,大致有三种:偶合,故同以及内容相同不宜改名。

纵观全书,文字典雅,论证严密且无不举出充分的例证,旁征博引,材料极其丰富。对于一些因材料缺失导致无法论证清楚的问题也会一一说明,绝不信口开河。另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在于,全书逻辑严密,每一块大的内容虽独立成章但又有内在的联系,整体上井然有序,条理分明。这本书使我受益良多,不仅从知识上弥补了我很大的缺失,也从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等多方面给我以很大启发。读完全书,对余先生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前辈在资料缺乏条件困苦之时尚能勤勉治学,成就卓越,我辈安能怠惰而不思进取焉?这就是我读完这部书的收获与感想。


第二篇:读书笔记和心得.


读书笔记

<<活着》读书笔记

只要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的笔触很平静,没有刻意去烘托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氛,随着作者平实的叙述中,经历着主人公的一生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悲凉,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疑问: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地道的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了荒唐事,嫖娼,赌博生生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了个穷光蛋.这期间,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这个同样出生富贵的富家千金没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撑起了日后苦难的天空.

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谁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做了佃户,也许劳动是能改变一个人,不,应该说是生活,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贵努力劳作,再不若从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他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了俘虏后面对解放军是选择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现在想想,如果那时他选择的是留下,也许人生会有所不一样吧,就如那同样成了俘虏选择留下参加解放军的春生.

解放了,土地改革,买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龙二被枪毙了,真当是福兮,祸兮.这一刻,主人公已经想开了,认命了.用家珍的说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是啊,经历过分离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这样清贫而又安稳的过去了.直到??

"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再不停了??那时有庆已经不行了,可是出来的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那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还不住手,等到有庆的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到产房救县长的女人了."

看到这里真是说不出的愤懑,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了,怎么会如此荒唐怎么会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么样的人心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沉重吧.

回头看我们的主人公,他活着,因为家珍.儿子有庆死了,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随时会跟了有庆而去,想着往日种种,徐福贵撑了下来,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时候生病成了聋哑的女儿凤霞嫁人了,女婿虽然是个偏头,却是个极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头.凤霞的怀孕更是让这家饱经苦难的人喜极而泣,可是,这简单的幸福又终结在凤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来了,凤霞却死了.三个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贵和他的女婿围着他们的希望——苦根,艰难的活着.苦根,一个古灵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让人心疼.四岁的时候,苦根的父亲,徐福贵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压成了肉酱.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岁,发着高烧,帮着徐福贵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贵心疼外孙,没钱买药,煮了一大锅豆子,出门下地去了.不想回来后就发现苦根被豆子撑死了.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这是主人公的话,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西游记》读书笔记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二十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花果山上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童年》读书笔记

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那么的恐怖,悲惨,令人不敢去回想。

可怜的高尔基3岁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

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后来高尔基又结识了知心朋友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常,可怜的小茨冈就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高尔基就这样失去了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尔是魔鬼,欧打自己的老婆,还天天闹着要分家产,兄弟之间一点也不团结,两个儿子萨沙也被教坏,处处捉弄高尔基。此后,高尔基又认识了木匠“好事情”,成了好友。结果被外祖父赶走,高尔基得了个继父,十分凶常打人,几年后,最疼爱他的外婆死了,母亲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

这“一家子蠢货”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俩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连小孩也与他们一起热烈地参加了一份。只有善良、和蔼,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让他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丝丝的安慰。

我喜欢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种特殊的亲和力,她有讲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么爱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尔和雅科夫这两个大坏蛋,她也并没有请求外祖父怎样严厉得处罚他们。一个善良的人,又怎会喜欢在家里发生战争呢?面对外祖父毫无人情的打骂,她也是一忍再忍。

高尔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在阅读中,我发现他的爱,寻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我们现在丰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现在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是我认为我有史以来度的最快的一本书了.但,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它的人物性格和很鲜明,它的内容很和我的胃口(可能含有贬义,不知是否有人会骂我早熟之类的),甚至主人公方鸿渐的一些经历和我颇有相似之处(关于这一点,我会在文章中向大家慢慢道来).

我一开始,只是把这书当作一本普通的小说来看的,只是为了图个乐子,也并没想写什么读后感.于是,我迷迷糊糊地,一口气地读到了本书的200多页(全书共有335页).这时,我十分纳闷——我一般读小说,200多页会读上近半个月.于是,我诧异地顿了顿,把书合了起来.

这时,我看到了本书的题目——《围城》.我惊呆了.当时,我凭题目感觉《围城》这本书应是写一些抗战时期的事情——"围城"吗!即八路军把日本鬼子围在一座孤城里无路可逃,被迫投降一类的事.但是,内容和我先前的所思所想根本对不上号.它倒是讲了一个上海的青年,出国留学后骗来了个博士学位,回国时候和回国后发生的事情.

我不由得再次不信任地看了看书,并怀疑这书是否印错了,是不是误打误撞地把一个别的作家的什么别的著作给印过来了.但事实证明,书是对的,and I was wrong.

我无奈,小憩后,继续看下去.

我这人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书看到一半,就总想知道结尾.一番内心中的激战后,良心逐渐败下阵来,好奇心渐渐占了上风.以是余便翻经至其末,以观其后果.但,此"后果"使余大失所望——这书的末尾不是结尾,而是什么钱夫人写的"附录——记钱钟书与《围城》!"

我看了下去,还没看到一半,便猛地把书合上,万千的思绪戛然而止,学着赵辛楣骂孙柔嘉的架势嗔道:"Damn杨绛这个家伙,没事写这个干甚 !这下可好,文章不用读了,内容不用捉摸了,我成受害者,冤大头了!"

但是,冤大头还是几乎一口气地把这本书读完了——它的内容太精彩了!

从那次经历后,我终于明白了这大学生的平常生活和艳遇等事件与"围城"二字有什么关系. 不过,在说"围城"二字之前,还是先来说说这本书,这对理解有好处.

作者钱钟书的夫人杨绛说:"这书写的正是作者本人的故事."也许正是这样,作者才写出了本书.

其实,"围城"所讲述的正是主人公方鸿渐(即作者本人)身陷"围城"的情况.杨绛在写"钱钟书与《围城》"时,曾提到了"方鸿渐结婚后处境如身陷围城".

的确,方鸿渐在订婚前,甚至是婚前,和孙柔嘉的关系还算比较好(不能说是十分亲密——也许柔嘉说的没错,鸿渐根本就没真正爱过她).但婚后二人动不动就吵嘴,甚至大打出手,柔嘉也开始吃了她以前说过不会吃的"陈醋"(即苏文纨与唐晓芙).而且,用人李妈,柔嘉的Auntie,鸿渐家的两个弟媳和一些其他的人也唯恐天下不乱,帮他们添油加醋.但在最后的争吵后,二人都以深刻反省,他们虽不可能永远不吵嘴,但我衷心希望他们能够有所收敛,使身陷得状况好转一些.

但我认为,主人公身陷围城的状态并不光单是这一点就造就了的,也不光单是这一点就造就得了的.

例如,在众人初到三闾大学时,才知道自己受到了校长高松年的"欺骗",也许这个骗局不是高松年刻意设下的,但这也是身不由己.但,鸿渐认为,这是.而且,孙柔嘉也受到了那些"狗男生"的欺负.

于是,我运用我超常的联想能力后,便想到了我自己.我小学时,我因学习成绩颇受大家的好评.但,升入初中后,这一切只是"父母在夸孩子的假博士学位"罢了.

于是,我整天担惊受怕,怕被别人耻笑.但,我的老师,家长对待我就像当时苏文纨对方鸿渐一样.不过,我的心里想着玩就像方鸿渐在想唐晓芙.

我于是暗下决心:无论做每件事,都要像鸿渐最初对待唐晓芙一样对待它们.不知我是否做到了,也不知我是否能做到,但,然我立下了决心,就尽最大力来将它实现吧.

我也知道,任何一件事中,都有一个"孙柔嘉",不管"她"是好是坏,我们都要接受"她".千万不要与"她"合不来,过不去,否则,下场是会很惨的.

另外,我身边还有一点像小说里面的,就是绯闻闹得很厉害.这一点是我要"批斗"的.;

简爱读书笔记

三天多的时间终于读完了《简爱》,我知道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这连住的几日,我几乎除了吃饭和睡觉,一切时间都耗费在这本来自遥远国度的小说里。然而我还得在抱怨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它的杰出与迷人。很少见到这样迷人的异国风情。这充满着英国十九世纪趣味的故事里,让我感慨了很多。其实我应该早些接触这本书,早就有很多的人介绍它了。可惜,我拥有着一点排外的情愫,一直拖到现在去欣赏它,实在有些相见恨晚。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对英国人的思维和宗教信仰有点难以适应。不过呢,人世间的真情多数是相通的。每当我读到小简爱因为无亲无故而遭受虐待和歧视时,心中顿起的怜悯之情真让人难忘;每当简爱一次次化险为夷让我多么兴奋;当她勇敢地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而坚持自己心中的真爱时,多么令鼓舞和震撼;特别在文章最后,她抛弃一切去照顾那位可怜的爱德华时,我的心中欣慰与感动迸发而出。

关于这本小说,我想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它在很多艺术方面的杰出融合。我敢确信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首先,她在描绘风景时,是以一个画家的审美角度去鉴赏,以一个画家情趣去把握光和影的和谐。读中国的小说很少见到这样细腻的风景描写的词汇。应该要感谢这本书的译者周令本的深厚的国文功底,使译本文采熠熠,令原著生辉。其次,夏落蒂.波郎特在语言学上的造诣也很深厚,作为一名英国人,作者可以说至少精通三种以

上的外国语言。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可以通过它感受到整个欧洲的文化氛围。比方说英国人的自豪感和绅士风味,德国的大国气氛以及法国女性的天生浪漫情趣。甚至还读出了英国人那种殖民主义的歧视东方人的心理,比如他们称印度是个野蛮的民族。再次,夏落蒂.波郎特对感情戏的处理上,可以称得上很高明。她的主人公很少是一见钟情,这比较现实,但是她赋予的爱情总是在默无声息深入到读者的心田里。如此巧妙的感情戏,让我很意外,很惊喜。

读这本书我仿佛读了一遍《圣经》,西方人对宗教笃深的感情与真诚的信仰,真很令人敬佩。现在的中国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在读《简爱》时候,让我感受到在拥有宗教哺育下才可以得到的人情的纯美,在现在的中国这真的很难得。其实,很多圣经里的教诲与中国的孔儒的经典思想是相通互补,而现在国人却往往忽视了祖先的睿智。比如圣经里劝人从善,劝人宽忍,劝人感恩,与孔老夫子劝国人礼义仁,两者是相同的。在读《简爱》的时候,我时常被圣经里的美好的思想启迪着,让我联想到中国的现状,心中似乎收获许多。让我坚信,对于中国的儒家文化真的需要重新审视。

读书心得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读书,是好事;读大量的书,更值得称赞。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一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的堆满了各科各类的图书,而且每本书上都有着

手迹。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敬佩之意油然而升。因为“有了书,就象鸟儿有了翅膀”吗!

然而,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是:有好书并不一定能读好书。正如这位亚克敦,虽然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当人家问他时,他总是七拉八扯说不清楚。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善长于读书,而只会“依葫芦画瓢”。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诼渐深入或提高。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要求书有几千甚至几万,根本的目的在于对自己的书要层层深入,点点掌握,关键还在于把握自己的读书速度。至于“熟读”,顾名思义,就是要把自己看过的书在看,在看,看的滚瓜烂熟,,能活学活用。而“精思”则是“循序渐进”,“熟读”的必然结果,也必然是读书的要决。有了细致、精练的思索才能更高一层的理解书所要讲的道理。

由此可见,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读的精。象亚克敦,他徒有万卷图书,而不会读,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其实他一本书也没有读完。

现在的我们,这种“有书等于没书”的现象是历历在目,也就是不会读书。就说语文课本,大家都认为没什么看头;这样一来,掌握的知识也相对于较为肤浅。因此更何况是其他书呢?我们读书提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面对现在激烈竞争的社会,更需要我们的善读。

对于书,只有善读,才能象蚕一样,吃进去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

更多相关推荐:
读书笔记范例

读书笔记姓名洪心洁学号班级24069335106级会计学1班前言我通过查阅图书馆书籍搜索图书馆数据库资料查阅有关期刊和查找网页上相关的资料四种方式为我的论文治理型内部审计起免疫系统的预防作用寻找相关的信息资料并...

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保尔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写书对自己毫不顾惜书中写道他呕心沥...

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笔记范文读书笔记gt范文一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

读书笔记范文

德不厚福不居读书笔记范文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读书笔记的概念人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把自己阅读书籍的心得体会和精彩内容整理记录下来的文字材料2读书笔记的作用1作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有效提高读书效率2做读书...

大学读书笔记格式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一读书报告有沒有一定的格式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來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他可集中读后感來写最浪费笔墨的是內容概要惟一的作用是让別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二写读书报...

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读童年有感读了童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比童年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埃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了他的生活更加艰苦了他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困他上学只好...

读书笔记的格式

读书笔记的格式读书笔记的种类很多一般说来可分为四大类一是摘录式二是提纲式三是评论式四是心得式四大类又分若干种每一种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摘录式摘录式是阅读活动中收集资料日寸最常用的记录形式主要是为了以后开展科研活动...

读书笔记格式

读书笔记书名作者文章背景可有可无好句好段摘抄12语言赏析可有可无读书心得重点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

我要小学生读书笔记模板

书海徜徉学生姓名第周我读了这篇文章真美呀我收获了很多很多词语超市绝妙句子本人感悟书海拾贝学生姓名第周今天我读了这篇文章妙极啦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好词佳句我的感悟

成教读书笔记范文

继续教育学院读书笔记学生学号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姓名读书笔记一我的设计题目及研究方向我所选论文的题目是单相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的设计在开展毕业设计的第一阶段我阅读参考了功率因数校正原理与控制IC及其应用设计...

小学生读书笔记表

读书日期20xx年月日

读书笔记范文_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读书笔记范文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关于阅读一个人不读书要受到命运的惩罚一个民族不读书要受到历史的惩罚读书不仅仅要成为一个人生活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更要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阅读对于孩子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意义是路人皆知培养孩子...

读书笔记范本(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