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娜《太史公自序》读后感

时间:2024.4.20

《太史公自序》读后感

----杨丽娜 一本好书往往让人久久回味,不能自拔。读《太史公自序》更是让人荡气回肠,犹如穿越到了那个年代,不仅有感而发。

《太史公自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记录了司马氏的家族史,以引文列载了其父司马谈的重要文史观点,并简述了司马迁自己的成长经历;第二部分是《史记》创作的过程和宗旨;第三部分则提纲挈领地介绍了《史记》各卷内容。《古文观止》所节选的本文,是《太史公自序》的第二部分。为了更好地理解,有必要对自序的全文作一概述。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原序由三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中,司马迁把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简略地予以历述,虽然只有几百字,却层次井然脉络明晰。随后他用了相当篇幅,写其父司马谈,阐述了司马家学的学术思想。这里司马迁以引文的方式,概括了司马谈研究的主要成果:即对易、儒、墨、名、法和道六家学说旨要和特征的分析。论述精辟透彻,指陈得失如断讼批文,至今仍不失为经典。作为和第二部分衔接,司马迁写了他撰著《史记》志向的起始渊源——其父临终的遗嘱!司马谈继承祖传积累,加上自己的录载,为撰写这一鸿篇,已作了相当的准备。但最后因“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即汉武帝去泰山封禅,本应由太史记录盛况,可是他却被留滞周南未行,因此心情不畅发病而死。著史的壮志未酬,临终时,将宏愿郑重托交司马迁,并强调完成史籍的写作,即为事君、立身、扬名于后世,奉亲显父母之至孝!语重心长,含意深刻。他还提出了创作宗旨:要像孔子著《春秋》那样,通过评述历史,规范社会的道德观念。司马迁深悟父命之重,所以他庄重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儿子虽然驽笨,但我会详撰先人所整理的历史资料,不敢稍有缺漏。”第三部分,司马迁把一百三十卷各自的写作主旨,排出了一百三十段的阐述。应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每一段,司马迁都为了这

一卷的主人公,无论是帝王将相侠吏农商,也不管当代前朝,他立于周公、孔子所矗立的、为《春秋》所标识的历史巅峰,一律予以评说,颇有千秋功罪盖棺论定的气势,但字字珠玑弘扬仁义圣德,整整齐齐无往不收,错落有致累如贯珠。文章势如百川汇海,万壑朝宗。随之引出了一百三十条目录,作为全书的结尾收束得当,使人在深沉的思考中,灵魂又历日月江河的洗礼。司马迁在这一部分,高屋建瓴统揽全局,为从始祖到今人、从圣贤到微末,德虐雄猥成败功罪,一一铭镌于史册,一派舍我其谁的气魄,这中的胆识,就源于他写作《史记》的过程和宗旨——即第二部分所述的核心。

本文即第二部分,其实,这应该就是司马迁的传记,但是不包括他的成长经历,那已经在第一部分中写过了。司马迁二十岁时的漫游,给了他实地寻访文化遗迹、收集历史资料的机会,使他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对后来《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提供了一定的保证。由于遍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又夯培了文学功底。《史记》中曾多处采用这次漫游考察的所见所闻,既是对所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有益补充,又增加了可读性。第二部分出场的,是完全成熟的、以“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为己任的太史公!它唯一的核心内容,就是写作这部史学、文学巨著的过程和宗旨!这二者密不可分,可以说正是宗旨的宏大深远,才能在过程中排除了艰难险阻;而过程的蹉跎跌宕,更使得宗旨如斧凿刀铭!司马迁牢记其父的遗嘱,以继承周公、孔子为己任,接力《春秋》的“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拨乱世反之正”的旗帜,奋笔疾书,但草创未就横遭非刑,这惨痛的过程,考验了他对生死、荣辱的抉择,在他以极大的勇气,忍辱负重,赢得了完成使命的生命和时间后,《史记》也就最终“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了一家之言。

可以说,是孔子的《春秋》,其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而在遭受挫折的时候,是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激励。而他的遭遇,几乎使《史记》的创作,在一切准备工作均告完成、下笔千言时险些功败垂成、当再次伏案耕耘时,弘扬宗旨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是那样强烈地交织一起,“扶义倜傥”——这个“义”就是春秋大义,也可以是“宜”,即他应该做的事:通过历史的记载评论,来“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为天下仪表”,“倜傥”——再也不拘束也无畏惧!而“不令己失时”的“时”,则首先是机

遇。周公卒后五百年有孔子,现在离孔子卒又有五百年了,又需要有人来“绍明世”、“继《春秋》”,这个责任应该属于自己!另外这个“时”,还有生命的紧迫,他以身家声名换取的时间,为的即是肩负的使命——弘扬正义的使命。在终于完成了巨著后,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写出了心声:“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读文之中,人们能够想象得出,他在面对着天地、祖先,以及他所景仰的周公、孔子,是怎样地仰天长啸。今天我们读《史记》,无论是哪一篇,都同样会感知到在那字里行间,已熔铸入了他的人生态度和民族精神。

《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又何其凝重。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又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通过这本书的了解,我不仅感叹,司马迁出身在太史世家,太史就是古代专门记录历史的官。家庭氛围的熏陶,父亲的言传身教使得司马迁从小就立志继承父亲的衣钵,做一个正直的史官。他10岁就学习古文经书,20岁开始游历各地的风土人情,考证散失的典故资料,积累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但是厄运却从天而降,因替李陵辩怨而被下狱处以“腐刑”,对于一个耿直有血性的人,司马迁不仅在肉体上遭受痛苦,精神上更是遭受到了极大地摧残和打击,他悲痛欲绝,甚至想了此残生,但随后又想:古代周文王被拘囚,却推演出了《周易》,孙子双腿被处以膑刑,还论撰了《兵法》……这些人都经历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才发愤写作,我怎能一蹶不振呢?想到这儿,司马迁决心忍辱负重,完成父亲的遗志。他虽然幽闭牢狱,枷锁加身,却日夜发愤著书,终于写成了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鸿篇巨著——《史记》。多么顽强的意志,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以个人荣辱看历史,固然易生偏见,但司马迁讲历史,却能保持清醒客观,即使是写当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肤之痛,也能控制情绪,顶多在赞语中发点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历史,写史和评史,绝不乱掺乎。

对司马迁的赞语和文学性描写,我很欣赏。因为恰好是在这样的话语之中,我们才能窥见其个性,进而理解他的传神之笔。例如,在他笔下,即使是“成者为王”的汉高祖也大有流氓气,即使是“败者为贼”的项羽也不失英雄相。就连当时的恐怖分子,他也会说“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就连李斯这样的“大坏蛋”,他也会描写其临死之际,父子相哭,遥想当年,牵黄犬,逐狡兔的天伦之乐。很多“大人物”写得就像“小人物”一样。

如果没有他,我们就无法详实地了解那段久远的历史,最让人敬佩的是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在监狱中,他完成了五十二万余字,详实地介绍了上至黄帝下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这不是用笔墨写成的,它是用司马迁的血泪和生命写成的。

多么了不起的人呀!我要继续读完《史记》,多了解历史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做一个像司马迁一样有抱负、敢担当的人!

杨丽娜

20xx年9月15日


第二篇:《史记》5000字读后感


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从三国开始,“史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编纂方法,它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通史;还开创了我国史学家秉笔直书的治史传统。

说到这本书一定要提的是书的作者司马迁。写这本史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马迁在耳濡目染下对历史发生浓厚兴趣。并且一旦遇到问题,司马迁总会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为止。如果书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会求教他人或亲自实地考察以辨真假。当司马谈患重病时,他紧紧握住儿子的手,再三叮咛他继承父业。因此司马迁痛下决心要完成父亲的遗志,编写史记。后来,司马

迁不幸遭遇了宫刑,他克服了宫刑的耻辱,忍辱负重,继续编写《史记》,经过了整整16年的不懈努力,才终于完成《史记》这本传世千年而被后人赞叹不绝的名著。他的这种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以个人荣辱看历史,固然易生偏见,但司马迁讲历史,却能保持清醒客观,即使是写当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肤之痛,也能控制情绪,顶多在赞语中发点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历史,写史和评史,绝不乱掺乎。他总是能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去评判历史。为大汉天子所不能容忍的韩信,司马迁为他记转;墙倒众人推的李广,司马迁仍从正面为他写下《李将军列传》。在他笔下,即使是“成者为王”的汉高祖也大有流氓气,即使是“败者为贼”的项羽也不失英雄相。就连当时的恐怖分子,他也会说“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就连李斯这样的“大坏蛋”,他也会描写其临死之际,父子相哭,遥想当年,牵黄犬,逐狡兔的天伦之乐。历史上的哪些呼风唤雨的大人物,都被他请下神坛,还原成一个又一个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这种写法当然得罪了不少人,以至于后来“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补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连太史公也不知所踪。但太史公的这份客观,这份执着,以及这部史书所饱含的“不虚美不隐恶”精神从我一翻开它,就深深吸引了我。在《史记》里,他介绍了智勇双全的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

退兵的陈轸,少年有为的孟尝君,错失良才的魏惠王,贪利失地的楚怀王??

但是最伟大的还是他在书里所表达的最激动人心的思想。表达进步的民族观。首先迁在《史记》中所表达的一个重要的民族思想便是“大一统”,并且还表述了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观点。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评价秦朝历史地位时说:“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认为秦朝统一中国事业虽然依靠了暴力手段,但时代不同了,形势变了,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见,司马迁对秦统一中国事业的肯定态度。而且司马迁对西汉兴建以来国家统一为社会带来的繁荣景象极为赞赏,在《太史公自序》中又说:“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这是对西汉盛世的歌颂。其次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战争自古以来、他站在历史的高度,为少数民族作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每一篇都渗透出他的民族平等的意识。而通观这些民族史传,可以发现其内容并非单纯的夷夏分离的记述,它们相互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给人以各民族从来都是杂处、融合的印象。表达进步的经济思想。对于满足人民物资生活需要这个问题,先秦思想家中,老子宣扬无欲、寡欢;孔子鼓吹“安贫”;墨子尽管关心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但对于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方面的主张也是比较保守的,特别强调“节用”。司马迁则不然,认为

人类对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是客观存在、自然形成、长久起作用的。由于司马迁认为社会经济活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因此,他主张发展工商业,主张让人们自由获得财富,倾向于经济的放任政策,不主张人为的干涉。这种思想在《平准书》、《货殖列传》等篇中,都有较为集中的反映。必须指出,司马迁主张发展商品经济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分工。相反地,抑制商品经济发展,长期保持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会使社会发展缓慢。表达了鲜明的反专制、反暴政的民主色彩。他重视下层人民的力量,歌颂下层人士的品质才干,用了很多篇幅为他们树碑立传,诸如《游侠列传》、《滑稽列传》、《日者列传》、《扁鹊仓公列传》等都属这一类。 贯穿全书的是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实际上《史记》真正最吸引我的地方还是太史公 那入木三分的笔法,历史在他的笔下成为一部鲜活的影像作品。《史记》语言的主要特色,就在于它充满情感、富于生气,从头到尾都充斥着一种东方的人文主义气息,它的语言平易近人,朴素充实,与主张辞藻瑰丽的汉代似乎格格不入。司马迁重视人物的作用,善

于抓住一些在我们看来非常小的细节用以对人物的刻画。例如《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广日常狩猎时的细节描写,非常具体而深刻地揭示了李斯的性格特征,也暗示了李广日后兵败自杀的性格原因。这些细节对人物的刻画,远比抽象的人物评述更加能呈现人物的性格。《史记》的人物语言也是其文学性的体现。他的人物对话是紧紧地抓住了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性格。例如《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见到始皇二人的语言:项羽“彼可取而代也!”与刘邦的“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是一心取而代之,而刘邦只是羡慕皇帝的富贵生活,两者性格差异立现。史记语言是在精妙,他将一个又一个的人物写的是淋漓尽致。

在司马迁笔下,有多少英雄以他们的汗与血,情与志来尽忠书写“精忠报国”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受命大厦将倾时,壮志未酬咸阳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纵马西风塞北,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已退色成书页发黄的史书,窸窣作响。而就是这书页轻微的翻动之间,那精神的钟鸣绵延至今。声声清晰,声声震撼,余音袅袅,激荡心间。钱学森粪土万户侯,弃洋归根,献身航天;邓稼先隐姓戈壁滩,呕心沥血,新捐国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苍生皆得饱。《史记》传递着那古老、悠扬的钟声——精忠报国,一首在中华历史长河中荡气回肠的英雄交响曲。它让我领悟什么叫做“精忠报国”豪情壮志。今天,这精神依然在弘扬。曾记得,在年初暴

风雪肆虐的日子里,正是全国上下万众一心让我们挺过难关——武警战士扑在高速公路上顶着寒风奋力除雪,疏导交通;电力职工在高空连夜抢修受损电网,甚至付出年轻的生命;出租车司机在油价高涨的日子里,免费接送受困市民。古往今来,在困难挑战面前,尤其是在事关民族利益的紧要关头,众志成城往往能成为每个国人心中的一盏灯,指引我们跋山涉水,绕过道道弯,迈过道道坎,直至胜利的前方。

现在人们更应该去读《史记》,因为《史记》里有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东西——气节。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传世名句想来大家都应该知道,而在梁启超制定的《史记》十大名篇中,有五篇与气节有关。“大江东去 楚王流芳”——《项羽本纪》,“礼贤下士 威服九州”——《信陵君列传》,“文武双雄 英风伟概”——《廉颇蔺相如列传》,“功成不居 不屈权贵”——《鲁仲连邹阳列传》,“戎马一生 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史公记史 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至今读来,还是一字一句都灿烂光华。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人们最看重的不是财富,不是权术,而是一个人的节气,也正是这样的信仰让无数炎黄子孙在威逼面前不屈服,在利诱面前不转移,在身体和心灵都受到非人的折磨后,高贵的灵魂任然能够在小人面前折射出伟大的光芒。他们的肉身虽殒灭,但他们的灵魂成为了巨人。而在现代,物质的气味已经掩盖了千百年来为中国人所信仰的气节,一家人能够因为一套房子的归属而大打出手;

一个企业的员工会因为升职而明争暗斗;朋友间会因为金钱而亲密无间也会因为金钱而分道扬镳。无所谓气节,无所谓忠义,只有最实际的利益还有权利。不得不说,这是现代中国人的悲哀。想来,中国人的信仰缺失已经不是一段时间的问题了,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现如今,我们经济上强大起来了,但我们精神上仍然脆弱,可以说,这是十分危险的。一个没有气节的民族无法以强大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没有气节的民族无法得到他人的尊重,一个没有气节的民族最终会被自己而打败。要知道,精神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而《史记》,便是现代人最好的精神补品。诚然,我们在物质上要比前人优越许多,但在精神上,前人的高度是现如今的我们所无法企及的。 此外,《史记》详细地记载了各个时代的风貌,饮食,服饰,礼节,兵器等等,所有的这一切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而这也是其他的史书所不能及的。看《史记》看到的不仅仅是史实,还有各个时代的精,气,神。很神奇,一项觉得古书无味的我竟在《史记》中读出了另一种味道。千里单骑,雪夜突袭,一个个故事汇成了一个浩荡滂沱的历史长河。曾以为古书无味,怎料,一本《史记》,一部史书著作,让我改变了想法。

而如果以文学的角度来看《史记》,它也无疑是一部伟大的书。翻开它,你会发现,它远不是各朝各代帝王将相枯燥的罗列,司马迁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是有自己的个性的,他们是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历

史大戏的人偶。读《史记》,你会为义士的大义凛然而动容不已,为勇者的视死如归而热血沸腾,为将者的身先示卒而荡气回肠;读《史记》,你会随着故事情节的紧张而紧张,会因为幽默的语言而微笑,会为故事的主人公的命运而担忧;读《史记》,你会开始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历史,开始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而这也,也就如同了解我们的过去。《史记》写的是历史,但它的每一个字都力透纸背,每个字都浸透灵魂,每一个字都气贯长虹。 我相信,中国人是有着强烈宗族观念的,而《史记》便是一部可以在过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足迹的书。中国人何以有今天?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到底经历了什么?中华民族的民族个性到底是什么?我们真如某些外国人说的那样没有信仰没有民族个性吗?我们最原始最本真的模样到底如何?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在今天,在这个世界多极化的时代,我们中国人更应该相信我们是强大,团结而又古老的民族。中华民族,要亮出自己的色彩,要相信,我们都是黄帝的后人,我们来自一处,我们心向一方。

合上《史记》,我又回到了这个安静的世界,但是我的思绪仍然停留在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我仿佛听见战鼓敲响的声音,我仿佛看见冒死直谏的忠臣,我仿佛看见帝王踏上宝座的背影,我仿佛看见战火纷飞的沙场,我仿佛看见歌舞升平的盛世,我仿佛看见战死沙场的将士,我仿佛看见雪夜突袭的出其不意,我仿佛看见视死如归的坚韧不屈,我仿佛看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创造着历史,推动着历史长河

的奔流。我的视线渐渐模糊起来,我看不见了,但我能感受到,那奔流的声音,就像是血脉在涌动。那有节律的声音,分明告诉我,这是一个强大的民族,而这个民族的名字是,中华民族。

培根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更多相关推荐:
太史公自序读后感

读太史公自序有感第一次知道司马迁就是从他的史记开始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足以证明其伟大太史公自序就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太史公自序不仅概括了全部...

读太史公自序有感

读太史公自序有感人文学院近期跟谁老师学了一篇文章太史公自序文章选自史记为司马迁所作读后感受很深首先司马迁作为一名我们后世所说的史学工作者身上所具有的才学品质令我极为钦佩唐代的刘知几曾总结出了史学三长才学识而后代...

《太史公自序》读后感

从太史公自序看司马迁本人读书笔记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自序也是最后一个部分大概由一下几个部分构成一是叙述了司马氏一族的渊源二是概括了自身前半生的经历及写史记的目的和艰难过程三是对史记各篇所作之序全文结构分明言真意切...

《太史公自序》读后感

太史公自序论文读过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后我感慨颇深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所做的序文排在全书的最后全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司马氏的世系及其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第二部分叙述司马迁自己的经历及作史记的原由旨趣第...

读太史公自序有感

读太史公自序有感近期跟谁老师学了一篇文章太史公自序文章选自史记为司马迁所作读后感受很深首先司马迁作为一名我们后世所说的史学工作者身上所具有的才学品质令我极为钦佩唐代的刘知几曾总结出了史学三长才学识而后代学者在此...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太史公自序教案课时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quot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太史公自序教案课时2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quot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学准备预习...

【河东教育】20xx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同步练习《<史记>选读》 太史公自序2]

太史公自序同步练习一双基提要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颛顼2蒯聩3徇朝歌4爰及公刘5以尊后稷6篡弑之诛7改正朔8股肱之臣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其指数千2失之豪厘3天人之际承敝通变4故长于风5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太史公自序》

史记选读复习学案之太史公自序1重点词语总结113段命南正重以司天司司马氏世典周史典其在卫者相中山相以传剑论显显昌为秦主铁官主王卬於殷王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掌246段二十而南游江淮南讲业齐鲁之都讲业于是迁仕为郎中...

《呐喊》自序有感

呐喊自序有感接触鲁迅的作品应该是从小学开始的读的第一篇便是狂人日记尤记当时知识浅薄以为里面的吃人便是真的吃人但这一篇还是深深的烙在我的脑海里鲁迅的呐喊是一本小说集起于19xx年的狂人日记迄于19xx年的社戏但全...

《呐喊》自序有感

呐喊自序有感接触鲁迅的作品应该是从小学开始的读的第一篇便是狂人日记当时知识浅薄以为里面的吃人便是真的吃人但这一篇还是深深的烙在我的脑海里鲁迅的呐喊是一本小说集起于19xx年的狂人日记全部的小说都围绕一个主题和一...

《呐喊》自序教案(改后)

学案2读19段请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各比喻什么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较为清醒的几个人3读22段请用原文句子回答问题1呐喊的目的2呐喊的原则应索稿钞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看到希望作文呐...

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识总结

《太史公自序》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弗敢阙通“缺”缺漏2、指数千通“旨”要旨3、.失之豪厘通“毫”秋天小鸟身上刚生长出来的羽毛形容细小4、堕先人所言通“隳”,毁5、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通“缵”,…

太史公自序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