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看见

时间:2024.4.30

《看见》读后感

这本书刚出版时,我就想看看,但并不是因为对柴静的欣赏,相反,由于“炮轰事件”对她印象并不是很好,甚至有人说她“采访靠得是表演”,而是想知道这样一位瘦小的女性在央视乃至新闻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是如网上所说靠着饭局和关系还是凭借自己敏锐的新闻嗅觉和特有的智慧才干,不断努力取得的。但是由于临近高考就先搁置没看,直至近日因为社会实践需要写读后感或观后感,我选择了柴静的《看见》。本没有特别的期望,但最后,却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先说她的文笔,印象里写得出这样文字的女子,似乎只有章诒和,那种满纸淡墨中的丰厚,有些唐传奇的味道,令我悠然神往。平铺直叙的话语,平淡的语言,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总在不经意间给你重重一击,让你措手不及,又回味无穷。再说她的内容,里面讲述了她在央视十年间采访的人物和各类新闻事件,其中有我们熟悉和不甚了解的新闻热点,对场景的描述,她以一个平常人的视角讲述那些重大新闻背后的故事,也记录了自己十年成长的点滴。在写到她刚进央视的情景,面对男同事们的戏谑而对自己的评价,然后只好“呆呆地去倒了几杯水”。这样的镜头让人感觉很真实,还有她在第一期节目后被公开批评,在年会上被拿来作模仿讥笑对象,而带她进来的陈虻嫌弃她说:“你简直矫揉造作不

可忍受。”但是她并没有就此倒下,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她对人性有着更深刻的思考,思想也就渐渐成熟起来,并且能冷静地面对那些“苦难”。就像她在书里说得: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这句话似乎给萎靡的人注射了鸡血,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会自然而然地对人生进行观察、思考、反思和评判。而她在开篇就直言不讳的写出内心深处的想法:“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从整本书的内容来看,作者的确是在用一个成熟记者的思想和平实的语言,深刻地揭示出人生的真谛。

在非典时期,她毅然决定去做非典相关节目,采访感染人员甚至那些生命即将消逝的人,那一段段文字描写,感染小孩的无助,绝望的人脸上的空白,失去母亲的小孩的佯装坚强。过去多年的非典时期,此时仿佛也浮现在眼前了。那时,我在上小学。虽然每天清晨进校之前,都要被老师“观察”一番,但老实说,自己一直认为那件事距离自己很遥远,最多便是喝了许久的板蓝根。而柴静的描述,却让这段恐慌那么真切。在采访那些病人时,她内心有所惧畏,采访后洗无数遍澡,她不是没有迟疑的,她也曾问她妹妹:“你觉得我应该去病房吗?”她说:“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但是你当了

记者,就没有选择不去的权利。”这是职业赋予的使命感,就像医生,每天看着那些感染非典的人,即便自己会有被感染的风险,也要上前不遗余力的抢救患者。而我们在关心他人时总会忘了自己。

双城事件,开始我也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小的孩子会把有些东西看的比生命还重,但我渐渐理解了他们,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执着的东西。同性恋,这样尖锐的字眼,或许有的人觉得恶心,但当我们不再无知,当我们认识到性取向是由基因决定的,大多数人会理解他们吧,不会再偏激的辱骂他们,将其视为异类。特别是文中的一个妻子,得知自己的丈夫是同性恋时,给了丈夫一个大大的拥抱,看到这里,我的眼圈湿润了。对于很多事件,也许我们一辈子都不会遇见,但这些确实真的发生过,也许就在我们周围,许多人许多事,我们并不了解不能妄加评论,更不能乱下定论,即便了解,我们也没有权利去干涉它的存在。

在书的最后柴静写到了自己那一次因为台里要求,参加演讲"为祖国加油,为女性喝彩",她把此次演讲的演讲稿写在了书上,读完后,我上网看了这次演讲的视频,就如我想象的那般,细细的说话声,优雅的姿势,淡然的表情,平淡的演讲,并无激情,但你却不得不热血沸腾,不得不思考,还或许你不得不哭!柔弱的外表之下,有颗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赤字之心!不娇柔不造作不大呼小叫却每字每句扎进你的心

里留下烙印

书名如其人,书如其人。于前者,可以看见柴静内心世界;于后者,从娓娓道来的故事或人生感悟中,透露出她对这个世界的关爱和对人性的剖析。于是,无论是关于人生的感悟还是对世界的觉悟,在《看见》里,都可以看见。

本来以为在这本书中应该会有可以选择的标志性事件,或者会有描绘历史的雄心,然而,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柴静只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这些人,让我们本身存在的一些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柴静,也让我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与感悟,她从自身的角度思考,用内敛而朴实的笔触描述出思想中的“正能量”。也让我重新思考人生,时刻牢记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


第二篇:感觉看见读后感


感悟

---读柴静《看见》有感

书名如其人,书如其人。于前者,可以看见柴静内心世界;于后者,从娓娓道来的故事或人生感悟中,透露出她对这个世界的关爱和对人性的剖析。于是,无论是关于人生的感悟还是对世界的觉悟,在《看见》里,都可以看见。

起初拿到这本书时,本能地认为在这本书中应该会有可以选择的标志性事件,或者会有描绘历史的雄心,然而,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柴静只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这些人,让我们本身存在的一些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最后发现这种摇晃是危险的,然而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整体书一字一字看过去,当合上最后一页时,还舍不得结束。这就应该是《看见》给我们每一个读者的震撼和共鸣吧。读它时,让我犹如身在其中,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样不断的肆意翻滚着、流淌着。

此书,她用坦诚的语言陈述着自己的十年成长路,不断剖析自己,不断正视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线,“出生入死”给我们带来的事件真相,她的经历,她的采访,常常会触动我心弦,让我随之潸然泪下。

就像歌词里唱的“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风彩虹”,就像她的导师所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其实一路走来,回首我们每个人走过的轨迹,哪个不是曲曲折折,而哪个人的经历不是一首百转千回的歌呢。

所以想想自己,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能再在患得患失之间蹉跎岁月了,就像白岩松对柴静所说的:“往事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就像她在报道监狱女囚时所表达观点一样:“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的秩序当中,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其实这些放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不也是亦然吗!感谢自己经历的一切,认识自我的渺小和伟大,也理解他人想法和行为,很多人你可以不认同他的价值观行为处事,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先去了解他,把他当成一个和你一样对等的人来看待,去理解他的逻辑。不能理解的部分,应留有疑问,而不是劈头盖脸的质问。因为人对幸福的愿望是一样的。

《看见》这本书还教会我用客观的、全方位的角度去看问题。无论对我们来说是好还是坏事情,它都有不同的面,都有不同的问题存在,首先我们要像柴静报道“非典”一样,为了“真相”深入其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正了解问题本身; 其次就像“药家鑫”报道一样,一件交通事故本身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性,但深层折射出的是现在家庭教育问题。所以,一个事件产生,它深层折射的问题,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还是要多问问、多思考。跳出问题看问题,不冲动、不盲目、不求急,有时“慢”也是一种效率。

相信《看见》给我们的启示不止是生活和工作态度,不止是与人沟通,不止是看问题的方法,我想更多是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一种“打破重组”的快感吧!

更多相关推荐: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当拿到看见这本书时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名记者十年来的采访自传但当随手翻看了一下后却发现这本书记录的是柴静采访中的错误与失败内省与反思的成长历程令人深思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将自己融入到当时的环境...

《看见》读后感

中原油田职工读书成果发布之今天你思考了吗读看见有感前段时间忽然觉得恍惚无聊跟朋友说推荐本书看吧他脱口而出去看下柴静的看见我正在读的最近比较火很不错这位朋友读书甚广于是乎我屁颠屁颠去了新华书店抱回了那深蓝色封皮的...

柴静《看见》读后感

我看见了什么读看见有感10日张雨萌知道这本书还要说起柴静的新闻发布会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厚厚的采访稿件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着重记下的是那些新闻里的人也是她这十年里的成长路程从一...

柴静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花了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柴静的看见感触良多看书之前看了很多介绍书评反映甚好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一部介绍一个优秀的记者如何成长的书是一本出入职场的心路历程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这本书很沉重以致于我无法一...

柴静《看见》读后感

读柴静《看见》有感李冬除了不断刷新朋友圈里那些喧闹浮夸的文字,另一种选择是泡上一杯茶,用难得清闲的时光和清醒的头脑静静一读这篇曾触动许多人的文章。初次接触《看见》是在微信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当你在为生存而挣扎…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在接触看见之前对于柴静我算是一无所知很无意地从同学里借到书看了下去就情不自禁地读了下去看见虽然是柴静10年从业来的自传性作品和其中我所拜读过的名人自传比如巴菲特自传乔布斯传比较起来看见对于作者自己的成...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作者柴静提起柴静很多人会想到央视的名牌栏目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但更多的人想到的是新闻调查我记忆最深的是她在非典期间不惧个人安危成功报道非典她本人也因北京非典狙击战等专题节目成为著名的非典前线女记者我认为在看...

《看见》读后感

但求了解认识而已这是一个关于自我剖析与报道的故事这是一个跳出蒙昧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社会发展的故事这是一个只关乎人的故事我一直认为习惯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习惯了某种往往就会变成理所当然以至于渐渐麻木于是人常常会被有...

《看见》读后感

如老师所说的这书果然值得一看绝对是一本正能量的书籍柴静一个央视新闻记者在看见一书中把她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非常真实非常淋漓尽致就如过去多年的非典时期通过她的细致的描述读的时候真的是一种心的震撼明明是最朴实的文字打...

《看见》读后感

柴静看见读后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犯了错误面对老师的严厉批评态度桀骜不驯根本不以为然老师换一种教育方式苦口婆心讲道理虽表面应付出门便抛之于脑后这样的学生我们戏称油盐不进多次油盐不进之后我们也许会放弃只要你不影响...

《看见》读后感

看见与动物一样人具有一双外显的用来看见表象世界的眼睛与动物不同人有一双内隐的用来看见真相的眼睛真相是对事件双方不偏不倚是对事实的客观陈述然而真相常常被有意无意的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模式化的思维方式埋葬在...

看见读后感

作者柴静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简要内容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读后感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这本书记录了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

看见读后感(44篇)